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绫绢织户品种工艺传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双林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1364
颗粒名称: 第四节 绫绢织户品种工艺传承
分类号: F426
页数: 9
页码: 585—593
摘要: 倪家滩曾名倪家儒,在双林镇西倪家滩村,有南北两自然村,村中多王姓。初无“倪家”之名,后因双林“倪绫”而成名,村中尚有倪家桥。倪绫原出双林东庄,自倪家独生女梅英嫁与该村王姓为妻后,梅英把祖传倪绫工艺秘诀传授给村民,由此倪绫发扬光大,世擅其名。织漩漾在双林镇东北,机织户环聚其中,故名。宋元时尤盛。东林响铃、普光两桥前后皆市,普光桥畔有绢庄十座。清代织旋漾清浅,可扬舲,岸北芙蓉掩映,秋月更佳,东临吹台,西接大溪,中峙水镜寺。
关键词: 丝绸 绫绢 工艺传承

内容

倪家滩曾名倪家壖,在双林镇西倪家滩村,有南北两自然村,村中多王姓。初无“倪家”之名,后因双林“倪绫”而成名,村中尚有倪家桥。倪绫原出双林东庄,自倪家独生女梅英嫁与该村王姓为妻后,梅英把祖传倪绫工艺秘诀传授给村民,由此倪绫发扬光大,世擅其名。
   织漩漾在双林镇东北,机织户环聚其中,故名。宋元时尤盛。东林响铃、普光两桥前后皆市,普光桥畔有绢庄十座。清代织旋漾清浅,可扬舲,岸北芙蓉掩映,秋月更佳,东临吹台,西接大溪,中峙水镜寺。
   纱机山在双林镇北谈家堰西,即今苕南谈家兜西,明初始,纱织机者聚此故名。
   老绢巷、旧绢巷、新绢巷三巷均在镇上,老绢巷在双林长桥北堍偏西,宋元时,这里已是绢市,在这里交易丝、绢产品。旧绢巷在闵家巷东南,东通来龙桥,元、明时吴氏居此,为估客收绢。老、旧绢巷设店收绢兴于元代,清初绢市东移,故以老、旧别之。新绢巷,又称新开巷,在镇东兜北一带。明初陆矩宅第,明末东迁人沈孝廉构市尘成巷。清初绢市移至,各商贾收绢于此,清雍正末,绢丝业在新绢北端建造丝绢会馆,设绢庄公所,绢业散丝者皆集于此。
   广福弄(街)在塘桥街西。广州、福建丝绢商人集于此,常年住这里,北通双溪码头,清初双林丝绢80%以上被这路客商收购贩运至南粤、东南亚、日本等地。
   泾县会馆在沈家桥北,清康熙年间泾县丝绢商及皂坊朱、胡、洪、郑、汪五姓及刘氏合建,除染绢外,经营绫绢运销江宁府,从事商业和议事活动。
   二绫绢品种绫其纹理似冰凌之理也。以斜纹或斜纹变化组织作地的花素织物。唐时绫充贡,号吴绫。唐武德四年(621)“吴郡乌程县置土贡服乌眼绫”。唐代女文人吴彩鸾用吴绫书写《唐韵》多编传世,《新唐书·地理志》、南宋嘉泰《吴兴志》、明万历《湖州府志》、清同治《湖州府志》均有记。
   《旧唐书·李德裕传》中提到:“奉诏进贡可幅。吴绫中尚有玄鹅、天马、椈豹等纹饰盘缭绫。” 南宋时吴绫又称“樗蒲绫”。
   绫由散丝所织称纰绫,合线所织称线绫。
   明代吴绫改称湖绫,其线绫,炼染后柔滑,光彩眩目,优于他处。
   明正德、嘉靖间(1506—1566),双林区境内所产花绫、素绫、串五绫等享誉市场。
  绫用经丝多,织制紧密,质地厚而光,在暗处用手力擦稍久即生火光,俗称油缎子。
   明万历(1573—1620)以后,双林机户绫绢业巧变百出,名目甚繁,有花,有素,轻重兼备,尤以东庄倪姓独家所织倪绫为佳,上有两龙,龙睛突起有光,为一时极品,专供朝廷用于奏本封面,久负盛名。
   明崇祯间(1628—1644),双林区境内常年生产包头绫、帽顶绫、乌绫、裱绫、倪绫、安乐绫(用于老人制寿衣)、板绫(用于制锦旗)。
   裱绫其中有龙绫、云鹤绫、洋花绫等。
   清同治后,双林区境内设计生产纹绫、双凤绫、滕玫绫、喜鹊绫等新品种。
   民国初,又新增字绫、会绫、屏绫、庄绫、线绫、云绫、兴绫,这些品种延伸至苏州、震泽、盛泽、四川等地。以颜色可分杏黄、玉色、大红绫、湖色两绫、元色牡丹、三兰球蝶线绫。这些品种大都出口东南亚地区。
   解放后,国家组织双林13家织户,对织造绫绢进行规范生产,完善制作工艺,实行相对标准,启用代号等手段,使绫绢生产更趋完善。
