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编 教育 体育 科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双林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1479
颗粒名称: 第十三编 教育 体育 科技
分类号: G
页数: 115
页码: 873-987
摘要: 清道光时,镇上缙绅等头面人物曾筹划创建书院,终因经费和场地等原因不得解决而作罢。 清同治八年(1869),归安知县雷兆棠(字乐山,成都人)捐俸五百缗倡导,镇上缙绅等头面人物解囊助资,绅邑李宗莲(友兰)、蔡蓉升、梁沅等11人筹办。张春镛(瀛洲)助地。位于和睦兜港西,门朝东临河屋面南。书院长期费用由双林丝、米二业及儒业者捐款。
关键词: 地方志 双林镇

内容

第一章传统教育
  第一节书院
  清道光时,镇上缙绅等头面人物曾筹划创建书院,终因经费和场地等原因不得解决而作罢。
  清同治八年(1869),归安知县雷兆棠(字乐山,成都人)捐俸五百缗倡导,镇上缙绅等头面人物解囊助资,绅邑李宗莲(友兰)、蔡蓉升、梁沅等11人筹办。张春镛(瀛洲)助地。位于和睦兜港西,门朝东临河屋面南。书院长期费用由双林丝、米二业及儒业者捐款。
  书院名曰“蓉湖”,双林镇东织旋漾北(原水产村前河面)素多芙蓉,取“蓉镜”之义,故名蓉湖书院。郡守杨荣绪颜其堂曰“肄雅”,取“宵雅肄,三官始”之义;又与知县雷兆棠各题楹联并碑记,两勒石碑树于堂壁。
  书院山长为郡人沈菁士(丙莹),监院蔡蓉升(雪樵),董事有蔡蓉升、李宗莲、梁沅(梦楼)、梁湘(海帆)、吴种德(兰皋)、蔡汝鍠(元襄)、蔡金相(允伯)、蔡庆澜(康伯)、蔡召棠(少莲)、蔡召成(亦庄)、郑兴襄等人,后期由蔡召成担任监院。
  于清同治八年(1869)农历五月十五日开学,学生近百人,其学习课程与私塾基本相同,也以四书、五经以及开科取士“八股文”为主旨。此为双林有书院之始,从此蓉湖书院为国家培养不少人才,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林业部长梁希、现代实业家蔡声白等人。
  光绪二十八年(1902),洋务运动兴起。诏命各地“书院”改称“学堂”,废“监院”改称“校长”。“蓉湖书院”即改称“蓉湖二等学堂”。日寇侵华,“蓉湖书院”旧址尽被焚毁。
  附1:《蓉湖书院记》 双林镇向无书院,士子肄业於郡城爱山书院,颇以跋涉为艰。雷大令甫下车即议创建,会镇人有愿以其屋为书院者。大令亟捐廉为之倡,俾诸绅集资葺而新之。堂庑门庭规模略具,延郡绅沈菁士前辈主讲,多士爰得藏修之。所题曰“蓉湖”,盖以镇东织旋漾多芙蓉,且兆人镜及第之吉也。余维双林为郡城东南一巨镇,人物之杰,科名仕宦之盛,见于志乘者,难更仆数。他日接踵而起,将于多士乎,是望。语有之文章未坠,必有英杰领袖之者,美哉!始基之矣是役也。大令之力为多,然非蔡雪樵、李友兰诸绅士,无以观厥成役。既竣,余颜其堂曰“肄雅”,取“宵雅肄,三官始”之义,以群雅才,为多士勖。复撰楹帖,纪其事。其诸绅姓氏及公议章程,别勒一石,使后来者无忘所自焉。
  同治八年(1869)长至日郡守番禺杨荣绪记 附2:《蓉湖书院讲舍记》雷兆棠 双林当苕霅之间,前西湖,后太湖,曲折潆洄,一碧千里。生其间者,得沖和之气,为名臣硕彦,史不胜书。即以文章言,当乾嘉时,其乡先生每一制举文出,雍容揄扬,华实并茂。若与文治之隆,湖山之美相印证,东南称人文渊薮,双林居其一矣。
  同治七年戊辰秋,兆棠由寿昌量移是邑。下车后观风课士,列前茅者双林之士不少。
  虽经兵燹,诸生童弦歌不辍,犹有乡先辈之遗风焉。惟是间向无书院,距城远,逢朔望课生童惮于舟楫往返,恒不能来,兆棠为怅然者久之。会镇人张春元有屋一,区以讼,归之公而未果。经郡伯劝谕,捐作书院。诸君子援菱湖之例来请,予欣然曰:“此兆棠所有志未逮者也”。亟为请于大府,且捐廉为诸君子倡。不两月工竣,颜曰:“蓉湖”,取蓉镜之义,为诸生吉兆也。抑予尤有勖者,方今圣天子振兴雅化,寰海镜清,诸生幸生盛世,由是进而益上,浸成有体有用之学,则他日名臣硕彦,后先相映。固创斯举者之深意,尤官斯土者所厚望也。夫时董其事者为广文蔡君蓉升,孝廉李君宗莲、梁君沅,副车梁君湘,茂才吴君种德、蔡君汝锽,职员蔡君金相、庆地,广文蔡君召棠、召成,茂才郑君兴襄等。而兆棠亦乐观其成,爰勒石以谂来者,冀知所缘起云。
  同治八年(1869)归安县知县成都雷兆棠撰
  第二节私塾 私塾是民间重要教育形式,数量很大,分布面最广。属于基础教育,多为学习初步读、写、算而设。清同治八年(1869)以前,双林镇乡教育基本上依赖私塾。归安县双林有义塾,经费出于典商、丝商。有钱人家聘请西席(塾师)上门教授;经济境况一般人家子弟,到私塾念书。私塾在书院及以后各类学校存在时,仍然是民间一支相当强大的教育力量。民国时期至解放初期,私塾长期与新式小学并存,抗日战争期间还有加大发展。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双林还有相当数量私塾(如谢村总管堂曾办过私塾),成为普及初等教育辅助力量。50年代末,才取消私塾。
  私塾一般设在祠堂或教师家中,其设施十分简陋。只有学生所坐木板桌椅。上方则置放教师书桌,上有书本、笔墨、戒尺等,对于顽皮、愚钝学生,常有罚站、打手心之类惩罚。一般采取“一教一”办法,其余学生则自学。无学习期限,没有考试评分。出入私塾由家长决定。
  私塾教育内容,有高低之分。启蒙从识字开始,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程度稍高读四书及《孝经》《千家诗》《唐诗》《宋词》《幼学琼林》。后期有采用小学教材,增设珠算、笔算课,或尽塾师所能和家长要求加体操、唱歌、习画课。课程设置随意性较大,没有考试、评分、升留级、学习年限等制度,也不设课程表、作息时间表。因其办学师资、经费、设备要求低而易为群众接受,故能较长时间与新式小学并存。
  私塾教师的收入,主要为学生所交纳的钱、米,生活较拮据。师资来源,有外地来镇的文人、学士,如元末刘基、明末钱塘人应㧑谦(潜斋)、清初乌程人张安弦(青屿)、邑人翁燧(西帆)等,他们均为知名人士。而本地也有不少人赴外地主讲,极负盛名,如沈澜(泊村)主讲江西豫章书院,蒋士铨、彭元寿、刘芬、谢启昆等名士均为其学生;沈士清(复斋)在遂宁张鹏翮(1649—1725)抚浙时,被聘为杭州万松书院讲师,辑有《四书大成》;郑祖球(笏君)留北京法门寺课徒,徐有壬曾从其学。
  双林本地名塾师不胜枚举。如明时张渊(梦坡),一直家贫深蒙,晚年还客穆溪(震泽)为史氏塾师;凌继业(两川)虽自己屡试不售,然设帐里中,从游者皆早达;沈磊(诚庵)以经术教授生徒,其教敦实诣,黜浮华,少言而躬行,学者称其为“诚庵先生”。清时,以清初沈懋华(蓉卿),长年在双林设塾授徒,被镇人视为“苦学励志”典范;居凌家湾的凌以璋(洁庵),善评制艺,里中能文者,多出其门;沈三省(友鹤)在双林中洪村设馆授徒,还勤于课农,种梅艺菊;沈乔(莪村)年十六即馆孙苏门家,后又至常熟课徒,训弟子以敦行为先,被称作“人师”,游其门者为隽才;严嘉裕(丹山)积学家贫,以课读为业,所作制艺,学天崇大家,曾馆安吉梅溪苏氏十余年,从者皆一时能才,在双林也有门徒逾百人,陆俨斋、姚学塽均为其学生;沈荣晋(怡亭)文名藉甚,设帐于墨浪河畔吴氏祠,众游者从,所造皆知名之士;柴友诚(墨池)家贫授徒,学生也多显达;俞芝一(云麓)尤以经义教授后进,问业者不远百里而之门下,科甲踵起;清后期有蔡蓉升(雪樵)讲习五十年,直至书院、学堂,镇之文士,非其门生,即再传弟子,或门下门生之门生,培养诸多人才。还有梁湘(海帆)、吴种德(三皋)、沈钧福(柳荪)、张善清、吴菊如、王聘三、吴吟梅夫妇、张萃士、张若愚等均为出色的塾师,后又聘为书院、学堂之教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尚有凌巨风、费开成等诸多塾师在双林执教授徒。这些塾师对后来教育发展功不可没。第二章学前教育
  第一节发展概况 民国11年(1922),《双星》杂志第六期刊有高志超对儿童教育的独特见解,提出应重视儿童品行(行为、性度)教育。可见镇人对幼儿教育之重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幼童均由家长自行教导。
  1951年,双林镇第一完全小学内有幼儿6班,其中西部大、中、小各1班,东部大、中、小各1班。
  1953年,创办双林镇幼儿园。园址在沈家桥南堍旧房内,原名吴兴县第二幼儿园。
  设有4个班,幼儿120多人,教职员工7人。同年,湖州市成立幼儿教育研究小组,负责辅导各幼儿园业务,双林成立研究小组,园主任任组长。
  1958年“大跃进”中,镇区农村农忙时出现幼儿照顾班,由生产队指定人员管理,没有规范学前启蒙教育,只是以孩子不吵不闹、不发生意外事故为目的。
  1973年,双林镇劳动管理所办起第一所双林镇托儿所,属集体性质。地址在当白场(现公园茶室),六间平房,中间天井,门朝西。开办时招生两个班40人,由俞志宝负责。1980年,筹建新所,地址在公园路20号,门朝西。1981年,双林镇托儿所搬入新所,地址在芦菲漾,仍由俞志宝负责。1984年,该所被评为全国“三八”集体。
  2001年,该所转为私有,由吴霞接管至今。现有幼儿60人。
  1978年以后,幼儿教育得以发展。双林丝厂、双林绫绢厂、双林针织厂等企业办起幼儿园、托儿所,可全托、半托、临时托、早送、迟接。双林丝厂托儿所办所时间最长,至2009年停办。镇区农村村村办幼儿班热潮高涨,条件十分简陋。1979年,全区(五个公社)有68个大队办起81个幼儿班,入园幼儿2014人。1980年,入园幼儿增加到2415人。
  20世纪90年代,办起多家私人托儿所,如爱心托儿所等。
  双林幼儿园2006年7月以前属双林庆同小学附设幼儿园。随着幼儿教育体制改革,同年11月,双林幼儿园成为独立单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2005年,双林镇成立学前教育管理办公室,主任由园长兼任。领导和管理全镇幼儿教育。
  2007年,双林幼儿园着手异地新建(征用土地),2008年破土动工,2009年年底竣工,同年11月29日举行新园落成典礼。在双林镇复兴路(新镇政府北侧),占地7974平方米,建筑面积4331平方米,总投入700余万元,香港爱国同胞沈炳麟捐资25万元建造恩美楼,2010年捐资13.4万元添置恩美楼多媒体教育设备。2010年3月,迁至新园。
  2008年起,全面实施农村标准化教学点建设,镇区东双林村、向阳村、千亩山村率先创立农村标准化教学点。
  至2010年年底,镇区内有中心幼儿园1所,托儿所2家,村幼儿班9个,标准化教学点11个。入园、入托幼儿1700多人,入园入托率达98%。
  第二节双林镇幼儿教育机构
  一双林镇中心幼儿园 双林镇中心幼儿园前身系“吴兴县第二幼儿园”,创办于1953年8月,是双林庆同小学附属的全日制公办幼儿园。规模为3个班,幼儿102名,教职工4名,地点在沈河坊10号。开办时受条件限制,不办食堂,幼儿中午都回家吃饭,下午继续到园学习。庆同小学委派陆乃寰老师担任第一任幼儿园园主任。
  “大跃进”期间,扩至4个班,教师增加1名,第一任园主任陆乃寰调回小学,学校另委派老师董月芳担任幼儿园园主任,时有教养员4人,保育员1人。
  1978年,幼儿园更名为“东方红小学附属幼儿园”,设5个教学班,有8名教师。
  1981年,在陆府前弄35号(原园址对面)征地705平方米,建造584平方米教学楼。
  此时占地达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825平方米,有7个教学班、260名幼儿、13位教职员工。新教学楼建成后,多次接待乡镇幼儿园领导参观学习。
  1983年,被定为湖州市郊区示范性幼儿园,改名为湖州市双林镇幼儿园。
  1984年,双林籍老干部闵一凡捐资5万元,建造南教学楼,建筑面积达450平方米。新楼建成后,幼儿园原开设在木结构老房子中各教学班全部搬入新教学楼。至此,幼儿园已扩大到9个教学班,330名幼儿,20名教职员工。
  1986年,开办食堂,幼儿中午不离园,在食堂就餐。同年,创办家长学校。1986—1987年,承担郊区常识教学教改课题,1990年承担市本级“寓德育于一日活动之中”教研课题。至1990年,园舍建筑面积1527平方米,运动场地688平方米,绿化面积100平方米,有钢琴及大型玩具14件。1998年,双林籍台胞张金龙捐资10万元为幼儿园添置空调、电视机、VCD、摄像机等物品,改善办园条件。
  1995年,被定为南浔区城镇一级幼儿园。
  2006年年底,南浔区教育局进行幼儿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把幼儿园从庆同小学分离出来(包括党支部、教育工会、团支部),独立建制,更名为双林镇中心幼儿园。2007年,撤双林镇南幼儿园并入镇中心幼儿园,原镇南幼儿园为双林镇中心幼儿园镇南分园。镇中心幼儿园有12个教学班,420名幼儿,38名教职员工。
  至2010年,有教学班14个(其中托班1个,小班4个,中班4个,大班5个),幼儿498名,教职员工48名(其中公办教师18名,合同制教师、保育员20名,保安2名,钟点工8名)。专任教师36名,大专以上学历30名,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4%,各级教坛新秀、教学能手5名。绿化面积2500平方米,各类专用教室配套齐全,拥有1600平方米幼儿塑胶户外活动场地和幼儿玩沙池、戏水池及大型幼儿户外活动器具。
  教育资源得到优化,实现班班配备多媒体。拥有260平方米多功能教室及教师会议室、职工之家,校园音响、电子监控系统和校园网络实现全覆盖。
  1995年,通过湖州市一级幼儿园评估验收。2009年,获湖州市巾帼文明示范岗、南浔区平安校园、南浔区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南浔区德育工作先进集体。2010年,获浙江省二级幼儿园、湖州市文明单位、湖州市(区)青年文明号、南浔区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先后获湖州市教师才艺展示二等奖,南浔区教师歌咏比赛一等奖,南浔区教师广播操比赛一等奖,南浔区幼儿舞蹈比赛三次获一等奖,南浔区学校综合目标考核连续6年(2005—2010)一等奖。
  历任园级领导人员名录历任幼儿园党支部名录
  双林镇中心幼儿园入园情况
  二新世纪托儿所
  位于公园路20号。由原双林镇托儿所改制后于2001年1月创办。占地360平方米,建筑面积186平方米,户外活动场地125平方米,设施设备基本齐全。现有幼儿50多名,教师2名,保育员1名,保安兼炊事员1名。由吴霞任所长(私人承包)。
  三爱心托儿所 位于和睦东路和睦桥北堍。创办于1998年10月,原址在和睦东路虹桥北堍。2001年异地新建,占地780平方米,建筑面积690平方米,室外活动场地用塑胶铺设,面积380平方米,有各种大型玩具4件。建有活动室、午睡室、卫生间、保健隔离室、办公室、食堂及洗消间等,配有空调、开放式玩具柜、数码钢琴、电子琴、书家、消毒设备、电视机、消毒柜等。
  2010年,实行小班化教学,设有大、中、小、托共7班,幼儿186名。教师12名(其中本科学历4名,在读本科5名,已取得教师资格证书9名),保育员2名,保健教师1名(兼职),后勤保安1名,食堂炊事员2名。所长慎海琴,毕业于湖州师范幼师专业,属私人办所性质。法人代表慎海琴。
  第三节双林镇农村幼儿教育 农村幼儿园(班)最早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大跃进”时期。当时由于农村开展人民公社运动,社员全天工作都由公社和大队安排,特别是农忙季节,农民自己支配时间比较少,给一部分拖儿带女的农民带来不便,这时农忙托儿班应运而生。双林镇区最早农忙照顾班也在此时产生。当时主要是由生产队指定人员、指定地点,在农忙时段开设,内容主要以照看为主。农忙照顾班一直办到70年代中期。
  农村真正意义上的农村幼儿班最早出现在1978年。当时全镇掀起一股村村都办幼儿班的热潮。全镇所有农村幼儿班都由村里安排老师和办班地点。由于当时条件比较差,故幼儿班有的办在村部也有,有的办在庙里,有的办在农民家里。一个幼儿班涉及生产队多则十几个,少则七八个。幼儿每天上学、放学都是自己徒步,而且午餐也需回家吃,这样一天要行走两个来回。幼儿班教学条件大都比较艰苦,学习用课桌椅都要从家里自带。每天教学内容都是老师自己安排,没有统一教材,也没有统一管理模式。
  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农村幼儿班开始接受乡(镇)幼儿教学辅导员指导,幼儿班日常教学活动慢慢步入正轨,并开始使用幼儿教学教材。
  20世纪90年代末,一是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双林;二是双林镇辖区由原来一镇一乡扩大到一镇三乡。农村幼儿班数量又有增加。而且双林镇老镇区托儿所也增加许多。双林镇20世纪70年代开办托儿所除镇办一所以外,还有双林绫绢厂托儿所和双林丝厂托儿所。至2000年,双林镇托儿所达到9所,农村幼儿班发展到39个,其中已经开始有私人办托儿所和幼儿班约15个,托幼班数量达到高峰。
  2000年8月,镇教育办撤并原镇西乡、苕南乡、莫蓉乡中心幼儿园,将原莫蓉乡龙古兜村小旧址改建幼儿园,命名为镇南幼儿园,具体分管农村幼儿教学。2005年,双林镇在区教育局和镇政府有关规定下,成立学前教育管理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镇幼儿园园长担任,原镇南幼儿园园长兼任副主任。学前办主要抓规范办学和规范管理工作。至2007年,全镇托儿所清理整改至4个,农村幼儿班撤并整改至29个。镇南幼儿园并入双林镇中心幼儿园。
  2008年,全区开始实施农村标准化教学点建设。按5000名居住人口、自行车15分钟半径车程规划布局标准化教学点,双林镇按此要求,规划全镇18个教学点,2010年调整为15个,在三至四年时间内完成。2008年年底,东双林村、向阳村、千亩山村成为标准化教学点。2009年年底,儒林村、雉头村(小天使)、西阳村、邢窑村、三田漾村成为标准化教学点。2010年年底,七星村、曹桥村、漾滩村成为标准化教学点。
  至2010年年底,全镇标准化教学点11个。2011年,有规划2个,分别是和公(华桥村与俞家埭村合办)、黄龙兜村。2012年有规划2个,分别是后坝村、雉头村(在工业园区)。
  双林镇区农村幼儿情况统计表双林镇标准化教学点情况统计表
  双林镇非标准化教学点在园幼儿人数统计表 (2005—2010年)2005-2010年双林镇托儿所情况统计表第三章小学教育
  第一节发展概况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春,诏令废科举,设学堂,不久颁行《钦定学堂章程》,要求各地撤废书院,改设学堂。当时蓉湖书院监院蔡召成,即改蓉湖书院为蓉湖学堂。
  蔡改称校长,聘教习,并改司事为学董。以原书院存款及息金,作为学堂经费。校址与设施均未改变,书院创建之时郡守与县令所书之两碑记及讲堂额仍作保留,唯校名和楹联重新书写。其中楹联之一联为:“鼎以取新,是文运一大枢钮;蒙养宜正,为人才植此根基。”由老师沈钧福所题。另一长联为:“曩年,书院栋宇极荒颓,自改作而完美,而扩充,历岁经营微劳为效,溯同治己巳(1869)创书院之后,至光绪辛丑(1901)废书院以前,世事屡变迁,仰屋流连儒术,愿参新旧界;今日,学堂规模尚粗略,若速成及专门,及高等,一隅乡僻谦让未遑,考党庠家塾古学堂遗型,酌日本泰西小学堂定制,教思堪证合,正蒙端始民风,冀有振兴时。”该联题写时间稍后,为校长蔡召成撰书。
  蓉湖学堂初称为蓉湖两等学堂,初等与高等均有。
  民国4年(1915),改蓉湖学堂为蓉湖国民学校,附属蓉湖高等小学校。学校经费由双林镇自治公所支配,校长郑定锵、吴佩仁等。学校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而停办,校舍也在战争中被日本侵略军与伪军拆毁。多年来,双林蓉湖学堂为国家培养大量有用之才,如蔡声白、高敬基、梁希、沈本瑛等都是该校学生。
  同时期,尚有第一国民学校,在镇三元桥堍三官殿处,清光绪三十年(1904)设立;第二国民学校,在温家白地温氏厅屋,清宣统元年(1909)设立;第三国民学校,在镇北土山乡赵家兜,民国2年(1913)设立;第四国民学校,在镇东南花城彭家兜,民国3年(1914)设立;第五国民学校,在镇油车弄萧氏房屋内,民国3年(1914)设立;第六国民学校,在镇西南俞家埭总管堂,民国4年(1915)设立;第七国民学校,在镇西雉头村,民国3年(1914)设立;第八国民学校,在镇北永庆巷严氏房屋,民国4年(1915)设立;第九国民学校,在镇木匠埭汪氏房屋,民国5年(1916)设立;第十国民学校,在镇北乡土山孝亲寺,民国5年(1916)设立;第十一国民学校,在镇北乡土山慎家兜,民国6年(1917)设立。还有女子国民学校,在镇南章家弄自治公所内,民国3年(1914)设立;商立国民学校,在商务分所(原南询禅院)内,民国元年(1912年)3月设立,经费由镇上丝商、典商及杭商捐助,至民国4年(1915)春停办,校长蔡松;双林基督教堂创办东吴第九小学,后更名石墐小学,于民国10年(1921)设立;双林第一义务学校,由双林热心人士捐款创办,冯鹏骞(非本邑人)任教员,蔡德芬每周助教数小时,学生有六七十人,后因不能容座,谢绝尚有二三十人之多(《双星》第三期有记载)。另有私立丝业学校、女子国民学校2所(创办时间及地址均不详)。
  辛亥革命开始,逐步打破“男子一统学校”局面,在这些学校中陆续接纳妇女,既有妇女教师,也向女学生传授知识。
