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编 蚕丝绫绢丝绸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双林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1354
颗粒名称: 第七编 蚕丝绫绢丝绸
分类号: F407.81
页数: 59
页码: 549—605
摘要: 清以前,双林区境无茧站(库)。清末民国初,双林西高桥外出现缫丝厂,厂内自建茧库,以备自己所用。抗日战争结束后,双林俞广隆丝庄老板俞杰甫与苏州元元丝厂老板周元新合股在双林区境建成四处茧站,收茧、贮茧、烘茧。分别位于双林西荡、西高桥、莫蓉花城、乌镇毛家桥。陈召平、叶滋新、沈凤石、俞云从也享有股份。另外,私人茧库还有苕南丁泾。1950年,菱湖丝厂老板章荣初与俞云从联系,商讨在双林区境内合股开设茧站4处(祥和、兴新、亭子桥等),由俞云从负责。1951年,被人民政府接管。从1954年开始,国家分别委托当地土产、供销在双林区境内前后建起14处茧站,分别是双东、双西、苕南(斗姆阁)、苕北(曹公堂)、塘南、新兴、亭子桥、重兆、张村、莫蓉、和公、土山、镇西(雉头村),并建立起蚕茧管理机构,兼管善琏、含山等地茧站。
关键词: 双林镇 丝绸

内容

茧品
  圆白为上,可缫丝。其他有双宫茧(一茧二蚕蛹)、黄茧及绿松茧(天然色)、棱角茧、尿晕茧、烂死茧、薄茧、软茧、香眼茧、柴印茧等。这些茧必须一一选出,而唯双宫茧上者,可作粗丝,次者剥绵兜之用,黄绿茧可直接用作货丝。其他各种茧,仅少量可作粗丝,或只能作澼花,剥绵兜之用。茧质过厚且粗,或头绪断续,浮沉水面,不能抽尽丝绪,可作绵兜。茧中蚕蛹古称“蚕女”,可油煎食之。今日作美容及入药,为壮阳之物。如蚕女作丝至晚,停车于汤中取出不堪缫及弃剩之茧,选其佳者,可留作绵兜。其余茧薄片及蛹置锅中煮烂,经过夜取出细细剥之,可作澼絮。
   澼絮水絮一曰“茧黄”,一曰“澼花”,一曰“滞头”。以煮熟后承以箉浮水而漂击即成。今日丝厂里已不用此法制絮。
   剥绵兜有环绵、手绵两种。手绵围之于手,环绵则用竹环。双林区境内大都用双宫茧剥之。丝以头蚕为佳。次之蛾口,再次之乌头,软茧为下,茧已出蛾者为蛾口,称软茧绵。
   茧质主要取决于品种。其他受饲养环境、桑叶成分、收烘技术等影响。解放后,先进养蚕技术不断推进,方格蔟具使上茧率大为提高。双林区境蚕茧质量位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上。鲜茧舒解率达75%左右,舒解丝长度可提高到650米左右,出丝率平均达到17%左右(其中春茧18.5%,夏秋茧15.5%)。1992年开始提倡推广使用方格蔟后,蚕茧上茧率为95%,双林区境年平均上茧率为91%左右,总下茧率为7.6%。上茧率比全省平均高出11.4%。国家鼓励茧农使用方格蔟,以每张蚕种200片计,采用“一年购买,五年付清款子”办法。推行方格蔟实行:1993年始,购买方格蔟每张补贴0.25元。
  蚕农自负部分在售茧时归还,分五年还清。至1999年时,市蚕桑站还给予每张补贴0.2—0.4元。由于大面积推广方格蔟,出丝率大幅提高,省物价与丝绸公司给予每1%茧出丝率价格38元。
  1991—2001年湖州市春茧茧质检定成绩比较表表7-1说明:2002—2010年,内容不详二茧库(站)及蚕茧管理清以前,双林区境无茧站(库)。清末民国初,双林西高桥外出现缫丝厂,厂内自建茧库,以备自己所用。抗日战争结束后,双林俞广隆丝庄老板俞杰甫与苏州元元丝厂老板周元新合股在双林区境建成四处茧站,收茧、贮茧、烘茧。分别位于双林西荡、西高桥、莫蓉花城、乌镇毛家桥。陈召平、叶滋新、沈凤石、俞云从也享有股份。另外,私人茧库还有苕南丁泾。1950年,菱湖丝厂老板章荣初与俞云从联系,商讨在双林区境内合股开设茧站4处(祥和、兴新、亭子桥等),由俞云从负责。1951年,被人民政府接管。从1954年开始,国家分别委托当地土产、供销在双林区境内前后建起14处茧站,分别是双东、双西、苕南(斗姆阁)、苕北(曹公堂)、塘南、新兴、亭子桥、重兆、张村、莫蓉、和公、土山、镇西(雉头村),并建立起蚕茧管理机构,兼管善琏、含山等地茧站。
   双林区境主要茧站概况表7-2说明:以上茧站,先后使用过JD81型、HD81型、HA90型、ZJH921五通型、六通型车子风扇、双凤扇等型号烘茧炉灶。至2010年,已改装成浙731型烘茧灶,均为烧煤新兴茧站已移建在旧馆光明村,土山茧站原用地因是庙基地,现已归还,茧站择地另建。
   各茧站主要用于收茧、烘茧、贮库。以烘茧为主。不管是茧站还是茧库,实行干茧进仓按单核对庄口、数量、过磅进仓,验收合格签发联单。干茧干仓,凭物资转移手续,或凭商品销售发票加盖财务专用章后发货。双林区境干茧运输靠内河航运单位,短距离转运组织自运。
   双西茧库创建于1968年8月,1500平方米。1959年12月,省丝绸工业管理局决定确认湖州为省第三中心仓库,暂设于双林镇。1970年10月,将茧站、库全部划归当地土产公司管理。1973年,又重新建立吴兴中心库。1983年12月,改由湖州市丝绸工业公司领导。1985年,由省丝绸公司湖州分公司直接管理。1987年,蚕茧制度改革,改为代管性质,茧库负责定额以内储量,向经营单位收取第一个茧年度代管费,如储存超过一个茧年度,加倍收费。1988年起,蚕茧经营权下放给县、区,仓储不变。2002年开始,隶属湖州中维茧丝集团公司。
   茧站在收购蚕茧时,有严格评茧分级定价标准,以鲜上车茧干壳量为依据,即以
  50克鲜上车光茧茧壳烘至无水恒量得出干壳量查表定价。
  1997年春桑蚕鲜茧上车茧每50公斤价格表单位:元/公斤表7-3
  1997年春桑蚕鲜茧上车茧每50公斤价格表表7-4单位:元/公斤部分年份春鲜上茧收购价表7-5说明:1.20世纪80年代以上述鲜上茧评价体系来评价
  2.从1995年、1996年开始试以肉眼评估定价,与原评价体系并重
  3.从1997年开始放弃原评价体系,完全用肉眼评价(即市场价)
  4.对方格蔟茧加一级第二节蚕丝一蚕丝品种土丝以手工缫制。明清时就按育蚕期分头蚕丝和二蚕丝。头蚕丝(也称春蚕丝)为上,光而韧;二蚕丝为次,光而艳。按粗细分,有合罗丝、串五丝、肥光丝、经纬丝、荒丝之别。明万历《湖州府志》有记“‘合罗’专供制御服”。清中后期,丝品分细丝、粗丝、肥丝。细丝以双林、辑里为佳,但辑里产量少,南浔丝商以双林细丝充之。肥丝以双林为最著名。后来逆向摇干经,又为辑里丝商所青睐。丝经又可分东洋经、方经、大经、花车经等名。1966年11月,改良土丝,定名为“桑蚕农工丝”。
   白厂丝起于清末民初,以机械缫制。用上茧原料,经剥茧、选茧、煮茧、缫丝、复摇、编丝、绞丝、打包、整理等工序制成之蚕丝称“白厂丝”。其纤度规格主要有:13/15旦、16/18旦、19/21旦、20/22旦为主。双林丝厂及双林其他乡办丝厂生产厂丝平均品位在3A30。全自动缫机生产白厂丝平均品位也在AAA级以上。1985年、1986年,双林丝厂梅花牌Z/12白厂丝分别获浙江省优质产品和纺织工业部优质产品。
   农工丝外观与白厂丝相似,主要以次茧做原料。解放后,双林区境生产甚少。
   双宫丝(肥丝)民国前双林区境四乡以产肥丝为最。民国《双林镇志》记“一名粗丝,蚕户收茧挑取白净匀圆者,缫为白丝,乃以双宫、薄皮、柴痕、魇晕等茧,概缫肥丝,其名不
  一:色白而粗者曰‘白光’,色黑而粗者曰‘黑光’,均配销织绉之用。条分细者销于盛泽绸机,下则为线料,盛销于嘉兴、濮院,纯用双宫缫出者曰‘同功’,丝价最低。
  亦间有白净者曰‘雪丝’,价稍昂。就肥丝出数约略计之,丰年可出五百担,歉则二三百担。”“光绪时有协源专业肥丝行开市,四出兜销,逐年而盛,并兼并邻近市镇所出,会于双林,其总数可达千担。清末民初业此者凡七家,曰诚昌裕、广隆、广源、昌隆、徐同和、鲍诚昌、顺和。”双林地区称肥丝,其质量最好肥丝甚至可与细丝比美,系用双宫茧(2蚕共成1茧)缫制而成,一直延续至今。
   野蚕丝今早已无此丝。双林历史上曾有此丝。民国《双林镇志》记:“丝色微黄,其种子寄生于桑,小暑后出头蚕,处暑后出二蚕,自生自长,而食桑。茧忌夏雾,不忌秋雾,夏日多雾成茧必少。丰收之年收茧之银可达十余万,歉则四五万耳。北乡丁泾、西阳等乡农家之缫野蚕丝称‘妙手’,亦间有仿厂经丝缫法者。洋商或购茧至厂试缫,其坚韧过于白丝。” 紬丝今称“绢丝”,但不同于绫绢之称谓。唐代时已有,《新唐书》(卷四十八)有记:锦、罗、纱、绫、绢、紬等。紬丝主要用吐头、茧衣、次茧等精制而成。20世纪80年代,兴办大小乡办紬丝厂10多家,年产紬丝可达近千吨。
   二蚕丝商标清末,双林镇除上述乡丝行经营丝经外,尚有其他多家乡丝行经营,并且拥有商标,以抵南浔“辑里丝经”及南浔丝商充“辑里”。有震源、风云、文鹿、三益、成记、雪梅等6只商标,所占出口“辑里”丝近1/3。
   民国初,厂丝生产发展迅速,双林久纶丝厂有蜂雀牌,俞兴记丝厂有绿兵船牌、海城牌,竞新丝厂有双舞女牌、双麟牌。
   解放后,各缫丝厂废除原旧商标,白厂丝、双宫丝统一规定使用红梅牌、黄梅牌、绿梅牌3种商标。红梅为A级及A级以上生丝使用;黄梅为B、C级;绿梅为D级及D级以下生丝使用。1966年起,出口白厂丝统一使用梅花牌商标。一直使用至今。紬丝自1981年起,由鹿牌改为皇后牌。
   第三节蚕丝贸易一丝市丝行丝市明清时,以双林、菱湖、新市、南浔、乌镇五大江南丝市最为兴旺,双林、菱湖、南浔号称江南三大丝市。蚕丝贸易日出万金。双林丝市,四五月间,乡人丝船排比而泊,前后左右十多里。区境内各乡村所产蚕丝皆鬻于双林市中,每年可成交蚕丝近万包(每包40公斤),成为周边无可攀比之丝业名镇。有“吴丝衣天下,聚于双林”之称。东济桥东北列肆收丝,成为丝行埭。每年小满后,吴、越、闽、番以及海岛皆来市载银购丝。头蚕丝市、二蚕丝市之大市均可日出万金,岁有百十万之益。中秋节后,客商少谓之“冷丝市”,但双林丝市中仍有来自各方丝商进行蚕丝买卖,可与次年新茧相接,故双林有“买不尽湖丝”之说。
   周士琪《致富奇书》中记:“福建乡倭缎、广东粤缎必用吴蚕之丝。”江宁松江、苏州等地丝织品都采用湖丝。清《嘉庆江宁府志》:“江宁本不出丝,皆买丝于吴越。”周士琪《致富奇书》:“苏州之丝织原料,皆购于湖州。”明《崇祯松江府志》(卷六)载:“松江织造上贡吴绫等之原料,湖产为多。” 解放后,国家成立土丝市场,生意清淡,后多不存在。
   丝行源于明中叶,明正统十一年(1516)《新市镇志》有记:“收丝盛时呼为丝行”,“市肆所收有光、肥、细、经、纬等名目”。
   清初(1662—1722)间,丝行兴起,江宁、苏州、杭州三大织造局每年派胥吏到双林镇丝行采办蚕丝。
   丝行中有京行、广行、乡丝行、经丝行、抄庄、掇庄、本庄之分。
   本庄收丝后销往国内各地绸庄、机户,贸易额可达20万—30万元,少者也有万余元。
   京行专门招接江宁、苏州等地客商,将丝贩销制造,上供京师。
   广行(又称客行)招接广东、福建等南方一带客商,以及运往上海与洋商交易。
   乡丝行直接向农户收购。
   经丝行专门买丝造经。
   抄庄买进丝后转卖给大行。
   掇庄以招卖乡丝户代为出售,并从中稍抽微利(也称小饷头)。
   清道(光)咸(丰)年间较为有名丝行有蔡兴源、陈义昌、姚天顺、俞源元、施福隆、丁震源、陈三益、凌成记、协源、诚昌裕、俞兴记、振宇、俞广隆、广源、钮裕成、鲍诚昌、同丰祥等17家。
   丝行之开设,须经官方认定,领取牙帖(相当于执照)方可开业。光绪年间牙帖
  一份,缴库银40两。每年更换,并视丝规模大小,须另缴厘税5—10两。
   进入清末民国初,双林有丝行20多家。这些丝行所收购之丝,一半以上被南浔丝商重新收购,转充“辑里”丝并售予洋行。抗日战争时期只剩5—家。丝业从业人员大部分拎秤直接去船埠向农民收购蚕丝。
   丝行老板姓名及行址:谢思永沈家桥堍沈裕生永平里朱茂连杨树弄费兆详虹桥港章和生章家弄张少珊南石競汤桐甫西港口沈申宝天成里胡寿章汪家弄吴海荣凌家湾计健康木匠埭施子云蒋家弄沈培元东庄湾张作霖虾壳弄张新甫温家白地杨幼璋沈家桥陈子培、费开诚、费润洲(行址不详)
  1946年,抗战胜利后有资料显示,茧(改良种,湖蚕本地种)、丝(厂丝、土丝、丝经)在湖州地区收购总量中,双林区境(重兆4%、石淙20%、双林镇5%、千金5%、善琏和含山30%)占半数以上,达64%。
   解放后,蚕丝由国家统一收购,只设蚕丝代购或联购店。具体由供销社负责安排。
  而由机械生产之白厂丝由丝绸公司安排国家计划、收购、贮存、分配、出口等具体工作。
   二蚕丝出口贸易民国《双林镇志》记“清道咸时,上海犹未通商,洋商居香港,已有镇人运丝往售。蔡兴源、陈义昌等皆以此起家,积资巨万。五口通商,先后有姚天顺、俞源元、施福隆、丁震源、陈三益、凌成记等丝行与之交易。选头、二号白丝运至上海,直接售于洋行有震源、凤云、三益、文鹿、成记、雪梅等丝牌。常年出口者三千余担,其后南浔、震泽经丝行销辑里丝。”“仅乡丝行裕成、振裕、同丰祥、祥泰生四家每年出口多则三千余担,少则二千余担。”清末,双林年有出口蚕丝多则在六七千担,少则也有近五千余担(不包括肥丝和野蚕丝)。(1担=50公斤)。
   民国初,双林久纶、竞新、俞兴记机器缫丝厂生产白厂丝均以自有商标运至上海洋行转销出口。
   解放后,1953年双林土丝由国家统一收购。1956年,设有土丝收购点,此时双林无厂丝生产。蚕丝由国家统一配茧原料、统一收购成品、统一出口和内销。干湿下脚原料由丝厂直接解交绢纺厂。
  1988年始,按以茧返丝、外贸承包。双林区境苕南、塘南、莫蓉三家丝厂年出口厂丝近100吨。三家缫丝厂平均每年可生产厂丝200多吨,近一半数量白厂丝用于出口。
