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船舶及附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双林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1403
颗粒名称: 第六节 船舶及附属
分类号: U653.92
页数: 4
页码: 695-698
摘要: 船舶分官制漕船和民间船两种。官制漕船均为木帆船,质量较高,年岁一修,三年大修,七年更替,额定载米500石。20世纪70年代,还出现耕田用机耕船。其他船只至70年代末基本被淘汰。渔船主要指渔民所用各类船只,如丝网船、撒网船、耙螺蛳船、鱼秧船、钓子船、鸬鹚捕鱼船(俗称木鸭鸟船)等。
关键词: 船舶种类 船舶附属

内容

一船舶种类船舶分官制漕船和民间船两种。官制漕船均为木帆船,质量较高,年岁一修,三年大修,七年更替,额定载米500石。配漕夫9—10人。10船为一纲,另外还有驿船、渡船、楼船等。民间船只有木帆船、浪船(又名三吴浪舡)、笔舫、端船(圆棚船)、花船、航船(快班船、夜航船)匝船、砻糠船、撬舫船、活水船、拳船、石灰船、本地渔船(又可分鱼花船、丝网船、撒网船、钓子船、螺蛳船)、捻泥船、摆渡船、笋档船、东太湖水果船、鱼秧船等多种。从外形可分平底船,尖底船,宽头、窄头船,尖头船等,以上各种船只至今尚有少量可见并在使用。辛亥民国时,双林张氏、俞氏和汪氏在外地家属中曾拥有小火轮船、小汽船驶入双林镇。日寇入侵双林也使用小火轮。
  解放后,除抽水机船、消防艇外、电力工段、财税、苕南机电站等单位相继有小汽艇。
  20世纪70年代,还出现耕田用机耕船。其他船只至70年代末基本被淘汰。其后被钢丝网水泥船、钢质船和机动挂机船所替代。水上客货运船只为钢质船体和水泥船体,以柴油机作动力。
  附:船系石双林区境村镇沿河基本上都建有石砌帮岸和石硚口。在设置石帮岸和硚口时,砌入一种雕刻石块,可用作系船石,俗称船系石、帮岸“耳朵”。其图案有兽形、花形、夸张人面像等,形态各异。
  船俗
  新船下水要敬神,在汤浪板上钉红绿飘带,并用三牲供奉,点焚香烛,拜菩萨,放鞭炮等。开航有船风,停船有习俗。渔船停靠河埠时,船头或船体碰到河埠头,一定要侧退一下后,再靠埠,让人上岸。开航时,先用篙子在水面上拍六下(船头左右各三下),以求“六六顺风”。
  境内常见船
  菱桶有圆形和腰圆形两种。以优质杉木制成,轻巧灵活方便,主要供采摘菱角之用。浪船也称三吴浪船,主要分布在吴江、吴兴、吴门三地。船舱中配有带窗户的厅房,主要用来载客(在火轮未普及前),又名“天平舡”。其特点:乘客在船内可保持平衡,坐、躺、吃、喝、过夜均可,而且速度比较快。一支大橹由二三人合力摇,也可由岸上纤夫拉纤而行。有风也可撑起小帆借风力前行。北宋进士陈襄从湖州赴济南任职就乘这种船。诗道:“五衣无处问新亭,月里乘舟夜半行。”航船有两种。其一,双林俗称“快板船”,也称绍兴快班船。清末有孟(孟阿荣)、马两家,开往苏州和嘉兴,分别在西荡和金锁埭。绍兴快班船特点是船身狭长、船底尖削、头呈菱形,∩状船篷,蓬下能立人,艏艉有圆孔,竹篙插入,代锚泊岸。船长约7—10米,宽近3米,分前、中、后三舱。前中舱搭客,后舱为船家摇橹之处,也有另加一橹于船头一侧,以加快速度。另有苏州型快班船,其船艏为方形微翘,艉高于艏,船棚覆盖三五张芦苇席遮阳,棚上设活动桅杆,船靠一枝大琵琶橹推进。故有“挂帆一纵捷于鸟,双林夜发杭城晓”谚语。其二,双林俗称“本地航船”。双林区境内农村各自然村基本上均有,只不过大村为大航船或有两只,小村只有一只。每当村民需要到镇上购置生活、生产物品或参加活动,即可开班船。船主称航船班主,手提杭篮,身穿“蓝印花竹裙”,大部分航船班主为“义务”,少量收费。双林航船与“绍兴快班船”外形上不同,与苏州型大致相同。