  民国16年(1927)建立学区制后,教学辅导管理制度和网络逐步形成,民国19年(1930),经省督学视察后,蓉湖区双林第一小学获传谕奖。民国20年(1931),吴兴成立10个学区,其中蓉湖小学为第六学区,被辅导的小学有14所。
  抗日战争爆发前,尚存学校有双林商益小学,1934年由双林商会集资创建,位于墨浪河畔原留婴堂处(今双林中学内),校董事长由商会会长郑同赓担任,陈杏荪、陈叔承、俞竹贤、张怀仁、费为三、高尹石为校董,校长则由郑同赓夫人曹明(民)权担任,廖凯琪为教务主任,高友仁、刘冰心为校医,其他职员约有5人,1943年停办。
  此外,还有蓉湖国民学校(此时已改名蓉湖中心小学)以及新绢巷小学、永庆巷小学、三元小学、石墐小学等。上述学校至1937年抗战爆发均停办,只有凌巨峰私塾存在。
  1939年,冬天浙江省政治工作队第二分队到双林开展活动,组织战地青年服务队在沈家桥俞竹贤住宅内创办青年补习班,以学习政治为主,文化知识为辅,有政工队的姚旦旅外学友会的汤池及王士龙、陈克勤、蔡敬贤等,后来又在光郎弄办职工夜校。
  1940年日寇驻扎镇上,省政工队退到农村活动,这时镇原有私立育才小学复学。
  另有贯众英语补习班,校址在东荡,教课的是塘桥弄亨得利钟表店俞家的儿子俞友邦,后来又办起贯众小学。另外有一所私立求是小学建在沈家桥陈宅,教员有张善法、陈振武。这一阶段镇上的教育名义上是小学,实质上都是一些变相的私塾。后来日寇实行奴化教育,在天成里办一所小学,规定镇上所有私立学校统一使用日本小学教科书。
  1941年日寇退出,镇上开办中心国民学校,校址在天成里。
  1942年冬,敌伪军驻扎双林,中心国民小学停办。
  1943年,商益小学复校,当时教师有朱恒如(总务)、姚稚澄、廖凯琪(教导)、章文益、邵慰荣、王善述、吴德潜、章文益、吕文清、赵毓贤、沈葵等。1945年抗战胜利,中心国民学校也随之产生,地址在天成里,校长吴光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1949年上半年),镇区内有学校33所,学生1593人,教员42人。双林镇上有4所小学及1所初中,即商益小学,校址在墨浪河,校长曹明(民)权,教导吴光汉,教职工约8人,学生约150人左右;油车弄小学(也称一、二、三保国民学校),校长陈雷,有金士才等教职工约15人,学生约120人左右;双林镇完全小学(后改名中心小学),地点在西栅新开河,有19间教室,共2200平方米,校长吴祖惠,有教职工11人,学生288人(含幼稚园65人);另有庆同小学在筹建中。
  解放后,各地兴办乡校,至1950年9月,镇区内有公办学校1所,民办学校10所,私立学校1所。
  双林镇公、民、私立小学一览表 1956年7月,私立庆同小学并入双林镇中心小学。
  1958年10月,建双林辅导区中心小学,第一副校长潘善承(全面负责),教职员工19人。双林镇小学校长许信远,教职员工9人。1958年下半年,农村小学采取半日制、全日制、二部制等多种办学形式。
  1960年,农村小学调整完小、初小布局,紧缩教职工编制,动员超龄生退学,撤并一些小学等。
  1961年,双林镇小学校长为诸来安。有教师11人,代课1人,工友1人。双林辅导区中心学校校长许信远,教师30人。1963年,更名为双林镇中心小学,校长钱树年,副校长徐佩丽。
  1962年,由政府采取措施,农村公办小学转民办(公社、大队),兴办半耕半读简易小学(后改称耕读小学),教师口粮国家供应转由公社大队供应。
  “文化大革命”前,双林区境内有1所区中心,5所社中心,13所完小,83所初小,还有一批耕读小学。
  “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受冲击,农村耕读小学停办。学制全部改为五年制。
  1969年7月,农村公办小学下放大队,公办教师粮户落实到生产队,实行工分加补贴发给报酬。同年,吴兴县革委会改秋季招生为春季招生。1972年,恢复秋季招生,并从知识青年中招收民办教师。1979年,调整小学布局后,逐步减少民办教师。1995年,民办教师遗留问题全部解决,最后的22位民办教师全部转为公办教师编制。教师来源以分配师范毕业生为主,对部分在职教师采取学历、业务进修等一系列措施,提高教学质量。
  1980年,吴兴县教育局抓招留生工作,口号是“招得进、留得住、学得好”,确保农村学龄儿童入学率和学额巩固率达到99%左右。同年,在双林镇召开普及农村小学五年教育现场经验交流会,双林区中心学校、苕南社中心、镇西社中心在会上交流经验,参观苕南公社新华一小等学校,并听展示课。苕南公社的交流材料《我们是怎样做招留生工作的》发表在县第九期《教育通讯》上。同年,双林区五个公社至9月8日,只剩下26名旧生未到校,入学率达99.6%,巩固率达99.68%,得到县教育局表扬。1980年双林区学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情况表
  1984年,普及初等教育。1986年,实施九制义务教育。1992年,完成破旧校舍改造,达到“六配套”要求。1995年,基本完成“两基”任务(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20世纪90年代末始,全镇小学进行大规模布局调整,陆续撤并9所完小和34所村小。至2010年,镇域范围有小学3所(庆同小学、莫蓉小学、镇西小学),学生3482人。小学入学率100%,小学毕业升初中率100%。有教职工194人,其中专任教师有172人。双林镇部分年度小学班级学生数统计附:《学堂》
  学堂 学堂就蓉湖书院改设。清光绪二十八年春,诏各城镇改书院为学堂,时监院蔡召成即改蓉湖书院为蓉湖学堂。聘教习,改司事为学董。以书院存款息金为经费。后学部章程渐定,始有校长名目,定为蓉湖二等学堂,学务及经费悉归校长经理。后复别为高等小学及附属国民学校,经费由自治所支配。自改学堂后,尚存创建书院时两碑记及讲堂额,其两楹联,则改时所改题者。附楹联:曩年,书院栋宇极荒颓,自改作而完美,而扩充,历岁经营微劳曾效,溯同治己巳创书院之后,至光绪辛丑废书院以前,世事屡变迁,仰屋留连儒术,愿参新旧界;今日,学堂规模尚粗略,若速成及专门,及高等,一隅乡僻谦让未遑,考党庠家塾古学堂遗型,酌日本泰西小学堂定制,教思堪证合,正蒙端始民风,冀有振兴时。又联:鼎以取新,是文运一大枢纽;蒙宜养正,为人才植此根基。
  (蔡松自记)松为商会总理时,慨本镇义学废后,贫家子弟多失学。时俞玉书、蔡庆澜募商捐,就商务分所,设一平民小学,慨免学费,推松为校长。就校后,知商捐数,只零星长年经费,所入百五十银元而已。而幸学生数少,教员轮课尽义务,不计较。於修所募捐,给管理员薪水及供给茶水,差可敷衍,至下学期学生增多,分班授课,教员不能全尽义务。松乃商於各丝业,就丝包捐附加十六之一,由自治所经收转给。又商於各典业,规后义学旧捐,得五典助银元每年八十。三年正月,开校学生来者慨不拒,顿增至七十余人。校中岁支计需四百余银元。乃欧战方急,丝商停,贸易捐无所出。时杭州丝商运所谓用货丝者出镇卡,每为捐局巡役所苦。松为请於局员革此弊。杭商感余一言德,愿助商立学堂捐,每包捐一银元之八。是年,杭销丝尚少,捐数无几。而四-五年学生由八十增至百,校长教员所受酬,及校中置备器具与一切杂用费,约岁支银元五百余,则大半取给於此矣。俞蔡所募零星商捐,均於四年春停止。
  故商立学堂始立於本镇诸商,终成於杭商,而中资於典商,是为商立之纪实。民国五年冬日记。
  录自民国《双林镇志》
  双林三首校歌歌词 第一首是《无忘国耻歌》,这是1925年5月30日,上海学生、工人,为日本资本家杀死工人领袖,和租界帝国主义压迫华人的条例,举行演讲、抗议,被英捕房屠杀多人,造成惨案。由此激起全市罢工、罢课、罢市的反帝国主义斗争,并扩大到全国各地。抵制英日货的浪潮,也风起云涌。这首歌是双林爱国师生在举行游行示威时所唱。当时歌词作者年方七岁,歌词来源于蓉湖小学。
  无忘国耻歌
  头顶中国天,脚踏中国地。吃我中国饭,着我中国衣。
  芸芸四万万,良心幸未死。良心既未死,奈何忘国耻。
  从前伤心事,吃苦不知记。但论五卅日,试问何等时!
  况乎平和会,依然无公理。我国将不国,国民知不知?
  说明:“我国将不国”,不国意即我国将不成其为国家了。
  第二首是《双林私立丝业小学校歌》。该校原址在双林中学的墨浪河边。
  丝业学校校歌
  小河萦环,冬青绕屋。侪侪少年,敦品立学。
  萤窗雪案有佳模,造英俊,光中华。
  第三首是丝业小学《校训歌》。每于下午放晚学前所唱,歌罢列队归家,秩序井然。
  丝业小学校训歌
  叮铃,夕阳西,晚风起,放学了,归去。
  休争先,休恐后,要整齐!
  见父母,行个礼。
  晚饭后,把书理。灯下光阴须爱惜!
  到明天,要早起,勿忘记!
  韩铁夫追记于双林昼锦堂
  录自《墨浪》第12期
  第二节小学简介
  一双林庆同小学 庆同小学由香港爱国同胞沈炳麟出资,1948年春开始筹建一所私立完全小学。校名与其父名字相同,用以缅怀其父沈庆同。地点在双林金锁桥东堍,初期占地1106平方米。整座校舍为坐西朝东三进二层楼房。第一进楼下为大礼堂,可容纳三、四百人集会;余者为教室及办公室。楼房之间有天井相隔,种植花木点缀,环境整洁幽雅;走出礼堂,是学校大操场,操场四周绿树成荫,中间有篮球场和环形跑道。秋千、滑梯、爬竿、攀登架、平衡木等运动器材分别安装在操场各侧。
  1950年2月,学校正式开学,全校共6个班,有学生近300人,教职工12名。学校建有董事会,沈炳麟任校董事长,董事为张松泉、梁希、阮宾华、李承福、张寅春、吴佩仁等,首任校长张剑秋。经费除学、杂费外,沈炳麟每月提供800元左右。
  1956年暑期,私立庆同小学与双林镇中心小学合并。由国家接管,更名为双林镇中心小学。西栅新开河之分部称为双林镇完全小学。
  1957年,改名为双林辅导区中心小学,承担整个双林学区小学教育辅导任务。
  1958年,易名为双林公社中心小学。
  1960年,更名为双林辅导区中心小学,并定为吴兴县重点小学。
  1969—1978年,学校易名为双林镇东方红小学,西栅双林镇完全小学作为东方红小学之分部。此时学制从六年制改为五年制,并在1971—1978年期间办有两年制“戴帽”初中3届,每届2个班。
  1978年5月,学校恢复双林辅导区中心小学校名,并在原有管辖范围上扩大至学区内农村初中。学校仍设有本部(东栅)和分部(西栅)两个校区,并办起校办工厂和理化实验中心。分期分批拆除旧房,在学校南、北新建两幢二层教学楼和一幢三层办公楼。
  1983年9月开始,学制恢复为六年制。
  1984年7月,为弘扬沈炳麟爱国爱乡,捐资助学精神,湖州市郊区人民政府决定恢复“庆同小学”校名,于10月26日举行隆重复名仪式。沈炳麟任校董事会名誉董事长,董事长温业勤,副董事长胡兆康、姚玉龙,董事有吴敬华、沈史曾、冯志坚、陆乃环、吴凤良、陈霹等人。此时学校有15个教学班,学生642人,教职员工56人。
  1987年因改设实验小学,原重点小学(双林辅导区中心小学)均被撤掉。
  1993年,学校向原蔬菜场征地8000平方米,投资49.5万元(其中沈炳麟捐资13.5万元),新建教学楼一幢,建筑面积950平方米。同年,撤乡并镇,原苕南乡并入双林镇。
  1994年,撤双林辅导区中心,建南浔区教育管理委员会,学校不再承担学区辅导任务,校名为双林庆同小学。同年9月,学校集资近10万元,将原金锁路校门(朝西)迁至田园路(朝南)。同年,学生看记讲新闻特色活动启动。
  1995年,学校向镇南村原蔬菜场征地13亩,投资80万元,新建200米环形标准运动场和3个球场。同年8月,原苕南乡各小学隶属庆同小学管理(又名双林镇中心小学),学校规模扩大至一中心小学(庆同小学本部)、六所完全小学(显洪完小、东双林完小、前塔完小、邢窑完小、西阳完小、三田漾完小)、九所村级小学(荣家兜村小、岂山圩村小、后坝村小、黄泥兜村小、履塔村小、树港村小、坞塍村小、谢村村小、三田漾村小)。校园占地32343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5933平方米,校内绿地面积5900平方米。教学班增加到80个,学生3125人,在职教职员工125人,代课教师20人。此时,庆同小学本部现代化教学设施已达省级一流标准。
  1996年8月,撤荣家兜村小并入显洪完小,撤履塔村小并入邢窑完小。同年,为丰富小学生“双休日”生活,开拓学习领域,创办“双林镇小凤凰艺术学校”(湖教成〔1996〕295号),开展文、体、艺术类初层次培训。
  1997年,农村学校开始全面实施学校布局调整,制订实施规划,陆续撤并学生较少村校,布局调整具体进程是:
  1999年,撤坞塍村小并入西阳完小。
  2000年,撤岂山圩村小、后坝村小并入东双林完小、庆同小学及前塔完小。撤树港村小、三田漾村小并入西阳完小和三田漾完小。
  2002年,撤黄泥兜村小并入东双林完小。全镇学校布局调整为5所完小一所中心小学。
  2006年,撤显洪完小并入庆同小学。
  2007年,撤邢窑完小并入庆同小学。
  2009年,撤三田漾完小和西阳完小并入庆同小学。
  1998年,学校本部进行改造,将原破旧平房拆掉,同时买下双林建筑公司三层住宅楼,兴建2100平方米多功能教学楼,总投资250万元。
  2003年,学校投资110万元购置原建筑公司预制场13亩土地。同时,对原有校舍布局进行调整。根据新规划,2004年在原运动场上新建4000平方米综合楼,2006年竣工,投资350万元。同年,庆同小学分部(西栅)卖掉,经费用于建造综合楼。
  2007年,在原预制场兴建250米环形标准运动场,投资30万元。
  2008年,拆除学校校办工厂房屋,兴建1500平方米风雨操场,投资220万元。2010年,投资80万元运动场进行煤改塑工程。
  其间,学校进行过两次重大庆典活动: 第一次,1998年3月28日建校五十周年庆典活动,学校精心设计的陈列室展示庆同小学50年发展历史和培养的各级各类人才。还专门设计校庆绫绢首日封,为参加活动留作纪念。
  第二次,2008年11月8日建校六十周年庆典活动。学校从不同角度展示六十年发展成果。
  2010年,学校校区有庆同本部和东双林分部,共有43个教学班,2059名学生,111位教职员工。2010年9月开始,门卫配备专职保安。
  先后获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集体(1989年)、全国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验学校(2003年)、全国艺术教育特色单位(2003年)、省文明单位(1998年)、省文明学校(2000年)、省示范小学(1999年)、省绿色学校(2002年)、省科研兴校200强(2002年)、省先进家长学校(2001年)、省首批校本教研示范学校(2004年)、省巾帼文明示范岗(2005年)、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2009年)、省廉政文化“六进”示范点(2010年)等诸多荣誉。在南浔区学校综合目标考评中,连续9年获一等奖。
  同时,在学校教育诸多领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曾获得省基础教育成果二等奖、省数学竞赛团体第一名、全国数学竞赛金杯奖、学生看记讲新闻活动获全国少先队“我能行的活动最佳创新奖”(全国评选100个,庆同小学获2个)、全国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2003年)、全国第二届小公民道德建设成果一等奖。2002年,学校被推荐参加在武汉举行的全国基础教育成果展。
   历任校级领导人员名录历任中共党支部书记名录二莫蓉小学 莫蓉小学前身为民国35年(1946)建的“吴兴县莫蓉乡中心国民学校”,校长陈绍辉,下设有若干所分校。其他情况(包括一直到解放前夕办学情况)不详。
  1950年2月,当时由双林镇人民政府批准创建,学校设在原莫蓉乡儒林村儒林长生堂侧殿内,校名定为“莫蓉乡校”,全校设有2个教学班,50余名学生,教员有邵惠兰和黄孝惠。另有白华桥初级小学,地点设在白华桥(今华桥村)水心庵(4间),有学生33人,教师1人名陆思源。属公立学校。石桥村小学,地点在石桥村,有学生40人,教师1人名邱镛。属民办公助性质。三墩村初小,地点在三墩村,有学生46人,教师1人名潘文昉。属民办公助性质。和公乡有民办学校4所,和公乡乡校,地点在俞华村,7个年级分设二个学级,77名学生3位教员;和公乡西汤兜分校,地点在第一村,一个学级中有7个年级,38名学生1位教员;和公乡徐家兜分校,地点在徐家兜村,一个学级中有6个年级,48名学生1位教员;和公亘头村分校,地点在第二村,一个学级中有8个年级,36名学生1位教员。共有学生261人。
  1951年春,莫蓉乡校搬迁至兴隆桥庙内,学生80余人,教师2人。1953年下半年,增设高小班,学生增至180人左右,4个教学班,教师6人。
  1954年,学校并入鷁泊大庙内,更名为双林区第二中心小学,学生259余人,教师8人。下设姚家湾小学、石桥村小学、龙古兜小学、蚌壳湾小学、总管桥小学、圣堂兜小学、武装兜小学、箍桶兜小学和儒林小学,共计学生873人,教师19人。
  1959年下半年,撤乡建制设立管理区,原莫蓉乡设儒林管理区,原乡中心更名为儒林完小,莫蓉管理区设花城完小,和公管理区设和公完小等三个管理区,原莫蓉乡行政区域内教育行政工作由儒林完小负责人全面负责。
  1961年,更名为莫蓉公社中心学校(简称社中心),此时,社中心学校有学生200余人,5个教学班,教师8人。1961年9月,施教区学生发展到800余人(含社中心),教师34人。
  1963年开始,全公社各村相继试办简易小学(俗称耕读小学),沈聪林任莫蓉公社中心小学校长,兼任儒林完小校长,高金泉任和公初级小学校长。
  1966年9月,施教区形成“一中心,二完小、十四个教学点(村小)”格局,学生800—900人左右,教师40多人。其中,社中心管辖2所完小和13所村校,和公完小(设在俞家埭村徐家兜)分管4所村校,完小负责人韦思理;花城完小(设在花城庙山)分管7所村校,完小负责人张耐慎。“文化大革命”期间,原社中心所在地鷁泊庙宇被拆除,社中心受到冲击。莫蓉公社成立“教育革命委员会”(简称“教革会”)管理教育,原社中心校长沈聪林进入教革会分管教育,任教育专职干部,全公社设兴隆、花城、和公三个教学点,各片村校由片上教学点带管。
  1977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同年9月,莫蓉公社征用儒林村石桥头土地2268平方米,建造一幢建筑面积为744平方米的楼房,重新恢复莫蓉公社中心学校,这时学校中小学合在一起,称“戴帽子初中”,社中心本部小学只有2个班,74名学生,3名教师。1978—1984年,莫蓉公社中心学校一直是中小学合并,这一时期,社中心本部小学生一直在100名左右,分3个教学班,小学教师5人。社中心同时管辖2所完小和15所村校。
  1984年重新建立乡人民政府后,学校更名为莫蓉乡中心学校。1985年,中小学分设,小学在原校南面征用土地建造新校舍,1986年下半年搬迁至新校舍,中学留在原校。一年后中小学对调校舍,中学搬至新校舍并进行扩建,小学回原旧校址,直至1996年上半年。
  20世纪90年代初期(1990—1993),全乡大规模校舍改造,称为完小、村校实施“六配套”改造工程,全乡共改造2所完小,13所村校,新建校舍4358.33平方米,筑围墙821.5米,由市、乡、村三级财政分担,共投资761410元。
  随着入学高峰到来,1994年下半年莫蓉乡政府向锐狮集团筹资240多万元,开始在花城村石雪兜生产队征用土地15340平方米,异地新建乡中心小学。新校舍于1995年5月破土动工,1996年6月竣工,同年9月投入使用。
  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实施学校布局调整。陆续撤并学生数较少村校,布局调整具体进程是:1998年9月撤并2所(武庄、花城),1999年9月撤并2所(亘头村、做花园),2000年9月撤并8所(花盘兜、七星、箍桶兜、吴家庄、龙古兜、莲花兜、华桥、向阳),龙古兜施教区部分划给庆同小学,新建先登完小,全乡布局调整至“一中心(乡中心)、二完小(先登、和公)、一村校(兴隆)”,2001年9月撤并2所(和公完小、兴隆),全乡只有乡中心和先登完小2所学校,2004年撤并先登完小,至此,原莫蓉乡施教区内只存一所小学,正式定名为“湖州市双林镇莫蓉小学”。
  至2010年3月,全校有学生762人,生源来自10个行政村及部分外来民工子女。
  分15个教学班(一、四、五年级各2班,二、三、六年级各3班),有教职工51人(其中在编公办教师47人,钟点工4人)。专任教师43人,大专以上学历34人,占专任教师79%,各级教学明星,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等共计6人。学校占地14930平方米,建筑面积4535平方米,绿化面积5995平方米,办学条件不断改善,音乐、舞蹈、书法、美术、实验(仪器)、信息技术等专用教室齐全,教育资源不断优化,建有教师电子备课室、班班拥有多媒体,有200多座位的阶梯教室、师生图书阅览室、教师会议室和工会活动室,建有校园音响系统、闭路电视系统和校园网,200米环形跑道和100米直跑道田径运动场煤改塑,为学生体育运动创造优越设施环境。
  1998年以来,学校先后被命名为区文明单位(2001年),市“行为规范达标学校”,市“少先队七星级大队”,市“教科研实验基地”,市一级小学(2000年),市文明单位(2002年),浙江省示范小学(2004年),市级“心理健康教育先进集体”(2005年),双林镇“满意单位”(2006年、2008年),镇“先进基层党组织”(2007年);校低段语文组被评为区“和谐好集体”(2007年);区学校综合目标考评,连续三年(2006—2008学年)获一等奖。