   H-1926蚕丝花绫绫,分门幅68厘米、72厘米、90厘米三种。
   +H-1926精品蚕丝花绫分门幅68厘米、72厘米。
  +B-6101精品锦绫,86厘米门幅,是用蚕丝作经、纯棉纱作纬交织,色泽和立体感强。主要用于古籍线装书封面装裱,还可用于热熔性胶裱字画。
  H-1855,宽68厘米、72厘米等,仿古蚕丝花绫,用于修复古画、文物、还原作品之原来面貌,具有较高复原性,用全土蚕丝(手工缫丝)织造。
   蚕丝复古板绫:100厘米宽,用于临摹古画、手绘墙纸、古代圣旨修复。在敦煌壁画临摹方面用量较大。用全蚕丝缎纹织造。
   G-822金丝绫:以化纤丝和金币(皮)丝交织而成,用于书画装裱,有画龙点睛之点缀效果。
   B-6038:宽100厘米宋锦。以蚕丝为主,和黏胶丝相结合,先染后织,经十八道工序,染色后还需几道工艺,方可织造,难度较大。纬向有3—8种色,可织成产品5—10种色彩,可根据不同需求,选择不同花型和色彩。
   韩锦:86厘米、100厘米、108厘米宽,为新型锦绫,以45%和55%棉纱织成,以独特织造技艺和炼染工艺,成为新型装裱材料,主要用于机器装裱书画、书皮、证书等,外观比锦绫好看,但手工装裱还有一定缺陷。
   当今绫所用蚕丝,一般用白厂丝20/22。绢重21.5克为标准重(68厘米×100厘米)。每平方厘米30梭为标准。
   花纹品种主要有云鹤、云纹(大、小)、环花、梅兰竹菊、四季常青、福禄寿喜、圆牡丹、冰梅、元龙(大、小)、锦龙、青铜古币、古币,根据需求,定制提花板可得不同图案花纹,现今制提花板已进入电脑制作。
   绢缣也。其丝拒厚而疏。唐代列为贡品,现代所织长丝平纹绸类似绢。
   按《香祖笔记》梁武帝小名阿练,改练为绢。
   晋太元六年(381),吴兴太守“王献之书羊欣白练裙,练即绢也”。
   宋时湖州地区岁贡花绢10000匹,主要来自双林区境。
   仁宗年间征收丁绢,以绢充税,4丁纳绢1匹。
   元时有说花织为绫,平纹为绢。
   明成化时,绢品种有官绢、狭小绢、五色局绢、灯绢、裱绢等之称,其中以狭小绢充贡品。其时,以蚕丝为原料所织纱和绉也归类于绢。
   绉纱起于明,亦有花有素,而素纱大行于市。
   明天启年间,“包头纱”唯双林一方人能织之。包头纱又称“包头绉”。武林女诗人梁小玉有《双林包头》诗:“轻霞薄雾小香罗,傍着婵鬟香更多。最爱春山缥渺上,横妆一带浅青螺。”(罗指纱)。双林机杼人家,相沿此业,巧变百出,有花有素,名目甚繁。行销南北,号称“通行天下”。
   纱有直纱、葵纱、夹织纱、包头纱、杜纱、轻纱、灯纱、香云纱、巧纱、冰沙、银条纱等。绉有包头绉(即包头纱)、绉纱、花绉、素绉、鸡皮绉、顺纡绉等。其时,还把罗也列入绢,有素罗、绮罗、帽罗、帐罗,只是后来人们把这些罗统称为“湖罗”。
   明末清初,双林所产“包头纱”(绉)已成为名品。其名目不一,精美无比。苏州、杭州各庄家多半仿照自织,甚至连苏州、杭州织造局亦自织,但“总不及双林之密实”,远不及双林。因双林绉纱“最轻而宜暑者曰冰纱,每匹不过一二两,花素皆备,惟双林里中独造,且善染色,他处制不佳”。见民国《双林镇志》、乾隆《东西林汇考》。
   清同治《双林记增纂》记:“包头绢妇女用为首饰,故名。惟本镇及近村乡人为之,通用于天下。闽之男子亦裹首,北地秋冬风高沙起,行者罩面护目,通称清水包头。”民国《双林镇志》记:“明隆庆、万历后机户巧变百出,名目甚繁,有花有素,有重至十五六两,有轻至二三两,有连为数丈,有开为十方,方自三四尺、五尺至七八尺。
  其花有四季花、西湖景致、百子图、百寿图、双蝴蝶、十二鸳鸯、福禄寿喜、八宝龙凤、云鹤、盆景、花篮等样,其各有加长、放长、中六、真清、福清、提清、荡胶、缎本、波绢等。五绉、六绉、加绉、放绉、花绉、淮连、分两、清光、行脚地、改连等名。又有官绢、灯绢、裱绢。”纱:“素曰直纱、花曰软纱、葵纱、巧纱、灯纱、夹织纱、最轻而利暑曰冰沙,每匹重不过一二两。”绉:“起于明天启间,皆打线为纬,向以绢包头谓之。一绉纱约长四五尺,包头额有余,绕束发际,有阔宫、狭宫、顶宫,小重泉绉、海绉。”罗:“三梭、五梭、七梭间。”罗一名湖罗,“亦曰帐罗,可为帐,亦为衣也。” 绢之品种,除上述以包头绢外,尚有杜生绢、冬生绢、禳绢、裱绢,矾绢用于制风筝、屏风、绢扇、绢花等工艺品。
