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寺庙 观 教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双林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1220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寺庙 观 教堂
分类号: K917
页数: 9
页码: 95-103
摘要: 民国《双林镇志》记载:有寺、庙、庵、院、宫、堂64座,其中39座在镇区,最早是建于唐代德宗贞元年间(785—805)水镜寺(市志作贞观)。另外,还有建于唐代咸通十二年(871)和唐大顺二年(891)的澄心庵和庆善庵,其他大都兴建于明、清二代。
关键词: 名胜古迹 寺庙 教堂

内容

民国《双林镇志》记载:有寺、庙、庵、院、宫、堂64座,其中39座在镇区,最早是建于唐代德宗贞元年间(785—805)水镜寺(市志作贞观)。另外,还有建于唐代咸通十二年(871)和唐大顺二年(891)的澄心庵和庆善庵,其他大都兴建于明、清二代。
  这些寺庙还不包括乡间小庙庵,如果以明代最盛时双林镇人口2万人计算,平均每500人就拥有一座庙寺,可见当时宗教信仰之昌盛,称双林为“水乡佛国”并不为过。
  清末,双林镇上出现洋教士,由杭州传入。第一站是双林莫蓉(儒林)沈家兜,创办天主教传道会,并于光绪十三年(1887)买地建造教堂。1904年在双林镇开教,1925年建造双林天主教堂。基督教于1901年在双林建造基督教堂,从此洋宗教在双林地区入户。
  双林寺庙众多,却于清中晚期逐渐衰减,主要毁于兵灾匪乱,特别是日寇侵占双林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各种原因,许多僧人还俗,庙宇少人甚至无人管理,被移作他用,如粮库、茧站等。“文化大革命”期间,无一幸存。改革开放后,宗教政策逐步落实,许多寺庙得以复建,香火重燃,“水乡佛国”蓝图正在逐笔描绘。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经政府相关部门批准,先后有天主堂、耶稣堂、东岳庙、水镜寺、福田教寺,吉祥庙、灵济寺、陶庵、广陵观等寺、观、教堂得以重建和扩建。
  至2010年,境内共有各类大小庙宇、教堂(包括民国6年《双林镇志》有记,2010年编纂镇志时调查统计数)共142座。对尚未批准重建、新建的,本志只对部分作历史简略记录,不作他用。
   一老镇区庙宇
  水镜寺
  在石漾东。民国《双林镇志·庙宇》:“以其在水中央也”,故俗呼水居寺、水晶寺。有响淳桥与东林相连,与西对岸东岳庙渡船往来。北面对岸是斗姆阁,南与文昌阁相望。该寺始建于唐德宗贞元年间,北宋时成为湖州地区最胜丛林之一,南宋尤盛,僧人达数百人。至清末曾在水镜寺住持有名望高僧达13人之多。其中元代高僧中峰明本,与当时赵孟頫交往密切,现存有二人交往书信多篇,其他有月江、道坚、通慧(双林人)、释通、寂缘、照源、素志等僧人。明初常遇春攻湖,水镜寺僧人奋起抵抗,尽皆被戮,殿宇俱毁,后为吴氏墓地,并建有石牌坊2座。至明崇祯癸未(1643),复建。清顺治间在吴氏墓地南又重建。康熙三年(1664),僧人素志掘得瓷孟钵熙宁钱和古水镜寺石碑一通,因复兴,曹村金文通相国有“中峰传衣”额。至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建义塚,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佛阁倾圮,寺僧重建,规模依旧,其经书数量达数万册,故在镇上另设经堂(藏经楼),经堂所在巷被称为经堂巷,并沿用至今。但从清中期开始,水镜寺规模逐年缩小,至1932年时仅占原地四分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地块被政府划为蔬菜场。“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劫难,仅剩寺房朝西殿和后殿二厢房,小佛像数尊。1968年起,又成为苕南公社水产队所在地。1970年,所有殿宇被全部拆除,佛像移至澄心庵。后苕南公社又在此建水泥厂。建厂时,位于原响淳桥西北沿河处发现厕缸15口,可见水镜寺原僧人之多。该寺何时缘何山门朝西而建,已无从考证。清乾隆年间有徐蛟门鼎诗:古刹镜中央,山门对夕阳。幡幢林影密,钟梵水声长。岸泊渔家笛,檐飞估客樯。寥寥人境外,鸥鹭自回翔。