  20世纪80年代初,学校复式教学研究取得较为明显效果,被郊区文教局列为复式教学研究试点单位,多次在省市复式教学研讨会上作经验介绍,也曾多次接待全市(三县二区)及兄弟单位复式教学研讨活动,为提高农村小学教学质量做出过重要贡献。
  现在学校办学目标是:建有文化校园,塑有智慧教师,育文明健康学生。
  历任校级领导(校长)人员名录学校中共党支部组织1982年8月前不单独成立,与莫蓉卫生院合并,党支部书记杨八宝,副书记寿文煜。1982年9月开始,学校单独成立党支部,书记任职情况见下表:
  历任中共党支部书记人员名录
  三镇西小学 镇西小学创办于民国3年(1914),地址在雉头村(离现校舍仅隔百余米),租用民房办学,只有一间教室。由于经费困难,仅招收学生10多名,上课坐凳自备。校名为第七国民学校。后四次迁址或异地新建。1950年,更名为双林区雉头村初级小学,地点在雉头村庙内,负责人蔡继锠。民办公助性质。有学生51人(1年级30人、2年级16人、4年级3人、5年级2人)。经费以收取学杂米为主,学生共收取213升(1升=0.75公斤)。
  1950年9月,易址雉头村关帝庙总管堂,更名为蓉生乡乡校,据吴兴县人民政府教育科统计资料显示,当时蓉生乡有民办学校2所:蓉生乡乡校,地点在雉头村,一个学级中有5个年级,30名学生1位教员;蓉生乡千亩山分校,地点在千亩山村,一个学级中也有5个年级,32名学生1位教员。蓉生乡乡校辖管陆续创办的里庄、倪家滩、黄龙兜、叶家兜、真龙兜、清水濠、田坝兜等小学。
  1955年,建双林第一辅导区,原土山乡所属小学归入,组建镇西区域学校属第一辅导区管辖,有8所小学,分别是土山完小、严家坟小学、乌家兜小学、曹桥小学、周家兜小学、良朋兜小学、杨家兜小学、狭云渡小学,共有学生454人,教师11人。
  1958年,成立双林人民公社,撤蓉生、土山两乡,建蓉生管理区和土山管理区,仍设蓉生、土山两完小。
  1961年上半年,成立镇西公社,同年8月撤蓉生完小,设镇西社中心,地址仍在蓉生完小所在地雉头村关帝庙。
  1979年8月,镇西社中心校址迁至社庄兜,设初中1—3年级,小学1—6年级,中小学统一由社中心管理。
  1983年,乡政府筹资9.8万元,在长生桥(老桥)南堍东侧新建镇西乡中心小学。
  同年8月,新校启用,小学从社中心分离出来,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全乡小学形成“一中心两完小(里庄、土山)十二村小(叶家兜、倪家滩、黄龙兜、勤裕、千亩山、田坝兜、曹桥、沈家兜、周家兜、俞家兜、漾滩、社庄兜)”格局。
  1997年,开始实施学校布局调整。陆续撤并学生数较少村校,布局调整具体进程是:1997年9月,撤并4所村小(叶家兜、倪家滩、千亩山、周家兜),同年俞家兜村小升格为完小,名久立完小。1998年9月,撤并2所村小(田坝兜、社庄兜),1999年9月撤并2所村小(曹桥、沈家兜),2000年9月撤并3所村小(黄龙兜、勤裕、漾摊),2001年撤并3所完小(里庄、土山、久立),至此,原镇西乡施教区内剩一所小学,名“双林镇镇西小学”。
  1997年,镇西乡小学入学人数达最高峰,学生1614人,教师72人(其中代课教师13人)。校舍严重紧缺,乡人民政府决定异地新建,地址在原校址百余米地方(现镇西小学),1998年8月交付使用,占地20654.37平方米。
  1999年10月,镇西镇并入双林镇,2000年更名为双林镇镇西小学。同年,兴建三层综合楼一期工程,建筑面积890平方米,总投入73万元,该楼一层为阶梯教室,可容纳116人;二层为学校图书室和学生阅览室;三层为资料档案室和多媒体教室(课堂教学展示厅)。
  2003年,在综合楼西面兴建二期工程,建筑面积1293平方米,总投入157万元,2004年投入使用。该楼一层为普通教室、专用教室、教师办公室等;二层为电脑室、心理辅导室、古筝教室和大队部活动室;三层为会议室、学校机房和雏鹰电视台演播厅。
  2008年,投入42万元(其中10万元由久立集团资助)兴建乒乓馆,建筑面积483.8平方米,为一层钢结构平房,是学生训练和运动场所,命名为“久立乒乓馆”。
  2010年,有教学班16个,在校学生729人,教职工39人。学校占地20654.37平方米,建筑面积7801.8平方米,校园整体布局科学合理,分教学、活动、生活三大功能区。拥有校园音响系统、校园网、电视台、班班配有多媒体(20套)。电教设备、音乐器材、教具、教学仪器、体育卫生器材、图书资料等,达到示范小学Ⅱ类标准。
  1998年以来,学校先后被评为“湖州市教科研实验基地”(2001年)、“全国红旗大队”(2003年)、“浙江省Ⅱ类标准化学校”(2005年)、“浙江省示范小学”(2006年)、中国基础教育网络实验学校(2006年)、“湖州市文明单位”(2006年)、“湖州市德育工作先进学校”(2006年)、“浙江省体育特色学校”(2008年)、“湖州市体育工作先进学校”(2009年)等。连续6年(2003—2009年)获南浔区学校综合目标考评一等奖。
  学校创建“导师制工作、快乐乒乓”两大教育特色。
  学生成长导师制营造“教师人人是导师,学生个个受关爱”氛围,通过结对跟踪教育、记载导师工作手册、导师制诊断会、导师工作论坛、撰写导师随笔、案例分析、上门家访、外聘导师等一系列措施,成为南浔区导师制工作对外宣传示范窗口学校。
  浙江教育信息报、人民日报的华东新闻、湖州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报道。
  2007年起,“快乐乒乓”被确立学校传统项目,建立以“队列跑步—快乐乒乓操—菜单式单项活动—欢乐乒乓舞”为内容的活动模式,达到“一人一拍一球一项两操”要求,弘扬“阳光自信、拼搏进取”精神。2010年,“快乐乒乓操”在湖州市教育系统召开运动会上进行展示。同年5月2日、30日,浙江经视频道先后两次进行宣传报道,湖州电视台、湖州日报等新闻媒体也多次报道学校的乒乓文化。相关乒乓文化的两个课题获市二等奖,浙江省《辅导员》《少先队活动》等杂志也刊登活动报道和活动照片。
  2009年,“快乐乒乓”项目已被列为全省中小学阳光体育推广项目。
  社中心成立前完小领导名录社中心成立后校级领导名录
  四苕南小学 解放初,陶江麟在坞塍尤家坝村创办尤家坝初小,性质民办公助,借用民房。有学生67人(其中一年级17人,二年级9人;三年级10人;幼儿31人),教员3人。
  学生上学需缴纳学杂米,幼儿每人每学期121.5公斤;一至二年级60.5公斤;三年级24公斤。1950年,在邢窑利用庙产建立苕南乡中心小学,当时有几十名学生、2名教师,与此同时,其他自然村根据学生来源开办村校,一所村校一般一名教师,三四十名学生,二至三个年级。
  1955年,苕南乡中心小学改名为双林镇第三辅导区中心小学,地址在邢窑庙内,当时有6个年级、3个班全是两复式,158名学生,5名教师。1955年,后有组织有领导地兴办学校,第三辅导区下设25所村校(谢村、於家兜、云村、后坝、黄泥兜、丁堡、前塔、显洪、荣家兜、跳家■、塘河头、丁泾、坞塍、履塔、西庄、树港、亭子桥、岂山圩、潘家兜、蔡家元、郎家元、庞家湾等),有学生1502名(其中1年级527名;2年级379名;3年级299名;4年级224名;5年级46名;6年级27名),教职员工33名。负责人潘善承。每所学校还承担社会文化扫盲任务。
  1958年建苕南人民公社,学校易名为苕南社中心小学,校长陆张海,下设3所完小和16所村小。校舍来源主要是庙产、土改时未分掉的地主房屋或者租用民房。
  1958年10月行政区域变动,成立双林人民公社。原苕南划分为苕南管理区、显洪管理区、苕北管理区三个行政管理区,但三个区内学校仍属于原辅导区中心领导,时有20所学校,中心学校下设3所完小和16所村小。校舍来源主要是庙产、土改时未分掉的地主房屋或者租用民房。直至1961年5月撤销大公社(双林人民公社),同时也撤销管理区,改名为苕南人民公社。从此时起,邢窑辅导区中心,更名为苕南公社中心小学(简称苕南社中心)。均实行复式班教学,学生人数在180人左右,教师5名。
  副校长吴天明(全面负责)。下设三所完小,后坝完小由王贤琳任副校长(全面负责),丁泾完小由朱耀祖任副校长(全面负责),显洪完小由周惠乔任副校长(全面负责)。
  1968年,双林中学下乡办校,地址设在坞塍村严家坝,招收40多名农村学生,任教老师有陈泰琪、凌明之、陈三士。学校无固定房产,租用民房,校舍经常搬迁。
  1969年秋“文化大革命”时期,“学校办到家门口”,在“做到小学不出队,中学不出村,高中不出乡”口号之下,除荣家兜、水产村等小村外,村村办起初中班,附设于小学,称之为“戴帽初中”。当时,邢窑中心学校有初中学生100人左右,共两个班。
  1974年,在苕南中心学校领导下筹办高中班,起名“苕南农中”,学校设在前塔。
  初办时一个班,54名学生,3位教师(毕其秀、徐敬业、张新芳)。第二年扩招到3个班,学制2年。苕南农中共招收四届高中生(7个班),毕业人数约350人。开设科目有语文、数学、化学、机电、音乐、体育、美术等,在上好上述课程之外还管理四亩田。当时叫勤工俭学,师生一起参加劳动,种田、拔秧、割稻,秋收之后稻谷卖给国家,所得的钱用于学校开支。从1977年开始招收初中班。
  1978年,在原苕南石灰窑办起小规模企业,主要生产蚊烟,弹棉絮,做玻璃钢瓦,利润虽薄,但积蓄一部分资金。1980年11月,购买苕南蔬菜场一亩多地(现庆同小学健身房),筹建厂房,面积约200平方米,主要生产磁性材料,产品销路很广,厂也越办越兴旺,用人最多时有工人18个,连续3年人均创利超万元,连续3次被评为市本级先进单位。生产的产品“磁性材料”被评为国家级金奖。直到2001年根据上级“校企分开”规定,苕南校办厂就此结束。
  1981年,谢村完小从谢村寺兜搬迁至於家兜,改名为“三田漾完小”。
  1984年2月,苕南社中心学校随着行政区名的改变,更名为“苕南乡中心学校”。
  此时,学校内有初中3个班,小学8个班,学生400多名,15位教师。随着小学生入学高峰期到来,扩建重建完小,三田漾重建高小,新校舍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后扩建到2200平方米。西庄完小从西庄简陋老平房迁入至西阳村新校舍,改名为西阳完小,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其间,苕南各村初中班逐年撤并,集中到邢窑中心学校。
  这时苕南相当有规模的完全小学5所(即:三田漾高小、西阳完小、显洪完小、邢窑完小、前塔完小),每所完小有学生人数均超过300人。除完小外还有15所村小(即:谢村小学、良家兜小学、坞塍小学、树港小学、潘家兜小学、丁泾小学、荣家兜小学、跳家■小学、履塔小学、前塔小学、汉家元小学、后坝小学、硖石桥小学,岂山圩小学、黄泥兜小学)。
  1985年,苕南乡中心小学从邢窑搬迁至沈家兜旧平房内,此时,乡人民政府向东双林生产队征地3000平方米,新建中心小学,建三层教学楼一幢及辅助用房,建筑面积900平方米。同年,苕南中学和小学分开,管理体制独立。
  1987年,苕南乡中心小学从沈家兜迁至东双林新校舍(现庆同小学东校区)。
  1990年至1993年上半年,全乡进行大规模完小、村小“六配套”校舍改造工程,全乡共改造完小5所村小7所,新建校舍3530.26平方米,总投入49.585万元。
  1993年行政区划调整,撤苕南乡并入双林镇,苕南乡中心小学更名双林镇第二小学。
  1995年7月,双林镇第二小学并入庆同小学,又名双林镇中心小学,实行统一管理体制。社中心成立后校级领导名录第四章中学教育
  第一节发展概况 镇境内最早中学是“私立蓉湖初级中学”,1949年9月创办,校址在祥和茧行。前身为“私立蓉湖补习学校”。学校由浙江省第一专署(嘉兴专署)领导与管理,首期招收学生49人,教师约4人,校长莫良夫(后被政府镇压)。1950年2月,学校有团员10多人,团支部由团双林镇工委领导。1953年,吴兴县委向学校调派中共党员任副校长。
  1958年,在双林西栅外创办民办中学(至1961年有学生105人,教职员工5人)。
  同年8月,根据浙江省教育厅意见,指定双林镇小与吴兴二中(双林中学前身)协作试行十年一贯制。是年,吴兴二中招收7个初中班和1个高中班。在“大跃进”运动中,省教育厅发出《开展勤工俭学的意见》,学校办起粉笔小厂,生产较正常,产品销路稳定,有一定效益。是年“莫蓉农业中学”诞生,地点在莫蓉花城村,办学性质为半农半读。
  1964年上半年,苕南后坝村创办后坝农中。开设语文、数学和政治科目,教师潘文荣,兼职政治教师王贤琳。有学生约30余人,来源于后坝、黄泥兜、前塔和丁堡的历届小学毕业生。兼管农田(前塔),后迁前塔中学。1964年10月,镇西新丰兜创办农业初中。1968年8月,苕南社中心小学在邢窑管家兜开设初中部。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学管理体制发生变动。1968年8月,中央发出《关于派工宣队进驻学校的通知》,各中学由镇(公社)革委会派贫(贫下中农)宣队实施领导管理。1971年下半年,镇区学校陆续成立公社(镇)教育革命领导小组,翌年改为公社(镇)教育革命委员会,由公社(镇)党委副书记或分管委员兼任教革委主任,另设专职副主任1人,均有县革委会政工组任命,负责管理全公社(镇)教育工作。
  1970年6月,吴兴县革委会规定双林中学等10所学校改为四年制完全中学。同年9月,恢复招收高中新生2个班近100名学生,高中部办在农村,地点在邢窑庙宇内,称学农分校。学生边学习边劳动,管理5亩(3335平方米)田、2亩(1334平方米)地,养猪种菜。1971年9月,学生全部返回双林中学就读。1975年9月,相继创办农业高中。苕南农业高中、镇西农业高中、莫蓉农业高中前后招收4届共850名学生。
  1978年,工宣队、贫宣队先后撤离学校,逐步恢复“文化大革命”前管理体制。
  1981年,初二升初三进行改制考,录取率在80%左右。
  1986年,镇境内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6年,初中3年),小学生直升初中,并确保入学率为99.5%以上。20世纪90年代之后,升学率为100%。
  20世纪80—90年代,中学生源骤增,政府积极投入资金改善学校办学条件,莫蓉中学1987年、苕南中学1991年、镇西中学1993年均异地新建初中。
  1998年,双林中学实现初、高中分离,初中学生转入双林二中。莫蓉乡成为浙江省教育强乡镇,翌年双林镇和镇西镇也成为省教育强乡镇。
  1999年,莫蓉中学被命名为“省农村示范初中”。2004年,双林中学被定为省二级重点中学。
  2000年,通过省级高标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验收。
  2005年9月,为优化双林镇教育资源,探索与创新学校管理体制,经南浔区教育局批准,组建“双林镇(初中)教育集团”,旗下三校:双林二中、镇西中学、莫蓉中学。总部设在双林二中。
  2006年9月,开始减免学杂费。
  2007年8月,撤镇西中学,并入双林二中。
  2008年,被命名为湖州市示范性教育强镇。
  2010年,镇域范围内有完全高中1所,初级中学2所,在校学生3034人,教职工229人,其中专任教师214人。初中升高中段比例98.03%;高考上线率94%。
  双林镇部分年份中学班级学生数统计第二节中学简介
  一双林中学 双林中学前身是“私立蓉湖补习学校”,创办于1947年。当时校董为莫良夫,校长车文山,学生仅二三十人,教师数人。
  1949年9月,由热心桑梓人士多方筹措资金,将补习学校发展为“私立蓉湖初级中学”。校址几经迁移,起初在祥和茧行,接着先后搬迁至油车弄、斗姆阁、天成里(沈家桥南堍)等处,1950年下半年,才以墨浪河畔西港口原育婴堂(现双林中学)为固定校址。
  1952年,学校初具规模,6个初中班,274名学生,19名教职员工。
  1954年,成立蓉湖中学学生会,首任主席沈兆祥。
  1956年,学校由人民政府接管,扩为8个初中班,改名“公立浙江省吴兴县第二初级中学”。
  1958年,师生勤工俭学,建造简易平房教室16间,同年秋季学校招收高中班,发展为完全中学,改名为“浙江省吴兴第二中学”。
  1962年,改名为“浙江省双林中学”。
  1965年,更名为“浙江省吴兴县双林中学”。此前,1958年在西栅外(原电磁厂所在)创办双林民办中学,此时并入双林中学。
  “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一度被迫停课,并有3年没有招生。1968年9月,恢复招生。1973年,创办生产净水剂为主的校办工厂。凌百先老师在20世纪80年代有过多项重要研究与发明,填补国内空白。其中,用简易方法制聚合氯化铝方法,被列入《中日科技大全》
  1974年,建造(含8个教室)二层教学楼、二层办公楼和礼堂。
  1981年定名为“湖州市双林中学”。
  1982年,两幢三层学生公寓楼建成。1984年,一幢三层教学大楼落成。1986年,香港爱国同胞沈炳麟捐资,为学校兴建“蓉湖科学馆”,湖州书画院院长谭建丞题写馆名。1990年修建250米环形田径场,1993年建造标准网球场,同年暑假,浙江省中学生网球比赛在双林中学举行。
  1996年,一幢新四层教学大楼竣工投入使用。1997年12月,学校通过省教育厅认定性评估,成为省三级重点中学,根据省重点中学评估要求,1998年秋季始,学校停招初中,两年后完成初中部剥离,成为市直属高级中学。
  1999年年初,学校征用校园南侧隔墨浪河对望13340平方米土地,购进丰泰公司(原双林丝厂)紧邻校园北区宿舍区,三幢宿舍经全面改造装修,成为水、电、卫、通讯、绿化、安全设施齐全的新学校宿舍楼。同年,实施校园南北区间河道征用填埋,校门迁移、进校大道浇铸和成片立体绿化等工程。2000年,食堂、运动场和图书信息中心大楼三项工程竣工并投入使用,校园闭路电视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校园音响系统和塑胶运动场相继建成,学校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2002年2月,学校通过省教育厅认定性评估,升格为省二级重点中学。
  自1977年以来,在县市级以上各类学科竞赛中,学生有200多人次获奖。其中,83届学生王福强获全国数学竞赛二等奖、省一等奖;85届学生徐枫获华东十城市作文比赛一等奖;86届学生陈欢获华东六省一市作文比赛一等奖;88届学生沈建强获全国数学竞赛省二等奖。湖州市两届“飞英”杯作文竞赛,双林中学是唯一蝉联一等奖的学校,1997年高三学生戴望云的《主权——试金石》获“知香港、爱祖国”征文省一等奖,《头发与辫子》获省宣传部德育故事征文一等奖。同年,初三学生李侃、朱家力分别获市1996年中学生现场书画比赛一、二等奖,作品被送到日本、新加坡、加拿大等国展出。朱家力在各类报刊上发表文章74编,在市、省、全国级征文比赛中获奖17次,被评为“全国千名好少年”。学校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就一直是省体育项目定点学校,87届学生王怡、吴百益代表浙江省少年网球赛八个项目中赢得五块金牌。校网球队在省级比赛中先后有18人次获单项冠军,在1996年省青少年网球比赛中获团体第三名。校网球队代表湖州市参加省十一届运动会取得三金一银骄人战绩,学校被评为市体育突出贡献单位,浙江体坛报、浙江电视台为此作专题报道。学校高考成绩在湖州市区普通中学中一直处于领先位置,1961年首届高中毕业生以高考上线率88%的成绩在全省名列前茅。81届学生曹建军夺得湖州市理科高考状元;87届学生李雯为湖州市文科外语类高考状元;85届高考升学率达到73%,其中文科达到97%,总成绩列全省普通中学第一名,省教研室派员来校蹲点总结经验。近年来,学校高考上线率均在90%以上,2002届学生秦文君列市高考文科第2名,2005届学生章娴成为湖州市首名女飞行员。
  学校重视提高教师素质,全校教师在省级以上报纸杂志上发表专业文章300余篇。
  老师温思雯承担“星火计划与中学生物教学”省级课题,在国家教委“乡土教材建设”南京会议上作专题报告,他组织编写“淡水养殖”教材获全国一等奖。现有省教育专家1名(参与省中学教材编写审定工作),先后培养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名,全国优秀教师2名,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先进工作者1名,省教坛新秀1名,市学科带头人、市教学明星、市教坛新秀、市教学能手和市优秀教师等30多名,有16人已完成研究生课程班学习。
  学校先后取得多项荣誉,成为省体育传统项目先进单位(1987年、1988年),省创新实践教育先进单位(1988年),省群体工作先进单位(1990年),市体育突出贡献单位(1990年),全国群体先进单位(1993年),市空军招飞先进单位(1997年),全国达标工作先进单位(1998年),省业余训练先进单位(1998年),市文明学校、市文明单位、省证书会考先进单位(2002年),全国读书活动先进集体(2004年),市绿色学校(2007年),市行为规范示范学校(2010年)等。
  历任校级领导人员名录历任中共党支部书记名录
  解放初学校基本情况
  二双林第二中学 前身苕南公社中心学校初中部。1968年8月,社中心学校在邢窑庙山旁管家兜开设初中部,俗称“戴帽子初中”。邢林江负责筹办管理,另有3名教师,设教学班4个,学生200余名。同年10月,双林中学下乡支教,派凌明之、陈三士、陈泰琪三教师在坞塍创办初中,招生40余名,设教学班1个,教室租用民房,无固定校舍,故常搬迁。
  1974年,社中心学校在前塔筹办农业高中,新建二层教学楼一幢,辅助用房一幢,共400平方米,取名为“苕南农业高中”。1975年9月正式开学,有教师3名,学生58名,设教学班1个,学生均住校并夜自修辅导。后3年各招2班,学制2年。1977年,在原教学楼东侧新建教学楼一幢(底楼学生宿舍,二楼为教室),北侧新建教师宿舍一幢,共计面积约300平方米。学生除学习文化课外,还有4亩田学农劳动。农高中前后共招收4届学生(7班),毕业生约350名。
