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国营及国营商办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双林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1278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国营及国营商办工业
分类号: F403
页数: 7
页码: 375—381
摘要: 1950一1958年,双林区境内经过私营工商业改造和发展,1957年有公私合营工业5户,手工业26户。“大跃进”时期兴办工业后,各行业工厂应运而生,除钢铁工业、炼焦工业外其他尚有染厂、印刷厂、酒厂、碾米厂、土纸厂(造纸厂)、淀粉厂、化工厂、制酱厂、中药加工厂、食品厂、石棉厂、棉毛厂、油厂、针织厂、煤球厂、农机厂、电瓷厂、玻璃厂等,其中包括商业系统所办以及后来改变为地方国营工厂。1960年后,又新建一批重点工业企业,部分老厂也发展做大。国营商办工厂余泰糖坊(后称双林酱色厂)、双林染厂、双林华丰毛纺织厂、双林食品厂、双林造纸厂、印刷厂等。
关键词: 工业 工业经营 商办工业

内容

1950—1958年,双林区境内经过私营工商业改造和发展,1957年有公私合营工业
  5户,手工业26户。“大跃进”时期兴办工业后,各行业工厂应运而生,除钢铁工业、炼焦工业外其他尚有染厂、印刷厂、酒厂、碾米厂、土纸厂(造纸厂)、淀粉厂、化工厂、制酱厂、中药加工厂、食品厂、石棉厂、棉毛厂、油厂、针织厂、煤球厂、农机厂、电瓷厂、玻璃厂等,其中包括商业系统所办以及后来改变为地方国营工厂。1960年后,又新建一批重点工业企业,部分老厂也发展做大。
   国营商办工厂余泰糖坊(后称双林酱色厂)、双林染厂、双林华丰毛纺织厂、双林食品厂、双林造纸厂、印刷厂等。
   国营工业双林化工厂、双林粮油厂、湖州自动化仪表厂、湖州飞碟胶粘带厂、双林丝厂、双林酒厂。
   浙江省湖州自动化仪表厂在双林镇西高桥外,原竞新丝厂废弃旧址。在领导管理体制上曾归浙江省机械厅业务领导,湖州市经委下属单位,是全国温度仪表行业协会会员,机械部温度仪表定点生产厂家,为国家二级计量单位。
   前身为创办于1965年5月的双林耐火电瓷小组,后改为双林耐火电瓷社,有职工
  11人,资金600元,产值仅1.9万元,利税0.9万元。1967年6月,更名为双林电瓷厂。至1973年,职工增至57人,固定资产40万元,产值42万元,利润18万元。1978年,厂区面积7767平方米,其中厂房3510平方米,职工75人,同年工业产值51.92万元,创税利21.43万元,主要产品为电瓷粒子。至1980年,因电力、燃料成本成倍增长,产品开始调整,开发铠装丝材新产品。1983年,自行设计和科研成全国较早生产的铠装热电偶材料生产流水线,职工人数、产值、利润等大幅度增长。1987年,更名为湖州自动化仪表厂。厂长凌沛康,党支部书记沈阿毛。1989年,全厂有职工148人,厂区面积8900平方米,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年工业产值275.99万元,创税利
  56.18万元,其中利润36.19万元。该厂被评为湖州市先进企业,党支部被评为湖州市区先进党支部。1990年,固定资产达200万元,设备有拉丝机4台,打头机3台,热电偶检测设备3套,铂电阻检测设备1套,年产铠装丝材7万米,铠装和检测热电偶5万支,瓷粒器63吨,其铂热电阻WRP、WZP,铠装热电偶WRIVK型分别获得分度值工级允差达100%,稳定性达到一级产品。全能考核获行业一等奖和一等品指标。1994年后,全厂有职工144人,年产铠装热电偶材料30万米,工业测温仪表1500万支,测验设备200台,RST系列冷恒温槽100台,实现工业产值800万元,创税利108万元。2003年4月,企业进行改制,职工身份进行置换,改名铠立自动化仪表有限公司,
