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街 巷 弄 路 坊 里 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双林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1434
颗粒名称: 第六节 街 巷 弄 路 坊 里 埭
分类号: TU984.191
页数: 11
页码: 771-781
摘要: 本节重要对双林地区自1958年至2010年街、巷、弄、路、坊、里、埭的建设时间和建筑面积等详细介绍。
关键词: 基础建设 道路建设

内容

横街位于镇中心,东起金锁路,西至爱国桥,全长344米,宽15米。原以市河为界,分为上、下横街,河北岸为上横街,河南岸为下横街。1958年拆除旧房,填平市河,合上、下横街为现在横街。1968年,筑成混凝土路面。“文化大革命”中改名跃进街,1975年改称横街。新天韵楼、邮局、电信、中百公司、食品、人民饭店、五金、农机、机电、电器等行业均集中于此。
  原上横街东接便民桥,西至薛家汇。又分便民桥至永宁桥为东上横街,塘桥弄口至明月桥为中上横街,太平巷至薛家汇为西上横街。明初洪武年间开街,称古横街,又名棋盘街,前后左右皆为街。民国《双林镇志》:“清初有衣庄七十余家,至乾隆时有四十余家,故又称衣裳街。”清末民初至抗战前后,双林镇上主要百年名店大都坐落于此。
  原下横街与上横街相对,市河相隔。上、下横街由六座小桥相连通。东连长板桥,西接浮霞墩。街上多酒馆、茶业、草席、碗业、药业、香烛业,商客日夕喧阗,有“小苏州”之称。明月桥畔三层高的三凤酒楼尤为著名。民国《双林镇志》记:“上下横街之间市河通东西潭。广本二丈,后两岸渐拓,河反数阔尺。”《倪瑶池》云:“吾镇形胜,吴家漾为首,化成桥为尾,横街为腹。旧说普度钟不鸣则贵不显,乾金方急水不塞则富不久,市心舟楫不通则人才褊浅卑狭,虽皆澜语,而市河狭,小实大有所不利。既难展阔复旧,惟开浚河身,深至丈余,差无壅塞之患,而二潭有停蓄。按:横街河每逢市心火灾,无不填塞,甚至与岸相平,俱经逐次开浚。咸丰六年大旱,复挑深数尺,庚辛兵火又湮塞,癸亥六月崇善司事提资开浚,较前为深。”郑达士《酒肆诗流集会句》:“风来辞羽扇,月上减诗灯。”《渔唱》:“羽扇书灯伴酒尊,新诗传唱广文孙。而今明月清如水,无复当垆犊鼻裈。”姚谦艇《棹歌》:“碧槛朱栏跨水楼,佳名赢得小苏州。灯红酒绿罗珍惜,争似吴王台畔游。”建德路由横街向东延伸至虹桥港桥闸。原横街东端有当铺遗址和1958年改建的双林剧场,1992年拆除剧场和部分民宅,使横街延伸,即为建德路,长272米,宽15米。1993年建成混凝土路面。现庆同小学大门在这路中段。
  建德东路东西向,西始水闸桥,东止双济(三新)公路双林二中大门口,全长
  400米,宽15—20米。1993年,建成水泥混凝土路面。
  爱国路南北向,是爱国华侨沈季安在1982年资助建设,故名。全长735米,南半段宽25米,北半段宽15米。北起横街,南接汽车站进镇湖盐公路。1982—1986年,逐步建成混凝土路面。现已成为镇上除横街外又一条商业街,现代商业店铺林林总总,有原中国银行大楼及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各种名牌服装、连锁店、鞋业专营铺等多达40余家。电影院、双林中学大门、派出所、医药、通信、电器专业商店、娱乐等多种门类行业在这条路上均有分布。商业夜市延续到晚上22时左右才闭市。
