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历代人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双林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121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历代人口
分类号: C921
页数: 3
页码: 66-68
摘要: 明以前,双林区境东有洪城,南有花城,西北有古城,北有邢窑和谢村,均户不过百,人口不过千余。
关键词: 城市人口 历代人口

内容

明以前,双林区境东有洪城,南有花城,西北有古城,北有邢窑和谢村,均户不过百,人口不过千余。
  明洪武十四年(1381)颁黄册,东西两林村也户不过百,口不过千余。
  明成化时东林已逐衰落,西林村渐兴,人口倍增,东西林共有人口近五千余人。
  明崇祯年间(1628—1643),征烟户册,实有户三千余,人口一万六千余。
  清初,兵燹流离,人口减少百分之十左右。
  清顺治十三年(1656),双林人口日集,侨民日增,实有户三千四百多,人口猛增至二万一千多,其中90%为主户,其他为客户。可谓接近宋制,四千户以上,人口达二万以上为望县的标准,双林可称望镇。
  清咸丰三年(1853年),由郡城团防局编查双林镇实户有五千多户,人口三万多,接近四万。
  清咸丰十年(1860),人口骤减百分之二十。
  清同治三年(1864),据郡城抚恤局统计,双林孤寡老幼在册已有三千余人,总人口一万六千余人。
  清光绪二年(1876),双林镇实户有二千零九十四户,人口有九千一百七十四人,加上“四乡”则为七万六千人。
  清光绪六年(1880),双林镇有实户二千六百六十户,人口有九千零六十四人。
  说明:以上资料数据来自民国《双林镇志》。
  民国元年至27年(1912—1938),双林区境内经济发展兴旺,人口有所增长,据经济贸易资料显示,双林镇人口最多时达到13000多人,但由于街道狭小,发生多次重大火灾,遭到重创,人口时多时少。日本侵略军占领双林后人口骤减,双林镇总人口下降到6000多人。民国35年(1946)4月1日,人口普查。民国37年(1948),秋双林区总人口75643人、户数20415户,男41557人、女34086人。
  1951年10月发证,总人口73967人,户数20129户,其中男40273人、女33694人,其范围是双林镇9个乡,693个自然村。同年12月统计,双林镇(居民)共2359户,人口8725人,其中男4765人、女3960人。居民农户182户,720人(居民农户为人居住在镇上,耕作农村田地)。
  1955年,全区1个镇9个乡总户数21418户,总人数77644人。
  1964年,按现镇境统计,总人口61595人,其中男33272人、女28323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两次因建新安江和三峡水库共有520名移民迁入双林区境。
  1982年,按现镇境统计,总人口70822人,其中男37360人、女33462人。
  1990年,按现镇境统计,总人口74753人。
  2000年,全镇总人口76532人。
  2010年,全镇总人口87778人,其中:农业人口54510人、居民人口14103人、外来人口19165人。出生人口456人,出生率6.65‰‰,死亡686人(男376人,女310人),死亡率10‰,自然增长率﹣3.35‰。
  1949—1951年双林区乡村人口统计表表1-11
  1953年双林镇及各乡人口数表1-12续表1-12

知识出处

双林镇志

《双林镇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发行中心

编史修志,是文明的特质、是社会的责任。它挖掘、整理、保护着人类世代相传的、最宝贵的公共遗产,意义十分重大。是让双林的历史产生新的活力,文脉得以传承,对双林的经济社会发展大有裨益。双林,旧名东林村、东商林、曾名桑林,明永乐三年(1405)改名双林镇。境内花城遗址出土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时代的黑衣陶豆把、壶、匜、罐、觚、玉环等,可见双林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4000年前。从那时起双林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进行着艰苦卓绝的伟大创造。

阅读

相关地名

双林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