  1980—1990年,双林丝厂共出口白厂丝780.87吨,1991—2000年为100吨,2001—2010年为65吨,成为国营丝厂生产白厂丝专业厂之一。
   第四节蚕丝生产企业一缫丝设备煮茧抽丝,称之缫丝。有谚语“小满动三车”(丝车、水车、油车)。宋以前,为手摇式木制缫丝车,由丝灶、丝眼、小滑轮(竹管)、锭子、绳轮等组成。煮缫同时进行,
  二人操作,一人投茧、索绪、添茧;一人手摇轮子,把丝绕上锭子。宋代开始出现脚踏式缫丝车,通过脚踏板传动曲柄连杆回转,仍由两人操作,一人准备蚕茧,管丝灶,负责烧火、添茧、加水、调节烘丝炭火等;一人做丝,坐在丝灶前,手足并用,脚踏启动板,转动丝车车轴,手拿一根长竹筷在沸水锅中拨动,捞起丝头,以手指挽入牌楼架上之铜绪,丝头引上丝■,完成索绪、添绪等操作。赵孟頫有诗云:“釜下烧桑柴,取茧投釜中,纤纤女儿手,抽丝疾如风。” 至明代,双林区境乡村,丝车结构更精良,基本统一形成2绪、3绪脚踏缫缫丝车。
  1984年5月,距双林镇不远农村发现一台机身保存完好丝车,属明代晚期定型丝车(今陈列于中国丝绸博物馆制丝厅)。其结构由车架、丝灶(上安缫丝锅)、烟囱三大部分组成,另有集绪、捻鞘、卷绕等26个部件配置而成。还配备烘丝火盆、拨茧竹筷、索绪帚及其他工具。这种缫丝车及工具一直沿用至20世纪60年代末。俗称土法缫丝。
   土法缫丝,在民国《双林镇志》中有这样描述:“丝欲其细而白,欲白必频易汤水,欲细不可惜功夫,其间绳口欲紧,爪角欲平,颜色欲亮,则又全持器具之精良,及做手之工细也。又丝灶必须用烟囱,使烟直透屋面,而丝无煤气,烧柴以栗柴为上,桑柴次之,杂柴又次之,切勿烧香樟,其气能使丝变红色。丝必其欲好做,好做则蚕蛹之身无衣,丝多而功夫不费。”“缫丝必炽炭于丝轮下,则丝速干而有光,谓之擦车头火。”“丝之粗细,视茧之多寡,三四枚合成一绪者细,七八枚则粗矣。又有三眼、
  二眼之别,三眼为细,每车三板,爪角狭,曰‘线爪’;两眼为粗,每车两板,爪角阔,曰‘长腔’。其轻重以车计,每车二十余两或三十余两而止。”宋时,里语云:“细而白者曰合罗,稍粗者曰‘串五’,又粗者曰‘肥光’。双林区境反有细丝、肥丝,卖给客商,包内仿单细者号为‘七里’(现称辑里),粗者号为大蚕,同宫、肥丝亦不多。” 清末民国初,机器缫丝传入双林。1924年,同丰祥丝行老板在双林西高桥创建竞新丝厂,有意大利坐缫车248部。不久,双林久纶、天宝、泰伦、俞兴记等丝厂也相继引进机器缫丝,共400台左右。中间也有部分多条式(回转式)立缫机。
   解放后,湖州、菱湖等地丝厂在原立缫机上用回转添绪器弹簧式停■装置,以及意大利自动索绪装置,从而缫丝产量大为提高,时称“三化”车,也称半自动缫丝车,
  1963年停止使用,恢复“索缫合一”,采用中丝式立缫机。1966年以后,应用国产ZD647自动缫丝机、D101型自动缫丝机、ZD721型以及日本产HR型自动缫丝机、国产D301A自动缫丝机等多种机型缫丝机,操作以坐、立、自动三大机型。双林丝厂、苕南丝厂、镇西丝得莉丝厂主要以立缫机为主,部分为自动缫丝机。
   制丝辅助设备。原先缫丝用手工操作,现大都由机械代替,包括剥茧、选茧、筛茧、打包、挂吐、汰头、煮茧、给湿、复摇等工作。
   二缫丝流程剥茧历来剥茧主要靠手工。双林丝厂投产后,黄昌福、寿鹤龄等人于1981年研制成功ZD101型弹力式剥茧机,剥茧效率高,瘪茧少,可每台每时剥春茧600公斤,剥光率95%,秋茧400公斤,剥光率91%,瘪茧率0.01%。1982年2月通过省级鉴定,获浙江省优秀科技奖。1987年后,在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推广使用,并出口泰国。
   筛茧土法缫丝无此工序,因缫丝机型多,需分茧型大小而开始筛茧。初时筛茧为人工,双林各丝厂采用FD202型筛茧机,可使千克茧粒数符合率达92.5%,误选率
  2.6%,促使生丝平均品位提高半个等级。
   选茧原用竹篰和台板选茧。双林区境内机械缫丝厂在1980年后采用风力送茧输茧装置进行选茧,可使舒解率提高3.5%,解舒丝长增加50米左右,缫折做小2.5公斤。
   煮茧机械缫丝是由煮茧机来煮茧,温度、压力由人工控制。双林丝厂曾采用SY9103型煮茧控制仪表完成煮茧。
   复摇缫丝落下小䈅,上丝前原以手工拍水给湿。1979年湖州纺机厂研制成功ZH79A型复摇机后,双林丝厂及各缫丝厂纷纷采用此机进行复摇。
   其他如缫丝副产品汰头,从原先完全手工走向辊筒汰头机生产汰头,每张汰头长度由84厘米增至114厘米,功效可提高22%,使汰头纤维增长,绒条增多,绢纺出绵率从29.2%提高到30.9%。
   双林丝厂在生产汰头时还采用蛹渣分离机。成品打包由手工拧螺旋杆改用双螺杆电动打包机。刮吐、洗汰头等辅助工作也逐步由手工、人挑过渡到机械操作。
   三缫丝工艺与用水缫丝工艺清以前,蚕农自缫丝有八法,双林区境主要采用“生缫法”“定粒法”“搭头法”,以7粒茧缫丝为主。
   对茧要求有茧衣剥尽,不做下脚茧;解茧缫丝、固定茧量、严格定粒,添绪要少而匀;换汤及时,汤温不超88℃;丝䈅尺寸统一,做鞘长度为10厘米;使用移丝钩,烘力要足、丝片花纹清晰、成丝脱车、干燥捆扎。
   民国初,双林机械缫丝厂兴起,初有意大利直缫式坐缫机,其工艺流程:手工剥茧、篰板选茧、锅煮茧、缫丝、看丝糙、称大丝、绞丝、打包、成件。以做准纤度为主。后采用日本小■复摇式坐缫机,工艺方面,煮缫分业,取消打盆,锅煮改为煮茧机,增加复摇工艺。立缫机生产后,则采用“索缫合一”工艺。
   自1978年双林丝厂建立后,采用“并庄混缫”,扩大茧批,蒸汽煮茧,新薄分缫,组合缫丝,数控定粒,煮茧前触蒸处理等新工艺。采用这类新缫丝工艺后,晚秋茧糙头明显减少,净度达95.5分,提高两个等级,吊糙由1.24次/分减少为0.28次/分,台时产量提高20—30克。其触蒸温度春茧为105℃—110℃,夏秋茧100℃—105℃;触蒸时间春茧每包10—15分钟,秋茧每包10分钟;热平衡时间(闷茧)每包10分钟;自然平衡时间20小时以上,方可煮茧。据测试,生丝局验品由AA55提高到AAAAA级水平。
  20世纪80年代,全国立缫、自动缫复摇制定出操作经验:定茧配茧、视线巡回、索绪回定、单手分离、先理先缫以及索绪三定、少量分离、合理加茧、规律巡回、控制粒数、勤查定粒、防除故障、单手整机。双林丝厂潘晓敏参加全国缫丝操作经验交流大会。
  1990年,后又有用冰乙酸、氨水各万分之一至万分之五剂量进行双药物触蒸处理工艺,可提高解舒率5%—7%,并取得国家专利。此工艺及其配套设施A型双筒体双包不锈钢触蒸机在双林区境内各缫丝厂中应用。
   缫丝用水清嘉庆年间(1796—1820),邑人高铨《吴兴蚕丝》中对缫丝用水总结为一字诀“清”,称“清则丝洁白”。境内蚕农在缫丝前必澄清,即于半月前用大缸贮蓄,以待其清。且进一步总结出“山水不如河水,止水不如流水”的经验,明确指出“河水性软,成丝柔顺;流水性动,成丝光润而鲜;止水性静,成丝肥泽而绿”等水性对丝质影响。
   双林镇西雉头村,苕南西阳、丁泾、邢窑、履塔等地水深而冽,泥沙沉淀,水静碧澄,取以缫丝,洁润异常,较其他地所缫之丝可多挂两枚铜钿而不断。
   民国初,双林机器缫丝兴起,丝厂均选择在西高桥外、风光漾南岸、大山塘西岸,以好水傍河而建。
   《吴兴蚕丝》中提到在缫丝时,精于治丝者,尤重多换缫汤,时时查看汤色,微变即取三分之一,以热水添满,频频添换,谓之“走马换”。汤之色始终如一,丝之色亦始终如一。
   四摇经摇经又称造经。清中双林乡间已有将蚕丝改良,即经过再摇(除颣去屑)整理成丝经。这项工艺始于清道光年间,盛于同治、光绪间。
   由农村蚕户自纺其丝成经,售于经行,曰乡经;取其丝于行,代纺经,受其值,曰料经。初为顺摇成经,通过经行售于苏州、盛泽等地,机户织绸所用称苏经;销往广福弄之广商织栲皮绸(俗称香云纱)称广经。每经一条有2800根,故又名“二八经”。
  早期广经除供国内织造外,少量外销缅甸、印度、叙利亚等国。
   清同治年间,南浔周申昌丝号始仿日本国制法,纺摇成“东洋经”,把原丝经由顺摇改为逆摇。双林各丝行也推此法,摇成“苏经”“广经”,统称为“干经”。
   把丝加工成丝经须通过三道工序:拍丝,将丝浸泡在清洁之河水里,拍松;摇丝(又称掉丝),将丝从有4根柱脚之木丝框上平面绷好,绕到竹制的小■(竹管纡子)上;扳经,由小■摇成一定规格之丝片,边摇边用炭火烘干,摇时摘糙接头,粗细分片,改善爪角,剔除污劣之丝。一般每片丝周长4.5尺,阔度1.6寸,定重约20两,每百两为经,每15经为1包(约1500两)。丝片复摇后成绞,整理和包装近似厂丝。
  加工干经农户和经户或车户,平均每100两原丝经过摇经后得经丝91两。每百两加工费一般为2元左右。
   据民国《双林镇志》记“缫不如法”。双林镇有俞凤韶发起“阜丰”乾经厂,专门摇经。有乡丝行“裕成”“振裕”“同丰祥”“祥泰生”。南浔各大丝经商到镇收购“充辑里丝经”,从中渔利,每年3000担。另销往杭庄,约2000担,共5000余担。
   说明:1担=50公斤、1公斤=2市斤、1米=3市尺、1市尺=10寸、1市斤=16两五缫丝企业早期丝厂民国以前,双林地区缫丝完全由蚕农户自缫,土木缫丝车缫制。
   民国13年(1924),双林同丰祥老板在双林西高桥外创建竞新缫丝厂,有坐缫车
  248部。
   民国16年(1927),俞仰馨和张杏林在双林原竞新缫丝厂基础上创办久纶丝厂。
  下半年俞又独自创办俞兴记丝厂。俞兴记丝厂可月产白厂丝10余担。双林3家缫丝厂可年产白厂丝500余担。至民国20年(1931),三家缫丝厂年总产量可达850余担。
  抗日战争爆发,三家缫丝厂相继倒闭。
  1969年5月,国营双林丝厂建立。
  20世纪80年代,乡办缫丝厂有苕南丝厂、苕南邢窑丝厂、塘南丝厂、莫蓉丝厂、镇西丝得莉丝厂等多家。至2010年,双林区境内只剩下湖州中维双林制丝有限公司
  一家。
   说明:1担=50公斤、1公斤=2市斤民国25年(1936)双林各缫丝厂情况表表7-6说明:1担=50公斤近期丝厂双林丝厂与湖州中维双林制丝有限公司
  1937—1969年,双林无丝厂。1969年5月由国家出资筹建双林丝厂,1970年5月
  16日投产。厂址在双林镇西凌路1号墨浪河边,是浙江省生产出口厂丝重点企业,为中型缫丝厂。占地26654平方米,建筑面积16332平方米。1990年时,有固定资产原值363.25万元,职工602人,主要设备有ZD681型立缫机192台、丝织机14台、高速平缝机80台,白厂丝年产量平均为93.20吨,其中出口63.22吨。1981年双林丝厂设计试制成功ZD101弹力式剥茧机,通过省级鉴定,在缫缫丝行业中推广使用。1983年
  6月,西安电影制片厂到双林丝厂拍摄电影《水镇丝情》。1986年4月,双林丝厂被列入蚕茧经营、自收、自烘、自缫试点企业。同年被评为浙江省先进企业。1988年,获纺织工业部财务价格先进集体称号。1990年,获浙江省文明单位称号。
  2000年改制后的原双林丝厂改名为湖州中维双林制丝有限公司,由湖州中维集团控股,潘华新任董事长,张莲华任总经理,黄高华任副总经理。2005年12月,湖州中维集团退股,湖州中维双林制丝有限公司由张莲华任董事长、总经理,黄高华任副总经理。
   双林丝厂历任主任厂长表7-7苕南丝厂与顺达丝厂在双林镇北渔捕桥东,1985年4月创建。总投资470万元,占地13000平方米,主要生产白厂丝,年产能力70吨,全厂有职工320人。1993年,苕南丝厂技术改造,引进杭纺机械厂D301自动缫丝机4组。同年,生产能力为150吨,产值2000万元。
  职工增至780人。
  1994年5月,更名为顺达丝厂,隶属苕南顺达企业集团公司。1995年,全厂职工
  780人,固定资产760万元,生产白厂丝年产值2000万元,创利税500万元,1995—
  1999年连续5年被评为湖州“重合同,守信用”单位,成为国家中型二级企业和浙江省重点乡镇骨干企业。
   第二章双林绫绢第一节绫绢织品双林境内蚕丝织品,主要包括绫、绢、绉纱、罗、绸、缎、绵绸、锦等众多品种,都举世闻名。当今,随科技发展,纺织业技术不断更新,新一代蚕丝织品有打字纺、庐山纱、罗纹绸、斜条皱、特号葛、泼丽绸、花绫、双绉、织锦缎、古香锦、桑波缎等,层出不穷,品种繁多。而古代俗称“熟者为绫,生者为绢”,清乾隆年间改为“花者为绫,素者为绢”。花者为绫之织物,均用木制小花栖提花机以不同工艺织造而成。
  东晋太元六年(381)吴兴郡太守王献之在任时有“书羊欣白练裙,练即绢也”记载。
  绢,唐代亦为贡品,绫,“唐时充贡,号吴绫”。武德四年(621)“吴郡之乌程县置土贡御服乌眼绫”。贞元十五年(799),顾况记:州境上贡纤缟(白色细绢)。双林境内织工可“五两丝织小绢一匹”以充衣食。
   绢明万历《湖州府志》载有“官绢、生绢、唯局绢有五色”。以双林包头绢、包头绉(即包头纱)最负盛名,唯双林一方人用丝与绵交织而成,均用作妇女首饰与男子裹首罩面防风沙。其他品种有“筛罗”“神袍”等名。按其花式,起初只有平纹清水包头,其时有四季花、西湖景、百子图、百寿、双蝴蝶、十二鸳鸯、福禄寿喜、八宝龙凤、云鹤、盆景、花篮等;按长度有连为数丈、有开为十方;轻者二三两,重至十
  五六两。名目有加长、放长、中六、真清、福清、提清、荡胶、缎本、轻长、加阔、连分、西清、行脚地等。明武林女子梁小玉有《双林包头》诗一首:“轻霞薄雾小香罗,傍着婵鬟香更多,最爱春山缥缈上,横妆一带浅青螺。”绢除包头绢外,还有杜生娟、冬生绢、夏生绢、禳绢,有宫廷用官绢;有制灯类用灯绢;有矾绢,用于制作风筝、屏风、绢扇、绢花等工艺品,有裱绢,用作装潢书画和墙壁用。1985年前,其矾绢均用手工刮浆上矾工艺,其后创机制矾绢连续上浆新工艺。
   绫唐时称“吴绫”,产自双林区境内。其时有玄鹅、天马、椈豹等纹饰盘条缭绫。
