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古迹 宅第 私家花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双林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121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古迹 宅第 私家花园
分类号: K917
页数: 15
页码: 77-91
摘要: 石街在石漾,东接水镜寺,西北连养一圩(今东岳庙东北),旧有石堤为街,久没漾底,旱时渔民犹能循行其上。
关键词: 名胜古迹 古迹 古宅

内容

石街
  在石漾,东接水镜寺,西北连养一圩(今东岳庙东北),旧有石堤为街,久没漾底,旱时渔民犹能循行其上。
  砖街
  在普光桥西北(今东双林村工业区),明时东林市街,由砖铺成,砖长二尺余,砖坚于石,细腻如羊肝,可作磨刀石、砚台。至清末,砖街道尚存遗迹,今已湮灭。石路
  在镇北,自化成桥至旧馆二十里,路长三千六百十余丈。明季义民陈元筑,清顺治十六年(1659)凌宪募成,乌程陈肇英有记。20世纪90年代,村级公路逐步替代之,多段老石路遗迹尚存。
  还金亭
  在虹桥东,小虹桥北堍。明弘治间安吉陈良谟为严素庵建。东乡区民入郡者必经虹桥。时有领白粮、邮闸银者,归途倦息,遗金而去。严素庵晨往见之,坐待其人,验而还之,其人感德因表以亭,后亭圮多年,至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重建,并有碑记,但碑石早已废。至清光绪二十年(1894)又重建,蔡召成有碑石记。后毁于抗战和1954年台风与大水。1982年,由双林籍湖州书画院名誉院长费新我资助重建,并亲撰碑文刊石。
  见一亭
  在恭三圩北,明陈良谟为严凤建。严凤自镇远归,清操益励,室庐不蔽风雨,良谟为筑亭于居之,东偏以训其孙,题曰:见一。盖取“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意也。废于清末。
  碑亭
  在镇北渔婆桥兜东侧。明末陈元筑石路,兼修化成桥,陈肇英撰碑记,因筑亭以贮旁,为僧庐,后建关神殿,改作吹台,碑存东庑下。《吴志》有记:“东西佛殿,苔石风筱,可供清玩,鸭脚树两枝,饶有古意。”有陈志英《送客诗》:“君归春已暮,野草绿萋萋,客绪真无赖,西风送马蹄。”此碑亭毁于晚清,碑石散佚,部份碑文尚见。
   纸罐亭
  在今东双林七总管堂前,高一丈,阔八尺余,相传宋时张石匠所造,实为石质亭子,今无存。
  楫印桥楫印
  在里庄,土语“楫印”与“鲫鱼”谐音,故当地俗呼“鲫鱼桥”,至1983年尚存,后改建为公路梁桥。相传原筑石桥时有道装者过桥,人争尾之,道装者以所持短楫拍桥柱而去,楫痕深入数分。至改建公路桥时,此柱石上楫印依然。墨池潭
  在儒林村,宋杨驸马(杨镇)故园址,前后有二潭。清顺治初,耕者得古碑,额有“墨池”两大字可识。1978年,儒林村西有一砖瓦厂取土时掘得此碑,现已不知去向。有“驸马都尉”铜质鎏金印存世。
  丁家堂子
  在今后坝丁堡自然村南塘,遗址尚存。民国《双林镇志》记:“在普光桥东三里,三汊港水底,建不知何代,沉不知何时,相传已久。清咸丰六年(1856)大旱,里人入水探之,中有石址,与文阁基相似,周围数丈,方石砌成,一无泥藓,循行其上,中央有小石屋,屋脊俨然,水冷异常,不敢深入。岸有小庙,居人谓奉丁相公神。”另据黄晓帆《江南旧影》介绍:“乃丁堡伍大夫祠,供奉春秋时吴国大夫伍子胥,建祠年代不详,后改为学校,称伍大夫小学。”