  2005年仍称浙江省湖州自动化仪表厂。有计量中心检测,热电偶,热电阻测试和化验等室。其产品现有铠装电偶材料、工业热电偶、热电阻、模拟数字显示控制仪表、RST系列制冷恒温槽等五大类24个系列,近千种型号规格产品,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
  现任厂长为姚家驹,党支部书记孙其雄。有大中专以上学历人员15名,技术职称人员
  14名(工程师5名,助工3名,技术员6名)。2010年,产值为1800万元。
   国营湖州压敏胶带厂在双林镇大桥东北堍,占地10268平方米,建筑面积7092平方米。企业前身是双林玻璃仪器厂,1966年创办,主要生产蚕用干湿温度计。1979年,开始研制开发电子工业所用压敏胶带。1980年,改建双林压敏胶带材料厂。1981年,更名为地方国营湖州压敏胶带厂。1987年,企业和国家投资540万元进行技术改造,从国外引进压敏胶带主要生产设备。
  1994年,湖州市压敏胶带厂第一次改制,更名为湖州飞碟胶带有限公司,总股本
  262万元。原湖州压敏胶带厂为公司企业从属,是电子工业部定点生产电子工业用压敏胶带专业厂,也是湖州市机械电子化学工业局直属企业。是年,公司资产1000万元,固定资产408万元,有职工166人,年生产压敏胶带127万平方米,实现产值近1000万元,创税利117万元(其中利润27万元)。公司所生产产品有压敏胶带的六大类15个品种共300多个规格。是年,被评为电子工业部国家彩电国产化先进化企业。所生产彩色阻燃聚酯压敏胶粘带和耐高温纸基压敏胶粘带采用国际标准认证,防锈压敏胶粘带荣获1994年度国家级新产品奖。热固化特种压敏胶粘带,冷压型特种压敏胶粘带荣获省级科技进步奖。
   企业有大中专毕业生和具有初级职称以上科技人员25名,直接从事研究开发科技人员10人。近10年内,累计生产压敏胶捻带1500万平方米,为国家节约外汇2100万美元,上缴税金达1000万元。2003年,企业随形势而彻底转制,成立湖州新飞碟胶粘带有限公司。企业由原公司法人高郑坚和新组成人员高春元、陆卫祥负责。
  2010年,有职工20名,年产压敏胶带可达350万平方米。工业产值1488万元。
   粮油加工业由高氏“恒茂”米行发展演变而来。“恒茂”米行位于金锁桥西堍水阁,始于清道光年间,由高菊亭之父开办,咸丰年间,米行开始以手工操石臼、杵、硾为碾米工具,置米行旁为工场,名“碓房”,而店面经营米业,水阁即为码头,米船在此上下谷物、大米,为双林境内粮食加工业之开端,早于湖郡,故名声大振,生意兴旺,资金浓厚。
  清咸丰庚申年(1860),米行已由高菊亭掌门,其时太平军进驻双林,于镇南塘支湾郑宅设“公估庄”,而洋银圆也侵入双林,名目繁多,有净光、毛洋、大花、小花、烂板等。高氏“恒茂”米行即行之:凡出入之洋银圆,加幂“菊”字印,虽毛洋亦作净洋使用,更获大利,与太平军“公估庄”有抗衡之势。清末民国初,双林区境内有用木砻砻谷机碾米的米行近10家之多,规模不大,比较小,以小作坊形式兼营米业。
   民国11年(1922),电气厂成立,在其东隔壁,是双林第一家机器碾米厂。民国
  21年(1932),高氏同族人称“周伯”的从无锡购进18英寸橡皮砻谷机1台、烧砻糠蒸汽机1台、铁质碾米机3台等设备,开设正规专业碾米厂,取名“高兴记”,后由高义清、高尹石经营,取名为“高庆记”机器碾米厂。
   民国28年(1939),双林严如金米行始营油菜籽榨油兼碾米(均机器生产)。
   民国15—16年,吴兴碾米业发达,资料表明双林已发展到大小碾米厂10家,其中3家为榨油与碾米兼营。1948年,吴兴县内有碾米厂50家,城内32家,双林10家,超过南浔、菱湖各大镇。
   碾米厂粮食来源为田粮处公粮、私营粮商和农户米粮加工。民国28年(1939),加工费标准为:蒸谷米每石0.23元,粳米每石0.23元,糯米每石0.25元,籼米每石0.21元,加工损耗6%一8%不等。
  1951年工业调查时,双林私营碾米厂只剩2家,分别是复兴碾米厂(即原来高庆记碾米厂)、群生碾米厂(即原来在电灯公司东侧碾米厂),分别有工人16人、23人。
