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编 城乡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双林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1420
颗粒名称: 第十编 城乡建设
分类号: F303.3
页数: 36
页码: 753-788
摘要: 湖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编制完成,确立双林镇为湖州市十大中心镇之一。对发展方向和区域基础设施提出新规划思路和建设用地发展方向。促使镇政府有实力对城镇布局提出更大胆合理构想。需要从实际出发对在上一版规划进行调整。
关键词: 城乡建设 双林镇

内容

(2005—2020年)上一版双林镇城镇建设总体规划(2000—2020)于2000年编制,并逐步付诸实施。
  由于湖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编制完成,确立双林镇为湖州市十大中心镇之一。对发展方向和区域基础设施提出新规划思路和建设用地发展方向。促使镇政府有实力对城镇布局提出更大胆合理构想。需要从实际出发对在上一版规划进行调整。
  规划重点完成区域交通梳理和城镇道路交通框架;调整城镇总体框架与布局结构;突出江南古镇特色挖掘和规划利用。
  规划依据国家、部、省、市等相关政策。
  规划原则合理定位和适度超前,坚持远近结合、上下衔接、标准适度,坚持保护与建设并重,坚持区域统筹和城乡协调发展。
  规划期限近期2005—2010年,远期2011—2020年。
  2005年,双林城镇发展具有区位产业和旅游资源优势。但同时存在区域交通设施对空间环境分割和空间资源短缺与利用方式不当的问题。其机遇、挑战和同构性小城镇激励竞争并存。
  规划战略目标实施时序近期(2006—2010),为“重点发展,极化中心”的培育发展;远期(2011—2020),为“梯度推进,协调发展”的壮大发展。
  总的发展目标建设成工贸结合的近郊型小城镇。进一步发展以金属材料、轻纺服装、机械加工为龙头的加工工业,向有序集中状态过渡,加快企业技术进步,以相关产业为主体建立专业市场,加强文物保护,发展旅游文化事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使之成为生态环境好,特色鲜明,具有高质量生活环境和高度文明、舒适、方便、安全的工业城镇及环境优美的水乡古镇。
  人口:2010年双林镇域达93500人,城镇化水平47.4%;
  2020年双林镇域达105000人,城镇化水平64%;2010年双林镇区达46000人,2020年双林镇区达70000人。
  镇域村镇职能等级:第一级中心镇区;第二级中心村;第三级基层村。这三级可分为工贸旅游城镇和农村居民点两种。
  第一节社会服务设施
  学校中学3所(其中镇区2所,儒林中心村1所);小学9所(其中镇区2所)。
  卫生综合性医院1所,并保留原有分院;每个中心村小型诊所1处。
  文体镇区南部设置综合科技文化中心和体育中心个各1处。
  农业服务配合农业机械化建设现代化农业园区,并在镇区设立农机推销维修站、兽医站和农业技术推广站。
  第二节道路交通
  按“适度超前,综合提升”要求。
  公路“两横一纵”布局。“两横”是申嘉湖高速和湖盐公路,“一纵”是三新公路。另外,村级公路拓宽改造、局部加以延伸,做到中心镇区与各行政村乡村之间通公路的目标。
  航道推动湖嘉申航道按三级建设,双林塘段实施改造,大蒜塘规划建成6级航道。
  第三节基础设施
  给水采用老虎潭水库+东苕溪导流港(青山段)联合水源供水,规划为40万吨/日。
  排水在镇东北建设双林污水处理厂。近期处理规模2.5万吨/日,远期处理规模
  5万吨/日。二级处理,一级排放。对新镇区实行雨污分流制,老镇区采用截流式合流制,结合旧镇改造逐步向雨污分流过渡。预埋污水管网,农村各中心村生活污水采用化粪池设施处理,兴建小型水处理设施。电力以工业用电为主。2010年,人均电量为3000千瓦时/年,年负荷5.31万千瓦。2020年,人均电量为5000千瓦时/年,年负荷9.62万千瓦。将建设220千伏、
  110千伏变电站为主电网框架,并扩建多座变电站,各中心村建变电房,工业用电大户可设专用变解决。
  电讯2010年,固话主线普及率40线/百人,固话用户2.55万户,固话交换机容量3.68万门,宽带互联网用户0.55万户。2020年,固话主线普及率55线/百人,固话用户3.8万户,固话交换机容量5.5万门,宽带互联网1.3万户。
  2010年,移动电话普及率60线/百人,移动电话拥有量5.52万部。2020年,移动电话普及率70线/百人,移动电话拥有量7万部。逐步构建融语言、数据、图像为
  一体的新一代通讯网,实现光纤到小区、到大楼、到用户。
  电视广播实施传播出数字化。
  邮政所镇域达到3个,镇区、镇西、莫蓉各1个,共同负责邮政业务。
  燃气工程川气东送经双林镇区、规划期内使居民管道燃气达使用率100%。
  第四节性质规模方向
  性质湖州中心城市南翼工业强镇,具有江南水乡古镇风貌的现代化城镇。
  质能中心城镇、经济单元,以丝绸纺织、服装、不锈钢、特色机电为主体,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具有潜在旅游资源的江南水乡古镇。
  规模以湖盐公路、高速公路为带动,向西发展,适度向南;远景发展主要向东拓展并依托市级物流园区建设适度向北。
  2010年,为5.06平方公里,人均110平方米。2020年,为7.37平方公里,人均105平方米。
  本次规划确定双林城镇总面积为18.86平方公里。第五节用地布局 总结构以工业产业不断完善壮大和古镇旅游大环境综合开发为依托发展,形成“一镇两区两轴”的布局结构。
  以镇东西主要主道、双林大道形成东西向发展主轴线,北部双林塘为主要景观轴线;实施旧镇改造,向东拓展,形成适宜居住的双林主镇区;以河流道路为界形成两大片;申嘉湖高速公路以西为镇西工业区,依托双林大道、湖盐公路形成方格状路网,发展工业产业;高速公路以东为旅游片区,沿双林塘两岸,依托古镇,以“三桥”为品牌,发展旅游产业。
   工业、仓储至2020年,城镇工业用地231.9公顷。
  居住主要集中在镇东部区块内,老镇区结合改造提高居住档次;镇南新区结合行政中心、公园及建设设施较高档次住宅区,塑造新形象;在节约土地原则下,对分散农户适度集中建设农民新村;对商业和金融兼用部分居住用地,但不得超过原地块面积的30%。至2020年,居住用地面积为205.28公顷,占建设总用地的27.86%。
  公共设施行政办公用地5.12公顷,主要用于镇职能部门和街道、村委等管理用房;商业金融用地32.52公顷;文化娱乐用地规划于镇区中部;体育设施用地2.27公顷;医疗卫生用地4.39公顷;科研教育用地0.67公顷;旅游用地约38.38公顷。至2020年,公共设施用地84.77公顷。
   仓储物流结合对外交通用地布局特点,航道与码头布置仓储用地13.12公顷,并预留市级物流园区用地。
  对外交通高速公路两侧各50米绿化带用地;湖盐公路红线为24.5米,两侧各30米绿化带;三新公路规划成一级公路,红线宽度为36米;保留长途客运站占地约1.2公顷;航道以保护“三桥”文化遗产,做好双林塘改线。至2020年,对外交通用地约10.74公顷。
  道路广场对道路进行改造、拓宽,形成“网格式”双环体系,形成两横两纵构架。老镇区打通断头路及部分丁字路口,形成环状中心路网;建公共停车场两处,用地面积分别不小于0.4公顷。 水系绿地以沿湖带状绿地为骨架,综合考虑防洪、排涝需要,将老镇区河流水系进行整治;结合“三桥”景区建设,沿河建成自然亲水型驳岸;大蒜塘河流保持不小于30米宽度;双林塘“三桥”南岸部分拓宽取直,形成水系分合、有机穿插的景观,水系交汇处作为绿化重点地段。
  至2020年,镇区绿地面积76.42公顷,其中公共绿地42.75公顷。
  第六节古镇保护与旅游发展
  总目标对文物古迹和历史地段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延续双林古镇风貌和历史文化特色。