  西楼
  在今大通桥北,一名古楼。相传明代妓女素晖所居。袁箨庵士旦制西楼曲即此。另据《续记》中“西楼并非在双林,素晖居穆溪,在今吴江城外。按:西楼废已久,无址可寻,前辈辩论俱无考,惟镇原有西楼,姑志之,以存疑。附赘二绝:棹歌渔唱两缠绵,绣户曾开桥北偏,却恨年华似流水,西楼早已付寒烟。吴江城外穆溪头,何必争墩费讨搜,此地清游证明月,素晖终古擅风流。”
  陆珩府尹第
  在原上横街中段,明嘉靖中归于沈秱之弟沈恒,并开为街。同时开市中河。因古时屋之南称前,屋之北称后,故原陆府之南,即今称陆府前。清末建有过街楼财神堂,下置陆府唯一遗存石元宝一枚。此石元宝至今犹存。
  沈秱中丞第
  旧第在今沈家桥北,为宁国丝绢公馆,即“式好堂”,而开府新第则在大通桥,今废,宁国丝绢公馆旧屋今尚存。
  乡贤姚学塽第
  在原钟秀楼西南,今姚家弄8—10号,分东西两条轴线,原堂名为“玉彝堂”,今尚存,门前有石元宝一枚。此弄1—2号三开间二进深建筑为姚学塽后代姚其湘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林业部部长,双林人梁希为其女婿;12—15号是清末风格,四开间一进深建筑;姚氏“传玉堂”和“映玉堂”,同为姚氏后代所有。这3座建筑至今尚存完好。
  郑祖琛中丞第
  旧第在永丰桥北,后在原塘支湾西建新第,家住原宝带桥(打子桥)西北,双林人称“宝书堂”。新、旧中丞第均在郑祖琛被罢巡抚官后毁,而老宅一直保存至2000年。四进三开,加一临河偏房并带廊,水研口三个,更楼一间,地窖一座,南一进为藏书楼,称“宝书堂”。据郑氏后人所述,“宝书堂”始建于清嘉庆年间,郑祖琛任广西巡抚前,在双侍母病时所建,“宝书堂”藏书逐年增加至三万余册卷。至清后期成为江南民间五大藏书楼之一。后因火而毁,仅存后三进。2000年,被当作旧房改建拆造时,许多镇民与郑氏后人力谏郑祖琛故居不宜拆造,而应本着修旧如旧原则,以便保护双林名人故居,然未果,此故居终毁于一旦,惜哉!
  徐有壬中丞第(徐有壬旧宅)
  在环兴桥(河界桥)西南,今尚存,建于清道光年间,今雨花庵弄8—10—14—16—20号,坐北朝南,分列东西两条轴线,占地约1930平方米,五开间四进深,两侧有长廊,临河有石娇口2座。据原有砖刻所记,耕坞桥东北老宅第建于清顺治年间。道光年间,由徐有壬始建于河界河桥西南。清光绪十年(1884),由道台徐铸久重建,即现存建筑。另据徐氏后人徐德宏记:老宅长廊北末端有水阁,水阁有大石柱,共三层,而三层四面都是玻璃,其顶也为玻璃。因徐有壬不仅是一位数学家,还是一位天文学爱好者,夜间在此玻璃阁内观察天象。另故宅正厅屋顶并列排有十二把钢叉,故此宅在双林有“钢叉墙门徐家里”之称。1989年3月,被湖州市列为市级文物保护点。
  嘉遁园
  在虹桥东,原恭四圩东静室,属庆善庵,后归凌士麟。士麟号振湖,凌汉章五世孙,善针术。原园不甚广,后扩展,修池植竹,四周槿篱,内外桑柘梅柳,旁筑“荣藻亭”,池荷最繁,鸟啼鱼跃,颇饶机趣。早废。
  沈家园
  一说在沈家桥北东位置,即今双林中心幼儿园处。一说在环兴桥(河界桥)南,原灵寿院东,今双林中学北大门一带。沈秱府第后花园,属族共有,盛时,花木甚众,池可二亩余,皓月澄波,潜鱼游泳,清初沈宅被焚,园遂废。非园
  在石漾南,万元桥南堍,偏东南,清康熙年间钮匪石从原隐居处(长板桥)移居于此,并在这里筑书斋,背枕石溪,庭前数弓地编花峙石,自称“非园”,结花社唱和,有“身退止应安老屋,客来犹认作芳园”句。今有钱品荣发起民间造亭于万元桥南堍,启用“非园”旧名。
  涉园