  1979年8月,张闫如接任校长。其间,学校扩建,校占地面积约65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900平方米。本部初中设6个班,学生300余名,教师30余名(大多系民办教师)。下设4个教学点:三田漾、前塔、丁泾、显洪。点上初一、初二年级各设1班。1982年下半年,丁泾点撤销,师生并入本部。
  1984年苕南公社撤社建乡,苕南社中心学校更名为苕南乡中心学校。暑期,中小学管理正式分开,党支部未分(后分别成立),蔡建文任苕南中学第一任校长。小学迁至东双林,名苕南乡中心小学,原校舍大多归中学,小部分归留下之完小。随着初中入学人数逐年增加,扩建教学楼一幢二层,建筑面积约250平方米。其时,中学本部设初一、初二年级各2班,初三年级4班(全乡初三学生均集中本部就读,大多住校并夜自修辅导),在校学生约400余名,下仍设3个教学点。1989年8月,显洪、前塔点撤并至原乡中心本部(沈家兜)临时教学点,设3个初二班。
  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初中入学人数不断增加,本部校舍无法容纳。1991年8月,乡人民政府决定,学校异地新建,选址在跳家■村(现址),后将原本部改为教学点。建校一期工程投入资金约44万余元,征地9500平方米,建教学楼一幢(勤勉楼)和其他附属用房及操场,主体教学楼1100平方米。
  1992年暑期校舍竣工,8月,沈家兜临时教学点撤销,师生均入新学校。其时,新学校仅有初二年级班2个。
  1993年8月,全乡初三年级集中于新校,设4个教学班。同年,苕南乡并入双林镇,苕南中学更名“双林第二中学”。镇政府投入37万元建教学楼一幢(求实楼)。
  1995年,三田漾教学点撤销,师生并入邢窑点。1996年9月,邢窑点撤销,师生并入新学校。至此,全乡初中学生均集中于新校就读,即现双林第二中学。
  1998年,双林中学初、高中分离,其原初中教育全由双林二中承担。同年5月,镇政府启动建校第二期工程:征地32000平方米,投资1084.6万元(其中沈炳麟捐资100.5万元),新建教学楼二幢(恩美楼、庆恩楼)、实验楼一幢、350米环形跑道运动场一个(2009年夏改为塑胶跑道)。2003年,建体艺馆一座(其中闵一帆捐款41万余元)。2007年暑期,调整初中教学布局,将镇西中学并入双林二中,学校承担双林镇(除莫蓉中学施教区外)大部分初中义务教育任务。
  双林二中位于双林镇东,西紧靠三新公路。校园呈长方形,东西长,南北稍窄,校门朝西。校园西为教学区,东为运动区。教学区自北而南矗立两幢教学楼、一幢综合楼。教学楼北楼三层,中楼四层,均东西向,朝南;南综合楼三层,角尺形;综合楼东为体艺馆。运动区,南北向,350米环形跑道运动场。学校占地41350平方米,建筑面积12875平方米。
  2010年,学校建有局域网,有学生用电脑164台、教师用电脑78台,教室均配备多媒体,另有多媒体多功能阶梯教室、语音教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等,音体美器材、理化生实验仪器、运动场等均达到省中学一类办学标准。
  2010年,有教职工110名(本科学历82名,占74.5%),其中有高级职称教师20名,占18.1%;中级职称教师43名,占39.1%;拥有区级以上荣誉名校长1名,区级及以上名教师8名。
  学校承担并完成国家级课题2项、省级课题3项、市级课题5项、区级课题5项、市级以上个人课题5项。2001年,学校被评定为全国中学语文会学法研究中心实验学校,并获“全国创新写作教学实验课题先进实验学校”称号,2002年被评定为浙江省示范初中,2004年被评为湖州市文明单位,2008年被评为湖州市依法治校示范学校、湖州市体育特色学校、浙江省绿色学校,2009年被评为湖州市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校党支部被评为南浔区基层先进党组织。
  双林二中历任校级领导人员名录历任党支部书记名录
  三莫蓉中学 前身系“莫蓉农业中学”,创办于1958年8月。规模1个班,学生38人,地点在莫蓉乡花城村,办学性质半农半读。教师王兆林和俞鸿,分别毕业于湖州二中和湖州师院。一年后,由于办学经费和其他原因而停办。
  1964年8月恢复莫蓉农业中学,招收1个班级,共42名学生,负责人沈聪林,专职教师徐绍荣,兼职教师王兆林,办学性质为半农半读,地点借用莫蓉茧站。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而停办。
  1966年8月,在原莫蓉乡中心小学招收附设初中班一个,学生约45人,地点设在花盘兜村。
  1968年2月,在和公完小、花城完小,新农小学、箍桶兜村小招收附设初中班各一个,共有学生约200人。
  1971年8月,创办三所初中,即莫蓉一中、莫蓉二中和莫蓉三中。莫蓉一中设在兴隆村,莫蓉二中设在花城村,莫蓉三中设在俞家埭村,各招收两个初中班,共有学生约260人,当时三所初中所在地是三所完小,每所初中有2个教室1个办公室和中小学合用食堂。
  1975年8月,创办莫蓉四中,地点设在龙古兜村,招收2个教学班,有学生约80人,当时全乡初中规模约340人。同年,在白潭漾创办莫蓉农业中学,学校性质半农半读,有2个教室,1个教师办公室,10间平房作师生宿舍和1个食堂。招收高一和高二各1个班,共有学生约90人。1977年8月,变为普通全日制高中。同年,学校迁往儒林,与儒林小学合并在一起。农业中学共招收三届学生,毕业生约150人,分别毕业于1977年、1978年、1979年。
  1977年,儒林小学开始招收初中学生,当时儒林小学有小学、初中、高中。
  1985年,中小学开始分设,一个校区,二套班子。初中下设和公和花城教学点。
  1987年,中小学分设,中学搬现校址,当时占地约13340平方米,投资近20万元,新建校舍约1000平方米,撤销附设在小学初中点,莫蓉从此开始只有一个初中校址,即现校址。
  2010年,学校占地1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246平方米,其中生活用房976平方米,实验楼952平方米,综合楼708平方米,教学大楼2400平方米;绿化面积8000平方米。有电脑51台,多媒体教室、语音室、图书室、音乐室、体育室等专用教室。
  1992—1997年,均获湖州市教育委员会颁发的“农村中学初中教育质量达标奖”。
  其中,1997年9月获得南浔区教育管理委员会颁发的“争创市级《飞英奖》‘五连冠’”荣誉称号。1998—2002学年,均获南浔区教育管理委员会颁发的中小学素质教育主要目标考核一等奖,同时获得初中教育质量“飞浔奖”,其中2000年9月获得南浔区教育管理委员会颁发的“争创市级《飞英奖》‘八连冠’”荣誉称号。2003—2009学年,均获南浔区教育局颁发的学校素质教育主要工作目标考核一等奖。
  1993年,学校先后获得市行为规范达标学校、浙江省农村示范初中(1998年),市一级学校,市先进教研组(自然组),市教科研基地学校,省“科研兴校”200强,省标准化三类学校,区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区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区校本教研先进集体,市、区绿色学校,市、区文明单位,镇先进基层党组织和镇满意单位。
  历任校级领导名录历任中共党支部书记名录
  四镇西中学
  1964年10月,创办镇西农业初中,地址在镇西新丰兜村富阳兜。以张姓楼房为校舍,三楼三底,约100余平方米。公社党委书记徐奋迅兼任校长,团委干部施慧男负责兼教农业课,教师董平平。1965年2月,教师增加沈瑞祥,1个教学班,学生约35名,1968年毕业。
  前身系镇西五一中学。1968年10月,双林中学派教师沈惠森、邬坤义至镇西社中心小学(雉头村)支教,办“戴帽子初中”,招生30余名,设1个教学班。1969年,沈、乌邬两教师先后陆续返校,遂由小学接手。同年下半年,章锦江在赵家兜办初中班,另有教师2名,以大队公房作校舍,招生30余名,设1个教学班。1969年春季招1班,学生约45名。同年秋季,初中迁至曹桥,以土改时地主老屋作教室,又招学生50名左右。时全校学生近100名,4名教师,周云江负责。1970年,全社学校由贫管会领导,社中心小学校长钱志诚协助工作。贫管会遂将社中心小学初中部、曹桥中学分别命名为“五一中学”“五七中学”。其时,两校初一、初二年级各2班,班额50名上下,全社初中学生400名左右,教师20余名,民办教师居多,教室全租用民房。
  1973年,为贯彻上级“学校办到家门口”精神,全社又增设4个教学点:勤裕、叶家兜、土山、漾滩。点上各设1教学班,班额约45—55名不等,次年各扩招1班,各点教师由2名增至5名,校舍全租用民房。
  1975年上半年,在曹桥西张门建新校舍。9月,师生搬入,后扩至4班,此为五七中学前身。
  1978年下半年,4个教学点全撤,师生分别并入五一、五七中学。
  1974年下半年,校派教师莫勇毅、张伟平赴赵家兜原初中班址创办农业高中,聘农民师傅1名,设1教学班,招学生48名。1975年,扩招1班,学生40余人,暂于五七中学就读,后迁赵家兜至毕业。1976年,在林家木桥续招农高班,前后招2班,学生约100名,教师5名,借用社庄兜小学教室。1977年,又招2班学生,设在社庄兜,租借农民房作教室,次年搬进新校至1979年毕业。1977年,五一中学也招1个农高班,至1979年毕业。时农高师生在赵家兜大鱼荡漾开垦、整理出学农田35亩(23345平方米),农高、初中学生都曾去参加学农劳动,后成为校产,直至2007年镇西中学并入双林二中止。
  1977年,公社选址社庄兜港北建新学校,历1年建成。校园占地2300平方米,建二层教学楼1幢;平房20间,泥操场,建筑面积近1000平方米。校园东西均有民房,农民进出必经校园,故无法封闭。
  1978年下半年,社中心小学恢复。有初一、初二各1班,初三2班(此年初二、初三年级改制考,成绩较优者考入高中,其他则就读初三),农高班2个,全校学生约280名。1979年,普高全面恢复招生,农高停办。
  1984年,中小学正式分设,社中心小学迁至长生桥南堍之新校,原社中心校园成为中学本部,正式更名为“镇西中学”。学校本部设有初一、初二年级教学班各2个,初三年级3个(皆集中于本部就读,大多学生住宿并夜自修辅导),学生342名。因校舍不够,在曹桥和雉头村设两教学点,其中雉头村点借用社中心小学2教室。点上学生初一、初二共194名。全社初中在校生536名,公办教师19名、民办教师5名、代课教师3名。
  1984年2月,镇西撤社建乡,镇西中学更名为“镇西乡中学”。1993年,乡人民政府决定镇西中学异地新建。新校址选在镇西集镇东、社庄兜西、萝卜兜南、运河北岸。首征社庄兜土地10670平方米,一期工程投入资金近60万元。
  建三层教学楼1幢,约1900平方米,辅助二层楼房4间,平房12间,操场。西南隅为校办厂房。
  1994年9月18日,新学校启用,曹桥、雉头村点撤销,师生并入本部。
  1997年,为迎接省高标准“普九”验收,镇政府启动建校二期工程,同年10月,镇西乡更名镇西镇学校名“镇西镇中学”。投入资金近40万元,校园向东扩征地近10000平方米,建250米环形跑道运动场1个。全面绿化校园。
  1999年夏,启动建校第三期工程,先期投入15万元,建三层综合楼1幢,建筑面积1824平方米。年末,镇西镇并入双林镇,学校更名为“双林镇镇西中学”。2000年,综合楼由双林镇政府接手完成基建,投入资金近90万元。此时,校园占地20667平方米,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不含老校舍)。
  2003年9月始,初中生源逐年减少。至2007年上半年,在校生仅380余名,教学班9个(2002年在校生703名,教学班13个),教职工31名。
  2007年8月,撤销镇西中学,并入双林二中。
  镇西中学历任校级领导人员名录历任中共党支部书记名录第五章成人教育
  第一节发展概况 双林成人教育,据民国《双林镇志》记载,早在光绪十八年(1892)就有。同年秋,在镇区东栅蔡氏之地建有宣讲所,宣讲官员陈金门到镇上开始宣讲,内容主要是宣传乡规民约等,县令沈宝青说:“移风易俗从这里开始吧。”(见丛录编第二章历代碑记、石刻)《双星》第六期有载:“民国11年双林有英文晨校。” 解放后,成人教育蓬勃发展。首先在干部、职工和农民中组织文化教育活动。1950年,开始组织扫盲。1951年,双林镇建立职工业余夜校。1952—1958年,镇属中小学学生在老师带领下,去附近农村进行扫盲,由此扫盲运动迅猛发展,成效显著。文盲和半文盲率下降明显。莫蓉乡毛鑫山,扫盲工作积极,被选为扫盲大队长。1955年年底,他在自己选区里先后开办8所民校,和邱世明、黄继英三人组成扫盲突击队,分别到4、6、7、11、12、13、14选区进行突击扫盲,掀起全乡文化学习热潮,开办民校23所。1956年,毛鑫山代表嘉兴专区吴兴县出席浙江省第一次扫除文盲积极分子代表大会。
  1958年,双林镇成立扫盲协会,制订扫除文盲规划,要求在4月初组织全镇青壮年文盲、半文盲一次入学,通过8个月学习,在年底扫除文盲。1959年元旦,实现“无盲镇”。同年4月8日,召开千人扫盲誓师大会,10多个单位送上决心书、保证书,一千多个与会者一致表示坚决实现扫盲规划。并向湖州、菱湖、南浔提出友谊挑战。会后全镇人民投入扫盲运动,842个文盲、半文盲参加识字课本学习,每天学习时间在13小时以上。所有学校教师和学生,主动包干各个居民区和各个企业单位,与居民、职工同吃、同住,采取集体上课,分散包教办法,全面扫除文盲。这次扫盲运动,中共双林镇委书记李良亲自挂帅,镇委干部人人负责,保证扫盲任务胜利完成。双林圆木社吴士奎,主动争取镇党委和政府领导重视,针对劳协会各行业生产特点,克服困难,创办扫盲学校,动员有文化人担任教师,成效显著,代表嘉兴专区吴兴县出席省第一次扫除文盲积极分子代表大会。苕南乡三田漾社扫盲经验是:生产到那里,学习到那里,生产扫盲齐跃进,生产文化两丰收。1962年11月,吴兴县人民委员会为积极提高农民群众政治、文化、技术水平,为人民公社培养各种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逐步实现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准备条件,提出开展农村业余教育意见,镇区内各人民公社积极行动,培训民师100多人,举办民校14所,学员近千人。尤其是苕南公社党委确定专人负责,在研究生产同时研究扫盲工作,21个生产大队支部由副书记或一委员负责业余教育,因而全公社入学数较高,达到500余人。
  1964年,苕南公社团委积极开展青少年学习培训,至1965年元月,全社办93班2017人,比上年冬天增加685人。其中,三田漾大队办起14所397人,后坝大队8所188人,谢村大队11所183人,显洪大队10所167人,其次丁堡、树港、跳家■、亭子桥入学人数都在100人以上。
  20世纪70—80年代,成人教育又在干部、职工中为1968—1980年间具有高、初中毕业学历,实际文化程度不到初中毕业的青年补习文化,为未经培训的青年工人补习技术(简称“双补”)。双林丝厂、双林酒厂、双林供销社、双林塑料厂、双林粮油厂、双林玻璃厂(现压敏胶带厂)等单位开办职工教育。广大农村则重新开展扫除文盲工作。形式多样,开办夜校、文化技术学校等,苕南公社洪河水产大队常年民校,用文娱活动形式吸引众多青年学文化,一编题为《一所生动活泼的渔民夜校》的文章发表在县教育局第36期《教育通讯》上。苕南公社纺织机械厂,办起职工业余文化技术学校,聘请全日制中学教师和富有实践经验老工人为职工业余老师,设置初等物理、电学两门基础理论课和生产技能课。同时,组织由厂长、学员和老师傅三结合革新小组,成功进行一项机械龙头操作代替人工操作技术革新,不但提高功效20倍,而且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至80年代中期,职工教育和农村扫除文盲历史任务全部完成。
  1990年,镇西乡和莫蓉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成立,设成人教育专职干部。同年,镇西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采取厂校挂钩方式联合举办“3+1”(初三年级+1个月职业培训)职业技术教育班。1993年,双林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成立。学校以提高本乡、镇劳动者文化素质、科学素质为宗旨,举办各种农技讲座、岗位培训、普法教育、人口知识等教育培训活动。莫蓉成校1993年被批准为省二级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双林成校1997年成为浙江省示范性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镇西成校1998年被确认为湖州市第二批省一级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996—1998年,莫蓉成校与锐狮集团联合,利用吉林工业大学资源,开办全日制机械专业大专班,为企业服务。成校举办全日制大专班乃湖州市首创。
  2000年8月,莫蓉、镇西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先后并入双林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双林镇区成人文化技术学校部分年份基本情况表双林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部分学年学生及教职工情况表
  双林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办学汇总表 (2000—2010年)第二节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简介
  一双林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位于双林镇复兴路,前身系苕南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993年,进行行政区划调整,苕南乡并入双林镇,将苕南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更名双林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任命沈利民为副校长,全面主持工作,教师2人。同年,除完成提高干部、职工、农民文化和技术素质,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工作职能外,还开展成人高中、成人中专、成人电大等多层次学历教育,在全市享有一定知名度,学校年度考核,获全市一等奖。
  1993年年底,学校迁至塘桥路原双林镇人民政府旧址三楼,有办公室1间10平方米,教室1个90平方米。并着手征地建造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1994年,挂靠湖州职工中等专业学校,面向全市招收第一届财务会计成人中专普通班,学生58人。住宿借用原苕南乡人民政府旧址,开办全市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第一个全日制班,市教育局在这里连续召开几次现场会,省教育厅领导前来视察。同年4月,新校址选定(现双林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校址),并破土动工,占地2.3万平方米。
  当年暑假,随着区中心体制变动,成校教师增加到3人。沈利民当年被国家教育委员会评为全国扫盲先进工作者。
  1995年,挂靠湖州职工中等专业学校,面向全市招收第二届金融成人中专普通班,招收109名学生,新招收2个班。
  同年12月28日,新校址1732平方米教学大楼和40平方米食堂建成,所有班级全部迁入新校址。副市长张维娟、省教育厅领导前来视察。
  1996年,又建造700平方米办公楼和1300平方米实验楼。同年,学校被评为湖州市首批省一级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全市共7所)。为提高办学档次,南浔区教育管理委员会于1997年冬向浙江省教委提出《关于要求建立南浔区成人中等专业学校的请示》(浔管发〔1997〕38号),经省教委审批浙教成〔1998〕198号,批文同意建立南浔区成人中等专业学校,从此,学校升格为县(区)级成人中专,也是南浔区唯
  一一所中专。专业设置有机电设备与维修,市场营销,财会电算化等。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同年,校长沈利民被评为浙江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997年,被评为南浔区优秀校长。
  1998年,1600平方米学生宿舍开始建造。1999年年底,学生宿舍竣工。
