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绫绢织造及工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双林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136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绫绢织造及工艺
分类号: F426
页数: 6
页码: 569—574
摘要: 双林绫绢在织造工艺中,有其独特性。织户(房)温度、干湿度用火盆、喷水等方法人工调节。民国《双林镇志》记:“天阴则筘下置火盆,燥则喷水,必随天时也。”此法一直延续至解放后。
关键词: 丝绸 绫绢 绫绢织品

内容

织机演变先民第一代原始织机为木制手工抛梭织机,俗称“手身机”。以生产平纹绢。
   唐时,“手身机”从木制手工抛梭织机发展成手拉提花机(简称花机)、素机两种。
  花机称“花楼机”,由两人操作,一人高坐于花楼提线,楼下织工掌机织造,上下二人配合织造出花纹。素机则要靠腰部用力,又称“腰机”,一人自控自织,织出平纹织品。
  从唐代至宋、元,双林绫绢中“乌眼绫”“盘条缭绫”以及其他花色锦绫,就是用这种“花楼机”来织造。
   宋、元时期,这种“花楼机”和“腰机”,在织户中的使用实践中不断改进,至明代渐趋完善。“花楼机”除可织提花织物外,装置“走桥”配件后能织高级素罗和小提花织物(就是当今丝织商标机最初雏形机)。“腰机”经改进和发展为水平架经、两脚交换踏蹬,形同花机之小机样(也称立织机)。
   清初,花机式(亦称小花栖提花织机)已普及于双林区境农村各织户。后来,新织物品种“绉”与绫、绢,都是以这种织机织成。
  1988年7月,镇西竹匠湾村发现一台小花栖提花丝织机,其类型和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小花栖提花织机极其相吻合,现由浙江省丝绸博物馆收藏。经专家考证,该织机年代为清道光至咸丰年间(1821—1861),或更早些。据该织机原主王菊英老人及行家证实,这种织机是历代几经改进的小花栖提花织机的一种普及机型,功能已较完善,丝织品种适应性较强,所以能织造多品种丝织物。
   因该机机架完整,经双林天强绫绢工艺品有限公司责任人莫建强组合和调试该机,尚可使用。同时,莫建强还以原尺寸复制一台和缩小二分之一尺寸复制二台,均可操纵。
   该机总长5.15米,机式前倾,后平分为两节,经面倾斜。机身高2.85米,高处为花栖,织机关键装置亦应齐全:门栖长1.24米,宽75厘米,塞木长51.5厘米,老鸦翅为竹制,共5片,长1.71米;铁铃为木制,共5片,长0.94厘米;花栖高98厘米,宽58厘米;杠长1.05米,木齿分二,一为6档,一为4档;称庄高90厘米;衢盘上盘有竹片16根,下盘有竹片18根,长各66厘米;衢脚长54厘米;叠助为竹制,长2厘米。唯缺眠牛木,发现该机时,机户用2块土砖代替。其中,老鸦翅和铁铃比宋应星《天工开物》所记各多1片,可更有利于织造。织机装造是吊耙丈纤的衢盘分花式,其花本直接贯穿于提花丈纤上,其操作较简便省力。拽花工不仅可用臂力,还可借身体后仰重力拉拽纤线。织造工与拽花工两人配合操作,拽花工高坐花楼之上,用手提拉花束综,一根横线一梭;织工坐在下面机板上,双脚踏着踏杆,带动综框升降,并进行投梭引纬。
   明清时,用这种小花栖提花丝织机所织的双林绫绢,花绫少则200根花本纬线,其花本纬线平均分在4耙上;花绫地组织为5枚经缎纹,花组织为5枚纬缎纹。一名熟练织工从早上6时至午夜12时,一般可织绫绢3匹左右(旧时绫绢每匹长13市尺)。
   民国初,由原来普遍使用手工抛梭机、手拉提花机,逐步改引进和改用纸板提花机,一机一人。
   抗战前,境内引进极少量瑞士和日本等地新式提花机、木制电力机、手拉铁木机(俗称铁龙头提花机)。