  在宝带桥(打子桥)西畔,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柴东冈建,花坞药栏,秋菊更盛,多达百数十品,兴致所至,与同社诸子赋诗其中。
  湾西小圃
  在今凌家湾,凌介虹昌言创,宣城沈樗崖有记。其子与沈应钧、沈洪仁俱肄业于此。其北有荷花池,秋海棠最盛。清末尚有遗存,今已无迹可寻。沈樗崖有诗:“高馆署湾西,沄沄望欲迷,闲门乱水合,片石杂花低,人比岨崃逸,风疑罨画溪,狂奴态不减,乘醉漫留题。”遗迹尚存。
  梅花庄
  在花城,明章仲文别业。《郡志》有记刘基梅颂序:“吴兴章仲文筑室于花溪之上,环植梅,曰梅花庄。予与仲文交,敬其好学而知德也,乃效屈子颂桔体而作。庄后刘诚意庄,与沈元昭宅相邻,刘基及其子嗣即寓于此,遗迹可寻。”
  公余庄
  在镇北,今称工一庄、公云庄、归云庄等谐音名,占地约六七十亩,今仍有池塘。1980年,池塘四周残存太湖石,被移至今庆苑公园内。明南浔董份自凤林严氏处得之。四围桑柳,中划为池,芙蓉绕岸,菱芡浮波,多构台榭,邀名隽读书其中。《渔唱》:“高台曲榭绕川原,仿佛尚书旧泌园,瞥眼繁华过如鸟,梅花万树与招魂。”“屏除旌节寄耕桑,人说中丞老此庄,恼煞鹁鸽喧屋角,一天晴雨逐春忙。”
  三林庄
  在莫蓉观音桥南三墩村,明沈秱创。虽乏亭台,而树色花香,足消永日,里人蔡一山居此。北庄
  在今苕南邢窑白洋山村,沈锦章筑,种桃成林,花时招朋宴赏。沈三秀诗句:“此间添个夫人庙,社酒年年来赛花。”早毁。
  颦三庄
  在邢窑北,今称下平山,瓦平三,原称下颦三圩。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俞涵创。内外涝田数顷,仿古井田法,开沟渠表封,畛植以桑柳,周以池沼,经营十数年,中建楼五间,课农之暇,退憩于此,颜曰“乐耕”,遂以自号。后归桐乡徐姓,现尚有土墩、围塘遗迹。
  懋哉别业
  在镇西谈家堰薝卜庵东,今该庵已重建。明谈应麟创,四周花木,夹岸垂杨,水阁河舫,足供游赏,一时名流如朱国桢、张宾虞、陈继儒等,均曾在此流连。
  梅雪窝
  在鸿墩,今显洪,为明处士吴庭旸之隐室,其徒张渊有记。《渔唱》:“梅雪先生隐一窝,逸民踪迹总蹉跎。月舟老去梦坡死,山鬼吹灯厨侧过。”
  也足轩
  在谈家堰薝卜庵后,明谈纯所创,大学士朱国桢题额,明崇祯十七年(1644)秋毁。清末轩额尚存,今已无迹可寻。
  锦香亭
  一说在水分墩上,一说在水镜寺,另一说在东岳庙位置(东岳庙尚未建前)。宇文淮诗:天落蓬莱一岛青,风流都入锦香亭。碧桃停槛春无力,瑶草穿阶地有灵。竹化玉龙苍雾湿,池藏金鲤绿波腥。洞门时有仙人遇,吹得箫声与客听。
  癖居
  在观音桥三墩,谈隆栋创,旁有先茔,植松柏梅桂,与同里闵毅夫、蔡长卿、吴东里、徐周道、施彦登、金仲和、庞振之辈往来吟咏,并自号也足斋。
  木石居
  在观音桥三墩,清康熙十一年(1672)沈雨桥、沈尔炜筑。墓旁丙舍,遍莳梅李桃杏,中有岸舫可以栖迟。今尚有遗迹可寻。练市王礼贤,小楷名宿,在双林墨河画苑时,双林籍湖州书画院名誉院长费新我为其题额:木石斋。
  伴石居
  在墨浪河北,大通桥(西高桥)东南(今双林丝厂,双西茧库一带)。古时称“盘龙府”。至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张心、陶志泳筑,亭台高揭,累石曲廊,有半舫在二池前,古树葱郁,四时花果不绝。沈莪村曾得课读其中,取名为“伴石”。后徐艮庵、徐梅甫、姚谦艇、童静轩,亦先后寓此,苏门石塘多次来这里居住。清嘉庆三年(1798)始归吴心源,在这里筑祠,辟张氏墓地。伴石居故址、桐树、小井、方池花石清末尚存。里人始称吴家“桥楼”。后闵姓在这里筑室,一概毁弃,唯存旧屋数楹。后为蔡氏所得,莳花叠石,名曰“借园”。沈莪村诗句:“竹喧户外因风舞,人坐轩西为月留。”童静轩诗句:“风拂澄潭破月痕。”吴云村诗云:“绣球花发出墙头,一水乌桥日夜流。邻寺有僧能话旧日,斯人生死一林邱。柳枝旖旎亚花枝,花影莺声旧侍儿。生圹一坏池一亩,绝无人唱吊君诗。”民国初期,费氏在和睦兜另筑水泥混凝土结构半“洋房”后,这里费氏后人陆续离去,居住他方。而汪氏之“尚德堂”和私家花园“访园”在日寇侵占双林后惨遭破坏,今仍有二方池塘遗迹可寻。
