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商贸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双林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1370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商贸概况
分类号: F711
页数: 43
页码: 609—651
摘要: 据陈学文《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范金民《明清时期太湖流域的商品经济与市场网络》,境内,明清时,镇上除有老绢巷、旧绢巷、新绢巷,羊叶汇(枯桑叶)市场外,还有米粮市场,一开始地处金锁桥畔米市,后来逐渐扩展至四栅,并有代客买卖米行和零售店铺。在众安桥十间楼,由葛姓天民构筑河珠市场。各市场行情时兴时衰。后,出现“新市场”“新街”“风凰楼”等综合性墟市,它们以双林上等酒馆饭店或茶楼为立足点,云集各路商贩,进行交易活动。
关键词: 双林镇 商业 商贸概况

内容

据明庞太元《菱湖志》,双林旧名东商林,缘于宋南渡后成为聚商之所。故镇境,昔多墟市。
   清同治抄本《双林记增纂》(卷8):“近镇数村,以织绢为业”,“居镇者,无蚕桑事,于炊爨、缝纫外,勤纺织,精刺绣,工裁剪,成衣服”。
   东西荡水口分列插入市中,为乡航泊之所。西荡航埠今已被列为市级文保单位。
   羊叶汇枯桑叶者集此交易。
   煤水滩双林早期煤和油车交易场所。
   丝行埭鬻丝者聚此交易。
   米行埭旧时特别是清末民初双林米号大多聚集于此。
   木匠埭木作业和木器交易地。
   上横街是一镇之中商贸聚集地,其前后左右皆为街市。一名棋盘街,清初有衣庄七十余家,又名衣裳街,元宵等节庆灯彩特盛。
   下横街多酒馆,日夕喧闹,有小苏州之称。姚谦《艇棹歌》:“碧槛朱栏跨水楼,佳名赢得小苏州,灯红酒绿罗珍错,争似吴王台畔游。” 新湾街多包头绢衣庄。
   老绢巷宋时乡民卖绢之地。
   旧绢巷宋元时吴氏居此开设估客收绢所。
   新绢巷明时沈孝廉构市为收绢所,并有公馆,馆内有用绢装裱之所,各绢庄每日午前集此,收购乡人所产绢,先后有序。
   经堂巷屠户列肆之所,以及水镜寺经堂在此。
   闵家巷明时闵午塘开市尘。
   小猪街有小猪市。
   塘桥街为市尘稠密之处。
   广福街广州、福建包头绢商,及其丝绢生意人集此。
   鱼行口元墙里吴氏有业渔行者居此。
   北塘口舟航聚泊之所。
   赛双林茅鹿门宪副所构市廛,旗亭百队,瑰货喧阗。有渔唱句:旗亭百队列方塘,瑰货喧阗作市场。
   化成桥南堍向缆客船,多乘夜行,谓之夜航埠。桥畔设立灯杆,杆顶灯光烂然如昼,四方商贾望杆云集。
   长板桥深潭水阁如节,桥上成市肆。
   倪道桥明万历陆府旧第改作街肆。
   沈家桥落日疏钟流水外,扁舟先泊沈家桥。
   众安桥天民苗裔葛姓居桥畔,以操舟渡业和买卖珍珠为生,是双林最早珍珠交易之所。严苕门诗句:“可忆葛家桥下泊,卖珠选遍十间楼。” 店桥一名铁镫桥,旧时东林丝绢每日凌晨即在此交易。
   渔捕桥渔舟聚泊交易之所。
   泾县会馆泾县人在镇开设皂坊,专制绫绢运销江宁、徽宁等地,营业极盛。
   镇上另有商贾之所,如金陵会馆、宁绍会馆、米业公所、药业公所、商务公所等。
   二新市场据陈学文《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范金民《明清时期太湖流域的商品经济与市场网络》,境内,明清时,镇上除有老绢巷、旧绢巷、新绢巷,羊叶汇(枯桑叶)市场外,还有米粮市场,一开始地处金锁桥畔米市,后来逐渐扩展至四栅,并有代客买卖米行和零售店铺。在众安桥十间楼,由葛姓天民构筑河珠市场。各市场行情时兴时衰。后,出现“新市场”“新街”“凤凰楼”等综合性墟市,它们以双林上等酒馆饭店或茶楼为立足点,云集各路商贩,进行交易活动。
  20世纪50年代,各类市场沿袭民国时期,有土丝、鱼市、木材市、苗猪、羊市、柴市、青果、蔬菜、船市、南北货市和米市,分别位于清风巷、西荡、东荡、长板桥硚口、米行埭、行前埭、外庙兜、原杭长码头—老戏台以及塘北等地。大都规模不大,自然形成。1953年,政府举办吴兴县第一届城乡物资交流大会,在现双林丝厂址举办,是一个综合性临时大市场。1954年6月,相继建立丝绵和绫绢市场。双林镇政府1956年在塘桥街(现社区办公地位置)建立第一个“小菜场”(相当于现在农副产品贸易市场),进行商业活动,主要为镇上居民提供新鲜蔬菜;同时镇上召开大会,放映电影,文艺宣传演出等活动也在这里进行。1958年大办钢铁运动中,各类小炼铁高炉集中在“人民广场”(现双林丝厂),在这里形成废钢铁、山柴、焦炭、铁矿石计划分配交易市场。“文化大革命”期间,集市贸易严加限制,一、二类农副产品不准上市,三类中允许上市的只准就地交易,不准远途运销和转手买卖,贩运者以投机倒把论处。双林开往杭州、上海、苏州的班轮,每天由工商管理部门检查。20世纪70年代后期,逐步放开,集市贸易在“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原则下,正规的各类市场应运而生,如农副产品商贸市场(双林镇有2个,镇西集市1个、莫蓉集市1个),80年代中期所建的粮贸市场(后改为木材市场),位于镇东机电产品调剂市场,儒林毛纺原料市场等,以及各类集散市场,如废玻璃、废布角料、废不锈钢、绢纺原料等,与专业正规市场构成庞大产业链,总交易额达5亿元。同时,出现新购物方式市场—超市。超市主要经营副食品、冷冻食品、粮、油以及各种日用百货。大型超市有文具、衣服、鞋帽、儿童各类用品等。顾客自由选择物品,到出口处结算后付款。
   三专业市场湖州浙北机电调剂市场位于双林镇跳家■村,2001年9月开业,占地近10000平方米。总投入资金200万元,其中跳家■村占70%,双林工商所占30%。后来工商部门实行管办分离,将双林工商所这部分资产划归湖州市国资委双林市场发展服务所。其资金主要用于基本建设如房屋、道路、照明、防盗监控、报警系统等,计100多万元。驻场商铺47个,从业人员176人,拥有铲车8辆(3吨、3.5吨、5吨),其他吊装设备和运输车辆多台。
  其业务主要是购入企业废弃、过时、淘汰机电设备等,经整理后,以调剂可用机电设备为主,占80%。无法再用和破损经拆解后,出卖废金属原料,占20%。业务范围辐射全国13个省市。现有经常性库存达2亿多元可调剂资源。巨大业务量带动多个产业发展,如银行、餐饮、交通运输、房地产、私人轿车等。2010年,占地33000平方米,市场业务处在兴旺和可发展阶段。
  2006—2010年浙北机电调剂市场营业额表表8-1双林农副产品贸易市场双林人俗称“小菜场”“菜蔬场”。民国12年(1923),莫良夫在《双星》刊物上发表的《本镇所需要的几桩公共事业》一文中提到要“建筑小菜场一事”。“请于每日上午十点钟以前,到上下横街、新街、清风巷等处,去看那满街菜担和拥拥挤挤的样子,就可晓得了。”“所以建筑小菜场要注意(一)选择合宜地点。(二)善为劝导。(三)重法治,不可敷衍。”但在民国期间没有建成。直至1956年,塘桥街中段(现社区办公地)位置建起双林第一座“小菜场”。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双林“小菜场”又移位至“倒白场”(现墨河画苑位置),成为无人管理露天市场。改革开放后,先后在凤凰路和浮霞路二处建立“菜市场”。2010年,凤凰路菜场已不存在,浮霞路菜场为方便双林老镇区居民重新启用,同属双林农副产品贸易市场。
