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名胜古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双林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1216
颗粒名称: 第四章 名胜古迹
分类号: K917
页数: 32
页码: 77-108
摘要: 双林镇区境属太湖幻漤水系(包括原塘南、重兆)现存有特色和当今还在为交通使用的古石桥梁有29座。其中,三孔石拱桥5座,单孔石拱桥9座,单孔、3孔、5孔和7孔平石梁桥14座。可见刻石铭文建造年代最早为苕南里塔村永安桥(元至大三年(1310)重建),和莫蓉吴家庄萤贵桥,元至元四年(1266)重建。这些古石桥梁中已有省级文保5座,其中万元、万魁、化成三桥在2012年5月被批准为全国文保单位,2013年7月公布。
关键词: 名胜古迹 文化遗址

内容

区境属太湖幻漤水系(包括原塘南、重兆)现存有特色和当今还在为交通使用的古石桥梁有29座。其中,三孔石拱桥5座,单孔石拱桥9座,单孔、3孔、5孔和7孔平石梁桥14座。可见刻石铭文建造年代最早为苕南里塔村永安桥(元至大三年(1310)重建),和莫蓉吴家庄萤贵桥,元至元四年(1266)重建。这些古石桥梁中已有省级文保5座,其中万元、万魁、化成三桥在2012年5月被批准为全国文保单位,2013年7月公布。
  这29座有特色古桥桥名分别为:履塔永安桥、西阳观音桥、万元桥、化成桥、万魁桥、五谷塘桥、虹桥、望月桥、耕坞桥、金锁桥、长桥(永丰桥)、镇安桥(小鸡桥)、亭子桥、芳广塘桥、履塔环桥(永宁塘桥)、妙严塘桥(化坛桥)、徐林普济堂桥、永广兴桥、前营桥、双花桥、白潭渡桥(永安桥)、明溪塘桥、埭溪塘桥、八字桥、毓秀桥、后兴塘桥、泰丰桥、聚兴桥、小杨道桥。
  这些古桥梁详细资料见第九编第三章桥梁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和第四节。
  第二节古迹宅第私家花园
  石街
  在石漾,东接水镜寺,西北连养一圩(今东岳庙东北),旧有石堤为街,久没漾底,旱时渔民犹能循行其上。
  砖街
  在普光桥西北(今东双林村工业区),明时东林市街,由砖铺成,砖长二尺余,砖坚于石,细腻如羊肝,可作磨刀石、砚台。至清末,砖街道尚存遗迹,今已湮灭。石路
  在镇北,自化成桥至旧馆二十里,路长三千六百十余丈。明季义民陈元筑,清顺治十六年(1659)凌宪募成,乌程陈肇英有记。20世纪90年代,村级公路逐步替代之,多段老石路遗迹尚存。
  还金亭
  在虹桥东,小虹桥北堍。明弘治间安吉陈良谟为严素庵建。东乡区民入郡者必经虹桥。时有领白粮、邮闸银者,归途倦息,遗金而去。严素庵晨往见之,坐待其人,验而还之,其人感德因表以亭,后亭圮多年,至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重建,并有碑记,但碑石早已废。至清光绪二十年(1894)又重建,蔡召成有碑石记。后毁于抗战和1954年台风与大水。1982年,由双林籍湖州书画院名誉院长费新我资助重建,并亲撰碑文刊石。
  见一亭
  在恭三圩北,明陈良谟为严凤建。严凤自镇远归,清操益励,室庐不蔽风雨,良谟为筑亭于居之,东偏以训其孙,题曰:见一。盖取“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意也。废于清末。
  碑亭
  在镇北渔婆桥兜东侧。明末陈元筑石路,兼修化成桥,陈肇英撰碑记,因筑亭以贮旁,为僧庐,后建关神殿,改作吹台,碑存东庑下。《吴志》有记:“东西佛殿,苔石风筱,可供清玩,鸭脚树两枝,饶有古意。”有陈志英《送客诗》:“君归春已暮,野草绿萋萋,客绪真无赖,西风送马蹄。”此碑亭毁于晚清,碑石散佚,部份碑文尚见。
   纸罐亭
  在今东双林七总管堂前,高一丈,阔八尺余,相传宋时张石匠所造,实为石质亭子,今无存。
  楫印桥楫印
  在里庄,土语“楫印”与“鲫鱼”谐音,故当地俗呼“鲫鱼桥”,至1983年尚存,后改建为公路梁桥。相传原筑石桥时有道装者过桥,人争尾之,道装者以所持短楫拍桥柱而去,楫痕深入数分。至改建公路桥时,此柱石上楫印依然。
  墨池潭
  在儒林村,宋杨驸马(杨镇)故园址,前后有二潭。清顺治初,耕者得古碑,额有“墨池”两大字可识。1978年,儒林村西有一砖瓦厂取土时掘得此碑,现已不知去向。有“驸马都尉”铜质鎏金印存世。
  丁家堂子
  在今后坝丁堡自然村南塘,遗址尚存。民国《双林镇志》记:“在普光桥东三里,三汊港水底,建不知何代,沉不知何时,相传已久。清咸丰六年(1856)大旱,里人入水探之,中有石址,与文阁基相似,周围数丈,方石砌成,一无泥藓,循行其上,中央有小石屋,屋脊俨然,水冷异常,不敢深入。岸有小庙,居人谓奉丁相公神。”另据黄晓帆《江南旧影》介绍:“乃丁堡伍大夫祠,供奉春秋时吴国大夫伍子胥,建祠年代不详,后改为学校,称伍大夫小学。”
  西楼
  在今大通桥北,一名古楼。相传明代妓女素晖所居。袁箨庵士旦制西楼曲即此。另据《续记》中“西楼并非在双林,素晖居穆溪,在今吴江城外。按:西楼废已久,无址可寻,前辈辩论俱无考,惟镇原有西楼,姑志之,以存疑。附赘二绝:棹歌渔唱两缠绵,绣户曾开桥北偏,却恨年华似流水,西楼早已付寒烟。吴江城外穆溪头,何必争墩费讨搜,此地清游证明月,素晖终古擅风流。”
  陆珩府尹第
  在原上横街中段,明嘉靖中归于沈秱之弟沈恒,并开为街。同时开市中河。因古时屋之南称前,屋之北称后,故原陆府之南,即今称陆府前。清末建有过街楼财神堂,下置陆府唯一遗存石元宝一枚。此石元宝至今犹存。
  沈秱中丞第
  旧第在今沈家桥北,为宁国丝绢公馆,即“式好堂”,而开府新第则在大通桥,今废,宁国丝绢公馆旧屋今尚存。
  乡贤姚学塽第
  在原钟秀楼西南,今姚家弄8—10号,分东西两条轴线,原堂名为“玉彝堂”,今尚存,门前有石元宝一枚。此弄1—2号三开间二进深建筑为姚学塽后代姚其湘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林业部部长,双林人梁希为其女婿;12—15号是清末风格,四开间一进深建筑;姚氏“传玉堂”和“映玉堂”,同为姚氏后代所有。这3座建筑至今尚存完好。
  郑祖琛中丞第
  旧第在永丰桥北,后在原塘支湾西建新第,家住原宝带桥(打子桥)西北,双林人称“宝书堂”。新、旧中丞第均在郑祖琛被罢巡抚官后毁,而老宅一直保存至2000年。四进三开,加一临河偏房并带廊,水研口三个,更楼一间,地窖一座,南一进为藏书楼,称“宝书堂”。据郑氏后人所述,“宝书堂”始建于清嘉庆年间,郑祖琛任广西巡抚前,在双侍母病时所建,“宝书堂”藏书逐年增加至三万余册卷。至清后期成为江南民间五大藏书楼之一。后因火而毁,仅存后三进。2000年,被当作旧房改建拆造时,许多镇民与郑氏后人力谏郑祖琛故居不宜拆造,而应本着修旧如旧原则,以便保护双林名人故居,然未果,此故居终毁于一旦,惜哉!
