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农产品与物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双林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1317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农产品与物产
分类号: F303
页数: 12
页码: 453—464
摘要: 双林区境内农业生产以水稻、蚕桑、淡水鱼、湖羊和猪为主,称“1+1+(0.5+0.5)”三三制。是典型的粮桑产区,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湖羊名天下”之盛誉。
关键词: 双林镇 农业 物产

内容

双林区境内农业生产以水稻、蚕桑、淡水鱼、湖羊和猪为主,称“1+1+(0.5+0.5)”
  三三制。是典型的粮桑产区,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湖羊名天下”之盛誉。
   说明:三三制是水稻+蚕桑+(淡水鱼、湖羊、猪)。
   第一节谷菽(豆)谷谷类分粳稻、糯稻、籼稻三大类。
   粳稻原名秔稻。性不黏(粘),有芒。粳稻有乌须稻、紫芒稻、三穗千稻、下马看稻、山白稻、野鸡班稻、鹅脚黄稻。
   糯稻原名秫。性黏而无芒。糯稻有赤白糯、薄壳糯、光头糯、芦黄糯、铁粳糯、羊须糯、马鬃糯、泥里黄,还有茄糯、芝麻糯、观音糯等,后四种均为酿造黄酒的上好原料。
   籼稻一名广籼、检子。属早熟品种,寒露既可收割。籼稻有金城稻、温州籼稻。
   晚熟稻有黄稻、白稻、乌稻、香稻、雁来红、雪里青等。当今有新品种杂交稻。
   麦粟类可分小麦、大麦、音栗(即玉米,亦称芦粟、包芦)(本地民间称观音粟),小米(称芦穄粟)。
   豆古时“菽”或“菽豆”并称。
   其他粮食作物蚕豆又名胡豆、佛豆、罗汉豆。双林区境四乡历代有种植,又说因蚕时熟故名。
  是一种粮、菜、饲兼用作物。20世纪60年代,因主粮歉收,蚕豆种植面积大,成为越冬粮食作物和重要养地作物。主要品种有踏扁青、小青皮、大白皮、小白皮、慈溪大白蚕豆、杭州三月黄、上海大白皮等,当今还有日本大粒蚕豆。
   大豆又名黄豆、毛豆等,原产于中国,历代有种植。有早、中、迟熟三大品种;以颜色分黑、白、黄三类,黑大豆即乌豆,白大豆(白马豆),黄大豆即黄豆。黄豆嫩时称毛豆,早熟在黄梅季节时称梅豆,以作蔬菜之用为主;冬收为冬豆;又有褐豆,有特殊香味称香珠豆;虎斑豆即花豆;紫豆称紫罗豆。黄豆早熟品种有引豆9701、华春18、日本矮脚毛豆、4月拔、5月拔;中熟有6月拔、7月拔,生长期一般为90—110天左右;晚熟有宁波9月拔。黄豆可供作酱、作豆腐。今还可用来榨取豆油。
   豌豆又名寒豆、冷豆、青斑豆等。有软壳、硬壳、白花、紫花之分,可为菜用、粒用、苗用。主要品种有中豌4号、杭州白花豌豆、丽水小粒豌豆、广东大荚豌豆、广东二花荷兰豆、无须豆尖1号等。当今还有新西兰、澳大利亚、美国等豌豆品种传入。
