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工业经营体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双林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1274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工业经营体制
分类号: F403
页数: 29
页码: 361—389
摘要: 境内工业,唐朝时已开始使用手拉提花机,以家庭木制机械进行缫丝和编织丝织品,辅以皂坊(皂坊盛时常数百人)、胶坊业(染包头绢和染五色裱绫绢者)。
关键词: 双林镇 工业 工业经营

内容

境内工业,唐朝时已开始使用手拉提花机,以家庭木制机械进行缫丝和编织丝织品,辅以皂坊(皂坊盛时常数百人)、胶坊业(染包头绢和染五色裱绫绢者)。
   元时,四乡有织机千台。吴鼎芳《双林竹枝祠》:“双溪溪水碧于罗,雅轧机声比户多。大宅东庄横陆府,野桥塘北接渔婆。”织女数千,部分来自中原,闲时来镇上明月桥畔对歌。故后来明月桥又称歌浪桥。
   明成化前,双林东兜(今虹桥一带)绣衣业发达,由锦衣卫正千户陆壬建绣衣坊,以表双林绣衣进贡朝廷。时有专业制作织机工坊,品种有各种织机、栈机以及专门制作织机所配套用的花板工场。
   因地处水乡,需经常营造和重修石桥以及砌石护岸,建造石牌坊、祠墓、厅堂楼阁、私人花园等,凿石工坊大都居于镇北一带。
   油坊有三处,集中于油车弄一带(故名油车弄),其油坊工人俗称“油坊博士”,人数逾百。他们大都来自江宁地区。博士们闲时唱戏,还义务组织镇上消防队。民国《双林镇志》有记:“油坊各具救灾水龙。”市有火灾,博士任救甚力,涉高入险,虽折伤殒命不悔,亦以此居功而骄。
   民国《双林镇志·风俗、女红》中记:“居镇者,勤纺织,精刺绣,工裁剪,成衣服。”镇上衣庄最多时达60多家。
   邢窑有陶器业,据民国《双林镇志》记:其产陶器色梅子青为上品,次之黄而黑,砖有京面,尺八、尺七、尺六,加厚花方,分大、中、小。浪漫砖,玉堂砖等;瓦有筒瓦,滚筒瓦,安沟底砖,尺花边,滴水小瓦等。
   另有随丝绢业而形成蚕具、织具、零件专业生产供应。
   “上八府”酒工来双林酿酒,生产“三白酒”“乌程酒”“黄酒”尤佳,其酒坊有谢村、旧馆、东林村、儒林、花城。
   双林庙宇多,制香、蜡烛业有多家。
   众多铁匠铺构成农业生产所需铁质工具以及其他铁器类物件的生产体系。
   清道光年间,除有专业胶坊、皂坊外,还出现印染各类织物大型染坊“孙万盛”,染工有数十人之多。
   清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进驻双林,筑土城四栅,设兵营,官居“公估庄”。
  十月,又在双林南栅西港口西岸沈恒生酒作坊,设硝局(制作火药工厂)。民国《双林镇志·纪略〈兵燹记〉》:“硝局在西港口西岸沈恒生酒作,煎硝必取旧墙砖,逐户审视,划圈为记,随拆随筑,工作人给钱百,尔时,无业者颇赖以此。” 清道光、咸丰年间,双林北乡丁泾、西阳、邢窑家庭缫丝厂兴起,以缫优质蚕丝与辑里丝竞争。
   清光绪年间,有“振茂”肥皂制造厂,规模不大,资本不充,制造量也甚少,值仅数千银圆。除本镇外主要销往临近乡镇,其原料羊油出于本镇。
   清光绪十年左右,双林“钮裕成”丝绢行老板钮稚云在西高桥外创办缫丝厂,有老式无动力缫丝机20多台,并在沈家桥南堍置绸机20台,自己生产经丝。故屋旁之弄称“打线弄”。
   清宣统时,镇人俞凤诏创办“阜丰”乾经厂,作经丝,与辑里经丝相抗衡。
   清宣统年间,俞馨士穿梭于杭州、湖州、双林间开始筹划双林机器缫丝厂一事,但由于受到电力和置身于筹办双林团防,后被搁置。
   民国时期,外来西方各类技术被引进双林,以及双林有众多人士外出学习,带回新知识新技术,从而使原有传统手工业不能适应人们所需。各类新型工厂应运而生。
  双林发电厂诞生带来双林工业新阶段。其间,双林机械缫丝工业在民国20年间就有4家,机械碾米厂3家,另有制袜厂、火柴厂等,使双林镇经济出现历史繁荣期。后由于日寇入侵,上述工厂基本均遭到破坏,工业生产完全进入低谷停顿状态。
   发电厂位于塘北路。民国11年(1922),由潘、汪、袁、李等人合资4万银圆,创办双林电气厂,取得营业执照,电力除用于照明外,还用于工业。经近两年试营,于民国13年(1924)正式发电经营。民国16年(1927),由徐坤山一人独资经营,而原登记执照遗失。民国18年(1929),重新在民国政府注册第41号执照(称双林电灯公司),其设备有英国产卧式单缸燃气机一台,功率50马力,上海华生牌直流发电机
  一台,容量36千瓦,后逐步增至40千瓦。民国26年(1937)11月,毁于战火而停止发电,又先后被洗劫7次。民国36年(1947),新购1台20千瓦发电机,但发电厂又被省内河水上警察局吴兴分局占用。1949年4月恢复发电,至1960年停止发电。
   天宝丝厂1923年,由“同丰祥”丝行老板潘仲英和魏功甫等人合资开办。厂址位于西高桥外风光漾南岸,不到一年的时间由潘仲英和张杏林合资重新开办,改名竞新丝厂。
   竞新丝厂1924年,由丝商潘仲英、朱静英在原天宝丝厂基础上改名成立。自建茧库,并用蒸气热水汀烘茧,有意大利式坐缫车248台,工人400余名。厂丝牌名:双麟、双舞女。