  1956年,双林碾米厂尚未进入国营,初在公司合营阶段,还是上述2家,分别有职工26名和27名,资产分别是1.4万元和0.90万元。
   国营双林粮油厂在塘北路。1959年,由原公私合营双林复兴和群生两家碾米厂合并成为国营双林米厂。1972年,与国营双林油厂合并,称国营双林粮油厂。
   国营双林油厂前身,是原地方国营吴兴榨油厂,在南浔镇。1956年年底,迁入双林,称地方国营双林油厂,由县工业科管理。1958年划归粮食系统,1972年与地方国营双林米厂合并成国营双林粮油厂。
  1978年,双林粮油厂在油脂生产方面,推广菜籽顶榨浸出法,其设备是X10型式
  200A-3型顶榨机改换P5型榨油机,在各道工序上使用组合去石机、压坯机、锅炉、蒸缸、升远风运设备达到连续化,后采用有机溶剂来提取油脂。在机械上改用和新建两个20—100吨平转浸出车间,为每100公斤菜籽粉单道可多得油4—5公斤。1983年后,采用汽化脱磷精炼,水化脱磷,碱炼糠油、菜油并增加脱色、脱溴等设备,使菜油浸出质量明显提高。
  1990年,年生产能力10800吨,实际生产大米5470吨,职工人数为150人。
  2001年,国营双林粮油厂转制,由顾迅帆接力,成立双林粮油有限公司。
   双林粮油厂(公私合营群生、复兴加工厂、地方国营双林油厂)领导名录表5-12双林丝厂(详见第七编第一章第四节)双林自来水厂在双林镇西高桥东侧。建于1976年,日供水能力1000吨。1994年,日供水能力达10000吨。厂区内主要设备有320吨/时、200T/时的水力循环澄清池,无伐池各1组,
  200T、500T清水池各1座,并配有二级泵房,250S-14进水泵1台,200S-42出水泵1台,120千瓦变压器1台,发电机1组。出厂总管直径400毫米1条,直径200毫米2条,总管长16公里,形成环状网络,有直径100毫米以上总阀58只、总水表1280只,供应2.5万人生活和生产用水,供水普及率100%。
   为保证水源、水质,厂对取水上游1000米和下游500米处设立明显防护标志。1994年,投资清理河道、挖掘淤泥,以确保水量和水质。同时,坚持每天24小时加氯消毒,加混凝剂,确保出厂水浊度、余氯合格率在99%以上。
   水厂化验室配专职化验员,检测仪器基本齐全。主要仪器有半自动分析天平、光片式浊度仪等等。检测手段根据GB5750—85生活饮水标准检验法。检测项目按上级规定,对水源、出厂水15个常规项目每天检测一次;余氯、浊度2小时一次。每季度委托湖州市自来水公司在化验室进行水质全面分析。管网设4个取样点,每月抽样4次,以确保饮用水质。1994—1996年,被省建设厅评为水质管理先进单位。
  2010年,有固定资产106万元,职工1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4名)。厂部下设行政、泵房、管道等组。1981—1996年,连续15年被湖州市城建局、供水协会评为水质管理先进单位。
  1999年,为适应扩展所需,在西高桥外风光漾口新建取水泵厂,可日供水2万吨。
  至2010年,双林自来水厂所属直径100毫米管线达60公里。是年,由湖州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协助投资。自三济桥至练市管线有直径800毫米和直径600毫米两种,途经双林,其进入镇区有2公里。
   其历任厂长:顾桂芳、郑惠泉、陈建新、张根明。(除筹建)双林华丰毛纺厂前身是徐氏染坊,在双林镇金锁埭,经1956年公私合营改造进入国营商业系统后逐步发展而成。20世纪80年代初,办成打线厂,生产纱线。90年代,在双林镇南栅新建厂房,取名华丰毛纺厂。成为国营商业系统中规模较大的毛纺织厂。原厂长徐观元在鼎盛时,生产主要品种有814细绒线、755毛混纺绒线、826/2支针织绒、14S/1兔毛纱、16S/1兔羊毛纱、485纯毛绒线等。还生产其他各类绒线和兔毛纱,供针织行业及市场消费者需要。主要设备有:粗纺设备二台套480锭,精纺设备2000锭,可生粗纺产品14S/1—16S/1,年生产量13吨。精纺产品8.5S/4—26S/2,年产量达200吨。