   清代,绢的名称在双林区境以外,另有名,称筛罗、神袍等。
   通俗称“熟者为绫,生者为绢”,后改称“花者为绫,素者为绢”,这些称谓,从清初一直延至清末。
   清末民国初开始,对绫和绢统称为绫绢。这是因为从道光、咸丰间开始,绫绢都用一种小花栖提花机以不同工艺织造。
   解放后,绫绢主要有阔花绫、狭素绫、狭文绢、灯纱、一丈纱绢等5个大品种,从1956年开始,恢复生产花绫、耿绢、矾绢3个大类品种。其中,花绫有龙凤、寿喜、冰梅等20多个花型色泽。同时,恢复生产各类锦绫品种。
   生绢(不上矾)、熟绢(上矾)耿绢:门幅86厘米,H-1924门幅142厘米,H-1440精耿绢:门幅86厘米,H-1924门幅142厘米,H-1440矾绢:门幅84厘米,H-1924-1门幅138厘米,H-1440-1精矾绢:门幅84厘米,+H-1924-1门幅138厘米,+H-1440-1特制矾绢:门幅84厘米,+H-1924-1门幅138厘米,+H-1440-1生绢类用途:以全蚕丝织造。主要用于传统装裱书画、古籍线装书封面、书皮、请帖等,还可以用于现代热熔裱画材料。
   熟绢类用途:以全蚕丝织造。主要用于写字、画工笔画,可水墨涂鸦,普通熟绢不宜画重彩工笔画。而精矾绢和特制矾绢除上述用途外,还可用于画重彩工笔画,特制矾绢最适宜之。其保存时间可达几百年。
   其他特制绢类仿古绢用土蚕丝或双宫丝织造为主,也有用厂丝生产织造。用丝规格100/12,该产品主要用于临摹古画、书法。装饰时,当墙纸使用可手绘图案。临摹敦煌壁画首选材料,出口日本,被用作裱画材料。
   打印绢用蚕丝织造。主要用于打印扫描古画,具有水、油两性兼容功能,是做高仿和复制画的高档材料。用此绢复制的画外涂上德国纳米高分子材料,可跟原画几乎无异。
   工艺纺用蚕丝织造。质地紧密,是制作风筝的主要材料,也可用作画画、制绢扇(宫扇)等。H-7402,门幅为140厘米,H-7002门幅为90厘米。
   各类绢其标准克重为32克(83厘米×100厘米),密度以35梭为准,根据不同需求可以35—45梭。蚕丝规格为27/29和20/22,基本与绫相同,除特殊需要。绢的门幅现已可达2米。
   绫绢标准符号、用丝绫绢织造在清以前用丝均为农家织户土丝。民国初蚕丝业(其中包括绫绢织造)使用白厂丝确定规格,以适应改进后的铁木织机织造。解放后,浙江丝织业和全国丝织业分别以英文代号和数字代表组合,代表丝织品不同织品名称、省份、织品之规格、花式号。
   例H-1926花绫、H-1925矾绢、H-1924耿绢,H代表浙江生产,数字1代表蚕丝,926、925、924代表规格、花式号。白厂丝质量级别必须在AAA级以上,绢的生产最好在AAAAA级,织出的绢表面均匀挺括。花绫之经丝组成以白厂丝20/22单根,纬线以白厂丝27/29双根来织造,经纬密度分别达到经密50根/厘米,纬密度30根/厘米的要求,门幅以68厘米、匹长20米为一匹成品。耿绢之经丝以白厂丝27/29单根,纬线以白厂丝27/29双根来织造(也有厂家经丝以20/22单线,纬丝以20/
  22三根),其经密度40根/厘米,纬密度35—37/厘米。
   又例锦绫B-6101、B6038,B代表湖州生产,数字6代表真丝与化纤交织,数字101、308代表规格花色号,经线20/22单根白厂丝,纬线由单根32—40支精绵纱交织而成,经密度为60—64根/厘米,纬密30根/厘米,门幅为86厘米,匹长为50米一匹。
   又例邢窑绫绢厂生产新品种G-822金丝绫。G代表化纤与特殊材料交织而成,
  822代表规格花色号。
   浙江丝织品在全国丝织物代号码序列中,又有另外代码。如花绫绫为15663,耿绢
  15153。
   三绫绢工艺传承人汉末三国吴起,“吴绫”与“蜀锦”齐名(吴绫即以双林绫绢为主)。
   唐代,“绫,唐时充贡。”乌眼绫最为有名,被用于制作御服。俗称吴绫。白居易有《缭绫》诗:“天上取样人间织,染作江南春水色。异彩奇纹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 宋时,湖州有“织绫务”机构,是专门为朝廷织造贡绫的领导机构。
   元代起,双林绫绢翘楚于东南,开始独占鳌头,时镇东林已有“绢庄十座,在普光桥东”。