   扁豆又名白扁豆,俗称羊眼豆;也有黑扁豆。原产东南亚,明初传入镇区境四乡,后成为浙江四大名豆之一。品种有白花扁豆、大白扁豆、长荚扁豆、绿扁豆、红花扁豆、红荚扁豆、紫色扁豆、紫血扁豆等种。双林区境四乡种植不多。
   豇豆、赤豆又名带豆、豆角、红豆等。嫩时为蔬菜,老后去壳取豆,色赤称赤豆,用于做馅心,俗称洗沙、豆沙,可补气血。境内自古栽培。
   绿豆有少量种植,主要用于夏天为冷饮食品。
   藊豆现称扁豆,一名羊眼豆,有红、白两种,本地习惯采鲜嫩者作蔬菜食用。
  枯老后取白色一种称“白扁豆”,以煮汤食用。
   刀豆鲜嫩时作蔬菜,有圆刀豆和扁刀豆之分。
   镇境每年豆菜春种最盛,当春晚麦陇菜畦青黄相间,陌上芳香远袭,野雉时鸣,为一年最佳景。
  第二节蔬瓜芸薹即油菜,和短脚青菜同在八九月下种,于春初起薹,摘食之,谓苔心菜。
  今有广东苔心菜,湖北红苔菜传入。
   小白菜一名嫩菜,七月至冬而止。上海称“鸡毛菜”。
   黄芽菜芯黄而卷,经霜打更佳,本地蒸煮而食。
   青菜有矮脚和长脚之分。除炒食之外,本地有腌制咸菜之习,称盐渍(挤)菜。
   雪里蕻一名千头芥,主要腌制“冬菜”。
   芥菜俗称“瘤芥菜”,有佛手、荷叶和鸡脚三种,唯鸡脚这一种没有“瘤”。
   荠菜本地称野荠菜,今有人工种植。冬末、春初大量上市,如已花开仅供农妇插戴于发髻或收作药用。
   苋菜有青、紫两种,先食叶芽,后食梗。梗切成段,以臭卤泡之,称作“臭苋菜梗”。以自然发酵,称之“霉苋菜梗”。
   蒿菜沸水略煮,捞起,以糟、麻油、豆干粒拌之食味佳。今有茼蒿,主要食其梗。
   菠菜有本地菠菜为小叶、小棵,今有外地品种为长叶菠菜,味欠佳。
   马兰头为野生,今有人工种植。与蒿菜相同拌食之。晒干后食之更香。
   齿米头野生,春末挑之,入米粉圆子最佳。
   茭白原称菰笋。种植于池塘四周,本地有四月茭白和寒露茭白,味佳。
   萝卜菜即种萝卜先取其菜,沸水捞之,蒸后拌吃。冬日取菜晒干盐渍后再经霜雪,可作梅干菜。或压于罐中常食可治喉风症。
   葱一为太湖葱;一为本地小香葱(亦称龙爪葱)。
   蒜有大蒜和小蒜,小蒜是本地蒜,蒜头较小。
   蒜薹春夏交季食蒜苔。现一年四季有之。
   茄本地茄子因在夏末秋初时才有,称秋茄,个头较小。味鲜美。外地茄有白茄、圆茄,肉多、个大。
   芋艿本地有紫、白两种,紫梗芋味佳。外来有云南芋、波罗芋、红沙芋等。
   莱菔即萝卜。有白、红、杨花、秋萝等品种,白萝卜主要用作蔬菜。红者为圆形,主供生食,其他形小味辣,但盐渍后可佐粥。
   百合有红白花两种,本地白者少,百合瓣也小,微苦。
   豆芽菜本地原只有用绿豆在三四月间发芽而有之。现今有黄豆芽菜、发芽豆(蚕豆)。
   胡萝卜色橙红,少有种植,入冬食之。今常年有之,靠外地输入,切成丝或小粒,盐渍后晒干,入熏豆茶泡之,味佳、色美、营养丰富。
   辣茄又称辣椒。有灯笼椒、柿椒、尖椒、朝天椒等品种。朝天椒因特辣,色鲜红,原只用作观玩。
   茱萸一名辣虎,浸石灰水中取以作羹。现今少有人用之。
   香瓜成熟后香味四溢,色黄。本地四乡均有种之。品种有黄金瓜、太湖“噎香瓜”“青皮嫩肉”等。
  菜瓜亦称生瓜、尝瓜。
  西瓜本乡种植不多,主要靠外来,现一年四季均有。