  近期对一些濒临毁灭文物古迹实行抢救性保护;省和市级文保项目要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使用;对其周围与文物不协调环境和设施进行整治。
  远期规划历史文化保护区,对历史街区进行整治和保护;修复一批重大历史影响的文物古迹。
  保护范围“三桥”、港北埭、金锁埭、虹桥口等地段面积约0.3平方公里范围内各级文保项目约占全镇保护单位的40%。北部“三桥”和东岳庙、水镜寺石漾和风光漾地块面积最大;东部虹桥片区以虹桥望月为代表景观;西部港北埭片区,包括木匠埭、竹筠弄是古镇整体风貌保存完整片区;中部市河片区体现传统水乡商埠、民居、米行埭、金锁桥等景区蜿蜒曲折连为一体。
  整体层次保护建设新区、新镇中心,完善外围交通道路系统,缓解古镇压力。
  对区域内的原第二锁厂、双林丝厂、苕南水泥厂等单位搬迁,进行调整,可有利于古镇旅游路线的组织,规划“三桥”景区公园和扩大水镜寺游览区和庆苑公园。
  严格保护古镇街巷体系,对现存石板路、弄堂、古石门堂进行保护,恢复被破坏的沿河金锁埭、米行埭等石板步行道体系。
  减少对古镇内的机动车辆交通,在条件许可的时候改造横街、塘桥路路面材料。
  严格保护古镇市河、双林塘以及邻近的水镜寺和风光漾,石漾水面,保护沿河传统空间格局和风貌。
  对区内现有建筑分别确定保护模式,对重建或整饬建筑应采用坡顶,高度不应超两层,檐口不超5.4米,色彩以粉黛瓦为主色调,门、窗、墙体、屋顶应与传统民居相符合。街巷应保持原有尺寸和比例关系,不得轻易改变。
  路面铺砌恢复和采用石板铺砌。
  各种架空线应进行地埋。河道水体保持流畅、洁净。河埠、硚口按传统整修。
  保护区规划古镇水网、街巷、古建筑、古树,保持原有风貌,对其分类、分析、评价分别采取不同保护和改造措施,并对文物保护单位、点及历史建筑进行保护和修缮。
  旅游资源及布局物资类资源的古镇是未来双林旅游业支柱。
  非物质资源有蚕花节、东岳庙会、丝绸绫绢文化展示、名家书画展等。
  水乡古镇游览区。水乡风情为主景观,突出桥文化,是双林游览业整体形象特色。
  古文化遗迹游览区有4处。是古文化游览主要平台,可结合农家乐和郊野风光游,形成特色线路。
  蚕桑文化游览区。蚕丝绫绢生产工艺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双林是吴绫故乡。
  以蚕桑种植、养蚕与乡村游结合书画装裱、书画名家作品展等形式进行展示游览。
  宗教文化展区。佛、道、儒、天主教、耶稣教五教融合于一镇。东岳庙已复建,香火盛。水镜寺地段复建已规划,恢复传统东岳夜会是双林旅游发展的有力机遇。
  全方位规划如旅游设施规划中必须对配套工作的给水、排水(污水管网)、电力、电信、燃气、环境卫生、防洪、消防、抗震、人防、开发时序、远期建设、实施措施等各方面进行全面系统设置规划。第二章镇区基础建设
  唐,崔元亮开洪城塘,双林塘。
  宋,宋时创建明月桥、响渟桥、普光桥,莫蓉儒林建有前营、后营、屯兵三桥,化成桥(木)。
  元,元时镇东林村在响渟桥与普光桥前后皆有市街,称砖街,其砖长二尺有余,坚似石,细腻如羊肝,出自邢窑。
  西林建有虹桥、化成桥。墙里吴氏建有巷门口(今称旧绢巷)、鱼行口、太平巷、老绢巷,沈梦麟筑别业于花溪。
  明,永乐三年(1405)东林村与西林村合并后名为双林镇。
  万历初,双林府尹陆珩创建陆府前街(即上横街)、新街、天宁街,在东兜陆矩开辟新开巷(即新绢巷),后为东迁沈氏孝廉构市尘为收绢所。陆用、陆珹二人开辟清风巷。同时,开凿镇中心市河,辟上横街和下横街,联接东西清风潭和长板桥潭。后花林茅鹿门宪副和董份构筑赛双林及公余庄,在凌家湾由周氏建“双桂堂”,并辟周家弄。
  沈如霖在环兴桥创旗杆埭。沈秱开南兜,通墨浪河,同时期由沈观颐、沈士靖、沈汝法等人创建板桥、耕坞桥、钟秀桥、磨店桥、普度桥、观音桥、小鸡桥、费家桥、吴婆桥(即渔捕桥)。
  明嘉靖凌樨远把自己花厅改为包头衣庄,称苏家巷和新弯街。
  由陈元等发起募筑旧馆至双林石路,历时近10年,至清顺治三十四年(1695)完成。自明永乐三年,改称双林镇后,双林商业蓬勃发展,衣庄、丝绸业、酒馆林立,街道相继建立完善,形成“棋盘”街。清初衣庄达70余所,至乾隆时还有近40多家。
  上下横街和其他主要街巷均已铺上条石和大磨石。在明月桥畔下横街出现三层楼房衣庄和陈氏饭庄,上横街西出现三层楼“金胜叙”酒楼。清咸丰时由崇善司提事贷开浚市河,较前为深,此时双林已是:“碧槛朱栏跨水楼,佳名赢得小苏州,灯红酒绿罗珍错,争似吴王台畔游(姚谦艇棹歌)。”街、巷、里已有近60条处,改建木梁、砖桥达
  50余座为石拱和石梁,重建和修建各类庙宇30多处,兴建吹台近10个,新建丝绢公馆、乡约所、留婴公所、泾县会馆、金陵会馆、宁绍会馆、米业公所、药业公所、宣讲所、商务分所、自治公所、自治办公处、保卫团所、统捐局、警察分所、水警分队所等。在公益事业上,修建和新建六和庵、普同塔、义冢、云近堂、义殡公所、公益清洁所等机构。
  各大家族纷纷建立本族祠堂近百座,以及纪念性质石牌楼坊20多座。各自府第、园、庄、别业、轩、居、草堂等近40多处。
  钱庄、当铺、银楼、茶楼、室内剧场相继建立,特色名店如孙万盛、高氏米行、张公和之大家族式商业,以及贝泰来为首药业名店共有10多家,以成大、生大等南货店以及蔡敬清所开三开间生生昌衣裳店、蔡二昌南货店、蔡生昌百货店等遍及各主要街道,绸布百货、茶叶、糕团、酱酒、纸什、印刷业等成为街区多样性行业,而绢丝业的抄庄、绢庄、丝绢行、绫绢染织业成为双林特色产业。米行糠铺、钱庄、当铺更是生意兴隆。
  清咸丰年间,太平军进入双林时,建立硝局(即火药厂)于西港口,并筑土城。
  大通桥至坞桥西河埠,墨浪河东岸至堂子湾及环兴桥陆府前东庄湾皆圈入土城,打子桥堍为城门,西港口北有栅门通河埠,河内屯船排。汲水港长善桥西,金、高、郑、施各宅沿港也筑土城绕至斗富兜后,长善桥堍筑城楼,延北支桥、营中建瞭望台,高四五丈。
  清末,镇境内建有新学堂蓉湖书院,培养民国时期多位杰出人物。西洋思想渗入,相继在莫蓉沈家兜和双林镇堂子湾建造天主教堂和化成桥东北堍建造耶稣教堂,形成东西文化交融。
  经过明清两代各大家族营建,已形成江南名镇、商业大镇规模和风格。镇中区为商业区,镇北万元、化成、万魁三桥处,两岸商业、交通与文化交融区,镇南、东、西为大家族园林、别业、府第集中地,同时成为各时期公共场馆。
  民国初,双林镇民族工业建设有西高桥外缫丝厂(前后有4家)、肥皂厂、袜子厂,木匠埭和下横街机器印刷工场,以及绫绢、绸布织造工业,印染作场等。
  由于航运业崛起,客货轮通航在三桥万元、化成、万魁间建立有杭长码头、嘉湖码头、菱申码头。
  随着西医传入,双林医院开始建立。
  公共图书馆在旅沪双林籍人士倡导下相继建立。
  陈云轩出资为双林镇上8个露天茅厕改造成室内厕所。
  由镇自治公所建立起肥料行(亦称公益清洁所),负责清道、浚河、管理路灯等义务。
  发电厂诞生推动家庭电灯和商用电力设施建设日趋完善。随一条军用电话线开通,双林电话所在渔婆桥东南堍建立,民用通讯也随之建立。
  商业上各商店以确立名产、名点、名招牌为主打,建设各自名店。
  因两次大火灾,烧掉双林三分之一旧建筑物,而重新建造外洋内中结合新式房屋应运而生,有沈世珍大宅,陈氏三层半新屋,俞竹园大宅(四层二进深),陈氏九思弄新宅,上横街新新百货大楼(四层),新市场原门楼式大观楼改造成新式七开间三层茶楼,张公和新楼(20世纪70年代改造成双林人民医院),河界桥北堍至九思弄东口三进深沈氏兄弟大宅,前后建立10多所国民学校。
  由沈宾如发起组建“边道会”,上、下横街屋檐下加设“水船”(即水槽),以利雨天市民行走,店铺营业。
  市河重新浚深,东西潭深挖清理,整理各河道帮岸。
  私家广播电台、无声电影在镇上传播。
  镇西雉头村、重兆、新兴港、旧馆、苕南西阳、丁泾、儒林形成各自特点小集市尘。
  日本侵略军入侵,双林区境内多次遭火灾、炮轰、扫荡,致使双林各项建设遭到破坏、停顿。西高桥外,缫丝厂均遭破坏停产;火柴厂、肥皂厂停产;放生桥西北费友石故居被毁,发电厂停止发电;镇区西北片房屋大部分被焚烧;斜桥、光郎桥等桥被毁后改建水泥桥;大部分庙宇被破坏、占用,拆除后被修筑碉堡。四栅大桥上设立门栅和电话,以便宵禁和控制双林。据《浙西抗战初期史话·日军窜扰湖州罪行》一书记载,民国27年调查统计,双林镇被焚房屋3000余间,死300余人,其间尚无城市建设。
