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丝织绸业发展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双林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136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丝织绸业发展概况
分类号: F426
页数: 2
页码: 601—602
摘要: 双林区境历来除生产绫绢这一大类丝织物外,同时利用绫绢织机纺织其他丝织品。
关键词: 双林镇 丝绸 丝织绸业

内容

双林区境历来除生产绫绢这一大类丝织物外,同时利用绫绢织机纺织其他丝织品。
   宋,湖州设有织绫务,织工专为朝廷织制绸缎。
   元,有生帛局、织染局。
   明洪武,改造湖州织染局“岁造常为缎匹”。
   明天顺,湖州织染局除岁贡常额外,增造彩缎7000匹,包括从双林地区上贡之“缂丝缎”“绣花缎”等料,其彩缎诸色有纻丝、纱、罗、织金闪色等名贵锦缎。
   正德年间,奉诏彩缎织造17000余匹。
   清初,各地织染局均被撤销,唯湖州织染局被保留,专门制作贡品,如圣旨底张、龙袍等原料。但一局生产能力有限,则以“岁造缎匹银”和“龙袍解杠路费银”等充抵。这些原料相当部分由双林民间织绣,生产地在今“新绢巷”一带,这里曾有许多织户,有“绣花坊”之称,原有“绣花坊”石牌楼一座,“文化大革命”期间尚残存。
   清后期,民国丝织业进入全盛期,官营丝织被民营丝织所代替。受双林汪氏在江苏吴江盛泽织绸业影响,钮稚云父亲在双林沈家桥南改丝绢庄为丝绸厂打线织绸,置办手工抛梭织绸机10台。以四开间三进深为厂房和店面营业房,房西路弄为打线处(现仍称打线弄)。该厂房营业房至今还基本保持原貌。钮一方面合股投资缫丝厂,一方面经营绫绢、丝业,一方面织绸经营,生意红火。主要生产线绸绉和改良绸。
   进入民国初期,钮氏传至钮稚云经营,改名“日新盛”。在万奎桥北,由顾某某改“黄浆坊”为绸厂,称“艺伦”绸厂。另外还有陈元林开设“协成新”绸厂。他们也尝试改手工抛梭织绸机为电动丝织机,由于规模小,资金短缺等原因,不久在抗日战争前关闭,转入单纯性营业丝绸、绫绢的商业号。
   从抗战开始至解放,双林丝织业除绫绢生产,只有极少数绫绢织户生产少量其他丝织品。
  1958年,双林绢厂成立,除主要生产绫绢外,还生产交织绸和其他真丝产品。
  1978年,改革开放后,乡办绸厂兴起,同年8月苕南丝织厂(后归顺达绸厂)建立。在以后的5年中有塘南绸厂、重兆绸厂、双林绸厂相继建立。主要生产除纯桑蚕丝织物外,同时开发棉、麻、涤等交织绸。增宽绸缎门幅,加重绸缎分量,提高产品加工深度。其中,塘南绸厂和重兆绸厂工业年产值超1000万元。
   其产品为11556打字纺、20158特丽纶、电力纺、12103双绉、多花色提花绉(其中珠光绉为最有名之新品)、重绉、留香绉、绵地绉、斜纹绸、素绉缎、芦山纱、东风纱、织锦缎、桑波缎以及真丝与交织被面。

知识出处

双林镇志

《双林镇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发行中心

编史修志,是文明的特质、是社会的责任。它挖掘、整理、保护着人类世代相传的、最宝贵的公共遗产,意义十分重大。是让双林的历史产生新的活力,文脉得以传承,对双林的经济社会发展大有裨益。双林,旧名东林村、东商林、曾名桑林,明永乐三年(1405)改名双林镇。境内花城遗址出土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时代的黑衣陶豆把、壶、匜、罐、觚、玉环等,可见双林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4000年前。从那时起双林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进行着艰苦卓绝的伟大创造。

阅读

相关地名

双林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