  南半段由章家弄、塘支湾通南兜小路和河道合建,北段由原沈河坊河通往市河打子桥(宝带桥)河填埋而成,填埋时,河两旁石砌帮岸均被拆除,宝带桥下连木桩也均被拔除。在这条路两旁,原有众多双林历史上名迹如郑祖琛故居及宝书堂(2000年拆除)、明宝带桥(打子桥)、清茸涉园、梁希故居(现仅存古银杏树)、民国初期自治公所、原板桥、钟秀桥(郎中桥)等,现均已不复存在。
  爱国路2支弄南北朝向,北起2支弄底,南靠四支弄,长6米,宽1.8米,现为水泥路面。
   爱国路3支弄东西朝向,东起陆府前,西至爱国路街道口,长12米,宽1.2米,现为水泥路面。
   爱国路4支弄东西朝向,东起爱国路街道口,西至4支弄底,长16米,宽2.4米,现为水泥路面。
   爱国路6支弄东西朝向,东起爱国路街道口,西至6支弄底,长20米,宽2.2米,现为水泥路面。
   爱国路7支弄东西朝向,东起天成里,西至爱国路街道口,长22米,宽2.8米,现为水泥路面。
   爱国路9支弄东西朝向,东起和睦新村,西至爱国路街道口,长90米,宽2.5米,现为水泥路面。
   爱国路11支弄东西向,今称和安路。双林派出所所在地,故称和安路。1975年前称道士弄,长约70米。
   爱国路13支弄东西向,东头曾是双林法庭,西接爱国路。
   爱国路15支弄、17支弄、19支弄均为东西向,东起原莫蓉工业公司宿舍,西至爱国路。大都在1990年前后命名。
   说明:单数支弄位于爱国路东侧,双数支弄位于爱国路西侧。其中1支弄、5支弄已佚名,暂无考查。 金锁路(历史上称长街)全长350米,宽3米,南北向。横街与建德路十字口把金锁路分为金锁南路和金锁北路。南路起自南竞路,北至横街十字口。北路起自横街十字口至金锁桥堍。现南路中段原东济桥(短板桥)处有老式茶馆、点心店、小卖店、民间竹器业等,早市热闹非凡。此路段双林水乡特色浓郁。农民早市上交易自产农副产品,茶馆休闲,点心店内沽酒小酌,再以糕点或面条果腹,这种安宁祥和的场景和百姓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令人称羡。
   这一带路面原来大多用一种名叫大磨石的材料铺设,故亦曾称“九磨街”。后改用青石、花岗石铺路面。至今大部分用混凝土。
   街上现存古迹有金锁桥、沈家、许家大宅院等。庆同小学原前大门也在这条路上。
   新湾街(钥匙湾)南通横街中市,北至新街,西可通北短巷(此巷现称明月巷)。
  明时凌樨花故居花厅建此。后改为包绢庄、衣裳庄。清后期至民国,这里首先传入西方文化——传教处、公共图书阅览室、纸什业和手工印刷业等;面点业、铁匠铺、酒肆等也林立于此。民国后期至今,曾几度盛衰。新街东西向道路,西接太平桥(坝桥),东至塘桥弄(路),长165米,宽9.5米。1991年,改造成混凝土路面。民国《双林镇志》:“明陆府尹珩旧第坐落在中北。”明万历初以陆珩旧第创为街,名古新街。街心全为条石铺设。两旁店铺均建有廊棚屋,路人可行其下。双溪水自广福桥流入新街里庙兜和外庙兜,里庙兜有‘骑街阁’,名“天宁阁。”清乾隆年间河塞,遂成路街。清后期至民国,这里与外庙兜、行前埭形成镇西北商业中心,有生活资料、百货业、茶叶业、烟作坊、米业、纸什业、早期邮电所等。 塘桥路俗称塘桥弄、塘桥街。南起横街中市,北至化成桥(塘桥),长190米,宽11.5米。1952年,改建并拓宽成混凝土路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双林镇第一条拓宽道路。 旧时此街与横街是双林镇区主要商贸街区。明清时,北端建有古戏台(1956年拆除建招待所),为民间社戏主要活动场地。清末至抗战前,这里分布山货业、旅游业、烟草什货业、铜匠业、渔业、茶叶、烟什、牙医诊所、百货、钟表寄售业、古玩等多种行业,生意兴隆,热闹非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保留旅馆业、轮船码头、粮管所、邮电所等。