   双林农副产品贸易市场,位于和睦新村南侧,和睦路73号。于1994年1月由湖州市工商局投资建成并投入运行。2001年12月,在双林镇市场管办分离时移交湖州市市场发展中心。市场占地916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6976平方米,市场设有8个出口,营业房61间。其中,东侧15间为活禽交易及宰杀区。西侧设自产自销区,各行业划行归市,设有行业分类牌,内设摊位300个,现有固定经营户165户,自产自销户110余户。市场内经营肉类、卤味、水产、禽蛋、家禽、酱菜、豆制品、蔬菜、水果、速冻品、各类海鲜等商品250余种,日均成交额达41.5万余元,平均年成交量达亿元以上,2010年成交量达1.5亿元。解决就业人员450余人。自市场建立以来,一直有商品准入制度、活禽销售管理制度、食品卫生管理制度、环境卫生管理制度、车辆管理制度、禁止销售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管理制度、安全生产监督制度等众多严格的管理项目。市场于1998年、2003年、2006年被评为“浙江省一星级文明规范农贸市场”。2009年,被评为“浙江省二星级文明规范农贸市场”。2009年,以三星级为标准,开始市场升级改造工程,总投资530万元,分两期进行。改造工程2010年已全面完成。市场面貌整洁美观,清洁卫生。在硬件上已达到省三星级文明规范要求。
   双林毛纺原料专业市场(湖州市双林毛纺城)双林毛纺城是一家专门经营毛纺原料专业性市场。初建于1998年,坐落于双林莫蓉花城,紧靠湖盐公路,距申嘉湖高速公路双林下口处仅500米。初期交易区域近40000平方米,采取经营户集资建房办法建造,经营性用房7000平方米。随后,有多家生产企业把原有厂房改造成营业用房。2010年,整个市场连成一片,交易区域达到50000平方米,其中营业用房13000平方米。经营者来自本镇及周边乡镇和山东、河北等地。
   经营品种有羊绒、羊毛、兔毛、化学纤维和各种规格品种毛纱线。年交易产品10万吨左右,60%用于本镇及周边毛纺生产企业,40%销往萧山、宁波、嘉兴和浙南地区,以及江苏常熟、张家港、江阴等地区。成为华东地区享有较高知名度的一个专业市场。
  2010年,进入市场经营户178户,交易额达6.5亿元以上。对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起到极大作用,促进当地毛纺生产企业和加工企业发展。全镇已拥有毛纺企业300多家,加工设备460余台;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如经营、运输、餐饮、搬运等,市场日常使用电瓶车、拖拉机等计有近300辆;从而扩大非城镇人口就业,增加经济收入。
  市场内现有从业人员1200多人,仅花城五个村民搬运小组,装卸劳务收入年可达300万元左右。同时,也增加当地税收收入,日用商品消费也大大增加。为安全起见,市场管理办公室负责人除抓其日常工作外,还组织起义务消防队由16人组成,新建一个消防器材库,配有手抬泵、水带、分水器、水枪、灭火器等消防器材。
   镇西、莫蓉、苕南集市镇西农副产品贸易市场在镇西长生桥北新集镇,属于双林镇城管中队和镇西新风兜村共同管理,建立于
  1995年,占地约700平方米左右,为室内摊位经营农副产品,共有摊位30个,全年销售额约为25万元左右。
   镇西废旧不锈钢集市此集市为松散型,以个体家庭分散经营,各经营户奔波于全国各地,集废旧不锈钢材料于镇西就地交易。全年交易金额在1000万元以上。
   莫蓉农副产品贸易市场在莫蓉花城村,属于双林城管中队和莫蓉花城村管理。建立于1995年,为室内摊位经营农副产品,占地1300平方米,共有摊位50多个,全年销售额约为40万元左右(不包括集市四周商铺)。
   苕南废玻璃集市废玻璃集市主要位于苕南西阳、坞塍、树港、三田漾一带,为无形集市,由各个体户在外地收购废玻璃,运回苕南后,经加工成细粒状后装袋,然后运往长江三角洲以及长江沿线各大城市玻璃制品工厂做原料。全年总进出量在100万吨以上。
   苕南废布角料集市在苕南后坝、前潘、黄泥兜、履塔、前塔一线。以家庭为户。主要来源于广东、深圳、福建、山东、温州等地制衣企业在生产成衣过程中产生的废弃边角料。购进后,或重新贩卖,或进行分拣后,褪色、拆丝、轧花等工序,然后再进行自由买卖。2005年,为保护环境整治布角料褪色加工家庭261家,集中统一布角料褪色项目已经环保、经委审批立项。
   第二节商品名点名肴名特产品一旧时商品白蚕丝也称洋庄白丝,供出口。稍下为国内用丝,主要产自苕南丁泾、西阳、邢窑、镇西雉头村等。每年出口洋庄白丝约三千余担(22.5万公斤),销于国内之杭庄、苏锡庄约八百余担(6万公斤)。南浔丝商收购后以充“辑里”丝。
   肥丝一名粗丝。大都以双宫、薄皮茧、柴印等茧缫之。白光和黑光两种主要用于织绉。丰年可产五百担(3.75万公斤)左右。
   野蚕丝一名桑蚕丝。丝色微黄,其坚韧度超于白蚕丝,年销售可达十余万银圆。
   丝绵里人俗称“绵斗(兜)”。用于制(翻)丝绵被、丝绵衣以御寒。以蛾口茧和双宫茧剥制而成。
   丝吐头俗称“长吐”或“吐头”。为缫丝后副产品。盛时可达千担。
   烂茧即为次茧。不多,仅数十担左右。(1担=100市斤=50公斤,1公斤=2市斤)。
   羊毛以本地湖羊产之。优质供本地制毡毯之用。少量家妇纺线织毛衣。约五百担左右。
   绵绸用丝绵或用汰头、茧衣等打线后,用手织成疋头。年产有三万疋之多。
   绫绉包头纱为茧丝织物。轻者称“海丈”,销往福建、港台地区,用于妇女包头,或用于海上舟人包头。重者称“狭贡”“顶贡”“帽绉”“泉丈”“泉九”等。操业者同时又织裱绫裱绢,分花素两种,经过染、胶以粉,巨石砑之,有光泽,称绫包绢。年销可达十余万银圆。
   裱绫裱绢蚕丝织物。用于裱装书画、装饰墙壁之用。唯双林镇一处出,行销日本、东南亚、朝、韩及中东地区。品种大类可分龙绫、云鹤绫、洋花绫、三二素绢、尺八纱、尺六纱等,销全国各地。
   破絮衣、被所用丝绵每年必弃旧添新。被弃不用者称破絮。当时不值钱,后洋庄收之,价始升,每年有千余担,镇人始设庄兼收。
   破布头、旧棉花破布头为造纸原料,旧棉花经处理后与新棉花合用可织毛巾。
  共可输出千五百余担。镇上有两家设行兼收破絮等其他废物。
   煤、火油、火柴皆舶来品。全年约四万银圆,民国时期曾有火柴厂一家。
   吕宋烟、纸烟、洋烛、洋皂、洋碱皆舶来品。全年约三万银圆。
   毡毯以上等羊毛与黏土制成,可染色,亦有绘五彩,行销长江各口岸。由于不知先染后织之技艺,无发展,年出货不足万元。
   棉织布产于今苕南后坝村及洪城一带,时称马腰布。其规格为宽一尺三寸,长约四丈。
   肥皂除洋皂外,有一名“振茂”制皂厂,所产皂行销邻近乡镇,原料以本镇羊油为主。