  现水产队已搬迁,经上级宗教部门和当地政府批准,重建水镜寺。自1995年始,先后有上海玉佛寺、安徽仙山寺、桐乡凤鸣寺等多家寺庙和许多有志之士前来商谈重建事宜。与东岳庙之间原拉渡船已在1980年废,改建木梁,现已改建水泥平梁桥。2010年,开始由刘昌峰(释行妙)负责募资重建水镜寺,并任监院。
   东岳庙
  在万元桥东北约150米处,重建于2000年,该庙在历史上多变。原地为旧乡约所。清顺治八年(1651)始建,康熙中改为岳庙,后被火毁。乾隆三十年(1765)里人陈鲁传捐修,并募修敞厅、行宫、吹台。僧圣风建露印庵兼司乡约所香火。康熙间复建范承谟祠(即地藏殿)。顺治九年(1652)吴之荣于此主持乡约所,挂殿额“承恩”,后正式改为岳庙,挂“天钟正气”额,宁波陈一夔撰联:“纬武经文,事业昭垂两浙;精忠亮节,灵爽炳著千秋。”至道光咸丰年间,香火甚旺,东南角增设轿房,西北建楼房,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东岳为圣诞,灯彩辉煌,铺陈华丽,吹台演唱,百戏杂陈。咸丰十一年(1861),庙殿毁于寇。同治七年(1868),里人募建寝宫,宁波人建敞厅,轿会人建轿房,从此庙事又盛。至光绪二十六年(1900),因夜会滋事,有人提反对意见,遂自绝。(社火迎会详见丛录篇)抗日战争结束后至解放,东岳庙逐年荒芜,无人管理。1950年后,归双林粮管所做粮仓,此时只剩下大殿及二石狮。至1969年,此庙地归苕南公社农机站农机厂,拆除全部原有建筑,二石狮其一被翻入正南帮岸下,其二被翻人东南角帮岸下。苕南机械厂至1997年迁至东双林,该处重归丛林,由香客及各界人士募款重建。
  东岳庙为道教之全真教,龙门派,称振兴台,历史上归云巢山总坛梅花观纯阳宫。抗战前有嘉兴人汪达夫为嗣师(名含义,字明泉)。后有郑养云,名本铎,儒名延令,道号养云,下昂人,曾留学日本。此二人均曾任湖州古梅花观住持。
  文昌阁
  正名奎文阁,在石漾东南,虹桥港北水口,与水镜寺隔水相望。镇境内原无文阁。旧时镇人迷信,认为此前镇人考取功名者不多,皆因虹桥港北水口关锁未紧之故,遂在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由汤在文、俞厚村等聘请沈朗亭定基于此,募资筑基,建阁西向,于三十八年(1773)落成,四面轩窗,正对万元桥中洞,上奉文昌、武曲神像,由水镜寺僧主持。嘉庆二十年(1815)重修,姚镜塘有文记之。道光十七年(1837)郑祖琛又修,塾址加阔,护以石栏。咸丰十一年(1861)神像轩窗俱毁于寇,后又有里人重修。每年农历2月3日文昌诞辰,镇人群往拈香礼,礼玉局心忏一日。《续记》:吾村自沈莪村辛酉乡荐后断科三十年,辛卯文阁初建即有费筠塘荪登秋榜,甲午俞见林芬元乡闱又捷,嗣后科甲连绵,地理或不诬乎。此阁四面皆水,来往不便,原靠斗姆阁水镜寺僧唤渡往来。自清末、民国至1956年,一直无人管理,经风雨侵蚀,逐年圮垮,只剩花岗石基。1975年,又因船只经常搁浅于基石,航道部门用炸药炸之,但尚未成功,后于此基建立航标,引导船只过往。现基石基本完好。
  斗姥阁(俗称斗姆阁)