   章家弄今已不存。原为青石板路面,1982年拓建爱国路,现沈河坊小河至双林中学东大门口。这一段原称章家弄(街),南通南兜。 虹桥路曾名虹桥弄,东西向。东起虹桥港,西至金锁路(庆苑公园段),长252米,宽西段8米,东段4米。双林望族蔡氏老屋坐落在这里,现基本保留其老屋原貌。
  紧邻蔡家还有张家和晟舍闵氏,至今还有其后人在此居住。其中,金锁路至原人民医院段为20世纪70年代填东兜头河建成,80年代西段建成混凝土路面。东段100米左右路面至今仍保留石板路面。
   虹桥一支弄虹桥路—贾家界,长56米,宽1.5米,石板路面。
   二支弄虹桥路—俞家弄,长35米,宽1.5米,石板路面。
   三支弄虹桥路—俞家弄,长40米,宽3米,水泥路面。
   四支弄虹桥路—巷门里,长28米,宽2米,水泥路面。
   五支弄虹桥路—南竞路,长70米,宽3米,水泥路面。
   虹凤路南北向,南始富强路,北止建德东路中段。全长800米,宽20米,建成于1993年,为水泥混凝土路面。 和睦路因镇区扩建,1989年新建,东西向,混凝土路面,东起虹桥港(和睦桥),西至爱国路,全长390米,宽17米。这里新建农副产品贸易市场。原工商管理所、房地产管理所、文化中心、建设银行、地税大楼、和睦新村以及联华、天润发等超市均坐落于此路段。
   和睦东路东西向,西始和睦桥,东止双济(三新)公路,全长约500米,宽15米,建成于1991年。此路段有电力工段、广播电视站等单位。
   凤凰路因镇区发展所需,1988—1989年填埋原凤凰潭及小河,由太平巷拓宽而成,为混凝土路面。作为小商品市场使用,也曾作镇西部老居民区菜场使用。 广福弄此弄仍存。全长144米,宽2米,水泥结构路面。由广福河、广福桥组成,旧时小河两旁因住广东、福建丝绢商人而得名。清乾隆间河渐淤塞成路,后建弄。
   油车弄西自金锁路,东至田园路,全长183米,宽2米。全石板路面至今保存完好。旧时这里曾有油车坊多家,因而得名。 俞家弄东西向,东起虹桥港,西至南競路一支弄,全长148米,宽2米,水泥结构路面。原双林供销社农资化肥仓库位于弄东首。旧时曾有多家祠堂,现仅存黄氏支祠一家。
   沈家巷因有明时陆府尹珩旧第,故称陆府前,现仍称陆府前(俗名石元宝)。
  南通沈家桥(积善桥),明时沈醉岩筑园于此,名沈家园。在中段有清时泾县会馆、街心阁楠木财神堂。路面均为条石铺设,但在2000年大部分被撬卖。全长130米,尚存20米。 沈河坊“文化大革命”中改名朝阳路。西起河界桥东至老人桥(彩凤桥),位于市河南岸,水泥路面,全长212米,宽3米。此路段有“天成里”老屋群,钮氏丝庄老屋,打线弄与之相接。双林唯一一座两层楼公厕也坐落其间。
   打线弄南起爱国路七支弄,北至沈河坊,全长64米,宽2.5米。原为钮充初丝庄,前店后坊结构。旧时居此弄者多以打线为业,故名。
   天成里南北向,南起爱国路七支弄北至沈河坊,全长65米,宽1.6米,水泥结构路面。路两旁老屋群保存相对完好。