  唐代女书法家吴彩鸾用吴绫书写《唐韵》多编传世,明万历《湖州府志》有记。散蚕丝所织称“纰绫”,合线所织称“线绫”,炼染柔滑,光彩眩目,优于他处。明正德嘉靖年间双林所产绫享誉市场,在嘉靖(1522—1566)年间,双林产绫绫用经丝多,织制紧密,质地厚而光,在暗处用手力擦稍久即生火光,俗称“油缎子”。万历(1573—1620)年间,双林机户相沿绫绢织业达到鼎盛期。绫绢巧变百出,名目繁多,有花有素,轻重兼备,尤以双林东庄倪姓独家所织“倪绫”为佳,上有两龙,龙睛突起有光,为极品,专供朝廷奏本封面所用。清时,双林机户以生产裱绫为主,品种有龙绫、云鹤绫、洋花绫、双凤绫、纹绫、滕玖绫、喜鹊绫等。清同治中期(约1870),倪绫世家倪氏将祖传倪绫工艺秘诀传于独生女梅英,并嫁于倪家滩(今镇西)王姓后,授技艺于全村及附近纱机山、里庄、雉头村等乡村,并改进生产技艺,新设计出纹绫、双凤绫、滕玖、喜鹊等新品种。倪绫得以世擅其名。当今,双林各绫绢厂常年可生产花绫和绢近
  30个花色品种,如龙凤、寿喜、冰梅等品种。1989年10月,浙江电影制片厂拍摄《双林绫绢》专题片。1990年,可常年生产30多个品种100多个花色。双林籍著名左笔书法家费新我称赞双林绫绢“为书画增光生辉”“为中国装裱工艺争光”。
  1995年,邢窑绫绢厂创办后,除可生产各类常规绫绢外,根据社会需要,2011年下半年开始开发出仿古绫、板绫、金丝绫等新品种。
   绉古代绉绸亦称“縠”,后因盛产于湖境,改称“湖绉”。织造绉绸须先取经丝,左捩右捩打线为纬,然后左右相比织造,使织品表面呈现分布均匀,像粟一样细小颗粒状绉纹,故名,民间俗称绉纱。绉纱起于明时,亦有花有素,而素绉纱大行于市。
  双林境内所出“包头绉”(包头纱)是绉纱中一种。明成化十年(1474)已有记载“起于天启年间”,“唯双林一方织之”,并以双林姚氏所织最为著名,“通名姚本”。姚氏即双林姚佥事,“专擅包头业,侨寓吴门,与四方巨商交易”,盛时销量达10万匹。姚文泰《双溪棹歌》诗描写当时盛况“吴舲越舶纷来到,姚本风行遍四方”。清初有姚仲选继承包头业,又称“仲选本”。并有姚氏诗说:“吾家本绢称加重,庇得人间儿女寒。”康熙年间“绉纱手巾雅俗共赏”,“棋布手巾花纹如棋局,用青、白萱、绵间合而成”,通行甚广,质量日益精良。织时经纬都用生丝,经丝必须经过淀粉上浆,纬丝加捻,用一个方向将加捻纬丝织入,经练后起皱纹称“花绉”。纬丝左捻右捻交织称“鸡皮绉”,纬丝加强捻,织物练后起立皱称“顺行绉”。还有先练后织造,细丝为经,捻丝为纬,
  一梭松一梭紧,相隔排列成称“绒绉”。光绪二十四年(1898)魏光寿《蚕桑萃编》“织政”记:绉品“面宽一尺六寸,顶足者用二千八百头,轻者用二千头”;而经丝密度每厘米当为37.5—52.5根;品种尚有阔宫、狭宫、顶宫、上重、小重、泉绉、线绉、海绉、西庄。另有五绉、六绉、放绉、花绉等许多名目,生产这些产品,蚕丝须加捻打线,至今双林还有“打线弄”之名。“绉纱”还用来上贡清朝宫廷皇室大臣所用,清帝中有多人喜欢穿“绉纱”裤子。民国时期“绉纱”有34个品种,大多用来出口,当电力机出现后,用土丝和厂丝织成品种有碧绉、素绉、中央绉、地子绉、文华绉、湘妃绉、金银丝绉、飞马绉、大地绉、水浪绉等;而用厂丝与人造丝交织有西贡绉、雀屏绉、锦地绉。其时,还有“香云纱”“拷皮绉”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双林绫绢厂以及改革开放后乡村办绸厂生产新品种有牡丹绉、葛林绉、双绉、重绉、冠乐绉、斜条皱、珠光绉、留香绉、新星绉、桑花绉、花绫绉、桑爽绉、桑乔绉、时春绉、争春绉、泰山绉等。
   包头纱绢也称“小香罗”,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凡罗,中空小路,以透风凉。”也称“南溪纱帕”(南溪即双林)。纱是丝织品中最轻薄织物,双林包头纱量轻质薄,举之若无,如烟雾飘逸。明崇祯年间,双林区境出,“无花而最白”之“银条纱”,即“方空纱”。其产品“素曰直纱,花曰轻纱、葵纱、巧纱、灯纱、夹织纱。最轻而利暑曰‘冰纱’,每匹重不过一二两,花素皆备”,“唯双林里中独造”,“且善染色,他处制不佳”。
  (见清光绪《乌程县志》、民国《双林镇志》)天启年间两广、西北等地普遍用作包头,“向以绢包头,谓之一幅巾,取其可不梳发也”。此后,“妇女用作首饰”,至清代,包头纱“唯老妇用之”。余均用素绉纱,“约长四五尺,包头有余,缠束发际”。名目有五绉、六绉、另绉、放绉、花绉;又有阔狭、顶客及泉绉、海绉等,清道光后“杭州庄家亦多自织,然总不及双林之密实”。因而,包头纱也属于丝织绉类。以平纹纱为最古老。宋嘉泰《吴兴志》:“唐代,纱与绫、绢、绵及土产花绸一起充贡纳赋。”明成化年间谓:纱有数条,无花者曰真纱,有花者曰葵纱、夹绢纱;又有包头纱,唯双林一方人织之(见明《湖州府志》)。其时,名目有加长、放长、中六、真清、福清、提清、盈胶、缎本、波绢、轻长、加阔、细粉、出灰、浆绫,还有准连、分两、清光、行脚地、改连等名称。
   缂丝与丝绣“缂丝”,古代字书《五篇》释“缂、紩也,织纬也”。宋代洪浩、吴自牧著书中称“克丝”。宋多位学者称缂丝为“刻丝”。清皇家均记作“缂丝”。近代学者胡韫玉认为应为“缂”。而“缂”“刻”“克”为音同而假借。探其究竟,缂丝织制时以小梭织纬,在平纹织机上,根据纹样多次中断以变换色丝,成品只露纬丝不露经丝,不同色块间不相连接,留下空隙,形成“破口”,图案呈现出如同镂刻般效果。可见此“缂”字正合“通经回纬”技术特点。属色织锦绫之先祖。
   明《格古要论》称:“宋时旧织者,白地或青地子,织山水或人物花木鸟兽,其配色如傅彩,又谓之刻色作。”宋时刻丝大盛,双林区境刻丝和丝绣也兴于此时,以适朝廷之需。由于刻丝图案相对较小,最初宫廷中只用书画包首、装裱。双林缂丝产品除织图外,另在周边绣上配饰图案,以适应朝廷做服饰之用(指御服等)。南宋时,宋徽宗赵佶对缂丝极为推崇,有诗:“雀踏花枝出素纨,曾闻人说刻丝难。要知应是宣和物,莫作寻常黻绣看。”双林缂丝技艺,在这个时期与绫、绢等其他丝织品一样发展。其中,双林沈家桥北谢姓人家,以纯金银线、孔雀羽线等名贵材料进行交汇缂织,再配以部分手工刺绣,使作品雍容华贵,巧夺天工,光彩夺目,永不褪色。民国《双林镇志》:“环兴桥北(沈家桥)谢姓优为之,翠羽来自广东,而刻(缂)花鸟极工巧。”明成化时,双林“缂丝”“绣料”“绫绢”由锦衣卫正千户陆壬负责在双林区境内织造宫廷所需这三种织物,并在东兜头陆宪府建绣衣坊一座。此石坊柱石在1970年前后尚存。
   双林所产缂丝逐步成为皇室专用品,工匠采用两股不同色线捻合一起,达到晕色效果,并通过捻度强弱来控制晕色效果,成为双林缂丝独特用线工艺,属本缂丝,其特点是厚重、挺括,表面显现罗纹档纹路。用本镇缂丝制作宫廷服饰和其他产品有手感细滑等特点。
   明末清初,宫中所需缂丝织物除南京、苏州两织造局贡给外,还在宫中专设缂丝匠作专事御用缂丝织物。至清嘉(庆)道(光)后,江南一带缂丝生产日渐衰落,甚至无人业此,双林谢氏也就是在这一时期没落,甚至连名、号都被遗忘。
   附:几种主要丝织品名称由来古代丝织物最早称帛,后改称缯,总称缯帛,像现代称绸缎一样。夏禹时,湖州地区丝织品称织贝(贝锦)。
   锦《释名》:金也。作之用功重,其价如金,故制字帛与金。《坚瓠续集》:“锦向以宋织为上,今称宋锦,厚如钱。锦以五色丝和金银丝织有文采的丝织品总称。”诗云:“妻兮、斐兮,成是贝锦。凡为织锦者,先染其丝而织之,则成文兮。” 缎《天工开物》:先染丝而后织者曰“缎”。熟丝所织,缎指缎地丝织品,起源于宋,盛于明。缎地柔软而富有光泽,与多彩织锦技术相结合。
   绸《急就篇注》:抽引粗茧绪纺而织之曰“绸”,也作“紬”。古代称“纻丝”。
  唐宋时,指茧丝下脚及丝绵纺成粗线织物,称绸,泛指长丝织物(今也有称绵绸)。《蚕桑萃编》:散丝而织者曰“绸”,纺成双丝织者曰“纺绸”,单丝而织之称“里绸”。明清时,绸的概念改变,原来意义称绸则以绵绸称之。
   软缎经线用桑蚕丝,纬线用有光人造丝做原料。光滑平和,色彩鲜艳,光亮夺目。由于蚕丝和人造丝吸色性不同,被练染后成品成双色效果称“双色缎”。而经线根数多少可分双丝缎和单丝缎。
   织锦采用色织工艺,纬线色彩丰富,成品呈五彩缤纷效果,明亮,质地厚实,花型饱满,也有称古香锦。
   绨《急就篇注》:绨,今称平绸。采用平纹组织作地,长丝作经,加棉纱或蜡线作纬,为粗厚花素织物。
   罗《天工开物》:凡罗,中空小路,以透风凉,相当于现代纱罗织物。双林区境有生产绞纱织物一类罗。
   第二节绫绢织造及工艺一绫绢织机织机演变先民第一代原始织机为木制手工抛梭织机,俗称“手身机”。以生产平纹绢。
   唐时,“手身机”从木制手工抛梭织机发展成手拉提花机(简称花机)、素机两种。
  花机称“花楼机”,由两人操作,一人高坐于花楼提线,楼下织工掌机织造,上下二人配合织造出花纹。素机则要靠腰部用力,又称“腰机”,一人自控自织,织出平纹织品。
  从唐代至宋、元,双林绫绢中“乌眼绫”“盘条缭绫”以及其他花色锦绫,就是用这种“花楼机”来织造。
   宋、元时期,这种“花楼机”和“腰机”,在织户中的使用实践中不断改进,至明代渐趋完善。“花楼机”除可织提花织物外,装置“走桥”配件后能织高级素罗和小提花织物(就是当今丝织商标机最初雏形机)。“腰机”经改进和发展为水平架经、两脚交换踏蹬,形同花机之小机样(也称立织机)。
   清初,花机式(亦称小花栖提花织机)已普及于双林区境农村各织户。后来,新织物品种“绉”与绫、绢,都是以这种织机织成。
  1988年7月,镇西竹匠湾村发现一台小花栖提花丝织机,其类型和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小花栖提花织机极其相吻合,现由浙江省丝绸博物馆收藏。经专家考证,该织机年代为清道光至咸丰年间(1821—1861),或更早些。据该织机原主王菊英老人及行家证实,这种织机是历代几经改进的小花栖提花织机的一种普及机型,功能已较完善,丝织品种适应性较强,所以能织造多品种丝织物。
   因该机机架完整,经双林天强绫绢工艺品有限公司责任人莫建强组合和调试该机,尚可使用。同时,莫建强还以原尺寸复制一台和缩小二分之一尺寸复制二台,均可操纵。
   该机总长5.15米,机式前倾,后平分为两节,经面倾斜。机身高2.85米,高处为花栖,织机关键装置亦应齐全:门栖长1.24米,宽75厘米,塞木长51.5厘米,老鸦翅为竹制,共5片,长1.71米;铁铃为木制,共5片,长0.94厘米;花栖高98厘米,宽58厘米;杠长1.05米,木齿分二,一为6档,一为4档;称庄高90厘米;衢盘上盘有竹片16根,下盘有竹片18根,长各66厘米;衢脚长54厘米;叠助为竹制,长2厘米。唯缺眠牛木,发现该机时,机户用2块土砖代替。其中,老鸦翅和铁铃比宋应星《天工开物》所记各多1片,可更有利于织造。织机装造是吊耙丈纤的衢盘分花式,其花本直接贯穿于提花丈纤上,其操作较简便省力。拽花工不仅可用臂力,还可借身体后仰重力拉拽纤线。织造工与拽花工两人配合操作,拽花工高坐花楼之上,用手提拉花束综,一根横线一梭;织工坐在下面机板上,双脚踏着踏杆,带动综框升降,并进行投梭引纬。
   明清时,用这种小花栖提花丝织机所织的双林绫绢,花绫少则200根花本纬线,其花本纬线平均分在4耙上;花绫地组织为5枚经缎纹,花组织为5枚纬缎纹。一名熟练织工从早上6时至午夜12时,一般可织绫绢3匹左右(旧时绫绢每匹长13市尺)。
   民国初,由原来普遍使用手工抛梭机、手拉提花机,逐步改引进和改用纸板提花机,一机一人。
   抗战前,境内引进极少量瑞士和日本等地新式提花机、木制电力机、手拉铁木机(俗称铁龙头提花机)。
   解放后,镇西、莫蓉一带乡村机户仍使用木花机织绫绢。1958年后,这种传统小花栖提花丝织机逐渐被弃用。
  1958年6月,双林绫绢厂正式建立,引进铁木丝织机25台,但仍为人力织机。主要生产花绫,炼染仍以手工为主。后逐步改造成电力织机。
  1982年,双林绫绢厂在新建厂区内引进较先进EK272丝织机25台,由杭州纺织机械厂生产,连同铁木丝织机共有织机165台。
   至1990年年底,双林绫绢厂拥有各类丝织机250多台。
   绫绢织造机操作原则绫绢织造机无论是老机和现代织机,都是由开口、引纬(即投梭)、打纬、卷取、送经五大步骤完成织品。在具体操作织机时应:勤查绫绢面,做到灯到(即用灯照到撬档、纬撬档、罗纹档、筘路等),眼到(及时监控头路、叉绞、糙、毛丝、夹起等),手到(常摸有无倒断头、缩行等);查飞行梭子纡线容量大小,绫绢面幅,综前筘后经面,重点把据绫绢两边平挺;机前应逆时针环形巡回,机后外圈巡回阔机,内圈巡回狭机;勤清绫绢面,勤通绞,对结手势匀,移绞棒手势轻,理缠头、借头、边头,捡清毛丝、修清长结、理清糙块、分清绞头,防止移断头,叉绞路,宽急经,通绞挡及小边垂头着地;预防和经常勤检查机子运行中有无焦臭味,听梭子有无异音,梭子投梭快慢及运行状态,照综框夹头(绳),花机梁子绳,绞版及相关连接件有无松动,梭子有无松动,梭身有无发毛。
   在对蚕丝原料挑选上要分档,根据不同要求选取不同档次原料使用;定下原料后,应试染、浆、织、新品试样;织机房环境、设备、工具保持清洁卫生、无油污渍;干、湿、燥保持织物合适度;温度上要夏季降温,秋冬给温保暖,相对湿度可在80%偏以上;在操作上,特别是素机,要查皮结,打梭棒,窗脚、牵头、梭子、纬密、绢面情况;花机要做到织时对色、对花、揩钢筘、皮结洋元、幅面下镜面以及检查轧梭保险;及时、经常对织机检修、保养,以保障织机正常运行。
   二绫绢织造工艺温湿度双林绫绢在织造工艺中,有其独特性。织户(房)温度、干湿度用火盆、喷水等方法人工调节。民国《双林镇志》记:“天阴则筘下置火盆,燥则喷水,必随天时也。”此法一直延续至解放后。