   明成化年间,双林绫绢“炼染光彩,异于他处”。
   明隆庆、万历间,双林“机杼之家相沿,比业巧变百出,名目甚繁”。“花素皆备”之绫绢为“双林里中独造,且善染色,他处制不佳”。
   明末清初时,双林裱绫、裱绢有“龙绫、云鹤绫、洋花绫”等名目,专用于奏本面之龙绫,上有两龙,“龙睛突起而光亮”为一时极品。双林包头绢、纱已“通行天下”。
   清末,双林大小绢庄20余家,销经福建、温州、台湾及日本等地,盛时可销10万余匹。
   民国8—10年,绫绢生产又进入生产盛期,双林区境4乡有织机2000余台,几乎户户织造绫绢,年产绫绢达240万米以上。
   解放后,双林绫绢厂在1978年9月后生产的“云鹤”花绫开始出口新加坡、美国等地。
  1983年、1987年两年,双林绫绢之H-1926花绫、H-1925矾绢被评为浙江省优质产品。
  1994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五届亚太地区博览会上,花绫和矾绢双双荣获国际金奖。
  1997年7月,天工绫绢厂解决30多个技术难题,开发出传统与高新技术相结合仿古耿绢,用于制作中国首套真丝防伪邮票《文房四宝》。
  2001年7月1日,《湖州日报》出版彩色真丝报,内容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印数为1000套。
  2001年11月,双林绫绢被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授予“国之宝”荣誉称号。
  2005年12月,锦绫被在安徽芜湖召开的第六届国际旅游产品博览会组委会评为银奖。
  2007年6月,双林绫绢织造技艺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08年,被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委会授予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文化工作做出积极贡献荣誉奖。
  2008年6月,双林绫绢织造技艺被列为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发〔2008〕19号文件)。
  2009年6月,杭州锦绣中华—中华织绣精品大展中被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浙江省文化厅、杭州市下城区人民政府共同授予创作银奖。
  2009年9月,双林绢织造技艺为中国蚕丝织造技艺之一,成功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2010年4月,在中国文房四宝协会第25届博览会上被授予金奖。同时,被授予国之宝、中国十大文房名品名具称号。同年5月,在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第二届中国·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被授予“天工艺苑杯”银奖。同年11月,被中国(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组委会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项目。
  2011年,在中国(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荣获金奖。
  2010年,双林绫绢以“双凤”“汉贡”“云鹤”三商标为“浙江老字号”,以“天工”“呈祥”为新注册商标。
   绫绢织造工艺传承人与传承老艺人