  渔船渔船主要指渔民所用各类船只,如丝网船、撒网船、耙螺蛳船、鱼秧船、钓子船、鸬鹚捕鱼船(俗称木鸭鸟船)等。
  农副业用船罱泥船、黄鸭船、荡滩船、摆渡船、拉渡船、圈棚船等,解放后出现抽水机船,机械化中有机耕船。其它船舶有书船、笔舫、挡板船、哨船(也称桨船)、快船(也称翘舫船、踏白船)。清中期至民国早期有台班船(水乡特有,戏班子在船上往来于水乡各地,并在船上演出),一般水路戏班子有近20个演员,另加台主和管事。1958年后,除木质船外,出现钢丝网格水泥船,以及各类铁质驳船,用以运输粮食、生产和生活资料。吨位从
  10吨到300吨不等,而且组成船队。
  二木船船具
  木橹分长橹、短橹(即大、小之分)、板橹(绍兴人快板船用)。木橹结构为二节,橹板、橹床、橹稍,以藤箍、铁箍围紧。最短为3米,最长为10米。高质木橹面被打造成“鱼背”样,而橹背(腹部)打造成“鸭肚皮”样,各连接处“弯丝”打造成“眉毛湾”(即流线状)。至2010年,双林能制木橹只有钱品荣一人。制成大小橹为样板,留作纪念。
  木桨滑桨(经制橹匠精心加工而成,一般为小船而用)、板桨(分大中小)。
  竹篙以6米左右长毛竹在火上烘烤校正后,在篰头上按上铁贡帽头。
  跳板一般为木质,以优质老杉木制成。
  靠球小船基本不备,航船即备,一般以绳和藤制成。
  芦菲由芦苇制成一般长2.5米×宽1.5米左右,用来搭船棚,避雨水和太阳。
  其他有橹绷绳、缆绳、纤绳铁锚、船舵、纤绳桅杆、风帆、滑轮等。
  三船舶修造
  双林地处水乡,历来就有将原木加工成木板来造船。用木板拼接或搭接成为船壳,内部用木隔壁和木肋骨以增加强度,形成若干个舱室。板与板之间,船板与框架构件之间用铁钉连接,然后用麻丝加油灰捻缝,使其严密。农村自家船一般多以船民自制,自修为主,请工匠修造为辅,即使这样,修造船业还是比较兴旺。但大吨位船只很少。
  解放前,镇上有西高桥和葛家桥西侧两家修造厂修造船坞。解放后,双林地区修造工匠数以百计,大多为半工半农,除部分农家、渔家自造自修,其他大部分工匠进入农具修造厂,分布在双林镇塘北、镇西、莫蓉、塘南、重兆(重兆新兴港)、苕南东双林、西阳等。制橹业仅在双林镇和重兆两地,双林镇上有3家。这些修造业,以木质船小吨位为主,后来有部分农具修造厂生产过钢丝网水泥船,但产量和质量均不大尽人意。

知识出处

双林镇志

《双林镇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发行中心

编史修志,是文明的特质、是社会的责任。它挖掘、整理、保护着人类世代相传的、最宝贵的公共遗产,意义十分重大。是让双林的历史产生新的活力,文脉得以传承,对双林的经济社会发展大有裨益。双林,旧名东林村、东商林、曾名桑林,明永乐三年(1405)改名双林镇。境内花城遗址出土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时代的黑衣陶豆把、壶、匜、罐、觚、玉环等,可见双林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4000年前。从那时起双林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进行着艰苦卓绝的伟大创造。

阅读

相关地名

双林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