   久伦丝厂1927年,由张杏林和俞馨士合资,在西高桥外大山塘开办,后由俞氏独资,曾改名泰伦丝厂。厂丝牌名:蜂雀。
   俞兴记丝厂1927年,由俞氏兄弟(主要以俞馨士兄弟二人为主),在原久伦丝厂基础上开办,有坐立缫丝机60台,至1937年抗战开始后停办,后被日寇破坏。厂丝牌名:绿兵、海城。年产厂丝150余担(15000市斤、7500公斤)。
   大生火柴厂位于现双林中学科学馆。1925年左右,由双林人莫觞清资助并出面在原生产烟花爆竹基础上,开始生产火柴,取名“大生”。一时成为湖州地区唯一火柴生产厂商,品种有红头和黑头两种火柴,四种火花贴,其中有勉励人们勿忘国耻的“警钟牌”火柴贴,其火花贴印刻均在双林本地印制,而且其中有两种为彩色套印,直至
  1937年年初停办。
   丝袜厂位于原放生桥西北,二池塘中“岛”上,由双林费友石之父开办。费氏在上海开办黄浆坊,资金雄厚。日本人造丝大量涌入,费氏从上海购入手摇制袜机多台,生产人造丝袜。“岛”四周和建筑物均为钢筋水泥结构,进出以吊桥为工具。后因费友石赴沪发展,袜厂生产逐步停顿。建筑物也逐年无人管理而被废弃、破损,最后被日寇炸毁。
   说明:费友石之父在上海闸北区开办“黄浆”厂,以积留大量资金,在双林营造宅第,费友石在20世纪30年代到上海、北京从事书画事业,“文化大革命”中遭冲击,曾避难双林,后去世。
   肥皂厂厂址有二,一在河界桥东南现双林中学北门一带;一在陶庵前村。创办于清光绪初,利用本地羊油为主要原料进行生产,故产量不大,其质量也不甚好,一直处于手工作坊状态,断续生产。进入民国初期,有双林人赴上海打工,进入上海怡美肥皂厂,而怡美肥皂厂老板得知双林有肥皂厂生产肥皂,继而委托陈银方回双林继续从事肥皂生产。因所产肥皂尚未达到上海怡美肥皂厂“兰花”牌肥皂质量要求,至
  1936年停办,继而为上海怡美肥皂厂提供羊油原料,并成为湖州区境内代理商,转运和销售各地。
   碾米厂有万元桥南堍高庆记碾米厂,另有塘北发电厂东侧,西高桥东堍等厂家,以塘北这一家较早,高庆记为次。均拥有砻谷机、碾米机以及老式蒸汽机作动力来实现机械加工稻谷。
   其他工业均为手工业及作坊形式,主要有酱酒业、印刷业、木器业、织绢具业、渔具业、修建船业、打线业、制面业、制香烛业、复制品业等。
  1958年“大跃进”,兴办工业“大办钢铁”虽显“劳民伤财”,但使双林手工行业从品质和质量上向前跨出一大步,开始进入二轻行业,同时,高压电力的输入使生铁铸造、农具制造、煤制品、食品、塑料、粮油加工、水泥制品、玻璃、仪器仪表、电瓷等行业相继发展。进入20世纪60年代和“文化大革命”期间,工业又处于停顿状态。70年代至80年代开始,原镇上国营粮油、酿酒、压敏胶带、食品和二轻工业中塑料、仪器仪表、电瓷、制锁等行业蓬勃发展。
   说明:工业编数据来源于原市经委、市乡镇企业局、镇工业办资料汇编及企业上报资料。
   第二节手工业解放后,基本延续解放前个体手工业和私人作坊的形式,简称手工业。1950年,政府着手建立手工业分行业同业公会,实行同行业管理。1951年,吴兴县政府在总结湖城豆腐、棉织、丝织行业联营工作,调查分析铁、丝、竹、木等行业基本情况后,明确提出手工业迟早被淘汰,而目前必须恢复巩固和发展手工业生产,以满足广大民众需求。同时,提出加强手工业联营组织领导。是年10月初,双林镇对手工业各行业情况进行登记,资产重估,并建立起手工业店铺(工场、作坊)开业、歇业申报批准制度。
  1951年双林镇二家工场调查统计资料表5-1除以上2家外,还有米业工厂公大、高兴记、高庆记,胶坊2家,油坊坊2家,切面3家,印刷2家,竹木铁匠铺多家。在业务上由双林供销社负责生产、供销等方面工作。1951年年底,正式成立双林农具铁工场和双林联合制烟工场。1952年年初开始,在手工业中,通过民主改革,提高手工业中工人阶级觉悟,打击封建残余势力和少数不法分子,废除“关书制”(病不管、死不葬)及“打骂制”“包头制”“轮换制”等封建陈规陋习。同时,建立师徒合同,培育和充实领导,结合进行“五反”学习。是年6月底,“五反”运动基本结束。第二年,双林镇举办大型城乡物资交流大会,其手工业产品销售额占总成交额15%左右。
  1952年11月,吴兴县人民政府财政经济委员会下达《吴兴县组织手工业生产意见》,在这个意见要求下,双林相继组织多个手工业合作社,其基本门类有10个,自然行业近50个,人均产值达900元左右。除双林镇外,还包括重兆、新兴港、旧馆三地。而双林农村散户织造绫绢有近千人。
  1953年3月21日,双林竹器生产合作社成立,是吴兴县第二个成立的手工业合作单位。
  1954年,传达学习和贯彻“总路线”,明确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意义、方针、政策和步骤。培养出手工业行业骨干积极分子,双林有近20人,为建社工作打下基础。
  根据入社(组)自愿原则,进行报名登记,处理相关经济政策,制定章程,选举(监)事会或组务会,制定管理制度等工作。报经批准后,正式宣布社、组成立的原则。
  1954年年底,双林组建多个合作社,入社人数占双林手工业者总人数的20%左右。
