第一节 发展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双林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148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发展概况
分类号: G61
页数: 2
页码: 879-880
摘要: 民国11年(1922),《双星》杂志第六期刊有高志超对儿童教育的独特见解,提出应重视儿童品行(行为、性度)教育。可见镇人对幼儿教育之重视。
关键词: 双林镇 学前教育

内容

民国11年(1922),《双星》杂志第六期刊有高志超对儿童教育的独特见解,提出应重视儿童品行(行为、性度)教育。可见镇人对幼儿教育之重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幼童均由家长自行教导。
  1951年,双林镇第一完全小学内有幼儿6班,其中西部大、中、小各1班,东部大、中、小各1班。
  1953年,创办双林镇幼儿园。园址在沈家桥南堍旧房内,原名吴兴县第二幼儿园。
  设有4个班,幼儿120多人,教职员工7人。同年,湖州市成立幼儿教育研究小组,负责辅导各幼儿园业务,双林成立研究小组,园主任任组长。
  1958年“大跃进”中,镇区农村农忙时出现幼儿照顾班,由生产队指定人员管理,没有规范学前启蒙教育,只是以孩子不吵不闹、不发生意外事故为目的。
  1973年,双林镇劳动管理所办起第一所双林镇托儿所,属集体性质。地址在当白场(现公园茶室),六间平房,中间天井,门朝西。开办时招生两个班40人,由俞志宝负责。1980年,筹建新所,地址在公园路20号,门朝西。1981年,双林镇托儿所搬入新所,地址在芦菲漾,仍由俞志宝负责。1984年,该所被评为全国“三八”集体。
  2001年,该所转为私有,由吴霞接管至今。现有幼儿60人。
  1978年以后,幼儿教育得以发展。双林丝厂、双林绫绢厂、双林针织厂等企业办起幼儿园、托儿所,可全托、半托、临时托、早送、迟接。双林丝厂托儿所办所时间最长,至2009年停办。镇区农村村村办幼儿班热潮高涨,条件十分简陋。1979年,全区(五个公社)有68个大队办起81个幼儿班,入园幼儿2014人。1980年,入园幼儿增加到2415人。
  20世纪90年代,办起多家私人托儿所,如爱心托儿所等。
  双林幼儿园2006年7月以前属双林庆同小学附设幼儿园。随着幼儿教育体制改革,同年11月,双林幼儿园成为独立单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2005年,双林镇成立学前教育管理办公室,主任由园长兼任。领导和管理全镇幼儿教育。
  2007年,双林幼儿园着手异地新建(征用土地),2008年破土动工,2009年年底竣工,同年11月29日举行新园落成典礼。在双林镇复兴路(新镇政府北侧),占地7974平方米,建筑面积4331平方米,总投入700余万元,香港爱国同胞沈炳麟捐资25万元建造恩美楼,2010年捐资13.4万元添置恩美楼多媒体教育设备。2010年3月,迁至新园。
  2008年起,全面实施农村标准化教学点建设,镇区东双林村、向阳村、千亩山村率先创立农村标准化教学点。
  至2010年年底,镇区内有中心幼儿园1所,托儿所2家,村幼儿班9个,标准化教学点11个。入园、入托幼儿1700多人,入园入托率达98%。

知识出处

双林镇志

《双林镇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发行中心

编史修志,是文明的特质、是社会的责任。它挖掘、整理、保护着人类世代相传的、最宝贵的公共遗产,意义十分重大。是让双林的历史产生新的活力,文脉得以传承,对双林的经济社会发展大有裨益。双林,旧名东林村、东商林、曾名桑林,明永乐三年(1405)改名双林镇。境内花城遗址出土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时代的黑衣陶豆把、壶、匜、罐、觚、玉环等,可见双林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4000年前。从那时起双林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进行着艰苦卓绝的伟大创造。

阅读

相关地名

双林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