  徐有壬中丞第(徐有壬旧宅)
  在环兴桥(河界桥)西南,今尚存,建于清道光年间,今雨花庵弄8—10—14—16—20号,坐北朝南,分列东西两条轴线,占地约1930平方米,五开间四进深,两侧有长廊,临河有石娇口2座。据原有砖刻所记,耕坞桥东北老宅第建于清顺治年间。道光年间,由徐有壬始建于河界河桥西南。清光绪十年(1884),由道台徐铸久重建,即现存建筑。另据徐氏后人徐德宏记:老宅长廊北末端有水阁,水阁有大石柱,共三层,而三层四面都是玻璃,其顶也为玻璃。因徐有壬不仅是一位数学家,还是一位天文学爱好者,夜间在此玻璃阁内观察天象。另故宅正厅屋顶并列排有十二把钢叉,故此宅在双林有“钢叉墙门徐家里”之称。1989年3月,被湖州市列为市级文物保护点。
  嘉遁园
  在虹桥东,原恭四圩东静室,属庆善庵,后归凌士麟。士麟号振湖,凌汉章五世孙,善针术。原园不甚广,后扩展,修池植竹,四周槿篱,内外桑柘梅柳,旁筑“荣藻亭”,池荷最繁,鸟啼鱼跃,颇饶机趣。早废。
  沈家园
  一说在沈家桥北东位置,即今双林中心幼儿园处。一说在环兴桥(河界桥)南,原灵寿院东,今双林中学北大门一带。沈秱府第后花园,属族共有,盛时,花木甚众,池可二亩余,皓月澄波,潜鱼游泳,清初沈宅被焚,园遂废。非园
  在石漾南,万元桥南堍,偏东南,清康熙年间钮匪石从原隐居处(长板桥)移居于此,并在这里筑书斋,背枕石溪,庭前数弓地编花峙石,自称“非园”,结花社唱和,有“身退止应安老屋,客来犹认作芳园”句。今有钱品荣发起民间造亭于万元桥南堍,启用“非园”旧名。
  涉园
  在宝带桥(打子桥)西畔,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柴东冈建,花坞药栏,秋菊更盛,多达百数十品,兴致所至,与同社诸子赋诗其中。
  湾西小圃
  在今凌家湾,凌介虹昌言创,宣城沈樗崖有记。其子与沈应钧、沈洪仁俱肄业于此。其北有荷花池,秋海棠最盛。清末尚有遗存,今已无迹可寻。沈樗崖有诗:“高馆署湾西,沄沄望欲迷,闲门乱水合,片石杂花低,人比岨崃逸,风疑罨画溪,狂奴态不减,乘醉漫留题。”遗迹尚存。
  梅花庄
  在花城,明章仲文别业。《郡志》有记刘基梅颂序:“吴兴章仲文筑室于花溪之上,环植梅,曰梅花庄。予与仲文交,敬其好学而知德也,乃效屈子颂桔体而作。庄后刘诚意庄,与沈元昭宅相邻,刘基及其子嗣即寓于此,遗迹可寻。”
  公余庄
  在镇北,今称工一庄、公云庄、归云庄等谐音名,占地约六七十亩,今仍有池塘。1980年,池塘四周残存太湖石,被移至今庆苑公园内。明南浔董份自凤林严氏处得之。四围桑柳,中划为池,芙蓉绕岸,菱芡浮波,多构台榭,邀名隽读书其中。《渔唱》:“高台曲榭绕川原,仿佛尚书旧泌园,瞥眼繁华过如鸟,梅花万树与招魂。”“屏除旌节寄耕桑,人说中丞老此庄,恼煞鹁鸽喧屋角,一天晴雨逐春忙。”
  三林庄
  在莫蓉观音桥南三墩村,明沈秱创。虽乏亭台,而树色花香,足消永日,里人蔡一山居此。北庄
  在今苕南邢窑白洋山村,沈锦章筑,种桃成林,花时招朋宴赏。沈三秀诗句:“此间添个夫人庙,社酒年年来赛花。”早毁。
  颦三庄
  在邢窑北,今称下平山,瓦平三,原称下颦三圩。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俞涵创。内外涝田数顷,仿古井田法,开沟渠表封,畛植以桑柳,周以池沼,经营十数年,中建楼五间,课农之暇,退憩于此,颜曰“乐耕”,遂以自号。后归桐乡徐姓,现尚有土墩、围塘遗迹。
  懋哉别业
  在镇西谈家堰薝卜庵东,今该庵已重建。明谈应麟创,四周花木,夹岸垂杨,水阁河舫,足供游赏,一时名流如朱国桢、张宾虞、陈继儒等,均曾在此流连。
  梅雪窝
  在鸿墩,今显洪,为明处士吴庭旸之隐室,其徒张渊有记。《渔唱》:“梅雪先生隐一窝,逸民踪迹总蹉跎。月舟老去梦坡死,山鬼吹灯厨侧过。”
  也足轩
  在谈家堰薝卜庵后,明谈纯所创,大学士朱国桢题额,明崇祯十七年(1644)秋毁。清末轩额尚存,今已无迹可寻。
  锦香亭
  一说在水分墩上,一说在水镜寺,另一说在东岳庙位置(东岳庙尚未建前)。宇文淮诗:天落蓬莱一岛青,风流都入锦香亭。碧桃停槛春无力,瑶草穿阶地有灵。竹化玉龙苍雾湿,池藏金鲤绿波腥。洞门时有仙人遇,吹得箫声与客听。
  癖居
  在观音桥三墩,谈隆栋创,旁有先茔,植松柏梅桂,与同里闵毅夫、蔡长卿、吴东里、徐周道、施彦登、金仲和、庞振之辈往来吟咏,并自号也足斋。
  木石居
  在观音桥三墩,清康熙十一年(1672)沈雨桥、沈尔炜筑。墓旁丙舍,遍莳梅李桃杏,中有岸舫可以栖迟。今尚有遗迹可寻。练市王礼贤,小楷名宿,在双林墨河画苑时,双林籍湖州书画院名誉院长费新我为其题额:木石斋。
  伴石居
  在墨浪河北,大通桥(西高桥)东南(今双林丝厂,双西茧库一带)。古时称“盘龙府”。至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张心、陶志泳筑,亭台高揭,累石曲廊,有半舫在二池前,古树葱郁,四时花果不绝。沈莪村曾得课读其中,取名为“伴石”。后徐艮庵、徐梅甫、姚谦艇、童静轩,亦先后寓此,苏门石塘多次来这里居住。清嘉庆三年(1798)始归吴心源,在这里筑祠,辟张氏墓地。伴石居故址、桐树、小井、方池花石清末尚存。里人始称吴家“桥楼”。后闵姓在这里筑室,一概毁弃,唯存旧屋数楹。后为蔡氏所得,莳花叠石,名曰“借园”。沈莪村诗句:“竹喧户外因风舞,人坐轩西为月留。”童静轩诗句:“风拂澄潭破月痕。”吴云村诗云:“绣球花发出墙头,一水乌桥日夜流。邻寺有僧能话旧日,斯人生死一林邱。柳枝旖旎亚花枝,花影莺声旧侍儿。生圹一坏池一亩,绝无人唱吊君诗。”民国初期,费氏在和睦兜另筑水泥混凝土结构半“洋房”后,这里费氏后人陆续离去,居住他方。而汪氏之“尚德堂”和私家花园“访园”在日寇侵占双林后惨遭破坏,今仍有二方池塘遗迹可寻。
  半亩园
  在今漾滩斗富兜,西南临风光漾。清嘉庆十年至十一年(1805—1806)间,双林金氏一支之金飞岩在原所居绿野堂西辟地创建。栽花叠石,颇饶幽胜,庭中牡丹最盛,花时名流吟赏不绝。清道光间,飞岩之子金翰流又建旷怡阁于西南隅,凭高眺望,则远山横翠,近水拖蓝。林树周遮,风帆出没,尽饶野景。姚镜塘入都同人置酒绿野堂《赏牡丹饯行赋谢诗》:“深红浅紫斗芳华,更遣朱栏翠幕遮。四座高吟联旧雨,百壶清酒泛流霞。却思燕市曾为客,每到花期苦忆家。忽对离筵倍惆怅,明年春色又天涯。”
  梅花书屋
  在环兴桥(河界桥)北,今称旗杆下。花溪沈绍梅春林所居,有老梅数本,紫藤虬枝盘亘,花开时清香袭人。
  柘柳草堂
  在耕坞桥北,广十数亩,与伴石居相接。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沈柳塘青筑。遍植柘柳,池水萦绕。中建堂,藏所刊四库全书提要,东际曲廊与含晖楼相通,花木丛茂,暑月荷芰,冬初芙蓉尤盛,后归吴晴椒刺史后人,里人通称“桥楼”。社坛基
  在盛林山桥西,俗名须弥地,约三亩,每岁春社,乡民集于此,社戏连日,今仍有此俗。
  月榭
  在东林七总管庙前,即吹台,今已复建。《吴志》:“高踞石漾东,绿荫环护,当风晨月夕,骚人逸士置酒其上,秋时看红叶尤佳。” 范应期司成第
  在永丰桥(长桥)东北一大片,有月台,颇幽旷。范为郡城人,状元及第后,因子不争,隐居于此,逐渐败落,后归司寇沈演,现已无迹可寻。
  严我斯少宗伯第
  在荷花池头,宗伯父原有旧居数楹,宗伯在此成立复社,革新思想,后携我斯居荷花池头。自我斯中状元后,始迁郡城,其楼至清末时尚存,名状元楼。按严氏谱记:自清顺治十二年(1655)至康熙六十年(1721),其中有七年时间住在双林,今已无迹可寻。
  沈澜太守第
  在今婆慈弄与沈河坊之间,屋后有泉穴,岁旱不涸。屋后对岸有澄心庵诸寮,槐榆盘郁。沈氏后裔至清末仍居此,后临街有小屋毁于兵燹,王良常太史澍双清草堂额至清末尚存。《渔唱》:“环兴桥侧读书堂,荡激泉波树色苍,月射窗棂丛竹响,牙签声共梵钟长。”
  李宗莲进士第
  在南競路东与俞家弄交口11—15号,今尚存。李宗莲字友兰,曾任湖南署黔阳县知县,辅长沙知县,擢郴州直隶州知州。同治十三年(1874)进士,后佐浙江衢州军营,功保五品,并于故乡双林办民团,该第屋现占地约750平方米,三进深,梁架及轩廊雕刻精美,体量较大,内有“小姐楼”,2009年被房屋开发商损毁,第内原有清末“肃静”“回避”硬牌等遗物,在1980年左右被全部销毁。2010年,据李氏后裔李斯元寻根时提供资料所述,李宗莲老宅原位于耕坞桥一带,其他情况基本一致,老宅名为“荫德堂”。此进士第宅在2013年以危房为由被拆除西半部分。苕南吴宅