   湖羊为本地特有绵羊品种,肉质鲜美,羊腥味轻。供本地食用外,每年外运可达两千余头。
   猪油以猪脂熬成。装竹篓销苏、嘉、杭、沪等地。
   桑叶除本地养蚕食用外,余叶供外地蚕农。而枯桑叶,供湖羊冬天食用。平均每年可供青桑叶约3万担左右。(1担=100市斤=50公斤)。
   鲜鱼有青鱼、草鱼、鲢鱼、黄鳝、甲鱼等,有鱼行贩运至上海等地。而虾、蟹等小品种鱼类仅供本地食用。
   其他有猪、鸡、鸭、蛋之类,除满足本地需要外,有少量被贩运至外地。
   衣料类呢、羽、绸、缎、粗细斜纹、标布、丝绒、洋纱等货,均为外来货,大都来自上海、杭州等地,每年约二十万银圆。
   丝边、丝绒带、纽扣、香皂、香水、毛巾、洋针等均为外来货。
   颜料、铁钉每年进货值约二万五千银圆。
   玻璃灯、镜、洋伞、瓷器来自上海、杭州和江西,每年约一万五千银圆。
   腌肉咸鱼及各海味来自杭州、上海、嘉兴等地,每年约有五万银圆进货。
   纱罗、纺绸、绉纱、丝线、丽边、丝带、桂带等均为本国产,每年进镇货约七万银圆之多。
   各种厂布仿西式染织之格子布、柳条布等,每年二万余银圆。
   港布俗称“市杜布”,出自浦东、常熟、南浔一带,粗重耐用,为农村乡人所乐购,每年约有四万五千银圆。
   毛巾、线袜、肚带每年进货约一万银圆左右。
   冬夏帽类、胶鞋、皮鞋、女套鞋等货来自杭、苏、绍、沪等地,每年值约三万银圆有余。
   洋棉纱每年进货约二万余银圆。
   苎布产自江西,由杭州及湖城转入,平均每年约四万五千左右银圆。
   葛布、多罗麻产自广东,由上海转入,约一万银圆。
   头绳(即毛线,也称绒线)、香粉、扇类、饰品等,名目繁多、销场琐碎。
   大米本区域内各类大米皆有,除酿酒和做糕、饼食品外,大部分为日常食用。
  历代以来有漕粮以供京城和北方各城。籼米和蒸谷熟米来自嘉兴、长兴等地。年价值约二十万六千银圆之多。
   麦产自无锡。当地面坊购之磨粉后供切面和作酱及制饼类之用。自机器面粉盛行,面坊自制粉渐衰。年值约三四万银圆。
   麸皮农村乡人主要用作饲料喂养家畜。多余充销市场,年销可达二万袋。镇上有多家糠麸点店。
   面粉每年可消化五千袋。
   豆类黄豆以制豆制品、豆酱为主,大部分由上海、无锡输入本镇,每年约四千担。绿豆以制豆粉、丝粉、粉皮为主,主要由无锡等地输入,每年约千余担左右。
   豆饼、菜油饼等当地榨油和制豆制品之渣饼,用于肥田、猪饲料、鱼饲料等,每年约二万银圆。
   油类有豆油、菜油、麻油。皆以烹调食用以及制作食品,除自产外,一部分来自上海、洲泉、新市等地。约四万银圆。乡人自种之大豆和菜籽托油坊代榨。桐油由桐树果榨取,用于油漆家具、房屋、船舶等。年值约万银圆。
   盐历代称“官盐”。零售至居民食用,由酱酒业经营,称“食盐”。另一方面,主要用作制造酱货和腌制鱼、肉、蔬菜,每年可达六千石。
   酒类黄酒。以本地坊家雇绍兴技师来酿造。每年用米约千担,每担出酒百斤,尚不能满足需求,另从南浔、乌镇等地输入。清末,本地特产发酵“三白”酒渐息。
   烧酒有糟烧、米烧、麦烧。大多来自苏州、横泾等地。本地自制以“三白”酒为主,销路颇广,每年约有四万银圆。(“三白”酒不是烧酒,而是无色“黄酒”。)酱类有豆酱和酱油(以日晒酱油为主)。本地自制自售为主。每年值约四万银圆。
   茶叶上等茶叶来自江西、安徽、杭州。稍次产于上柏、埭溪等地,每年可销四
  五百担。少量本地农家茶叶。(1担=50公斤)糖有赤糖、白糖、青糖、冰糖、贻糖等多种。除贻糖外,其他均来自上海、嘉兴、义乌等外地。每年输入值约四万银圆。
   烟品类甚多。鸦片、香烟为舶来品。鸦片进入本镇为光绪十年。民国初至民国中期镇人沉溺于此者不少。香烟在民国早期传入,很快普及于民,基本取代原来水烟和旱烟。水、旱二烟是各家烟作坊购买新昌、练市烟叶自制而成,每年可达三万银圆。
   猪有客猪和乡猪之别。客猪主要来自江苏吴江,以小猪输入,特点是肉嫩皮薄,乡人养大后,销洋庄。乡猪是本地农民自养,年宰万余头。
   果蔬干货来自山乡,新鲜货来自塘栖、太湖洞庭、嘉兴平湖等地。年输入约四
  五万银圆。
   柴炭来自山乡,本地乡人育蚕之必须物,餐饮、茶水各业均以柴炭为燃料。每年输入约二万五千银圆。
   木料多用于建房、造修船舶,平均每年输入木料近十万银圆。而用于制作棺木,每年也可达三万银圆。
   纸类各类纸张均有。自机械纸通行后,原有各类土制纸销路剧减,仅用于商店商品包装,每年用纸值价仅万银圆。
   颜料有洋货、土货之分。洋货染料一半为舶来品,另一半来自附近各城。年输入约三万银圆。而各染坊所用染料各自购于上行。
   蜡烛用桕油所制为普通烛。在煤油未进入双林前,营业收入极盛,主要用于照明和佛事。年销约千担。
   药材中药材大多产于他处,本地所产仅野蔷薇、桑叶、夏枯草等几种。业此者大多是宁波人士。每年输入药材价值约五万银圆。
   楮、箔楮产于富阳,品种有长边、侧边等。锡箔产于杭州、绍兴两地。楮、箔两者均用于冥事。年产值约三万银圆。
   典当业清道光时镇上有五家,郡城和双林徐氏、郑氏、陈氏、以及南浔人所开设。每月利率为二分。双林镇比较有声望是启泰当,有本银二十万银圆之巨,为双林郑氏入股与他人合办。
   衣业镇上最盛时有衣庄六十余家,每年营业额可达六七十万银圆,民国中期仅剩十余家。制新衣销路广,可得利二分。主要由东路乡人和香客至石淙烧香礼佛,假道于镇,购买各类绵绸、絮、衣之类。
   银楼饰业大小凡七家。以汤氏和陈氏为领军,每年视丰歉进货,平均每年四万银圆。由于交通逐步畅便,镇人大宗金饰购于上海、杭州、苏州,以上仅乡人之交易额。
   二名点心名菜肴名点心小吃类子孙糕、水晶糕、百果年糕、肉糕、百果糖糕(俗称软糕)、松糕、定胜糕、肉馅圆子、洗沙圆子、豆腐干粒咸菜圆子、溜沙圆子、刺毛圆子、南瓜圆子、青圆子、肉粽、骨头粽、赤豆粽、洗沙粽、牛肉馒头、烧饼、朝板烧饼、猪油葱烧饼、油氽臭豆腐干、白肺丝粉、肺心丝粉、豆腐花、油豆腐丝粉、大肉馄饨、虾仁小馄饨、姑嫂饼、腰子饼、酥糖、白麻片、黑麻片、椒盐桃片、寸金糖、橘红糕、马饼、杏仁饼、薄脆饼、肉月饼、百果月饼、洗沙月饼、广式月饼、八珍糕、红凉鲜面、白凉鲜面、酥肉面、爆鱼面、虾仁面、虾肉面、虾爆鳝丝面、虾腰面、卤子面、腰花面、咸菜虾仁面、蹄筋面、龙肠面、三鲜面、素三丝面、酥羊肉交面(白)、剪羊交面(红)、阳春面、葱油拌面,蒸汤面饺、油汆汤面饺、生煎肉馒头、烧卖、汤包、小笼、棉花饺、藕粥、冰糖糯米莲藕、莲心白糖粥、鸡粥、鸡鸭血丝粉头、粢米饭(甜、咸二种)、油条、茶叶蛋、鸡蛋煎饼、熟荸荠(地力)、炒白果(银杏)、烘番薯、麦芽糖饼。
   名菜肴水产类烩草鱼(酸辣)、头尾、划水、剪菜(指草、青鱼肚肠、肝、膘)、松子精灼桂鱼、红烧桂鱼、清蒸桂鱼、花鲢头滚豆腐、鱼羹、卤瓜黑鱼片、冬笋韭芽炒鱼片、鱼圆、状元球、清炒虾仁、虾仁腰花、开明鳝丝、红烧段鳝、清蒸河鳗、煎鳊鱼、蟹粉、占墩肉蒸鲫鱼、虾仁蹄筋、盐水虾、葱油爆虾、醉跳虾、爆鱼、清蒸河蟹、清蒸甲鱼、田螺嵌肉、糟炖鳑鲏鱼、糟炖白鱼、鲈鱼炖蛋、韭菜笋粒炒蚬肉、豆腐泥鳅、卤瓜青毛豆肉烧田鸡、虾仁蒸臭豆腐干、清蒸糟鱼、清蒸文武鱼(咸鱼与新鲜鱼同清蒸)、油汆“密”小鱼、清蒸鰟鲏鱼、清蒸河鳗。
   肉类冬笋韭芽炒肉丝、糖醋排骨、椒盐排骨、白肚(计肚)、炒肚片、炒腰花、红烧肉、红腐乳卤烧肉、东坡肉、荷叶粉蒸肉、红烧蹄膀(陈蹄)、五花酥肉、栗子烧肉、冻猪头肉(猪头膏)、门腔(舌头)、鼻冲、红烧羊肉、白烧板羊肉、羊交头、羊肚、烩羊血、春笋咸肉、文武肉(咸与鲜肉)、炒猪肝、里脊片、猪爪黄豆、猪白肺丝粉汤、黑木耳烧肉、肉丸、油炸肉饼。