  黄瓜亦称王瓜。
  丝瓜本地农家几乎均有种植,鲜嫩时用作蔬菜,枯老后成丝瓜络可入药。
  苦瓜亦称锦荔枝,因味苦而名。
  南瓜俗名番瓜。
  薯蓣今称山药,其籽称零余子。
  瓠俗称活芦。
  匏俗称葫芦。
  蕈人畏其有毒,冬日始有食。
  蘑菇深秋至第二年春均有上市。
  香菇深秋至第二年春均有上市,为鲜菇。
  慈姑生于田旁水际,一年生十二个子,如慈姑之乳诸子,故名。
  另有萃菇、鸡腿菇、地衣等。
   第三节果品梅俗称梅子。盐渍青梅至秋,取其汤水腌桂花使花色鲜黄,或渍以糖,可得糖浸梅子。
   桃俗称桃子。本地多称毛桃,也有少量水蜜桃、蟠桃。
   梨近年有引进种植,莫蓉尤多,品种佳。
   李俗称李子。
   杏、枇杷、金橘、橘本地均有少量生产。
   林檎俗名花红,个小形似小苹果。
   苹果苕南邢窑近年有引进试种。
   橙取皮可制作九制橙(陈)皮,本地妇女喜食。
   香圞俗称香橼,也称佛手柑。
   樱桃俗称杏子。
   木瓜少有种植。
   柿红者称火柿子,青者称釗皮柿,干者称柿饼,另有称铜盆柿、牛奶柿。本地少出。
   银杏俗称白果。
   葡萄原只是本地庭院种植,现已有葡萄园规模生产。品种有紫、白、青三种。
  形状有球圆形、滴水形。
   石榴少有种植。
   枣本地俗称白蒲枣。
   桑果即桑葚,紫色为佳,可浸酒、鳌膏以及干品可入药。
   荸荠一名地栗、地力。有红皮称铜箍,深色称铁箍。
   藕出于浅水莲荡,6月出者为鲜嫩,七八月出则为壮大,用糯米灌于藕孔煮熟可当点心。
   莲芯莲花所结果芯。老成干后称莲芯。
   菱有两角和四角菱之分。名称上有湖铁菱、翘角菱、馄饨菱(也称年宝菱)、触角野菱。色红两角鲜嫩者称水红菱。入秋煮四角老菱称熟老菱,而入冬取两角老菱晒干称风菱。并可切片磨粉成菱粉,沉水底者为乌菱。在石漾以东、风光漾以西、大三塘、洪家漾一带渔家和农家插竹为界,内作菱荡。菱叶盛时摘嫩叶梗连根煮食,称菱网头;晒干切细为菱网头干菜,可治远行者水土不服。
   笋本地无毛笋,靠输入。只在夏初产有杜园笋,秋初有鞭笋。
   第四节花卉
  2010年,全镇有花卉苗木316亩。
  梅花红、白两种,可结实,绿萼和硃砂两种不结实。
  桃花红、白两种。
  碧桃花红、白两种,花繁而不结实。
  木瓜花俗称海棠。
  桂花有金桂、银桂、四季桂等,桂花渍盐梅汁中点茶甚佳,渍以糖称糖桂花。
  兰花品种甚多,新品台湾蝴蝶兰也有传入。
  杜鹃为本地品种。
  洋杜鹃外来舶品故名。有红、白、紫三种色,作盆景更美观。
  牡丹本地有白、紫、玉楼春、小桃红四种,今有山东、西安新品种传人。
   芍药有红、粉二色。
   玫瑰花以渍糖称玫瑰酱,年终可制玫瑰年糕。
   蔷薇有深红色。
   山茶花有宝珠、金盘托、荔枝、四面景、东方亮等品种。
   海棠有铁梗、垂丝两种。
   秋海棠有纯白、粉红两种。
   木芙蓉河、塘边均有生长。
   紫薇有红、紫二色,俗称怕痒花。
   罂粟花极漂亮,色艳,其籽、茎、叶等均可入药,有毒性,经提炼可制作鸦片,禁止栽种。
   紫荆花本地少有。
   紫藤花一名紫藤。
   腊梅花檀心磬口者佳,狗樱腊最下。