  在苕南严家板桥村,今尚存,清末建筑,占地约450平方米,坐北朝南,三开二进深。
  罗汉里李宅
  在苕南西阳罗汉里村,现存三开间二进深建筑,清末建。有“克昌厥后”字样灰塑门楼,后厅有柱联尚存。建筑体量大,用材考究,装饰工艺较好。
  千亩山吴宅
  在镇西千亩山东汇角村港南,今尚存,三开间二进深,清末民国初楼厅建筑,坐北朝南,有轩廊,梁架,牛腿雕刻精美,抗日期间,吴兴县战时流动政府以及李泉生部队曾驻这里。
  镇西杨宅
  在镇西雉头村83号,系医生杨郁生故居(双林医院创办人之一),曾留学日本学喉科,回国后在杭州创办西湖医院。该建筑为三开间三进深,原大门前有一小河,现河已填没。宅楼今保存较好,占地约650平方米,正厅及前部天井完整无损,现仍有杨氏后人居此。
   孙万顺染坊
  在港北埭11—35号,原沿河廊屋大部分已被拆除。孙万顺是孙氏家属在双林开设染坊店号,人称“孙半镇”,分老、中、新孙万顺,互连在一起,坐南朝北向,新、中孙万顺为三开二进和三开三进建筑,占地分别为345平方米和720平方米,今仍有当年客户盛赞其诚实经营的“笃实辉光”门楼可见,其第三进楼厅后原有河埠,老孙万盛分列三条轴线,占地约785平方米。据《双林古桥·老屋》一书记:孙氏先祖孙访仙、孙湘帆父子,孙扑山、孙吉昌父子于清同治年间在此开设染坊,主染淀蓝、蜡染,以染棉布、土羊毛绒、丝织品等,从“笃实”走向“辉光”。至光绪中,家业迅速发达,置房扩展,取号“孙万顺”,堂名为“谕义堂”。后相继产生“行义堂”“思义堂”“敬义堂”“仁义堂”“和义堂”等。尚健在世染师有韩阿贵、王阿泉、潘万翔等。
  经堂巷高宅
  在双林镇经堂巷12—16号,现存三开间三进深建筑,建于清末民国初,占地约620平方米,坐北朝南,其中后两进建于清末,第一进建于民国初,为高氏住宅。高兴记米行
  在米行埭19—25号,坐西朝东,清末建筑,分列三条轴线,占地约560平方米,各处建筑木雕精美,保存尚好。据《双林古桥·老屋》一书记:咸丰十年(1860)高氏米业掌门人高菊亭开设“恒茂米行”,至清末民国初由高庄夫更名为“高生记”,后又在其北开设“高兴记”,由高义清、高尹石接掌经营,并在金锁桥另一侧塘口(万元桥南堍)由高子辉开设“高庆记”米行,由机器碾米生产经营,高氏米业是双林业界巨头之一。
   胡善庆旧宅
  在宝庆巷9—11号,坐北朝南,五开间一进深,二层楼房,民国初期建筑,用额枋承重,料较大,并雕刻缠枝花卉。胡善庆曾于底层开设“同泰康”中药铺。
  陈锡藩旧宅
  在财源弄6号,坐西朝东为新宅,建于民国初。坐东朝西为老宅,并在面临米行埭有一日用生产资料店。二宅由过街拱形桥楼相连,占地约400平方米,颇为美观,1947—1956年,陈氏新宅被辟为双林镇邮政所。
  王氏志远堂
  在小桥23号,由王氏筑于清中晚期,取名“志远堂”,坐北朝南,前窄后宽,三开间二进深,占地约250平方米。
  陆宅
  在东荡里32号,双林轮船码头东侧,坐北朝南。建于民国初期,三开间二进深,占地约300平方米,建筑东侧原有廊房,与东荡相接,北侧有大硚口,民国时曾用作码头,一直至1976年弃用。抗日战争时,国民军六十二师在西侧楼上架设机枪,抵抗日军入侵双林。双林妇产科专家刘冰心曾在这里开设诊所。
  沈裕生丝绢庄
  在永平里1、2、3、4、5号,南競路5、6、7号,坐北朝南,清中后期建筑风格,典型店铺坊特色,分东西两条轴线,前后三进深大门,后进木雕,横向花格窗保存完整,楼上红色广漆楼板,并有圆形团花雕刻栋梁、横梁,亦均有雕花金漆,至今光彩。曾开设双林著名“沈裕生”丝庄,包头绢庄,由沈桐君掌门,后至沈念慈时改“诚昌裕”丝行,并与江苏、上海等地丝商联合外销出口,分号有多家,该建筑占地约750平方米。成为仅存完整丝绢庄。
  陈氏宅第
  在虹桥弄路5支弄。清至民国初建筑群,坐北朝南,分东西两条轴线,占地约1500平方米,东轴线前后共四进,五进,其中有清中期天井青石雕花坛,这是我镇现存唯
  一,所用建筑材料考究,建造精良,雕刻工艺精湛。其中,北幢,原北临河,有廊椽水娇口,外形可见中西结合建筑风格。其内部,有半西式木楼梯,其形花彩色玻璃窗,厅堂天花板装饰一派西方色彩。所以,与南浔张石铭老宅不同,正好相反,一个是“金屋藏娇”,一个是“外洋内中”。这里有陈氏家族陈义昌、陈克勤等人居住。民国初,陈氏在湖州骆驼桥堍有生产资料经营业发迹史。
   虹桥蔡宅
  在虹桥路18—22号,双林望族之一。老宅坐北朝南,分别三条轴线,占地约2000平方米,建筑体量大,营造精良,工艺精湛,外墙厚度达60厘米,内部大量砖雕、木雕,有人物、山水、故事、书法等,保存尚可,为清中后期建筑特色。蔡氏从元时由处士蔡希来双林定居,遂成望族。族中多人从官,但在位不高。如蔡商是兵驸使,恩科举人蔡原青等。其蔡蓉生以授为生,次年以贡生。官武义、桐庐教谕。后创蓉湖书院,著有《双林镇志》十二卷,《庚癸杂志》二卷,《梅花山馆诗文集》十四卷等。另据传,蔡氏在清末民国初时有一马夫张啸林,后成为上海滩三大帮会头目之一(杜月笙、黄金荣、张啸林)。
  沈史曾旧宅
  在金锁路杨树弄1支弄10号内,坐东朝西,建筑分三条轴线展开而建,占地约700平方米,民国初期所建。风格基本按传统,扶梯、花窗等融入西方特色。传统木雕装饰保存完好,仪门上方书“维新气象”四字,沈姓为本镇大姓望族,爱国华侨沈炳麟、沈本瑛、沈庆同等均是该族人士,现沈澄衷及其子女居此。
  张公和米行
  在虹桥港望月路19号,建于民国初,张氏建筑原在虹桥路上有两处,一在原双林人民医院,“文化大革命”中改建双林人民医院;一在现位。这两处均为张氏所有,现存三开间二进深及偏屋三间,后天井一座,占地约500平方米,这里是张公和米业行对外营业之处,为双林三大米业行之一。张氏早期在虹桥港一带经营生活、生产资料。清后期才改营米业。民国时期,张氏后裔大都外出。郑元记布庄及郑氏住宅
  在浮霞墩三元弄2—9—11—13号,坐北朝南,建筑分为店铺和住宅,仅隔一条弄堂,占地约1000平方米。店铺建于清中期,为双林镇中布庄同业中之最。老房子在2008年年底被房管部门拆除改造。此布庄建筑极具历史价值,为江南古镇上商业用房之代表作,本地区独此一家,原有东南西北向四大墙门,大厅内做生意。20世纪50年代,曾作书场,后为供销社,2010年住宅完好,二进三开间楼房。1927年4月20日,双林人中共党员金鼎在“郑元记”老板郑同赓协助下,在住宅楼上秘密组织召开“清党”对象座谈会,这是双林镇最早一次由中共党员组织的会议活动,双林解放后,这里曾是中国人民银行所在地。
  金万堂
  在蒋家弄10号。“金万堂”是双林人对其百年名酒楼“金胜叙”宅第之俗称。其堂名为“纯德楼”。坐北朝南,分列东西两条轴线,占地约800平方米。前后三进三开。同时也称“里金万堂”。建于清中晚期。南宋时由徐州支系而来,分布于金家庄、金家兜,其中一支在斗富兜建“半亩园”,后在镇上置地建里外金万堂。其外金万堂原有私家花园,水榭亭楼,荷花池(藕湖)分北楼、南楼,直至1979—1980年建自来水厂后,花园消失。现只有“纯德堂”宅屋保存完好,可见江南平民大家宅第之貌。
   天成里陈宅
  在天成里2—8号,坐北朝南,三开间三进深,清晚期建筑,占地约580平方米,装饰木雕精美,重兆陈四阿大所建。
   天成里胡宅
  在天成里3—11号,坐北朝南,三开间三进深,清晚期建筑,保存较差,占地约
  530平方米,现在北端墙脚下有一尊“石敢当”,颇具特色。
  俞守纯俞杰甫旧宅
  在南石競6号、32号,均坐北朝南,分列两条轴线,三开三进深建筑,两处占地共约600平方米,保存尚好,为清末民国初建筑,其中一堂名“复善堂”。
  沈河坊9号民宅
  在9号原双林中心幼儿园内。现仅存大门和一进楼厅,较高大,建于清末,占地约210平方米,据传,原有“武状元”张某居此,前后进之间曾有石碑坊一座,今保存一般。
  东庄湾蔡宅
  在东庄湾2号、8号,其中2号坐北朝南,建筑分列三条轴线向北延伸至原芦菲漾,建筑体量大,用料考究,营造精良,占地约1350平方米,其中含有蔡氏祠堂一座(现辟为镇劳动服务所)。8号为三开三进深建筑,占地约580平方米,建筑内木雕精美,与泾县会馆相邻,这两处建筑均建于清后期。