  至1955年年底,入社人数所占总人数比例上升到30%左右,同年12月,开始批判“右倾保守”思想,要“加快手工业的合作化速度”,争取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基本完成手工业合作社组织任务。而双林镇在实际工作中,采用全行业合作化,基本做到全员申请入社,其形式有三种: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合作小组。并对众多自然行业的店铺、作坊和个体手工业者,凡雇工在4人以下的都归手工业部门改造,其他归地方工业和供销社行业管理。1955年11月,吴兴县手工业联社正式成立。1956年5,中共嘉兴地委批转《地委供销手工业合作部关于检查吴兴县双林镇及嘉兴县澄浜栖真乡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存在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吴兴县双林镇手工业联合会根据该报告要求,针对镇手工业合作化组织形式、对象,候补社员、股金、工具折价、工资报酬等实际问题,提出处理办法和意见,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个别社(组)退社和闹退社情况。至1956年年底,其入社社员上升到占总从业人数95%以上。
  1956年,双林绫绢生产小组成立。
  1957年,经过前两年私营改造后公私合营工业有5家,主要以原来私营碾米厂为主,其私方人员有30人左右,其资本额为91720元。而手工业社(组)达到26家,分别是:单位名称主要负责人双林镇红星铁器生产合作社陈希贤双林镇火星钉铁生产合作社王士根双林镇白铁铜器生产合作社金文浩双林镇木器生产合作社严增荣双林镇圆木生产合作社王银生双林镇竹器生产合作社方新乾双林镇服装生产合作社无考双林镇制鞋生产合作社曹宝林双林镇建筑泥工生产合作社郭桂林双林镇建筑木工生产合作社姚文凯双林镇水作生产合作社吴阿大双林镇理发生产合作社李炳发双林镇弹棉生产小组罗喜祥双林镇钟表刻字生产小组窦文俊双林镇油漆生产小组胡震华双林镇制香生产小组朱发春双林镇肠衣生产小组张阿四双林镇胶坊生产小组相敏康
  1957年年底,原所属手工业的建筑行业和部分商业服务性合作社(组)划归其他部门管理。整个手工业主要服务对象:为人民生活服务占42%,为农业生产服务约占
  20%,为大工业服务约占8%。
   第三节二轻工业一发展沿革
  1958年,湖州市、吴兴县合并。3月,市、县联社合并为吴兴县手工业生产联社。
   “大跃进”“大办钢铁”(见丛录编)时期和20世纪60年代是“升级”“社转厂”时期,是双林手工业转型阶段。起初是“大办钢铁”,紧接着因其他类型的工业兴办,手工业企业体制上并社转厂,部分厂、社分别划归粮食、供销、公社、建工等系统管理。其间,双林绫绢生产小组更名为双林绫绢厂。双林大公社农机厂诞生(坐落原行前埭)。由原四个合作社组建双林镇农机厂,起先在木匠埭,试制手动水稻插秧机,脚踏脱粒机等农机具。
  1961年10月,吴兴县手工业联社在双林设立手工业办事处。
  1961年,双林竹器社为解决毛竹原料困难,开始试生产塑料扁竹,以代替毛竹,为吴兴县塑料工业开创先例。
  1963年后,苕南、莫蓉、重兆、镇西、塘南相继组建公社农机、农具厂。1965年
  1月,撤销双林区手工业办事处。苕南公社1965年从知青中培养中等技术农机人员,为农业机械制造、推广做准备。
  1973年9月,吴兴县手工业联社又在镇设立手工业办事处。手工传统行业开始向机械、塑料、化工、电子仪表等行业转变。随着产品转产,从1978年后更名为吴兴县第二轻工业局(简称二轻),其下属企业称二轻企业。三乡乡办工厂全部脱离,归各乡所属。此后双林二轻工业发展较快。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为鼎盛期,而后乡办工业兴起和新行业诞生,又使双林二轻工业改制转型。至2000年,已全部改制或私营,或股份,或合资企业。在这个发展过程中,除上述生产合作社(小组)外,还有双林绫绢厂、双林竹器厂、双林电瓷社、双林木器厂、双林圆木社、双林豆制淀粉厂、双林针织厂、双林机械厂、双林农机厂、双林第二塑料厂、湖州制锁二厂、双林锁厂、双林煤矿机械厂、湖州市第二塑料厂、双林塑料模具厂、大林橡塑厂、双林橡塑制品厂、双林高压电器厂、双林电瓷厂。在这些二轻企业中,双林绫绫绢厂在1987年升级为市级单位。湖州制锁二厂分别在1988年和1990年升级为市级和省级。1983年,湖州市二轻工业公司建立,并在双林设置公司办事处。
  1993年市属双林二轻单位概况表表5-2
  1994年市属双林二轻单位概况表表5-3
  1995年市属双林二轻单位概况表表5-4
  1996年市属双林二轻单位概况表表5-5
  1997年市属双林二轻单位概况表表5-6
  1998年市属双林二轻单位概况表表5-7
  1999年市属双林二轻单位概况表表5-8
  2000年市属双林二轻单位概况表表5-9
  2001年市属双林二轻单位概况表表5-10
  2002年市属双林二轻单位概况表表5-11二主要二轻企业湖州制锁二厂位于贾家弄2号。1981年,由原双林锁厂、双林机械厂、双林煤矿机械厂联合创办。以煤矿机械厂为主体,从双林机械厂抽调30名技工组成。至年末,有职工150多人。固定资产近30万元,占地17949平方米,建筑面积14032平方米。当年,生产“P472”钢门锁1700把,连同其他产品在内全年工业总产值22.58万元,利税4.65万元。