  抗战胜利后,各街市房屋纷纷修理和重建开业。发电厂重新发电,重启电灯事业建设,促使米业机械加工业兴起。完善电话所,使电话业务有所发展,除公家机构外,私人电话进入家庭。邮政所从上横街搬至新街和塘桥弄正常营业,其业务量直线上升。
  交通上,各航班火轮,客货轮公司纷纷建立,航线复航。
  消防义务队成立后,救火设备从原来纯手工工具,购置手按半机械水龙,进一步完善消防方面其他辅助设备,双林设有东西南北中消防队。
  设立正常和比较正规的清洁所,维护镇区各室内厕所。
  经济上出现再一次繁荣,促使水乡修造船业发展和木行业兴旺。绫绢织机再度在镇区和农村发展,并带动染织业,双林“红白绢纺”就是在这时再次发达,为双林绫绢织造业再度兴旺发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各阶段境内市政建设均以民间资本来进行,尚无政府规划和统一协调,只是随各种情况由各大家族自行购地营造,里弄基本上是石板路,排泄以各条河港为下水处,在农村,农田基本建设也同样以各地自主进行,水旱灾及所需农田灌溉均靠木制水车。在历史进程中,区内仍保留江南水乡城镇特有水网体系,街巷格局和传统风貌。古巷民居构成基本框架至今依然能完整体现出江南水乡古镇“天人合一”环境特色,散发出各时期的历史文化信息。
  解放后,城镇建设管理工作日趋受到重视,设立专门机构进行管理。
  20世纪50年代,由镇人民政府接管。业务由房屋管理所负责。
  1982年4月,成立双林镇城镇建设科,后改为办公室,具体负责镇区建设和管理,由副镇长兼主任,工作人员1人。1984年,增加至3人,其中副主任1名。1989年6月,城建办定编5人,属全民事业单位。同年11月,湖州市政府在双林召开各县城建局长、各镇镇长会议,征求“关于村镇建设、管理办法”。1991年7月,成立双林镇城镇管理监察办公室,人数17人。
  至2010年,已改称为村镇建设办公室,分设4个专业办公室,有拆迁办、规划办、交通办、重点办等。
  1953年,双林区领导为举办双林第一次城乡物资交流大会,拆除坝桥(即太平桥),利用部分石块在汪氏住宅处搭建“司令台”,剩余石块于1956年用于修建西荡船埠硚口。1952年,改建塘桥路,拓宽成混凝土路面,同时铺设地下污水管道。同年,建双林文化站。1953年,创办双林幼儿园。同年5月,双林区卫生所(公办)建立。1954年,因水灾成立双林国营抽水机站(在金锁桥路),管理双林区境内抗旱排涝。天韵楼搬至新市场茶楼,成为全镇最大饭店。同年,位于原盐仓库北的老石桥(友谊桥)被拆除。1955年,成立双林镇有线广播站,拥有30只5英寸动圈喇叭,全镇唯宁香宝一户装有私人有线广播。1956年,私立庆同小学被国家接管并入双林镇中心小学。同年,建塘桥弄菜场兼会场,可放电影等建成。1958年,镇中心市河开始填埋,上下横街中间店面房被拆除,跨市河歌浪桥等5座石桥全部拆除,放生桥、凤凰桥、土地桥、白云桥也同时被拆除。1957年,双林中学新教室共12间建成。原人民广场上“司令台”进一步修缮,并建立起“体育场”,直线跑道100米,环形跑道400米。1958年“大跃进”运动,双林镇大部分小高炉建立在体育场。
  1960年,在双林区境内农村开始建造灌溉机埠,其基坑内石料大都来自镇区内石牌坊、古石桥。同年,高压电力线路开始进入境内。苕南西阳供销社、农具厂,镇西雉头村供销社、农具厂,莫蓉供销社儒林点、天主堂点、金家庄点供销社建立。苕北茧站、双东茧站、斗姆阁茧站、镇西茧站、儒林茧站相继建立。水镜寺地块内成立双林蔬菜场,筹迁双林医院,前期工程已基本完成,后因故搁浅。后改筹建双林公园。1961—1962年,虹桥路张公和私房内建立吴兴县第
  三人民医院。1962年,拆除原丝绢公馆和当铺建成双林人民剧场,可容纳800—1000人。1964年,现庆苑公园旁首处公建房落成。其间,横街上原老店面进行大规模改造,新店面如人民饭店、沈德大、供销社、中百等先期改造,塘桥街内新建轮船码头、粮管所、招待所和邮电局。1968年,横街筑成混凝土路面,同时平民桥、长板桥、短板桥被拆除。另外,因燃料改变(变成煤制品),导致原道路运送煤制品不便,随即把原保留的桥梁改为平桥,部分石板道路改为混凝土。在农村,大规模的水利农田基本建设开始,以建灌溉机埠和水渠为主。“文化大革命”前长板桥被拆除。
  “文化大革命”后,经济逐步恢复,特别是商业和二轻工业,镇区中百大楼、新天韵楼、五金商店、烟糖商店、饮服商店、贝泰来新大楼、邮电大楼等相继建造。供销社在农村基层原有基础上加大投资建立各专业商业网点、柜台,以适应农业发展。
  镇东、西各茧站启用新设备提高蚕茧烘烤质量。
  农村三乡广播、通讯电力设备更新,为农村发展特别是农业机械化发展所需提供保障,苕南农业机械设备发展又导致农村道路建设发展,农村修建大量机耕路,几乎通达每个自然村。灌溉水渠砌石护岸和农田基本建设,遍及三乡农村。以迎接农村机械化而建设的农村机耕路几乎通及每个圩田。第一次新农村建设在苕南后坝钱家田、三田漾和莫蓉兴农桥试点。苕南三田漾和莫蓉兴农桥蚕种场为本地培育新蚕种。莫蓉箍桶兜和三田漾成为优良稻品种培育基地。农村社办企业和村办企业发展迅猛,境内共有企业70多家。
  镇区内工业建设进入从原老传统手工业向高新科技工业方向发展。毛纺、玻璃、仪器、塑料、活性炭、电瓷等产业发展迅速。1978年,侨居香港同胞沈季安捐资5.5万元,新建爱国路和爱国桥。1979年,双林建筑工程公司建立。
  第一节新建道路桥梁
  市政主要道路共建有高级和次高级道路42公里,排污水管道58公里。
  横街全长344米,宽15米,2010年重新开挖埋设口径直径400—600毫米供水管道。
  建德路由横街向东延伸至双林二中西大门,长约700米,宽15米,1993年4月拆除双林人民剧场而建成。爱国路1982—1986年,逐步拓宽建成混凝土路面。全长1200米,宽25—30米。
  和睦路全长520米,宽17米。1989年竣工,混凝土路面。
  新街全长165米,宽10米,1991年拓宽并改造成混凝土路面。
  凤凰路长200米,宽9米,1988—1989年填凤凰潭和太平巷拓宽而成,曾作小商品市场和农贸菜场。
  1986年6月《双林镇城镇总体规划》出台,1993年和1999年两次对双林镇行政区划做出调整,总体规划重新调整。2002年,第二次修订《双林镇总体规划》,2006年对规划再次进行修改补充。老镇区扩建成5平方公里,规划区面积18.6平方公里。
  2006—2007年,对全兴路进行砂改油,长为300米,宽40米。至2010年年底,双林镇城镇建设基本形成“南进、北延、东扩、西联”的城乡建设格局。
  公路
  湖盐公路路经双林区境,于1985年通车。
  镇域内公路,1990年年底,双林至善琏乡级公路通车10公里。1993年11月,乍湖铁路规划可行性通过省级鉴定。途经双林、重兆。1994年,丝得莉大道竣工,东起湖盐公路,西至长生桥,全长600米,宽10米。是年10月,沈炳麟捐资32万元建双林至三济桥公路上五号桥(乐善桥),桥长39米,宽5.5米。1997年,建彭杏路,东起三新线,西至南大门,全长800米,宽22米。1999年,复兴路竣工,南起外环路,北至彭杏路,全长910米,宽22米。2002年,新建双林至旧馆双林段(岂山圩至亭子桥)2.9公里。双林至马腰3公里,湖盐公路接赵家兜2.5公里,至千亩山4公里。2003年,“双三线”至西阳1公里,至邢窑1公里。莫蓉至向阳村4公里,东双林至黄泥兜
  3.6公里,镇区外环路2公里,内环路800米。2004年,双林大道(维多利大道)竣工,东起爱国路,西至湖盐路,全长3800米,宽30米。2004年年底,达到村村通公路。
  申嘉湖高速公路建成。双林段长10公里,双向四车道。2005年年底,全镇镇村公路里程达99公里。2010年年底,村级联网公路达127公里,。境内县道公路28.7公里,乡道10.5公里(指镇西至旧馆)。
  老镇区新建桥梁坝桥全长23米,宽7米,钢砼双曲拱桥,1989年建,由木桥改建。
  爱国桥1982年建成,全长28.8米,宽7.55米,钢砼双曲拱桥。
  西高桥1974年,拆原古石拱桥而建钢砼结构人行桥,全长26米,宽5.2米。
  板桥1992年建成,钢砼结构,全长11米,宽4.5米。和睦桥1988年建,钢砼结构,车行桥,全长35米,宽9米。
  双林大桥1985年建,全长60米,宽9米,公路桥。
  第二节河道
  虹桥港南起和睦桥,北至水闸桥,全长700米。2005年,该港砌石护岸450米,河道清淤延伸3公里。