  汪宅
  现存汪宅在现汪家弄4—6号,为三开间四进深建筑,建于清末,占地370平方米左右,内部木雕精美。原汪氏与现存汪宅南北相至达300米长,南部建筑现已无存。
  最后一座拆毁于2001年,即现双林丝厂北大门以南一带。这里汪宅称“尚德堂”,内有私家花园“访园”。历史上曾被日军驻扎作司令部,也曾辟为“祥和”茧库,生产资料仓库等。
  九思弄沈宅
  在九1思弄,清中后期建筑,坐北朝南,分两条轴线,占地约400平方米,两轴线间以备弄相隔,东轴线建造时代略早于两轴线建筑,原为沈绍梅、沈春林二人居此。
  油车弄蔡宅
  在油车弄32号、48号,坐北朝南。清末风格,三开间二进深建筑,占地约400平方米,保存尚好,原为蔡铨贤所有,开“生大南货店”。
  南競路潘宅
  在南競競路24—25—28号,坐北朝南。为清末民国初建筑,分东西两条轴线,占地约530平方米,内部木雕精美,保存尚好。
  许宅
  在金锁路44号,坐东朝西,清末风格,三开间二进深建筑,占地约400平方米,保存尚好。
  花岗石圆邦岸沈宅
  在河界桥西南,与徐有壬故居紧西邻,沈子庄祖上族人所建于清末。沈宅刚造好,家族即败落,并毁于火,仅存“花岗石圆帮岸”,为双林现存最完整、最漂亮的石帮岸。王英甫旧宅
  在菩提弄12号,清末建筑,原本不是王宅,王英甫在民国早期任双林保卫团总时居此。宅屋坐北朝南,分两条轴线,占地约900平方米,保存一般。
  蒋家弄汪宅一在蒋家弄7号,坐东朝西,清末风格,三开间三进深,占地约350平方米,双林汪氏一支,开设西栅汪氏米业。20世纪50年代,作盐业仓库。“文化大革命”中也作为抄家物资仓库。
  一在蒋家弄3号,坐北朝南,三开间二进深,民国初建筑,占地约310平方米,原为汪氏,后售与沈氏,保存一般。
  旗杆埭陈宅
  在旗杆埭25号,坐北朝南,民国初建筑风格,有两条轴线,占地约300平方米。抗战前后双林有名酒楼“三凤楼”主陈杏荪所建。
  港北埭陈宅
  在港北埭1—5号,坝桥埭1号,坐北朝南,为清末民国初风格三开间二进深建筑,占地约160平方米。
  双林粮仓
  在双林镇塘北,属双林粮食管理所,历史上双林是“天下粮仓”之一,京城漕粮提供点之一,双林塘北一带也曾有多座粮库,至今早已不见其遗迹。现有粮仓共7个,占地1350平方米,建于20世纪60年代。粮仓分列南北向排列,也曾被列为国家储备粮库之一,其中含有新型无木圆顶库多座。
  西高桥蚕房
  蚕房,在双林农村只是在养蚕时,农房前堂辟之。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建有专门蚕房,现已不大可寻,此蚕房建于20世纪70年代,在西高桥西南堍约100米处,坐西朝东,结构为九连体,蜂窝状穹隆顶,保存完好,具有一定时代意义和建筑特色。
  大观楼
  在新市场(明月巷6号)。民国初,由熊蒲昌开设茶楼三层七开间一进加北附屋,占地约300平方米左右。在民国初至抗战结束,“大观楼”是一个双林各界“息事”之处。三楼为包厢,二楼大堂有堂戏之类活动。一楼为大众喝茶之处。“跑堂倌”有12人之多,外加服务小姐5人,还有晚上茶室。经过抗日战争,大观楼开始败落,三楼还存二楼。解放初经改造,与天韵楼饭店合在一起,成为既有二楼天韵楼饭店,又有底层茶室。不再称呼大观楼,直接改称国营“天韵楼”。
  赵宅
  在凤凰路31号,建于民国中后期,仿西式立面。赵作富所建。解放后曾作为双林镇财税所。20世纪70年代后期,双林墨河画苑在这里筹办。现保存较好,赵氏后裔仍居于此。
  九思弄2号陈宅
  在九思弄1—2号,坐北朝南,为四开间一进深楼厅建筑,建于民国早期,由重兆陈四阿大之子所建。1958年,曾作为双林大公社所在地,后为双林人民法庭所在地,保存尚好。
  西荡航船埠头(双林航船埠头)
  该荡自明代双林开埠后既有,整体呈“凹”形,坐东朝西,南北为驳岸,东侧设河埠,占地约1060平方米,在1956年重新复修成现样,故保存尚好。2011年2月,被批准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轧米车间
  在双林镇塘北路,今双林粮油公司内,坐北朝南,二层砖木结构房屋,占地约125平方米,建于20世纪70年代,至今仍在使用。
  第三节祠坊
  一祠堂
  据民国《双林镇志》记载,历史上共有祠堂56座。其中,贞节祠1座,孝子祠1座,圣祠1座,总管祠1座,个人祠4座(凌汉章祠、沈敬斋祠、凌振锋祠和朱自闻祠)。各宗室祠堂分别为:沈氏7座,吴氏4座,郑氏3座,姚氏3座,陆氏3座,凌氏3座,金氏2座,徐氏2座,张氏2座,黄氏2座,顾氏2座,严氏2座,孙氏2座,费氏、汤氏、蔡氏、谈氏、杨氏、朱氏、俞氏、唐氏、钱氏、汪氏、曹氏、陈氏各1座。
  这些祠堂大都已不复存在,只有少数几座尚存,已作他用,或只存残垣断壁。本志续记贞节、孝子、天佑圣、总管,以及郑氏、黄氏、蔡氏祠堂。
  贞节祠
  在万元桥南东堍,面石漾。清康熙十七年(1678)范西怀、蔡开宗等人创建,始在药师庵内,祀明以来烈女29位。后因祠迁大悲阁,阁圮圮,迁碑亭东地。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蔡汝炳捐资移建此地。戴铨代郑祖琛作记,刊碑砌于祠壁,后毁于咸丰年间。
  曹孝子祠
  在西阳,祀宋曹清清代父受刑,敕封孝子,建祠于墓侧,子孙世守不绝,至今人呼曹公堂(详见苕南庙宇)。明嘉靖八年(1529)郡守万云鹏复建于府学尊经阁,后配颜鲁公为忠孝二祠。
  天佑圣祠
  在土山效一圩,祀宰相赵普、吕蒙正。
  吴总管祠
  在禹王宫后,祀元巡检吴宪卿,即是吴氏始祖,征江西有功,后屡显灵,仁宗敕封总管。至正元年(1341)三月立庙。至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祠裔吴焕勋改造。道光二十五年(1845)毁于火,第二年又重建。
   郑氏祠3处座
  在西港口,称郑氏支祠。清道光十七年(1837)郑士和与族人同建。
  在新开河,称浦江十三支。清嘉庆十七年(1812)郑柳门建,即孙苏门故居,这里曾开设双林镇西小学,现地块已出卖给一个印刷厂建厂房,仅剩户对一对,砌于东墙壁上石碑一通。
   在俞家弄南,清嘉庆十八年(1813)郑芹圃建,并有石坊。
  黄氏祠2座
  在俞家弄称黄氏支祠,今存,大门上方可见“黄氏支祠”四字。清咸丰八年(1858)黄祖诱与族人同建,徐有壬有记,咸丰年间毁,后又重建。在镇北原碑亭西,即渔捕桥兜,清乾隆二年(1737)黄鲁章建。
   蔡氏祠2座
  在虹桥西南,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蔡景荀与族人同建已废。
  在东庄湾。现劳动服务公司所在地,何年建不详,今保存完好。
  二牌坊
  双林明清时期各类牌坊共33座,其中大部分为“节孝坊”,其次为贞烈坊、孝子坊、百岁坊和绣衣坊。除新绢巷汤氏祠前的牌坊为木质外,其余牌坊均为石质结构。由于战火,兴建各类公共事业建筑和农村水利机埠等原因,这些牌坊均毁。目前在农村各机埠机坑和导水渠中还可见其构件踪迹。
  绣衣坊
  在原东兜头,原为陆总宪府前。今新建巷南口。明成化中,由锦衣卫正千户陆壬建,其坊在清乾隆四十年(1775)冬圮。后柱石尚存,至1975年柱石在原位上可见,再后柱石不知去向。明永乐三年东西二林合称为双林后,双林绫绢兴旺,特别是龙眼突出的“倪绢”,更是名扬京城。上贡绫罗绸缎量逐年上升。朝廷更需真丝织品绣上龙、凤等图案的产品,而东兜一带绣户猛增,因此锦衣卫正千户陆壬在此建石坊,以表之。
  百岁坊
  在茅家弄东,今虹桥路与俞家弄交口处。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为镇人百岁翁茅汶山建。汶山是茅鹿门后裔。府县祥准建坊,赐云缎表里,粟帛银两,并有寿诗五律,和者甚众。
  烈女坊
  在东岳庙门西,清雍正十一年(1733)为烈女简氏而建。旧志和东西林汇考记述相同,唯续记为贾姓。县志也作贾姓。
  贞女坊
  在三墩谈氏墓前。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为谈贤耀聘妻郑氏建。
  贞烈坊3座