  1999年,经湖州市教委批准,湖教职〔1999〕242号确认学校为湖州市南浔中等职业学校,与双林成校、南浔区成人中专三块牌子一套班子,并确定学校规模为学历班18个班级。在这几年中,学校坚持全日制与业余教育并重、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走多层次多形式办学路子,发挥区域性中心成校功能。立足当地、面向社会、适应和满足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各类人才学习需求,全面提高干部群众文化、技术和道德素质,开展“绿色证书”和“农函大”证书培训,根据社会需要,开展人口理论、水稻栽培、蚕桑两回育、党训教育、安全生产、职业道德等各类培训,每年培训率均达到35%以上。
  2000年暑假,镇西、莫蓉两所成人文化技术学校随着乡镇合并而并入。经浙江省教育厅,浙教督〔2001〕362文件批准学校为浙江省第一批综合高中,为规范校名和招生就业等工作,经湖州市教育局〔2001〕367号文件批准,校名改名“湖州市双林综合高级中学”。中共双林镇委党校设在成校内。
  2004年,学校被定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定点机构,开展各类农民技能培训和农业科技推广培训示范项目立项申报工作。2005—2010年,连续6年被评为南浔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一等奖,取得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学校知名度逐渐扩大,成人教育工作得到社会认可。
  至2010年,有在职教师12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兼职教师22人。学校占地面积近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300平方米,有符合国家标准教学楼、实验楼、宿舍楼,拥有容纳145座多媒体阶梯教室,配有80台电脑微机房,安装校园音响系统,建有250米标准运动场等各类设施。
  自2000年开始,学校开展教科研工作。其中,湖州市农业科技推广培训示范项目有:2004年,梨树优质高产高效技术推广;2008年,蘑菇生产技术推广;2009年,江南水乡平原地区苹果种植及推广。湖州市教育、教学科研课题有:2007年,“综合高中开展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2008年,“中职学校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研究”;2009年,“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成人学校培养新型农民的实践研究”;2010年,“农村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学校主要荣誉
  1995年:湖州市成人教育管理“飞英奖”1996年:浙江省第二批乡镇示范性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2003年:湖州市学校行为规范达标学校
  2005年:浙江省优秀乡镇自考联络工作站
  2005年:浙江省中小企业职工培训示范基地
  2009年:湖州市文明单位
  2009年:湖州市新农村农民培训示范基地
  2009年:湖州市校园文化建设先进示范学校
  2010年:湖州市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优秀示范项目“蘑菇生产技术”推广
  2010年:湖州市文明单位
  2010年:湖州市新农村农民培训示范基地
  2010年:湖州市乡镇成校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单位
  历任校级领导人员名录
  历任中共党支部书记人员名录二莫蓉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创办于1990年4月,地址在儒林村,后迁至莫蓉乡政府,前身系莫蓉乡成人教育中心。第一任校长富悌诚,专职教师1人。后发展到4人,兼职教师12人。建筑面积127.02平方米,教室2间,课桌54副,办公室1间。主要进行成人扫盲教育工作。配备扫盲专职教师,组织村小教师,发动并带领广大群众参加扫盲运动。从办冬学和夜校短期学习班一直到最后包教保学。1984年,成为湖州市首批脱盲乡镇之一,各行政村非文盲率均达到99%以上,1992年被评为湖州市扫除文盲先进单位。
  1993年,批准为省二级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校址迁原莫蓉乡政府内。
  1996—1998年,举办成人学历教育班,挂靠湖州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湖州职工中专,先后开办“农村行政管理”“财务会计”“农村经济管理”中专班,学生达100余人。
  1998年,被确认为湖州市第二批省一级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学校于2000年8月并入双林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学校创建十年来,走一条符合农村特点的成人学校发展之路。树立“小学校,大服务”意识,开展各类培训教育,培训内容涵盖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举办“3+0.1”(指初三年级+1个月短期培训)职业教育、人口理论教育、职工技能提高等短期培训班。据统计,共举办短期培训班100余期,有学员8000余人。举办“农函大”“绿色证书”培训班12期,有学员500余人,形成农科教结合办学机制,总结出“因需办学、灵活多样、讲究实效”的办学规律。
  校企合作办学是学校最大特色。1994年,学校与锐狮集团相继开办全日制机械专业大专班,挂靠吉林工业大学,办学经费由锐狮集团承担,学校负责教育、教学管理。
  开办全日制机械专业大专班1996—1998年连续三届,有学生共109人。毕业证书全部由吉林工大颁发。学生毕业后全部留在企业工作。绝大部分学生担任企业技术骨干和中层以上领导岗位。同时,又与金蓉机械厂等单位合作,举办相关专业成人中专班,学校和企业取得双赢。
  历任校级领导人员名录三镇西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创办于1990年3月,办公地点在镇西电影院三楼。
  1992年,由镇西乡人民政府出资,建造镇西乡成校,占地3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63平方米。在编教师从2人增加到6人,兼职教师10人。同年,被评为湖州市成人教育先进集体。
  1998年,确认为湖州市第二批省一级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于2000年8月并入双林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建校十年,共办长班65班,学员2562人,短班138期,学员5358人,讲座108次,学员5606人,受训人数达到18781人次。
  短期培训班 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有稀播壮秧、小蚕二回育、抛秧技术、科学施肥等。开展农业类绿色证书培训和科协牵头举办农函大培训。1997年后,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侧重优高农业培训,如:1998年一期“青虾养殖技术”培训班,使129户青虾养殖大户增长科学技术,300亩青虾养殖,净增收150余万元。
  工业技能培训。镇西是服装之乡,学校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开展企业职工技能培训。开办“3+0.1”初中毕业生回乡职业技术培训班,学生869人。围绕燎原计划项目开展提高乡镇企业职工素质系列培训,有职业道德、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专业技能等适应性和提高性培训。
  社会性培训。结合乡政府、科协开展基本国情教育、党员教育、法制教育、人口理论教育等。建校以来,每年针对性开展各类短期培训,培训率年均达到劳动力35%以上。同时,开展扫除农村剩余文盲,非文盲率从20世纪90年代初97.68%到90年代末99%以上。
  成人学历教育
  学校根据社会需要,尤其乡镇企业发展,积极探索校企联手,共育新人办学路子。
  开设乡镇企业管理中专班,学员45名,主要来自“丝得莉”“久立”等企业中层以上领导。开办成人高中班51人。1995年以,相继开办“波塞冬”职高班70多人,“久立”全日制职高班50余人,“丝得莉”服装职高班90人,幼师中专班37人。
  王德富于1990年3月至2000年8月任学校副校长(全面负责)。四苕南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1985年下半年,由湖州市郊区文教局批准,成立苕南乡成人教育中心(双林区第一家),沈利民负责。地址设在苕南乡人民政府大礼堂2楼,1个教室,面积约80平方米,有旧课桌35副,无其他工作人员,办公室与乡干部办公室合在一起,办公桌1张。
  无固定资金来源,人事管理在乡中心小学。成人教育中心主要工作内容是:对乡、村干部、企业干部、职工、农民进行文化补习、技术培训、扫除剩余文盲和普及法律知识教育(那一年为扫盲任务基本完成后转入提高老百姓文化层次和技术培训转折年,所以还继续承担扫除剩余文盲任务)。成人教育中心成立后,开办第一个技术培训班是苕南机械厂职工技术培训班,后来相继开办纺织厂保钳工培训班、挡台工培训班、丝厂新工培训班、厂长培训班、乡干部、村干部、中小学教师普法培训班、职工初中班等,外聘教师讲课费用由受训人单位承担。为扫除剩余文盲,先后由茅静妹、汪兆基、沈利民老师负责该项工作,进行调查摸底,确定扫盲对象,集中教学与个别包教相结合,按照脱盲标准,组织村校教师办扫盲提高班(夜校),在三田漾村举办第一个扫除剩余文盲补习班,小学教师姜惠泉、负责人沈利民担任义务辅导教师,每周三个晚上补习,持续数年,为扫除农村文盲起到很大作用。据统计,苕南乡共有青壮年总数17662人,半文盲总数112人,非文盲率达到99.4%。
  1992年,在成人教育中心基础上,成立苕南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校址迁到原苕南乡建筑工程队(当时建工队已关闭,只留队长1人处理有关扫尾工作),经整修,有1个办公室,面积约20平方米,2个教室,面积约200平方米,添置50副新课桌凳,增添1副办公桌,1台收录机(这些费用多数是募捐),沈利民任副校长,全面主持工作,教师曹水清(乡中心小学安排到成校工作)。无固定资金来源。主要对乡村企业干部、职工和企事业单位领导进行政治、文化、技术、社会生活培训,同时开展妇女、计划生育、团员青年、新上任村官、新招收企业员工等相关知识培训,举办职工初中、高中学历班。由于校址交通不便,晚上上课职工高中班、英语班等借用跳家■会议室。
  1993年,进行行政区划调整,苕南乡并入双林镇,苕南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更名为双林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沈利民继续任学校副校长,全面主持工作。第六章教师管理
  第一节教师队伍 早在明清时期,双林就有一大批名塾师从事私塾教育。如明时张渊,清初沈懋华,清后期蔡蓉升,讲习五十年,直至书院、学堂,镇之文人,非其门生,即内传弟子,或门下门生之门生,培养诸多人才。
  解放后,随着教育事业发展,教师严重缺乏。为解决这一矛盾,政府采取吸收社会部分有文化青年,进行充实培训,一度在数量上得到保证。1956年5月26日,国家教育部颁发《关于评定中学和师范学校教学人员和行政人员工资等级的暂行规定(草案)》《关于评定小学教师及行政人员工资等级的几项暂行规定(草案)》,首次对中、小学教师和行政人员根据学历、教龄、工作量及工作质量等情况给予不同等级(1—21级)、不同标准(1—11种)工资评定。教师待遇有所改善。
  20世纪60年代前后,村办学校与耕读小学兴办,一时出现师资匮乏。又一批具有文化水平的社会青年进入教师队伍,满足教学需要。
  “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农村小学新生大增,普通师范毕业生分配甚少,教师再度紧缺。为此,从贫下中农和退伍军人及下放、回乡知识青年中吸收民办教师(亦称赤脚教师)。1980年,区境内农村五个公社(苕南、莫蓉、镇西、塘南、重兆),有中、小学教师479名,其中民办教师320名,占教师总数的66.8%。
  1980年双林区境教职基本情况表1982年,对民办教师队伍实行整顿,全县统一部署,统一考核,整顿后分为三个类型,一、二类民师继续留用,三类民师劝退。
  1985年1月,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正式通过同意国务院建立教师节议案,决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随后,国务院又颁布“教育法”“教师法”,规定教师权利和义务,经济收入不低于当地公务员。提倡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教师。民办教师逐年转正。
  1995年,民办教师遗留问题全部解决,双林区域内最后22位(含重兆、塘南)民办教师全部转为公办教师,解决养老、看病等所有后顾之忧。
  20世纪90年代始,农村学生入学高峰期来临,大中专毕业生分配甚少,师资面临严重缺乏,初、高中毕业生和社会青年纷纷进入学校代课,1994年全镇初中代课教师17名,占教师总数的14.7%,小学代课教师40名,占教师总数的22%。20世纪初,随着大中专毕业生分配数量增加和生源不断减少,代课教师开始辞退,双林镇人民政府双政〔2000〕53号文件“关于加强对中、小学代课教师和临时工的管理意见”规定,代课教师:到1999年第二学期止,各校使用的代课教师将全部辞退,辞退金按照市教委〔99〕164号文件精神,结合本镇实际,执行代课时间不满5年的(不含5年),一次性发给辞退金每年300元;代课时间超过5年的(含5年),一次性发给辞退金每年350元。临时工:从2000年第一学期起,不再使用男60周岁、女55周岁的临时工;凡使用临时工的学校,必须由学校与本人签订临时工合同,期限1—5年,合同报镇教办备案;凡食堂、学生宿舍使用的临时工,可推行带资付息办法,带资款主要用于添置设备;补助标准为中学每年250元,镇属小学本部每年200元,完小每年100元。直至2007年,代课教师辞退完毕。双林镇部分学年在编民师、代课教师情况表第二节教师职称与教师资格证书评定(颁发)
  1986年开始,教师评定职称。分小学系列和中学系列,优秀小学教师可挂靠中学系列。小学高级教师、中学一级教师(即中级职称),工资级别与正科级(乡党委书记、乡镇长)等同。截至2010年年底,双林镇有高级职称教师89人,其中小学教师挂靠中学高级教师职称8人。
  1993年年底前,在岗教师实行“教师资格证书”过渡办法。符合条件的公办教师均颁发“教师资格证书”。1994年后,在岗教师按省教育厅有关规定实行考试。无“教师资格证书”者不得上岗教书。
  双林镇各校、园在职教师职称情况一览表
  双林镇域各学校高级职称教师名单(1988年—2010年12月) 第三节教师待遇 旧时教师待遇非常低下,主要靠学生交纳钱、米,据史料记载,1952年2月起,员工薪粮包括工薪补助在内,市镇校长大米140公斤、教导130公斤、教员120公斤;乡村完小校长130公斤、教导120公斤、教员115公斤、工友75公斤。规定女教师产假暂定一个半月(工资照发)。
  20世纪70年代,民办教师报酬实行工分加补贴,根据教龄长短、劳动态度、业务水平高低、贡献大小等条件,评定民师报酬,全区5个公社平均工资30元,其中苕南公社民师待遇最高,达34元。
  1979年11月起,实行班主任津贴制度。
  1985年,实行基础职务工资、工龄津贴、教龄津贴工资制度。1988年7月起,实行基础职务工资上浮10%。
  1994年3月31日,中共湖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出台(市委〔1994〕7号)《关于进一步改善市区中小学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的意见》,内容包括:进一步关心民办教师,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加快教师住房建设,农村教师集资建房每套补助1000—1200元;妥善解决中小学教师(含退休教师)午餐补贴,经费由市统筹解决;教师年终奖金,由市统筹解决50%;凡在中小学工作满30年(教坛工作满15年)退休教师,可享受按标准工资100%计发退休金待遇;关心教师身体健康,实行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加强农村中小学师资培训等十条。同年,教师全面实施工资改革,实行结构工资,由基础工资、技术职务工资、教龄津贴、10%津贴、地方补贴等多个项目组成。区境内各学校均实行集资建房,政府提供建房土地,建房资金除市政府补助1000—1200元外,其余均由教师自行解决。区境内各学校共建房192套。其中,双林中学12套,双林二中40套,庆同小学(含双林幼儿园)88套,莫蓉中、小学、成校28套,镇西中、小学、成校24套。
  2006年,进行全面工资调整,由岗位工资(即职务工资和薪级工资)、职务津贴、午餐补贴、市定补贴等组成。
  2009年,教育部颁发《关于做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考核工作的指导意见》,浙江省率先实施,绩效工资分配,基础性占70%,按月发放,奖励性30%,考核后按学期发放。退休教师增加生活补贴。逐步实现教师与公务员同等待遇。第四节教育工作者荣誉
  市级以上荣誉称号第五节培训聘任与学历 师资培训一向得到主管部门和政府部门重视。早期培训有小教讲习所、暑期学习班。解放后,除经常性利用周末、节假日,组织在职教师开展业务培训外,还鼓励教师参加学历进修、中师、大专函授、电大及自学考试。提高教师专业理论水平,同时还分期分批选派中、小学校长、教导主任、骨干教师、幼儿园园长参加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培训。2003年,双林镇中小学教师全部参加浙江省举办的新课程全员培训。
  2008年下半年,中小学骨干教师分别参加省、市、区“领雁工程”培训,培训率达80%以上。至2009年,全镇参加各级各类培训、进修教师达90%以上。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专业知识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至2010年,全镇在职中、小、成、幼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4名,占教师总数的0.94%;本科学历294名,占总数的69.18%;具有大专学历98名,占总数的23.06%;教师数量已完全满足教学之需要。教师队伍中有中共党员88名,占在职、退休教师总数的24.9%。另有20%教师先后被评为省、市、区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
  双林镇部分学年专任教师学历情况表2004年,教师实行全员双聘制,每位教职工填写意向书,学校根据每人意向进行聘任,校长与教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书。区境内首次签订合同327人。至2010年,共有436名教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书。
  第六节论文发表及获奖
  一论文获奖 温思雯《关于无脊椎动物教学中突出进化观点的体会》发表于1985年第11期《教学月刊》(理科版)(省级)杂志;《改革初中生物教材的设想》获1986年浙江省中学生物理研究会优秀论文并发表于1986年第12期《教学月刊》(理科版)(省级)杂志;《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获1988年全国中学生物教研会三届年会二等奖并发表于1987年第5期《教学月刊》(理科版)(省级)杂志;《理解是认知过程的关键》发表于1990年第12期《教学月刊》(理科版)(省级)杂志;《妥善处理高考与会考的关系》发表于1988年第2期《教育科学》(核心期刊)杂志。
  王振华《文盲埃迪沉浮记》发表于1986年第147期《上海译报》(省级)杂志;《花粉揭开石雕谜》发表于1986年第46期《世界科技译报》(省级)杂志;《英语阅读高效训练》(参编)1992年12月由上海交大出版社;《英语书面表达训练之路》(副主编)1993年10月,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CanandBeAble》《Must,can‘tandNeedn’t》分别发表于《上海学生英语报》第367、382期。