  半亩园
  在今漾滩斗富兜,西南临风光漾。清嘉庆十年至十一年(1805—1806)间,双林金氏一支之金飞岩在原所居绿野堂西辟地创建。栽花叠石,颇饶幽胜,庭中牡丹最盛,花时名流吟赏不绝。清道光间,飞岩之子金翰流又建旷怡阁于西南隅,凭高眺望,则远山横翠,近水拖蓝。林树周遮,风帆出没,尽饶野景。姚镜塘入都同人置酒绿野堂《赏牡丹饯行赋谢诗》:“深红浅紫斗芳华,更遣朱栏翠幕遮。四座高吟联旧雨,百壶清酒泛流霞。却思燕市曾为客,每到花期苦忆家。忽对离筵倍惆怅,明年春色又天涯。”
  梅花书屋
  在环兴桥(河界桥)北,今称旗杆下。花溪沈绍梅春林所居,有老梅数本,紫藤虬枝盘亘,花开时清香袭人。
  柘柳草堂
  在耕坞桥北,广十数亩,与伴石居相接。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沈柳塘青筑。遍植柘柳,池水萦绕。中建堂,藏所刊四库全书提要,东际曲廊与含晖楼相通,花木丛茂,暑月荷芰,冬初芙蓉尤盛,后归吴晴椒刺史后人,里人通称“桥楼”。社坛基
  在盛林山桥西,俗名须弥地,约三亩,每岁春社,乡民集于此,社戏连日,今仍有此俗。
  月榭
  在东林七总管庙前,即吹台,今已复建。《吴志》:“高踞石漾东,绿荫环护,当风晨月夕,骚人逸士置酒其上,秋时看红叶尤佳。” 范应期司成第
  在永丰桥(长桥)东北一大片,有月台,颇幽旷。范为郡城人,状元及第后,因子不争,隐居于此,逐渐败落,后归司寇沈演,现已无迹可寻。
  严我斯少宗伯第
  在荷花池头,宗伯父原有旧居数楹,宗伯在此成立复社,革新思想,后携我斯居荷花池头。自我斯中状元后,始迁郡城,其楼至清末时尚存,名状元楼。按严氏谱记:自清顺治十二年(1655)至康熙六十年(1721),其中有七年时间住在双林,今已无迹可寻。
  沈澜太守第
  在今婆慈弄与沈河坊之间,屋后有泉穴,岁旱不涸。屋后对岸有澄心庵诸寮,槐榆盘郁。沈氏后裔至清末仍居此,后临街有小屋毁于兵燹,王良常太史澍双清草堂额至清末尚存。《渔唱》:“环兴桥侧读书堂,荡激泉波树色苍,月射窗棂丛竹响,牙签声共梵钟长。”
  李宗莲进士第
  在南競路东与俞家弄交口11—15号,今尚存。李宗莲字友兰,曾任湖南署黔阳县知县,辅长沙知县,擢郴州直隶州知州。同治十三年(1874)进士,后佐浙江衢州军营,功保五品,并于故乡双林办民团,该第屋现占地约750平方米,三进深,梁架及轩廊雕刻精美,体量较大,内有“小姐楼”,2009年被房屋开发商损毁,第内原有清末“肃静”“回避”硬牌等遗物,在1980年左右被全部销毁。2010年,据李氏后裔李斯元寻根时提供资料所述,李宗莲老宅原位于耕坞桥一带,其他情况基本一致,老宅名为“荫德堂”。此进士第宅在2013年以危房为由被拆除西半部分。苕南吴宅
  在苕南严家板桥村,今尚存,清末建筑,占地约450平方米,坐北朝南,三开二进深。
  罗汉里李宅
  在苕南西阳罗汉里村,现存三开间二进深建筑,清末建。有“克昌厥后”字样灰塑门楼,后厅有柱联尚存。建筑体量大,用材考究,装饰工艺较好。
  千亩山吴宅
  在镇西千亩山东汇角村港南,今尚存,三开间二进深,清末民国初楼厅建筑,坐北朝南,有轩廊,梁架,牛腿雕刻精美,抗日期间,吴兴县战时流动政府以及李泉生部队曾驻这里。