  市河一西起西港口,经墨浪河(西段)、河界桥、沈家桥、老人桥、便民桥,经金锁桥注入双林塘,全长964米。2004年,两次对该河道进行整治,清除淤泥、杂碎脏物5000多立方米。曾在1992年4月,对被填部分墨浪河(东段)进行开挖、综合治理,清除淤泥、垃圾近20000立方米,新砌河口驳岸164米,修整老河岸60米,新建和修理石硚口3处。1999年,双林中学向东南扩建,该河段(占整条墨浪河2/3)重新被填,成为学校东大门进出道路和操场。
  市河二西起长桥港口,经长桥、斜桥、爱国桥、镇安桥、西荡、坝桥,注入风光漾,全长510米。1990年6月,对该河道进行清理,疏浚5000多立方米。
  板桥港以前曾被填埋,后又被开挖,1996年再次被填,建造今爱国南路坐西朝东商住楼。
  近年来,对这些河道曾多次清淤,并修筑防洪堤近2000米。
  在农村,主要河道是砌护岸工程,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至今,由国家计划投资分期进行。
  2005年,申嘉湖航道拓宽工程(包括新开航道)东起显洪村,西至雉头村,全长
  10公里,属三级航道。并新建和改造跨新航道桥梁8座。
  2008年,为保护双林万元、化成、万魁三桥,由国家投资另开辟新航道,全长6公里。第三节公共场馆公用事业
  供水
  1979年,双林自来水厂正式投入运营,供水能力3000吨/日,至20世纪80年代,供水能力6000吨/日,已不能满足需求。1994年,自筹资金20万元,新建各类新颖供水设备,形成10000吨/日供水能力。1996—1997年,经湖州市计委批准,在双林雷家■征地14亩,投入资金420万元,新建水厂取水口,至2000年使双林水厂供水能力达到15000吨/日,供水管道总长60公里。1991—2004年,新增供水管道DH100—DH500为40公里,2005年年底增设供水管道13.5公里。近20年来,新增供水区域已扩至农村苕南、镇西、莫蓉,至2006年全镇自来水普及率达100%。2010年,日供水能力为20000吨。
  2010年,湖州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为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铺设从三济桥至儒林新供水管道,主管线直径为800毫米,全长15公里。
  污水排泄
  全镇排污管道已达近30公里,其中直径530毫米管约10公里,直径450毫米管约10公里,直径380毫米管约5公里,直径230毫米管约3公里。形成东西纵向和横向南北主干道3条排污水网络。从1997年开始,每年新增铺设排水管道约2.5公里。
  2005年,新增1.8公里。2006年,开始启动污水处理,一期铺设污水主干管网13.78公里,总投资约2500万元,达到一期日收集污水能力2.5万吨。同时,启动污水处理厂一期投入运转。
  油气管道
  2004年,金嘉湖输油管道沿申嘉湖高速公路北侧30米内铺设埋管。从上海金山湾至湖州苏台山,双林境内全长12公里。
  公园
  1981年,由双林籍著名港胞沈炳麟捐资建造,内有楼、台、亭、阁、假山、水池,分别是澹然亭、庆德簃、静月池、恬心轩、费廊、新我亭等。2005年新增儿童乐园,并取消公园门票。
  2010年,由钱品荣发起100多私人募款,兴建“非园”于万元桥南堍东侧,与桥相映。
  广场与艺术馆
  2012年,由政府投入4500多万元,建设占地2万平方米的双林凤凰文化广场、费新我艺术馆。2013年建成。
  文化中心(即文化站)
  解放初始建发展至今有近60年历史,1989年由爱国同胞沈季安之子沈善成捐资扩建。现占地1875平方米,建有歌厅、舞厅、演出观众厅、阅览室、棋牌室、开林图书馆、旱冰场、球场、茶室、小卖部、京剧俱乐部、群文协会(书画、集邮、武术、摄影等)。该中心承办的期刊《墨浪》已不定期出刊至41期。
  双林广播电视站
  前身是双林广播站,始建于1955—1956年间。1958年“大跃进”运动,为每家农户安装广播喇叭。线杆从竹竿到木杆,20世纪70年代改水泥方杆,现为电缆传输,广播与电视信号共缆传输,用户基本全覆盖。
  双林中学
  经过60余年发展,至2010年占地4568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0858平方米,绿化面积9100平方米。建有教学楼、科学馆、行政楼、图书馆及图书信息中心、运动场、学生公寓、食堂、1246平方米彩钢结构风雨操场、全封闭网球训练场。成为省二级重点中学。
  双林第二中学
  前身是苕南公社中心小学初中部。始建于1968年8月。1991年8月,搬入跳家■村(现址位于双林镇东)。占地41350平方米,建筑面积12875平方米。建有局域网,配有多媒体教育和多功能阶梯室、语音室、音乐室、美术室等,音体美器材、理化生实验仪器等达到省中学一类办学标准。
  双林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在双林镇复兴路,前身苕南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创办于1985年下半年,占地近
  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300平方米,有符合国家标准的教学楼、实验楼、宿舍楼及多媒体教室和校园音响系统。庆同小学
  从私立庆同小学办学至2010年,学校总面积达35161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4314平方米,绿化面积达10000平方米,建有多功能教学楼、综合楼、环形标准运动场、风雨操场、图书馆、教工宿舍、食堂等建筑。
  幼儿园
  始办于1953年,至2009年新建双林中心幼儿园位于镇区复兴路,占地7974平方米,建筑面积达43618平方米。建有恩美楼、多媒体教学设施。
  学校基本建设,除上述主要学校外,镇西、苕南、莫蓉三乡农村,在各时期均有不同程度发展,从解放初初级复式教学到初级中学建设(至2010年莫蓉中学仍继续保留),幼儿教育除公办外,全镇尚有20多家,其场地和设施均符合国家要求。
  双林人民医院
  1982年,沈炳麟捐资近100万元建双林人民医院恩德楼、安老院、庆苑公园、双林中学蓉湖科学馆等。1999年,新建双林人民医院,占地34000平方米,医疗用房14700平方米,层高六层,绿化面积达13000平方米,成为花园式国家二级综合性医院,拥有进口螺旋CT、遥控X线电视系统、美国惠普彩色B超、心脏多普勒、全自动生化仪、进口胃镜及录像系统、C臂X线机、计算机成像系统(CR)等高精仪器设备,各类科室俱全。
  电讯、电力事业建设
  2000年,电讯传输SDH环网建成,使双林进入现代化信息时代。2002年,双林宽带网建成,接入网户数15000多户,移动、联通、铁通共有移动电话数近10万部。
  1961年高压电网入镇以来,至2010年境内有变电所5座,其中35万千伏安2座、
  110千伏安2台、220千伏安1座,总容量分别达到15万千伏安、30万千伏安、80000千伏安、63500千伏安。
  第四节标志性建筑与商业建设
  双林旧镇改造早在1958年就开始进行沿街改造建设,市河填埋、道路改造,20世纪60年代改造人民剧场,70年代开始逐步建设横街两旁商业用房,包括食品商店、人民饭店、东风饭店、天韵楼、邮电局、贝泰来、供销社、农业银行、五金商店、中百大楼、供销商场。
  老中国银行大楼建于20世纪80年代初,是双林镇最高和外观最气派的大楼,成为新地标。
  原供销和国营商业企业在2002年全部转制结束。双林商业全部进入个私商业,爱国路成为商业主区,各门店装潢现代、富丽,世界品牌服饰专卖店比比皆是,新颖商业模式超市有多家,特别是浙北大厦双林超市落户,新建17层商住楼群,更为双林商业繁荣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双林镇新地标。
  第五节市场建设
  农贸市场建设从路边型塘桥弄菜场发展至1994年新建和睦路73号农副产品贸易市场,占地9160平方米,房屋6976平方米,营业用房61间,市场有8个出口处,同时并存的有双林镇浮霞路菜场,为双林区境人民满足供应农副产品,2010年已达到省
