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蚕丝生产企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双林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1359
颗粒名称: 第四节 蚕丝生产企业
分类号: F426
页数: 7
页码: 558—564
摘要: 煮茧抽丝,称之缫丝。有谚语“小满动三车”(丝车、水车、油车)。宋以前,为手摇式木制缫丝车,由丝灶、丝眼、小滑轮(竹管)、锭子、绳轮等组成。煮缫同时进行,二人操作,一人投茧、索绪、添茧;一人手摇轮子,把丝绕上锭子。宋代开始出现脚踏式缫丝车,通过脚踏板传动曲柄连杆回转,仍由两人操作,一人准备蚕茧,管丝灶,负责烧火、添茧、加水、调节烘丝炭火等;一人做丝,坐在丝灶前,手足并用,脚踏启动板,转动丝车车轴,手拿一根长竹筷在沸水锅中拨动,捞起丝头,以手指挽入牌楼架上之铜绪,丝头引上丝箴,完成索绪、添绪等操作。赵孟頫有诗云:“釜下烧桑柴,取茧投釜中,纤纤女儿手,抽丝疾如风。” 至明代,双林区境乡村,丝车结构更精良,基本统一形成2绪、3绪脚踏缫缫丝车。1984年5月,距双林镇不远农村发现一台机身保存完好丝车,属明代晚期定型丝车(今陈列于中国丝绸博物馆制丝厅)。其结构由车架、丝灶(上安缫丝锅)、烟囱三大部分组成,另有集绪、捻鞘、卷绕等26个部件配置而成。还配备烘丝火盆、拨茧竹筷、索绪帚及其他工具。这种缫丝车及工具一直沿用至20世纪60年代末。俗称土法缫丝。
关键词: 丝绸 蚕丝 蚕丝生产