  镇西杨宅
  在镇西雉头村83号,系医生杨郁生故居(双林医院创办人之一),曾留学日本学喉科,回国后在杭州创办西湖医院。该建筑为三开间三进深,原大门前有一小河,现河已填没。宅楼今保存较好,占地约650平方米,正厅及前部天井完整无损,现仍有杨氏后人居此。
   孙万顺染坊
  在港北埭11—35号,原沿河廊屋大部分已被拆除。孙万顺是孙氏家属在双林开设染坊店号,人称“孙半镇”,分老、中、新孙万顺,互连在一起,坐南朝北向,新、中孙万顺为三开二进和三开三进建筑,占地分别为345平方米和720平方米,今仍有当年客户盛赞其诚实经营的“笃实辉光”门楼可见,其第三进楼厅后原有河埠,老孙万盛分列三条轴线,占地约785平方米。据《双林古桥·老屋》一书记:孙氏先祖孙访仙、孙湘帆父子,孙扑山、孙吉昌父子于清同治年间在此开设染坊,主染淀蓝、蜡染,以染棉布、土羊毛绒、丝织品等,从“笃实”走向“辉光”。至光绪中,家业迅速发达,置房扩展,取号“孙万顺”,堂名为“谕义堂”。后相继产生“行义堂”“思义堂”“敬义堂”“仁义堂”“和义堂”等。尚健在世染师有韩阿贵、王阿泉、潘万翔等。
  经堂巷高宅
  在双林镇经堂巷12—16号,现存三开间三进深建筑,建于清末民国初,占地约620平方米,坐北朝南,其中后两进建于清末,第一进建于民国初,为高氏住宅。高兴记米行
  在米行埭19—25号,坐西朝东,清末建筑,分列三条轴线,占地约560平方米,各处建筑木雕精美,保存尚好。据《双林古桥·老屋》一书记:咸丰十年(1860)高氏米业掌门人高菊亭开设“恒茂米行”,至清末民国初由高庄夫更名为“高生记”,后又在其北开设“高兴记”,由高义清、高尹石接掌经营,并在金锁桥另一侧塘口(万元桥南堍)由高子辉开设“高庆记”米行,由机器碾米生产经营,高氏米业是双林业界巨头之一。
   胡善庆旧宅
  在宝庆巷9—11号,坐北朝南,五开间一进深,二层楼房,民国初期建筑,用额枋承重,料较大,并雕刻缠枝花卉。胡善庆曾于底层开设“同泰康”中药铺。
  陈锡藩旧宅
  在财源弄6号,坐西朝东为新宅,建于民国初。坐东朝西为老宅,并在面临米行埭有一日用生产资料店。二宅由过街拱形桥楼相连,占地约400平方米,颇为美观,1947—1956年,陈氏新宅被辟为双林镇邮政所。
  王氏志远堂
  在小桥23号,由王氏筑于清中晚期,取名“志远堂”,坐北朝南,前窄后宽,三开间二进深,占地约250平方米。
  陆宅
  在东荡里32号,双林轮船码头东侧,坐北朝南。建于民国初期,三开间二进深,占地约300平方米,建筑东侧原有廊房,与东荡相接,北侧有大硚口,民国时曾用作码头,一直至1976年弃用。抗日战争时,国民军六十二师在西侧楼上架设机枪,抵抗日军入侵双林。双林妇产科专家刘冰心曾在这里开设诊所。
  沈裕生丝绢庄
  在永平里1、2、3、4、5号,南競路5、6、7号,坐北朝南,清中后期建筑风格,典型店铺坊特色,分东西两条轴线,前后三进深大门,后进木雕,横向花格窗保存完整,楼上红色广漆楼板,并有圆形团花雕刻栋梁、横梁,亦均有雕花金漆,至今光彩。曾开设双林著名“沈裕生”丝庄,包头绢庄,由沈桐君掌门,后至沈念慈时改“诚昌裕”丝行,并与江苏、上海等地丝商联合外销出口,分号有多家,该建筑占地约750平方米。成为仅存完整丝绢庄。
  陈氏宅第
  在虹桥弄路5支弄。清至民国初建筑群,坐北朝南,分东西两条轴线,占地约1500平方米,东轴线前后共四进,五进,其中有清中期天井青石雕花坛,这是我镇现存唯