  三级文明规范市场。1995年,长生桥和莫蓉儒林小集市两个农副产品贸易市场也同时建设开业。1998年,毛纺原料市场在莫蓉儒林建成,占地39600平方米,成为全国有名望的毛纺专业市场。2001年,占地33000平方米的双林镇浙北机电调节市场开业。
  第六节 街 巷 弄 路 坊 里 埭
  横街位于镇中心,东起金锁路,西至爱国桥,全长344米,宽15米。原以市河为界,分为上、下横街,河北岸为上横街,河南岸为下横街。1958年拆除旧房,填平市河,合上、下横街为现在横街。1968年,筑成混凝土路面。“文化大革命”中改名跃进街,1975年改称横街。新天韵楼、邮局、电信、中百公司、食品、人民饭店、五金、农机、机电、电器等行业均集中于此。
  原上横街东接便民桥,西至薛家汇。又分便民桥至永宁桥为东上横街,塘桥弄口至明月桥为中上横街,太平巷至薛家汇为西上横街。明初洪武年间开街,称古横街,又名棋盘街,前后左右皆为街。民国《双林镇志》:“清初有衣庄七十余家,至乾隆时有四十余家,故又称衣裳街。”清末民初至抗战前后,双林镇上主要百年名店大都坐落于此。
  原下横街与上横街相对,市河相隔。上、下横街由六座小桥相连通。东连长板桥,西接浮霞墩。街上多酒馆、茶业、草席、碗业、药业、香烛业,商客日夕喧阗,有“小苏州”之称。明月桥畔三层高的三凤酒楼尤为著名。民国《双林镇志》记:“上下横街之间市河通东西潭。广本二丈,后两岸渐拓,河反数阔尺。”《倪瑶池》云:“吾镇形胜,吴家漾为首,化成桥为尾,横街为腹。旧说普度钟不鸣则贵不显,乾金方急水不塞则富不久,市心舟楫不通则人才褊浅卑狭,虽皆澜语,而市河狭,小实大有所不利。既难展阔复旧,惟开浚河身,深至丈余,差无壅塞之患,而二潭有停蓄。按:横街河每逢市心火灾,无不填塞,甚至与岸相平,俱经逐次开浚。咸丰六年大旱,复挑深数尺,庚辛兵火又湮塞,癸亥六月崇善司事提资开浚,较前为深。”郑达士《酒肆诗流集会句》:“风来辞羽扇,月上减诗灯。”《渔唱》:“羽扇书灯伴酒尊,新诗传唱广文孙。而今明月清如水,无复当垆犊鼻裈。”姚谦艇《棹歌》:“碧槛朱栏跨水楼,佳名赢得小苏州。灯红酒绿罗珍惜,争似吴王台畔游。”建德路由横街向东延伸至虹桥港桥闸。原横街东端有当铺遗址和1958年改建的双林剧场,1992年拆除剧场和部分民宅,使横街延伸,即为建德路,长272米,宽15米。1993年建成混凝土路面。现庆同小学大门在这路中段。
  建德东路东西向,西始水闸桥,东止双济(三新)公路双林二中大门口,全长400米,宽15—20米。1993年,建成水泥混凝土路面。
  爱国路南北向,是爱国华侨沈季安在1982年资助建设,故名。全长735米,南半段宽25米,北半段宽15米。北起横街,南接汽车站进镇湖盐公路。1982—1986年,逐步建成混凝土路面。现已成为镇上除横街外又一条商业街,现代商业店铺林林总总,有原中国银行大楼及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各种名牌服装、连锁店、鞋业专营铺等多达40余家。电影院、双林中学大门、派出所、医药、通信、电器专业商店、娱乐等多种门类行业在这条路上均有分布。商业夜市延续到晚上22时左右才闭市。
  南半段由章家弄、塘支湾通南兜小路和河道合建,北段由原沈河坊河通往市河打子桥(宝带桥)河填埋而成,填埋时,河两旁石砌帮岸均被拆除,宝带桥下连木桩也均被拔除。在这条路两旁,原有众多双林历史上名迹如郑祖琛故居及宝书堂(2000年拆除)、明宝带桥(打子桥)、清茸涉园、梁希故居(现仅存古银杏树)、民国初期自治公所、原板桥、钟秀桥(郎中桥)等,现均已不复存在。
  爱国路2支弄南北朝向,北起2支弄底,南靠四支弄,长6米,宽1.8米,现为水泥路面。
   爱国路3支弄东西朝向,东起陆府前,西至爱国路街道口,长12米,宽1.2米,现为水泥路面。
   爱国路4支弄东西朝向,东起爱国路街道口,西至4支弄底,长16米,宽2.4米,现为水泥路面。
   爱国路6支弄东西朝向,东起爱国路街道口,西至6支弄底,长20米,宽2.2米,现为水泥路面。
   爱国路7支弄东西朝向,东起天成里,西至爱国路街道口,长22米,宽2.8米,现为水泥路面。
   爱国路9支弄东西朝向,东起和睦新村,西至爱国路街道口,长90米,宽2.5米,现为水泥路面。
   爱国路11支弄东西向,今称和安路。双林派出所所在地,故称和安路。1975年前称道士弄,长约70米。
   爱国路13支弄东西向,东头曾是双林法庭,西接爱国路。
   爱国路15支弄、17支弄、19支弄均为东西向,东起原莫蓉工业公司宿舍,西至爱国路。大都在1990年前后命名。
   说明:单数支弄位于爱国路东侧,双数支弄位于爱国路西侧。其中1支弄、5支弄已佚名,暂无考查。 金锁路(历史上称长街)全长350米,宽3米,南北向。横街与建德路十字口把金锁路分为金锁南路和金锁北路。南路起自南竞路,北至横街十字口。北路起自横街十字口至金锁桥堍。现南路中段原东济桥(短板桥)处有老式茶馆、点心店、小卖店、民间竹器业等,早市热闹非凡。此路段双林水乡特色浓郁。农民早市上交易自产农副产品,茶馆休闲,点心店内沽酒小酌,再以糕点或面条果腹,这种安宁祥和的场景和百姓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令人称羡。
   这一带路面原来大多用一种名叫大磨石的材料铺设,故亦曾称“九磨街”。后改用青石、花岗石铺路面。至今大部分用混凝土。
   街上现存古迹有金锁桥、沈家、许家大宅院等。庆同小学原前大门也在这条路上。
   新湾街(钥匙湾)南通横街中市,北至新街,西可通北短巷(此巷现称明月巷)。
  明时凌樨花故居花厅建此。后改为包绢庄、衣裳庄。清后期至民国,这里首先传入西方文化——传教处、公共图书阅览室、纸什业和手工印刷业等;面点业、铁匠铺、酒肆等也林立于此。民国后期至今,曾几度盛衰。新街东西向道路,西接太平桥(坝桥),东至塘桥弄(路),长165米,宽9.5米。1991年,改造成混凝土路面。民国《双林镇志》:“明陆府尹珩旧第坐落在中北。”明万历初以陆珩旧第创为街,名古新街。街心全为条石铺设。两旁店铺均建有廊棚屋,路人可行其下。双溪水自广福桥流入新街里庙兜和外庙兜,里庙兜有‘骑街阁’,名“天宁阁。”清乾隆年间河塞,遂成路街。清后期至民国,这里与外庙兜、行前埭形成镇西北商业中心,有生活资料、百货业、茶叶业、烟作坊、米业、纸什业、早期邮电所等。 塘桥路俗称塘桥弄、塘桥街。南起横街中市,北至化成桥(塘桥),长190米,宽11.5米。1952年,改建并拓宽成混凝土路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双林镇第一条拓宽道路。 旧时此街与横街是双林镇区主要商贸街区。明清时,北端建有古戏台(1956年拆除建招待所),为民间社戏主要活动场地。清末至抗战前,这里分布山货业、旅游业、烟草什货业、铜匠业、渔业、茶叶、烟什、牙医诊所、百货、钟表寄售业、古玩等多种行业,生意兴隆,热闹非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保留旅馆业、轮船码头、粮管所、邮电所等。
   章家弄今已不存。原为青石板路面,1982年拓建爱国路,现沈河坊小河至双林中学东大门口。这一段原称章家弄(街),南通南兜。 虹桥路曾名虹桥弄,东西向。东起虹桥港,西至金锁路(庆苑公园段),长252米,宽西段8米,东段4米。双林望族蔡氏老屋坐落在这里,现基本保留其老屋原貌。
  紧邻蔡家还有张家和晟舍闵氏,至今还有其后人在此居住。其中,金锁路至原人民医院段为20世纪70年代填东兜头河建成,80年代西段建成混凝土路面。东段100米左右路面至今仍保留石板路面。
   虹桥一支弄虹桥路—贾家界,长56米,宽1.5米,石板路面。
   二支弄虹桥路—俞家弄,长35米,宽1.5米,石板路面。
   三支弄虹桥路—俞家弄,长40米,宽3米,水泥路面。
   四支弄虹桥路—巷门里,长28米,宽2米,水泥路面。
   五支弄虹桥路—南竞路,长70米,宽3米,水泥路面。
   虹凤路南北向,南始富强路,北止建德东路中段。全长800米,宽20米,建成于1993年,为水泥混凝土路面。 和睦路因镇区扩建,1989年新建,东西向,混凝土路面,东起虹桥港(和睦桥),西至爱国路,全长390米,宽17米。这里新建农副产品贸易市场。原工商管理所、房地产管理所、文化中心、建设银行、地税大楼、和睦新村以及联华、天润发等超市均坐落于此路段。