   原料丝浸泡 《周礼·考工记》记述:“湅帛,以栏为灰,渥淳其帛,实渚泽器滛之以唇。”渥淳即灰水混成浆以浸渍的织物。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二《乃服》“熟练”条载:“凡帛织就,犹是生丝,者练方熟,练用稻稿灰入水煮,以猪胰脂陈宿一晚,入汤浣之,宝色烨然。”清末民初前,织造绫绢之原料蚕丝,必经塘锅煮炼。一般以动物(猪)胰为原料自制泡剂—酶,将蚕丝放入其中,浸泡一段时间,再以老碱温水(一般在40℃左右),将原条丝分小,搓软,以浸泡煮炼2小时左右,再用清水浸一天,并在河水中清出浸泡物,可脱去丝胶。胰酶制作是先将猪胰放入缸内,让其发酵,用时凭经验用多少酶水与丝或丝织品一起放入大缸,一天后取出,清水浸洁,再漂洗。民国10年后,浸泡剂逐步不用动物内脏酶,而改用肥皂水,大泡后,并逐步给予升温,以脱去丝胶,再用蒸煮办法使纬线柔软。据现年87岁(2010年)的造机、挡台、牵经绫绢工艺制造
  三代传承人王黄囡口述,解放前泡丝工艺是将土丝浸在40℃左右温水中,约4—5小时,浸入前在土丝四角抹油(菜油),然后绞干、掺松。当今则用温水加柔软剂HC乳化蜡,给予浸泡1小时左右。不管何种方法浸泡,经浸泡完成后把丝或织物绞干放在竹竿上抖松晾干。泡丝工艺可使蚕丝具有柔软性,富有弹性、滑爽之感觉,使绫绢细密,可增加牢度。此浸泡工艺在各蚕丝织造中是一道必不可少工序。
   经丝处理由翻丝和牵经工序组成。
   翻丝把已浸泡、清水、晾干的蚕丝放在绷架上,将绷架上的绞丝卷到筒子上,以保持蚕丝具有一定张力。
   牵经将已卷绕在筒子上的丝按绫绢品种规格所需,卷绕在牵经车大圆框上,然后退卷到经轴上,供织造之用。牵经作用,可使浸泡后蚕丝张力大为增加。
   纬丝处理纬丝需经络丝、并丝,放纡三工序组成。
   络丝老法手工络丝方法是,先将丝通于口中,凭唇舌感觉和熟练经验,辨别丝条粗细,而挡摇络于小■,可供做经和纺纬。现今络丝原理如同翻丝,即把已浸泡晾干后蚕丝络在三元筒子上(三元筒子即是䈅。)并丝在并丝车上将二根或三根丝合并成一根股丝。并丝是织造绫绢的一个必要工序。
   放纡老法是把蚕丝在纺纬后,用手将卷绕纡■子上的纬丝浸湿后用纺车绕于竹管(纡管)。当今,可用纺纡车把并好之蚕丝,卷退绕出来,再卷绕到纡管上,以供织造之用。
   织造小花栖提花织机操作见前。
   砑光是绫绢生产中的一道独特人工工艺和工序。
   绫绢织造后,上枣木轴辊,以约10米左右为宜,用特制“石元宝”来回碾轧,操作人员两脚踏石元宝两“角”来回三遍。从石元宝碾轧床下来后,绫绢再上批床,用刮子刮过,同时喷洒清水在绫绢面上,稍干燥后,用沾有菜油的布轻抹绫绢面,再次上石元宝,称砑光。最后让其彻底干燥,可整理打包压紧。此工序和工艺在过去生产绫绢时因用的原料蚕丝为土丝、肥丝,粗细不匀,人工织造,紧密相对不一致,因而必经“石元宝”这一道工艺、工序,可使绫绢织物光滑、紧密、织地均匀。当今,如北京故宫博物院等特殊单位,提出对绫绢特殊需求,也需经这道“石元宝”碾轧工序、工艺,并取一个专用新名称:扁丝绫绢。
   绫绢纹制(制版)工艺传统纹版提花机,按纹样设计制成轧孔板,以控制提花龙头上竖针运动,带动经丝升降,织成提花绫绢。其工作程序、品种与纹制设计、意匠、轧纹版、装造、试织,当今已采用CAD/CAM系统,全部纹制序可实现自动化。包括纹样输入、纹样与意匠及纹版处理、纹版输出三大部分。
   三绫绢染色上浆与上矾染色传统染色是先染丝后上机织造,当今绫绢染色是先织造后染色(除特殊要求外)。
  染色时,仍以传统方法为主,当今化学助剂主要以冰醋酸为主。在染色同时进行炼,以完全脱掉蚕丝中的胶质,故染色又称炼染。
   上浆与上矾绫传统绫只上浆,不上矾,其浆料为淀粉浆。使用小竹将绫绢两头拉紧,以木架固定在野外地上,把拉紧的绫绫上在木架上,用排笔涂刷,绫的长短以10米为宜。浆料涂好后,晾晒干即可。也称批绫。绢:以20米为一匹,两头用30厘米布头缝接,然后两头用竹棒固定拉紧,以胶矾浆料用排笔涂刷,操作时速度要快,可四人同时操作,自然晾干燥。这就是绢的传统上矾工艺。
  1985年,双林绫绢厂与双林农具机械厂,绫绢工艺传承人周康明合作,研制成矾绢连续上浆新工艺,代替原始手工上浆工艺,使质量提高,产量增加,品种优化,同时,研制出矾绢连续上浆机(矾绢上浆专用机),获浙江省和轻工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2012年,邢窑绫绢厂已开始以机械代替手工上矾。能生产适应各种需要的矾绡。
  但不放弃手工上矾的工艺,其中最大门幅2.8米矾绢仍以手工上矾。
   墨浪河在双林南栅耕坞桥东。旧时这里多染绢皂坊,染绢者漂此,水常呈黑色,故名。元、明时,双林绢业大盛,染绢皂坊唯耕坞桥一带居民从事该行业,矾绢必染皂,煮后“漂以清流”,故有“耕坞桥边涌墨流”题咏。
   第三节绫绢生产销售一绫绢生产历史概述
  1958年,在距双林西约25公里处钱山漾遗址下层,获得4700余年前残绢片,为平纹组织,由多根单茧丝并成一股丝线交织而成,经、纬密度分别为134根/英寸。
  可见当时双林区境已有先人生产平纹绢。
   夏、商时代,从《夏书》开篇《禹贡》中可见,所分九州之中有六州贡丝绸,数兖、扬二州最华贵。扬州贡“织贝”,注说“锦名,织为贝文,诗曰贝锦”。双林时属扬州域内。
   文献又记载,大禹治水后在会稽庆功,“禹会稽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可见,双林域境已有较大规模绢的生产。
   春秋时,双林区境先后属吴、越、楚疆。有《采葛妇歌》:“女工织兮不敢迟,弱于罗兮轻霏霏,号絺素兮将献之,越王悦兮忘罪除,吴王欢兮飞尺书。”后历经六朝,又经唐、宋、元三朝,双林已成为湖州“丝绸之府”所产丝绸中的绫绢及其丝织品重要产区。
   至元代,双林东林普光桥东首“有丝绢庄十座”,“每晨入市,肩相摩也”,凡收绢黎明入市,辰刻散市。中有“司岁”“司月”等主事,绢庄收购机户所售绢纱。
   至元二十九年(1292)初夏,意大利马可·波罗在《游记》中记到:“当地居民温文尔雅,衣绫罗绸缎,恃工商为活。” 明成化十年(1474)有记:“双林包头绉(包头纱),起于天启间,唯双林一方人织之”,其中姚氏生产最为著名,“通名姚本”。而“倪绫”又是用于装裱书画和朝廷奏本封面,为朝廷专用,苏杭不及,沈泊村有《乐府》诗句:“盘盘龙凤腾向梭”。
   明隆庆万历前后,绫绢已风行四方,其中销往苏州与福建等地就达10万余匹。
   明崇祯时,区境有机户8000多户生产绫绢等蚕丝织品,16000余人从业。
   双林镇很早就成为全国蚕丝织业生产和贸易大镇。明代学者茅坤说:“至于市镇,如吾湖归安之双林。所环人烟,小者数千家,大者万家,当亦不下中州郡县之饶者。” 清时,双林绫绢生产遍及区境内各乡村,有苕南西阳、丁泾一带,镇西纱机■一带、倪家滩、雉雉头村、竹匠湾,莫蓉白华桥等地,有机户1000多户,大都自己养蚕、缫织。
  道光后,杭州、苏州庄家多半仿照绫绢,但“总不及双林之密”。其中,冰纱也为双林独造,每匹不过一二两,花素皆备,且善染色。
   历史上绫绢生产,基本以织户为单位,织户少则1台织机,多则3—4台。蚕丝原料为养蚕,以自缫丝为主。绫绢织成后送专业皂坊、胶坊进行炼染。民国《双林镇志》:“专门染色称黑坊”,“绫绢染以皂,胶以粉,巨石(石年宝)砑之有光,业此者为皂坊。盛时工作常数百人,其人大率为安徽泾县。镇有泾县会馆。始此。近能作此货者,仅一二本地人”。
   民国8—10年(1919—1921),绫绢生产进入最盛期,区境内共有脚踏手拉织机2000多台,从业者达五六千人,几乎家家养蚕自缫,户户织绫绢,年产各类绫绢达120多万米,色绫50万米(还不包括其他丝织品)。
   民国36年(1947),镇西、莫蓉一带尚有绫绢机户共2165户(包括手工木机和手工提花织机),他们分别以入股形式组成27家绫绢产销合作社。
   抗战胜利后至解放前后,绫绢业织户开始向合作生产转型,如1947年镇西、莫蓉绫绢织户组成“吴兴县双林绫绢产销合作社”,性质为有限责任。各合作社大小不一,分别产生理事、监事、社员大会。监、理事由社员大会产生。合作社盈利除付股息外,以四部分分配:20%为公积金、10%为公益金、10%为职员酬劳金、60%为社员分配金。
  入社时以每股金额1000元(时币值),每个合作社股金份额各不相同,从20多股到80多股不等,社员共2165人。当时共有27个合作社。
   解放后,双林区境内四乡有织机农户纷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单镇西乡农户就有绫绢木机630台加入。
   解放初期,镇上绫绢织户、胶坊、皂坊共有13家,俗称“红白绢纺”。大都位于双林镇南栅钟秀坊、墨浪河南岸一带,如程金旺、周德才、王阿三等绢纺,其主要设备有石元宝、批床、枣木轴、刮子、堂锅、七石缸、棚架、排笔、夹板、三脚架等。
  其时还有4台脚踏素绢机、10多台手拉花机。当时炼整加工一般每2—3天可完成3大缸,生产绫绢1500—2000米左右,每月约1.5万—2万米左右。
  1956年6月,双林镇上原6家红白绢坊合并,改称为双林镇绫绢加工胶坊生产合作社,地点设在双林镇南栅钟秀坊。这6家红白绢坊老板分别是:周德财、陆志荣、张金坤、程金照、方荣生、向敏康。他们共有15台手工提花绫绢机,合并后又增添4台脚踏素绢织机,每2—3天即可完成一批染色(3大缸),织造完成1500—2000米左右,每年可生产绫绢2万米左右。除此之外,四乡还有绫绢生产的散户,比较有名的绫绢织造、染色技工有张金宝、施我生(会计)、王阿山(王小宝)、单仲方(单记绢庄)、徐景德以及裱花工范跃源等。
  1957年,双林区境有脚踏手拉织机600多台,还有炼染绫绢胶坊。
  1958年,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家自织自染的双林绫绫绢厂,逐步转向机械化生产。
  1966年,年产绫绢14.66万米。
   “文化大革命”期间,年产量下降到1.35万米。
  1978年,恢复生产各种仿古花绫,并新开发“锦绫”“加重花绫”等产品。
   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市场对绫绢需求越来越大,农村个体织户也开始出现,乡村办绫绢厂相继诞生。对各种绫绢产品需求越来越迫切,如蚕丝锦绫、交织锦绫、宋锦、韩锦、各类仿古绢、现代应用绢等。首先出现的是漾东、莫蓉七星和镇西绫绢厂三家绫绢厂,主要为双林绫绢外加工生产绫绢。后来漾东绫绢厂以土丝生产绫绢,开发市场紧缺一些量少又要求高的绫绢产品,产量不大,但利润可观。
  1988年,双林绫绢厂年产量已达228.58万米,并已进入国际市场。
   二织户及绫绢生产厂双林绫绢厂
  1958年创建,前身是双林镇绫绢胶坊小组,1956年6月由13家原织户、胶坊等组成。由钟秀坊迁入虹桥港。
   建厂初期,有铁木丝织机25台,职工74人,主要生产花绫,手工染色,年产2万米左右,产值2.6万元,利润3000元。第一任厂长相敏康,形成织造炼染一条龙生产。次年8月并入双林棉毛织造厂。1961年7月,恢复双林绢厂,隶属吴兴县手工业联社。
  1978年,先后开发锦绫、重花绫、古香锦等新品种、新花色以及绢制艺术风筝。
  1979年,生产绫绢首次突破百万米大关,达106.58万米。
  1979年,绫绢生产受到国家高度重视,时任国家计委副主任顾秀莲来厂视察绫绢生产工作,并由湖州市政府贷款50万元(贴息),投资扩建100台织机项目,并开发西厂房。
  1982年,又新建厂区厂房,添置先进EK272杭纺机25台,总丝织机达到165台,年产绫绢达189万米。
  1985年,研制成功矾绢连续上浆新工艺和机制矾绢,从此结束手工炼染绫绢历史。
  1986年,全厂有职工664人,固定资产值600万元,生产绫绢及各类丝织品250万米,实现产值609万元,创利润132万元。
  1987年,开始支持乡办企业,时有莫蓉七星和长超漾东2家联营绫绫绢厂,以土丝生产社会所需的特殊绫绢产品及传统普通绫绢产品。
  1988年,生产绫绢196.75万米。
  1989年,生产绫绢196.92万米。同年3月,划归湖州市丝绸公司领导管理。
  1990年,生产绫绢170.6万米,总产值1878.1万元,实现利税79万元。时年,有职工688人,固定资产500万元,拥有国产全铁丝织机222台,及配套设备、炼染设备,淘汰手工织机和手工炼染工序、工艺。
  1993年,被列为国家中型企业和中国文房四宝协会理事单位。
  1994年,H-1926花绫和H-1925矾绢在第五届亚太地区博览会上双获国际金奖。
  1995年,双林绫绢注册“汉贡”商标。后成为国家著名商标。
   双林绫绢厂经过发展壮大后,拥有250多台丝织机及配套设备,以生产绫绢及其它丝织品、炼染、上矾、托裱一条龙生产体系,自有资产1900多万元,分东西两个厂区,占地187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5460多平方米。具有一支能自行设计、试制产品、较高专业水平的科技、管理队伍。
   双林绫绢厂是全国唯一一家自织、自染专业生产绫绢的厂家,产品质量达到国家新标准,形成“轻如朝霞,薄如蝉翼,花型典雅,古意盎然”的独特艺术风格。有花绫绫、锦绫、绵绫、矾绢、耿绢、宋锦、古香锦、工艺绝缘纺等20多个绫绢系列,还生产各类纺、绉、绢等民用丝织品。产品除装裱书画、绘画、书写、制作风筝、信封、绢扇、屏风、宫灯、锦盒等系列工艺品外,还被用作宾馆、写字楼、居室、飞机内现代装饰材料。常年生产的产品有云鹤、双凤、冰梅、环花、古币等近百种。其中,云鹤牌H-1926花绫被评为省、部级优质产品,H-1925矾绢、B-6067古香锦被评为浙江省优质产品,B-6001交织锦绫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产品设计二等奖,绢制艺术风筝被评为浙江省工艺美术四新产品二等奖,宋锦被评为湖州市质量金牛奖。产品畅销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台湾等地400多家文化事业和工艺美术单位;外销美国、日本、韩国等许多东南亚国家。