内容

煮茧抽丝,称之缫丝。有谚语“小满动三车”(丝车、水车、油车)。宋以前,为手摇式木制缫丝车,由丝灶、丝眼、小滑轮(竹管)、锭子、绳轮等组成。煮缫同时进行,
  二人操作,一人投茧、索绪、添茧;一人手摇轮子,把丝绕上锭子。宋代开始出现脚踏式缫丝车,通过脚踏板传动曲柄连杆回转,仍由两人操作,一人准备蚕茧,管丝灶,负责烧火、添茧、加水、调节烘丝炭火等;一人做丝,坐在丝灶前,手足并用,脚踏启动板,转动丝车车轴,手拿一根长竹筷在沸水锅中拨动,捞起丝头,以手指挽入牌楼架上之铜绪,丝头引上丝■,完成索绪、添绪等操作。赵孟頫有诗云:“釜下烧桑柴,取茧投釜中,纤纤女儿手,抽丝疾如风。” 至明代,双林区境乡村,丝车结构更精良,基本统一形成2绪、3绪脚踏缫缫丝车。
  1984年5月,距双林镇不远农村发现一台机身保存完好丝车,属明代晚期定型丝车(今陈列于中国丝绸博物馆制丝厅)。其结构由车架、丝灶(上安缫丝锅)、烟囱三大部分组成,另有集绪、捻鞘、卷绕等26个部件配置而成。还配备烘丝火盆、拨茧竹筷、索绪帚及其他工具。这种缫丝车及工具一直沿用至20世纪60年代末。俗称土法缫丝。
   土法缫丝,在民国《双林镇志》中有这样描述:“丝欲其细而白,欲白必频易汤水,欲细不可惜功夫,其间绳口欲紧,爪角欲平,颜色欲亮,则又全持器具之精良,及做手之工细也。又丝灶必须用烟囱,使烟直透屋面,而丝无煤气,烧柴以栗柴为上,桑柴次之,杂柴又次之,切勿烧香樟,其气能使丝变红色。丝必其欲好做,好做则蚕蛹之身无衣,丝多而功夫不费。”“缫丝必炽炭于丝轮下,则丝速干而有光,谓之擦车头火。”“丝之粗细,视茧之多寡,三四枚合成一绪者细,七八枚则粗矣。又有三眼、
  二眼之别,三眼为细,每车三板,爪角狭,曰‘线爪’;两眼为粗,每车两板,爪角阔,曰‘长腔’。其轻重以车计,每车二十余两或三十余两而止。”宋时,里语云:“细而白者曰合罗,稍粗者曰‘串五’,又粗者曰‘肥光’。双林区境反有细丝、肥丝,卖给客商,包内仿单细者号为‘七里’(现称辑里),粗者号为大蚕,同宫、肥丝亦不多。” 清末民国初,机器缫丝传入双林。1924年,同丰祥丝行老板在双林西高桥创建竞新丝厂,有意大利坐缫车248部。不久,双林久纶、天宝、泰伦、俞兴记等丝厂也相继引进机器缫丝,共400台左右。中间也有部分多条式(回转式)立缫机。
   解放后,湖州、菱湖等地丝厂在原立缫机上用回转添绪器弹簧式停■装置,以及意大利自动索绪装置,从而缫丝产量大为提高,时称“三化”车,也称半自动缫丝车,
  1963年停止使用,恢复“索缫合一”,采用中丝式立缫机。1966年以后,应用国产ZD647自动缫丝机、D101型自动缫丝机、ZD721型以及日本产HR型自动缫丝机、国产D301A自动缫丝机等多种机型缫丝机,操作以坐、立、自动三大机型。双林丝厂、苕南丝厂、镇西丝得莉丝厂主要以立缫机为主,部分为自动缫丝机。
   制丝辅助设备。原先缫丝用手工操作,现大都由机械代替,包括剥茧、选茧、筛茧、打包、挂吐、汰头、煮茧、给湿、复摇等工作。
   二缫丝流程剥茧历来剥茧主要靠手工。双林丝厂投产后,黄昌福、寿鹤龄等人于1981年研制成功ZD101型弹力式剥茧机,剥茧效率高,瘪茧少,可每台每时剥春茧600公斤,剥光率95%,秋茧400公斤,剥光率91%,瘪茧率0.01%。1982年2月通过省级鉴定,获浙江省优秀科技奖。1987年后,在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推广使用,并出口泰国。
   筛茧土法缫丝无此工序,因缫丝机型多,需分茧型大小而开始筛茧。初时筛茧为人工,双林各丝厂采用FD202型筛茧机,可使千克茧粒数符合率达92.5%,误选率
  2.6%,促使生丝平均品位提高半个等级。
   选茧原用竹篰和台板选茧。双林区境内机械缫丝厂在1980年后采用风力送茧输茧装置进行选茧,可使舒解率提高3.5%,解舒丝长增加50米左右,缫折做小2.5公斤。
   煮茧机械缫丝是由煮茧机来煮茧,温度、压力由人工控制。双林丝厂曾采用SY9103型煮茧控制仪表完成煮茧。
   复摇缫丝落下小䈅,上丝前原以手工拍水给湿。1979年湖州纺机厂研制成功ZH79A型复摇机后,双林丝厂及各缫丝厂纷纷采用此机进行复摇。
