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双林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127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概况
分类号: F403
页数: 4
页码: 361—364
摘要: 1958年“大跃进”,兴办工业“大办钢铁”虽显“劳民伤财”,但使双林手工行业从品质和质量上向前跨出一大步,开始进入二轻行业,同时,高压电力的输入使生铁铸造、农具制造、煤制品、食品、塑料、粮油加工、水泥制品、玻璃、仪器仪表、电瓷等行业相继发展。进入20世纪60年代和“文化大革命”期间,工业又处于停顿状态。70年代至80年代开始,原镇上国营粮油、酿酒、压敏胶带、食品和二轻工业中塑料、仪器仪表、电瓷、制锁等行业蓬勃发展。
关键词: 双林镇 工业 工业经营

内容

境内工业,唐朝时已开始使用手拉提花机,以家庭木制机械进行缫丝和编织丝织品,辅以皂坊(皂坊盛时常数百人)、胶坊业(染包头绢和染五色裱绫绢者)。
   元时,四乡有织机千台。吴鼎芳《双林竹枝祠》:“双溪溪水碧于罗,雅轧机声比户多。大宅东庄横陆府,野桥塘北接渔婆。”织女数千,部分来自中原,闲时来镇上明月桥畔对歌。故后来明月桥又称歌浪桥。
   明成化前,双林东兜(今虹桥一带)绣衣业发达,由锦衣卫正千户陆壬建绣衣坊,以表双林绣衣进贡朝廷。时有专业制作织机工坊,品种有各种织机、栈机以及专门制作织机所配套用的花板工场。
   因地处水乡,需经常营造和重修石桥以及砌石护岸,建造石牌坊、祠墓、厅堂楼阁、私人花园等,凿石工坊大都居于镇北一带。
   油坊有三处,集中于油车弄一带(故名油车弄),其油坊工人俗称“油坊博士”,人数逾百。他们大都来自江宁地区。博士们闲时唱戏,还义务组织镇上消防队。民国《双林镇志》有记:“油坊各具救灾水龙。”市有火灾,博士任救甚力,涉高入险,虽折伤殒命不悔,亦以此居功而骄。
   民国《双林镇志·风俗、女红》中记:“居镇者,勤纺织,精刺绣,工裁剪,成衣服。”镇上衣庄最多时达60多家。
   邢窑有陶器业,据民国《双林镇志》记:其产陶器色梅子青为上品,次之黄而黑,砖有京面,尺八、尺七、尺六,加厚花方,分大、中、小。浪漫砖,玉堂砖等;瓦有筒瓦,滚筒瓦,安沟底砖,尺花边,滴水小瓦等。
   另有随丝绢业而形成蚕具、织具、零件专业生产供应。
   “上八府”酒工来双林酿酒,生产“三白酒”“乌程酒”“黄酒”尤佳,其酒坊有谢村、旧馆、东林村、儒林、花城。
   双林庙宇多,制香、蜡烛业有多家。
   众多铁匠铺构成农业生产所需铁质工具以及其他铁器类物件的生产体系。
   清道光年间,除有专业胶坊、皂坊外,还出现印染各类织物大型染坊“孙万盛”,染工有数十人之多。
   清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进驻双林,筑土城四栅,设兵营,官居“公估庄”。
  十月,又在双林南栅西港口西岸沈恒生酒作坊,设硝局(制作火药工厂)。民国《双林镇志·纪略〈兵燹记〉》:“硝局在西港口西岸沈恒生酒作,煎硝必取旧墙砖,逐户审视,划圈为记,随拆随筑,工作人给钱百,尔时,无业者颇赖以此。” 清道光、咸丰年间,双林北乡丁泾、西阳、邢窑家庭缫丝厂兴起,以缫优质蚕丝与辑里丝竞争。
   清光绪年间,有“振茂”肥皂制造厂,规模不大,资本不充,制造量也甚少,值仅数千银圆。除本镇外主要销往临近乡镇,其原料羊油出于本镇。
   清光绪十年左右,双林“钮裕成”丝绢行老板钮稚云在西高桥外创办缫丝厂,有老式无动力缫丝机20多台,并在沈家桥南堍置绸机20台,自己生产经丝。故屋旁之弄称“打线弄”。
   清宣统时,镇人俞凤诏创办“阜丰”乾经厂,作经丝,与辑里经丝相抗衡。
   清宣统年间,俞馨士穿梭于杭州、湖州、双林间开始筹划双林机器缫丝厂一事,但由于受到电力和置身于筹办双林团防,后被搁置。
   民国时期,外来西方各类技术被引进双林,以及双林有众多人士外出学习,带回新知识新技术,从而使原有传统手工业不能适应人们所需。各类新型工厂应运而生。
  双林发电厂诞生带来双林工业新阶段。其间,双林机械缫丝工业在民国20年间就有4家,机械碾米厂3家,另有制袜厂、火柴厂等,使双林镇经济出现历史繁荣期。后由于日寇入侵,上述工厂基本均遭到破坏,工业生产完全进入低谷停顿状态。
   发电厂位于塘北路。民国11年(1922),由潘、汪、袁、李等人合资4万银圆,创办双林电气厂,取得营业执照,电力除用于照明外,还用于工业。经近两年试营,于民国13年(1924)正式发电经营。民国16年(1927),由徐坤山一人独资经营,而原登记执照遗失。民国18年(1929),重新在民国政府注册第41号执照(称双林电灯公司),其设备有英国产卧式单缸燃气机一台,功率50马力,上海华生牌直流发电机