  1986年5月,与双林机械厂脱钩,独立经营,定名为湖州制锁二厂。职工增至186人,年产门锁231万把,实现工业产值272.86万元,税利36.72万元。
  1987年,门锁出口10.36万把,出口交货值110.34万元。
  1988年,被评为“市级先进企业”。
  1990年,荣获省二轻工业总公司“振兴浙江二轻工业贡献奖”。是年,企业晋升为“省级先进企业”。全国制锁行业情报中心《锁具情报》刊:“湖州制锁二厂1990年人均利税0.92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4.7万元,居全国同行业之冠。”
  1991年,企业因扩大锁具生产所需与双林机械厂合并并转让产品。新上大门锁生产技改项目,工厂实力进一步加强。在利税、生产率、资金等主要经济指标上居全国制锁行业榜首之外,利润居全国同行业第六位,综合指标居第七位。
  1992年10月,与香港富春有限公司合资组建“浙江金翔锁业有限公司”。时有职工370人,固定资产1222.90万元,工业总产值2840.80万元。生产门锁145万把,税利349.10万元,其中利润219.50万元,成为湖州市创利大户。
  1994年,湖州制锁二厂被市政府确定为全市100家重点企业之一。是年11月,湖州市二轻总公司在双林湖州制锁二厂召开重点骨干企业厂长管理工作座谈会。被评为全省生产现场管理示范企业。
  1995年6月,湖州制锁二厂兼并双林针织厂。
  1996年3月,湖州制锁二厂被确定为1996年度市重点骨干企业。是年5月,受市公司委托,湖州制锁二厂管理湖州电工厂。
   是年12月,湖州制锁二厂冲压工艺QC小组,荣获“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称号。
  1997年,被评为上缴国税收入超百万元大户企业,荣获“全市经济效益显著企业”。
  1999年5月,湖州制锁二厂终止与湖州电工厂的托管关系。
   湖州制锁二厂是专门生产门锁企业,主要产品有“申士”牌、“金翔”牌为外销安全防盗门锁、弹子插芯门锁、双舌多保险门锁以及铝合金门锁4个系列,40多个品种,产品销往全国29个省市。其中,安全防盗门锁、铝合金门锁在1990年荣获省优秀产品称号,“6687C”型外装双舌门锁在1991年被轻工业部评为部优秀产品。
   由于市场竞争及经营管理等原因,企业业绩开始下滑,至2002年5月湖州制锁二厂宣告破产还债。
   湖州第二塑料厂(湖州三林塑料制品有限公司)湖州地区塑料制品工业起步要数双林二轻企业双林竹器生产合作社(位于虹桥港)最早。在1961年,双林竹器生产合作社为解决毛竹原料困难,组织10多名工人成立塑料车间生产塑料扁“篾”,“以塑代竹”为企业自身提供制造原料。1971年1月,以该车间为基础,组建湖州地区第一家塑料工厂,也就是后来的湖州第二塑料厂前身,为发展双林二轻系统中的双林塑料模具厂、大林橡塑制品公司等塑料企业奠定基础。
   湖州市第二塑料厂建于1971年1月,是由双林竹器生产合作社一个塑料车间发展而来。是年,定名为双林塑料制品社。年末,改为双林塑料厂。时有职工91人,固定资产9.58万元。后搬至南石瑾路,除生产塑料扁丝篾外还生产铜(铝)芯电线,并研发生产具有优良耐酸碱等腐蚀液性能的硬质聚氯乙烯离心式塑料泵,被轻工业部定为重点生产厂。另外,还曾生产开发包装用塑料交叉网不织布新产品。
  1984年12月,企业定名为湖州第二塑料厂,有职工120人,全年利税28.75万元。
  1988年4月,因双林橡塑制品厂发生火灾,部分厂房烧毁,为尽快回复生产,于
  6月并入第二塑料厂。年末,职工人数增至157人,实现税利46.64万元,其中利润30.6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53倍和4.12倍,创历史最高水平。
  1990年,在组建中日合资“浙江大林橡塑制品有限公司”时,抽调59名职工进入“大林”。原企业存职工88人,产值保持在380万元左右,创利25万元左右。从此,进入平稳期。
  2001年,因企业改制,改名为“湖州三林塑料制品有限公司”。主要产品为高层建筑电梯配套的“补偿链”,极受市场欢迎。
   浙江大林橡塑制品有限公司在双林大桥东堍,由湖州市第二塑料厂朱火荣为中方代表与日本大阪山岗株式会社日方代表合资兴办的中日合资企业。总投资80万美元,双方各一半,合资周期为10年,主要生产泡沫塑料(发泡橡塑)。公司在1990年4月试生产,6月开业,职工59人均来自第二塑料厂。同年底,生产制鞋用EVA发泡片材55.41吨,创税利3.09万元。
   经中日合资双方多年共同努力,公司生产经营蒸蒸日上。职工人数扩增到84人。
  从1993年开始至2002年,公司创利税连续超100万元。
  2000年2月,《湖州日报》刊登1999年公司上缴国税超百万大户企业名录,浙江大林橡塑制品有限公司名列其中。
  2000年4月,因第一个中日合作十年周期已到,经双方商定再度合作十年,是年改名为湖州新大林橡塑制品有限公司。同年4月25日,中日合资湖州新大林橡塑制品有限公司开工。
  2001年6—7月,湖州市第二橡塑厂改制实行“双置换”,同时改名湖州三林塑料制品有限公司。2010年,有职工80人,工业产值2190万元。