   和睦东路东西向,西始和睦桥,东止双济(三新)公路,全长约500米,宽15米,建成于1991年。此路段有电力工段、广播电视站等单位。
   凤凰路因镇区发展所需,1988—1989年填埋原凤凰潭及小河,由太平巷拓宽而成,为混凝土路面。作为小商品市场使用,也曾作镇西部老居民区菜场使用。 广福弄此弄仍存。全长144米,宽2米,水泥结构路面。由广福河、广福桥组成,旧时小河两旁因住广东、福建丝绢商人而得名。清乾隆间河渐淤塞成路,后建弄。
   油车弄西自金锁路,东至田园路,全长183米,宽2米。全石板路面至今保存完好。旧时这里曾有油车坊多家,因而得名。 俞家弄东西向,东起虹桥港,西至南競路一支弄,全长148米,宽2米,水泥结构路面。原双林供销社农资化肥仓库位于弄东首。旧时曾有多家祠堂,现仅存黄氏支祠一家。
   沈家巷因有明时陆府尹珩旧第,故称陆府前,现仍称陆府前(俗名石元宝)。
  南通沈家桥(积善桥),明时沈醉岩筑园于此,名沈家园。在中段有清时泾县会馆、街心阁楠木财神堂。路面均为条石铺设,但在2000年大部分被撬卖。全长130米,尚存20米。 沈河坊“文化大革命”中改名朝阳路。西起河界桥东至老人桥(彩凤桥),位于市河南岸,水泥路面,全长212米,宽3米。此路段有“天成里”老屋群,钮氏丝庄老屋,打线弄与之相接。双林唯一一座两层楼公厕也坐落其间。
   打线弄南起爱国路七支弄,北至沈河坊,全长64米,宽2.5米。原为钮充初丝庄,前店后坊结构。旧时居此弄者多以打线为业,故名。
   天成里南北向,南起爱国路七支弄北至沈河坊,全长65米,宽1.6米,水泥结构路面。路两旁老屋群保存相对完好。
   三元弄南北向,位于原三官桥北(现爱国路社区北)。北起横街,南至爱国路二支弄,全程132米,宽2米,水泥结构路面。今仍用其名。
   莫家弄东西向,三元弄—光郎弄,全长42米,宽2.5米,水泥结构路面。今仍用其名。 光郎弄北起横街,南至爱国路二支弄,全长120米,宽2米,原为石板路。2000年,郑祖琛故居被拆建,部分路面改为水泥结构。此弄原有弯道7个,连接其他弯弄4个,故俗称光郎弯弄。弄内有室内剧场“凌园”,1931年火毁。陈氏故居(曾作银楼),民国时期开设最大赌场。南競路(又称南石競)分一弄、二弄。原有明清石牌坊三座,20世纪60年代拆除。南通和睦兜,今与和睦新村相通,北接东庄湾。
   南競路一支弄(一弄),巷门里—南競路,全长89米,宽3.5米,水泥路面。
   南競路二支弄(二弄),金锁南路—南競路,全长93米,宽2.5米,东西向,石板路面。
   北石競今已不存,原位于化成桥北,通古石路,近渔捕桥兜东碑亭处,碑亭中碑石何时失去,流落何处,已无从查考。 闵家巷“文化大革命”中改名向阳路,南北向,北接横街中市,南至旧绢巷,全长195米,宽3米,现为水泥结构路面。明时,晟舍闵午塘在此构市,故名。后这条巷逐步成为多业市巷,有麻油坊、茶馆、衣庄、理发、纸马业、青果、生面业、酱酒业等。现此巷为居民住宅,其外貌基本保持清末民初模样。 道士弄现名和安路,曾称爱国路11支弄。位于钟秀桥(郎中桥)东,现双林派出所、赛达公司等均坐落于此,旧时这里居民多操道士业,故名。
   唐家弄在耕坞桥东,唐姓居此,故名。清道光年间毁于火,今双林丝厂南门处。 周家弄在凌家湾西南,旧时双林望族周氏居此。有建于明代“双桂堂”,因有两棵树龄数百年老桂树,故名。在双桂堂西侧有“盘龙府”,其名由何而来,不得其解。
  后周氏败落,流落他乡,双林已无其后裔。现为双林丝厂西半部。
   姚家弄在原钟秀桥(郎中桥)西。姚学塽故居在此,故名。现姚学塽故居保存基本完好。这一带还有姚家一弄、二弄、三弄之分。 蒋家弄在木匠埭,永丰桥东南,南通自来水厂。原弄口有蒋姓面铺,故名。弄内有多家大姓人家。今尚存金家,俗称“金万堂”(纯德堂)和外金万堂(历史上称半亩园)。 聚兴巷在西横街北,南通原清风桥,北至太平潭(现称西荡)。据民国《双林镇志》记载,清乾隆壬午里人俞乐耕开通为巷市,巷内有铁匠铺、柴行、苗猪行、羊行等。直至1968年拆老屋建五金商店、小农具商店、农机商店,此巷现已不存。 经堂巷南北向,在原白云桥北。今双林镇工会、老年活动室处。古时有传,水镜寺之经堂藏有大量佛经书籍,后转移于此,专建经堂珍藏,故名。部分路面仍为石板。
   宝庆巷在经堂巷东,东接米行埭,俗称廊柱头,全长62米,宽3.2米,水泥结构路面。
   财源弄西起工人巷(经堂巷),向北弯过东至米行埭,全长130米,宽2.5米,基本保持石板路面。工人巷东西向,西起经堂巷,东至米行,全长90米,现三分之二为石板路面。 米行埭北起金锁桥,南至宝庆巷,全长172米,宽3米,现大部分修建为水泥结构路面。原全埭均为廊屋,雨天不用撑伞,现仍留存部分。自清嘉庆年间高氏在这里设米业后,始称米行埭,更有其他米行加入,并开设各种行业,生意甚盛,是东乡农民上街聚散地。现为居民住宅。 木匠埭西起长桥,东至孙家湾,全长200米,宽3.5米。现保留大部分廊式结构老屋。有江南式水硚口(船埠)9个,部分仍为条石路面。东段原木匠业、木制器具业多家,西半部有汪氏、陆氏、金氏大户人家。
   港北埭“文化大革命”中改名益民路,西起长桥(永丰桥),东至万安桥,全长
  200米,宽3.5米。港北埭原来是双林镇西栅商贸集散地。商店林立,有米业、烟草业、酱酒业、医药业、糕团业、盐业,特别是孙万盛占据大半埭位置,以染业号称“孙半镇”。20世纪70年代,临河廊屋被全部拆除,但“孙万盛”老房子基本保存完好。水硚口(8个)也依然“健”在。 行前埭南北向,南起太平桥(坝桥),北至万奎桥南堍。现已不存。原有纸什业、茶叶业、米业、羊行等。被房屋管理部门辟为物料仓储地。
   蒲鞋埭在小虹桥(望月桥)东。旧时有许多生产和经营蒲鞋者,故名。现今名小虹桥自然村。
  丝行埭即贾家弄,“文化大革命”时改名友谊弄。旧时个人经营丝者聚集于此,故名。东通新绢巷,原丝绢公馆(现已不存)坐落于此。全长70米。
  施家弄在原放生桥西北(今莫蓉工业公司宿舍),施氏居此,称南兜。南兜原有南北二池,以石堤相连,清中期曾在此生产火药,民国早期袜厂等坐落于此。
   雨花庵弄在河界桥南,今仍用此名,弄内曾有雨花庵(唐大顺三年建),故名。
  清乾隆后渐衰,至清末废。今弄仍在,全长100米,宽4米。
   筛笼浜弄在太平桥(坝桥)西北,弄东端是禹王庙,西至浜头,潘氏居此。全长60米,宽3米。后成为双林供销社竹木供应部。
   旧庵弄现称爱国路七支弄。东通南石競。
   竹筠弄在镇安桥北,太平桥(坝桥)西南,西通竹筠田。
   杨家弄在港北埭中段,北通新开河,旧时,中孙万盛与新孙万盛以弄为界,现仍用此名。全长70米,宽4米。
   义门弄全长150米,宽4米。至今仍保留有明末清初民房,其外貌风格可辨。
  弄西原有南询庵,其北半属沈家地界,有池,俗称“荷花池”。传郑祖琛不服旨意遭贬,投池自尽,故名义门。
  茅家弄在万奎桥北(今双林粮油厂、粮管所仓库位置)。明花林茅坤(茅鹿门)筑别业于此,故名。后这里市尘繁荣,商铺林立,经济发展迅速,堪与双林媲美,被誉为“赛双林”。
  杨树弄在油车弄北,金锁北路中段,全长40米,宽2.8米。清沈桃津秀才居此。
  小猪弄旧时这里有小猪市场,故名。其北首弯曲处名“蟮笼弯”。
  谈家弄在来龙桥(顾家桥)西南,今庆苑公园茶室位置。因原有谈氏居此,故名。
  婆慈弄现名菩提弄,在环兴桥西南,东接章家弄(现爱国路),西接雨花庵(现双林中学校区),一作“蒲池”,也作菩提。弄南曾有小河通塘支湾,为雨花庵水埠,旧时镇人常在此烧香,故名烧香浜,早已湮灭。双林望族郑氏、魏氏曾在此营建宅屋。
  今弄尚存,全长约80米,宽3米。
  老绢巷全长100米,宽3米。在永丰桥(长桥)西北,北通温家白场。明中期,西林兴,西村乡民上街卖买丝绢集市于此。后丝绢交易市场东移,产生新丝绢交易市场,故有老绢巷、旧绢巷、新绢巷之分。
  旧绢巷闵家巷南端,东通来龙桥(顾家桥)。原双林望族吴氏居此,并经营丝、绢,丝绢市场由老绢巷逐渐移至旧绢巷。
  新绢巷在原东兜北,明陆矩第始建此巷。明崇祯年间,东迁沈孝廉构市,作收丝、绢场所。清雍正末里人筑丝绢会所于北端,设神像、建吹台。该会馆于1958年被拆建成双林人民剧场,至今仍称新绢巷,全长80米,宽4米。
  明月巷在明月桥(光郎桥)北,俗称短巷。西通太平潭(今称西荡),北通太平巷。方氏茶叶业主方德心居此。
  书带巷在太平桥(坝桥)东,今双林房管所材料仓库处,本系郑氏住宅,额名“书带堂”,清道光七年(1827)毁于火,郑氏改建市尘,以堂额名巷,其巷名沿用至今。