   禽蛋类白斩鸡、带毛鸡(腌)、庆宝酱鸡、庆宝酱鸭、糟鸡、荷叶鸡、八宝鸭、盐水鸭、跳叫(指雄鸡头与鸡爪搭配)、酱煨蛋(与红烧肉或猪蹄一起烧)、虾仁炒蛋、韭菜炒蛋、葱爆蛋、蛋球、蛋卷、蛋皮、喜蛋、蛋糕、肉末蒸蛋、虾仁蒸蛋、水蒸蛋、糟蛋、灰鸭蛋(即腌蛋)、冬笋韭芽鸭掌、鸭血汤、鸡血汤、炒时件(指鸡鸭类硬肫和软肝、肠)。
   豆制品肉丝烩豆腐、花鲢头滚豆腐、香葱麻油拌豆腐、半氽豆腐、开洋豆干、油豆腐嵌肉、千张包子、油豆腐红烧肉、千张炒韭菜笋丝、千张烧咸肉、千张毛豆肉烧田鸡、素鸡(千张)、豆腐衣包子、咸菜炒豆芽、盐水发芽豆(指蚕豆)、臭千张、臭豆腐干、臭毛豆、菠菜豆腐。
   其他类苔心菜烧咸肉、臭苋菜梗、炒三鲜、全家福、发菜扣三丝、黄鱼鲞烧肉、
  三冬(冬菇、冬笋、雪里蕻同炒)、冬笋韭芽肉丝炒年糕。
   三名特产品板羊肉(俗称琼脂白板羊肉)始于清同治年间双林著名酒楼“金胜叙”馆。结合北方白烧羊肉,与本地湖羊肉制作工艺,唯双林独有。“金胜叙”馆毁于1931年火灾,其时双林镇上已有七爿羊肉饭店,其中陈昌盛、戴顺兴、陆顺泰、张顺兴四家沿袭原制作红烧工艺,相继经营板羊肉,其他几家仍单纯经营红烧羊肉。解放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后,板羊肉逐渐淡出市面。直至1981年,双林食品站根据当地群众和回国探亲海外侨胞要求,恢复传统名菜“琼脂板羊肉”,在镇领导支持下,重新购置一整套加工设备,聘请老羊肉饭店老员工出山,先后烧煮三次板羊肉,供不应求,好评如潮,轰动一时。现有烧制板羊肉书面资料传世,但真正会烧制此菜人员已难找到。
   食用方法:出售时,将煮好拆骨整羊铺于洁净木板上,凭顾客所指部位斩割而卖,其胸次部位是五花精肥相间,最受欢迎,鲜美可口,入口即化。以羊肚、羊肝佐酒,更是一种享受。
   按顾客所需,斩割下羊肉后,以原汁为面汤,面上放一块重约二两板羊肉,加上姜末和大蒜叶末,或小香葱末,即是一碗原汁原味板羊肉面。其时出售羊肉面,均在清晨天不亮时供应,顾客需提着灯笼到店排号吃面,供不应求。
   板羊肉基本无羊膻味,很多顾客常将板羊肉用干荷叶包后买回家,放在香粳米粥(俗称白米粥)内,与白米粥一起吃,其味入口感觉更佳。费新我有《忆乡味》诗二首,其一曰:“一包板羊肉,两碗白米粥;离乡久不忘,几时温口福。” 制作工艺流程:选羊、屠宰:选用肉厚、膘肥、无伤、无病当年生公羊。屠宰后,烫毛须仔细小心,不可损伤羊皮,以求外形完整。然后斩下羊头,开膛去内脏。
   整理:将宰后整羊“以内作外”,即用剔刀将羊四条腿的大骨剔除,并把表面反入,将胸腹腔往外翻出,四只羊脚朝外反转,塞进腿洞内,用细麻绳捆扎结实后,浸入清水缸内约两小时,以便浸出血水,并漂去,然后提出挂起,滤干。
   制汤:俗话说“姑娘靠妆,厨师靠汤”。板羊肉用汤是将适量螺蛳和虾壳长汤煮约
  一小时,滤去螺蛳、虾壳并澄清,滗出洁净汤汁,去掉底下沉渣,即可将羊肉放入烧煮。这清汤汁相当于当今“味精”。至于需汤汁多少,则视羊大小和经验而定。
   工具:剔骨刀、尖刀、细麻绳、清水缸、汤锅、直径一米煮羊肉铁锅,特制铁爪钩、直径60厘米左右竹蒸架、石块、竹子大笊篱、洁净木板(一般长约2米、宽50厘米左右)、铁制大汤匙等。
   辅料:盐、糖、黄酒、糟油(白)、上等茴香、桂皮、老姜、大蒜、螺蛳、虾壳等
  10多种,凭经验配定量。
   烹调:用直径约一米左右大铁锅,放入量螺蛳、虾壳汤汁、盐、糖、黄酒、白糟油、茴香、桂皮、老姜、大蒜等辅料,然后将整片半羊投入汤内(一般以2片为宜),盖好后用木柴(以前用桑柴)旺火烧约三小时,焖一小时后,用特制抓钩验一下羊身熟酥程度,感觉适度就可以将锅内整羊翻身,放入特制竹蒸架,并在上面用石块压住,使羊身全部浸入汤内,调味均匀走入羊肉内。加盖文火再焖二至三小时即可起锅。
   上板出售:羊肉煮熟后,用特制大笊篱将整羊捞起,用剔骨刀和尖刀拆去四脚及上半部骨骼,然后表皮朝上,轻轻放在洁净木板上,再去掉后半部骨骼,将整羊摊平,浇上少许原汁,即可出售。
   (此资料根据原张顺兴、陈昌茂老师父阿柳、阿聚口述而整理)双林市场流行改进型红烧拆骨剪羊肉和小块红烧带骨羊肉,较有名刘伶羊肉和郭阿三羊肉两家。另外莫蓉、镇西、苕南农庄和农家饭店也有烧售,共有10多家。
  而羔羊肉更受双林人喜爱和双林籍侨胞们青睐。
   姑嫂饼双林“姑嫂饼”名闻遐迩,在1929年6月6日西湖博览会上“沈德大”姑嫂饼获甲级奖,发奖状奖章,又在国际博览会上获糕饼类铜质奖状并颁发证书。此两枚奖章均在战火中焚失。
   “姑嫂饼”名称来历,或说因嫂子孝顺婆婆而缘起;或说小姑同嫂子搞恶作剧,在配料中加盐使其变味,此两种传说已无可稽查。历史百年以上是无可非议,祖上传承,据老师傅回忆至少四代以上。近年,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到双林镇,必以品尝为快,回去时又多多购买,带往他乡作为馈赠。
   “姑嫂饼”先用植物油制作,因植物油无黏性,取食不便,后经推敲改用猪油。
  再加精工细作,达到香、甜、酥、糯而又不腻,不粘牙,入口即化,无论哺乳婴儿或脱齿妪叟均受欢迎。
   “姑嫂饼”配方:原料有:面粉、芝麻、白糖、熟猪油、盐、花椒共6种。
   面粉:用上白面粉,过筛去杂质,用软柴火炒。因为软柴便于及时调火候(我地均用稻草),炒至半熟改用文火,一直炒至面粉成嫩黄色止。如若太嫩,做成成品会粘牙;太老,除色泽不鲜明外又极易碳化,从而降低营养价值。过去是将标准样品放在锅边,随炒随对照,以便锅锅面粉色泽相同。将炒好面粉摊开,凉透待用。
   芝麻:先在清水中淘洗干净,趁微湿放入臼中打,去皮壳,称之谓“切顶麻”,再把微湿的“切顶麻”入锅用文火炒至略有爆裂声,粒粒绽起为最佳,千万不能炒焦。
  摊开凉透后过小风去皮壳,再放入臼中打成略细芝麻屑待用。芝麻不必太细,太细反而影响香味,此道工艺好坏直接影响口感。
   白糖:用上等绵白糖,取其“细”“白”。
   盐:用飞盐。飞盐制作法是将普通盐用容易透水粗纸包扎紧密(用“同斗”,即粗糙纸)放入水中浸湿浸透,把湿盐包放入已熄灭炭火中焙干,拆包后,盐已成整块状,将盐过磨过筛,越细越好。这种盐有吸附作用,不易还潮,故称“飞盐”。
   猪油:厚板油煎熬后不可立即起锅,须用文火“养”在锅中,“养”到猪油特殊香味浓郁止。目的是去掉猪油中水分,使成品不易变质。用文火,是不致油色太老,成焦黄色,“养”油是关键。
   花椒:用手工去掉花椒中花籽,将花椒皮焙干过磨过筛,越细越好。
   工艺过程(以5公斤炒面计,可按比例加减):炒面5公斤,芝麻屑5公斤,白糖7.5公斤,飞盐0.05公斤之内,花椒粉(少许),撮合均匀后,边加猪油边用手擦,加油擦到能捏成团不松散为度。放置半小时左右使其走油均匀,再擦一遍即可用饼模试样。为适合一口一个,饼模为深1厘米,直径5厘米之圆形花纹状。将上述作料压入模子成型后倒出。如倒出困难或倒不出来,说明油分太重,应略加干料再擦一遍;如倒出后略用手指一碰即破碎,是油分不足应加油重擦,到既能倒出又略碰不破为度。定型后,十块一卷,包装上柜。用油多少无定准,