   三元弄南北向,位于原三官桥北(现爱国路社区北)。北起横街,南至爱国路二支弄,全程132米,宽2米,水泥结构路面。今仍用其名。
   莫家弄东西向,三元弄—光郎弄,全长42米,宽2.5米,水泥结构路面。今仍用其名。 光郎弄北起横街,南至爱国路二支弄,全长120米,宽2米,原为石板路。2000年,郑祖琛故居被拆建,部分路面改为水泥结构。此弄原有弯道7个,连接其他弯弄4个,故俗称光郎弯弄。弄内有室内剧场“凌园”,1931年火毁。陈氏故居(曾作银楼),民国时期开设最大赌场。南競路(又称南石競)分一弄、二弄。原有明清石牌坊三座,20世纪60年代拆除。南通和睦兜,今与和睦新村相通,北接东庄湾。
   南競路一支弄(一弄),巷门里—南競路,全长89米,宽3.5米,水泥路面。
   南競路二支弄(二弄),金锁南路—南競路,全长93米,宽2.5米,东西向,石板路面。
   北石競今已不存,原位于化成桥北,通古石路,近渔捕桥兜东碑亭处,碑亭中碑石何时失去,流落何处,已无从查考。 闵家巷“文化大革命”中改名向阳路,南北向,北接横街中市,南至旧绢巷,全长195米,宽3米,现为水泥结构路面。明时,晟舍闵午塘在此构市,故名。后这条巷逐步成为多业市巷,有麻油坊、茶馆、衣庄、理发、纸马业、青果、生面业、酱酒业等。现此巷为居民住宅,其外貌基本保持清末民初模样。 道士弄现名和安路,曾称爱国路11支弄。位于钟秀桥(郎中桥)东,现双林派出所、赛达公司等均坐落于此,旧时这里居民多操道士业,故名。
   唐家弄在耕坞桥东,唐姓居此,故名。清道光年间毁于火,今双林丝厂南门处。 周家弄在凌家湾西南,旧时双林望族周氏居此。有建于明代“双桂堂”,因有两棵树龄数百年老桂树,故名。在双桂堂西侧有“盘龙府”,其名由何而来,不得其解。
  后周氏败落,流落他乡,双林已无其后裔。现为双林丝厂西半部。
   姚家弄在原钟秀桥(郎中桥)西。姚学塽故居在此,故名。现姚学塽故居保存基本完好。这一带还有姚家一弄、二弄、三弄之分。 蒋家弄在木匠埭,永丰桥东南,南通自来水厂。原弄口有蒋姓面铺,故名。弄内有多家大姓人家。今尚存金家,俗称“金万堂”(纯德堂)和外金万堂(历史上称半亩园)。 聚兴巷在西横街北,南通原清风桥,北至太平潭(现称西荡)。据民国《双林镇志》记载,清乾隆壬午里人俞乐耕开通为巷市,巷内有铁匠铺、柴行、苗猪行、羊行等。直至1968年拆老屋建五金商店、小农具商店、农机商店,此巷现已不存。 经堂巷南北向,在原白云桥北。今双林镇工会、老年活动室处。古时有传,水镜寺之经堂藏有大量佛经书籍,后转移于此,专建经堂珍藏,故名。部分路面仍为石板。
   宝庆巷在经堂巷东,东接米行埭,俗称廊柱头,全长62米,宽3.2米,水泥结构路面。
   财源弄西起工人巷(经堂巷),向北弯过东至米行埭,全长130米,宽2.5米,基本保持石板路面。工人巷东西向,西起经堂巷,东至米行,全长90米,现三分之二为石板路面。 米行埭北起金锁桥,南至宝庆巷,全长172米,宽3米,现大部分修建为水泥结构路面。原全埭均为廊屋,雨天不用撑伞,现仍留存部分。自清嘉庆年间高氏在这里设米业后,始称米行埭,更有其他米行加入,并开设各种行业,生意甚盛,是东乡农民上街聚散地。现为居民住宅。 木匠埭西起长桥,东至孙家湾,全长200米,宽3.5米。现保留大部分廊式结构老屋。有江南式水硚口(船埠)9个,部分仍为条石路面。东段原木匠业、木制器具业多家,西半部有汪氏、陆氏、金氏大户人家。
   港北埭“文化大革命”中改名益民路,西起长桥(永丰桥),东至万安桥,全长