  至2000年,停产。
   双林食品厂在外庙兜,1956年双林酱厂和双林食品工场合二为一,称双林食品厂,其生产技术骨干,大都来自双林原沈德大、福禄寿、稻香春等茶食老店的老师傅。主要生产品种有糕点、苏广式月饼、蛋糕、糖果、冷饮、酱油、米醋、酱色等产品。有两个车间和一个经营部。面积有5118平方米,职工最多时近百人。著名的传统双林姑嫂饼,曾荣获省商办工业优秀产品奖,该产品香酥可口、肥而不腻、甜中带咸,老少皆宜。1925年,姑嫂饼作为双林特产参加杭州西湖博览会,荣获甲级奖,相继参加国际博览会获得米糕饼类铜奖。姑嫂饼有筒装和盒装两种,畅销长江三角洲等地。华侨和港澳同胞到湖州探亲,都以品尝姑嫂饼为快。
   国营双林酒厂在双林镇坝桥西堍。1952年年初,由12家酿坊合并起家,设备只有酒灶、木榨架,称双林联合酿坊,共32人,生产吊白酒和黄酒为主,尤以陈年糯米黄酒为佳,色泽鲜明,口味醇香。1953年,生产黄酒30吨,白酒50余吨。1958年后,成为国营企业。
  江金田任厂长。
  1965年,双林酒厂有职工29人,固定资产7.3万元,当年生产黄酒375吨,白酒
  160吨,产值25.6万元。其时,由于国家经济困难,粮食紧张,生产酿酒原料曾利用番薯、糠并、瘪谷、葛根、金刚刺等原料替代原粮料。进入20世纪70年代,除番薯继续用作生产原料外,其他均不用,并采用液态发酵流程和金属罐、不锈钢蒸馏塔等新工艺和设备生产白酒。而黄酒生产则改木榨为机榨,从而提高生产率,降低粮耗,减轻劳动强度。1978年后,双林酒厂采用蒸饭机、发酵罐、酒母罐、管道杀菌机、板框压力机、棉饼过滤机、灌装机等机械的一条龙生产机制黄酒新工艺。黄酒有女儿红、加饭酒、陈酿、状元红等品种。这些酒双林当地泛称好酒,俗称老酒。其间,还用过“三桥”商标,后来“览春”黄酒成为浙江省著名黄酒,畅销长江三角洲。双林酒厂还为扩大生产规模在西陵路建立黄酒酿造分厂(南厂)。1990年,双林酒厂工业总产值
  483万元,固定资产原值为296万元,共生产黄白酒4891吨。职工人数181人。成为双林区境内利税大户。1994年,又在镇东跳家■征地8万平方米,成立览春酿造公司(东厂),生产黄、白酒,年产逾万吨。
  2000年7月19日,由湖州市城郊法院裁定:双林酒厂因经营管理不善造成严重亏损,累计亏损达4262.5173万元,并已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且已资不抵债,宣告破产。
   自1997年开始,全市国有工业企业加快所有制改革步伐,在“彻底改、改彻底”思想指导下,双林区境国有工业企业除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公共事业的单位如水务,电力等外,其他竞争性行业的国有工业企业全部改制成私营式混合型经济企业,统称民营企业。

知识出处

双林镇志

《双林镇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发行中心

编史修志,是文明的特质、是社会的责任。它挖掘、整理、保护着人类世代相传的、最宝贵的公共遗产,意义十分重大。是让双林的历史产生新的活力,文脉得以传承,对双林的经济社会发展大有裨益。双林,旧名东林村、东商林、曾名桑林,明永乐三年(1405)改名双林镇。境内花城遗址出土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时代的黑衣陶豆把、壶、匜、罐、觚、玉环等,可见双林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4000年前。从那时起双林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进行着艰苦卓绝的伟大创造。

阅读

相关地名

双林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