  一在闵家桥北为杨逊元聘妻烈女沈氏建,合葬墓在坊后。一在耕坞桥堍,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为沈丹五妻王氏建。
  一在虹桥西南,郑氏宗祠前。清嘉庆十六年(1811)为文学郑景澜妻陆氏建。
  双节坊
  在原露印庵前西南门,今万元桥北堍堍西北约50米处。清乾隆十年(1745)为汪承瑾妻吴氏,汪本润妻吴氏建。
  祖孙双节坊
  在虹桥东南,清道光七年(1827)为蔡存忠妻许氏,蔡肇隆吴氏建。
  妯娌双节坊
  在渔捕桥兜,黄氏宗祠前,为黄绍庭妻王氏,黄绍纶妻沈氏建。
  节烈坊
  在南石競,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为曹世勋妻陈氏建。
  节孝坊19座
  1.在花城姚子含墓前,清雍正十三年(1735)为文学姚德谟妻潘氏建,旁有墓庐,孙麟筑,额曰:“深竹书屋”。
  2.在圣堂兜,徐景滨墓前,清乾隆六年(1741)为徐王臣妻莫氏建。
  3.在旧庵弄东金氏屋前,清乾隆十三年(1748)为金元德妻姚氏建。
  4.在盛林山南姚氏墓前,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为姚汝业妻吴氏建。
  5.在耕坞桥北堍,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为吴庭询妻施氏建。
  6.在百零两庄(此庄在何地,今已无考),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为陆瑶京妻徐氏建。
  7.在耕坞桥西北,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为陈森远妻孙氏并继妻吴氏合建。
  8.在水镜寺侧,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为顾德培妻沈氏建。
  9.在长善桥西北,清乾隆十年(1745)为何人所建无考。
  10.在留婴堂后,清嘉庆十一年(1806)为文学沈邦培妻凌氏建。
  11.在浮霞墩,清嘉庆十三年(1808)为沈文盛妻莫氏建。
  12.在石瑾,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为徐声璜妻金氏,徐耀庭妻宇文氏并建。
  13.在虹桥西,为费运天妻倪氏,费汉章妻杨氏合建。
  14.在小虹桥南,清道光七年(1827)为沈之溁妻严氏建。15.在小虹桥南,为沈之浩妻陈氏,沈之瀚妻戴氏建。
  16.在小虹桥东南,沈秱祠前,清嘉庆十六年(1811)为沈汉仪妻莫氏建。
  17.在板桥西堍,清嘉庆十八年(1813)为俞元震妻郑氏,俞元恺妻金氏,俞锦溥妻秦氏,俞锦诏妻张氏总建。
  18.在虹桥港西南岸,为袁炳如妻沈氏建,墓在坊后。
  19.在耕坞桥西北,清道光年间为钱宏远妻吴氏建。
  节孝木牌坊
  在新绢巷东北汤氏祠前,清乾隆六十年(1795)为汤文炳继妻王氏建。
  孝子坊
  在镇东北千家兜,明天启四年(1624)为孝子沈子章建。子章继父被倭虏,挺身赴救得生还。族人司寇演有传,后改建于皋亭山别业。
  姑嫂双节坊
  在岂三圩郑贞女、郑孙氏墓前,为明郑贞女、郑孙氏建。
  第四节寺庙观教堂
  民国《双林镇志》记载:有寺、庙、庵、院、宫、堂64座,其中39座在镇区,最早是建于唐代德宗贞元年间(785—805)水镜寺(市志作贞观)。另外,还有建于唐代咸通十二年(871)和唐大顺二年(891)的澄心庵和庆善庵,其他大都兴建于明、清二代。
  这些寺庙还不包括乡间小庙庵,如果以明代最盛时双林镇人口2万人计算,平均每500人就拥有一座庙寺,可见当时宗教信仰之昌盛,称双林为“水乡佛国”并不为过。
  清末,双林镇上出现洋教士,由杭州传入。第一站是双林莫蓉(儒林)沈家兜,创办天主教传道会,并于光绪十三年(1887)买地建造教堂。1904年在双林镇开教,1925年建造双林天主教堂。基督教于1901年在双林建造基督教堂,从此洋宗教在双林地区入户。
  双林寺庙众多,却于清中晚期逐渐衰减,主要毁于兵灾匪乱,特别是日寇侵占双林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各种原因,许多僧人还俗,庙宇少人甚至无人管理,被移作他用,如粮库、茧站等。“文化大革命”期间,无一幸存。改革开放后,宗教政策逐步落实,许多寺庙得以复建,香火重燃,“水乡佛国”蓝图正在逐笔描绘。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经政府相关部门批准,先后有天主堂、耶稣堂、东岳庙、水镜寺、福田教寺,吉祥庙、灵济寺、陶庵、广陵观等寺、观、教堂得以重建和扩建。
  至2010年,境内共有各类大小庙宇、教堂(包括民国6年《双林镇志》有记,2010年编纂镇志时调查统计数)共142座。对尚未批准重建、新建的,本志只对部分作历史简略记录,不作他用。
   一老镇区庙宇
  水镜寺
  在石漾东。民国《双林镇志·庙宇》:“以其在水中央也”,故俗呼水居寺、水晶寺。有响淳桥与东林相连,与西对岸东岳庙渡船往来。北面对岸是斗姆阁,南与文昌阁相望。该寺始建于唐德宗贞元年间,北宋时成为湖州地区最胜丛林之一,南宋尤盛,僧人达数百人。至清末曾在水镜寺住持有名望高僧达13人之多。其中元代高僧中峰明本,与当时赵孟頫交往密切,现存有二人交往书信多篇,其他有月江、道坚、通慧(双林人)、释通、寂缘、照源、素志等僧人。明初常遇春攻湖,水镜寺僧人奋起抵抗,尽皆被戮,殿宇俱毁,后为吴氏墓地,并建有石牌坊2座。至明崇祯癸未(1643),复建。清顺治间在吴氏墓地南又重建。康熙三年(1664),僧人素志掘得瓷孟钵熙宁钱和古水镜寺石碑一通,因复兴,曹村金文通相国有“中峰传衣”额。至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建义塚,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佛阁倾圮,寺僧重建,规模依旧,其经书数量达数万册,故在镇上另设经堂(藏经楼),经堂所在巷被称为经堂巷,并沿用至今。但从清中期开始,水镜寺规模逐年缩小,至1932年时仅占原地四分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地块被政府划为蔬菜场。“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劫难,仅剩寺房朝西殿和后殿二厢房,小佛像数尊。1968年起,又成为苕南公社水产队所在地。1970年,所有殿宇被全部拆除,佛像移至澄心庵。后苕南公社又在此建水泥厂。建厂时,位于原响淳桥西北沿河处发现厕缸15口,可见水镜寺原僧人之多。该寺何时缘何山门朝西而建,已无从考证。清乾隆年间有徐蛟门鼎诗:古刹镜中央,山门对夕阳。幡幢林影密,钟梵水声长。岸泊渔家笛,檐飞估客樯。寥寥人境外,鸥鹭自回翔。
  现水产队已搬迁,经上级宗教部门和当地政府批准,重建水镜寺。自1995年始,先后有上海玉佛寺、安徽仙山寺、桐乡凤鸣寺等多家寺庙和许多有志之士前来商谈重建事宜。与东岳庙之间原拉渡船已在1980年废,改建木梁,现已改建水泥平梁桥。2010年,开始由刘昌峰(释行妙)负责募资重建水镜寺,并任监院。
   东岳庙
  在万元桥东北约150米处,重建于2000年,该庙在历史上多变。原地为旧乡约所。清顺治八年(1651)始建,康熙中改为岳庙,后被火毁。乾隆三十年(1765)里人陈鲁传捐修,并募修敞厅、行宫、吹台。僧圣风建露印庵兼司乡约所香火。康熙间复建范承谟祠(即地藏殿)。顺治九年(1652)吴之荣于此主持乡约所,挂殿额“承恩”,后正式改为岳庙,挂“天钟正气”额,宁波陈一夔撰联:“纬武经文,事业昭垂两浙;精忠亮节,灵爽炳著千秋。”至道光咸丰年间,香火甚旺,东南角增设轿房,西北建楼房,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东岳为圣诞,灯彩辉煌,铺陈华丽,吹台演唱,百戏杂陈。咸丰十一年(1861),庙殿毁于寇。同治七年(1868),里人募建寝宫,宁波人建敞厅,轿会人建轿房,从此庙事又盛。至光绪二十六年(1900),因夜会滋事,有人提反对意见,遂自绝。(社火迎会详见丛录篇)抗日战争结束后至解放,东岳庙逐年荒芜,无人管理。1950年后,归双林粮管所做粮仓,此时只剩下大殿及二石狮。至1969年,此庙地归苕南公社农机站农机厂,拆除全部原有建筑,二石狮其一被翻入正南帮岸下,其二被翻人东南角帮岸下。苕南机械厂至1997年迁至东双林,该处重归丛林,由香客及各界人士募款重建。