   其他如缫丝副产品汰头,从原先完全手工走向辊筒汰头机生产汰头,每张汰头长度由84厘米增至114厘米,功效可提高22%,使汰头纤维增长,绒条增多,绢纺出绵率从29.2%提高到30.9%。
   双林丝厂在生产汰头时还采用蛹渣分离机。成品打包由手工拧螺旋杆改用双螺杆电动打包机。刮吐、洗汰头等辅助工作也逐步由手工、人挑过渡到机械操作。
   三缫丝工艺与用水缫丝工艺清以前,蚕农自缫丝有八法,双林区境主要采用“生缫法”“定粒法”“搭头法”,以7粒茧缫丝为主。
   对茧要求有茧衣剥尽,不做下脚茧;解茧缫丝、固定茧量、严格定粒,添绪要少而匀;换汤及时,汤温不超88℃;丝䈅尺寸统一,做鞘长度为10厘米;使用移丝钩,烘力要足、丝片花纹清晰、成丝脱车、干燥捆扎。
   民国初,双林机械缫丝厂兴起,初有意大利直缫式坐缫机,其工艺流程:手工剥茧、篰板选茧、锅煮茧、缫丝、看丝糙、称大丝、绞丝、打包、成件。以做准纤度为主。后采用日本小■复摇式坐缫机,工艺方面,煮缫分业,取消打盆,锅煮改为煮茧机,增加复摇工艺。立缫机生产后,则采用“索缫合一”工艺。
   自1978年双林丝厂建立后,采用“并庄混缫”,扩大茧批,蒸汽煮茧,新薄分缫,组合缫丝,数控定粒,煮茧前触蒸处理等新工艺。采用这类新缫丝工艺后,晚秋茧糙头明显减少,净度达95.5分,提高两个等级,吊糙由1.24次/分减少为0.28次/分,台时产量提高20—30克。其触蒸温度春茧为105℃—110℃,夏秋茧100℃—105℃;触蒸时间春茧每包10—15分钟,秋茧每包10分钟;热平衡时间(闷茧)每包10分钟;自然平衡时间20小时以上,方可煮茧。据测试,生丝局验品由AA55提高到AAAAA级水平。
  20世纪80年代,全国立缫、自动缫复摇制定出操作经验:定茧配茧、视线巡回、索绪回定、单手分离、先理先缫以及索绪三定、少量分离、合理加茧、规律巡回、控制粒数、勤查定粒、防除故障、单手整机。双林丝厂潘晓敏参加全国缫丝操作经验交流大会。
  1990年,后又有用冰乙酸、氨水各万分之一至万分之五剂量进行双药物触蒸处理工艺,可提高解舒率5%—7%,并取得国家专利。此工艺及其配套设施A型双筒体双包不锈钢触蒸机在双林区境内各缫丝厂中应用。
   缫丝用水清嘉庆年间(1796—1820),邑人高铨《吴兴蚕丝》中对缫丝用水总结为一字诀“清”,称“清则丝洁白”。境内蚕农在缫丝前必澄清,即于半月前用大缸贮蓄,以待其清。且进一步总结出“山水不如河水,止水不如流水”的经验,明确指出“河水性软,成丝柔顺;流水性动,成丝光润而鲜;止水性静,成丝肥泽而绿”等水性对丝质影响。
   双林镇西雉头村,苕南西阳、丁泾、邢窑、履塔等地水深而冽,泥沙沉淀,水静碧澄,取以缫丝,洁润异常,较其他地所缫之丝可多挂两枚铜钿而不断。
   民国初,双林机器缫丝兴起,丝厂均选择在西高桥外、风光漾南岸、大山塘西岸,以好水傍河而建。
   《吴兴蚕丝》中提到在缫丝时,精于治丝者,尤重多换缫汤,时时查看汤色,微变即取三分之一,以热水添满,频频添换,谓之“走马换”。汤之色始终如一,丝之色亦始终如一。
   四摇经摇经又称造经。清中双林乡间已有将蚕丝改良,即经过再摇(除颣去屑)整理成丝经。这项工艺始于清道光年间,盛于同治、光绪间。
   由农村蚕户自纺其丝成经,售于经行,曰乡经;取其丝于行,代纺经,受其值,曰料经。初为顺摇成经,通过经行售于苏州、盛泽等地,机户织绸所用称苏经;销往广福弄之广商织栲皮绸(俗称香云纱)称广经。每经一条有2800根,故又名“二八经”。
  早期广经除供国内织造外,少量外销缅甸、印度、叙利亚等国。
   清同治年间,南浔周申昌丝号始仿日本国制法,纺摇成“东洋经”,把原丝经由顺摇改为逆摇。双林各丝行也推此法,摇成“苏经”“广经”,统称为“干经”。
   把丝加工成丝经须通过三道工序:拍丝,将丝浸泡在清洁之河水里,拍松;摇丝(又称掉丝),将丝从有4根柱脚之木丝框上平面绷好,绕到竹制的小■(竹管纡子)上;扳经,由小■摇成一定规格之丝片,边摇边用炭火烘干,摇时摘糙接头,粗细分片,改善爪角,剔除污劣之丝。一般每片丝周长4.5尺,阔度1.6寸,定重约20两,每百两为经,每15经为1包(约1500两)。丝片复摇后成绞,整理和包装近似厂丝。
  加工干经农户和经户或车户,平均每100两原丝经过摇经后得经丝91两。每百两加工费一般为2元左右。
