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谷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双林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131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谷菽
分类号: F303
页数: 2
页码: 453—454
摘要: 粳稻原名秔稻。性不黏(粘),有芒。粳稻有乌须稻、紫芒稻、三穗千稻、下马看稻、山白稻、野鸡班稻、鹅脚黄稻。
关键词: 农业 物产 谷菽

内容

谷谷类分粳稻、糯稻、籼稻三大类。
   粳稻原名秔稻。性不黏(粘),有芒。粳稻有乌须稻、紫芒稻、三穗千稻、下马看稻、山白稻、野鸡班稻、鹅脚黄稻。
   糯稻原名秫。性黏而无芒。糯稻有赤白糯、薄壳糯、光头糯、芦黄糯、铁粳糯、羊须糯、马鬃糯、泥里黄,还有茄糯、芝麻糯、观音糯等,后四种均为酿造黄酒的上好原料。
   籼稻一名广籼、检子。属早熟品种,寒露既可收割。籼稻有金城稻、温州籼稻。
   晚熟稻有黄稻、白稻、乌稻、香稻、雁来红、雪里青等。当今有新品种杂交稻。
   麦粟类可分小麦、大麦、音栗(即玉米,亦称芦粟、包芦)(本地民间称观音粟),小米(称芦穄粟)。
   豆古时“菽”或“菽豆”并称。
   其他粮食作物蚕豆又名胡豆、佛豆、罗汉豆。双林区境四乡历代有种植,又说因蚕时熟故名。
  是一种粮、菜、饲兼用作物。20世纪60年代,因主粮歉收,蚕豆种植面积大,成为越冬粮食作物和重要养地作物。主要品种有踏扁青、小青皮、大白皮、小白皮、慈溪大白蚕豆、杭州三月黄、上海大白皮等,当今还有日本大粒蚕豆。
   大豆又名黄豆、毛豆等,原产于中国,历代有种植。有早、中、迟熟三大品种;以颜色分黑、白、黄三类,黑大豆即乌豆,白大豆(白马豆),黄大豆即黄豆。黄豆嫩时称毛豆,早熟在黄梅季节时称梅豆,以作蔬菜之用为主;冬收为冬豆;又有褐豆,有特殊香味称香珠豆;虎斑豆即花豆;紫豆称紫罗豆。黄豆早熟品种有引豆9701、华春18、日本矮脚毛豆、4月拔、5月拔;中熟有6月拔、7月拔,生长期一般为90—110天左右;晚熟有宁波9月拔。黄豆可供作酱、作豆腐。今还可用来榨取豆油。
   豌豆又名寒豆、冷豆、青斑豆等。有软壳、硬壳、白花、紫花之分,可为菜用、粒用、苗用。主要品种有中豌4号、杭州白花豌豆、丽水小粒豌豆、广东大荚豌豆、广东二花荷兰豆、无须豆尖1号等。当今还有新西兰、澳大利亚、美国等豌豆品种传入。
   扁豆又名白扁豆,俗称羊眼豆;也有黑扁豆。原产东南亚,明初传入镇区境四乡,后成为浙江四大名豆之一。品种有白花扁豆、大白扁豆、长荚扁豆、绿扁豆、红花扁豆、红荚扁豆、紫色扁豆、紫血扁豆等种。双林区境四乡种植不多。
   豇豆、赤豆又名带豆、豆角、红豆等。嫩时为蔬菜,老后去壳取豆,色赤称赤豆,用于做馅心,俗称洗沙、豆沙,可补气血。境内自古栽培。
   绿豆有少量种植,主要用于夏天为冷饮食品。
   藊豆现称扁豆,一名羊眼豆,有红、白两种,本地习惯采鲜嫩者作蔬菜食用。
  枯老后取白色一种称“白扁豆”,以煮汤食用。
   刀豆鲜嫩时作蔬菜,有圆刀豆和扁刀豆之分。
   镇境每年豆菜春种最盛,当春晚麦陇菜畦青黄相间,陌上芳香远袭,野雉时鸣,为一年最佳景。

知识出处

双林镇志

《双林镇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发行中心

编史修志,是文明的特质、是社会的责任。它挖掘、整理、保护着人类世代相传的、最宝贵的公共遗产,意义十分重大。是让双林的历史产生新的活力,文脉得以传承,对双林的经济社会发展大有裨益。双林,旧名东林村、东商林、曾名桑林,明永乐三年(1405)改名双林镇。境内花城遗址出土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时代的黑衣陶豆把、壶、匜、罐、觚、玉环等,可见双林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4000年前。从那时起双林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进行着艰苦卓绝的伟大创造。

阅读

相关地名

双林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