  东岳庙为道教之全真教,龙门派,称振兴台,历史上归云巢山总坛梅花观纯阳宫。抗战前有嘉兴人汪达夫为嗣师(名含义,字明泉)。后有郑养云,名本铎,儒名延令,道号养云,下昂人,曾留学日本。此二人均曾任湖州古梅花观住持。
  文昌阁
  正名奎文阁,在石漾东南,虹桥港北水口,与水镜寺隔水相望。镇境内原无文阁。旧时镇人迷信,认为此前镇人考取功名者不多,皆因虹桥港北水口关锁未紧之故,遂在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由汤在文、俞厚村等聘请沈朗亭定基于此,募资筑基,建阁西向,于三十八年(1773)落成,四面轩窗,正对万元桥中洞,上奉文昌、武曲神像,由水镜寺僧主持。嘉庆二十年(1815)重修,姚镜塘有文记之。道光十七年(1837)郑祖琛又修,塾址加阔,护以石栏。咸丰十一年(1861)神像轩窗俱毁于寇,后又有里人重修。每年农历2月3日文昌诞辰,镇人群往拈香礼,礼玉局心忏一日。《续记》:吾村自沈莪村辛酉乡荐后断科三十年,辛卯文阁初建即有费筠塘荪登秋榜,甲午俞见林芬元乡闱又捷,嗣后科甲连绵,地理或不诬乎。此阁四面皆水,来往不便,原靠斗姆阁水镜寺僧唤渡往来。自清末、民国至1956年,一直无人管理,经风雨侵蚀,逐年圮垮,只剩花岗石基。1975年,又因船只经常搁浅于基石,航道部门用炸药炸之,但尚未成功,后于此基建立航标,引导船只过往。现基石基本完好。
  斗姥阁(俗称斗姆阁)
  在织旋漾东北,水镜寺北,谈家兜口,与水镜寺隔河相望,旧名指云道院。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本里全真道人姚文叔(字冲斗,号隐汉)募建。上奉斗姥,下祀吕祖,旁列草屋数楹,为修炼所,羽化即葬于其南。《双林续记》:清乾隆间,阁将圮。晟舍僧人法容募修山门,西创佛殿,名静梵禅院。嘉庆十一年(1806)阁下增设雷祖像,移吕祖像于右,设有仙方灵签,右侧设司药姚真人位。另《戴志》称:阁前建玉皇殿,又前为灵官殿,颜山门曰:玉清宫。清道光十七年(1837),阁殿将圮,里众修阁。徐吉士捐修玉皇殿及净梵禅院,蔡汝琳修灵官殿,蔡庆城同弟醇建孙真人殿于阁西。杨震山、丁玉琳、徐谦建殿楼于其后,专奉吕祖像,两殿庭均植梅树,门外铺石道,补种榆柳,又筑河埠二:一达宫门,一达院门,咸丰辛酉尽毁于寇。光绪年间,里人蔡养和重建阁。
  澄心庵
  在河界桥东北,现仅存古香樟树。俗名中庵、家庵,是镇区内在唐代所建造古寺庙之一,始建于唐咸通十二年(871),为千步报恩寺分此。明宣德年间由僧性曳海、熙堂创,共四房,曳海本是双林望族吴千一之裔孙,元中出家于澄心庵,在庵内演瑜伽术,为双林瑜伽开山祖。此后,多名法师在此开讲禅法。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谛辉住持杭州灵隐寺,迎驾御赐额并联悬于正殿。额曰:“禅门法纪”;联曰:“禅心澄水月,法鼓聚鱼龙。”
  太君堂
  在现双林医院西侧,和睦兜机埠南,老堂庙仅存白石门狮一对,为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里人重建时所立原物。2011年,和睦兜河道被填埋筑路时,挖得放生桥额石,长近6米,“放生桥”三字清晰可见,此后不知去向。
  太君庙旧时称放生庵协顺庙,清嘉庆十二年(1807)里人重建,并供太君神于南堂,后镇上皂坊疏建观音殿及大殿、戏台等,庙极巍峨,香火甚旺。每年正月11日前后,数日演出,河舫歌酣,热闹非凡。华严庵(三官殿)
  在澄心庵北,原三元桥堍,本名法真道院,一名三官殿,羽士所居,后易僧。始建于南宋,几经毁坏重建。清雍正八年(1730)里人王德斋,谈静庵等人捐资重修殿宇,供天官、地官、水官、护法等神像,并修筑临河青石栏,殿前有焚纸炉,薜荔罨复,古色苍斑。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作双林第一国民小学校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改作第九居民会,爱国路社区办公地点等。现存三开间,一进深,二厢房。
  民国6年(1917)《双林镇志》有记载的其他庙宇:六总管庙、大慈隐寺、护生禅院、太平庵、雨花庵、禹王宫、七总管庙、东林土地庙、药王庙、关圣庙、天宁阁、文昌殿、总管堂、财神堂、肖堂五圣、圣堂、观音堂、灵寿禅院、万善庵、万寿庵、潮音庵、茆蓬庵、曹庵、郑庵、白云轩、普度庵、庆善庵、三林土地庙、菩提庵、淇园庵、观音庵。
  二苕南庙宇
  福田教寺
  今称谢村福田寺,在谢村寺兜西岸,寺兜因寺而名。据万历《湖州府志》:福田教寺,县东谢村,本谢灵运故宅也,唐大中年间建。是当时湖州区境内二十七教寺庙之一。据当地村民介绍,庙宇除大殿、经堂等外共有99间,僧人130多人,占地约1万平方米,庙产田地100亩。多次损毁,几经重修。至“文化大革命”时仅剩僧人1名,后彻底被毁,现已批准进行复建。僧人1名,释演法,俗姓马,名建明。
  曹公堂
  民国《双林镇志》称曹孝子祠,在西阳西北,祀宋曹清(双林人)。清代父受刑,敕建孝子祠,墓侧子孙世守不绝,至今众呼曹公堂。明嘉靖八年(1529)郡守万云鹏复建于府学尊经阁后,配颜鲁公为忠孝二祠。至清初,曾奉昭应侯神像。至清末历经多次重修。民国时曾遭寇盗多次破坏。1956年,改建苕北茧站,后把庙宇、神像全部拆除,至今保留宋代原物石鼓凳石香炉和石人1尊(残)。2003年,在现苕北茧站旁复建,占地120平方米,每年清明节前后供人祭祀。
   民国6年《双林镇志》有记载的其他庙宇:白庙、水心禅院(唐代)、妙觉庵、广福庵、禅定庵、履塔庙。三莫蓉庙宇
  吉祥庙
  又名吉祥庵。在莫蓉七星村,民国《双林镇志》无记录。此庙为草庵。庙门上有“吉祥庵”匾额。2005年建,经宗教部门批准,占地1227平方米,建筑面积700平方米,由当地信徒和徐某某、杨某某、陆某某共同资助完成。
  现庙内还供奉宋时兵马总监和刘猛漕粮押运官神像,称都天安乐王。而另一神像称本堂三爷,是刘伯温在花城时一位本地好友,在世时对民众倍加体恤,救灾平乱,后被奸臣所害,甚至死后还想着百姓安危,入殓时,头怎么也装不正,一直歪着,故又俗称歪头老爷。
  灵济寺
  民国《双林镇志》有记。在盛林山麓,创自元明,历代修葺,成丛林胜地。清咸丰初年里人郑、凌二氏妇人捐资改山门为金刚殿,又于殿东建土地殿,后修建僧楼,大殿西为安乐王殿,每年春社聚于此。咸丰八年(1858)毁于寇,只存金刚殿,后逐年兴建。民国时期,抗战时期,这里曾驻军队,战事数起。1995—2005年,由地方信徒和徐某某等人资助修建大殿,恭请佛像等。现已批准重建。
  灵隐庵
  在鸭沙兜自然村,再兴桥南,曾称再兴桥尼姑庵,现称“灵隐庵”和“广善堂”二庙。二庙相连,共占地面积1333平方米。历史上该庵颇负盛名,有宇屋90多间。相传“九缸十三坛”、“对合两划船”古花铜钿就藏在此地,确实也曾出土,流传于市场,据说是乾隆帝一次下江南时在此“歇脚”而赐。
  民国6年《双林镇志》有记载的其他庙宇:徐林庙、花城庙、宋富郑公庙。
  四镇西庙宇
  陶庵
  在陶庵前村,古称大四圩,真名净因庵,民国《双林镇志》有记。明代里人沈春渠别驾祠,供肖像,住尼姑,后住僧人。清乾隆年间废,后多次重建。民国年间败落,“文化大革命”期间废毁。1993年重建,占地1200平方米,并经宗教部门批准,供如来观音神像、陈周亲母像。在该庵败落时,僧尼散去,幸有村媪奉佛寓此,得以延续。
  今有万元坛传人王阿荣住庵主持。2010年,批获改庵为佛庙。
  广陵观
  也称广陵侯庙,俗称北石太君堂,在曹桥村。始建于南宋咸淳十年(1274)。广陵观所祀神像为广陵侯陆圭(双林人),其历史可见双林太君庙。广陵观是与石淙太君堂,双林太君堂相同,均为祀水神庙宇,有真实历史,从而使得三座庙宇至今香火旺盛,东至嘉兴、嘉善,南至德清、塘西,西至长兴、安吉,北至太湖各漤香客经常前来膜拜。除农历正月11日、9月16日两次重大佛事活动外,平时有拜太君,满月,周岁,满罗汉等活动。