  一,所用建筑材料考究,建造精良,雕刻工艺精湛。其中,北幢,原北临河,有廊椽水娇口,外形可见中西结合建筑风格。其内部,有半西式木楼梯,其形花彩色玻璃窗,厅堂天花板装饰一派西方色彩。所以,与南浔张石铭老宅不同,正好相反,一个是“金屋藏娇”,一个是“外洋内中”。这里有陈氏家族陈义昌、陈克勤等人居住。民国初,陈氏在湖州骆驼桥堍有生产资料经营业发迹史。
   虹桥蔡宅
  在虹桥路18—22号,双林望族之一。老宅坐北朝南,分别三条轴线,占地约2000平方米,建筑体量大,营造精良,工艺精湛,外墙厚度达60厘米,内部大量砖雕、木雕,有人物、山水、故事、书法等,保存尚可,为清中后期建筑特色。蔡氏从元时由处士蔡希来双林定居,遂成望族。族中多人从官,但在位不高。如蔡商是兵驸使,恩科举人蔡原青等。其蔡蓉生以授为生,次年以贡生。官武义、桐庐教谕。后创蓉湖书院,著有《双林镇志》十二卷,《庚癸杂志》二卷,《梅花山馆诗文集》十四卷等。另据传,蔡氏在清末民国初时有一马夫张啸林,后成为上海滩三大帮会头目之一(杜月笙、黄金荣、张啸林)。
  沈史曾旧宅
  在金锁路杨树弄1支弄10号内,坐东朝西,建筑分三条轴线展开而建,占地约700平方米,民国初期所建。风格基本按传统,扶梯、花窗等融入西方特色。传统木雕装饰保存完好,仪门上方书“维新气象”四字,沈姓为本镇大姓望族,爱国华侨沈炳麟、沈本瑛、沈庆同等均是该族人士,现沈澄衷及其子女居此。
  张公和米行
  在虹桥港望月路19号,建于民国初,张氏建筑原在虹桥路上有两处,一在原双林人民医院,“文化大革命”中改建双林人民医院;一在现位。这两处均为张氏所有,现存三开间二进深及偏屋三间,后天井一座,占地约500平方米,这里是张公和米业行对外营业之处,为双林三大米业行之一。张氏早期在虹桥港一带经营生活、生产资料。清后期才改营米业。民国时期,张氏后裔大都外出。郑元记布庄及郑氏住宅
  在浮霞墩三元弄2—9—11—13号,坐北朝南,建筑分为店铺和住宅,仅隔一条弄堂,占地约1000平方米。店铺建于清中期,为双林镇中布庄同业中之最。老房子在2008年年底被房管部门拆除改造。此布庄建筑极具历史价值,为江南古镇上商业用房之代表作,本地区独此一家,原有东南西北向四大墙门,大厅内做生意。20世纪50年代,曾作书场,后为供销社,2010年住宅完好,二进三开间楼房。1927年4月20日,双林人中共党员金鼎在“郑元记”老板郑同赓协助下,在住宅楼上秘密组织召开“清党”对象座谈会,这是双林镇最早一次由中共党员组织的会议活动,双林解放后,这里曾是中国人民银行所在地。
  金万堂
  在蒋家弄10号。“金万堂”是双林人对其百年名酒楼“金胜叙”宅第之俗称。其堂名为“纯德楼”。坐北朝南,分列东西两条轴线,占地约800平方米。前后三进三开。同时也称“里金万堂”。建于清中晚期。南宋时由徐州支系而来,分布于金家庄、金家兜,其中一支在斗富兜建“半亩园”,后在镇上置地建里外金万堂。其外金万堂原有私家花园,水榭亭楼,荷花池(藕湖)分北楼、南楼,直至1979—1980年建自来水厂后,花园消失。现只有“纯德堂”宅屋保存完好,可见江南平民大家宅第之貌。
   天成里陈宅
  在天成里2—8号,坐北朝南,三开间三进深,清晚期建筑,占地约580平方米,装饰木雕精美,重兆陈四阿大所建。
   天成里胡宅
  在天成里3—11号,坐北朝南,三开间三进深,清晚期建筑,保存较差,占地约
  530平方米,现在北端墙脚下有一尊“石敢当”,颇具特色。
  俞守纯俞杰甫旧宅
  在南石競6号、32号,均坐北朝南,分列两条轴线,三开三进深建筑,两处占地共约600平方米,保存尚好,为清末民国初建筑,其中一堂名“复善堂”。
  沈河坊9号民宅
  在9号原双林中心幼儿园内。现仅存大门和一进楼厅,较高大,建于清末,占地约210平方米,据传,原有“武状元”张某居此,前后进之间曾有石碑坊一座,今保存一般。
  东庄湾蔡宅