  在织旋漾东北,水镜寺北,谈家兜口,与水镜寺隔河相望,旧名指云道院。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本里全真道人姚文叔(字冲斗,号隐汉)募建。上奉斗姥,下祀吕祖,旁列草屋数楹,为修炼所,羽化即葬于其南。《双林续记》:清乾隆间,阁将圮。晟舍僧人法容募修山门,西创佛殿,名静梵禅院。嘉庆十一年(1806)阁下增设雷祖像,移吕祖像于右,设有仙方灵签,右侧设司药姚真人位。另《戴志》称:阁前建玉皇殿,又前为灵官殿,颜山门曰:玉清宫。清道光十七年(1837),阁殿将圮,里众修阁。徐吉士捐修玉皇殿及净梵禅院,蔡汝琳修灵官殿,蔡庆城同弟醇建孙真人殿于阁西。杨震山、丁玉琳、徐谦建殿楼于其后,专奉吕祖像,两殿庭均植梅树,门外铺石道,补种榆柳,又筑河埠二:一达宫门,一达院门,咸丰辛酉尽毁于寇。光绪年间,里人蔡养和重建阁。
  澄心庵
  在河界桥东北,现仅存古香樟树。俗名中庵、家庵,是镇区内在唐代所建造古寺庙之一,始建于唐咸通十二年(871),为千步报恩寺分此。明宣德年间由僧性曳海、熙堂创,共四房,曳海本是双林望族吴千一之裔孙,元中出家于澄心庵,在庵内演瑜伽术,为双林瑜伽开山祖。此后,多名法师在此开讲禅法。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谛辉住持杭州灵隐寺,迎驾御赐额并联悬于正殿。额曰:“禅门法纪”;联曰:“禅心澄水月,法鼓聚鱼龙。”
  太君堂
  在现双林医院西侧,和睦兜机埠南,老堂庙仅存白石门狮一对,为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里人重建时所立原物。2011年,和睦兜河道被填埋筑路时,挖得放生桥额石,长近6米,“放生桥”三字清晰可见,此后不知去向。
  太君庙旧时称放生庵协顺庙,清嘉庆十二年(1807)里人重建,并供太君神于南堂,后镇上皂坊疏建观音殿及大殿、戏台等,庙极巍峨,香火甚旺。每年正月11日前后,数日演出,河舫歌酣,热闹非凡。华严庵(三官殿)
  在澄心庵北,原三元桥堍,本名法真道院,一名三官殿,羽士所居,后易僧。始建于南宋,几经毁坏重建。清雍正八年(1730)里人王德斋,谈静庵等人捐资重修殿宇,供天官、地官、水官、护法等神像,并修筑临河青石栏,殿前有焚纸炉,薜荔罨复,古色苍斑。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作双林第一国民小学校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改作第九居民会,爱国路社区办公地点等。现存三开间,一进深,二厢房。
  民国6年(1917)《双林镇志》有记载的其他庙宇:六总管庙、大慈隐寺、护生禅院、太平庵、雨花庵、禹王宫、七总管庙、东林土地庙、药王庙、关圣庙、天宁阁、文昌殿、总管堂、财神堂、肖堂五圣、圣堂、观音堂、灵寿禅院、万善庵、万寿庵、潮音庵、茆蓬庵、曹庵、郑庵、白云轩、普度庵、庆善庵、三林土地庙、菩提庵、淇园庵、观音庵。
  二苕南庙宇
  福田教寺
  今称谢村福田寺,在谢村寺兜西岸,寺兜因寺而名。据万历《湖州府志》:福田教寺,县东谢村,本谢灵运故宅也,唐大中年间建。是当时湖州区境内二十七教寺庙之一。据当地村民介绍,庙宇除大殿、经堂等外共有99间,僧人130多人,占地约1万平方米,庙产田地100亩。多次损毁,几经重修。至“文化大革命”时仅剩僧人1名,后彻底被毁,现已批准进行复建。僧人1名,释演法,俗姓马,名建明。
  曹公堂
  民国《双林镇志》称曹孝子祠,在西阳西北,祀宋曹清(双林人)。清代父受刑,敕建孝子祠,墓侧子孙世守不绝,至今众呼曹公堂。明嘉靖八年(1529)郡守万云鹏复建于府学尊经阁后,配颜鲁公为忠孝二祠。至清初,曾奉昭应侯神像。至清末历经多次重修。民国时曾遭寇盗多次破坏。1956年,改建苕北茧站,后把庙宇、神像全部拆除,至今保留宋代原物石鼓凳石香炉和石人1尊(残)。2003年,在现苕北茧站旁复建,占地120平方米,每年清明节前后供人祭祀。
   民国6年《双林镇志》有记载的其他庙宇:白庙、水心禅院(唐代)、妙觉庵、广福庵、禅定庵、履塔庙。三莫蓉庙宇
  吉祥庙
  又名吉祥庵。在莫蓉七星村,民国《双林镇志》无记录。此庙为草庵。庙门上有“吉祥庵”匾额。2005年建,经宗教部门批准,占地1227平方米,建筑面积700平方米,由当地信徒和徐某某、杨某某、陆某某共同资助完成。