   解放后,镇西、莫蓉一带乡村机户仍使用木花机织绫绢。1958年后,这种传统小花栖提花丝织机逐渐被弃用。
  1958年6月,双林绫绢厂正式建立,引进铁木丝织机25台,但仍为人力织机。主要生产花绫,炼染仍以手工为主。后逐步改造成电力织机。
  1982年,双林绫绢厂在新建厂区内引进较先进EK272丝织机25台,由杭州纺织机械厂生产,连同铁木丝织机共有织机165台。
   至1990年年底,双林绫绢厂拥有各类丝织机250多台。
   绫绢织造机操作原则绫绢织造机无论是老机和现代织机,都是由开口、引纬(即投梭)、打纬、卷取、送经五大步骤完成织品。在具体操作织机时应:勤查绫绢面,做到灯到(即用灯照到撬档、纬撬档、罗纹档、筘路等),眼到(及时监控头路、叉绞、糙、毛丝、夹起等),手到(常摸有无倒断头、缩行等);查飞行梭子纡线容量大小,绫绢面幅,综前筘后经面,重点把据绫绢两边平挺;机前应逆时针环形巡回,机后外圈巡回阔机,内圈巡回狭机;勤清绫绢面,勤通绞,对结手势匀,移绞棒手势轻,理缠头、借头、边头,捡清毛丝、修清长结、理清糙块、分清绞头,防止移断头,叉绞路,宽急经,通绞挡及小边垂头着地;预防和经常勤检查机子运行中有无焦臭味,听梭子有无异音,梭子投梭快慢及运行状态,照综框夹头(绳),花机梁子绳,绞版及相关连接件有无松动,梭子有无松动,梭身有无发毛。
   在对蚕丝原料挑选上要分档,根据不同要求选取不同档次原料使用;定下原料后,应试染、浆、织、新品试样;织机房环境、设备、工具保持清洁卫生、无油污渍;干、湿、燥保持织物合适度;温度上要夏季降温,秋冬给温保暖,相对湿度可在80%偏以上;在操作上,特别是素机,要查皮结,打梭棒,窗脚、牵头、梭子、纬密、绢面情况;花机要做到织时对色、对花、揩钢筘、皮结洋元、幅面下镜面以及检查轧梭保险;及时、经常对织机检修、保养,以保障织机正常运行。
   二绫绢织造工艺温湿度双林绫绢在织造工艺中,有其独特性。织户(房)温度、干湿度用火盆、喷水等方法人工调节。民国《双林镇志》记:“天阴则筘下置火盆,燥则喷水,必随天时也。”此法一直延续至解放后。
   原料丝浸泡 《周礼·考工记》记述:“湅帛,以栏为灰,渥淳其帛,实渚泽器滛之以唇。”渥淳即灰水混成浆以浸渍的织物。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二《乃服》“熟练”条载:“凡帛织就,犹是生丝,者练方熟,练用稻稿灰入水煮,以猪胰脂陈宿一晚,入汤浣之,宝色烨然。”清末民初前,织造绫绢之原料蚕丝,必经塘锅煮炼。一般以动物(猪)胰为原料自制泡剂—酶,将蚕丝放入其中,浸泡一段时间,再以老碱温水(一般在40℃左右),将原条丝分小,搓软,以浸泡煮炼2小时左右,再用清水浸一天,并在河水中清出浸泡物,可脱去丝胶。胰酶制作是先将猪胰放入缸内,让其发酵,用时凭经验用多少酶水与丝或丝织品一起放入大缸,一天后取出,清水浸洁,再漂洗。民国10年后,浸泡剂逐步不用动物内脏酶,而改用肥皂水,大泡后,并逐步给予升温,以脱去丝胶,再用蒸煮办法使纬线柔软。据现年87岁(2010年)的造机、挡台、牵经绫绢工艺制造
  三代传承人王黄囡口述,解放前泡丝工艺是将土丝浸在40℃左右温水中,约4—5小时,浸入前在土丝四角抹油(菜油),然后绞干、掺松。当今则用温水加柔软剂HC乳化蜡,给予浸泡1小时左右。不管何种方法浸泡,经浸泡完成后把丝或织物绞干放在竹竿上抖松晾干。泡丝工艺可使蚕丝具有柔软性,富有弹性、滑爽之感觉,使绫绢细密,可增加牢度。此浸泡工艺在各蚕丝织造中是一道必不可少工序。
   经丝处理由翻丝和牵经工序组成。
   翻丝把已浸泡、清水、晾干的蚕丝放在绷架上,将绷架上的绞丝卷到筒子上,以保持蚕丝具有一定张力。
   牵经将已卷绕在筒子上的丝按绫绢品种规格所需,卷绕在牵经车大圆框上,然后退卷到经轴上,供织造之用。牵经作用,可使浸泡后蚕丝张力大为增加。
   纬丝处理纬丝需经络丝、并丝,放纡三工序组成。
   络丝老法手工络丝方法是,先将丝通于口中,凭唇舌感觉和熟练经验,辨别丝条粗细,而挡摇络于小■,可供做经和纺纬。现今络丝原理如同翻丝,即把已浸泡晾干后蚕丝络在三元筒子上(三元筒子即是䈅。)并丝在并丝车上将二根或三根丝合并成一根股丝。并丝是织造绫绢的一个必要工序。