   据民国《双林镇志》记“缫不如法”。双林镇有俞凤韶发起“阜丰”乾经厂,专门摇经。有乡丝行“裕成”“振裕”“同丰祥”“祥泰生”。南浔各大丝经商到镇收购“充辑里丝经”,从中渔利,每年3000担。另销往杭庄,约2000担,共5000余担。
   说明:1担=50公斤、1公斤=2市斤、1米=3市尺、1市尺=10寸、1市斤=16两五缫丝企业早期丝厂民国以前,双林地区缫丝完全由蚕农户自缫,土木缫丝车缫制。
   民国13年(1924),双林同丰祥老板在双林西高桥外创建竞新缫丝厂,有坐缫车
  248部。
   民国16年(1927),俞仰馨和张杏林在双林原竞新缫丝厂基础上创办久纶丝厂。
  下半年俞又独自创办俞兴记丝厂。俞兴记丝厂可月产白厂丝10余担。双林3家缫丝厂可年产白厂丝500余担。至民国20年(1931),三家缫丝厂年总产量可达850余担。
  抗日战争爆发,三家缫丝厂相继倒闭。
  1969年5月,国营双林丝厂建立。
  20世纪80年代,乡办缫丝厂有苕南丝厂、苕南邢窑丝厂、塘南丝厂、莫蓉丝厂、镇西丝得莉丝厂等多家。至2010年,双林区境内只剩下湖州中维双林制丝有限公司
  一家。
   说明:1担=50公斤、1公斤=2市斤民国25年(1936)双林各缫丝厂情况表表7-6说明:1担=50公斤近期丝厂双林丝厂与湖州中维双林制丝有限公司
  1937—1969年,双林无丝厂。1969年5月由国家出资筹建双林丝厂,1970年5月
  16日投产。厂址在双林镇西凌路1号墨浪河边,是浙江省生产出口厂丝重点企业,为中型缫丝厂。占地26654平方米,建筑面积16332平方米。1990年时,有固定资产原值363.25万元,职工602人,主要设备有ZD681型立缫机192台、丝织机14台、高速平缝机80台,白厂丝年产量平均为93.20吨,其中出口63.22吨。1981年双林丝厂设计试制成功ZD101弹力式剥茧机,通过省级鉴定,在缫缫丝行业中推广使用。1983年
  6月,西安电影制片厂到双林丝厂拍摄电影《水镇丝情》。1986年4月,双林丝厂被列入蚕茧经营、自收、自烘、自缫试点企业。同年被评为浙江省先进企业。1988年,获纺织工业部财务价格先进集体称号。1990年,获浙江省文明单位称号。
  2000年改制后的原双林丝厂改名为湖州中维双林制丝有限公司,由湖州中维集团控股,潘华新任董事长,张莲华任总经理,黄高华任副总经理。2005年12月,湖州中维集团退股,湖州中维双林制丝有限公司由张莲华任董事长、总经理,黄高华任副总经理。
   双林丝厂历任主任厂长表7-7苕南丝厂与顺达丝厂在双林镇北渔捕桥东,1985年4月创建。总投资470万元,占地13000平方米,主要生产白厂丝,年产能力70吨,全厂有职工320人。1993年,苕南丝厂技术改造,引进杭纺机械厂D301自动缫丝机4组。同年,生产能力为150吨,产值2000万元。
  职工增至780人。
  1994年5月,更名为顺达丝厂,隶属苕南顺达企业集团公司。1995年,全厂职工
  780人,固定资产760万元,生产白厂丝年产值2000万元,创利税500万元,1995—
  1999年连续5年被评为湖州“重合同,守信用”单位,成为国家中型二级企业和浙江省重点乡镇骨干企业。

知识出处

双林镇志

《双林镇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发行中心

编史修志,是文明的特质、是社会的责任。它挖掘、整理、保护着人类世代相传的、最宝贵的公共遗产,意义十分重大。是让双林的历史产生新的活力,文脉得以传承,对双林的经济社会发展大有裨益。双林,旧名东林村、东商林、曾名桑林,明永乐三年(1405)改名双林镇。境内花城遗址出土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时代的黑衣陶豆把、壶、匜、罐、觚、玉环等,可见双林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4000年前。从那时起双林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进行着艰苦卓绝的伟大创造。

阅读

相关地名

双林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