  一台,容量36千瓦,后逐步增至40千瓦。民国26年(1937)11月,毁于战火而停止发电,又先后被洗劫7次。民国36年(1947),新购1台20千瓦发电机,但发电厂又被省内河水上警察局吴兴分局占用。1949年4月恢复发电,至1960年停止发电。
   天宝丝厂1923年,由“同丰祥”丝行老板潘仲英和魏功甫等人合资开办。厂址位于西高桥外风光漾南岸,不到一年的时间由潘仲英和张杏林合资重新开办,改名竞新丝厂。
   竞新丝厂1924年,由丝商潘仲英、朱静英在原天宝丝厂基础上改名成立。自建茧库,并用蒸气热水汀烘茧,有意大利式坐缫车248台,工人400余名。厂丝牌名:双麟、双舞女。
   久伦丝厂1927年,由张杏林和俞馨士合资,在西高桥外大山塘开办,后由俞氏独资,曾改名泰伦丝厂。厂丝牌名:蜂雀。
   俞兴记丝厂1927年,由俞氏兄弟(主要以俞馨士兄弟二人为主),在原久伦丝厂基础上开办,有坐立缫丝机60台,至1937年抗战开始后停办,后被日寇破坏。厂丝牌名:绿兵、海城。年产厂丝150余担(15000市斤、7500公斤)。
   大生火柴厂位于现双林中学科学馆。1925年左右,由双林人莫觞清资助并出面在原生产烟花爆竹基础上,开始生产火柴,取名“大生”。一时成为湖州地区唯一火柴生产厂商,品种有红头和黑头两种火柴,四种火花贴,其中有勉励人们勿忘国耻的“警钟牌”火柴贴,其火花贴印刻均在双林本地印制,而且其中有两种为彩色套印,直至
  1937年年初停办。
   丝袜厂位于原放生桥西北,二池塘中“岛”上,由双林费友石之父开办。费氏在上海开办黄浆坊,资金雄厚。日本人造丝大量涌入,费氏从上海购入手摇制袜机多台,生产人造丝袜。“岛”四周和建筑物均为钢筋水泥结构,进出以吊桥为工具。后因费友石赴沪发展,袜厂生产逐步停顿。建筑物也逐年无人管理而被废弃、破损,最后被日寇炸毁。
   说明:费友石之父在上海闸北区开办“黄浆”厂,以积留大量资金,在双林营造宅第,费友石在20世纪30年代到上海、北京从事书画事业,“文化大革命”中遭冲击,曾避难双林,后去世。
   肥皂厂厂址有二,一在河界桥东南现双林中学北门一带;一在陶庵前村。创办于清光绪初,利用本地羊油为主要原料进行生产,故产量不大,其质量也不甚好,一直处于手工作坊状态,断续生产。进入民国初期,有双林人赴上海打工,进入上海怡美肥皂厂,而怡美肥皂厂老板得知双林有肥皂厂生产肥皂,继而委托陈银方回双林继续从事肥皂生产。因所产肥皂尚未达到上海怡美肥皂厂“兰花”牌肥皂质量要求,至
  1936年停办,继而为上海怡美肥皂厂提供羊油原料,并成为湖州区境内代理商,转运和销售各地。
   碾米厂有万元桥南堍高庆记碾米厂,另有塘北发电厂东侧,西高桥东堍等厂家,以塘北这一家较早,高庆记为次。均拥有砻谷机、碾米机以及老式蒸汽机作动力来实现机械加工稻谷。
   其他工业均为手工业及作坊形式,主要有酱酒业、印刷业、木器业、织绢具业、渔具业、修建船业、打线业、制面业、制香烛业、复制品业等。
  1958年“大跃进”,兴办工业“大办钢铁”虽显“劳民伤财”,但使双林手工行业从品质和质量上向前跨出一大步,开始进入二轻行业,同时,高压电力的输入使生铁铸造、农具制造、煤制品、食品、塑料、粮油加工、水泥制品、玻璃、仪器仪表、电瓷等行业相继发展。进入20世纪60年代和“文化大革命”期间,工业又处于停顿状态。70年代至80年代开始,原镇上国营粮油、酿酒、压敏胶带、食品和二轻工业中塑料、仪器仪表、电瓷、制锁等行业蓬勃发展。
   说明:工业编数据来源于原市经委、市乡镇企业局、镇工业办资料汇编及企业上报资料。

知识出处

双林镇志

《双林镇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发行中心

编史修志,是文明的特质、是社会的责任。它挖掘、整理、保护着人类世代相传的、最宝贵的公共遗产,意义十分重大。是让双林的历史产生新的活力,文脉得以传承,对双林的经济社会发展大有裨益。双林,旧名东林村、东商林、曾名桑林,明永乐三年(1405)改名双林镇。境内花城遗址出土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时代的黑衣陶豆把、壶、匜、罐、觚、玉环等,可见双林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4000年前。从那时起双林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进行着艰苦卓绝的伟大创造。

阅读

相关地名

双林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