   荷花红、白两种,更有并蒂莲花。
   栀子夏季开白花,很香,果实称栀子,可入药,可作黄色燃料。有大小两种。
   木槿花白、微粉红两种,其叶可作洗发之用。
   绣球花除本地品外,有洋绣球花,但花朵小。
   金丝桃夹竹桃。
   菊花品种繁多,有洋种、细种之分,五色俱有。主要有兰菊(有五色,且可分
  五月、六月菊)、万寿菊、长春菊(春末夏初开)、满天星(即野菊花)、滴滴金、西番莲、僧鞋菊、金钱菊、茶菊等。
   野蔷薇一名刺梅,做丝花。
   夜来香主要品种为百色花,夜里开放,有香味,故名。
   茉莉花花黄色,少有白色。
   向日葵色黄,籽可食(俗称葵花子)。
   洛阳花一名石竹,一名瞿麦。
   萱花花为淡黄色,花苞时似金针,故俗名金针花。
   牵牛花俗称喇叭花。
   金银花也称忍冬,可入药。
   蝴蝶花称射干花。
   五簪花紫色。
   山丹花即红百合。
   凤仙花五色俱有。
   鸡冠花五色俱有,可分高脚和矮脚两种。
   水仙花原为福建传入,家庭喜种。
   千日红也有白色。
   红蕉即美人蕉,也称佛见笑。
   夜饭花一名夜夜红,即傍晚始开,凌晨即萎。
   合欢即夜合欢。
   蟑螂虫花学名不清,本地俗呼如此。夏至后开花至深秋,经霜、雪不凋零,入春后始萎。因色如蟑螂虫,以及花期与蟑螂虫出没期雷同,故名。
   另有芦花、苕花、荻花、■花(春秋两种,白■更佳)。瑞香、丁香、十姐妹、月季花均有。秋葵、迎春花、金雀亦有。
   第五节草类苎(樨头中有绵可和粉食)、稗(即稗草)、莠(俗称狗尾巴草)、佩兰(俗称醒头草)、茵陈、艾草(可做药、火艾)、茺、蔚草(即益母草)、藿香、青蒿、紫苏(俗称卜子,民间用作泡熏豆茶)、夏枯草、大黄、小青(即淡竹)、豨莶、芭蕉(一名甘露)、土三七、土牛膝、麦门冬、无门冬(即文竹,可入药)、酸浆(俗名灯笼草)、车前草(俗称观世音草,一名打官司草)、苍耳、鳢肠(即旱莲草)、扁蓄、地蜈蚣、蒲公英、土大黄、栝萎(即天花粉草)、何首乌(即夜交藤)、木莲(俗称木莲蓬,鬼馒头,本地夏日采揉以井水,茄汁点之后可食,即凉粉)、菖蒲(有金钱、胡须两种,栽于水盆供养房内,以避灯煤之气味)、虎耳草(俗名金丝荷叶)、酢浆草(亦名酸梅子草)、地锦(即酱瓣头草)、老少年(叶有黄、红、青、紫四种,至秋尤艳)、翠云草、万年青、吉祥草、如意草、芳草(可通旱烟筒)、苇(属干枯,作柴薪)、苔藓、凤尾(即马鞭草)、鸭脚草(生于稻田)、慎火草(治火丹)、鱼腥草(治喉风)、天荷叶、水苏(一名鸡苏草)、薄荷、荆芥、蓬草(花梗作帚)、艾、书带叶、金花莱、绿萍(俗称浮萍)、藻(俗称蕰草)、荇(生于水底,可作鱼饲料)、烟草、瓦松(俗名瓦花)、促织草。
   第六节木本桑(本地以枝接,经接枝之桑谓家桑,未接为野桑)、柘、松(有罗汉松、金钱松、白皮松等多种),柏(有侧柏、扁柏等)、槐(有盘槐等)、榆(有水榆、鸡榆两种)、楝(有苦楝之称)、椿(有香、臭两种,香椿嫩芽可食,臭椿也称樗)、乌柏(籽可榨油)、冬青(其籽称女贞子)、石柟(一名直楠,楠木一种)、楮(其汁可作胶)、樟(香樟等多品种)、朴、皂荚、柳、水杨、白杨、柽(俗名观音柳)、西湖柳(俗称垂柳)、柳杉、棕榈、槵(一名菩提子,可作念佛珠)、铁树(开花难)、南天烛(一名兰天竹)、椒、枸杞、五茄皮、桑寄生、紫竹、水竹、哺鸡竹(本地农家喜种植于屋后墙)、淡竹(可入药)、慈竹、凤尾竹(本地乡村惟庭院、墟墓间有植)。