   湖州三林塑料制品有限公司在双林镇南石競路38号。创建于1970年。主要生产农用地埋线、耐酸碱塑料泵等产品。1990年,与日本大阪山岗株式会社合资成立浙江大林制品有限公司。以生产橡塑发泡片、健康鞋底等产品。
  2001年,改制为三林塑料制品有限公司。以独立运行。至2010年,公司拥有7条生产补偿链生产流水线、塑料注射机、成型机等先进设备,有专业技术人员14人。
  开发各类电梯补偿链年产1200万米。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产品已和全国各大型电梯企业建立配套合作关系,另外还生产各类电梯配套注塑产品,以替代美、德进口产品。2000年,获ISO9001产品管理体系认证。2010年,产值达62000万元,2011年达87000万元。
   第四节国营及国营商办工业
  1950—1958年,双林区境内经过私营工商业改造和发展,1957年有公私合营工业
  5户,手工业26户。“大跃进”时期兴办工业后,各行业工厂应运而生,除钢铁工业、炼焦工业外其他尚有染厂、印刷厂、酒厂、碾米厂、土纸厂(造纸厂)、淀粉厂、化工厂、制酱厂、中药加工厂、食品厂、石棉厂、棉毛厂、油厂、针织厂、煤球厂、农机厂、电瓷厂、玻璃厂等,其中包括商业系统所办以及后来改变为地方国营工厂。1960年后,又新建一批重点工业企业,部分老厂也发展做大。
   国营商办工厂余泰糖坊(后称双林酱色厂)、双林染厂、双林华丰毛纺织厂、双林食品厂、双林造纸厂、印刷厂等。
   国营工业双林化工厂、双林粮油厂、湖州自动化仪表厂、湖州飞碟胶粘带厂、双林丝厂、双林酒厂。
   浙江省湖州自动化仪表厂在双林镇西高桥外,原竞新丝厂废弃旧址。在领导管理体制上曾归浙江省机械厅业务领导,湖州市经委下属单位,是全国温度仪表行业协会会员,机械部温度仪表定点生产厂家,为国家二级计量单位。
   前身为创办于1965年5月的双林耐火电瓷小组,后改为双林耐火电瓷社,有职工
  11人,资金600元,产值仅1.9万元,利税0.9万元。1967年6月,更名为双林电瓷厂。至1973年,职工增至57人,固定资产40万元,产值42万元,利润18万元。1978年,厂区面积7767平方米,其中厂房3510平方米,职工75人,同年工业产值51.92万元,创税利21.43万元,主要产品为电瓷粒子。至1980年,因电力、燃料成本成倍增长,产品开始调整,开发铠装丝材新产品。1983年,自行设计和科研成全国较早生产的铠装热电偶材料生产流水线,职工人数、产值、利润等大幅度增长。1987年,更名为湖州自动化仪表厂。厂长凌沛康,党支部书记沈阿毛。1989年,全厂有职工148人,厂区面积8900平方米,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年工业产值275.99万元,创税利
  56.18万元,其中利润36.19万元。该厂被评为湖州市先进企业,党支部被评为湖州市区先进党支部。1990年,固定资产达200万元,设备有拉丝机4台,打头机3台,热电偶检测设备3套,铂电阻检测设备1套,年产铠装丝材7万米,铠装和检测热电偶5万支,瓷粒器63吨,其铂热电阻WRP、WZP,铠装热电偶WRIVK型分别获得分度值工级允差达100%,稳定性达到一级产品。全能考核获行业一等奖和一等品指标。1994年后,全厂有职工144人,年产铠装热电偶材料30万米,工业测温仪表1500万支,测验设备200台,RST系列冷恒温槽100台,实现工业产值800万元,创税利108万元。2003年4月,企业进行改制,职工身份进行置换,改名铠立自动化仪表有限公司,
  2005年仍称浙江省湖州自动化仪表厂。有计量中心检测,热电偶,热电阻测试和化验等室。其产品现有铠装电偶材料、工业热电偶、热电阻、模拟数字显示控制仪表、RST系列制冷恒温槽等五大类24个系列,近千种型号规格产品,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
  现任厂长为姚家驹,党支部书记孙其雄。有大中专以上学历人员15名,技术职称人员
  14名(工程师5名,助工3名,技术员6名)。2010年,产值为1800万元。
   国营湖州压敏胶带厂在双林镇大桥东北堍,占地10268平方米,建筑面积7092平方米。企业前身是双林玻璃仪器厂,1966年创办,主要生产蚕用干湿温度计。1979年,开始研制开发电子工业所用压敏胶带。1980年,改建双林压敏胶带材料厂。1981年,更名为地方国营湖州压敏胶带厂。1987年,企业和国家投资540万元进行技术改造,从国外引进压敏胶带主要生产设备。
  1994年,湖州市压敏胶带厂第一次改制,更名为湖州飞碟胶带有限公司,总股本
  262万元。原湖州压敏胶带厂为公司企业从属,是电子工业部定点生产电子工业用压敏胶带专业厂,也是湖州市机械电子化学工业局直属企业。是年,公司资产1000万元,固定资产408万元,有职工166人,年生产压敏胶带127万平方米,实现产值近1000万元,创税利117万元(其中利润27万元)。公司所生产产品有压敏胶带的六大类15个品种共300多个规格。是年,被评为电子工业部国家彩电国产化先进化企业。所生产彩色阻燃聚酯压敏胶粘带和耐高温纸基压敏胶粘带采用国际标准认证,防锈压敏胶粘带荣获1994年度国家级新产品奖。热固化特种压敏胶粘带,冷压型特种压敏胶粘带荣获省级科技进步奖。