  200米,宽3.5米。港北埭原来是双林镇西栅商贸集散地。商店林立,有米业、烟草业、酱酒业、医药业、糕团业、盐业,特别是孙万盛占据大半埭位置,以染业号称“孙半镇”。20世纪70年代,临河廊屋被全部拆除,但“孙万盛”老房子基本保存完好。水硚口(8个)也依然“健”在。 行前埭南北向,南起太平桥(坝桥),北至万奎桥南堍。现已不存。原有纸什业、茶叶业、米业、羊行等。被房屋管理部门辟为物料仓储地。
   蒲鞋埭在小虹桥(望月桥)东。旧时有许多生产和经营蒲鞋者,故名。现今名小虹桥自然村。
  丝行埭即贾家弄,“文化大革命”时改名友谊弄。旧时个人经营丝者聚集于此,故名。东通新绢巷,原丝绢公馆(现已不存)坐落于此。全长70米。
  施家弄在原放生桥西北(今莫蓉工业公司宿舍),施氏居此,称南兜。南兜原有南北二池,以石堤相连,清中期曾在此生产火药,民国早期袜厂等坐落于此。
   雨花庵弄在河界桥南,今仍用此名,弄内曾有雨花庵(唐大顺三年建),故名。
  清乾隆后渐衰,至清末废。今弄仍在,全长100米,宽4米。
   筛笼浜弄在太平桥(坝桥)西北,弄东端是禹王庙,西至浜头,潘氏居此。全长60米,宽3米。后成为双林供销社竹木供应部。
   旧庵弄现称爱国路七支弄。东通南石競。
   竹筠弄在镇安桥北,太平桥(坝桥)西南,西通竹筠田。
   杨家弄在港北埭中段,北通新开河,旧时,中孙万盛与新孙万盛以弄为界,现仍用此名。全长70米,宽4米。
   义门弄全长150米,宽4米。至今仍保留有明末清初民房,其外貌风格可辨。
  弄西原有南询庵,其北半属沈家地界,有池,俗称“荷花池”。传郑祖琛不服旨意遭贬,投池自尽,故名义门。
  茅家弄在万奎桥北(今双林粮油厂、粮管所仓库位置)。明花林茅坤(茅鹿门)筑别业于此,故名。后这里市尘繁荣,商铺林立,经济发展迅速,堪与双林媲美,被誉为“赛双林”。
  杨树弄在油车弄北,金锁北路中段,全长40米,宽2.8米。清沈桃津秀才居此。
  小猪弄旧时这里有小猪市场,故名。其北首弯曲处名“蟮笼弯”。
  谈家弄在来龙桥(顾家桥)西南,今庆苑公园茶室位置。因原有谈氏居此,故名。
  婆慈弄现名菩提弄,在环兴桥西南,东接章家弄(现爱国路),西接雨花庵(现双林中学校区),一作“蒲池”,也作菩提。弄南曾有小河通塘支湾,为雨花庵水埠,旧时镇人常在此烧香,故名烧香浜,早已湮灭。双林望族郑氏、魏氏曾在此营建宅屋。
  今弄尚存,全长约80米,宽3米。
  老绢巷全长100米,宽3米。在永丰桥(长桥)西北,北通温家白场。明中期,西林兴,西村乡民上街卖买丝绢集市于此。后丝绢交易市场东移,产生新丝绢交易市场,故有老绢巷、旧绢巷、新绢巷之分。
  旧绢巷闵家巷南端,东通来龙桥(顾家桥)。原双林望族吴氏居此,并经营丝、绢,丝绢市场由老绢巷逐渐移至旧绢巷。
  新绢巷在原东兜北,明陆矩第始建此巷。明崇祯年间,东迁沈孝廉构市,作收丝、绢场所。清雍正末里人筑丝绢会所于北端,设神像、建吹台。该会馆于1958年被拆建成双林人民剧场,至今仍称新绢巷,全长80米,宽4米。
  明月巷在明月桥(光郎桥)北,俗称短巷。西通太平潭(今称西荡),北通太平巷。方氏茶叶业主方德心居此。
  书带巷在太平桥(坝桥)东,今双林房管所材料仓库处,本系郑氏住宅,额名“书带堂”,清道光七年(1827)毁于火,郑氏改建市尘,以堂额名巷,其巷名沿用至今。
  永庆巷在塘桥街中段东,通经堂巷,全长70米,宽8米。