  程效宪《中学生物绘图技能亟待提高》发表于1990年第11期《教学月刊》(中学理科版)(核心刊物)杂志;《初中生物精编“生理卫生”》1993年8月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省级)。
  曹晓梅《解题思路》发表于1993年1月《地理教育》(核心刊物)(省级)杂志;《对高中地理课本插图的研究》发表于1994年第10期《地理教育》(核心期刊)杂志。
  《课堂教学的优化设计》在1995年9月全国论文评比中获二等奖;《地理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途径》在1996年9月浙江省论文评比中获三等奖;《普通高中提高高中地理会考率的主要途径》发表于1996年第9期《中学地理教学参考》(核心期刊)杂志。
  褚建华《生物情景教学渗透德育的尝试》《高中生物命题技术初探》均获2005年12月浙江省论文评比一、三等奖。
  周志武《新形势、新思路、新对策》获2006年浙江省论文评比三等奖。
  谢金玉《在教学中实施合作,在合作中完善实施》《未成曲调先有情》分获2005年11月、2006年6月浙江省论文评比二、三等奖。
  高伟华《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存在问题及教学策略》《加强英语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认知策略》分别获2006年6月、2007年6月浙江省论文评比三、二等奖。
  杨国强《非智力在网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获2008年1月浙江省论文评比三等奖。
  闫学力《乘上雄鹰的翅膀》《青春的摇篮》均获1998年12月浙江省论文评比二等奖。
  施建国《2006年度浙江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状况分析》发表于2007年第7期《中国教育技术装备》;《高中通用技术整体解决方案》教育科研课题获2010年教育部基础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系统筹划,整体推进,彰显教育技术的核心价值》发表于2010年第7期《教学仪器与实验》;《让历史之光照耀教育技术前进方向》发表于2011年第2期《教学仪器与实验》;《超前部署、整体推进、构建更有效的教育技术支撑基础》发表于2011年第3期《教学仪器与实验》;《〈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规划〉解读》发表于2011年第4期《中国电化教育》;《教学仪器设备政府采购方案探索》发表于2011年第8期《教学仪器与实验》;《在规划引领下全面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发表于2011年第9期《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规划〉引领,超前部署,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发表于2011年第5期《电化教育研究》;《技术推动学习的新模式》发表于2011年第10期《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发表于2011年第11期《教学仪器与实验》。
  严永强《新课改下农村小学培养反思型教师的实践与探索》(与许海燕合作)获2007年浙江省优秀研究论文评选二等奖。
  曹芬《创设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获2008年度浙江省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三等奖。
  蒋建勇《谈估算教学与精算教学的有机结合》获2008年度浙江省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三等奖;《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庭氛围》获2009年浙江省优秀教育论文评选三等奖。
  严利锋《体育课告别虎头蛇尾—尝试对体育课结束部分的多样式探索》获2009年浙江省优秀教育论文评选三等奖。
  许海燕《新课改下农村小学培养反思型教师的实践与探索》(与严永强合作)获2007年浙江省优秀研究论文评选二等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拓展现状审视及有效策略探讨》获2010年浙江省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二等奖。
  姚英《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现状分析及培养策略》获2010年浙江省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三等奖。
  潘剑英《把握队员成长脉络,播撒人文关怀阳光》获2006年度浙江省少先队工作论文评选优秀奖;《让队员的德性在真实的生活中践行》获2007年浙江省少先队工作论文评选二等奖;《农村中小学高年级唱歌学习心理偏差的探究》获2006年8月浙江省音乐教学案例评比二等奖;《教师走多远,学生就能走多远》获2008年8月浙江省音乐教学案例评比二等奖;《小学高年级男生唱歌心理的偏差》发表于2009年第3期《教学月刊》杂志;《实现音乐教学的回归——从两次执教“郊游”谈起》获2009年7月浙江省艺术论文评比二等奖;《农村小学葫芦丝特色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获2010年1月浙江省教育管理学会论文评比二等奖。
  吴连根《少先队与新课程整合的思路与基本课型》获2007年度浙江省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一等奖;《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情境”创设的研究》获2008年度浙江省优秀教育教学论文二等奖。
  严晶晶《在生活实践中培养民工子女良好的行为习惯》获2008年度浙江省优秀教育教学论文三等奖;《如何加强农村少先队雏鹰假日小队的管理》《留住美丽瞬间,记录成长脚步》分别发表于2009年第9期《辅导员》杂志;《快乐乒乓,由小见大的快乐》发表于2010年第7期《少先队活动》杂志。
  陈金权《贴近经济建设,推进成教改革》发表于1997年第4期《农村成人教育》杂志;《论素质教育进程中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发表于2002年3月《湖州师院学报》;《巧设提问,激活课堂教学》《浅谈新农村建设下培养“新型农民”的几点策略》获2005年、2006年浙江省论文评选一等奖;《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问题和对策》《农村成人教育的重点应放在“三农”服务上》分别发表于2008年第10期、2009年第5期《中国农村教育》杂志。
  马会仁《农村初中开展幸福教育的必要性和途径探讨》获2004年9月浙江省心理健康指导中心论文评比三等奖;《农村初中学生心理疏导有效性的实线与研究》获2005年6月中国心理学会论文评比三等奖;《路灯开关被敲之后》获2007年3月浙江省教科所论文评比三等奖。
  汤建祥《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数学化过程教学》发表于2007年9月《教育实践与研究》杂志;《我并不第一,但我最棒》获2008年1月浙江省心理健康指导中心论文评比三等奖;《初中数学化过程教学策略的研究》《农村初中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的实践与思考》分别获2010年5月浙江省教科所论文评比二、一等奖; 汤利平《谈科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情感的培养》《浅谈初中科学实验中学生自主学习空间的创设》获2008年5月浙江省教科所论文评比三等奖。
  陈冬香《探索农村初中学生自我教育有效途径的实践与研究》获2009年5月浙江省教科所论文评比二等奖。
  陈新娥《初中科学实验感情教学的思考》获2006年11月浙江省物理学会论文评比三等奖。
  周建荣《小学一、二年级体育管理七法》发表于1997年6月《中国学校体育》杂志;《一、二年级投掷教学之我见》《集中无意注意的方法》分别发表于1997年4月、1998年6月全国级《体育教学》杂志;《一、二年级体育与保健的考核》《一、二年级体育课堂结构之分析》分别发表于1996年5月、1997年4月山西《中国群众体育》杂志(国家体委主办);《模仿动物掌握立定跳动作》发表于1998年6月省级《体坛报》杂志。获奖论文:《浅谈一、二年级体育与保健的考核内容与方法》,获1995年12月浙江省第六届中小学体育论文评比二等奖;《湖州市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体育与保健”情况调查与分析》《在小学一、二年级实施体育锻炼标准的必要性及其方法》1996年6月获浙江省第七届中小学体育论文评比一等奖;《实施三课时教学计划的意义及方法》《湖州市区体育教学现状分析及2005年教学目标展望》1997年6月获浙江省第八届中小学体育论文评比二等奖;《湖州市小学生体育素质的情况探析》《浅谈体育教学的美育艺术》1998年9月分获浙江省第九届中小学体育论文评比二、三等奖;《集中无意注意的方法》1999年3月获北京首届现代科技管理论文评选一等奖;《关于蹲踞式跳远》发表于1999年3月《国际田径(中英版)》刊物;《体育课六忌》发表于1999年5月《中国学校体育》杂志。
  陆宁《低年级如何开展少先队活动》获1985年浙江省少先队论文评比二等奖;《谈低年级少先队活动的方法》获1988年浙江省教科研论文评比三等奖。
  姚新惠《关于劳动素质教育的想法和做法点滴》获1999年全国素质教育论文评比三等奖;《关于“学会—会学”的三点体会》获2000年9月全国优胜奖;《开展校园生态教育,增强环境友好意识》获2006年4月浙江省论文评比三等奖;《说真话表真情——小学习作改革之我见》发表于2009年3月《教学月刊》杂志。
  费娜《缓解新入园幼儿的分离焦虑》获2006年8月全国论文评比二等奖。
  蒋月芳《“三个和尚挑水喝”谚语的启示——培养幼儿合作意识》获2009年4月幼儿论文评比三等奖。
  童友根《中学思想政治课教育系统工程及哲学思考》获1987年浙江省政治课课研会二等奖。
  陈国强《论发挥旁学科教师体育特长的效应》(与胡小龙合作)获1988年浙江省中小学体育教研会论文评比三等奖。
  张新芳《小学生看记讲新闻活动》2001年10月参加全国中小学论坛;《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又一新途径》(与李小康合作)2001年11月在全国基础教育成果展示会上进行交流同时成果展板展出;《小学一、二年级体育锻炼标准实践与研究》(与蔡求恩合作)获2000年湖州市基础教育科研优秀论文一等奖;《略谈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路》2002年11月获湖州市德育研究成果二等奖;《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获2003年12月浙江省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领导小组评比三等奖;《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2005年4月在浙江省校本教研工作研讨会上交流;《让少先队工作真正成为农村学校发展的生命线》(与汪建良合作)2005年8月获湖州市优秀论文评比二等奖;课题《小学生新闻实践活动有效性的探索》(与李小康合作)获2002年7月全国第二届小公民道德建设教育及德育新成果展评活动(暨第二届小公民道德建设活动)成果一等奖。
  李雪梅《以看、记、讲、写新闻为突破口推进小学素质教育》发表于1998年11月《现代中小学教育》杂志,并获论文评比一等奖;《除法竖式计算辨误》发表于2003年第1期《教学月刊》杂志;《“对不做家庭作业”学生的心理现象分析与辅导》获浙江省心理学会学校心理学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200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评比二等奖;《“人民币的认识”教学实录与评析》(与沈敏敏合作)发表于2004年第5期《教学月刊》杂志;《把握方向,寻找解题策略》2004年6月发表于《小学教学参考》杂志,并获全国小学论文大赛二等奖;《数学学困生的现象分析与矫治》在浙江省心理学会学校心理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2004学术研讨会上交流;《着眼操作实践,建立空间观念》2005年10月获《小学教学设计》“小学教师教学论文全国大赛”二等奖;《用爱医治心灵的创伤》发表于2006年第5期《新德育》杂志;《小学生新闻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与探索》发表于2007年第6期《上海教育科研》杂志;《施予特别的爱,促进健康成长》2010年在全国和谐德育年会上交流。
  沈敏敏《培养良好的思考习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获1998年4月浙江省现代小学数学论文评比二等奖;《尝试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获2001年4月浙江省现代小学数学论文评比二等奖;《“两位数乘法”教学设计》获2003年8月全国中小学教师优秀教案评选三等奖;《“人民币的认识”教学实录与评析》(与李雪梅合作)发表于2004年第5期《教学月刊》杂志。
  李小康《试论学校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发表于2000年《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小学语文活动作文之研究浅涉》2003年4月获全国农村作文教学研讨会论文评比一等奖。课题《小学语文活动作文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获2004年全国农村作文教学研讨会论文评比一等奖。
  沈金军《小学一年级“小统计”教学》发表于2001年第5期《中小学数学》杂志;《放飞学生的思维》2003年12月获全国论文评比二等奖。
  张乾坤《在活动中指导学生个性习作》2002年3月在浙江省第二届小学作文教学研讨会上交流;书法作品《岳阳楼记》发表于2002年5月《中小学书画》杂志;《地方课程开发要肩负保护地方语种的责任》获2004年5月人民日报出版《中国教育报》社论文评比一等奖。
  叶平《小学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2002年9月获浙江省第十三届中小学学校体育论文评比二等奖;《对小学体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发表于2003年11月《小学教育科研论坛》总第2卷第11期;《借助网络的“看、记、讲新闻”综合实践活动》发表于2004年10月浙江教育出版社《课改新路径》杂志。
   宣淦平《新课程“解决问题”教学的实践与冷思考》2005年6月获浙江省论文评比二等奖。
  王娟《谈一日常规在我班试行》获2009年4月浙江省班主任论文评比一等奖;《在语文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获2009年5月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评比二等奖。
  王新英《谈心理发展规律促进数学课堂的有效性》获2009年6月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评比二等奖;《自主德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获2009年11月浙江省素质教育论文评比三等奖。
  蔡学海《浅谈休业式》发表于1991年1月《浙江教育报》;《学生考试作弊心理初探及对策》获1999年11月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评比优秀奖;《影响教师健康心理因素初探》在2001年11月浙江省学校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研讨会上交流;《浅议保护初中学生的“三童”》2003年11月在浙江省心理学会学术研讨会上交流。
  二论文发表
  1985—2010年,镇域内教师在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有:沈惠森5篇,傅志荣3篇,钱海泉1篇,俞桪1篇,陈三士1篇,沈晋坤3篇,戴荣新4篇,徐根林3篇,周学高1篇,陈燮良1篇,沈金华6篇,胡小龙4篇,施伟红6篇,李建潮8篇,宋卫成5篇,钱旭峰1篇,郑学琴2篇,沈文根1篇,沈晓龙19篇,陈国强1篇,俞华2篇,徐建国2篇,吴小艳1篇,张卫红2篇,邹剑云1篇,蔡水清1篇,杨根江1篇,沈丽萍1篇,沈玉英1篇,丁新勤1篇,邱晓瑛1篇,王新芬1篇,潘建祥1篇,倪晓琴2篇,徐勤芳1篇,沈文江1篇,朱晓琴1篇,王明霞1篇,王小华1篇,沈学芬1篇,沈春芳2篇,周丽1篇。第七章体育
  第一节社会体育 传统民间体育结构松散。少年项目有踢毽子、放鹞子、斗蛐子、踏高跷、丢橛子、滚弹子、老鹰抓小鸡,摸盲,批水花(又名水流星)、捉强盗、跳房、丢叉三、走独木桥、游泳等;青年项目有托垒子、划龙船、游戏、掰手劲、缘竿、拳船等;老年项目有下棋、搓麻将、打扑克等。
  民国以来,儿童体育游戏随时更新,如拍洋片、批三角、抽陀螺、滚铁环、单脚斗鸡、打康乐球、跳牛皮筋等,各有时段。随着学校体育发展,球类、田径等项目流行社会,丰富民众体育生活。
  解放后,体育门类丰富多彩。球类有皮球、乒乓球、羽毛球、篮球、垒球、铅球、台球、排球、网球、康乐球、门球等多种。棋类有象棋、军棋、围棋、弹子棋、国际象棋、五子棋、三角棋等。武术有散打、摔跤、舞刀、舞剑、舞棍、洪拳、南拳、抛钢叉等。还有气枪射击、套泥塑、飞镖、自行车慢骑、火炬接力等。
  一篮球 职工体育活动兴起于民国时期,以篮球为主。1935年8月15日,建立双林第一支篮球队,命名为“双华篮球队”。当天就与南浔白光篮球队举行友谊比赛。
  1942年,吴兴县双林镇成立双华体育会。
  1948年9月9日,双林镇职工篮球队为纪念“九九体育节”,与千金、练市镇等职工篮球队开展友谊比赛。解放后50年代至60年代初,实力最强有双林粮管所和双林镇手工业系统两支男子篮球队。每逢节假日还有一支大学生回乡同学组成的回乡队客串比赛。20世纪60年代,双林竹器社篮球队称雄多年。70—80年代,双林酒厂、双林丝厂、双林农机厂、双林供销社、双林中学、双林庆同小学、双林针织厂、双林建筑工程队等单位球队也挤进列强。当时,每年举行篮球比赛,最多时全镇共有31个单位组队参加比赛,均利用业余时间,最长一次前后达一月之久。观球赛人少者几百多者上千。竹器社篮球队三次获得县区第二名,并经常与兄弟乡镇如湖州、菱湖、南浔、练市、乌镇、桐乡等地篮球队交流切磋。1974年,吴兴县农村民兵篮球赛在锦山公社举行,双林镇西男队、女队均参加比赛。通过经常性活动,还锻炼、培养、造就一批裁判员,吴炳章就是其中佼佼者,1990年被浙江省体育运动委员会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篮球一级裁判员,1985年被评为全国体育优秀裁判员。先后出任美国、南斯拉夫、澳大利亚、日本等篮球队访华比赛裁判工作,并多次参加全国和南京军区篮球赛裁判工作。
  二武术
  1927年1月吴兴县国术馆成立后,境内许多乡镇都设立分馆,武术在吴兴农村逐渐兴盛,涌现双林黄泥兜和金家甸等武术之乡。双林镇于1931年设立国术馆,地址在新绢巷丝绢公馆内,是爱好武术者群众团体。由浙江省国术馆介绍拳师段方来双林教授吴式太极拳。段方是北方人,是著名拳师吴益泉嫡派,曾在上海外滩公园任教。当时,参加学拳者每月缴费5元,因月费高,故参加者仅数十人。首批社员有费新我、黄笃初和陈秀岩等。
  1933—1934年间,在南競路郑家祠堂前广场上,每天清晨锻炼者约三四十人,少长咸集,有练杨式,有练吴式,有练太极刀剑,有学习推手,相互切磋武艺。当时费新我经常来此处练拳,他既学吴派又擅长姚派,练拳时动作沉稳,连贯圆活,绵绵不断,如行云流水,令人赞叹。后来练拳者越来越多。后日寇入侵,战火四起,人心惶惶,人民颠沛流离,这种群众性体育活动随之消散。
  解放后,由浙江省国术馆介绍叶天一和王志兴两拳师来双林教授杨式太极拳及刀、枪、剑、棍等武术以及太极推手等。农村体育也日趋活跃。1952年,吴兴县举行第四届人民体育大会,金家甸武术表演引人注目,74岁老农民沈鹏表演“武松脱铐”“大刀滚盾牌”,沿着400米田径场跌、打、翻、扑一周,轻巧灵活,动作优美,精神饱满,令观众赞叹不已。1955年11月1日《吴兴报》刊载《七十四岁老农参加了体育大会》