  一般说上述配量约需7公斤左右,天热略少,天寒略多。
   “姑嫂饼”除夏季因猪油融化不宜生产外,余三季均可生产,冬季产品可保持半年以上不变质。唯现在筒形包装需改进,因用纸太薄易走油,用纸太厚又易破碎,如改用衬塑纸盒包装,既便于携带又不改变形状,方可两全其美。
   双林“姑嫂饼”现已传至第六代,至2010年在世会此工艺者有陈叔英、张敬华、潘明荣、管博经、管新毛、方明华等。2010年,双林市场上以梁卫民生产为最佳。
   子孙糕与水晶糕二糕均为米粉类传统名点。
   子孙糕由出身茶食世家南京人王双喜始创于1905年前后。王双喜随父母来双林后,设摊于双林长板桥,用双林百果软糕和南京百果月饼馅料改制而成,每块12个铜板,因制作精良,味道独特,很快被消费者接受,并热卖。其时,王双喜在双林世家糕点朋友张季安,对王双喜“子孙糕”颇感兴趣,虽然王双喜对“子孙糕”制作配方、工艺极为保密,但还是被张季安(“张万兴”糕团店创始人)效用。后来,王双喜因家事而停业,唯张季安被推为正宗嫡传。
   “子孙糕”是米粉类传统名点,以皮薄、馅多、味甜为主要特色,外观挺而不硬、软而不颓,面张清亮、色呈琥珀;上口韧而不粘、油而不腻、甜味纯正、清香诱人。
  是定亲祝寿、婚嫁迎娶、造房盖屋、逢年过节、馈赠亲朋之上乘礼品。
   原料:选用当地优质糯(七)、粳(三)米粉为原料,辅以绵白糖、糖桔皮、糖佛手、糖板油、玫瑰酱、核桃肉、花生仁、杏仁、瓜子仁、青梅、金丝蜜枣、桂圆等,这是王双喜配方原料。而张季安果断弃用红枣、花生仁、桂圆肉,而对留用原料要求更精,如猪油,须用上等厚实板油用重糖(以糖当盐用)腌制10—15天使用,并用自制玫瑰酱,从而使其馅料更馥郁芬芳,色、香、味及外观更一枝独秀。
   外形包装:每块为方形,7厘米×7厘米,厚4厘米,以十六块为一板,送礼一般以十六、十八、二十四块不等,以图吉利。另外,还延伸有猪肉馅和小块尺寸:上小、下大斗形(每边4.5厘米、3.5厘米)称“水晶糕”。“子孙糕”上用食用胭脂红打上“子孙糕”“福”“寿”“囍”等,如今沿用最多的是正楷“子孙糕”和篆体“寿”字两种。
  顾客如需,则用簧篮包装,便于携带。每一簧篮均附有一张包装纸,纸上印有糕名、店主名、店址等,还有仙童两个,一个扛大荷花,一个捧大盒子,旁题“和合二仙”,上面再覆盖一张大红蜡光纸,上印“子孙糕”烫金大字,红底金字,气度不凡。
  1951年,在双林召开吴兴县城乡物资交流大会上,由传人张桐声、殷桂喜、顾根生、姚福林等人所制双林“子孙糕”和“水晶糕”,购者如云、供不应求、一炮走红。
  次年,在嘉兴地区城乡物资交流大会上,“子孙糕”影响再度扩大。
  1989年11月,在杭州举办全省小点心展·评·销大会上,双林“子孙糕”被评为米粉类糕点第一名。
  1991年5月,双林“子孙糕”被收入《湖州美食》一书,后被收入《中国名点》
  一书。
  2008年,湖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子孙糕”被双林镇列入“民间手工技艺”项目申报,并获通过。
   当今制作传承人有罗阿寿、朱水林、吴培坤、王新泉、潘明荣、丁阿六等。
   水晶糕是猪肉馅,以皮薄为特点。形状上小下大,重量为子孙糕一半左右。制作此糕的米粉,干湿度较难掌握,湿度大,造成水晶糕坍塌,干则不糯。现该工艺已失传。
   第三节门店各业及名店一门店诸业丝绸绫绢业蔡元兴、陈义昌、姚天顺、俞源元、施福隆、丁震源、陈三益、凌成记、裕成、振裕祥、怡大、维大、同丰祥、祥太生、协源、诚昌裕、广隆、郑昌盛、广源、瑞隆昌、徐同和、鲍诚昌、顺和、广裕、沈合兴、陈义和、钮裕成、沈裕生、弘生昌、福纶、和懋祥、瑞生和、聚康永、丰泰、广源隆、咸章永、潘聚成、元兴、易通、郑隆昌、单兴记、范柳记、沈农记、黄绮记、冯源泰、新昌、倪芳记、新昌。
   金融业典当表8-2钱庄表8-3银楼表8-4饮食业羊饭表8-5面点表8-6酒馆表8-7饭店(小酒)表8-8糕团(全镇有15家之多)表8-9续表8-9茶楼(全镇近20余家)表8-10肉店(近10家)表8-11说明:店名均无考鱼行表8-12说明:店名均无考小吃店、摊担毛长春豆浆、各种粽子;梅家粽子;洪钧酱粽;费子祥圆子;潘某某(陆家)馄饨;郭家笃笃馄饨;阿三酒酿圆子、生炒白果(银杏);马家酥油饼;沈某某丝粉肺头、豆花、凉粉;袁某某、孔某某朝板烧饼、猪油葱烧饼;小山东生煎牛肉包子;蔡家臭豆腐干(油氽);左小牛梅花饺。
   食品加工业米行(全镇大小米业店铺48家)表8-13说明:业主无考榨油表8-14酱酒(全镇有近25家左右)表8-15续表8-15生面铺(全镇近20家)表8-16说明:店名均无考豆制品(全镇35家)表8-17续表8-17说明:店名均无考糖坊表8-18说明:店名均无考手工作坊染坊表8-19木器表8-20续表8-20说明:店名均无考竹器(全镇有15家之多)表8-21说明:店名均无考铁匠铺大小、铁匠铺共计30多家,分大炉和小炉,大炉主制工具类铁制品(如铁钯、锄头、各种刀类、快口件)。小炉主要制钉类和小件配套铁制品。
   打铁铺表8-22说明:店名均无考铜匠、白铁表8-23说明:店名均无考箍桶(全镇有15家之多)表8-24说明:店名均无考制鞋(全镇有15家之多)表8-25说明:店名均无考弹棉花表8-26灯笼、灯彩表8-27说明:店名均无考生活生产资料石灰行表8-28桐油及生产资料表8-29砖瓦表8-30小猪行表8-31说明:店名均无考羊行表8-32说明:店名均无考木行表8-33瓷器表8-34嫁妆表8-35皮毛(全镇有15家)表8-36橹行表8-37说明:店名均无考修造船表8-38说明:店名均无考蚌壳、猪鬃表8-39蚌壳销往上海、苏州等地,卖于国内外纽扣厂。猪鬃也销往上海、苏州等地,转于外销,用于制作炮筒刷。双林唯钱氏行独家经营,有学徒、帮工4—5人。
   货栈表8-40说明:店名均无考柴行潘吉人、小阿金、徐德荣、邵惠金毛竹行表8-41说明:店名均无考服务业草席、芦菲表8-42理发(全镇有20家之多)表8-43续表8-43说明:店名均无考旅馆表8-44汽灯(机芯灯)表8-45钟表(以修为主)表8-46照相馆表8-47棺材铺表8-48说明:店名均无考香烛店(全镇有15家)表8-49泥水、灶头匠全镇共有25家。
   烟糖业糖果表8-50南北货(全镇有25家)表8-51续表8-51青果(全镇有13家)表8-52烟业解放前,双林镇有鸦片馆5家。
   鸦片馆表8-53土烟(刨烟),新开河一带、外庙兜港东陈家、原周家弄西(烟作白场)。
   解放前,双林镇专营香烟店有16家:香烟店(全镇16家)表8-54续表8-54茶叶表8-55药业双林镇区表8-56原苕南乡表8-57原镇西乡表8-58原莫蓉乡表8-59原重兆乡表8-60原塘南乡表8-61百货绸布业百货表8-62棉绸布表8-63除表记载的外,还有振裕祥、广源隆、王淦记、维大。
   衣裳庄(抗战后剩5家)表8-64说明:业主无考纸品、马张、文具、印刷、纸行全镇近30家。
   表8-65续表8-65灯彩、香粉、“亭子”、制伞、佛装吴天富—灯彩。(异于照明灯笼,专为节庆而用)志宝—制伞,以油纸伞和油布伞为主。
   凌洪文—香粉、胭脂业。(镇上唯一一家)严和清—纸扎,地点在港北埭。
   赵永宝—装业。(镇上有两家)