  现庙内还供奉宋时兵马总监和刘猛漕粮押运官神像,称都天安乐王。而另一神像称本堂三爷,是刘伯温在花城时一位本地好友,在世时对民众倍加体恤,救灾平乱,后被奸臣所害,甚至死后还想着百姓安危,入殓时,头怎么也装不正,一直歪着,故又俗称歪头老爷。
  灵济寺
  民国《双林镇志》有记。在盛林山麓,创自元明,历代修葺,成丛林胜地。清咸丰初年里人郑、凌二氏妇人捐资改山门为金刚殿,又于殿东建土地殿,后修建僧楼,大殿西为安乐王殿,每年春社聚于此。咸丰八年(1858)毁于寇,只存金刚殿,后逐年兴建。民国时期,抗战时期,这里曾驻军队,战事数起。1995—2005年,由地方信徒和徐某某等人资助修建大殿,恭请佛像等。现已批准重建。
  灵隐庵
  在鸭沙兜自然村,再兴桥南,曾称再兴桥尼姑庵,现称“灵隐庵”和“广善堂”二庙。二庙相连,共占地面积1333平方米。历史上该庵颇负盛名,有宇屋90多间。相传“九缸十三坛”、“对合两划船”古花铜钿就藏在此地,确实也曾出土,流传于市场,据说是乾隆帝一次下江南时在此“歇脚”而赐。
  民国6年《双林镇志》有记载的其他庙宇:徐林庙、花城庙、宋富郑公庙。
  四镇西庙宇
  陶庵
  在陶庵前村,古称大四圩,真名净因庵,民国《双林镇志》有记。明代里人沈春渠别驾祠,供肖像,住尼姑,后住僧人。清乾隆年间废,后多次重建。民国年间败落,“文化大革命”期间废毁。1993年重建,占地1200平方米,并经宗教部门批准,供如来观音神像、陈周亲母像。在该庵败落时,僧尼散去,幸有村媪奉佛寓此,得以延续。
  今有万元坛传人王阿荣住庵主持。2010年,批获改庵为佛庙。
  广陵观
  也称广陵侯庙,俗称北石太君堂,在曹桥村。始建于南宋咸淳十年(1274)。广陵观所祀神像为广陵侯陆圭(双林人),其历史可见双林太君庙。广陵观是与石淙太君堂,双林太君堂相同,均为祀水神庙宇,有真实历史,从而使得三座庙宇至今香火旺盛,东至嘉兴、嘉善,南至德清、塘西,西至长兴、安吉,北至太湖各漤香客经常前来膜拜。除农历正月11日、9月16日两次重大佛事活动外,平时有拜太君,满月,周岁,满罗汉等活动。
  该观曾多次重建,并移作他用。1954年,改用作茧站。“文化大革命”中,庙基和神像被毁。1999年、2002年,进行重建和扩建,共耗资120多万元,资金主要来源于镇西一些企业老板资助以及众信徒捐助。2002年7月,被批准为道教组织,改名为“广陵观”。占地4256平方米,其中新大殿占地373平方米,供奉太君神像,后殿为百子神像,东西各有厢楼相连。前殿相对有吹台,既可供各类佛事活动,又可祭祀演出。
   民国6年《双林镇志》有记载的其他庙宇:花桥庙、仁济庵、法昌寺、祈堂庵、药师庵、蘑卜庵。
  五教堂
  耶稣堂
  双林人俗称耶稣堂,其名实为“圣特耐堂”,属基督教。在化成桥北堍偏东。清光绪十三年(1887),由苏州连环,南浔地区设循环司。由洋人葛麦思及夏治川边办学边开教,以华人曹子实开始传教。民国《双林镇志》记载:建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而堂碑基石铭文为1919年建。教堂所办学校是常州、闵行、湖州、无锡、南翔、松江、双林等11所早期教会学校之一,称东吴第九小学,抗战前夕曾搬迁至南石競,更名为“石競小学”,抗战开始后停办。
  曾在双林教堂任传教士有夏治川、葛麦思、柏士英、吴直民、李云林,笔商张一山、郑得山、林之叶、章金森、彭茂颀、林启祥、章炳春、明美丽(美籍)、韩文伯、吴剑秋、王维翰、汤志范、赵兵荻。1966—1986年,教会曾停止活动。1987年后由徐英华负责,1995年神学院进修生张新琴负责,并于2008年升为牧师。
  2010年,教堂成立堂管会,有多名同工参与,传教范围包括双林、镇西、重兆、塘南、旧馆、苕南、莫蓉、马腰等地,历史上在苕南谢村有传教处,有专职传教人谢大泉负责,活动除礼拜外,还有唱诗、祷告聚会、钢管乐队等。区境内现有信徒2700余人。