  永庆巷在塘桥街中段东,通经堂巷,全长70米,宽8米。
  清风巷在原清风桥南,西起万安桥(斜桥),东至浮霞墩。今西栅农副产品贸易市场西南,此巷自明潘知县建清风桥后即形成巷市。至清中期形成双林中西部商业中心。有茶肆、丝绢业多家,以及百货、当铺、钱庄、面点、弹棉业、青果业,民国时白铁业业、棉布业、电料业等也在这里应运而生。全长90米,宽3—5米。
  旗杆埭俗称旗杆石,东西向,东起河界桥北堍,西至凌家湾(今双林丝厂北大门口)。明沈别驾如霖宅在此,朝东大门,今旗杆石部分残石犹存。大埠口巷俗称大硚口巷。西通旧绢巷。双林著名当铺启泰当坐落于此。20世纪50年代,改为粮库。现石砌墙基基本保留完整。
   贾家弄东西向,在原东济桥东,通新绢巷。
   汪家弄在木匠埭中段。南北向,长86米,宽1.5米。汪氏老宅保存尚可,现存三进。 东庄湾弄原东庄湾只称呼一个弯,随着历史演变,现称东庄湾弄,并由原东庄湾即现在公园路向西延伸,经4道弯至陆府前中段止,全长为150米,平均宽为2米,最窄处1.6米。在这弯弄内有蔡氏祠堂、泾县会馆等老建筑。其中泾县会馆保存较为完整,但已显危房状态。
   九思弄东西向,东起旗杆埭口,西至双弯路,长100米,宽1.9米,现为水泥路面。
   一支弄南北向,1995年新起名。
   二支弄南北向,1995年新起名。原称九思弄。此弄以碎石铺地,全长76米,最窄处90厘米,北端保留有跨弄半园骑楼。
   公园路南北向,北起东横街交口,南至老人桥,长180米,宽4.8米,现为水泥路面。
   新开河路东西向,东起爱国桥,西至灯光球场。填新开河而成。原郑氏十三支大祠堂位于此路西端,现无存。
   西文弄即原西坟滩一带。
   小鸡桥弄东西向,东起镇安桥(小鸡桥),西至新开河路岔路口。
   梅家弄在长桥西南堍,石板路,长20米,宽2米。
   板桥新村路东西向,东至新板桥,西接垃圾中转站,长约150米,宽6米。
   板桥东路南北向,在板桥新村东,爱国南路背街北至双林中学校门口,长约180米,宽12米。
   板桥西路南北向,南起双林大酒店西口,北至双林丝厂南门,全长400米。
   辛酉路东西向,东接米行埭,西至经堂巷,全长80米,宽3米。
   望月路南北向,俗称虹桥港,北至张公和老宅,南至原绫绢厂水塔。全长150米,宽3米。巷南保持石板路面。
   田园路在现双林中心小学校门口,东西向,一头接油车弄,全长约50米,宽2.5米。
   西凌路东西向,东起双林丝厂,西至西高桥,长150米,宽4.5米,为水泥路。
  路两边有双林丝厂、双林水厂、双西茧库。 双湾路南北向,北起斜桥,南至双林丝厂与西凌路相接。全长80米,宽3米。环镇西路俗称新教堂路,南北向,南起维多利亚大道润泽福源小区,北至自动化仪表厂门口。全长650米,宽10米。
   西高桥沿河路南北向,南起镇西桥工队码头,北至西高桥自然村村北。全长800米,宽2米。
   西高桥路东西向,东起西高桥,西至低桥机埠。全长350米,宽3米。
   和安路东西向,原名道士弄,双林派出所所在地。东起先登花园住宅区,西至爱国路。全长80米,宽10—12米。
   塘口东西向,东起万元桥,西至金锁北路。全长70米,宽3米。
   大硚口路南北向,南起庆苑公园大门口,北至东横街。全长约110米,宽3—4米。
   浮霞路南北向,北起横街,南至河界桥北。长180米,宽2.5—3米。因原有浮霞墩而名。
   塘南路东西向,东起塘桥(化成桥),西至万奎桥,因在双林塘南而名。全长约
  120米,宽8米。
   塘北路东西向,东起万元桥,西至万奎桥,因在双林塘北,故名。全长370米,宽5—10米。
   苕南路南北向,南起万元桥,北至原苕南卫生院(今为双林养老院),因原在苕南乡政府所在地,故名。全长近300米,宽6米。
   石路南北向,南起塘桥(化成桥),北至渔婆桥。全长350米。原是双林古石路起段,现为水泥路面,仍沿用旧名。
   汲水港路先南北,过港东西向,东起万奎桥北堍,沿汲水港向北过长善桥,西至漾滩村交界。全长约250米,宽4米。因跨汲水港,故名。
   镇南路东西向,东起放生桥(今闻天苑宾馆),西至爱国南路。全长130米,宽4米。原有镇南村村委会驻地,故名。
   维多利亚大道东西向,东起爱国路南端,西至湖盐公路交叉口。全长2719米,宽30米。由维多利亚服装厂出资兴建,故名。
   富民路南北向,北起龙古苑西北端,南至复兴路中段和睦桥东堍。全长300米,宽16米。意为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幸福。 虹兴路东西向,西起滨河路南段,东至富民路南段交叉。全长约1469米,宽20米。该路西有“虹”(音)家漾,东有后兴桥村,取“虹”“兴”二字而名。
   万泰路南北向,北起伟丰大酒店,南与全兴路西交界。全长450米,宽25米。
  因万泰集团开发“润泽绿地”住宅区,故名。意为国泰民安。环镇东路南北向,北起三新公路东双林新大桥,南至环镇南路东段交叉口。全长3417米,宽30米。因位于双林镇区东部,故名。
   环镇南路东西向,东起富华路,西至振兴路南端交叉口。全长2545米,宽30米。因位于双林镇区南部,故名。
   全兴路东西向,东起富华路,西至滨河路南端交界。全长1479米,宽40米。
  该路段有双林镇政府大楼、全兴桥等,故名。
   花园路东西向,东起全兴港西岸,西至和睦兜港东。全长200米,宽6米。因该路段有“都市花园”“龙古苑”等,故名。
   富强路东西向,西起煌朝饭店,东至富华路中段。全长1191米,宽20米。意为双林镇富裕强大。中段有双林人民医院。
   复兴路南北向,北起双林人民医院,南至环镇南路。全长1200米,宽20米。
  意为双林人民再创辉煌。两侧有中心幼儿园、法院等。
   阳光大道南北向,北起“润泽绿地”住宅区,南至湖盐公路双林南入口。全长1994米,宽25米。因路中有“阳道桥”,取“阳道”之意而名“阳光”。
   丰怡路东西向。西起阳光大道,东至全兴港中段西岸。全长200米。因路段中有丰怡桥(新建)而名。第三章商住楼开发与环境设施
  第一节商住楼开发 改革开放后,随爱国路建设和延伸拓宽,东西两旁的供销商场、爱国路中心商住楼、沈家桥商住楼、宝书堂商住楼、中国银行钟楼、堂子湾商住楼、双林电影院、荷花苑一期和二期商住楼纷纷建立。新建和睦新村。通过对旧城改造,建成商住楼面积为24753.35平方米,拆除危旧房12471.80平方米(至2005年),其中直管房8684.37平方米,私营业房3787.43平方米,安置拆迁户234户。进入20世纪90年代,新建新街、西荡、钟秀坊、板桥新村、虹桥南村、汽车站商住楼等53个项目,总建筑面积为100227.17平方米。进入21世纪,城镇建设投资结构多元化,2000年朱文荣引进民间资金投资房地产开发,龙古苑建设总投资1580万元,建筑面积14500平方米。2006—
  2007年,旧城改造拆除1293.81平方米,新建869.1平方米,2008年开始,双林城建向南扩展,新建17层商住楼群,金色雅苑,丰怡家园,美好家园相继落成;至2010年,双林镇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30平方米。
   第二节环境设施 各社区室外休闲健身场所全部建立,平均每处拥有健身器材5件以上。街道绿树成荫,各主干道绿化树木香樟、梧桐等近2000支。装置各种路灯近1000盏,达到夜间亮化,行人安全。环卫设施建设大为进展,对镇区公厕改造成水冲式(尚有3座未改),配有洒水车1辆,吸粪车1辆,各清理电动车7辆,电动扫地车1辆,垃圾压缩清理车1辆,拖拉机2辆,负责清运粪渣及死角垃圾,垃圾桶及垃圾箱共600只(包括儒林、长生桥),新建垃圾中转站1座,占地约4000平方米。第四章新农村示范建设
  第一节村庄整治 村庄整治改革开放后,农村乡村工业发展迅猛,畜牧业、水产业同样得到快速发展,以及农村农民生活趋于城市化,农村环境已遭到严重污染。2001年,湖州市开始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和农村改水工作。2003年,启动“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