  1951年,双林有工商业户552家,其中手工作坊业148家,商业404家。其商业门店沿袭民国后期情况。而手工作坊业有小铁炉(铁匠铺)6家、车砻7家、箍桶9家、木作业20家、橹行1家、竹器15家、籘器1家、榨油5家、糖坊3家、土烟加工5家、皮毛业11家、制草1家、香烛坊3家、豆腐业27家、酱酒坊2家、胶坊1家、铜铁白锡业8家、帽作1家、秤作业1家、织布2家、缝纫鞋作9家、制面坊5家、钟表照相5家、红白绢纺1家。这些手工业作坊有些已多家联合。另外还出现由多家投资开设双林农具铁工场和联合烟土制造工场。
   二名店沈德大据“沈德大”糕饼制作第三代传人陈叔英口述:始于清光绪六年(1880),沈某某带领一家来双林上横街开设以自产自销糕饼(马饼、月饼、寸金塘、姑嫂饼、腰子饼、玫瑰酥糖等),同时兼营南北货。传至沈少英时,生意兴隆,营造三开间三进深二层江南大宅门式前店后作场门店,大墙门上方“沈德大”三个字为门店招牌,第一进屋内西边以糕点类为主,东边柜台为南北货、腌腊品,楼上为货栈和职工住宿,二进为原材料堆放处,以及制作糕饼和包装工场,三进为烘烤糕饼和厨房。传至沈石麟时,全店职工人数有12人,产品以酥糖和姑嫂饼最为有名,深受各地客商欢迎,享誉江浙沪
  一带。1929年,姑嫂饼在第一届西湖博览会上获米饼和点心类铜奖。得奖后,其铜牌挂在沈德大大门口右上方,增辉不少,生意越来越好。“沈德大”又在下横街,光郎弄西侧营造栈房和作坊,这是“沈德大”最辉煌阶段。民国时期,“沈德大”抵制洋货,大门两侧墙上,被称为双林地区“宣传之墙”,贴满抗日内容的各种宣传招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沈石麟带头进入私营工商业改造,公私合营,后进入国营烟糖商店和双林食品厂,把制作名点姑嫂饼技术毫无保留地传给其他人员,使得这一传统名点在嘉兴、桐乡、乌镇、新市、菱湖、湖州等地得以广泛传承。而这一技艺,在双林已有第四至第六代传人,分别是陈叔英、潘明荣、管博经、管新毛、张敬华、方敏华、梁卫民等,已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和赞誉。
   孙万顺 “孙万顺”为染坊。清中后期盛极一时,号称“孙半镇”。西栅港北埭至新开河一带全部是孙氏用房。孙氏祖籍绍兴乐安,清乾隆中期,始迁双林莫蓉大和兜蒋家村定居,以务农及织绢为业。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间迁至双林新开河,开始经营染坊,同时经营丝庄、米行,家业逐年兴旺发达。购地建宅多处,先后建有“喻德堂”“和义堂”“行义堂”“思义堂”“敬义堂”“仁义堂”,形成堂屋南向为坊屋以及经营场所,北向为居住场所,并在新开河建有一座“孙氏支祠”,占地800平方米,五开间六进深,位于现新开河双林第二毛纺厂位置。至清同治初年间,由孙吉福、孙吉昌开设染坊,正式设号“孙万顺”。主要业务以淀兰蜡染和淀染印花棉布,同时染土羊毛和毛纱、丝织品等。以“笃实”为经营原则,逐步走向“辉光”(“笃实辉光”4个字是孙万顺门楼匾额)。染坊抗日战争前后基本停业,现今“孙万顺”屋基本保存完好。西至小桥,东至斜桥,仍有房屋近百间。至2005年,尚健在染师有韩阿贵、王阿泉、潘万翔等人。
   “金胜叙”馆在原双林镇西上横街,现五金商店位置,系双林金氏“半亩园”主后裔在清乾隆、嘉庆年间开办。至清同治年间成为双林镇及周边地区著名酒楼,其时已有三开间三进深二层楼规模。其后二楼和二进操办喜事包酒,设有堂戏、大桌包厢,有厨师、跑堂
  10多人。清光绪年间,由金叙奎接替,带领六个儿子共同经营,聘请名厨杏新掌勺(今已传至第四代),当家菜肴有发菜扣三丝、冬笋韭芽烩鲈鱼、全家福、开明鳝丝、洗沙羊尾、湖羊交头,独家经营羊肉面(需天不亮提灯笼排号吃面,限量供应)。生意兴旺,为“金胜叙”鼎盛时期。至抗战前,众多灾难使得“金胜叙”生意日趋清淡,加上家属成员多,负担重等因素,经营管理也大不如前,最后毁于1931年一次火灾。
   天韵楼 “天韵楼”在民国中期由施颂声开设经营,是一家以冷菜为主的小酒馆,顾客以沽酒、佐冷菜消费。抗战前后,老板施颂声雇请从苏州到双林的金荣师傅,开始增加热炒,扩大经营。王师傅主打菜肴酸辣烩草鱼极符合双林人口味,备受欢迎,使饭店生意兴隆,声誉鹊起。双林解放后,进入公私合营,天韵楼与新市场“大观楼”茶楼结合组成“天韵楼”饭店,既经营酒肆,又经营茶水。1958年,归属双林区供销社饮食服务商店,开始姓“公”(即国营性质)。1960—1965年,先后归口隶属吴兴县国营商业局下属双林饮食服务商店。1982年,双林饮食服务商店投资120余万元,在原上横街新新百货店、长兴馆等店面基础上新建“天韵楼”饭店,占地500平方米,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内设点心部、餐厅部、客房部、小卖部等,功能多样,设施齐全,当时在湖州全市享有较高名望。饭店店名“天韵楼”三个大字由上海单晓天题写。
   高氏米行在米行埭、金锁桥畔、塘口,共三家。自清嘉庆年间高氏就在此开设米行。清咸丰十年(1860),高氏米行掌门人高菊亭开设“恒茂米行”,至清末民初由高庄夫更名为“高生记”米行。在米行埭中段,后有高氏同族称“同伯”之人开设“高兴记”米行,其后由高义清、高尹石经营。后来,在金锁桥另一侧、万元桥南堍西侧,由高子辉开设“高庆记”米行,拥有内燃机、砻谷机、碾米机等设备,发展成碾米厂兼米行,是双林米业界领军店号。
   “郑元记”布庄在双林镇浮霞墩。在双林绸布庄中规模最大,信誉和知名度最高。营业用房至2009年春犹存。该营业用房与众不同,有东南西北向四个大墙门,后只剩东门。二层走马楼,楼上楼下均为营业用房,经营品种有棉、丝织物(绫、罗、绸、缎)等,品种多样。“郑元记”始于清同治年间,清末传至郑同赓、郑同梅,此二人是双林著名开明绅士,对双林镇各项公益事业均有所资助,对始建于唐代的澄心庵给予香火支撑,使得澄心庵不至于败落,最终成为“郑氏家庵”(双林人俗称)。民国17年(1928),中共党员参加在郑同庚家里召开双林境内第一次会议,郑同梅后成为养梅行家。布庄解放后曾辟为书场和供销社办公场所,此绸布庄房屋属徽派建筑,是江南古镇上商业用房典型代表作,极其历史价值。据《双林古桥老屋》一书记载:“现有江南古镇中能保留下来这么完整的清中后期建筑并地处镇中心的商业用房,唯郑元记绸布庄是独此一家。”可惜在2009年被拆建改造。
   沈裕生丝绢庄在永平里,现有三进大门,占地750平方米。后进有木雕,横向花格窗保存完好,是典型的清中期建筑,楼上红色广漆楼板,并有栋梁圆形团花雕刻,横梁均有雕花金漆,至今尚存。这里曾是著名“沈裕生”丝庄、包头绢庄,由沈同均掌门,后至沈念慈时改名“诚昌裕”丝绢行,并在江苏、上海等地开设多家分号,联合外销出口,至抗战结束时停业。
   至2010年,成为浙北嘉湖地区唯一保存完整而损坏最小的丝绢庄。
   贝泰来中药店位于双林镇原下横街,现横街中段开设于清光绪元年(1875),原名“叶泰来”,后盘给贝晋眉、贝祖武。“泰来”是吉祥之意,因老板姓贝,便改叶为“贝”,“贝泰来”店名即由此始。占地881平方米,高大马头墙,三开间五进深。店门口正中悬挂金字匾额“贝泰来”。饮片、丸散在东,饮片屏风写着“功回造化”四个金字,屏风丸散写着“法金全生”四个金字,堂正中墙上一面大方镜子,两旁木刻金字对联:“修合无人见;诚心有天知。”地面采用木质地板。堂外放着茶几和椅子,以供顾客休息。二进是客堂间,抬头可看到“内有人生”