   放纡老法是把蚕丝在纺纬后,用手将卷绕纡■子上的纬丝浸湿后用纺车绕于竹管(纡管)。当今,可用纺纡车把并好之蚕丝,卷退绕出来,再卷绕到纡管上,以供织造之用。
   织造小花栖提花织机操作见前。
   砑光是绫绢生产中的一道独特人工工艺和工序。
   绫绢织造后,上枣木轴辊,以约10米左右为宜,用特制“石元宝”来回碾轧,操作人员两脚踏石元宝两“角”来回三遍。从石元宝碾轧床下来后,绫绢再上批床,用刮子刮过,同时喷洒清水在绫绢面上,稍干燥后,用沾有菜油的布轻抹绫绢面,再次上石元宝,称砑光。最后让其彻底干燥,可整理打包压紧。此工序和工艺在过去生产绫绢时因用的原料蚕丝为土丝、肥丝,粗细不匀,人工织造,紧密相对不一致,因而必经“石元宝”这一道工艺、工序,可使绫绢织物光滑、紧密、织地均匀。当今,如北京故宫博物院等特殊单位,提出对绫绢特殊需求,也需经这道“石元宝”碾轧工序、工艺,并取一个专用新名称:扁丝绫绢。
   绫绢纹制(制版)工艺传统纹版提花机,按纹样设计制成轧孔板,以控制提花龙头上竖针运动,带动经丝升降,织成提花绫绢。其工作程序、品种与纹制设计、意匠、轧纹版、装造、试织,当今已采用CAD/CAM系统,全部纹制序可实现自动化。包括纹样输入、纹样与意匠及纹版处理、纹版输出三大部分。
   三绫绢染色上浆与上矾染色传统染色是先染丝后上机织造,当今绫绢染色是先织造后染色(除特殊要求外)。
  染色时,仍以传统方法为主,当今化学助剂主要以冰醋酸为主。在染色同时进行炼,以完全脱掉蚕丝中的胶质,故染色又称炼染。
   上浆与上矾绫传统绫只上浆,不上矾,其浆料为淀粉浆。使用小竹将绫绢两头拉紧,以木架固定在野外地上,把拉紧的绫绫上在木架上,用排笔涂刷,绫的长短以10米为宜。浆料涂好后,晾晒干即可。也称批绫。绢:以20米为一匹,两头用30厘米布头缝接,然后两头用竹棒固定拉紧,以胶矾浆料用排笔涂刷,操作时速度要快,可四人同时操作,自然晾干燥。这就是绢的传统上矾工艺。
  1985年,双林绫绢厂与双林农具机械厂,绫绢工艺传承人周康明合作,研制成矾绢连续上浆新工艺,代替原始手工上浆工艺,使质量提高,产量增加,品种优化,同时,研制出矾绢连续上浆机(矾绢上浆专用机),获浙江省和轻工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2012年,邢窑绫绢厂已开始以机械代替手工上矾。能生产适应各种需要的矾绡。
  但不放弃手工上矾的工艺,其中最大门幅2.8米矾绢仍以手工上矾。
   墨浪河在双林南栅耕坞桥东。旧时这里多染绢皂坊,染绢者漂此,水常呈黑色,故名。元、明时,双林绢业大盛,染绢皂坊唯耕坞桥一带居民从事该行业,矾绢必染皂,煮后“漂以清流”,故有“耕坞桥边涌墨流”题咏。

知识出处

双林镇志

《双林镇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发行中心

编史修志,是文明的特质、是社会的责任。它挖掘、整理、保护着人类世代相传的、最宝贵的公共遗产,意义十分重大。是让双林的历史产生新的活力,文脉得以传承,对双林的经济社会发展大有裨益。双林,旧名东林村、东商林、曾名桑林,明永乐三年(1405)改名双林镇。境内花城遗址出土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时代的黑衣陶豆把、壶、匜、罐、觚、玉环等,可见双林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4000年前。从那时起双林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进行着艰苦卓绝的伟大创造。

阅读

相关地名

双林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