  该观曾多次重建,并移作他用。1954年,改用作茧站。“文化大革命”中,庙基和神像被毁。1999年、2002年,进行重建和扩建,共耗资120多万元,资金主要来源于镇西一些企业老板资助以及众信徒捐助。2002年7月,被批准为道教组织,改名为“广陵观”。占地4256平方米,其中新大殿占地373平方米,供奉太君神像,后殿为百子神像,东西各有厢楼相连。前殿相对有吹台,既可供各类佛事活动,又可祭祀演出。
   民国6年《双林镇志》有记载的其他庙宇:花桥庙、仁济庵、法昌寺、祈堂庵、药师庵、蘑卜庵。
  五教堂
  耶稣堂
  双林人俗称耶稣堂,其名实为“圣特耐堂”,属基督教。在化成桥北堍偏东。清光绪十三年(1887),由苏州连环,南浔地区设循环司。由洋人葛麦思及夏治川边办学边开教,以华人曹子实开始传教。民国《双林镇志》记载:建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而堂碑基石铭文为1919年建。教堂所办学校是常州、闵行、湖州、无锡、南翔、松江、双林等11所早期教会学校之一,称东吴第九小学,抗战前夕曾搬迁至南石競,更名为“石競小学”,抗战开始后停办。
  曾在双林教堂任传教士有夏治川、葛麦思、柏士英、吴直民、李云林,笔商张一山、郑得山、林之叶、章金森、彭茂颀、林启祥、章炳春、明美丽(美籍)、韩文伯、吴剑秋、王维翰、汤志范、赵兵荻。1966—1986年,教会曾停止活动。1987年后由徐英华负责,1995年神学院进修生张新琴负责,并于2008年升为牧师。
  2010年,教堂成立堂管会,有多名同工参与,传教范围包括双林、镇西、重兆、塘南、旧馆、苕南、莫蓉、马腰等地,历史上在苕南谢村有传教处,有专职传教人谢大泉负责,活动除礼拜外,还有唱诗、祷告聚会、钢管乐队等。区境内现有信徒2700余人。
  双林基督教在“文化大革命”中曾中断活动,教堂被挪作他用。1986年得以归还,1987年恢复开放活动。由于教堂年久失修,逐成危房。1994年,得到当地政府支持和香港爱国同胞沈炳麟资助409600元,对原老教堂进行翻造,现大门右侧立有“香港爱国同胞沈炳麟先生为纪念母亲逝世三十周年,捐资重建双林基督教堂,一九九四年十月立”字样碑石。另一块碑石为“AD1920中华民国九年大关监理公会建,真理基础,南浔崔恒大,徐恒兴承造”。
  由于老教堂不能适应需要,于2007年在西高桥外(今称新教堂路)西侧购地面积6691平方米,投入644.5万元,新建教堂一座,取名“新恩堂”,于2008年5月1日举行落成典礼,有近万人参加,主堂门楼朝东为四层,高30.55米,堂内传教现代化大型多功能投影机及音像设备,并配有食堂、更衣室、唱诗、音乐等活动场所。
  天主堂
  在双林镇塘支湾10号,现双林中学东大门口。清光绪三十年(1904),由外国神父马安德等人在这里租民房开教。民国初期双林属江西和杭州牧区,以圣女小德兰为主保。民国14年(1925),由神父马安德和魏振东购地1600多平方米始建教堂。三年后又扩建教堂及其他用房五间,193.42平方米。天主教罗马教廷在湖州设立总本堂,双林堂则由总本堂神父包壬道主持,民国中后期,由爱尔兰籍人陆凯、尹尔高等人先后在附属用房内开设西医诊所,边行医边传教。民国36年(1947),成立教堂所属“路加诊所”,由黄士谓医师主持,有2名护士。1953年外国神父回国,“路加诊所”由政府接管,“文化大革命”期间教堂曾一度被双林中学用作图书馆和室内运动场地。改革开放后,在神父包壬道,修女薛云霞和众教友多方联系,教堂得以归还。1984年3月,由神父朱峰青主持复堂。1989年7月爱尔兰高隆庞会议后,神父柯德华来教堂视察,并资助双林天主堂整修与扩建,新增两层楼四间,教堂顶增设钟楼一座。
  现双林天主堂涉及范围有双林、镇西、重兆、莫蓉、马腰、轧村、旧馆、荃仁、苕南、鲍家兜、徐家桥等地,教友1000多人。有常驻神父、修女,并有教友服务性组织,每天举行感恩祭,以及其他圣事活动。
   历年主管神父有包壬道(杭州人,1928—1945年),陆凯(爱尔兰人,1945—1946年),尹尔高(爱尔兰人,1946年6月),姜绍齐(浙江平湖人,1946年6月—1946年12月),包壬道(1947—1983年),朱峰青(浙江淳安人,1983—1995年),李富平(陕西周至人,1995年9月—2001年),李刚(陕西户县人,2002年至今)。
   另一处天主堂在莫蓉沈家兜,初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由姓薛者引入杭州教区外国人传道。
  第五节古文化遗址及现存古建筑
  一古文化遗址
  洪城遗址
  在洪城村南侧(今属南浔马腰),双林塘河北岸,面积约10万平方米。出土文物:西部以夹河泥质红陶为主,器形有腰圆釜,泥质红衣陶豆、牛鼻形器耳、双耳式圆形鼎足等。东部以夹沙灰黑陶和泥质灰黑陶为主,器形有镂空高把豆、鬶、罐等。石器有刀、斧、锛、镞等。遗址保存完好,遗物丰富。该遗址是公元前2100年至公元前1600年奴隶主洪氏的土城遗址,对研究新石器时代文化和太湖流域发展史有重要意义,是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丁泾遗址
  在双林苕南西阳村东,丁泾自然村,属新石器至商周时期。面积约1.4万平方米。1985年,文物普查时,在丁泾塘河西侧断面发现马家浜文化地层堆积。采集到腰圆釜、牛鼻形器耳、圆锥形鼎足、鳊鱼鳍形鼎足、豆把、穿孔石斧、印纹硬陶残片等标本。1989年3月,被公布为湖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邢窑遗址
  在双林苕南邢窑行政村村委会西侧,属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面积约4万平方米。1989年3月,被公布为湖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盛林山遗址
  在双林莫蓉与镇西黄龙兜村相邻处。属新石器晚期,面积约2.5万平方米。曾发现夹砂红陶鼎足、泥质陶竹节把壶口沿、印纹硬陶片,饰回纹、云雷纹、水波纹、弦纹和席纹等。1989年3月,被公布为湖州市文物保护点。荣村遗址
  在双林苕南三田漾石桥头村藏缸圩。属新石器至春秋遗址,面积约1万平方米。曾采集到标本:夹砂陶有鱼鳍形鼎足、泥质灰陶竹节把、罐、钵、印纹硬陶饰曲线纹、米饰纹、云雷纹、水波纹、田子纹、方格纹及一原始青瓷钵。
  谢村遗址
  在双林苕南三田漾谢村,属春秋遗址,面积约1万平方米。调查发现大量唐宋时期建筑用砖瓦,还有少量夹砂陶鼎足、泥质红陶片、印纹硬陶残片等。
  宝塔漾遗址
  在双林莫蓉儒林村渔船墩自然村北。商周遗址,面积约1.3万平方米。曾发现有夹砂陶鼎、豆、罐、壶等,泥质陶片、竹节形豆把和少量印纹硬陶残片。
  环桥(前营桥)遗址
  在双林莫蓉儒林村环桥一带,商周遗址,现存面积约1万平方米。在遗址西部发现有夹砂红陶片、泥质灰陶和印纹陶残片。1992年7月8日,儒林村环桥西北侧坟头村砖瓦厂原堆放砖坯处取土时发现南宋青铜器窖藏。同年7月9日—16日,经市博物馆抢救性清理,出土青铜器12件,其中青铜提梁卣、三足炉、方形盘、壶6件,经鉴定为二级文物,青铜鼎三级文物。
  效五圩遗址
  在双林镇西土山村效五圩自然村西部,商周遗址,表面发现泥质陶豆残把,饰有弦纹、划纹、戳印纹,另还见有印纹硬陶片。
  俞家兜遗址
  在双林镇西土山村俞家兜,属新石器时期至春秋遗址,面积约5000平方米。曾采集到泥质灰黄陶豆把陶片、夹砂红陶、印纹硬陶,饰有回纹和方格纹。
  花城遗址
  在双林花城村。新石器时代晚期。1989年3月,被公布为湖州市文物保护单位。面积约2000平方米,1975年冬至1976年年初,湖州博物馆配合开河工程对遗址进行发掘清理。发现湖州地区良渚文化时期较完整木构窖穴并出土珍贵文物多件。其中,有精美黑皮陶出土,对进一步认识湖州地区良渚文化特色提供新的思路。花盘兜遗址
  在莫蓉花盘兜及西湾村以西桑地一带,西临鹢泊漾,文化层埋藏较深,疑有唐宋时期墓葬,时间跨度约为新时期晚到商周、唐宋。
  山后头遗址
  在莫蓉花城山后头自然村,面积约2万平方米,新石器晚期至商周。
  二古建筑
  东南角吴宅(见本章第二节)
  雉头村杨宅(即镇西扬宅)(见本章第二节)