  清风巷在原清风桥南,西起万安桥(斜桥),东至浮霞墩。今西栅农副产品贸易市场西南,此巷自明潘知县建清风桥后即形成巷市。至清中期形成双林中西部商业中心。有茶肆、丝绢业多家,以及百货、当铺、钱庄、面点、弹棉业、青果业,民国时白铁业业、棉布业、电料业等也在这里应运而生。全长90米,宽3—5米。
  旗杆埭俗称旗杆石,东西向,东起河界桥北堍,西至凌家湾(今双林丝厂北大门口)。明沈别驾如霖宅在此,朝东大门,今旗杆石部分残石犹存。大埠口巷俗称大硚口巷。西通旧绢巷。双林著名当铺启泰当坐落于此。20世纪
  50年代,改为粮库。现石砌墙基基本保留完整。
   贾家弄东西向,在原东济桥东,通新绢巷。
   汪家弄在木匠埭中段。南北向,长86米,宽1.5米。汪氏老宅保存尚可,现存
  三进。 东庄湾弄原东庄湾只称呼一个弯,随着历史演变,现称东庄湾弄,并由原东庄湾即现在公园路向西延伸,经4道弯至陆府前中段止,全长为150米,平均宽为2米,最窄处1.6米。在这弯弄内有蔡氏祠堂、泾县会馆等老建筑。其中泾县会馆保存较为完整,但已显危房状态。
   九思弄东西向,东起旗杆埭口,西至双弯路,长100米,宽1.9米,现为水泥路面。
   一支弄南北向,1995年新起名。
   二支弄南北向,1995年新起名。原称九思弄。此弄以碎石铺地,全长76米,最窄处90厘米,北端保留有跨弄半园骑楼。
   公园路南北向,北起东横街交口,南至老人桥,长180米,宽4.8米,现为水泥路面。
   新开河路东西向,东起爱国桥,西至灯光球场。填新开河而成。原郑氏十三支大祠堂位于此路西端,现无存。
   西文弄即原西坟滩一带。
   小鸡桥弄东西向,东起镇安桥(小鸡桥),西至新开河路岔路口。
   梅家弄在长桥西南堍,石板路,长20米,宽2米。
   板桥新村路东西向,东至新板桥,西接垃圾中转站,长约150米,宽6米。
   板桥东路南北向,在板桥新村东,爱国南路背街北至双林中学校门口,长约180米,宽12米。
   板桥西路南北向,南起双林大酒店西口,北至双林丝厂南门,全长400米。
   辛酉路东西向,东接米行埭,西至经堂巷,全长80米,宽3米。
   望月路南北向,俗称虹桥港,北至张公和老宅,南至原绫绢厂水塔。全长150米,宽3米。巷南保持石板路面。
   田园路在现双林中心小学校门口,东西向,一头接油车弄,全长约50米,宽2.5米。
   西凌路东西向,东起双林丝厂,西至西高桥,长150米,宽4.5米,为水泥路。
  路两边有双林丝厂、双林水厂、双西茧库。 双湾路南北向,北起斜桥,南至双林丝厂与西凌路相接。全长80米,宽3米。环镇西路俗称新教堂路,南北向,南起维多利亚大道润泽福源小区,北至自动化仪表厂门口。全长650米,宽10米。
   西高桥沿河路南北向,南起镇西桥工队码头,北至西高桥自然村村北。全长800米,宽2米。
   西高桥路东西向,东起西高桥,西至低桥机埠。全长350米,宽3米。
   和安路东西向,原名道士弄,双林派出所所在地。东起先登花园住宅区,西至爱国路。全长80米,宽10—12米。
   塘口东西向,东起万元桥,西至金锁北路。全长70米,宽3米。
   大硚口路南北向,南起庆苑公园大门口,北至东横街。全长约110米,宽3—4米。
   浮霞路南北向,北起横街,南至河界桥北。长180米,宽2.5—3米。因原有浮霞墩而名。
   塘南路东西向,东起塘桥(化成桥),西至万奎桥,因在双林塘南而名。全长约
  120米,宽8米。
   塘北路东西向,东起万元桥,西至万奎桥,因在双林塘北,故名。全长370米,宽5—10米。