  四个白底红字,红木茶几和太师椅排列两行,正中摆着八仙桌和长桌,悬挂“刘海戏金蟾”中堂画,这里是跑街先生谈业务和聊天地方。楼上专供伙计们住宿。第二进还有灶间和磨坊烘间。第三进是切药加工间,屋顶备有晒场,楼上是仓库和细货房。第
  四进是煎药间。第五进楠木厅是堆放草药地方,并在天井里种有大青叶和饲养克蛇乌龟。药店初期有职工12人,后发展至19人,最多时达24人。员工分工明确,分头刀、
  二刀、三刀、四刀、磨房、烘工、煎药工等,营业柜上分头柜先生、二柜先生等,以恪守医道、精选饮片、依法炮制、博采古方、和修丸散来赢得顾客信誉。每帖药一物
  一小包,一帖一大包,包装上印有“贝泰来”大红店名和经营品种、地点等,并印有吞、冲、后下、先煎等用药细则。在“贝泰来”鼎盛期,双林地方上有“不吃贝泰来药,死了口眼不闭”之说(指病人)。“贝泰来”除门市营业外,还对双林周边农村小药店批发。自制成药有人生再造丸、六神丸、十全大补丸、十全大补膏、资生丸、安宫牛黄丸、人犀丹、鹅毛管眼药。双林特产八珍糕(名品中有专门介绍),大量销往桐乡等地。中药品种达800多种,成药100多种。
   老板贝晋眉接收“叶泰来”改称“贝泰来”后,精心管理,发展很快,同时在湖州、新市开设“贝文一”“贝益寿”两大药店。当时,双林镇上共有六家药铺,贝泰来排名第三,此后逐步跃升,最终坐上首位。贝老板一般不在双林,先后聘用王祖荪、叶宝成、傅文礼等人为经理。药店以“经营靠信誉、进货靠经验、炮制靠技术、服务靠礼貌”理念赢得市场,赢得信任。
   贝泰来药店从光绪元年挂牌以来,历经沧桑,成为双林百年老店、名店。“文化大革命”中,贝泰来店名受到严重冲击,但改革开放以后仍恢复老店名。其房屋几经改造,位置仍在原地。
   大观楼茶楼(1925年后改称大华楼,俗称新市场茶楼)清光绪初,熊氏经营凤凰楼茶馆(二层三开间)毁于一场火灾后,光绪末,改原熊氏(熊秀楚)大宅门走马楼为茶楼,起号大观楼。由熊普昌在原大宅门稍南(即现今位置),营造新式三层楼,东西七开间二进深,中间有宽大木质和琉璃相间楼梯,上楼后分东西二堂。南有空地20米×15米改为水泥地,周围有各类糖果烟什店、酒肆等,后来还有照相馆等10多家各类小店铺。由于到茶楼的茶客为镇上各界名流,热闹非凡,逐步形成小市场,为安全起见,熊家分别在东、南、西三口装上木栅门,晚间闭门。
  1919年,熊普昌开湖州地区先河,从事商业无声电影放映,每位门票小洋一角。大观楼除茶座外,还有功德林素食供应。早市至黄昏,这里聚集各种小吃担,江湖杂耍,农民进镇农副产品买卖等,形成市场,故里人称其为“新市场”。茶楼自“辛亥议事”后逐步形成镇上重大事情议事、调停之处。进入二三十年代和抗日战争前后,熊普昌为巩固和发展茶楼生意,由其夫人莫新娥坐账桌,雇佣7名堂倌,专职挑水2名,挑砻糠1名,青年女性服务员3名。三楼开设二堂口五包厢和鸦片业务,客人被称为“老爷班”,二楼被称为“长衫班”,有客人近20桌,底层为一般人员坐茶之处,称“短衫班”。东端为“老虎灶”和砻糠间。熊普昌逐渐成为双林“多开”人物,与各路军人、中共地下党人、日军人员、地方官员、商贾以及各帮派人物均有较广泛接触,后曾被推为双林第二任“维持会长”,但并未有出格之行为,不久又被他人更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接受国家对私营工商业改造,后与天韵楼饭店合并,名称改为“天韵楼”。
  此时茶楼已由熊信仁(阿三)接掌。
   高德兴(瓷器店)清同治末年,由湖北鄂城人高进阳、程奎二人在新市镇楼王堂创办“德厚兴”瓷器店。清光绪初,二人分家经营,高进阳到到双林,在塘桥弄开办瓷器店,店号始用“高德兴”。
   高进阳年轻时身体欠佳,59岁时病逝。民国初期,遂由高荣清经营掌管。至抗战前交由高子清负责双林店,高荣清长期在江西景德镇采办瓷器,三分之一时间住在湖北,同时采办湖南醴陵瓷器。由于瓷器质量好,又是双林镇上独家经营,生意极好,请胞弟高星辉、高景山到店帮忙,并从塘桥弄搬至下横街。店面是二开间,装饰一新,古色古香,各类瓷器很受消费者欢迎。抗战期间,高氏曾避难于湖北老家,双林由高景山操持,曾改用“高景大”店号。抗日战争结束后,高星辉回双林后仍用“高德兴”店号经营,聘用两名老表为店员、一个学徒。高氏瓷器生意延续近百年,历经三代人,在双林有口皆碑。
   穗香春糖果店在原上横街中段,由江苏盛泽人管云生于清末宣统三年来双林创立。虽只有单开门面,但另有在陆府前二间作场,与妻子吴月和(苏州人)共同经营、生产各种炒货、茶食、糖果,尤以玫瑰粽子糖闻名,松子糖、老姜糖也受当地百姓喜爱,生意一直红火。抗日战争前后,店业传至管博经执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公私合营时转入双林食品厂。
   天禄茶食糖果店在原上横街中段,直对塘桥弄口。民国元年,由俞庆生创办。主营糖果、茶食。
  主要有粽子糖、软糖、玫瑰酥糖、各类酥烧饼、香糕、肉松、苏式爆鱼、花生果肉。
   长兴馆创办于清咸丰中期,创办人王氏是江苏常州人,世代经营以面食为主的面食馆。
  同治九年(1870)始在双林上横街开设店号“长兴馆”苏式面食店铺,以经营汤面、面点为主。主要品种有烧卖、汤包、蒸饺、馒头。汤面有阳春面、葱油拌面(加葱花蛋皮丝肉骨汤)、红凉鲜(爆鱼交面)、白凉鲜(白鸡交面)、酥肉面(酥肉为白烧)。
  其蒸饺、烧卖和汤包均以皮薄、汤汁多而鲜美,馅嫩而不腻著称。每天下午还供应油汆汤面交,深得顾客欢迎。清末民初,王文虎掌接“长兴馆”,其时已成为本地区有名面食馆。店面二开间,南北进深店堂约二十五公尺,旁侧有制面工场。有伙计6人。
  民国中,由第四代传人王福民掌管,营业品种除传承名点外,还增加其他各式交面、炒菜以及酒饭等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公私合营,后并入国营“天韵楼”饭店。
   三商业网点当今双林主要商业街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国营商业垄断市场局面被逐步打破,由指令性经营改指导性经营,最终进入市场性经营。原先一柜多员,人浮于事现象已不容许存在,租赁、承包、下海等新政策大受欢迎。比如从1983年起将进货、运输、销售由原来的“统购包销”形式,改为统购统销、计划收购、订购、选购四种;放宽采购权,推行集体经营、自负盈亏责任制。1988年以后,国营商业和供销商业大都采取逐级承包,以人定岗,以岗定责等方法奖罚记酬。2000年开始,商业全面转制,长达40余年国营商业宣告终止。
   随着双林镇区扩展,原镇区老商业街(如港北埭、行前埭、外庙兜、新街、米行埭以及虹桥港一带)渐趋没落,大都变为居民住宅。而个私商业门店向新开辟的爱国路、和睦路、复兴路、富强路、虹凤路发展。至2010年,实际存在营业共有近1000户,其中最多是服饰鞋帽店,专营服装类店就有112家,以品牌连锁店居多,共有70余家,与双林历史上估衣业最多一年相近。其他依次为日用饰品、副食品、通讯、手机、电器以及饮食、蛋糕和其他服务型行业,大都以开业周期短、变化快特点来适应现代社会和现代商业的快节奏。现将各街区主要部分门店实际营运招牌名称实录如下:塘桥街