  西高桥蚕房
  在双林镇西高桥西南堍,坐西朝东,结构为九连体蜂窝状穹隆顶,保存较完整。具有一定时代意义和建筑特色。
  罗汉里李宅(见本章第二节)
  姚学塽进士第宅
  在双林镇姚家弄8—10号,坐北朝南,分列东西两轴线,原堂名为“玉彝堂”。姚学塽为清嘉庆元年进士、历官兵部主事、郎中等职。
  姚氏传玉堂
  在双林镇姚家弄12—15号,四开间一进深,传玉堂和映玉堂同为姚学塽后代所居。
  姚氏映玉堂
  在双林镇姚家弄1—2号,三开间二进深,此宅为姚氏其湘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林业部长梁希为其女婿。
  孙万盛旧宅(见本章第二节)
  大观楼(五十年代天韵楼)
  在双林镇新市场(明月巷6号),清末民初改造成现存样子,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占地约200平方米,七开间,原为三层楼茶楼,既是老字号茶楼又是老字号饭店。赵宅
  在凤凰路31号,坐北朝南,占地约250平方米,前后二进,民国初风格仿西式立面。解放后曾作为双林镇税务所办公地,保存较好。
  高氏米行(见本章第二节)
  高宅(经堂巷)(见本章第二节)
  胡善庆旧宅(见本章第二节)
  陈雪藩旧宅(见本章第二节)
  陆宅(见本章第二节)
  西荡航船埠头
  在双林镇西荡埭,镇安桥东北,坝桥东南,明末清初开埠,整体呈“凹”型,坐东朝西。南北为驳岸,东侧设河埠,现存河埠石研步曾在1956年整修。占地约1100平方米,为湖州地区唯一。2011年2月,被公布为湖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沈裕生丝绢庄(见本章第二节)
  潘宅(南競路)
  在南競路24、25、28号,民国初建筑,内部木雕精美,占地550平方米,分列东西两条轴线。
  陈宅
  在虹桥路5支弄,坐北朝南,分列东、中、西三条轴线,南北共三进,分清中期、清末和民国初三阶段建造,占地约1500平方米,建筑用材考究,建造精良,雕刻工艺精湛,保存较完整。
  李宗莲进士第(见本章第二节)
  蔡宅(见本章第二节)
  蔡宅(见本章第二节)沈宅
  在金锁埭、杨树弄1支弄10号,民国初建筑,占地约680平方米,分三条轴线,仪门上方有“维新气象”四字,木雕精美,保存完好。
  黄氏支祠
  在俞家弄8号,坐北朝南,清末咸丰年间造,曾重建。分列东西两条轴线,是双林现存二祠堂之一,保存较差。
  张公和米行(见本章第二节)
  卫生院旧址
  在现双林丝厂托儿所,坐北朝南,是1956年建造的二层砖结构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五间,占地约300平方米,建筑四周空阔,保存较好。
  汪家弄汪宅(见本章第二节)
  沈宅(见本章第二节)
  陈宅
  在旗杆埭25号,坐北朝南两条轴线,占地约300平方米,建于民国初。初时,为双林传教士居此。抗战时,三个日本翻译员居处。解放初,双林最早卫生院曾建立于此。
  王英甫旧宅(见本章第二节)
  蔡宅
  在东庄湾2号,是陆府前蔡氏祠堂。除祠堂外,建筑分三条轴线,占地约1350平方米,建筑体量大,用材考究,营造精良,为清末建筑。
  蔡宅(见本章第二节)
  泾县会馆遗存
  在东庄湾6号,三开间二进深门楼。几经修葺,保存较差。
  陈宅(见本章第二节)
  俞氏旧宅(见本章第二节)郑元记(见本章第二节)
  “金万堂”宅第(见本章第二节)
  陈宅
  在九思弄1—2号,坐北朝南四开间一进深建筑,民国早期建筑,是重兆陈云轩在双林之宅第。抗战前后,曾作为民国时双林镇镇公所、民国吴兴县路东办事处等,解放后曾作为双林人民法庭,保存尚好。
  启泰当铺
  在今墨河画苑西侧、庆苑公园西北,占地面积1680平方米。建于清同治年间,清末双林镇四大当铺之一,曾作粮库,以及粮管所属食品厂,现已双林粮管所出卖给私人。内部结构损坏严重,外墙近一半保持原状,石灰石墙脚保存基本完整(50米×35米×1米)。
  钮裕成丝绢行
  在双林镇沈家桥南堍,四开间门楼,四进深,西旁有打线弄,原为前店后机房工场,是双林镇清末由经营丝绢转营丝绸业之仅存房屋遗址。
  耶稣堂、天主堂(见寺观教堂节)
  其他
  双林镇现存市河及石研口、石砌帮岸、石板弄。澄心庵古香樟树和梁希故居古银杏树都值得保护。

知识出处

双林镇志

《双林镇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发行中心

编史修志,是文明的特质、是社会的责任。它挖掘、整理、保护着人类世代相传的、最宝贵的公共遗产,意义十分重大。是让双林的历史产生新的活力,文脉得以传承,对双林的经济社会发展大有裨益。双林,旧名东林村、东商林、曾名桑林,明永乐三年(1405)改名双林镇。境内花城遗址出土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时代的黑衣陶豆把、壶、匜、罐、觚、玉环等,可见双林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4000年前。从那时起双林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进行着艰苦卓绝的伟大创造。

阅读

相关地名

双林镇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石街
相关专题
砖街
相关专题
石路
相关专题
水镜寺
相关专题
东岳庙
相关专题
文昌阁
相关专题
斗姥阁
相关专题
澄心庵
相关专题
太君堂
相关专题
福田教寺
相关专题
曹公堂
相关专题
吉祥庙
相关专题
灵济寺
相关专题
灵隐庵
相关专题
陶庵
相关专题
广陵观
相关专题
耶稣堂
相关专题
天主堂
相关专题
洪城遗址
相关专题
丁泾遗址
相关专题
邢窑遗址
相关专题
盛林山遗址
相关专题
荣村遗址
相关专题
谢村遗址
相关专题
宝塔漾遗址
相关专题
效五圩遗址
相关专题
俞家兜遗址
相关专题
花城遗址
相关专题
花盘兜遗址
相关专题
山后头遗址
相关专题

相关作品

还金亭
相关作品
见一亭
相关作品
碑亭
相关作品
纸罐亭
相关作品
楫印桥楫印
相关作品
丁家堂子
相关作品
西楼
相关作品
陆珩府尹第
相关作品
沈秱中丞第
相关作品
乡贤姚学塽第
相关作品
郑祖琛中丞第
相关作品
徐有壬中丞第
相关作品
嘉遁园
相关作品
沈家园
相关作品
非园
相关作品
涉园
相关作品
湾西小圃
相关作品
梅花庄
相关作品
公余庄
相关作品
三林庄
相关作品
北庄
相关作品
颦三庄
相关作品
懋哉别业
相关作品
梅雪窝
相关作品
也足轩
相关作品
锦香亭
相关作品
癖居
相关作品
木石居
相关作品
伴石居
相关作品
半亩园
相关作品
梅花书屋
相关作品
严我斯少宗伯第
相关作品
沈澜太守第
相关作品
李宗莲进士第
相关作品
苕南吴宅
相关作品
罗汉里李宅
相关作品
千亩山吴宅
相关作品
镇西杨宅
相关作品
经堂巷高宅
相关作品
胡善庆旧宅
相关作品
陈锡藩旧宅
相关作品
陆宅
相关作品
陈氏宅第
相关作品
虹桥蔡宅
相关作品
沈史曾旧宅
相关作品
天成里陈宅
相关作品
天成里胡宅
相关作品
沈河坊9号民宅
相关作品
东庄湾蔡宅
相关作品
汪宅
相关作品
九思弄沈宅
相关作品
油车弄蔡宅
相关作品
南競路潘宅
相关作品
许宅
相关作品
王英甫旧宅
相关作品
蒋家弄汪宅
相关作品
旗杆埭陈宅
相关作品
港北埭陈宅
相关作品
双林粮仓
相关作品
大观楼
相关作品
赵宅
相关作品
九思弄2号陈宅
相关作品
轧米车间
相关作品
贞节祠
相关作品
曹孝子祠
相关作品
天佑圣祠
相关作品
吴总管祠
相关作品
郑氏祠3处座
相关作品
黄氏祠2座
相关作品
蔡氏祠2座
相关作品
二牌坊
相关作品
绣衣坊
相关作品
百岁坊
相关作品
烈女坊
相关作品
贞女坊
相关作品
贞烈坊3座
相关作品
双节坊
相关作品
祖孙双节坊
相关作品
妯娌双节坊
相关作品
节烈坊
相关作品
节孝坊19座
相关作品
节孝木牌坊
相关作品
孝子坊
相关作品
姑嫂双节坊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