   传统宋锦被选为国家总理办公室和人民大会堂装饰材料;仿古绢被北京故宫博物院选为修复古画专用产品。
   双林绫绢厂历任厂长(主任)表7-8说明:2013年丝得莉双林绫绢有限公司更名湖州云鹤双林绫绢有限公司湖州云鹤双林绫绢有限公司(湖州丝得莉双林绫绢有限公司)在双林和睦新村,原双林绫绢厂西厂房。1999年,双林绫绢厂破产。2000年2月,由郑小华、吴建等与双林绫绢厂熟悉绫绢生产之技术骨干一起,筹集资金收购双林绫绢厂,并实行资产重组,组建湖州丝得莉双林绫绢有限公司,由郑小华任总经理。2013年2月,更名为湖州云鹤双林绫绢有限公司,仍由郑小华任总经理。
   公司占地5500平方米,建筑面积6300平方米,拥有丝织机50台,及其配套设备,职工50多人。可年产各种型号、花色品绫绢近300万米,产品畅销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400多家文化书画、工艺美术单位,远销日、韩、英等国家和地区,特别是
  2008年生产的大提花祥云图案绫锦织绢得到国际奥委会和北京奥委会认可,用于制作第29届北京奥运会、残奥会获奖证书。
   云鹤绫绢有限公司自创建以来,在双林绫绢厂基础上,由郑小华、吴建等人带领,为发展和继承绫绢织造传统工艺,做出大量而深入细致工作,走访老艺人、老工人,寻询传统绫绢手工工艺操作过程和技巧,行程3000多公里,探访全国各大博物馆(院)和文化单位,听取宝贵意见。回双林后,开设原始手工坊,使濒临灭绝的原始手工工艺重放光彩。该作坊经常开展对外展示和演示,已成为双林绫绢传统工艺、传统文化
  一个宣传窗口。
   双林绫绢织造技艺自从被确认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来,参加全国、省级各展览会,多次得到好评。2009年,公司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60周年制作绫绢聘书、荣誉证书,与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与中共北京市宣武区委员会共同策划《科学发展观—百位书法名家手书集》一书。这是公司配合北京大唐万邦复制技术发展有限公司,首次以书法艺术为载体展示自己的产品和工艺。
  2009年12月,公司经理郑小华被湖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评定为第一批湖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双林绫绢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天工绫绢制造有限公司(现改名天工绫绢厂)在双林富强路西南侧。是一家独资私人企业,厂主庄积强。在1991年以2万—3万元起家,时拥有6台铁木织机,规模不大,产量也不高。1992年,用“天工”二字注册商标。时各小型绫绢厂绫绢织造技艺不成熟,“天工”以24.5号钢扣、30梭纬密、
  20/22和27/29双经、双纬蚕丝绫绢织品达到优秀质量,受到客户欢迎,并派出10多位销售人员分赴全国各地,进一步扩大知名度。1997年是天工绫绢厂顶峰时期,时拥有“杭机”“上纺”K74全铁织机和铁木织机60多台,职工人数保持在85人左右,年产销达120万米左右,在不够供应时还外发个体织户帮助生产。主要产品有花绫、锦绫、耿绢、矾绢等大类。工厂还附有托裱车间、裱画车间,生产托裱中间产品和书画装裱业务。产品销往荣宝斋、朵云轩、西泠印社,以及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及中国台湾等地区。
  1997年7月,天工绫绢厂攻克30多个技术难题,成功开发出精制仿古耿绢,为国家邮电部发行中国首套真丝防伪邮票《文房四宝》提供原材料。
  2005年是中国、阿富汗建交50周年,天工绫绢厂成功研制出绫绢质地2万枚邮票
  20枚丝织小型张作为国礼,邮票模块尺寸为13.5厘米×9.5厘米,由北京邮票厂印制图案。
   双林邢窑绫绢厂在双林苕南邢窑蔡家堰。厂主谢雪祥,1986年3月进入原双林绫绢厂学艺,后因双林绫绢厂破产裁员而离开,与妻子张惠芳于1995年7月创办。该厂建厂初期,仅有
  4台织机维持生计。1998年,该厂迎来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香港回归祖国,由江泽民总书记亲笔题写的“香港明天更美好”的“江山万里图”卷,由邢窑绫绢厂提供装裱材料,并由北京郁文斋设计装裱制作完成。从此,邢窑绫绢厂与北京郁文斋成为长期合作伙伴。1999年6月,邢窑绫绢厂从韩国锦绫中吸取技艺,研制出独具特点的“韩锦”。这种技艺开创绫绢生产中国内第一,这种装裱材料因价廉物美,迅速赢得国内近
  一半市场份额。同时,在传统绫绢品种基础上,开发出许多适应市场需要的仿古绫绢。
  2006—2007年,投入技术和设备,开发成功蚕丝宋锦,为独家生产,产品性能和质量均达到一定水平。2010年,邢窑绫绢厂拥有85台织机,每天可织各种绫绢近8000米,有花绫、锦绫、金丝绫、宋锦、矾绢、耿绢等八大门类系列产品,品种达300多种。
  产品销往中国港、澳、台地区和日本、韩国、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各类产品占总产量比例分别为花绫20%、绢30%、宋锦5%、韩锦35%、其他特殊品种5%,还增加绫绢宣纸结合深加工产品,年产值达千万元。
  2010年,邢窑绫绢厂注册“呈祥”牌绫绢商标。
   康明绫绢厂(专业绫绢上胶矾)在双林木匠埭。厂主周康明,出生在一个绫绢生产小作坊世家。祖父周德财、父亲周志庄在作坊中,担任织造及绫绢后处理工作。2009年,周康明65岁,从小跟随祖父、父亲在绫绢作坊中生活。1964年,祖父在双林绫绢厂退休,孙子周康明顶班进厂工作。主要学习绫绢炼染后处理技术,当过织机机修工,多次进入浙江丝绸工学院学习丝织技艺。1978年,参与双林绫绢新品开发。1980年左右,开发出锦绫、古香锦,获得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后帮助乡办绫绢厂开发出宋、元仿古绢。1985年,完成“矾绢连续上浆新工艺”项目,个人被评为省轻工业部科学技术进步奖。1999年,双林绫绢厂破产。市场对绫绢仍处于高需求状态,而矾绢最后一道工序无人问津。周康明于2001年自己搞起矾绢加工。2003年,周康明之子周树盛也参与这项工作,成为第
  四代绫绢工艺传承人。周康明在2009年6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正式确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其命名内容:命名周康明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蚕丝织造技艺(双林绫绢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2010年,康明绫绢厂专业为各绫绢生产厂加工胶矾工艺。拥有一台机械连续上胶矾机,该机为自研、自制,结合丝织机、丝织物烘干机、连续传动输送、卷轴等机械特点研发而成,至2010年年底是绫绢生产工艺中唯一一台机械连续上胶矾机。该机长约7米,宽2.5米,高1.3米,集织机、涂层机械、烘为一体。能完全替代原来绫绢手工上胶矾工序、工艺。生产功效为100—150米/小时,适应绫绢各规格门幅。为双林区境大小绫绢厂家近20家服务。
   天强绫绢工艺品有限公司(工艺品厂)在双林镇爱国路中段西侧。厂主莫建强,于1999年创立,为民营绫绢工艺品织造企业。
   莫建强1976年进双林绫绢厂工作,努力工作,钻研业务,熟悉绫绢生产各道工艺和工序,对古代织机情有独钟。1988年,参与在双林镇西竹匠湾发现的小栖提花机修复和装造全过程。在双林绫绢厂破产前曾担任最后一任生产厂长。莫建强在双林绫绢厂工作时,于1992年元月12日赴中国丝绸博物馆操作表演小花楼提花绫绢织机的操作流程。随后,莫建强以精湛的手艺仿制古代小花楼提花绫绢织机2台和以1∶4缩小的织机2台,以及古代立织机,分别被中国丝绸博物馆(杭州)和湖州市博物馆收藏。
   天强绫绢厂创办后,把传统绫绢生产和现代高科技相结合,年产各种绫绢40万米,工艺画3万余幅,锦盒6万只和大量各类绫绢工艺画,绫绢报、绫绢封、绫绢风筝、屏风以及装裱各种字画。由该公司提供装裱材料—织锦,并装裱成功《清明上河图》;彩色绫绢微缩报,获2000年西湖博览会金奖,并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赠送外宾礼品之
  一;厂主莫建强因在仿古绫绢生产方面有着独特技术专长,而被中国丝绸博物馆聘为《古代丝绸文化复制研究》课题组成员之一(负责装造部分)。
  2002年,与浙江理工大学李加林教授合作“高密度全显像丝织工艺画”项目,被列为省高新技术改造项目。
  2003年,“数码喷绘绫绢工艺画”项目,被列为省工艺新产品试制项目。
  2005年,“纳米负离子远红外线绫绢工艺画”项目被列入省新产品试制计划。
  2006年,申报乙烯—醋酸乙烯酯(EVA)热熔胶绫绢涂膜工艺技术创新项目。
  2008年,生产绫绢唐卡工艺画,使古老绫绢与唐卡和现代高新技术相结合,继承和发扬绫绢文化与藏传佛教文化。
   湖州双林赛英绫绢有限公司在双林镇塘北路东段。2006年创办,投入资金近百万元,拥有20台织机,职工
  30多人,月产绫绢1万米左右,产品销往国内30多个文化单位。公司负责人田英浩
  1955年生,从小跟随母亲在双林绫绢厂长大(母为双林绫绢厂创办时会计),1976年正式进入双林绫绢厂工作,先后担任挡台工、厂部供应科成员、销售经营科销售人员,后任经营厂长。2007年,以绫绢传统工艺和现代高科技手段,研发成功手绘真丝(耿绢)墙纸材料,全部出口英国。公司绫绢产品除满足一般客户需要外,手绘真丝墙纸用料耿绢全部自给,该产品由专业拓裱师、专业花样师和专业手绘师共同完成,月产
  3000平方米,满足特殊客户需要。
   其他绫绢生产企业双林还有许多绫绢织造厂,如徐建中“建锋绫绢厂”(除织造绫绢外,还主营锦盒生产、托裱材料及托裱生产),韩新方“双凤绫绢厂”,莫蓉“七星绫绢厂”,“镇西绫绢厂”(主要生产交织双色绫绢),吴一成“天一绫绢厂”,谢国华“神笔绫绢厂”等。
   绫绢生产中的炼染业。双林绫绢厂1999年破产前,所产绫绢均为自产、自炼、自染,采用与其他蚕丝织品的炼染工艺相同,只是配方稍有不同。至今,绫绢炼染工序大都在含山和善琏3家炼染厂染色。
   三绫绢销售宋以前,绫绫绢主要被列为江南东道上贡贡品,如唐武德四年(621)乌程县置贡乌眼绫。开元年间(713—741),年年岁贡“丝布”。绫、绢、绵等上贡后间接出洋输往天竺、波斯等国。明成化《湖州府志》记:“湖绫,唐时充贡,谓之吴绫。今有二等散丝而织者,名纰绫。” 宋时,湖州设有“织绫务”。专为朝廷岁贡绫绢和为朝廷输送织工。太平天国二年(977),京成少府监属下的绫院从湖州“织绫务”调织工20名至汴京。
   宋嘉泰《吴兴志》中称:“湖丝虽遍天下,而湖民身无一缕,可慨!”宋人洪迈《夷坚志》记:“湖州陈小八以商贩缣帛至温峪”;还有秀才6人结伴赴省试,买100匹绢纱,由仆人挑着去京城临安。可见,其时绫绢买卖盛行,“行商坐贾之所萃”。
   时岁贡花绢10000匹、绫5000匹、绸4000匹、丝和绵各50000两,数量相当惊人。
   仁宗年间,乌程县每4丁纳绢1匹。
   绍兴三十一年(1161)湖州岁额、身丁绸、绢80016多匹。
   元代起,双林绫绢翘楚于东南,开始独占鳌头,东林已有“绢庄10座”。普光、响铃二桥前后都设绢市,黎明入市上庄,辰刻散市收庄。这是双林绫绢进行市场交易最早的文字记载。洗染绢的皂坊都集中耕坞桥一带,“耕坞桥边涌墨流,一天砧韵动高秋”。因皂坊集中,废弃的污水把河流都染黑。
   明成化十年(1474)有记:“起于天启间”,“唯双林一方人织之”,其中以双林姚氏所织最为著名,“通名姚本,姚氏即双林姚佥事”,“专擅包头业,侨寓吴门,与四方巨商交易”,盛时销量达10万匹。
   明中叶,有“吴丝衣天下,聚于双林”之称,双林绫绢业进入繁荣期,机户相延数十里,织品包括绫、罗、花纱、绉纱、斗绸、云缎等,花素兼具,名目甚繁,尤以“倪绫”“包头纱”最为有名。绫绢号称“通行天下”,各直省客商云集贸贩,里人贾鬻他方,四时来往不绝。
   清康熙四年(1665)正式奉文,按“一条鞭”征解,实行银赋税合一征银。征收范围为:合罗丝、串五丝、上白绵、黄白绢、本色绢、农桑绢等。上述品种也可“以物抵银”。是年,双林就以绸绢3057匹作为税银征缴。双林“倪绫”作为贡品上达京师。
   清中至清末,民国《双林镇志》记载:“绫绉包头纱有量轻者曰海丈,销往福建、台湾和本省的温州等处,盛时可销十余万匹,量重者曰狭贡、顶贡妇女用于包头,盛时所销岁值十万余元。”又有帽绉、泉丈、泉九等名。更有十分之三织户织裱绫绢,分花素两种。为裱书画饰墙壁之用,仅本镇一处出之。行销各省,且达日本,有龙绫、云鹤、洋花绫、三二素绢、尺八纱、尺六纱,诸名染以彩色输运各埠,业此者设分庄于上海、苏州,销路乃更发达,岁值银约十余万元。