   企业有大中专毕业生和具有初级职称以上科技人员25名,直接从事研究开发科技人员10人。近10年内,累计生产压敏胶捻带1500万平方米,为国家节约外汇2100万美元,上缴税金达1000万元。2003年,企业随形势而彻底转制,成立湖州新飞碟胶粘带有限公司。企业由原公司法人高郑坚和新组成人员高春元、陆卫祥负责。
  2010年,有职工20名,年产压敏胶带可达350万平方米。工业产值1488万元。
   粮油加工业由高氏“恒茂”米行发展演变而来。“恒茂”米行位于金锁桥西堍水阁,始于清道光年间,由高菊亭之父开办,咸丰年间,米行开始以手工操石臼、杵、硾为碾米工具,置米行旁为工场,名“碓房”,而店面经营米业,水阁即为码头,米船在此上下谷物、大米,为双林境内粮食加工业之开端,早于湖郡,故名声大振,生意兴旺,资金浓厚。
  清咸丰庚申年(1860),米行已由高菊亭掌门,其时太平军进驻双林,于镇南塘支湾郑宅设“公估庄”,而洋银圆也侵入双林,名目繁多,有净光、毛洋、大花、小花、烂板等。高氏“恒茂”米行即行之:凡出入之洋银圆,加幂“菊”字印,虽毛洋亦作净洋使用,更获大利,与太平军“公估庄”有抗衡之势。清末民国初,双林区境内有用木砻砻谷机碾米的米行近10家之多,规模不大,比较小,以小作坊形式兼营米业。
   民国11年(1922),电气厂成立,在其东隔壁,是双林第一家机器碾米厂。民国
  21年(1932),高氏同族人称“周伯”的从无锡购进18英寸橡皮砻谷机1台、烧砻糠蒸汽机1台、铁质碾米机3台等设备,开设正规专业碾米厂,取名“高兴记”,后由高义清、高尹石经营,取名为“高庆记”机器碾米厂。
   民国28年(1939),双林严如金米行始营油菜籽榨油兼碾米(均机器生产)。
   民国15—16年,吴兴碾米业发达,资料表明双林已发展到大小碾米厂10家,其中3家为榨油与碾米兼营。1948年,吴兴县内有碾米厂50家,城内32家,双林10家,超过南浔、菱湖各大镇。
   碾米厂粮食来源为田粮处公粮、私营粮商和农户米粮加工。民国28年(1939),加工费标准为:蒸谷米每石0.23元,粳米每石0.23元,糯米每石0.25元,籼米每石0.21元,加工损耗6%一8%不等。
  1951年工业调查时,双林私营碾米厂只剩2家,分别是复兴碾米厂(即原来高庆记碾米厂)、群生碾米厂(即原来在电灯公司东侧碾米厂),分别有工人16人、23人。
  1956年,双林碾米厂尚未进入国营,初在公司合营阶段,还是上述2家,分别有职工26名和27名,资产分别是1.4万元和0.90万元。
   国营双林粮油厂在塘北路。1959年,由原公私合营双林复兴和群生两家碾米厂合并成为国营双林米厂。1972年,与国营双林油厂合并,称国营双林粮油厂。
   国营双林油厂前身,是原地方国营吴兴榨油厂,在南浔镇。1956年年底,迁入双林,称地方国营双林油厂,由县工业科管理。1958年划归粮食系统,1972年与地方国营双林米厂合并成国营双林粮油厂。
  1978年,双林粮油厂在油脂生产方面,推广菜籽顶榨浸出法,其设备是X10型式
  200A-3型顶榨机改换P5型榨油机,在各道工序上使用组合去石机、压坯机、锅炉、蒸缸、升远风运设备达到连续化,后采用有机溶剂来提取油脂。在机械上改用和新建两个20—100吨平转浸出车间,为每100公斤菜籽粉单道可多得油4—5公斤。1983年后,采用汽化脱磷精炼,水化脱磷,碱炼糠油、菜油并增加脱色、脱溴等设备,使菜油浸出质量明显提高。
  1990年,年生产能力10800吨,实际生产大米5470吨,职工人数为150人。
  2001年,国营双林粮油厂转制,由顾迅帆接力,成立双林粮油有限公司。
   双林粮油厂(公私合营群生、复兴加工厂、地方国营双林油厂)领导名录表5-12双林丝厂(详见第七编第一章第四节)双林自来水厂在双林镇西高桥东侧。建于1976年,日供水能力1000吨。1994年,日供水能力达10000吨。厂区内主要设备有320吨/时、200T/时的水力循环澄清池,无伐池各1组,
  200T、500T清水池各1座,并配有二级泵房,250S-14进水泵1台,200S-42出水泵1台,120千瓦变压器1台,发电机1组。出厂总管直径400毫米1条,直径200毫米2条,总管长16公里,形成环状网络,有直径100毫米以上总阀58只、总水表1280只,供应2.5万人生活和生产用水,供水普及率100%。
   为保证水源、水质,厂对取水上游1000米和下游500米处设立明显防护标志。1994年,投资清理河道、挖掘淤泥,以确保水量和水质。同时,坚持每天24小时加氯消毒,加混凝剂,确保出厂水浊度、余氯合格率在99%以上。
   水厂化验室配专职化验员,检测仪器基本齐全。主要仪器有半自动分析天平、光片式浊度仪等等。检测手段根据GB5750—85生活饮水标准检验法。检测项目按上级规定,对水源、出厂水15个常规项目每天检测一次;余氯、浊度2小时一次。每季度委托湖州市自来水公司在化验室进行水质全面分析。管网设4个取样点,每月抽样4次,以确保饮用水质。1994—1996年,被省建设厅评为水质管理先进单位。
  2010年,有固定资产106万元,职工1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4名)。厂部下设行政、泵房、管道等组。1981—1996年,连续15年被湖州市城建局、供水协会评为水质管理先进单位。