  一文,介绍他参加体育大会情况。1954年,吴兴县、湖州市联合举行秋季人民体育大会,双林镇武术团应邀参加表演。1979年,在吴兴县武术观摩交流会上,后坝大队武术爱好者参加表演。
  1997年4月,湖州市武术协会双林分会在双林文化中心成立,市体育局局长沈培山参加并宣读批复,汪希慕、楼永高任分会主席,吴炳章任常务副主席,虞积宠任秘书长。市武术协会、武术队及双林武术分会部分成员表演多种拳术、器械、对练等,精彩纷呈,受到好评。20世纪90年代,常有一些老年人清晨聚集于庆苑公园内大树下、庆同小学信恩楼车库、文化中心,练拳习剑,活动频繁,还参加南浔区文体局、南浔区退休教育工作者协会组织的拳术比赛活动。
  最为突出是双林太极老人沈子庄(1912年生)。沈老从小酷爱练武,抗日战争期间,他避居苏州,与费新我一起交流拳艺。1948年回双林后,坚持练拳不懈,后居湖州工作,坚持每日清晨在公园内练拳习剑,风雨无阻。
  经过长期研习和实战锻炼,沈子庄先后获奖(详见人物编)。
  三船拳 船拳发源于双林,“始于越王习水战”,古称“水戏”。明代武将陆炳告老还乡,定居双林,在人民群众中宣传戚继光抗倭英雄事迹,发动群众在农船上打拳练武,保卫生产,保卫家乡,始称“船拳”。
  四摇哨船
  民间一种水上运动,一般于清明节在双林塘桥港举行表演,观看人成千上万,热闹非凡。
  五乒乓球
  乒乓球深受双林老百姓喜爱,许多企事业单位均有乒乓桌。职工经常利用业余时间打球,锻炼及娱乐。1959—1961年,陈伯康是吴兴县及嘉兴地区乒乓球队主力队员,1959年获嘉兴地区男子单打第一名,1961年被批准为国家二级运动员。1962年,获嘉兴专区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单打第三名。1973年9月,在吴兴县职工民兵乒乓球比赛中,双林获女子团体冠军,吕建蓉获女子单打冠军。
  1978年7月,吴兴县举行城镇职工乒乓球比赛,双林镇男、女队双双荣获团体冠军,陈永昌和宁雪华获男、女单打冠军。1979年8月,吴兴县城镇职工乒乓球比赛在双林举行,双林镇女队获团体冠军,宁雪华获女子单打冠军。同年9月,在嘉兴地区职工乒乓球比赛中,宁雪华获女子单打并列第三名。
  1989年,浙江省乒乓球赛在义乌青口举行,双林镇组团代表湖州市参赛,双林镇人民政府副镇长郑其壮任团长,镇工会主席吴荣林任领队,吴炳章任教练,并获得男子和女子团体第四名。六棋类 棋类深受大家喜爱,尤其是围棋。双林围棋队曾于1976年、1977年连续两次获得吴兴县围棋比赛亚军。
  七田径
  1937年4月10日,双林区举行第二届运动会,各阶层均派代表队参加。
  1957年,运动员王仕民在嘉兴专区举行的田径选拔赛上获得五项全能冠军。1959年,在浙江省庆祝“五一”运动会上以跳远6.31米和五项全能1836分的好成绩破嘉兴专区纪录。
  20世纪70年代,双林田径队曾两次获吴兴县运动会4×100米接力赛团体项目第二名,参赛人员有费永康、吴炳章、陈永林和薛良生。
  1990年,双林镇工会举行首届职工运动会,6651人分别参加田径、棋类、拔河等项目比赛,参赛人数占全镇职工总人数的60%。体育开始深入千家万户。同年,双林镇被评为浙江省第二批体育先进乡(镇)。2008年,再度登上省体育先进乡镇领奖台。
  2009年10月,双林镇组队参加南浔区举行首届运动会(建大区后),李学明(镇长)任代表团团长,4个企业代表队(久立、丝得莉、双狮、先登)和1个镇代表队参加,获团体第三名。
  2011年6月12日,双林镇举行第二届农民运动会,地点设在双林庆同小学。竞赛分传统项目和趣味项目,其中传统项目有田径、乒乓球、羽毛球和篮球;趣味项目有拔河、袋鼠跳。33个代表队(以行政村为单位组队)240名运动员参加,黄龙兜村代表队、邢窑村代表队、莲花兜村代表队分获团体一、二、三名。
  八划菱桶
  2010年9月4日,湖州市第三届划菱桶比赛在双林镇金锁桥畔举行。参加单位有本市三县两区共11个代表队,男女运动员66名。双林镇队第一次参加比赛,由费林根任领队兼教练,运动员有费建会、倪金柱、莫海芳、褚金花、费夏妹、章冬妹,获得团体第六名。组委会成员有市农业局局长黄文鑫,市体育局局长蔡森宝、副局长蔡缨,市体育局群体处处长谢红霞,区文体局局长莫建华、副局长韩新梅,双林镇党委宣传委员张正华,区文体局体育科科长许建华,文化中心主任李建平,大会裁判长由吴炳章担任。9月6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比赛实况。
  九老年体协
  2007年4月16日,双林镇老年人体育协会成立,指导全镇老年人进行科学锻炼,全镇老年人口14000余人,占总人口的20.4%。赵家兜、千亩山、华桥三个新农村示范村都建立老年活动中心,80%行政村都建立老年活动室。五个社区建立舞龙、鼓乐、腰鼓、扇子舞、钓鱼、乒乓球、柔力球、门球、太极拳、太极剑、木兰扇、健力操、棋类、桥牌、舞剑等20多个老年人业余体育活动团队。坚持常年性开展活动。
  2008年,组织老年人开展钓鱼比赛、“三棋”(中国象棋、围棋、国际象棋)比赛和趣味运动会,并组队参加市、区象棋比赛和桥牌比赛,先后有300余名老年人参加活动。
  2009年8月8日是全国第一个全民健身日,镇老年体协与镇宣传文化中心隆重举办“双林镇庆祝全国第一个全民健身日”活动,60多位老年人举行健身特色活动表演,得到各界好评。同年,双林镇申报创建浙江省小康型老年体育乡镇,于2010年12月正式通过。镇老年体协主席宋银虎被评为省农村老年体育带头人。同年,由双林文化中心精心组织参加南浔区首届运动会,全部参与成年组六大项、老年组五大项比赛,以团体1534分总成绩荣获第三名。并承办南浔区运动会成年组羽毛球、老年组门球比赛,同时组织70名中老年妇女健身球操队,历时五个月训练,在区运动会开幕式上进行表演。2010年3月12日,沈丽华代表南浔区老年体协参加市老年体协组织的乒乓球比赛,获女子单打冠军。
  2012年,区老年人体育协会换届,宋银虎、张新芳当选南浔区老年人体育协会副主席。
  第二节学校体育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皇帝诏令废科举,设学堂,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称“癸卯学制”,规定初等课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算术、历史、地理、格致、体操八门。双林蓉湖学堂遵章设立体操课,每周3课时。
  民国7年(1918)10月20—22日,吴兴县中小学校举行第二次联合运动会,会场设在湖州城北海岛,29所学校参加,镇区双林蓉湖高小参加此次运动会。20世纪30年代学校体育教学日趋正常。双林一些学校开始举办运动会,民国21年(1932)5月22日,双林蓉湖小学召开第一届运动会,并有运动员绕场一周内容。
  民国22年(1933)3月25—29日,镇区蓉湖小学参加吴兴县第二届全县运动会。同年10月3日,双林商益小学举行远足活动,途经东岳庙、万元桥等,童子军护送小同学远足过桥。民国23年(1934)6月10日,双林蓉湖小学召开第二届运动会,项目有团体操表演、跑步、跳高等,还给运动员优胜者颁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校体育列入议事日程,培养、培训师资。1955年上半年起,吴兴县重点试行劳卫制预备级,随之扩展到双林蓉湖中学。体育课以基本体操、田径、游戏为主,因地制宜开展。双林中小学试行苏联体育大纲,体育教师集中学习苏联体育大纲,理解其组织、教材和教育方法,订出计划,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双林区中心小学(现庆同小学,下同)在1958年10月参加吴兴县、湖州市体委联合在菱湖吴兴中学召开的大力开办体校现场会,研究体育。
  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双林各学校普遍开展“两课、两操、两活动”(即每周上两节体育课,每天一次早操(或课间操)和眼保健操,每周两次课外活动)。体育教学体系基本形成。课外活动丰富多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活动时间进行训练。1961年,双林中学学生谢文敬取得浙江省标枪投射第一名。
  1964年,嘉兴专区体委公布少年篮球、乒乓球比赛成绩,双林中学女子组居乒乓球比赛第五名,双林区中心小学女子组居第五名。同年双林区小学获嘉兴专区小学生田径通讯赛第二名。同年双林中学俞小珍获吴兴县首届女子少年乒乓球锦标赛中学组单打冠军。
  1971年12月,湖州举行体育工作经验交流会,双林东方红小学(现庆同小学,下同)在会上介绍开展群体活动经验。1973年4月15—18日,在吴兴县中小学乒乓球比赛中,双林中学获男女团体冠军,双林东方红小学韩雪峰获小学组女子单打冠军。1974年10月,湖州举行儿童体操比赛,双林东方红小学获第二名。
  1975年5月5日,国家体委公布《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条例》,对儿童组,少年一组、二组和青年组分别提出不同锻炼项目与标准。双林各类学校先后广泛施行。
  1977年10月,在吴兴县农村中小学田径运动会(分片通讯赛)上,双林片分获少年乙组和儿童组第三名。1994年6月,湖州市区小学生乒乓球比赛在双林镇庆同小学举行,庆同小学获女子团体冠军。
  1978年,试行浙江省《中小学体育、卫生工作暂行规定》,镇区学校贯彻执行。双林区中心学校(现庆同小学)从1970年开始,坚持“两课、两操、两活动”,坚持每年开展冬季长跑、夏季游泳活动,坚持每天早锻炼。并抓好业余体育运动队训练,基本上达到“在校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要求。将各年段活动时间和内容列入日课表。下午第二节课后,各班在班主任带领下,按照规定活动内容,人人参加25分钟体育活动。每天清晨,学校组织田径队和羽毛球队进行训练,各班以锻炼小组为单位组织早锻炼。冬季象征性长跑,三、四、五年级分别不少于600米、800米、1000米。该校每年举行两次全校性田径运动会和多次单项比赛。1978年,有3名学生参加浙江省羽毛球比赛。1979年,全校学生共791人,其中适龄少年儿童351人,“达标率”43%,一至三年级学生440人,“达标率”41%。同年,向上级体校输送3名学生。同年9月,该校被评为浙江省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和浙江省1979年度“达标”通讯赛先进单位。10月,嘉兴地区体委表彰群众体育先进集体,该校榜上有名。
  1982年5月和12月,湖州市教育局会同市体委、市防疫站分别对城镇小学和农村社中心小学贯彻执行体育卫生两个“暂行规定”,保证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情况进行检查。检查结果城镇小学平均达标率20.22%,双林区中心小学达标率在50%以上。社中心达标率在50%以上有镇区苕南社中心,在40%以上有镇区莫蓉社中心。1982年7月,湖州市第八届运动会举行闭幕授奖大会,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领导出席,双林区中心小学被评为先进单位。同年,嘉兴地区群众体育先进单位评比揭晓,双林区中心小学榜上有名。11月底,湖州中小学体育教师举行教学研讨会,双林区中心小学体育教研组在会上发言。1993年9月,全国群体先进单位揭晓,双林中学榜上有名。
  1985年9月,镇区中小学试行浙江省编中小学体育课本,体育教学更趋正常化、系统化、规范化。1991年9月始,重点中小学使用省编《体育与健康》教材试点,1992年镇区各小学、初中开始使用该教材。1991年开始,初中考试加试体育,以30分计入中考总分。考试项目有100米跑、立定跳远、铅球、800米跑(女)、1000米跑(男)。
  1993年,改立定跳远、原地推铅球、耐久跑。2000年,改100米跑、立定跳远、跳绳、原地掷铅球、定点投篮等,任选3项。2005年,改体育成绩和100米、800米(女)、
  1000米(男)、立定跳远、推铅球等,任选1项,成绩各占1/3,仍以30分计入中考成绩。
  1984年10月,浙江省施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通讯赛,双林区中心小学获全能奖。1989年,该校被国家体委、国家教委授予“施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集体”。
  1998年,双林中学被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授予“施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集体”。1988年,双林庆同小学体育教师蔡求恩获施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省级先进个人。该项目获省级先进集体的有13所学校(含重复获奖)。1980—1999年双林镇施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获省先进集体一览表
  遵照国家体委“根据自己的特点,抓好重点,形成传统”要求,双林各校根据自己特点,开展体育传统项目训练。1984年,双林中学被命名浙江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羽毛球)。1988年,双林庆同小学被命名湖州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羽毛球)。双林中学羽毛球队,自1978—1994年间,浙江省羽毛球比赛中频频获奖;1987年、1988年,获省优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同年11月9—14日,应邀参加国家体委和教育部在北京联合召开的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经验交流会,并受到表彰和奖励;1984年,被推选为浙江省羽毛球协会会员;1980年,学生邹勤在浙江省羽毛球比赛中获少年女子甲组单打冠军;1981年,邹卫红获嘉兴专区少年女子组单打冠军,双林区中心小学王怡和沈小燕获儿童组男女单打冠军。1986年,王怡、吴百益两位同学还代表省参加全国少年羽毛球比赛,王怡与杭州队员搭档获全国男子甲组双打第六名。
  20世纪90年代,双林中学建立网球训练点,参加各种比赛,陈国强、吴春鑫老师训练指导,通过小队员们不懈艰苦努力,运动水平迅猛提高,在省运动会上崭露头角,成果创历史新高,有18个项目在省少儿网球比赛中夺得优异成绩:
  1991年省少年网球赛,得金牌5枚、银牌1枚、铜牌1枚;
  1992年省少年网球赛,得金牌5枚、银牌2枚、铜牌1枚;
  1993年省少年网球赛,得金牌4枚;
  1995年省少年网球赛,得金牌3枚、银牌2枚、铜牌1枚;
  1996年省少年网球赛,得金牌1枚、银牌5枚、铜牌1枚;
  1997省少年网球赛,得金牌3枚、银牌2枚。
  1998年,在省十一届运动会网球比赛中夺得团体冠军,双林中学赏剑慧获男子单打冠军。同年,在省网球“金秋名人赛”中夺得男、女单打桂冠。1992年9月15日下午,教练陈国强受到国家体委、国家教委和12家新闻单位表彰,并授予“全国千名优秀体育教师”荣誉称号。
  进入21世纪,教育部颁发“体育艺术2+1”项目,旨在全而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落实《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推动学校体育和艺术改革与发展,让每个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都能较好掌握两项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技能。2006年11月4日,南浔区在双林庆同小学举行全区“体育、艺术2+1”启动仪式。各校响应和组织活动,庆同小学跳绳和跑步,镇西小学快乐乒乓,莫蓉小学羽毛球和棋类,双林二中乒乓球和羽毛球,莫蓉中学长跑和三棋,其中镇西小学快乐乒乓被列为浙江省学校阳光体育推广项目,2010年4月28日在省经视频道播出。2010年8月21—24日南浔区中小学生男子篮球赛中首次参加比赛的双林庆同小学代表队获得小学组第三名。
  第三节体育设施
  1935年8月15日,镇区建立第一个民办篮球场,地点在东庄湾。第二个篮球场建于解放初期,地点在凌家湾(现丝厂处)。第三个篮球场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建于塘桥路新街口,并成为镇区第一个灯光球场,后来先后在现劳动服务站、墨河画苑、爱国西路(新开河)、文化中心等处建7个镇级篮球场,其中后5个全是灯光球场。
  解放后,许多企业相继开辟乒乓室、康乐球室,丰富群众体育需求。
  20世纪90年代起,学校体育设施日趋完善。1992年,双林中学集资建立第一片网球场。同年,莫蓉中学新建第一个200米环形标准运动场。1996年7月,在庆同小学内建200米环形标准运动场和3个球场,占地6780平方米,总投资60万元。1997—2004年,在双林中学、双林二中、莫蓉小学、镇西小学、双林成校等校园内新建环形标准运动场、篮球场、排球场、风雨操场、室外乒乓球场、羽毛球场等21个。2005—2010年,各校球场均煤改塑胶球场,镇西小学新建室内乒乓馆。2009年,双林镇新中心幼儿园落成后,园内有塑胶运动场、幼儿弹跳床、滑梯、秋千、攀登架等各类体育活动设施。
  2007年,实施行政村、社区体育设施全覆盖工程,全镇33个行政村、5个社区共安装健身路径54条(包括漫步机、扭腰机、健骑机、健腹机、太极推手机),室外乒乓桌71副,篮球场22个,总投入资金141万元。至2010年,健身路径增加到75条,室外乒乓桌79副,篮球场47.5个,文化大舞台23个。双林镇各行政村、社区体育设施建设汇总表双林镇学校体育设施—览表第四节民间体育游戏活动
  一民间竞技
  举礌子用两片磨盘形扁石,中间钻有一孔,用一根木棍串于两头成为一副礌子。
  举时用手将礌子托起,用双手举起。礌子重量有40公斤、50公斤、60公斤,分量越重次数越多为赢者。有些爱好此活动青年,特地请石匠采制一副礌子放在家门前,以便早晚练习。有时邻里一些青年也凑合在一起来举重练臂力,还进行相互比赛,谁举得次数多,谁为胜者。
  摔跤旧时农村较常见一种民间活动,青少年中比较普遍。农村摔跤随时随地可进行。连劳动休息时也有摔跤比赛,一般一对一,也有一对两、一对三。多数凭蛮力,有些人掌握摔跤技巧,因而虽人小力不大,但在摔跤时往往取胜。多数是无套路摔跤。
  其时均为泥地场,即使败者被摔于地,也无大碍。此活动一般在冬春农闲时进行。
  至20世纪70年代后,摔跤竞技活动逐渐淡出。
  扳手由甲、乙二人各伸右手(偶用左手)握定,平放在桌面(或凳子,或腾空),由丙喊“开始”,双方同时用力扳倒对方,被扳倒者为败。一般为连扳3次为1局。此活动代代相传,如今偶尔可见。
  踢毽子兴于汉,盛于唐。每逢新春佳节,毽花飞舞,唱词有“正月里踢毽子”之说。小孩俱爱,女孩为最,成人也喜欢。毽子有鸡毛毽、绸缎毽、纸毽三种,均内裹铜钱。初学者可系一线,提在手中练习,熟练者可踢较多花样,毽子犹如跟着鞋子转,千姿百态,美不胜收。今仍有小女孩玩耍。
  跳绳可单人跳、双人跳、多人跳。两端持绳荡成圆圈,跳跃通过。单人跳有双足跳、单跳、绞花跳、左右脚轮流跳等,双人跳有两人挥绳一人跳、两人挥绳两人跳、两人挥绳交换跳、两人挥绳同时进出跳等。多人跳有两人挥绳大家跳,要求大家齐心,步调一致。至今中小学生仍喜欢跳绳。2009年,南浔区中小学举行校园跳绳吉尼斯比赛。
  拔河传统集体体育活动之一。人数相等两队,对拉一条粗麻绳,中扎花朵(也用其他物品,能做记号就是),地上用石灰粉划一界限(代替河),两端分别向相反方向用力拉,花朵移向那一方(并超过一定界限)者为胜,三次为一局。此活动历史悠久。中小学(一般在冬季)时有拔河比赛。如今此活动已列为大众体育项目,属赛事之一。
  豁虎跳高举双手,让身子倾斜着豁(倒)下去(以豁向右边为多),右、左手先后撑地,支撑着身子,双脚随即离地,在空中呈弧形越过,于双手另一边落地,同时双手离地,身子站直,如果双手和头顶都离地,豁过去后不踉跄,稳稳站定,那是难度较高“悬空虎跳”。
  拍皮球人数不限。皮球拍下弹上,周而复始,依次序轮流,累计数多者为胜。
  除简单比数外,还有跨退、转身等花样拍法。此活动现作为幼儿园幼儿动手协调技能一种训练。
  竖直挺俗称笃直挺、竖蜻蜓。表演时为倒立,双手和头顶呈三点作为地面支撑。
  竖直挺,顾名思义是倒立躯干要既直又挺,形体才优美。赛时既比形体又比倒立时间长短。而光用双手或单手撑地,这直挺就称为“高级直挺”。
  二儿童游戏 放鹞子即放风筝,相传鲁班“削竹为鹞,成而飞之,三日不下”。五代时李邺将竹笛扎在纸鹞头部,放上天空,风吹竹笛,声似争鸣,始称风筝。境内每逢清明前后放飞,有歌词“二月里放鹞子”之说。牵线跑步,昂首远视,可增强体质,预防近视,至今仍有放飞者。20世纪80—90年代,每当春季来临,学校以班为单位举行放风筝比赛,偶尔举行全校性放风筝比赛。常见形状有瓦片、蝴蝶、鸟雀、衣裳、月亮等,大形鹞有蜈蚣、蟠龙、凤凰、天字等,然境内罕见。