   民国8—10年(1919—1921),区境内绫绢生产趋于兴盛,有绫绢专业户和半耕半织者1000多户,镇上有初具规模机织作坊和打丝、牵经等工场,从业人员一度达到5000余人,有木机2000余台,年产绫绢720万尺(1米=3市尺)。
   解放前后,镇西有织机630台左右,莫蓉有织机250台左右,可年产约130万米产品,为自产自销。
  1956年,绫绢生产原料及产品由国家收购及调拨,纳入国家计划。
   从1958年到1979年,绫绢产销一直以“双轨制”运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步放开,走向市场,绫绢生产出现乡办企业和个体机户生产。
  1979年,产销绫绢106.58万米。
  1985年,产销绫绢204.61万米。
  1987年,含山乡绫绢厂产销绫绢40万米。
  1990年,双林绫绢厂产销绫绢100多万米。
   从1990年开始,绫绢生产企业有乡办、村办和个体等多种形式,产销也各自为阵,营销队伍庞大,全国各地跑,广告满天飞,以低价等不正当手段竞争,导致利润低微,质量下降的恶性循环。而此时双林天工绫绢厂,却以优质取胜,异军突起,年产各类绫绢达120万米,差不多已赶上原双林绫绢厂年产量。
   经过多年竞争,优胜劣汰,双林云鹤绫绢厂生产的绫绢以品种、规格多样,品质优良,价格合理而保持着一定优势,受到客户重视。同时还接受客户特殊绫绢生产的要求。邢窑绫绢厂,以开发传统仿古绫绢新品种绫绢为主,以适应各方需求。
   善琏顺风绫绢厂采取产销公司形式,除自织外,主要靠外发个人织户供给。
   绫绢产销,在双林历史中,宋时东林就有“绢庄”十座。现双林西栅有“老绢巷”遗存,当年四乡机户,携带绫绢聚集于此进行交易。至清初,有双林吴氏居陆府前,开设绢行收购绫绢沽价待市,后称“旧绢巷”。清中,双林建有“新公馆”(丝绢公馆),对丝、绫绢行业议事、估价、祭祀等工作,后来被称作“新绢巷”。
   绫绢商业经营形式除上述自由经营外,还有专业经营的丝绢行(蚕丝、绫绢、其他丝织品),绢行商人可分到广行(客行)为丝绢商(居住在双林广福弄)和京广庄(居住在金陵会馆),都携重金到双林收购丝绢。
   广行住双林广福弄一带。民国《双林镇志》:“闽广大贾,投行收买,招接客商者。”资金雄厚,收购蚕丝与绫绢,或囤积于镇上,待其他外地商人来此购买。每当小满旺季,
  一日可达“万金”。广行还雇船直至乡村机户收购,称之“出乡”。
   抄庄民国《双林镇志》记:“代行家买者曰抄庄”。也称划庄。抄庄可在店堂里,也可搭船下乡去收购。
   绢庄开设在镇新绢巷与旧绢巷一带,经营者有商人,也有如沈孝廉转向经商的人。他们虽说开办“绢庄”,其实同时经营丝、绫绢。民国《双林镇志》主其事者有司岁、司月,皆衣冠揖让,权轻重美恶以定价,无参差,也无喧哔。司岁、司月是庄主(绢主)的助手,是否还具有伙友身份或是雇佣者,难于考明。“售绢者曰机户,小绢主。”各乡丝绢小生产者,黎明持绫绢入市叫“上庄”,约辰时散庄,叫“收庄”。
   掇庄 (亦称贩子,居间商)他们从绫绢生产者手中收购商品,又转卖给各行,居间获取小利。
   另一种形式是代掇庄充作乡货上行卖者,称“撑旱船”。
   清同治时,双林镇有丝绢行(以丝为主)蔡兴源、陈义昌、姚天顺、于源元、施福隆、丁震源、陈三益、凌成记、协源、诚昌裕、俞兴记、振宇、俞广隆、广源、钮裕成、鲍诚昌、同丰祥等近20家。
   清末,镇上有绢庄20多家,其中经营范围较大有陆府前弄徐同和绢庄,西栅港北埭郑隆昌绢庄(庄主郑其林),老单信记绢庄(庄主单幼臣),清风巷有隆昌绢庄,木匠埭有新单信记(庄主单仲芳)绢庄,南石競有沈裕生丝绢庄,金锁路有黄氏丝绢庄,并在上海、苏州、震泽等地设有分庄,专营包头绢的有沈裕生、郑万昌、沈合兴等。
  另外还有黄鸿昌、陈礼堂、丰记绢庄。而直接对海外进行丝绢贸易的,双林唯有徐臣镛(与沈氏合作)一家。
   民国后期双林镇尚有丝绢庄9家表7-9解放初,镇上还有专业经营绫绢商店4家:益农、经纶、泰丰、峰纶。并在江苏吴江开设特约经销和代销店。
  1956年5月后,绫绢产供销纳入国家计划。
  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由市场决定产销。
   第四节绫绢织户品种工艺传承一织户地名倪家滩曾名倪家壖,在双林镇西倪家滩村,有南北两自然村,村中多王姓。初无“倪家”之名,后因双林“倪绫”而成名,村中尚有倪家桥。倪绫原出双林东庄,自倪家独生女梅英嫁与该村王姓为妻后,梅英把祖传倪绫工艺秘诀传授给村民,由此倪绫发扬光大,世擅其名。
   织漩漾在双林镇东北,机织户环聚其中,故名。宋元时尤盛。东林响铃、普光两桥前后皆市,普光桥畔有绢庄十座。清代织旋漾清浅,可扬舲,岸北芙蓉掩映,秋月更佳,东临吹台,西接大溪,中峙水镜寺。
   纱机山在双林镇北谈家堰西,即今苕南谈家兜西,明初始,纱织机者聚此故名。
   老绢巷、旧绢巷、新绢巷三巷均在镇上,老绢巷在双林长桥北堍偏西,宋元时,这里已是绢市,在这里交易丝、绢产品。旧绢巷在闵家巷东南,东通来龙桥,元、明时吴氏居此,为估客收绢。老、旧绢巷设店收绢兴于元代,清初绢市东移,故以老、旧别之。新绢巷,又称新开巷,在镇东兜北一带。明初陆矩宅第,明末东迁人沈孝廉构市尘成巷。清初绢市移至,各商贾收绢于此,清雍正末,绢丝业在新绢北端建造丝绢会馆,设绢庄公所,绢业散丝者皆集于此。
   广福弄(街)在塘桥街西。广州、福建丝绢商人集于此,常年住这里,北通双溪码头,清初双林丝绢80%以上被这路客商收购贩运至南粤、东南亚、日本等地。
   泾县会馆在沈家桥北,清康熙年间泾县丝绢商及皂坊朱、胡、洪、郑、汪五姓及刘氏合建,除染绢外,经营绫绢运销江宁府,从事商业和议事活动。
   二绫绢品种绫其纹理似冰凌之理也。以斜纹或斜纹变化组织作地的花素织物。唐时绫充贡,号吴绫。唐武德四年(621)“吴郡乌程县置土贡服乌眼绫”。唐代女文人吴彩鸾用吴绫书写《唐韵》多编传世,《新唐书·地理志》、南宋嘉泰《吴兴志》、明万历《湖州府志》、清同治《湖州府志》均有记。
   《旧唐书·李德裕传》中提到:“奉诏进贡可幅。吴绫中尚有玄鹅、天马、椈豹等纹饰盘缭绫。” 南宋时吴绫又称“樗蒲绫”。
   绫由散丝所织称纰绫,合线所织称线绫。
   明代吴绫改称湖绫,其线绫,炼染后柔滑,光彩眩目,优于他处。
   明正德、嘉靖间(1506—1566),双林区境内所产花绫、素绫、串五绫等享誉市场。
  绫用经丝多,织制紧密,质地厚而光,在暗处用手力擦稍久即生火光,俗称油缎子。
   明万历(1573—1620)以后,双林机户绫绢业巧变百出,名目甚繁,有花,有素,轻重兼备,尤以东庄倪姓独家所织倪绫为佳,上有两龙,龙睛突起有光,为一时极品,专供朝廷用于奏本封面,久负盛名。
   明崇祯间(1628—1644),双林区境内常年生产包头绫、帽顶绫、乌绫、裱绫、倪绫、安乐绫(用于老人制寿衣)、板绫(用于制锦旗)。
   裱绫其中有龙绫、云鹤绫、洋花绫等。
   清同治后,双林区境内设计生产纹绫、双凤绫、滕玫绫、喜鹊绫等新品种。
   民国初,又新增字绫、会绫、屏绫、庄绫、线绫、云绫、兴绫,这些品种延伸至苏州、震泽、盛泽、四川等地。以颜色可分杏黄、玉色、大红绫、湖色两绫、元色牡丹、三兰球蝶线绫。这些品种大都出口东南亚地区。
   解放后,国家组织双林13家织户,对织造绫绢进行规范生产,完善制作工艺,实行相对标准,启用代号等手段,使绫绢生产更趋完善。
   H-1926蚕丝花绫绫,分门幅68厘米、72厘米、90厘米三种。
   +H-1926精品蚕丝花绫分门幅68厘米、72厘米。
  +B-6101精品锦绫,86厘米门幅,是用蚕丝作经、纯棉纱作纬交织,色泽和立体感强。主要用于古籍线装书封面装裱,还可用于热熔性胶裱字画。
  H-1855,宽68厘米、72厘米等,仿古蚕丝花绫,用于修复古画、文物、还原作品之原来面貌,具有较高复原性,用全土蚕丝(手工缫丝)织造。
   蚕丝复古板绫:100厘米宽,用于临摹古画、手绘墙纸、古代圣旨修复。在敦煌壁画临摹方面用量较大。用全蚕丝缎纹织造。
   G-822金丝绫:以化纤丝和金币(皮)丝交织而成,用于书画装裱,有画龙点睛之点缀效果。
   B-6038:宽100厘米宋锦。以蚕丝为主,和黏胶丝相结合,先染后织,经十八道工序,染色后还需几道工艺,方可织造,难度较大。纬向有3—8种色,可织成产品5—10种色彩,可根据不同需求,选择不同花型和色彩。
   韩锦:86厘米、100厘米、108厘米宽,为新型锦绫,以45%和55%棉纱织成,以独特织造技艺和炼染工艺,成为新型装裱材料,主要用于机器装裱书画、书皮、证书等,外观比锦绫好看,但手工装裱还有一定缺陷。
   当今绫所用蚕丝,一般用白厂丝20/22。绢重21.5克为标准重(68厘米×100厘米)。每平方厘米30梭为标准。
   花纹品种主要有云鹤、云纹(大、小)、环花、梅兰竹菊、四季常青、福禄寿喜、圆牡丹、冰梅、元龙(大、小)、锦龙、青铜古币、古币,根据需求,定制提花板可得不同图案花纹,现今制提花板已进入电脑制作。
   绢缣也。其丝拒厚而疏。唐代列为贡品,现代所织长丝平纹绸类似绢。
   按《香祖笔记》梁武帝小名阿练,改练为绢。
   晋太元六年(381),吴兴太守“王献之书羊欣白练裙,练即绢也”。
   宋时湖州地区岁贡花绢10000匹,主要来自双林区境。
   仁宗年间征收丁绢,以绢充税,4丁纳绢1匹。
   元时有说花织为绫,平纹为绢。
   明成化时,绢品种有官绢、狭小绢、五色局绢、灯绢、裱绢等之称,其中以狭小绢充贡品。其时,以蚕丝为原料所织纱和绉也归类于绢。
   绉纱起于明,亦有花有素,而素纱大行于市。
   明天启年间,“包头纱”唯双林一方人能织之。包头纱又称“包头绉”。武林女诗人梁小玉有《双林包头》诗:“轻霞薄雾小香罗,傍着婵鬟香更多。最爱春山缥渺上,横妆一带浅青螺。”(罗指纱)。双林机杼人家,相沿此业,巧变百出,有花有素,名目甚繁。行销南北,号称“通行天下”。
   纱有直纱、葵纱、夹织纱、包头纱、杜纱、轻纱、灯纱、香云纱、巧纱、冰沙、银条纱等。绉有包头绉(即包头纱)、绉纱、花绉、素绉、鸡皮绉、顺纡绉等。其时,还把罗也列入绢,有素罗、绮罗、帽罗、帐罗,只是后来人们把这些罗统称为“湖罗”。
   明末清初,双林所产“包头纱”(绉)已成为名品。其名目不一,精美无比。苏州、杭州各庄家多半仿照自织,甚至连苏州、杭州织造局亦自织,但“总不及双林之密实”,远不及双林。因双林绉纱“最轻而宜暑者曰冰纱,每匹不过一二两,花素皆备,惟双林里中独造,且善染色,他处制不佳”。见民国《双林镇志》、乾隆《东西林汇考》。
   清同治《双林记增纂》记:“包头绢妇女用为首饰,故名。惟本镇及近村乡人为之,通用于天下。闽之男子亦裹首,北地秋冬风高沙起,行者罩面护目,通称清水包头。”民国《双林镇志》记:“明隆庆、万历后机户巧变百出,名目甚繁,有花有素,有重至十五六两,有轻至二三两,有连为数丈,有开为十方,方自三四尺、五尺至七八尺。
  其花有四季花、西湖景致、百子图、百寿图、双蝴蝶、十二鸳鸯、福禄寿喜、八宝龙凤、云鹤、盆景、花篮等样,其各有加长、放长、中六、真清、福清、提清、荡胶、缎本、波绢等。五绉、六绉、加绉、放绉、花绉、淮连、分两、清光、行脚地、改连等名。又有官绢、灯绢、裱绢。”纱:“素曰直纱、花曰软纱、葵纱、巧纱、灯纱、夹织纱、最轻而利暑曰冰沙,每匹重不过一二两。”绉:“起于明天启间,皆打线为纬,向以绢包头谓之。一绉纱约长四五尺,包头额有余,绕束发际,有阔宫、狭宫、顶宫,小重泉绉、海绉。”罗:“三梭、五梭、七梭间。”罗一名湖罗,“亦曰帐罗,可为帐,亦为衣也。” 绢之品种,除上述以包头绢外,尚有杜生绢、冬生绢、禳绢、裱绢,矾绢用于制风筝、屏风、绢扇、绢花等工艺品。
   清代,绢的名称在双林区境以外,另有名,称筛罗、神袍等。
   通俗称“熟者为绫,生者为绢”,后改称“花者为绫,素者为绢”,这些称谓,从清初一直延至清末。
   清末民国初开始,对绫和绢统称为绫绢。这是因为从道光、咸丰间开始,绫绢都用一种小花栖提花机以不同工艺织造。
   解放后,绫绢主要有阔花绫、狭素绫、狭文绢、灯纱、一丈纱绢等5个大品种,从1956年开始,恢复生产花绫、耿绢、矾绢3个大类品种。其中,花绫有龙凤、寿喜、冰梅等20多个花型色泽。同时,恢复生产各类锦绫品种。
   生绢(不上矾)、熟绢(上矾)耿绢:门幅86厘米,H-1924门幅142厘米,H-1440精耿绢:门幅86厘米,H-1924门幅142厘米,H-1440矾绢:门幅84厘米,H-1924-1门幅138厘米,H-1440-1精矾绢:门幅84厘米,+H-1924-1门幅138厘米,+H-1440-1特制矾绢:门幅84厘米,+H-1924-1门幅138厘米,+H-1440-1生绢类用途:以全蚕丝织造。主要用于传统装裱书画、古籍线装书封面、书皮、请帖等,还可以用于现代热熔裱画材料。
   熟绢类用途:以全蚕丝织造。主要用于写字、画工笔画,可水墨涂鸦,普通熟绢不宜画重彩工笔画。而精矾绢和特制矾绢除上述用途外,还可用于画重彩工笔画,特制矾绢最适宜之。其保存时间可达几百年。
   其他特制绢类仿古绢用土蚕丝或双宫丝织造为主,也有用厂丝生产织造。用丝规格100/12,该产品主要用于临摹古画、书法。装饰时,当墙纸使用可手绘图案。临摹敦煌壁画首选材料,出口日本,被用作裱画材料。
   打印绢用蚕丝织造。主要用于打印扫描古画,具有水、油两性兼容功能,是做高仿和复制画的高档材料。用此绢复制的画外涂上德国纳米高分子材料,可跟原画几乎无异。
   工艺纺用蚕丝织造。质地紧密,是制作风筝的主要材料,也可用作画画、制绢扇(宫扇)等。H-7402,门幅为140厘米,H-7002门幅为90厘米。