  在东庄湾2号、8号,其中2号坐北朝南,建筑分列三条轴线向北延伸至原芦菲漾,建筑体量大,用料考究,营造精良,占地约1350平方米,其中含有蔡氏祠堂一座(现辟为镇劳动服务所)。8号为三开三进深建筑,占地约580平方米,建筑内木雕精美,与泾县会馆相邻,这两处建筑均建于清后期。
  汪宅
  现存汪宅在现汪家弄4—6号,为三开间四进深建筑,建于清末,占地370平方米左右,内部木雕精美。原汪氏与现存汪宅南北相至达300米长,南部建筑现已无存。
  最后一座拆毁于2001年,即现双林丝厂北大门以南一带。这里汪宅称“尚德堂”,内有私家花园“访园”。历史上曾被日军驻扎作司令部,也曾辟为“祥和”茧库,生产资料仓库等。
  九思弄沈宅
  在九1思弄,清中后期建筑,坐北朝南,分两条轴线,占地约400平方米,两轴线间以备弄相隔,东轴线建造时代略早于两轴线建筑,原为沈绍梅、沈春林二人居此。
  油车弄蔡宅
  在油车弄32号、48号,坐北朝南。清末风格,三开间二进深建筑,占地约400平方米,保存尚好,原为蔡铨贤所有,开“生大南货店”。
  南競路潘宅
  在南競競路24—25—28号,坐北朝南。为清末民国初建筑,分东西两条轴线,占地约530平方米,内部木雕精美,保存尚好。
  许宅
  在金锁路44号,坐东朝西,清末风格,三开间二进深建筑,占地约400平方米,保存尚好。
  花岗石圆邦岸沈宅
  在河界桥西南,与徐有壬故居紧西邻,沈子庄祖上族人所建于清末。沈宅刚造好,家族即败落,并毁于火,仅存“花岗石圆帮岸”,为双林现存最完整、最漂亮的石帮岸。王英甫旧宅
  在菩提弄12号,清末建筑,原本不是王宅,王英甫在民国早期任双林保卫团总时居此。宅屋坐北朝南,分两条轴线,占地约900平方米,保存一般。
  蒋家弄汪宅一在蒋家弄7号,坐东朝西,清末风格,三开间三进深,占地约350平方米,双林汪氏一支,开设西栅汪氏米业。20世纪50年代,作盐业仓库。“文化大革命”中也作为抄家物资仓库。
  一在蒋家弄3号,坐北朝南,三开间二进深,民国初建筑,占地约310平方米,原为汪氏,后售与沈氏,保存一般。
  旗杆埭陈宅
  在旗杆埭25号,坐北朝南,民国初建筑风格,有两条轴线,占地约300平方米。抗战前后双林有名酒楼“三凤楼”主陈杏荪所建。
  港北埭陈宅
  在港北埭1—5号,坝桥埭1号,坐北朝南,为清末民国初风格三开间二进深建筑,占地约160平方米。
  双林粮仓
  在双林镇塘北,属双林粮食管理所,历史上双林是“天下粮仓”之一,京城漕粮提供点之一,双林塘北一带也曾有多座粮库,至今早已不见其遗迹。现有粮仓共7个,占地1350平方米,建于20世纪60年代。粮仓分列南北向排列,也曾被列为国家储备粮库之一,其中含有新型无木圆顶库多座。
  西高桥蚕房
  蚕房,在双林农村只是在养蚕时,农房前堂辟之。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建有专门蚕房,现已不大可寻,此蚕房建于20世纪70年代,在西高桥西南堍约100米处,坐西朝东,结构为九连体,蜂窝状穹隆顶,保存完好,具有一定时代意义和建筑特色。
  大观楼
  在新市场(明月巷6号)。民国初,由熊蒲昌开设茶楼三层七开间一进加北附屋,占地约300平方米左右。在民国初至抗战结束,“大观楼”是一个双林各界“息事”之处。三楼为包厢,二楼大堂有堂戏之类活动。一楼为大众喝茶之处。“跑堂倌”有12人之多,外加服务小姐5人,还有晚上茶室。经过抗日战争,大观楼开始败落,三楼还存二楼。解放初经改造,与天韵楼饭店合在一起,成为既有二楼天韵楼饭店,又有底层茶室。不再称呼大观楼,直接改称国营“天韵楼”。
  赵宅