   第七节禽畜类禽鸡(有本地土鸡、三黄鸡、芦花鸡、乌骨鸡等多品种)、鸭(有水鸭、旱鸭、麻鸭、白鸭、呆头鸭等)、鹅(有本地白鹅、狮头鹅、灰鹅等)、鸽(有信鸽、菜肉鸽之分,另有多品种放飞鸽)、雀(有麻雀、黄雀)、燕(有湖燕、海燕两种,本地为湖燕)、雁(有成队且有队形飞翔)、野凫(一名野鸭,大多出没于漾滩间,冬日群飞出没)、鸳鸯、鸂鶒、鹭鸶(有白鹭和鸶鹭两种)、鸥、鸬鹚雉(俗称野鸡、山鸡)、鹧鸪、白鹇(一名绶带鸟)、斑鸠、鴃(即百舌)、豆子鸟(有黄、绿两种)、黄鹂、十姐妹、鸤鸠(即布谷鸟)、桑鳸(即蜡嘴)、鸜鹆(即八哥)、画眉、啄木鸟、乌鸦、鹊(俗称喜鹊,民间有其巢高则旱,巢低则涝之传)、白头公,叶贵了、灼山看火(这两种鸟蚕时则鸣)、翠鸟、鹰、鹗、鸺鹠(俗称猫头鹰)、摸鱼公(俗称青章,原石漾畔、水镜寺沿河边最多)、蝙蝠(一作仙鼠,也宜入虫)。
   畜猪(有黑、白、花白、二头乌等品)、羊(有湖羊、山羊,湖羊尾巴大而肥者也称绵羊,本地多饲养,为独特品种)、牛(黄牛、水牛两种,本地无宰之食用之习惯,用作转磨)、驴(粉作坊,纸浆场转磨之用)、狗(农家多养,品种多多,现今以宠物之养,品种更是应有尽有)、猫(属狸奴,有一种双眼一红一碧者称日月眼猫,最善捕鼠,当今猫已成为宠物)、鼠(有田鼠、水鼠、臭鼠三种)、鼬鼠(俗称黄鼠狼,喜食鸡,制即制尾毫可制笔)、香狸(即灵猫,皮可制裘,甚香,所过之处有麝气)、兔(有白兔、灰兔、长毛、短毛、长耳、安哥拉等品种)、松鼠(大者称松狗,本地甚少)、白鼠(俗称洋老鼠)、猥(俗名刺栗婆)、獾(有猪獾和狗獾两种,穴居墟墓间)、水獭(俗称水塔野猫)。
   第八节鱼鳞介类蛇(夏至后出没,有居家者为家蛇,居野外者为野蛇,本地有毒之蛇较少,品种有赤练、青稍、竹节、地扁、金丝等)、鲤鱼(家鲤,色稍红称红火鲤)、白鲢、花鲢鱼(即鳙鱼,也称胖头鱼)、青鱼(俗称溪鱼)、鲩鱼(即草鱼)、鲂鱼(即鳊鱼)、鳜鱼(俗呼计鱼)、鲦鱼(俗名白条鱼)、鳢鱼(俗称黑鳢头,即现称黑鱼)、鮧鱼(即鲇鱼)、鲿鱼(俗称汪芽,可发痘)、杜父鱼(俗称荡婆,也称卢鱼、鲈鱼,味甚佳)、鲻鱼(即赤眼鱼)、银鱼(出太湖,本地较少,色白而味美,故名)、班鱼(类似河豚,但无毒,非河豚)、逆鱼(因时在黄梅涨水时逆水而游,故名。外无纤毫芒刺,肉软而子香,可制炙膏油)、鳑鲏(又称鳑姑)、参条(又名差条鱼)、浪柳(长不过二三寸,体圆肉肥少刺)、鳗■、鳝鱼、泥鳅(有肉鳅和刀鳅之分,粉鳅和黄鳅之分)、虾(青虾、白虾、竹节虾、罗氏沼虾、本地湖虾以抱子者为佳,细白而软称蚕虾,蚕时称糠虾)、龟(俗称畜之可避火,品种有绿毛、剋蛇金钱龟等)、甲鱼(又称鳖、水鸡)、蟹(螯足有细毛称毛脚蟹,鱼簖捕取尤大肥美,称簖蟹,小者称网结子)、石蟹(即螃蟹,螯无毛,个小)、蚌、蚬、蛏、螺(大者称田螺,出田塘中,小者称螺蛳,出河道水中,清明前味最佳)、金鱼(亦名火鱼,有龙种,蛋种、剑种,尾有三鳍、四鳍)。