   各类绢其标准克重为32克(83厘米×100厘米),密度以35梭为准,根据不同需求可以35—45梭。蚕丝规格为27/29和20/22,基本与绫相同,除特殊需要。绢的门幅现已可达2米。
   绫绢标准符号、用丝绫绢织造在清以前用丝均为农家织户土丝。民国初蚕丝业(其中包括绫绢织造)使用白厂丝确定规格,以适应改进后的铁木织机织造。解放后,浙江丝织业和全国丝织业分别以英文代号和数字代表组合,代表丝织品不同织品名称、省份、织品之规格、花式号。
   例H-1926花绫、H-1925矾绢、H-1924耿绢,H代表浙江生产,数字1代表蚕丝,926、925、924代表规格、花式号。白厂丝质量级别必须在AAA级以上,绢的生产最好在AAAAA级,织出的绢表面均匀挺括。花绫之经丝组成以白厂丝20/22单根,纬线以白厂丝27/29双根来织造,经纬密度分别达到经密50根/厘米,纬密度30根/厘米的要求,门幅以68厘米、匹长20米为一匹成品。耿绢之经丝以白厂丝27/29单根,纬线以白厂丝27/29双根来织造(也有厂家经丝以20/22单线,纬丝以20/
  22三根),其经密度40根/厘米,纬密度35—37/厘米。
   又例锦绫B-6101、B6038,B代表湖州生产,数字6代表真丝与化纤交织,数字101、308代表规格花色号,经线20/22单根白厂丝,纬线由单根32—40支精绵纱交织而成,经密度为60—64根/厘米,纬密30根/厘米,门幅为86厘米,匹长为50米一匹。
   又例邢窑绫绢厂生产新品种G-822金丝绫。G代表化纤与特殊材料交织而成,
  822代表规格花色号。
   浙江丝织品在全国丝织物代号码序列中,又有另外代码。如花绫绫为15663,耿绢
  15153。
   三绫绢工艺传承人汉末三国吴起,“吴绫”与“蜀锦”齐名(吴绫即以双林绫绢为主)。
   唐代,“绫,唐时充贡。”乌眼绫最为有名,被用于制作御服。俗称吴绫。白居易有《缭绫》诗:“天上取样人间织,染作江南春水色。异彩奇纹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 宋时,湖州有“织绫务”机构,是专门为朝廷织造贡绫的领导机构。
   元代起,双林绫绢翘楚于东南,开始独占鳌头,时镇东林已有“绢庄十座,在普光桥东”。
   明成化年间,双林绫绢“炼染光彩,异于他处”。
   明隆庆、万历间,双林“机杼之家相沿,比业巧变百出,名目甚繁”。“花素皆备”之绫绢为“双林里中独造,且善染色,他处制不佳”。
   明末清初时,双林裱绫、裱绢有“龙绫、云鹤绫、洋花绫”等名目,专用于奏本面之龙绫,上有两龙,“龙睛突起而光亮”为一时极品。双林包头绢、纱已“通行天下”。
   清末,双林大小绢庄20余家,销经福建、温州、台湾及日本等地,盛时可销10万余匹。
   民国8—10年,绫绢生产又进入生产盛期,双林区境4乡有织机2000余台,几乎户户织造绫绢,年产绫绢达240万米以上。
   解放后,双林绫绢厂在1978年9月后生产的“云鹤”花绫开始出口新加坡、美国等地。
  1983年、1987年两年,双林绫绢之H-1926花绫、H-1925矾绢被评为浙江省优质产品。
  1994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五届亚太地区博览会上,花绫和矾绢双双荣获国际金奖。
  1997年7月,天工绫绢厂解决30多个技术难题,开发出传统与高新技术相结合仿古耿绢,用于制作中国首套真丝防伪邮票《文房四宝》。
  2001年7月1日,《湖州日报》出版彩色真丝报,内容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印数为1000套。
  2001年11月,双林绫绢被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授予“国之宝”荣誉称号。
  2005年12月,锦绫被在安徽芜湖召开的第六届国际旅游产品博览会组委会评为银奖。
  2007年6月,双林绫绢织造技艺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08年,被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委会授予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文化工作做出积极贡献荣誉奖。
  2008年6月,双林绫绢织造技艺被列为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发〔2008〕19号文件)。
  2009年6月,杭州锦绣中华—中华织绣精品大展中被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浙江省文化厅、杭州市下城区人民政府共同授予创作银奖。
  2009年9月,双林绢织造技艺为中国蚕丝织造技艺之一,成功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2010年4月,在中国文房四宝协会第25届博览会上被授予金奖。同时,被授予国之宝、中国十大文房名品名具称号。同年5月,在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第二届中国·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被授予“天工艺苑杯”银奖。同年11月,被中国(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组委会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项目。
  2011年,在中国(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荣获金奖。
  2010年,双林绫绢以“双凤”“汉贡”“云鹤”三商标为“浙江老字号”,以“天工”“呈祥”为新注册商标。
   绫绢织造工艺传承人与传承老艺人
  2009年6月,周康明被国家文化部确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确认证书内容为:命名周康明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蚕丝织造技艺(双林绫绢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2009年12月,湖州云鹤双林绫绢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小华被湖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评定为第一批湖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双林绫绢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在世绫绢生产传承老艺人王黄囡(女),1925年生,现年87岁(2012年),镇西雉头村倪桥头自然村人。
  系绫绫绢造机、挡台、牵经工艺三项三代传承人之一,其母亲黄叶正(1907—1992)、外婆邱秀英(1891—1970),为三代织造绫绢人,均以一台绫绢花机在家自造、自织、自牵经。王黄囡在抗日战争期间的1941年开始从母亲处学习挡台(操作织机),三年后独立操作。主要学得造机(绫绢小花木机)、挡台(操作)、牵经以及泡丝工艺。
  57岁时(1973)被刚创办的镇西绫绢厂请为师傅,帮助其“套机”“上花”,“上花”需穿头3660头。整理修造绫绢小木花机,传教小木花机操作、织造,带出徒弟20多人。1975年,浙江省丝绸博物馆特意在双林请王黄囡对绫绢织造各道工序工艺进行整理、示范。
   据王黄囡讲述:解放前泡丝工艺是将土丝浸在水温在40℃左右的温水中,约4—5小时,进入前在土丝四角抹油(菜油),然后绞干、掺松、土法络丝、牵经、对头,上织机穿头(上花),花机上下共5层,13个混头,有下棋脚、上棋脚。解放后,白厂丝(机丝),老法泡丝是用石灰水或烧碱(也称老碱),泡后进行清水清洗,再放入猪胰(发酵)水,浸一晚上,再清洗。
   如果农村织户把织好的生绢卖给红白绢纺进行炼染,则要经过烧炼工艺,在烧炼过程可使绫绢生熟程度不同,这就得靠红白绢坊老师傅的经验来判断。
   在农村织户中基本上没有用“石年(元)宝”来进行使绫绢具有织地韧性柔软和外表均匀光泽处理工艺。
   像王黄囡这样的绫绢织造传承人在镇西倪家滩、雉头村一带尚有3—4位老人。
   方荣生,1930年生,16岁进入绫绢作坊,从事“踏石年(元)宝”工序,批床工序和绫绢老法上矾工艺。至今(2012年)健在的生产绫绢老艺人之一。
   解放后,荣生作为绫绢生产老作业人员进入双林绫绢厂工作,除担任生产任务外,还担负起培养传统绫绢生产工艺接班人工作,先后培养“踏石年(元)宝”工序传承人有罗卫民、陈子林、徐文贵、张建方、尹守信、史立成、王小宝、蒋建雄、袁某某等人。还为苏州绫绢厂、苏州朝阳丝织厂、苏州檀香扇厂等丝织业培养接班人,有戚金生、龚金根、吴某某等5人。退休后,还多次应苏州博物馆之邀为外国友人表现“踏石年(元)宝”工艺。方荣生的绫绢生产传统技艺传承于父亲方小安(1886—1958),方小安一生从事绫绢生产。
   第五节绫绢相关文化一倪绫与梅英明时,双林丝织珍品倪绫,专供朝廷制作御服和奏本之用,上有两龙,龙睛突起,光彩夺目,密实异常,织造技术为倪姓家所创和掌握。倪家祖居双林东庄,家规森严:织法传媳不传女。不料传至同治年间,倪家无男丁,只生一女,名梅英,聪明伶俐,父母十分宠爱她,因恐倪家绝技中断,便破家规,专心传授于梅英。几年后,梅英出嫁到双林镇西一个小村。这个村一直靠织造绫绢来维持生计,可只因技艺差,所产绫绢档次低,卖不起价,所以一直贫穷。梅英心想:“若让大家都能织出像我一样好的绫,全村不就变富了吗?”于是梅英违规将祖传倪绫织造工艺秘传给村里人,使其开花结果,同时也向邻近纱机山、里庄、雉头村一带传播,倪绫声誉更高了,还增加纹绢、双凤绫、滕玖、喜鹊等花色品种。人们为了记住和褒扬梅英姑娘善举,以及她的致富精湛技艺,特意将梅英所在的村子改名为倪家滩。
   二相关风俗蚕花生日与请蚕花腊月(农历十二月)十二日为蚕花娘娘生日,这天为祭祀日,以祈求来年蚕花兴旺。蚕妇用红、青、白三色米粉做成各形圆子,供于灶,并备酒菜,置“蚕花王圣”马张,香烛祭拜。蚕花生日这天晚饭前,用蒸罩一只,内置鸡蛋2只,猪肉1碗,米粉圆子4只,以及酒盅、筷子和蚕花娘娘纸马1张,排锭1副,端至门外,焚香点烛后,烧掉蚕花纸马及排锭。这时,邻里孩子把罩中实物一抢而光,俗以抢吃越快,则来年蚕花越旺。
   困蚕花与烧田蚕正月大年初一,蚕妇要困晏觉,意为焐发蚕花。又称“焐蚕花”。
  蚕妇平日起得很早,年初一要迟起,身负“焐蚕花”大任,一年蚕事以妇功为主。困蚕花后起床,吃象征白茧的“顺风圆”,中饭吃“长面”。此俗近至城乡均通行。至正月半农村中以竹、苇及其他草木束成火炬,缠上丝绵兜点燃,敲锣打鼓,舞火炬似流星,一边燃放爆竹,一边唱着祈求蚕花丰收赞词,场面十分热闹,俗称“烧田蚕”、“照田蚕”。双林东乡附近乡人有每当元宵节,缚草聚爆竹,揭竿于虹桥上焚之习俗。
   轧蚕花与戴蚕花在各种蚕事活动中,蚕花必不可少,制作蚕花的原料不断变化,且多种多样,近现代大都用彩纸或绢、绒做成。清明节前后,姑娘蚕妇都会戴簪,斜插于鬓边,称戴蚕花。参加轧蚕花活动必戴蚕花。另外,蚕花也插于蚕匾、蚕房门框等处。开春蚕期间,街市有卖蚕花。清明前后三日,蚕户人家到附近庙中祭拜蚕神,双林区境的青年男女到含山祭拜蚕神娘娘,熙熙攘攘,热闹非凡,越挤越好,女青年希望得到男青年的碰撞,不怒却喜,认为这样可把轧来的蚕花喜气带回家,得个蚕花
  二十四分。此俗风在明末清初尤盛,后世代相沿。1993年起,湖州市政府和当地政府组织“轧蚕花”活动,称“蚕花节”。
   织歌比赛湖州地区凡有织机处,均盛行织歌。织歌为吴歌一个分支,春秋时《采葛妇歌》:“女工织兮不敢迟,弱于罗兮轻霏霏。号絺素兮将献之,越王悦兮忘罪除,吴王欢兮飞尺书。”为最早吴越织歌。南朝梁沈约《夜夜曲》写道:“孤灯暖不明,寒肌晓犹织,零泪向谁道,鸡鸣徒汉儿。”明代有《湖妇吟》等。织歌经常在花楼机上下
  二人有节奏地对唱,其曲调多为湖地民间谣曲。双林每逢清明、端午节,在镇上明月桥畔(歌浪桥)举行织歌比赛,所谓比赛,其实是男女工对唱,或是女职工与女织工对唱。清同治后至民国初,双林织业公所曾出面组织多次比赛,每次赛期三天左右,歌手男女织工均有,以男工居多,在桥堍隔河对唱。抗战前消失。
   三蚕茧绫绢诗歌罱泥行清·沈维涓双篙分劈竹筐低,罱取污淤数斗泥。
  若爱诗家童教授,淘河比鸟向桑畦。
   采桑清·蔡雪樵绿遍江南三月天,剪刀声破夕阳烟。
  阿侬不感渔阳梦,巴得蚕眠人好眠。
   双林竹枝词清·吴鼎芳双溪溪水碧於罗,雅轧机声比户多。
  大宅东庄横陆府,野桥塘北接渔婆。
   照田蚕(乐府)清·沈泊村东邻揭长竿,西邻缚秃帚。
   腊月农家拜,且祈愿,蚕满蔟,禾连亩。
   儿童腰鼓鼓声欢,列炬轩腾火作团。
   村村烟焰冲天直,照彻茅屋无饥寒。
   姚本仲选本事诗清·姚仲选织女篝灯午夜阑,西风凄紧角声酸。
   吾家本绢称加重,庇得人间儿女寒。
   双溪棹歌清·姚文泰闺中还往半瞵娃,黑禄挑成学绣花。
   却笑负暄材老妇,芦钟千转手锦叉。
   侵晓衣冠上绢庄,满街灯火似昏黄。
   吴舲越舶纷来到,姚本风行遍四方。
   耕坞桥边涌墨流,一天砧韵动高秋。