  1999年,为适应扩展所需,在西高桥外风光漾口新建取水泵厂,可日供水2万吨。
  至2010年,双林自来水厂所属直径100毫米管线达60公里。是年,由湖州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协助投资。自三济桥至练市管线有直径800毫米和直径600毫米两种,途经双林,其进入镇区有2公里。
   其历任厂长:顾桂芳、郑惠泉、陈建新、张根明。(除筹建)双林华丰毛纺厂前身是徐氏染坊,在双林镇金锁埭,经1956年公私合营改造进入国营商业系统后逐步发展而成。20世纪80年代初,办成打线厂,生产纱线。90年代,在双林镇南栅新建厂房,取名华丰毛纺厂。成为国营商业系统中规模较大的毛纺织厂。原厂长徐观元在鼎盛时,生产主要品种有814细绒线、755毛混纺绒线、826/2支针织绒、14S/1兔毛纱、16S/1兔羊毛纱、485纯毛绒线等。还生产其他各类绒线和兔毛纱,供针织行业及市场消费者需要。主要设备有:粗纺设备二台套480锭,精纺设备2000锭,可生粗纺产品14S/1—16S/1,年生产量13吨。精纺产品8.5S/4—26S/2,年产量达200吨。
  至2000年,停产。
   双林食品厂在外庙兜,1956年双林酱厂和双林食品工场合二为一,称双林食品厂,其生产技术骨干,大都来自双林原沈德大、福禄寿、稻香春等茶食老店的老师傅。主要生产品种有糕点、苏广式月饼、蛋糕、糖果、冷饮、酱油、米醋、酱色等产品。有两个车间和一个经营部。面积有5118平方米,职工最多时近百人。著名的传统双林姑嫂饼,曾荣获省商办工业优秀产品奖,该产品香酥可口、肥而不腻、甜中带咸,老少皆宜。1925年,姑嫂饼作为双林特产参加杭州西湖博览会,荣获甲级奖,相继参加国际博览会获得米糕饼类铜奖。姑嫂饼有筒装和盒装两种,畅销长江三角洲等地。华侨和港澳同胞到湖州探亲,都以品尝姑嫂饼为快。
   国营双林酒厂在双林镇坝桥西堍。1952年年初,由12家酿坊合并起家,设备只有酒灶、木榨架,称双林联合酿坊,共32人,生产吊白酒和黄酒为主,尤以陈年糯米黄酒为佳,色泽鲜明,口味醇香。1953年,生产黄酒30吨,白酒50余吨。1958年后,成为国营企业。
  江金田任厂长。
  1965年,双林酒厂有职工29人,固定资产7.3万元,当年生产黄酒375吨,白酒
  160吨,产值25.6万元。其时,由于国家经济困难,粮食紧张,生产酿酒原料曾利用番薯、糠并、瘪谷、葛根、金刚刺等原料替代原粮料。进入20世纪70年代,除番薯继续用作生产原料外,其他均不用,并采用液态发酵流程和金属罐、不锈钢蒸馏塔等新工艺和设备生产白酒。而黄酒生产则改木榨为机榨,从而提高生产率,降低粮耗,减轻劳动强度。1978年后,双林酒厂采用蒸饭机、发酵罐、酒母罐、管道杀菌机、板框压力机、棉饼过滤机、灌装机等机械的一条龙生产机制黄酒新工艺。黄酒有女儿红、加饭酒、陈酿、状元红等品种。这些酒双林当地泛称好酒,俗称老酒。其间,还用过“三桥”商标,后来“览春”黄酒成为浙江省著名黄酒,畅销长江三角洲。双林酒厂还为扩大生产规模在西陵路建立黄酒酿造分厂(南厂)。1990年,双林酒厂工业总产值
  483万元,固定资产原值为296万元,共生产黄白酒4891吨。职工人数181人。成为双林区境内利税大户。1994年,又在镇东跳家■征地8万平方米,成立览春酿造公司(东厂),生产黄、白酒,年产逾万吨。
  2000年7月19日,由湖州市城郊法院裁定:双林酒厂因经营管理不善造成严重亏损,累计亏损达4262.5173万元,并已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且已资不抵债,宣告破产。
   自1997年开始,全市国有工业企业加快所有制改革步伐,在“彻底改、改彻底”思想指导下,双林区境国有工业企业除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公共事业的单位如水务,电力等外,其他竞争性行业的国有工业企业全部改制成私营式混合型经济企业,统称民营企业。
   第五节乡镇工业发展沿革
  20世纪80年代,三乡社办工业勃兴苕南有玻璃纤维厂、水泥厂、桥工队、针织服装厂、纺织机械厂、五金塑料厂、石灰厂、麦芽厂、绸厂等。莫蓉有油灰厂、民政毛纺厂、并线厂、毛纺厂、塑料厂、纺织配件厂、绫绢厂、湖笔厂等近30家。镇西有水泥厂、针织厂、化纤丝织厂、绫绢厂、印刷厂、五金瓷件、磨料厂等近15家,而队办工业更为众多,当时莫蓉就有企业近25家,如花园服装厂、七星毛毯厂、兴隆水泥涵管厂、花盘兜胶木厂、工艺厂、龙古兜电化厂、盛林山拉丝厂、箍桶兜弹簧厂、莲花服装厂、蓄电池厂、西汤兜电瓷厂,特别是砖瓦厂,有亘头村、莲花、花城等多家。
  后随着形势发展,苕南出现以双湖绸厂、安洋丝厂(苕南丝厂、海爱制丝)、华盛绸厂、双林绸厂为代表的丝绸纺织业,以华英绢棉、双林绢纺厂、华民绢纺厂的昌华集团为代表的绢纺业。镇西公社以黄龙集团为代表的绢纺业和磁性材料、磨具磨料业兴起,久立不锈钢业更是一枝独秀,莫蓉以机械加工、链条业、有色金属加工的漆包线业突飞猛进,苕南除一般纺织业外,玻纤业、商标机制造业享誉全国。
  20世纪90年代初,乡镇企业逐步上升为地方工业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1993年后,乡镇企业开始朝企业集团公司方向发展。
