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蔬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双林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131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蔬瓜
分类号: F303
页数: 3
页码: 454—456
摘要: 芸薹即油菜,和短脚青菜同在八九月下种,于春初起薹,摘食之,谓苔心菜。今有广东苔心菜,湖北红苔菜传入。
关键词: 农业 物产 蔬瓜

内容

芸薹即油菜,和短脚青菜同在八九月下种,于春初起薹,摘食之,谓苔心菜。
  今有广东苔心菜,湖北红苔菜传入。
   小白菜一名嫩菜,七月至冬而止。上海称“鸡毛菜”。
   黄芽菜芯黄而卷,经霜打更佳,本地蒸煮而食。
   青菜有矮脚和长脚之分。除炒食之外,本地有腌制咸菜之习,称盐渍(挤)菜。
   雪里蕻一名千头芥,主要腌制“冬菜”。
   芥菜俗称“瘤芥菜”,有佛手、荷叶和鸡脚三种,唯鸡脚这一种没有“瘤”。
   荠菜本地称野荠菜,今有人工种植。冬末、春初大量上市,如已花开仅供农妇插戴于发髻或收作药用。
   苋菜有青、紫两种,先食叶芽,后食梗。梗切成段,以臭卤泡之,称作“臭苋菜梗”。以自然发酵,称之“霉苋菜梗”。
   蒿菜沸水略煮,捞起,以糟、麻油、豆干粒拌之食味佳。今有茼蒿,主要食其梗。
   菠菜有本地菠菜为小叶、小棵,今有外地品种为长叶菠菜,味欠佳。
   马兰头为野生,今有人工种植。与蒿菜相同拌食之。晒干后食之更香。
   齿米头野生,春末挑之,入米粉圆子最佳。
   茭白原称菰笋。种植于池塘四周,本地有四月茭白和寒露茭白,味佳。
   萝卜菜即种萝卜先取其菜,沸水捞之,蒸后拌吃。冬日取菜晒干盐渍后再经霜雪,可作梅干菜。或压于罐中常食可治喉风症。
   葱一为太湖葱;一为本地小香葱(亦称龙爪葱)。
   蒜有大蒜和小蒜,小蒜是本地蒜,蒜头较小。
   蒜薹春夏交季食蒜苔。现一年四季有之。
   茄本地茄子因在夏末秋初时才有,称秋茄,个头较小。味鲜美。外地茄有白茄、圆茄,肉多、个大。
   芋艿本地有紫、白两种,紫梗芋味佳。外来有云南芋、波罗芋、红沙芋等。
   莱菔即萝卜。有白、红、杨花、秋萝等品种,白萝卜主要用作蔬菜。红者为圆形,主供生食,其他形小味辣,但盐渍后可佐粥。
   百合有红白花两种,本地白者少,百合瓣也小,微苦。
   豆芽菜本地原只有用绿豆在三四月间发芽而有之。现今有黄豆芽菜、发芽豆(蚕豆)。
   胡萝卜色橙红,少有种植,入冬食之。今常年有之,靠外地输入,切成丝或小粒,盐渍后晒干,入熏豆茶泡之,味佳、色美、营养丰富。
   辣茄又称辣椒。有灯笼椒、柿椒、尖椒、朝天椒等品种。朝天椒因特辣,色鲜红,原只用作观玩。
   茱萸一名辣虎,浸石灰水中取以作羹。现今少有人用之。
   香瓜成熟后香味四溢,色黄。本地四乡均有种之。品种有黄金瓜、太湖“噎香瓜”“青皮嫩肉”等。
  菜瓜亦称生瓜、尝瓜。
  西瓜本乡种植不多,主要靠外来,现一年四季均有。
  黄瓜亦称王瓜。
  丝瓜本地农家几乎均有种植,鲜嫩时用作蔬菜,枯老后成丝瓜络可入药。
  苦瓜亦称锦荔枝,因味苦而名。
  南瓜俗名番瓜。
  薯蓣今称山药,其籽称零余子。
  瓠俗称活芦。
  匏俗称葫芦。
  蕈人畏其有毒,冬日始有食。
  蘑菇深秋至第二年春均有上市。
  香菇深秋至第二年春均有上市,为鲜菇。
  慈姑生于田旁水际,一年生十二个子,如慈姑之乳诸子,故名。
  另有萃菇、鸡腿菇、地衣等。

知识出处

双林镇志

《双林镇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发行中心

编史修志,是文明的特质、是社会的责任。它挖掘、整理、保护着人类世代相传的、最宝贵的公共遗产,意义十分重大。是让双林的历史产生新的活力,文脉得以传承,对双林的经济社会发展大有裨益。双林,旧名东林村、东商林、曾名桑林,明永乐三年(1405)改名双林镇。境内花城遗址出土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时代的黑衣陶豆把、壶、匜、罐、觚、玉环等,可见双林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4000年前。从那时起双林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进行着艰苦卓绝的伟大创造。

阅读

相关地名

双林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