  在凤凰路31号,建于民国中后期,仿西式立面。赵作富所建。解放后曾作为双林镇财税所。20世纪70年代后期,双林墨河画苑在这里筹办。现保存较好,赵氏后裔仍居于此。
  九思弄2号陈宅
  在九思弄1—2号,坐北朝南,为四开间一进深楼厅建筑,建于民国早期,由重兆陈四阿大之子所建。1958年,曾作为双林大公社所在地,后为双林人民法庭所在地,保存尚好。
  西荡航船埠头(双林航船埠头)
  该荡自明代双林开埠后既有,整体呈“凹”形,坐东朝西,南北为驳岸,东侧设河埠,占地约1060平方米,在1956年重新复修成现样,故保存尚好。2011年2月,被批准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轧米车间
  在双林镇塘北路,今双林粮油公司内,坐北朝南,二层砖木结构房屋,占地约125平方米,建于20世纪70年代,至今仍在使用。

知识出处

双林镇志

《双林镇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发行中心

编史修志,是文明的特质、是社会的责任。它挖掘、整理、保护着人类世代相传的、最宝贵的公共遗产,意义十分重大。是让双林的历史产生新的活力,文脉得以传承,对双林的经济社会发展大有裨益。双林,旧名东林村、东商林、曾名桑林,明永乐三年(1405)改名双林镇。境内花城遗址出土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时代的黑衣陶豆把、壶、匜、罐、觚、玉环等,可见双林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4000年前。从那时起双林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进行着艰苦卓绝的伟大创造。

阅读

相关地名

双林镇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石街
相关专题
砖街
相关专题
石路
相关专题

相关作品

还金亭
相关作品
见一亭
相关作品
碑亭
相关作品
纸罐亭
相关作品
楫印桥楫印
相关作品
丁家堂子
相关作品
西楼
相关作品
陆珩府尹第
相关作品
沈秱中丞第
相关作品
乡贤姚学塽第
相关作品
郑祖琛中丞第
相关作品
徐有壬中丞第
相关作品
嘉遁园
相关作品
沈家园
相关作品
非园
相关作品
涉园
相关作品
湾西小圃
相关作品
梅花庄
相关作品
公余庄
相关作品
三林庄
相关作品
北庄
相关作品
颦三庄
相关作品
懋哉别业
相关作品
梅雪窝
相关作品
也足轩
相关作品
锦香亭
相关作品
癖居
相关作品
木石居
相关作品
伴石居
相关作品
半亩园
相关作品
梅花书屋
相关作品
严我斯少宗伯第
相关作品
沈澜太守第
相关作品
李宗莲进士第
相关作品
苕南吴宅
相关作品
罗汉里李宅
相关作品
千亩山吴宅
相关作品
镇西杨宅
相关作品
经堂巷高宅
相关作品
胡善庆旧宅
相关作品
陈锡藩旧宅
相关作品
陆宅
相关作品
陈氏宅第
相关作品
虹桥蔡宅
相关作品
沈史曾旧宅
相关作品
天成里陈宅
相关作品
天成里胡宅
相关作品
沈河坊9号民宅
相关作品
东庄湾蔡宅
相关作品
汪宅
相关作品
九思弄沈宅
相关作品
油车弄蔡宅
相关作品
南競路潘宅
相关作品
许宅
相关作品
王英甫旧宅
相关作品
蒋家弄汪宅
相关作品
旗杆埭陈宅
相关作品
港北埭陈宅
相关作品
双林粮仓
相关作品
大观楼
相关作品
赵宅
相关作品
九思弄2号陈宅
相关作品
轧米车间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