  1997年开始至2002年,乡镇企业实行两次重大改制,先改成一般股份制(集体、法人、职工),后把集体股全部转制给法人,彻底成为民营企业。至2010年,双林区境内工业已形成以大集团企业为龙头的不锈钢管制造和有色金属加工(漆包线)业;传统纺织业和先进现代纺织业,服装加工和自主服装生产,毛纺系统加工业相结合,特色磨具磨料业,以链条生产为代表机械标准件生产业,以及建筑材料(包括木业、家具业)业等特色产业体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6家,工业总产值276.7亿元,成为江南经济重镇。
  2003—2010年双林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用外资与出口值表5-13单位:美元
  1984—2010年双林镇三乡乡镇企业基本情况一览表表5-14续表5-14续表5-14续表5-14说明:1993年,苕南与原双林镇合并称双林镇,并包括原双林镇各工业企业
  1997年起,乡办企业统计改为集体企业
  1998年起,只有工业总产值合计数、当年增加值、出口交货值等项目第六节双林工业功能区双林工业体系经过二轮体制转型,发展逐步成熟,大部分上规模的企业向双林镇西部、南部、湖盐公路、三新公路两侧靠拢。政府规划面积达350万平方米。经多年建设和发展及稳步推进,2006年经湖州市政府认定,2008年升格为市级示范工业功能区。
  2010年,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水、电、气、通讯、排污管网建设框架已经形成。
  功能区内拥有不锈钢管、电磁线、传动链条、纺织和服装、磨料磨具等行业,并且已经集聚金属材料、装备、新型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同时,培育出久立集团、先登电工、磨料磨具等省市级明星企业,久立、先登、双狮、林昌木业等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其中,久立集团是南浔区第一家“金象企业”,于2009年成功上市。现在工业功能区内已集中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9家,外资企业14家(其中包括世界五百强企业之一泰科集团)。久立集团与湖磨已建立起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全镇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66家。
  2010—2012年,先后赴日本静冈、上海、厦门等地参加各级政府招商活动,成功举办“南浔—瑞安汽摩配产业对接会”,开展法兰克福汽配招商活动,成功签约日欧汽配、卓人汽车电控等项目。完成工业功能区控规和产业进一步编制,推进“金属材料产业园”和“纺织服装产业园”建设,完成500亩土地征用和近100户农户拆迁工作。
  进一步拉开功能区框架。已对58个工业项目实施,其中1000万元以上项目达44个。
  久立集团投资的3.3亿元可年产2万吨输送用大口径管道及组件,众立不锈钢投资1.2亿元年产4000吨石油炼化大口径不锈钢无缝钢管等一批重点工业项目已开工建设。
   附:所在双林镇三田漾村企业概况
  2001年,双林镇三田漾村规划建设三田漾绢纺市场和生产加工区,得到湖州人民政府办公室下发抄告单。经过10多年村办工业发展。工业区域总占地36万平方米,共有大小企业54家,其中2000万元以上企业4家,主要涉及化工、木业、建材、丝绸、印染、食品等,总投资1.1亿元左右。至2010年,年产值达10.5086亿元,销售收入10.2128亿元,创利税3872万元。并组建工业企业协会。
  2010年所在三田漾村企业基本情况表5-15说明:凡国有工业企业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为规模以上企业(2010年标准)。

知识出处

双林镇志

《双林镇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发行中心

编史修志,是文明的特质、是社会的责任。它挖掘、整理、保护着人类世代相传的、最宝贵的公共遗产,意义十分重大。是让双林的历史产生新的活力,文脉得以传承,对双林的经济社会发展大有裨益。双林,旧名东林村、东商林、曾名桑林,明永乐三年(1405)改名双林镇。境内花城遗址出土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时代的黑衣陶豆把、壶、匜、罐、觚、玉环等,可见双林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4000年前。从那时起双林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进行着艰苦卓绝的伟大创造。

阅读

相关地名

双林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