  跳牛皮筋将牛皮筋接长拉挺,两女孩同时用脚尖或脚背勾住牛筋跳,有内跳、外跳、勾跳、翻跳、旋跳、转跳、侧跳、按跳等8个基本动作,一面跳,一面按跳跃之节拍唱儿歌,从小腿渐升至头部,越高越难,以达到运动之目的,有益孩子身心健康。有单人跳、双人跳之分。至今小学生喜欢此项运动。
  滚弹子亦称打弹子。地上挖三个小坑,呈三角形,玩时在限定距离内将弹子滚进坑。三坑全进称“老虎”,可击杀其他弹子。玩此可练目力。
  劈洋片旧时在香烟盒中有一硬纸片,上有精美图案,可收藏,俗称“洋片”。玩时甲方将贴紧地面,乙方手持洋片用力往下劈,借风力使伏地洋片翻身。翻身则此洋片归乙方,轮流劈。劈洋片可练臂力。
  抓强盗儿童玩耍时分甲、乙两方,如甲方扮捕快,乙方扮强盗,进行抓捕与反抓捕。如强盗抓完则交换扮演角色。今已不玩此活动。
  老鹰抓小鸡是一项集体活动,一人扮“老鹰”,一人扮“老母鸡”,其余人扮“小鸡”。“老母鸡”后有互相扯牢衣服的一串小鸡。“老鹰”要抓小鸡,“老母鸡”要保护小鸡,“老鹰”往东抓,“老母鸡”往东保护小鸡,“老鹰”往西抓,“老母鸡”往西保护。“小鸡”如被“老鹰”捉住,就算抓牢,小鸡若被抓光,“老母鸡”输,“老鹰”赢。
  老鹰抓小鸡活动热烈、紧张、精彩,鹰攻鸡守,整个活动过程笑声不断,特别是尾部的小鸡,被甩来甩去,更是累得汗流浃背,笑不成声。此项活动1980年前在农村一些晒谷场上儿童常玩,随着计生工作开展,农村小孩渐少,此活动已不存在。
  摸盲一人用手帕蒙住双眼,凭听觉捕捉周围参与的人,被摸牢者取代摸的人,再被蒙住双眼后摸其他人。此活动趣味性很强,不仅孩子欢迎,连青年男女也常玩。
  如今这一活动基本不存在。
  捉讫(七)以七粒小物,一般是小石子、香包、蚕豆等,用手撒在桌上或地上,然后捡其中一枚,先向上一抛,然后捡桌上一枚后再接住上抛那一枚;第二次仍是向上抛一枚,捡桌上两枚后再接住上抛那一枚;再后上抛一枚,一次清光桌上三枚后再接住上抛那一枚,如3次均顺利得手,则有权放在手中稍予整匀,然后轻轻向上一抛把手反过来使手背承受所抛落下诸物,看能接到几枚,多者胜,也可以逐次累计其承积数量。
  挑花线板以一小麻线,两头接住,将绳子套在双手四指上,任对方用手指挑线成各种花样在他手上,你再设法予以还原,或挑成更复杂者,直到对方无解算赢。
  削水劈(片)用儿童巴掌大小瓦片,猛力向水面削掷过去。瓦片虽重于水,但由于速度快,飞旋在水面时,时而腾空,时而着水,随着一圈圈涟漪和“叭叭”声响,飞向远方,再下沉。玩时人多,群瓦竞发,煞是好看。技巧是瓦片削出去时人必须呈倾斜形下蹲,手离水面要近,削出瓦片与水面保持平衡,瓦片方削得远。
  打盘过洞(捉迷藏)室内室外均可玩此游戏。即分搜、躲两方,一般搜方人多一点,躲方人少一点。旧时农村基本无楼房,只能几代人拥挤在几间平房内,杂陈满室,躲的地方多,有的顽童甚至钻进床底和衣橱内。在室外,柴堆、竹园、灌木丛内等都是躲的地方。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躲者让搜者站远,不准回头看,待躲者藏好后,由一人喊声“好了”,搜者就马上搜寻。在躲藏过程中,往往找不到理想的藏身之处,只找个藏头不藏屁股的地方被搜者一下揪出,如今虽有孩童玩此游戏,但孩童人少,躲藏地方更少,故没有旧时有趣和欢乐。
  轧猪油渣分人数基本相等甲乙两队,两队倚墙,一声开始,双方就竭力挤兑对方。中间对峙者,千方百计将对方挤出队列。有勇猛者,会连续轧出对方多人。而被轧出队列者,又即返回自己队列后面,用力向前推轧。游戏活动至最后,以轧过界、轧得对方“全军覆没”而止。此活动都在寒冬进行,成人孩童皆宜。旧时贫困,衣衫单薄,在南墙壁前晒太阳时往往玩此游戏。“猪油”即汗水。几个回合下来所有人都会轧出“猪油”(汗水)而脱掉棉衣。20世纪60年代后,已难觅此游戏活动。
  丢镢子(草镰)这是儿童割草赌草时所玩游戏。玩时用自己的镢子(草镰)丢向空中,以它落下地面时的形状来决定输赢。共分6种:白搭(即草镰平躺)、乌壳(及草镰反躺)、钻笃(即镰头入泥)、躺床(即镰头朝天)、直挺(即镰头插泥、镰柄朝天)、鸡啄米(即镰柄插泥)。旧时儿童斫羊草成风,无聊时常以此赌草。
  旋茅针拔一把野茅草的芯穗,叫茅针,拿三根在地上用手旋转,使三根互相交叉,中间成三角形,就用一根草芯在三角形内外点数,口中念:“点点触触,鸡毛蜡烛,新官上任,旧官劾脱。”如果不碰动地上的茅针就算赢。输者就要给赢方几根茅针,再另外换人旋。如果旋出的茅针不成三角形,就换人旋。这种茅针游戏往往在干活休息时,或在割草时进行。除儿童之外,有些大人也玩这种游戏。此游戏消亡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
  打宝即押宝。在地面挖一四方形小穴,坐庄者折一小棒(其他物品也可),藏放于穴内某一角,用双手捂住。他人猜中为胜。此游戏供2人以上玩。
  游泳游泳活动历史悠久,参与人面广众多。双林系水乡古镇,出门见水,向来男人夏天就下水游泳,河港水质清澈见底,尤其是塘桥港,为夏天游泳场所。每到下午15时左右上百人在塘桥港、虹桥港游泳,有时孩童半日于水中游戏,钻入水底比时间长短,或匿于水中捉迷藏。或自由泳比速度。水乡人,人人会游泳,游泳可锻炼肺活量,对增强体质,保护自身安全,都有意义。今水质污染严重,下港河者甚少。第八章科学技术
  第一节科技组织与活动
  1951年,开展破除迷信活动。
  1952年,普遍宣传反对和防治细菌战知识,全面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取缔反动一贯道。
  1953年,举办宣传婚姻法活动。
  1954年,双林农业技术站成立。由县派驻吴世忠担任指导员,负责农村粮食、蚕桑生产技术指导。
  1955年12月,首批卫生工作队下乡,宣传指导农村卫生工作。
  1958年“大跃进”时期,双林大公社成立“革新”领导小组,对农业、工业中老生产方法进行改造和创新。
  1960年,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组织职工参加革新技术操作表演,开展技术互助赶超竞赛。
  1961年,双林人民公社特产技术指导成立。贯彻“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八字方针,力争在近年内使特产生产,特别是蚕桑生产有迅速恢复和发展。指导站工作人员由许耿煦、徐锡英、何菊英、徐子荣、陈阿叙、俞家骏等组成。
  1973年,全面推广华罗庚“优选法”,各行业开展群众性技术革新和宣传科普知识。
  1975年,举办赤脚医生技术复训。
  1976年,举办推广中草药训练班。吴兴县赤脚医生大学双林分校成立。是年,唐山大地震,全面宣传防震、抗震科普知识。
  1978年,恢复双林农业特产技术指导站,同时成立蚕种催青室,由唐麻林、陈才新为站长,并开展发展建立莫蓉向阳、新农、苕南三田漾蚕种场,分别由陈徽、朱根深、许耿煦担任技术场长。
  1982年,双林丝厂技术协会成立。
  1986年12月,镇职工技术协作委员会成立。会员有206人,下属基层协作组织8家,开展技术咨询、攻关、培训、服务、帮扶等活动。
  1981—1987年,相继举办电大、技术培训班、学习班等,电大毕业生83人。
  1987年,浙江省放射技术质控培训班在双林人民医院举办,学员34名。
  1991—2000年,每年开展全镇围绕企业转型升级、节能减排群众性科技创新、技能比武和合理化建议等活动。
  1994年,锐狮集团创办吉林工业大学“锐狮集团大专班”,开创全国乡办工业与国家规模大学联办大学先例。由吉林大学提供专业师资队伍、专业科研设备,设立七个专业,学制二年,毕业后国家承认学历,前后共举办3期,培养85人。毕业后全部成为双林区境内链条生产行业精干技术力量和领导。中央电视台在《神州风采》栏目中有专题报道。《经济日报》《文汇报》《解放日报》《浙江日报》等全国性大报都作较大篇幅宣传。
  1994年,双林镇科学技术协会进行人事调整,由钱志宏任主席,邢新荣、沈彩法、钱树年、潘宗鹤任副主席,秘书长由钱树年兼,会员共22人。
  2003年,由浙江省人事厅在久立集团设立浙江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主要从事不锈钢材料制品系列和特殊需要产品研发工作。
  从2004年开始,每年组队参加南浔区和湖州市举办的各类科技职业技能赛。至2010年,共组织参赛30余次,18个大项,其中7次承办区和市职工职业技能赛,7次代表区参加市赛,2次代表市参加省赛。
  2005年,浙江久立特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钢铁实验室被认证符合ISO/IEC17025、CNAS—CL01《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要求,具备承担本证书附件所列检测服务能力,负责实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制度。CNAS是国际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ILAC)和亚太地区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APLAC)多边互认协议成员。
  2007年,浙江省科学技术厅批准在湖州抛光、磨具制造有限公司设立省级高科技术《抛光、磨具、材料与机械》研究发展中心。
  2009年3月,镇“能工巧匠技术服务队”成立,主要开展送技术进企业活动。
  2009年5月,镇科学技术协会调整为邱建忠任主席,陈金权为秘书长,会员由10人组成。
  2010年,科技协会为12家企业上门进行技术咨询服务,帮助企业攻克技术难关。双林镇工商界“三新”运动中献计献技(1956年11月)
  2004—2010年双林镇参加区、市、省科技技能赛第二节农业科技(协会、合作社) 以章炳荣为主水稻高产良种选育培养科技组,历经10多年,培养出多个水稻优良品种,为本地粮食增产贡献甚大。1988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详见人物编中劳模章节)。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农业生产开始以科技专业合作社、农业科技示范户、示范基地等形式来带动农业现代生产方式。至2010年年底,全镇共有省级农村科技示范户、基地共11处,农业科技人员380多人,农业科技以加快特色农产品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和推进。共有农业科技人员380人,其中兽医师、农艺师、水利农机等各类人员22名,1名高级农民技师(姚连珠)。专业种植协会等近10个。
  省、市第六、七批农村科技示范户浙江省农村科技示范基地
  双林镇农业技术员名单第三节科学技术成果 唐时,双林先民创造出第一代生产平纹绢织机,称木制手工抛梭织机,俗称“手身机”。后来,“手身机”从木制逐步发展,改进成手拉提花织机和素机两种。花机称“花楼机”,由二人操作。素机靠人腰部用力,又称“腰机”,由一人自控、自织。此时,农户已从北方中原移民所带来之北方绵羊品种中培育出本地“湖羊”品种,并得以适养。
  宋时,织绢“花楼机”日趋完善。区境内之花城、丁泾等地,将发酵生产黄酒工艺创造性地改为以白曲、白米、白水之独特发酵工艺,该工艺不同于绍兴地区“黄酒”和蒸馏“白酒”,以色白、味醇独行于市,为双林地区内独有。当今,乌镇生产的三白酒,则是蒸馏型“烧酒”,完全混淆双林“三白”酒之工艺和成品。
  明末清初,绫绢织造机之“小花栖提花织机”在原有“花楼机”基础上更进一步完善,并适合农户家庭织造,开始大量使用,使花绫生产达到一个高峰期。为适应各方面要求,绫绢织造人员又创造性地发明用“石年宝”对花绫柔软和匀称处理工艺,这又是绫绢生产中一项唯双林区境内绫绢生产工艺,为独创。“倪绫”上龙纹之眼睛突出,他处不能造,为独创。
  清中,双林“金胜叙”酒楼创烧“琼脂板羊肉”,后成为双林著名特产。
  “沈德大”茶食店,改进配方,创制“姑嫂饼”,至清末民初成为著名茶食,并在第一届西湖博览会上得到铜奖。
  清同治年间,利用本地大量羊油过剩,创制肥皂,可与上海开埠时生产之肥皂质量媲美。
  民国时,基本无科技项目可言。解放后,1958年3月,双林中学老师钱宏光指导镇上1号小高炉用铁矿石炼铁成功。同年,双林大公社农机厂试制手动插秧机、脚踏脱粒机。双林铁工厂试验生产“超声波”器应用技术。
  1959年,造纸厂试制成功双林有史以来第一张机制纸。
  1961年,竹器社试制生产塑料篾成功,以代替毛竹篾。
  1965年,苕南、镇西农具厂试制成功钢丝网水泥农船。
  1971年,塑料厂开发成功工业用硬质聚氯乙烯离心塑料泵。
  1972年,苕南机械厂研制成功玻璃纤维拉丝、玻璃钢应用。
  1973年,苕南桥工队试架水泥、砖拱双曲拱桥成功。
  1980年,双林绫绢厂矾绢上浆连续化新工艺试制成功。
  1982年,双林丝厂技术协会建立后,创造生产ZD—101剥茧机获省科技成果三等奖,畅销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和出口泰国,8年产销1200余台,直接创经济效益72万元。
  1983年,双林塑料厂试制成功装饰坡跟鞋底、G356F—160型加热伸展机、塑料不织布、刨花铁、再生铁等项目。
  1984年,双林农机厂汽动压缩机试制成功。双林绫绢厂宋锦恢复生产成功。双林农机厂、锁厂试制成功机动脱粒机、长梁挂锁、轴流泵、离心水泵等。镇西磁性材料厂开发出铁氧磁体。
  1985年,双林机械厂开发出锅炉圆盘出渣机、刮板出渣机、一齿差减速箱等新产品。
  1986年,双林高压电器厂镍铬—镍硅热电偶合金材料获市科技三等奖。
  1988年,双林机械厂试制成功XLSA—10液压时控落抖机。双林第二人民医院试制成功抢救一例由破宫产后羊水栓塞伴发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一例肿瘤压迫视网膜神经萎缩。
  1990年,双林人民医院医生程祖伟以补中益气汤治疗间歇性复视。
  1992年,双林机械厂成功开发“FS100锅炉调速箱”“XF型电梯驱动装置”“ES2型电梯驱动装置”新产品。是年,双林压敏胶带厂研制成功国家“七五”攻关项目《医用动态心脏监护仪》的配套胶带(此种胶带价格昂贵,过去靠进口),既填补国内空白,又节约大量外汇。
  1995年,双林人民医院开展髋关节融合术、股骨头置换术二新技术。
  1999年,双林人民医院成功抢救数例少见重度鼠药中毒病人。
  2000年,久立集团KY704高硅奥氏体不锈钢无缝钢管定为科技新产品、浙江省高新技术产品、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1年,久立集团浓硝酸用OOCr16Ni4不锈钢无缝管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同时开发出工业应用中大口径不锈钢管系列产品立为浙江省科技创新优秀项目奖。同年8月,双林医院第一例“右额颞硬模下血肿脑外科手术成功”。是年,开设“肝胆胰外科”。
  2002年,湖州求精汽车链传动有限公司研发成功219HT汽车平衡链、05BT汽车正时平衡链系列产品,成为全国链传动新产品特等奖。时年,研发06CG柴油发动机高压油泵联、05H汽车发动机正时链,成为浙江省新技术。其中,05BT汽车发动机用正时平衡链获中国机械通用零部件特等奖。
  2003年,浙江湖磨抛光磨具制造有限公司HM—7型不锈钢光亮剂研发成功。时年,PZG60A振动光锦机同时研发成功,并成为浙江省高新技术和国家火炬计划。XGP60X行星式抛滚机也被列入。同年,久立集团完成对铁素奥氏体、双相不锈钢焊接管新产品生产与技术研究。
  2004年,丝得莉集团下属湖州京荣特种纤维染整公司成功开发《聚四佛乙烯微孔膜复合面料》,俗称“第二皮肤”。被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装备部采用。同年,久立集团铁素奥氏体不锈钢焊管系列产品被国家钢铁工业协会授予产品金杯奖。
  2005年9月,农业函授大学双林辅导站建立。开设牛蛙养殖、农户经营管理、农村经济政策法规、水稻直播技术、湖羊饲养等科目。同年,浙江先登电工器材有限公司耐高温直焊性尼龙复合漆包绕阻线开发成功,并入选国家星火计划。同年,湖州求精汽车链传动有限公司06E、05E轿车发动机正时链、06BT(N)汽车用高强度滚子链、219AT汽车发动机平衡链成为浙江省高科技术产品。同年,浙江湖磨抛光磨具制造有限公司HM—7不锈钢光亮剂、XZG1800型直线槽式震动光饰机、XGP60X行星式滚抛机、XGP200L行星式滚抛机分别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浙江省高新技术产品,湖州市科技进步奖等。
  2006年,双林人民医院新增腹腔镜手术、体液渗透测定等新技术、新项目。同年,浙江省科技厅认定浙江湖磨抛光磨具制造有限公司为高新技术企业。同年,久立集团大型换热器用超长U形不锈钢焊接管被国家认定国家火炬计划,浙江省高新技术产品,科技成果转化奖。同年,浙江先登电工器材股份有限公司超耐高温特种电磁线获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项目。高速节能自动伸线机,温度指数220聚酰亚胺杭电晕漆包线、磁浮电磁铁用特种漆包铝扁线研究及产业化列入浙江省重大科技项目优选主体、重大工业项目。2007年,浙江先登电工器材股份有限公司研发高速节能大电流退火机产业开发,
  180级自黏性聚氨酯漆包铜包铝圆线项目获湖州市专利转化项目。
  同年,久立集团超临界、超超临界电站锅炉用TP347H不锈钢无缝钢管被国家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同年,浙江湖磨抛光磨具制造有限公司被浙江省科技厅批准《抛光、磨具、材料与机械》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
  2008年,湖州双狮链传动有限公司生产带油孔定向装配套筒时规链获实用新型专利。同年,湖州众星耐火材料有限公司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镁钙砖、镁铬砖、镁砖。可专门用于不锈钢炼钢炉永久衬,为国内独创。同年,浙江先登电工器材股份有限公司,温度指数220聚酰亚胺杭电晕漆包圆钢线获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同时单位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同年,久立集团被浙江省认定为省高新技术企业。同年
  11月,湖州新雅丽服饰有限公司攻关《真丝六组分提花针织制品》获湖州科技项目。
  同年,浙江湖磨抛光磨具制造有限公司《烧结隧道窑余热利用综合节能改造工程》被评为省级优秀节能示范项目。
  2009年,谱拉歌世服饰有限公司生产新品《超双疏易护理全羊毛针织品》《兔绒高可纺性生物酶前处理技术及其多元复合针织制品》《高光泽免烫真丝针织面料及其加工技术》被确认为省级科技新产品项目。是年,《高捻、高密、高弹形状记忆真丝面料》被国家科委认定为科技成果。同年,菁诚纺织品有限公司研发《细旦高密形态记忆面料》《吸湿排汗功能性面料》为浙江省省级新产品开发项目,企业被浙江省科技厅认定为高新科技企业。同年,苕南邢窑村张林宝引种江南苹果成功。同年,浙江湖磨抛光磨具制造有限公司被市科技局列入科技小巨人企业。是年11月,通过国家火炬计划验收,XGP200L行星式滚动机为省级高新技术产品。
  2010年,菁诚纺织品有限公司研发《透气型功能性服饰面料》被评为浙江省科技成果。同年,久盛地板有限公司与上海大学林料复合及先进分散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结合学研合作。同年,谱拉歌世服饰有限公司《高舒适性真丝/羊绒混纺纱针织物》被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鉴定为国家级科技成果。同年,浙江湖磨抛光磨具制造有限公司研发的LZG170型螺旋(管)式振动机、500双联全自动涡流抛光系列产品被列入2012年国家火炬计划。
  同年,境内新增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农业科技企业1家,省市级专利示范企业各1家,成功申报各类科技项目20只。其中,国家级1只,省级14只,浙江湖磨抛光磨具制造有限公司成功入选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试点单位。

知识出处

双林镇志

《双林镇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发行中心

编史修志,是文明的特质、是社会的责任。它挖掘、整理、保护着人类世代相传的、最宝贵的公共遗产,意义十分重大。是让双林的历史产生新的活力,文脉得以传承,对双林的经济社会发展大有裨益。双林,旧名东林村、东商林、曾名桑林,明永乐三年(1405)改名双林镇。境内花城遗址出土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时代的黑衣陶豆把、壶、匜、罐、觚、玉环等,可见双林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4000年前。从那时起双林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进行着艰苦卓绝的伟大创造。

阅读

相关地名

双林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