   白红羞煞烧灰绢,洒向斜阳烂不收。
   花楼曲清·沈蓉乡东家女儿十三四,寨入层梯抛锦字。
   心手相提巧样翻,湘江一片流红腻。
   炤眼参差蹴浪纹,写将心事寄回文。
   深闺无限含秋意,并作天边雁背云。
   杂诗一首清·赵基暑绢秋罗目易迷,争如荡北与溪西。
   天家不设机丝税,衣被中原到九氐。
   说明:暑绢、秋罗、荡北、溪西均为当时绸名俗称。
   双林包头诗清·梁小玉轻霞薄雾小香罗,傍着婵鬟香更多。
   最是春山缥缈上,横装一带浅青螺。
   新竹枝词机声轧轧换龙头,花样翻新易织绸。
   一梭织过再一梭,梭梭织成好山河。
   西湖景致六条桥,隔枝杨柳隔枝桃。
   花溪谣清·黄光升千家一簇万间楼,估客如云采买绸。
   分寸黄金分寸土,行人不断市稍头。
   双溪清.周灿吴越分歧处,青林接远村。
   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
   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
   人家勤织作,机杼彻晨昏。
   新杭市清·宋景和锦绫织就费千丝,花样新鲜是折枝。
   估客不辞千里远,新杭桥外卸帆迟。
   养蚕词清·赵文然初如蚁黑密复稀,渐闻矮屋风雨微。
   枝头戴胜催春归,少妇提筐女守帏。
   不暇新妆与晨炊,桑叶来迟蚕苦饥。
   三眠三熟缫车动,白茧簇头大如瓮。
   素丝轧轧机杼共,黄丝作绢上方贡。
   织成天吴与紫凤,白袷青裙忍寒冻。
   为谁辛苦一月春,不及红楼坐玉人。
   罗绮犹嫌花样拙,挥金买取机头新。
   采桑词清·严芯珠绿杨村外闻啼鸠,青青绕屋桑阴稠。
   微行联袂趁迟日,女郎三五携筐钩。
   蛾眉侵晓烟痕绿,温室红蚕初罢浴。
   玉钩影挂月玲珑,金剪声飞风断续。
   断续声中笑语香,华容真个耀朝阳。
   烟条细摘云鬟腻,露叶轻翻翠袖凉。
   采采筠篮看乍满,陌上踏歌归缓缓。
   宵深戾叶向蚕房,剔尽银灯愁梦短。
   梦苦短、叶苦稀,蚕饥中夜蚕娘啼。
   有丝已判二月卖,无叶那得三眠齐。
   君不见东家女儿最疏懒,百幅缠头歌一啭。
   采桑辛苦几曾谙,罗衣倚向春风暖。
   五月初三集梅花屋分咏农桑诸务得络丝清·张薇人雪茧乍缫余,络具忙安置。
   经纬纤手分,圆旋掉如意。
   ■影滚成团,跳脱转玉臂。
   有时断者续,手口互相替。
   恒愁织者少,腕弱不遑计。
   漉漉响通槽,夜作篝灯继。
   年光如辘轳,愁绪心头系。
   指望杼柚盘,尺寸良非易。
   何况今春蚕,盈箔雨中弃。
   安得络雨丝,仙女随风曳。
   一笑手中绚,宛转冰丝绸。
   续邻相反行清·金黄钟东邻女儿颜如花,二八未识缫丝车。
  西邻女儿面带饥,十四能下织布机。
  东邻为姐西邻妹,约去看花行作队。
  相逢陌上贵游郎,欲避难避心徬徨。
  贵郎立马轻相笑,赠以东邻玉钗耀。
  更订四月牡丹期,迎去朱楼为画眉。
  东邻归来治嫁妆,西邻归来仍采桑。
  采桑恨未给桑食,悍吏催租打门急。
  阿耶瞑目安得闻,阿娘老病久缠身。
  千愁百恼无偿补,且杀鸡鹅饲狼虎。
  今朝得食猛少宽,明日差来又奉官。
  欲待卖丝已不及,孤灯夜半吞声泣。
  蚕荒衣尽米同珠,年去年来疾于驹。
  寥寥独处犹未字,花信风吹二十四。
  闻人言说东邻娘,膝下佳儿三尺长。
  手不纺绩身著绢,日午理妆尚嫌倦。
  西邻听此暗惆怅,小小生成原一样。
  可怜女儿能女红,不若女儿能冶容。
   頔塘棹歌二首清·周桢妾弄金梭手自裁,郎栖机上拽花开。
  昨宵翻得新花样,一片冰纹一片梅。
  薄雾轻烟锁陇头,蚕房早使小姑愁。
  金钗典去桑争买,苇箔搴来茧缺收。
  紫陌波深秧未插,黄云浪卷麦无秋。
  还怜打水田中急,短笠长蓑夜不休。
   金缕曲清·张薇人风絮飞初起,正眠蚕园成绿梦,丸丸如系。恰爱簇山分个个,棉手拈来欢喜。倩玉翦玲珑双指,巧样新裁传顷刻,斗春心幻出双如意,眉低语,银釭底。
   彩绒闲自青红理,配丝丝轻挑银甲,绣床低倚。制就弓弓香履瘦,金粉零星蝶翅。
  生怕绮情抛弃,直恁冶蛾常翠绉,奈凤头白了偏容易,莲步步,落红未。
   说明:香吏即张薇人弟。女红以丸茧翦花,置针线帖,备刺绣之用,谓之茧花。暇日同香吏制此。
   第三章其他蚕丝织物及生产企业第一节丝织绸业发展概况双林区境历来除生产绫绢这一大类丝织物外,同时利用绫绢织机纺织其他丝织品。
   宋,湖州设有织绫务,织工专为朝廷织制绸缎。
   元,有生帛局、织染局。
   明洪武,改造湖州织染局“岁造常为缎匹”。
   明天顺,湖州织染局除岁贡常额外,增造彩缎7000匹,包括从双林地区上贡之“缂丝缎”“绣花缎”等料,其彩缎诸色有纻丝、纱、罗、织金闪色等名贵锦缎。
   正德年间,奉诏彩缎织造17000余匹。
   清初,各地织染局均被撤销,唯湖州织染局被保留,专门制作贡品,如圣旨底张、龙袍等原料。但一局生产能力有限,则以“岁造缎匹银”和“龙袍解杠路费银”等充抵。这些原料相当部分由双林民间织绣,生产地在今“新绢巷”一带,这里曾有许多织户,有“绣花坊”之称,原有“绣花坊”石牌楼一座,“文化大革命”期间尚残存。
   清后期,民国丝织业进入全盛期,官营丝织被民营丝织所代替。受双林汪氏在江苏吴江盛泽织绸业影响,钮稚云父亲在双林沈家桥南改丝绢庄为丝绸厂打线织绸,置办手工抛梭织绸机10台。以四开间三进深为厂房和店面营业房,房西路弄为打线处(现仍称打线弄)。该厂房营业房至今还基本保持原貌。钮一方面合股投资缫丝厂,一方面经营绫绢、丝业,一方面织绸经营,生意红火。主要生产线绸绉和改良绸。
   进入民国初期,钮氏传至钮稚云经营,改名“日新盛”。在万奎桥北,由顾某某改“黄浆坊”为绸厂,称“艺伦”绸厂。另外还有陈元林开设“协成新”绸厂。他们也尝试改手工抛梭织绸机为电动丝织机,由于规模小,资金短缺等原因,不久在抗日战争前关闭,转入单纯性营业丝绸、绫绢的商业号。
   从抗战开始至解放,双林丝织业除绫绢生产,只有极少数绫绢织户生产少量其他丝织品。
  1958年,双林绢厂成立,除主要生产绫绢外,还生产交织绸和其他真丝产品。
  1978年,改革开放后,乡办绸厂兴起,同年8月苕南丝织厂(后归顺达绸厂)建立。在以后的5年中有塘南绸厂、重兆绸厂、双林绸厂相继建立。主要生产除纯桑蚕丝织物外,同时开发棉、麻、涤等交织绸。增宽绸缎门幅,加重绸缎分量,提高产品加工深度。其中,塘南绸厂和重兆绸厂工业年产值超1000万元。
   其产品为11556打字纺、20158特丽纶、电力纺、12103双绉、多花色提花绉(其中珠光绉为最有名之新品)、重绉、留香绉、绵地绉、斜纹绸、素绉缎、芦山纱、东风纱、织锦缎、桑波缎以及真丝与交织被面。
   第二节生产厂家及产品清末民初,双林以钮氏以丝绢庄改办铁木机生产丝绸。生产厂丝与土丝交织,厂丝与人造丝交织的产品,为改良绸。
   按原料分:真丝(桑蚕丝)类有绉、纺、葛、缎、绫、绢、纱、罗以及被面等50多个品种;真丝与人造丝交织物有绉、葛、缎、纱、白锦及被面等品种;真丝与毛线交织物有毛葛(双林地区无生产);真丝与棉纱交织物有线毛葛;仿真丝闪光缎(双林绸厂独家生产);当今还有紬丝织物(今俗称绢丝)。共有纺、绉、绸、葛、绫、绢、绡、纱、锦、罗、绨、绒、呢等14个大类130多个品种,1000余种花样,双林可生产近2/3品种。
   新品种可生产全真丝泼画绸、砂洗绸、印花绸、纯白纺绸、耿绢等。
   一直至20世纪70年代初,双林开始有专业生产真丝绸的厂家,至2010年,现行政区境内共有真丝织品生产厂家近20家,家庭织户(间隙生产)近200家(除绫绢生产)。
   苕南丝织厂在双林普光桥南堍1978年8月创办,至1990年有职工400人,织机102台,生产各类织品108.83万米,年工业总产值490.74万元,利润40.55万元,销售税金36.61万元。
   双林绸厂在双林急水港西。1990年年末,有职工人数202人,织机60台,固定资产原值
  199万元。1990年,工业总产值258.63万元,年产量59.78万米,利润124.6万元,销售税金7.3万元。产品真丝与化纤各占一半。
   顺达绸厂在双林塘北路。其前身为苕南丝织厂,占地8000平方米。时有K74织机100台,主要生产真丝绸及化纤织物,有职工450人。1989年,成为湖州市丝绸系统17家计划定点乡镇绸厂之一。
  1992年,投入450万元技改,引进咸阳丝织机50台,杭纺机ZK272型丝织机50台,主打生产真丝产品,实现年工业产值3200万元,创利税500万元。
  1994年5月,改名顺达绸厂。为国家中型二级企业和浙江省重点乡镇骨干企业,湖州市丝绸公司定点企业。
   湖州东博丝织有限公司在双林镇建德东路198号-1。1996年成立,又名镇东绸厂,厂主沈连方投资15万元起家,在原里洋绸厂基础上投入生产,主要产品真丝织物,以外贸订单来制订生产计划。2010年,总资产3000万元,咸阳织机80台,年产值达3200万元,年产量为
  100万米,平均年耗蚕丝100吨左右。主要生产全真丝素绉缎、双乔绉、乔其纱等,95%出口。
  2010年,占地约4000平方米,有职工120人,有高级技术人员2名,中、初级技术人员近20名。
   华琴丝绸纺织有限公司在苕南三田漾三济桥南堍。创办于2003年,厂主是吴兴区织里镇轧村人孙培根与孙月琴。
   厂区占地15000平方米,初投入400万元,100台咸阳丝织机,近年先后投入技改资金1000万元资金投入技改,逐步改成箭杆织机。至2010年,公司已具有2500万元固定资产,可年产各类丝织品130万米,产值达2000万—5500万元。有职工130人,产品主要靠外贸订单,95%出口,拥有2名专业技术人员。
   永丰丝织厂前身为显洪丝织厂,创办于1987年,40万元起家,只有4台织机。为家庭作坊式生产,厂主丁永坤。
  2008年,从显洪搬至双林外环路9号新厂址,占地约7000平方米,有咸阳产丝织机(618型)50台,年产40万米真丝织品,产值可达800万元左右,年耗蚕丝30吨左右。2010年,有职工50人,产品以乔其和素绉缎系列产品为主,40%产量通过外贸公司订单出口,60%内销。
   湖州恒宇绸厂厂主曹阿江,创办于1999年,原在双林镇东,经发展至2008年为最盛兴,有咸阳织机120台,230名员工,至少可年产160万米真丝织品,产值达7—8千万元,产品60%以外贸公司订单出口,40%内销。
  2010年,搬至三(济桥)新(市)公路四号桥南堍,规模缩小一半,生产基本正常。
   宏发绸厂在三(济桥)新(市)公路四号桥堍。厂主张发根,技术是其在双林绸厂工作时所学。2002年,创办。拥有织机20台,年产值达500万元,月产2万—3万米真丝胚布,主要以乔其系列为主。工人有25人,产品销路随市场而定,既销外贸,又销内地市场。
   环球唐人丝业有限公司在原苕南丝织厂旧址。公司业主陶荣勤,2000年5月由湖州环球集团接收苕南第
  二丝织厂,公司在此基础上建立。2004年7月,曾改名环球丝绸有限公司。
  2010年,有咸阳织机70余台,职工70人,中级技术人员4名。产量可达年产80万米各类真丝绸、双乔绉、建宏绉。产值可达2200万元。产品主要用于外贸出口,年用蚕丝达80吨。
   钱力丝织厂在双林跳家■村笑园。厂主徐国民,2005年以投资25万元起家创办。有咸阳丝织机150台,并有配套整理设备,厂房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有职工70余人,其中85%为女挡车工。产品以提花桑波缎系列真丝产品为主,乔其(顺纡)系列真丝产品为副,平均年耗蚕丝200吨左右,年产300万米产品,总产值达6000万元,95%以上产品通过外贸出口。总资产2000万元。
  20世纪80年代,双林区境内还有苕南第二丝织厂、里洋绸厂、邢窑绸厂、重兆绸厂、塘南绸厂等比较有规模的蚕丝织厂,后因蚕丝原料紧缺、价格上涨等因素,相继转产或倒闭。
   进入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21世纪初,双林区境内出现几家先进、大型的蚕丝生产、织造、针织、服装生产企业,有谱拉歌世服饰有限公司、湖州依丝美服饰有限公司、新仲湖针织制衣有限公司、浙江丝得莉服装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湖州华尔泰时装有限公司、成兴制衣有限公司、黄龙集团、浙江湖州昌华企业集团旗下子公司,除生产真丝服装产品外,还利用生产蚕丝时副产品生产绢纺、织造、紬丝及其服饰、紬丝挂毯、地毯。(详见工业编)

知识出处

双林镇志

《双林镇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发行中心

编史修志,是文明的特质、是社会的责任。它挖掘、整理、保护着人类世代相传的、最宝贵的公共遗产,意义十分重大。是让双林的历史产生新的活力,文脉得以传承,对双林的经济社会发展大有裨益。双林,旧名东林村、东商林、曾名桑林,明永乐三年(1405)改名双林镇。境内花城遗址出土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时代的黑衣陶豆把、壶、匜、罐、觚、玉环等,可见双林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4000年前。从那时起双林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进行着艰苦卓绝的伟大创造。

阅读

相关地名

双林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