  20世纪50—70年代,街区内主要以轮船码头、招待所、冷作钣金、铜锡工场、双林建筑工程队搬运站、牙医疗所、邮电所等门店。改革开放后,主要以私营门店为主。
  有副食品超市、小饭馆、网吧、钢材经营店、招待所、社区办公地、邮政、电信大楼、吴兴影楼、三桥钓鱼用具、百货批发、钟表修理、书画经营、珊丽理发店等行业,有近40家。
   横街
  1958年填市河,合并原上、下横街而成。20世纪70年代,双林国营商店大都集中在这里,如食品公司、饮服公司、烟糖公司、医药公司、中百公司等。改革开放后,这些国营公司转制和破产后,横街商业完全进入个私营业。主要行业有文具、塑料、水果、百货、什货、点心、面馆、医药、天韵楼宾馆、副食品超市、照相、五金、电器、农机等为代表。其中,贝泰来药店为百年老店,天韵楼为著名酒楼,范阿毛面馆、稳得福面馆已在长江三角地区声名鹊起。郭阿三羊肉已成为双林特色产品。臭豆腐烧饼、梅花饺、面塑工艺品是双林传统行业之特色品种,得以在这一街区传承至今。共有130多家商铺。
   爱国路(南北向)
  20世纪80年代建成。从进镇公路(原章家弄)至横街交叉口。这条街区上的商业店面,部分是从其他地方搬迁而入,如农业银行、工商银行等。新建大楼有原中国银行、供销商场、供销大楼、沈家桥商住楼等。现整条街面大都以商住楼形式建造,临街底层为店面。进入20世纪90年代,各类名牌服装、鞋类进入双林社会,名品专卖商店林立,有近30家。通讯业发展迅速,手机供应专卖场集中在这里,有10多家。
  原农村信用社(今称南浔银行)也坐落在这条街。家纺业是这条街上新兴行业,生意红火。蛋糕名店汤姆斯和奥奇也落户在此,成为时尚食品,颇受欢迎。欧特福超市和浙北大厦超市位于中段和南端,带动双林副食品消费增长。花艺商店有各类鲜花、绢花供应。面向大众药房供应日常医药用品。中低档鞋服店有多家,供应一般消费服装,经济实惠。双林电影院也落户在该街区中段,附近区域内唯双林有此影院,经常放映电影。化妆品和清洁用品商店受广大女性欢迎。另外还有炒货业、快餐店、饮品、美容美发、窗帘等店铺。刘伶饭店是双林最早私营饭店(1982年),供应红烧羊肉颇有特色。旅馆和小型酒楼多家,为双林夜市增加更多色彩。歌厅、舞厅、夜酒业持续至深夜。该路共有220家店铺。
   车站路该路是在双林通湖盐公路后,新汽车站建立后形成一条销售电动车、摩托车商店和旅馆业路段。各种品牌电动车、摩托车专卖店多家。东方大世界、伟丰大酒店、双龙门休闲城集娱乐、餐厅、KTV、客房、网吧为一体。汽车站、公路管理站、土地管理所、加油站、新大林橡塑厂、压敏胶带厂等也坐落这路区。共有45家门店及企业。
   和睦路(东西向)位于爱国路中段。为双林镇向东扩展镇区而开发的一条商业街。主要有双林农贸市场、房地产管理所、财税所、原工商所、文化中心、建设银行、供电所、广电所、好好宾馆(饭店)等。大润发超市、金银首饰供应商店、酒类饮料供应部、蛋糕房、服装类商店以及爆竹专供商店等一应齐全,成为双林改革开放后第三条热闹市街。共有100家门店。
   富强路(东西向)主要有双林人民医院、煌朝大酒店、玉手缘足浴、珍贵娱乐中心、东方明珠茶楼、仁和茶馆、新华书店、家用电器商店、灯具店、电脑维修、烟酒、水菜、特色餐厅多家。现共有60多家店铺。
   复新路(南北向)主要有双林法庭、镇计生服务站、镇农业服务中心、豪盛大酒店、嘉好西餐厅、新双林中心幼儿园、丽苑大酒店、都市宾馆、蓝岛歌厅、双龙阁茶座、法律事务所、娜缇芙好美容院、蓝波湾休闲会所、新富乔足浴、花蚨果休闲会所、川香火锅连锁店,共45家。
   虹凤路(南北向)
  2010年,开始构筑新的商业氛围,从原计划以虹凤路一带为主逐步转向镇区南部,特别是爱国路南端,以浙北大厦大型超市为主,带动整个双林镇的商业兴旺。除上述街面的商业门店外,虹凤路上还有多家建材、洁具、太阳能热水器专卖特色商店,以及全新路上都市大酒家、汽车美容、毛纺业配件、汽车维修及整车供应等企业。
   虹凤路是政府扩镇东移计划成果,当今虹凤路有知名品牌太阳能热水器—皇明太阳能热水器专卖店,以及10多家卫生洁具品牌专卖店。美容美发店众多,另还有寄售业、小型特色饭店以及艺术品店、茶楼和各种装潢器材、防盗门等门店。
   虹凤南路设有凤凰文化广场、费新我艺术馆等。
   米行埭(街)、港北埭
  20世纪50年代,两条老街上商业门店主要有酱酒业、什货、小酒饮业、羊行、染坊、米行等,共有60多家门店。20世纪70年代后,国营商店兴旺,街上店铺逐步关闭,成为居民住宅。
   清风巷解放前是丝绢业较为集中的地方。解放后,唯存老茶馆、青果、棉花加工业、电料行、白铁业等少数几家店铺。2000年后,有一家生产“子孙糕”的店铺,所产“子孙糕”等糕点颇有影响。
   原长板桥(今称金锁南路)这里现有早市,虽然只有几家店,但早市热闹,延续20世纪50年代风俗,茶馆,小吃、馄饨、面、烧卖,竹制器具、烟什小卖部,农民自产农产品随街摊卖。
   凤凰路(南北向)该路是20世纪70年代原外庙兜向南合建的一条新路,有茶馆、烟什、青果、面业、木业、铁企业等。20世纪80年代,辟为农贸市场。
   以上主要街道上的门店,随着爱国路南端十七层商住楼竣工使用,除三层以上为住房外,主楼为商务楼和全国百家信誉商业单位—浙北超市,50多间商业门面已开业,与周边街区形成双林镇的新商业中心区域,与爱国路北段和原横街商业区形成鼎足之势。
   汽车迅猛增加,家庭使用普及。汽车供应、汽车维修、美容、汽车配件供应商业分布在维多利大道、外环和东环大道。
   摩托车、电瓶车供应商店也主要分布在镇南部,以及镇西和莫蓉两个小、集镇上。
   机械配件、电器配件商店,建筑用各类器具和用品也相继分布在各主要街道上。
   在镇西和莫蓉的集镇上各有主要街道二横二纵和一纵二横,农贸市场各一个,商业门店各有近80多家和60多家,从事各类行业。
   双林老镇区街道,市尘24小时几乎不间断,载客三轮车和“的士”通宵皆有,凌晨3时左右起早点摊和农贸市场已灯火通明,清晨五六时开始,各类小汽车、摩托车、机动三轮车、电瓶车已纷纷出动,可谓车水马龙。8时旱市,各店开始营业,一直至晚上22时。双林镇夜晚,霓虹灯闪烁,酒楼、茶楼、服装专卖店最热闹,犹如上海南京路,被誉为湖州地区乡镇中繁闹夜市之一。

知识出处

双林镇志

《双林镇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发行中心

编史修志,是文明的特质、是社会的责任。它挖掘、整理、保护着人类世代相传的、最宝贵的公共遗产,意义十分重大。是让双林的历史产生新的活力,文脉得以传承,对双林的经济社会发展大有裨益。双林,旧名东林村、东商林、曾名桑林,明永乐三年(1405)改名双林镇。境内花城遗址出土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时代的黑衣陶豆把、壶、匜、罐、觚、玉环等,可见双林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4000年前。从那时起双林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进行着艰苦卓绝的伟大创造。

阅读

相关地名

双林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