  双林镇根据双林实际情况,从“三改”(改厕、改水、改路)和“六化”(硬化、绿化、亮化、洁化、净化、美化)入手,加大对村庄环境整治力度。当时整治以自然村为单位,补助标准以村庄大小和整治效果分1万元、2万元、3万元不等。后来改为以每人补助标准60元、80元、100元三等级。2008年,开始从原来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作改变成村庄整治提升工程。并以各行政村为单位进行“四改”(改路、改水、改厕、改线)工程,从而达到“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环境美化”六标准,并需建立长效管理。从2004年开始至2010年,经过“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新农村实验示范村”“中国魅力水乡示范村创建”等多项工程,使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均得到很大改善。改变农村“脏、乱、差”环境,为建设现代化新农村开创新局面。如道路硬化及畅通方面:凡创建合格村道路硬化率100%,通往行政村主干道达到四级公路标准。通往自然村道路宽3.5米,通户道路宽1.5米。在改厕方面:拆除农村所有露天茅坑,农户家中基本上安装无害化卫生间,农村公共厕所逐步建立普及。在饮用自来水方面:至2010年年底,普及率100%。在绿化和美化方面:全镇绿化率达到35%以上。房前屋后拆除危房、危墙、粉刷美化补墙、建造人工湿地、沼气池收集各类污水。工业污水进入全镇污水处理管网系统,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由分散式污水处理池处理到集中处理,达到40%以上。全镇农村建造垃圾收集房
  63处、垃圾箱2800多只。第二节新农村示范建设
  一华桥村
  2006年,委托湖州市规划院园林设计院帮助设计蓝图,新建道路5400米,铺设侧石2200米,人行道3500米,并实行路灯亮化。河道整治2690米,砌石护岸2000米,清理垃圾1200吨。自来水入户率100%。新建公厕4处,其他厕所改造率100%。铺设地下管道6000米,垃圾桶箱150只,污水处理率达100%,生活污水处理率70%。完成标准田建设1415亩,拥有一个小型农贸市场,包括烟糖、日用品、杂货、餐饮、物资供应、肉类、水产品、蔬菜等。新建1000平方米小型中心公园,休闲健身器材20件。标准化卫生服务站1200平方米。老年活动中心有图书馆、电视、VCD等。新增绿化面积达2万平方米,覆盖率33.8%。全村90%以上农户使用天然气和太阳能。
  二赵家兜村
  2007年创建。新建砂改油道路2.17公里,建成硬路面3670米,河道清淤11公里。
  建成一窗四室五站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农业自来水普及率100%。2008年,获得新农村电气化村和绿化示范村称号。注册农民信箱505户,达70.8%,污水处理率达61.15%,建立民主法治“四星级”村。
  三千亩山特色村项目建设除对千亩山村硬件基本建设外,主要加快农业经济发展,推进科技创新;引进实用技术推广普及;提高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水平;提高农副产品市场竞争力;为农民提供产前、中、后社会化服务。其组织体系如下:政府和村两委为保障服务,下设千亩山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领导两个中心和一个专业服务组织(综合服务中心为产前、后技术和供销服务),专业服务中心则为产中生产经营服务。其专业服务组织有农机专业合作社、水产特种养殖协会、蚕桑协会。
  四“魅力水乡”曹桥示范村
  2010年,委托湖州市规划设计院设计制订建设方案,以“一轴线,三片,三节点”格局。基础建设投入205万元,建柏油路4.9公里,水泥路6.2公里,硬化率100%;新增绿化35000平方米,公共场所路灯155只;河道整治9.7公里,砌石护岸2500米;新建公厕3座,垃圾收集房6座,垃圾箱145只,清运车5辆;建污水池82只,生活污水处理率达70%。另投入200万元,建设便民服务中心400平方米,完善商业网店125平方米,老年活动中心250平方米,休闲公园3250平方米;建立图书阅览室、文化戏台、标准篮球场、老年门球场、公共体育设施;建立标准化社区服务站和幼儿园;建有长廊、凉亭、葡萄架等多处休闲场所;沿村河房屋全面整修,白化墙面50000平方米,并改建粉墙黛瓦小马头墙,体现江南水乡建筑风格,同时配以竹林、连廊、驳岸、滨河步道、石桥等,以展示富有魅力的江南水乡风貌村落。第五章城镇管理
  第一节组织
  1987年6月,成立双林镇城镇建设监察中队,有工作人员8名,曹学平负责。主要对双林镇各街道、店面违章建筑、广告、横幅等进行规范管理。
  1993年10月,苕南乡并入双林镇。1999年10月,镇西镇、莫蓉乡并入双林镇。
  镇西、莫蓉集市被纳入城管监察,工作有所扩展,工作范围进一步扩大,工作人员从原8名扩至32名。并改称南浔区双林镇综合监察中队,负责人戴建方。
  2009年5月,随镇区扩大,新街道、商业、交通发展、各类违章、违法事件增多。
  南浔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大队正式成立,双林镇中队在原综合监察中队基础上改称南浔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大队双林镇中队。是年,有34名工作人员。
  1987年6月至2011年双林镇城管行政执法中队负责人 表10-1第二节城镇管理职能及业务范围 双林镇城管职能及业务范围 一、依照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对违反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规定的行为实施行政处罚。
   二、依照城乡规划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对违反规划管理规定的部分行为实施行政处罚。
   三、依照城市绿化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对违反城市绿化管理规定的行为实施行政处罚。
   四、依照市政公用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对违反市政公用管理规定的行为实施行政处罚。
   五、依照环境保护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对违反环境保护管理规定的部分行为实施行政处罚。
   六、依照工商行政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对在城市道路、广场等室外公共场所无照经营的行为实施行政处罚。
   七、依照公安交通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对侵占城市人行道的行为实施行政处罚。
   八、浙江省人民政府确定的由执法部门集中行使的其他行政处罚。

知识出处

双林镇志

《双林镇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发行中心

编史修志,是文明的特质、是社会的责任。它挖掘、整理、保护着人类世代相传的、最宝贵的公共遗产,意义十分重大。是让双林的历史产生新的活力,文脉得以传承,对双林的经济社会发展大有裨益。双林,旧名东林村、东商林、曾名桑林,明永乐三年(1405)改名双林镇。境内花城遗址出土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时代的黑衣陶豆把、壶、匜、罐、觚、玉环等,可见双林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4000年前。从那时起双林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进行着艰苦卓绝的伟大创造。

阅读

相关地名

双林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