  双林基督教在“文化大革命”中曾中断活动,教堂被挪作他用。1986年得以归还,1987年恢复开放活动。由于教堂年久失修,逐成危房。1994年,得到当地政府支持和香港爱国同胞沈炳麟资助409600元,对原老教堂进行翻造,现大门右侧立有“香港爱国同胞沈炳麟先生为纪念母亲逝世三十周年,捐资重建双林基督教堂,一九九四年十月立”字样碑石。另一块碑石为“AD1920中华民国九年大关监理公会建,真理基础,南浔崔恒大,徐恒兴承造”。
  由于老教堂不能适应需要,于2007年在西高桥外(今称新教堂路)西侧购地面积6691平方米,投入644.5万元,新建教堂一座,取名“新恩堂”,于2008年5月1日举行落成典礼,有近万人参加,主堂门楼朝东为四层,高30.55米,堂内传教现代化大型多功能投影机及音像设备,并配有食堂、更衣室、唱诗、音乐等活动场所。
  天主堂
  在双林镇塘支湾10号,现双林中学东大门口。清光绪三十年(1904),由外国神父马安德等人在这里租民房开教。民国初期双林属江西和杭州牧区,以圣女小德兰为主保。民国14年(1925),由神父马安德和魏振东购地1600多平方米始建教堂。三年后又扩建教堂及其他用房五间,193.42平方米。天主教罗马教廷在湖州设立总本堂,双林堂则由总本堂神父包壬道主持,民国中后期,由爱尔兰籍人陆凯、尹尔高等人先后在附属用房内开设西医诊所,边行医边传教。民国36年(1947),成立教堂所属“路加诊所”,由黄士谓医师主持,有2名护士。1953年外国神父回国,“路加诊所”由政府接管,“文化大革命”期间教堂曾一度被双林中学用作图书馆和室内运动场地。改革开放后,在神父包壬道,修女薛云霞和众教友多方联系,教堂得以归还。1984年3月,由神父朱峰青主持复堂。1989年7月爱尔兰高隆庞会议后,神父柯德华来教堂视察,并资助双林天主堂整修与扩建,新增两层楼四间,教堂顶增设钟楼一座。
  现双林天主堂涉及范围有双林、镇西、重兆、莫蓉、马腰、轧村、旧馆、荃仁、苕南、鲍家兜、徐家桥等地,教友1000多人。有常驻神父、修女,并有教友服务性组织,每天举行感恩祭,以及其他圣事活动。
   历年主管神父有包壬道(杭州人,1928—1945年),陆凯(爱尔兰人,1945—1946年),尹尔高(爱尔兰人,1946年6月),姜绍齐(浙江平湖人,1946年6月—1946年12月),包壬道(1947—1983年),朱峰青(浙江淳安人,1983—1995年),李富平(陕西周至人,1995年9月—2001年),李刚(陕西户县人,2002年至今)。
   另一处天主堂在莫蓉沈家兜,初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由姓薛者引入杭州教区外国人传道。

知识出处

双林镇志

《双林镇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发行中心

编史修志,是文明的特质、是社会的责任。它挖掘、整理、保护着人类世代相传的、最宝贵的公共遗产,意义十分重大。是让双林的历史产生新的活力,文脉得以传承,对双林的经济社会发展大有裨益。双林,旧名东林村、东商林、曾名桑林,明永乐三年(1405)改名双林镇。境内花城遗址出土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时代的黑衣陶豆把、壶、匜、罐、觚、玉环等,可见双林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4000年前。从那时起双林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进行着艰苦卓绝的伟大创造。

阅读

相关地名

双林镇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水镜寺
相关专题
东岳庙
相关专题
文昌阁
相关专题
斗姥阁
相关专题
澄心庵
相关专题
太君堂
相关专题
福田教寺
相关专题
曹公堂
相关专题
吉祥庙
相关专题
灵济寺
相关专题
灵隐庵
相关专题
陶庵
相关专题
广陵观
相关专题
耶稣堂
相关专题
天主堂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