   第九节虫类蚕(又称蚕宝宝,一般为家养)、蛙(俗称田鸡)、蝼蝈(即吠蛤,鸣于水田中,其声甚烦)、黄马(似蛙而小,背绿腹红称,咬人有毒)、瘌蛤蟆(即蟾蜍)、蝌蚪(俗称田鸡乌泥,即蛙之幼虫)、蜂、黄蜂(即胡蜂、露蜂)、蝘螉(即螟蛉子)、螘(一作蚁,有黑蚁、赤蚁、飞蚁、白蚁)、螳螂(其子即桑螵蛸)、刺毛虫(亦名蛓毛)、毛虫、蓑衣虫、蛱蝶、蜻蜓、壁钱(亦名壁喜子、壁镜、本地无有毒壁喜子)、蜘蛛、蝇虎(苍蝇老虎)、蛴螬(即桑虫)、蚱蝉(即蛀蟟)、杨甲(俗名羊牛)、蝼蛄、萤火虫、蠲(俗名火百脚)、土鳖(即地必虫、灰必虫、能食蚂蚁)、蜣蜋、蚱蜢(又称阜虫,有圆头、尖头,蝗虫、芦虫之分)、蜈蚣(俗名百脚)、守宫(又名水沿龙、壁虎)、螺螋(俗名蠼螋百脚)、蜒蚰、蛞蝓(即蜗牛,俗名鬼眼螺蛳)、蚯蚓(俗名蛐蟮)、水蛭(即蚂蝗,水田最多,会吸人和动物之血)、青虫(能化蝶)、桑搭(亦名象梗虫,与枝干色无二,难辨)、灯蛾、米虫(生于米中,久则化蝶;另有一种米虫,细墨,俗名洋疰,食米即空)、叩头虫(又称乌板虫、乌亡虫,傍晚时出)、蜰(亦名臭虫)、蚊(有花蚊、长脚等品种)、蝇、蚤、虱、羊虫(形似萤火虫,无光,人工饲养可作药饵,为养鱼之品)、络纬(俗名纺织娘,亦名络丝娘,形有大小,鸣声不一,俗称叫蝈蝈)、蟋蟀(捉于深秋时,历有以斗蟋蟀赌财物,称之开栅场,本地产叫墨灵子,个小)、吉灵子(亦叫金灵子,声微悦耳)。
   第十节其他布帛类丝、绵、茧黄、澼花、滞头、丝拖头、丝线、绵线、苎线、棉纱、布、绵绸、绸、包头绢、绫、纱、包头绉、罗、野蚕茧(详见丝绸编)。
   饮食类冬春米以五糙为至,当今以双糙为式,以次年开囤,谓陈冬舂米,或将以半蒸熟上囤数日即开食,陈发极冬春米。
   蒸谷炒用熟谷籼蒸熟晒燥而后春食。
   冻米冬月取糯米露冻炒胖,以开水泡食,称之。泼溜汤,喜庆时用,当今已不用。
   酒区境内出三白酒,因米白、水白、曲白,也俗称好酒。
   白酒即俗称杜搭酒。
   烧酒上用好酒(黄酒)糟,下用白酒脚蒸馏,愈陈亦佳,称糟烧。
   菜油豆油、青油、羊油、麻油。
   糟油用白酒脚渗入黑芝麻和盐及香料,沉淀取用,本地喜用之烧菜佐料。
   酱有黄豆、蚕豆制。
   饼豆饼、菜饼两种,皆榨油后所余之渣滓。
   酱油以晒油发酸为主,勾兑为次,味欠佳。
   醋俗称老酒、酸醋。
   糖以成品加工为主,有葱管、芝麻、寸金、玫瑰酥糖,粽子糖以及用白砂糖熬后烧成各式,梨膏糖名目繁多。
   熏豆用晚青毛豆剥壳煮熟拌盐烘干,可久放,以佐酒、茶,味尤佳,也称烘青豆,镇区内最佳,他乡不及。有踏扁青、青铜青、香珠豆三种。
   盐渍菜以短脚青菜以小雪始挑,洗净略晾干,和盐踏于缸中,以石压之,半月开缸,生熟皆可食,且耐久可至明春,又将菜切碎,以盐腌之,压贮于瓮中,称之冬菜;也有待风干,再以盐和椒炒熟掺菜内绞紧,贮缸压石,掺少量水称水风菜,正二月食之味佳美,或以冬菜中杂以萝卜称春不老,尤脆。将盐渍菜晾干细切,谓之干菜,煮熟称熟干菜,年久更佳,这是盐渍菜一种食法。
   小粉粉坊以磨绿豆为上。以制丝粉和粉皮之下者,干成块后用以浆调色白而柔,其水为黄浆。
   面筋以麦麸踏出浆汁,称黄浆,澄细可充香粉料。
   豆腐以石膏点成,老者称干豆腐,嫩者称水豆腐,未点者称豆腐浆,点凝而未入箱称豆腐花,浆面积皮称豆腐皮。另有豆腐干、千张(也称百叶),切方块油汆称油豆腐,微氽称半氽豆腐干。