   苕南路南北向,南起万元桥,北至原苕南卫生院(今为双林养老院),因原在苕南乡政府所在地,故名。全长近300米,宽6米。
   石路南北向,南起塘桥(化成桥),北至渔婆桥。全长350米。原是双林古石路起段,现为水泥路面,仍沿用旧名。
   汲水港路先南北,过港东西向,东起万奎桥北堍,沿汲水港向北过长善桥,西至漾滩村交界。全长约250米,宽4米。因跨汲水港,故名。
   镇南路东西向,东起放生桥(今闻天苑宾馆),西至爱国南路。全长130米,宽
  4米。原有镇南村村委会驻地,故名。
   维多利亚大道东西向,东起爱国路南端,西至湖盐公路交叉口。全长2719米,宽30米。由维多利亚服装厂出资兴建,故名。
   富民路南北向,北起龙古苑西北端,南至复兴路中段和睦桥东堍。全长300米,宽16米。意为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幸福。 虹兴路东西向,西起滨河路南段,东至富民路南段交叉。全长约1469米,宽20米。该路西有“虹”(音)家漾,东有后兴桥村,取“虹”“兴”二字而名。
   万泰路南北向,北起伟丰大酒店,南与全兴路西交界。全长450米,宽25米。
  因万泰集团开发“润泽绿地”住宅区,故名。意为国泰民安。环镇东路南北向,北起三新公路东双林新大桥,南至环镇南路东段交叉口。全长3417米,宽30米。因位于双林镇区东部,故名。
   环镇南路东西向,东起富华路,西至振兴路南端交叉口。全长2545米,宽30米。因位于双林镇区南部,故名。
   全兴路东西向,东起富华路,西至滨河路南端交界。全长1479米,宽40米。
  该路段有双林镇政府大楼、全兴桥等,故名。
   花园路东西向,东起全兴港西岸,西至和睦兜港东。全长200米,宽6米。因该路段有“都市花园”“龙古苑”等,故名。
   富强路东西向,西起煌朝饭店,东至富华路中段。全长1191米,宽20米。意为双林镇富裕强大。中段有双林人民医院。
   复兴路南北向,北起双林人民医院,南至环镇南路。全长1200米,宽20米。
  意为双林人民再创辉煌。两侧有中心幼儿园、法院等。
   阳光大道南北向,北起“润泽绿地”住宅区,南至湖盐公路双林南入口。全长
  1994米,宽25米。因路中有“阳道桥”,取“阳道”之意而名“阳光”。
   丰怡路东西向。西起阳光大道,东至全兴港中段西岸。全长200米。因路段中有丰怡桥(新建)而名。

知识出处

双林镇志

《双林镇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发行中心

编史修志,是文明的特质、是社会的责任。它挖掘、整理、保护着人类世代相传的、最宝贵的公共遗产,意义十分重大。是让双林的历史产生新的活力,文脉得以传承,对双林的经济社会发展大有裨益。双林,旧名东林村、东商林、曾名桑林,明永乐三年(1405)改名双林镇。境内花城遗址出土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时代的黑衣陶豆把、壶、匜、罐、觚、玉环等,可见双林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4000年前。从那时起双林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进行着艰苦卓绝的伟大创造。

阅读

相关地名

双林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