  2009年6月,周康明被国家文化部确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确认证书内容为:命名周康明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蚕丝织造技艺(双林绫绢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2009年12月,湖州云鹤双林绫绢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小华被湖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评定为第一批湖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双林绫绢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在世绫绢生产传承老艺人王黄囡(女),1925年生,现年87岁(2012年),镇西雉头村倪桥头自然村人。
  系绫绫绢造机、挡台、牵经工艺三项三代传承人之一,其母亲黄叶正(1907—1992)、外婆邱秀英(1891—1970),为三代织造绫绢人,均以一台绫绢花机在家自造、自织、自牵经。王黄囡在抗日战争期间的1941年开始从母亲处学习挡台(操作织机),三年后独立操作。主要学得造机(绫绢小花木机)、挡台(操作)、牵经以及泡丝工艺。
  57岁时(1973)被刚创办的镇西绫绢厂请为师傅,帮助其“套机”“上花”,“上花”需穿头3660头。整理修造绫绢小木花机,传教小木花机操作、织造,带出徒弟20多人。1975年,浙江省丝绸博物馆特意在双林请王黄囡对绫绢织造各道工序工艺进行整理、示范。
   据王黄囡讲述:解放前泡丝工艺是将土丝浸在水温在40℃左右的温水中,约4—5小时,进入前在土丝四角抹油(菜油),然后绞干、掺松、土法络丝、牵经、对头,上织机穿头(上花),花机上下共5层,13个混头,有下棋脚、上棋脚。解放后,白厂丝(机丝),老法泡丝是用石灰水或烧碱(也称老碱),泡后进行清水清洗,再放入猪胰(发酵)水,浸一晚上,再清洗。
   如果农村织户把织好的生绢卖给红白绢纺进行炼染,则要经过烧炼工艺,在烧炼过程可使绫绢生熟程度不同,这就得靠红白绢坊老师傅的经验来判断。
   在农村织户中基本上没有用“石年(元)宝”来进行使绫绢具有织地韧性柔软和外表均匀光泽处理工艺。
   像王黄囡这样的绫绢织造传承人在镇西倪家滩、雉头村一带尚有3—4位老人。
   方荣生,1930年生,16岁进入绫绢作坊,从事“踏石年(元)宝”工序,批床工序和绫绢老法上矾工艺。至今(2012年)健在的生产绫绢老艺人之一。
   解放后,荣生作为绫绢生产老作业人员进入双林绫绢厂工作,除担任生产任务外,还担负起培养传统绫绢生产工艺接班人工作,先后培养“踏石年(元)宝”工序传承人有罗卫民、陈子林、徐文贵、张建方、尹守信、史立成、王小宝、蒋建雄、袁某某等人。还为苏州绫绢厂、苏州朝阳丝织厂、苏州檀香扇厂等丝织业培养接班人,有戚金生、龚金根、吴某某等5人。退休后,还多次应苏州博物馆之邀为外国友人表现“踏石年(元)宝”工艺。方荣生的绫绢生产传统技艺传承于父亲方小安(1886—1958),方小安一生从事绫绢生产。

知识出处

双林镇志

《双林镇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发行中心

编史修志,是文明的特质、是社会的责任。它挖掘、整理、保护着人类世代相传的、最宝贵的公共遗产,意义十分重大。是让双林的历史产生新的活力,文脉得以传承,对双林的经济社会发展大有裨益。双林,旧名东林村、东商林、曾名桑林,明永乐三年(1405)改名双林镇。境内花城遗址出土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时代的黑衣陶豆把、壶、匜、罐、觚、玉环等,可见双林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4000年前。从那时起双林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进行着艰苦卓绝的伟大创造。

阅读

相关地名

双林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