   蕨粉红者有食,绫绢刷毛头之用。
   羊肉7月中旬后开始有供应,肉肥、汤清、绝无腥膻气。又有板羊肉、酱羊肉、羊糕,双林为佳。
   煎鸭六七月间有之,必稚鸭也。姚文泰《双溪棹歌》:“一钩月破暮烟昏,有客招凉野店门。佐酒难忘煎鸭美,秀州空说鸭馄饨。” 酒药双林制三白酒之白曲。岁无水旱屡丰年,八月农家说早籼。酿就村酤十月白,御寒雅称里牵绵。
   器用类农具去草者锄头。起树石者山鎡。垦地为铁钯。垦田为团铁耙,又有鸭脚铁耙、链刀铁耙。开沟有漕铁耙、开沟撬、深沟撬。戽水有水车,水车上有墙、轴、鹤膝、短档、车柿棓。接柿有黄母,取消泥有捻篰,有夹网,有铁口袋。把河泥从船里往岸上“划”有千步。挑河泥有粪桶,有料杓。提垃圾有小铁耙、畚箕。芟草有杨耙。耘田有锲子。割稻有镰刀。束稻有挞车。晒稻有乔签。晒谷有浪匾。翻谷有耙。脱谷有砻,砻下有床,有大有小,二桁出米,出米处有落筛。去谷有扝筛。扇米有风车。春米有木手臼,有对子臼,有光窑臼,有白床臼,有杵,有关捩。去糠秕有落臼筛,有粞筛。藏谷有草屯。盛米有米屯和米袋、栲栳、笆斗。积米有栈板、栈条(即廪圈)、草囤。量米有斛、有斗、有升、有概、有荡、有脚袱。负物有草篰、叶篰、花篮。头戴有凉帽、箬帽。蔽体、蔽雨有蓑衣、蒲鞋、草鞋。
   渔具(见本编第五章第一节)陶器砖瓦陶出镇北邢窑村,为邢、杨二姓所造,陶以梅子青为上,白次之,黄而黑者为下。砖有京面、尺八、尺七、尺六、加厚、花方、大城、中城、小城、线条、脊浪、漫砖、王道等。瓦有铜瓦、滚筒瓦、安沟底、转尺、花边、滴水、小瓦、鸱头等。
   草器截芦以织之为帘。擘破之织为菲,曰芦菲。扎其花作帚曰芦花苕帚。苕本苕溪所生,故通称之。又取花以稻草相间编之成鞋,曰芦花蒲鞋。以纯稻草编之成鞋曰草鞋。以秧根须织成荐曰秧荐,冬日铺床最暖。
   木器盆、桶杂物嫁具皆有之,原大多出于镇上木匠埭,今散见四乡各地。
   翠花以双林镇谢姓最优,以翠羽来自广东而镂刻花鸟极工巧,此技唯双林有之,今已失传。
   竹器除家用竹器外,有绢机所用者以原旧绢巷数家生产为佳。

知识出处

双林镇志

《双林镇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发行中心

编史修志,是文明的特质、是社会的责任。它挖掘、整理、保护着人类世代相传的、最宝贵的公共遗产,意义十分重大。是让双林的历史产生新的活力,文脉得以传承,对双林的经济社会发展大有裨益。双林,旧名东林村、东商林、曾名桑林,明永乐三年(1405)改名双林镇。境内花城遗址出土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时代的黑衣陶豆把、壶、匜、罐、觚、玉环等,可见双林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4000年前。从那时起双林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进行着艰苦卓绝的伟大创造。

阅读

相关地名

双林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