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主要工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双林绫绢织造技艺》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1172
颗粒名称: [壹]主要工序
分类号: TS146
页数: 14
页码: 66-79
摘要: 双林绫绢传统手工技艺生产流程工序严密,主要有浸泡、翻丝、整经、络丝、并丝、放纡、织造、练染、批床、砑光、检验、整理等大小工序。
关键词: 绫绢织造 主要工序

内容

双林绫绢传统手工技艺生产流程工序严密,主要有浸泡、翻丝、整经、络丝、并丝、放纡、织造、练染、批床、砑光、检验、整理等大小工序。
  1.浸泡:选用的丝是白厂丝,首先将每七股白厂丝整个卷成一卷,浸泡在加有乳白色柔软剂的漆石缸中(现多为不锈钢缸),一般是3千克的柔软剂调配在0.4立方米水中,搅拌均匀,水温要控制在
  45摄氏度左右。放一件丝在里面,有十二包,每包5千克,共60千克,要完全浸泡透,浸泡时间在一个小时左右。等柔软剂完全被丝吸收进去,水变清澈后,将水放掉。再将浸泡后的白厂丝放入脱水机中脱水、晾干(以 浸泡前都是直接将丝绞干放在竹竿上抖松晾干)。最好是阴干,不要直接放在太阳底下晒干,晒了容易使丝发臭。阴干的蚕丝在织造时柔软,富有弹性,不易断头,达到松、软、滑、爽的感觉。
   双林绫绢织造分三个步骤,一是准备,二是织造,三是练染。双林绫绢织造的准备由经向和纬向两个部分组成。
   经向由翻丝、整经两部分组成。
  2.翻丝:把已浸泡晾干的蚕丝放在绷架(也称络丝车)上,一般经丝络在六角竹签,绢的纬丝络在筒子上(两根以上并丝)。断丝和毛丝通过操作工掌控,遇到断丝要结头,有特定的手势,咔结的牢固性最好,可以将两节断丝连在一起。遇到毛丝就将其剪掉。卷绕 阴干的时候还要注意保持丝一定的张力,掌握一个度,大约在5克左右,避免拉损、拉白,以确保产品的质量。
  3.整经:采用分条整经车,将已卷绕在筒子上的丝线,按绫绢品种的规格要求卷绕在整经车大圆框上,然后退卷到经轴上供织造之用。在将丝线退到经轴上时也要注意一定的张力,一般不能低于织造张力,特别是回轴张力,以确保产品的质量。牵经一般1500米一个经轴。
   纬向由络丝、并丝、放纡三部分组成。
  4.络丝:老法是手工络,将六角竹签中间一孔插入长约50厘米的木棒(前细后粗),其中15厘米左右插入六角竹签中,将六角竹签 翻丝固定在木棒上。将四根光滑小竹头用木板固定四个角,大小正好将丝片绷挺,放在地上。人坐在凳子上,单根丝从四根竹头外面拉出来,将丝头绕在竹签上,熟练地操作将竹签棒高速转动,并将丝绕在六角竹签上。
  5.并丝:根据产品的规格和要求,在并丝车上将几根丝线合并成一根股线。并丝是绫绢生产的要求。供耿绢使用的,是将三根丝线合并成一根股线。
   并丝
  6.放纡:老法是在纺纬后,用手将卷绕于竹签上的纬丝浸湿后,用纺车绕于竹管(纡管)上。现在用放纡车把已并好的丝卷卷绕到纡管上以供织造使用。同样也要控制好张力,如果力量太大,会影响织造工艺,会造成吊白,形成亮丝,若力量太小,在织造的时候会被“吐”出来,空的称为“纡管”,卷绕满的称为“纡子”。
  7.织造:根据产品的规格和要求,把经轴放在织机上,通过织机织成绫绢。花者为绫,素者为绢。
   原始的织机为木制手工抛梭织机,俗称“手身机”,以生产平纹绢。
   织造是绫绢织造技艺中的核心工序,下面简述其在历代的发展情况。
   唐时,“手身机”从木制手工抛梭织机发展成手拉提花机(简称“花机”)、素机两种。花机又称“花楼机”,由两人操作,一人高坐 放纾于花楼提线,织工掌机织造,上下两人配合织造出花纹织品。素机则要靠腰部用力,又称“腰机”,一人自控自织,织出平纹织品。从唐代至宋、元,双林绫绢中的“乌眼绫”、“盘条缭绫”以及其他花色锦绫,即用“花楼机”织造。
   宋、元时期,这种“花楼机”和“腰机”在织户中不断改进,并投入使用。
  至明代,已趋完善,“花楼机”除可织提花织物外,装置“走桥”配件后能织高级素罗和小提花织物,这种小提花织物机就是当今丝织商标机的雏形。“腰机”经改进和发展为水平架经、两脚交换踏蹬,形同“花楼机”之小机样。
   清初,花楼机式小机(亦称小花栖提花织机),已普及于双林区境农村各织户。后来,出现的新织物品种绉与绫、绢,都是以这种织机织成的。
  1988年7月,双林镇镇西竹匠湾村发现一台小花楼提花丝织机,其类型和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的小花楼提花织机极其吻合,现由中国丝绸博物馆收藏。经专家考证,该织机年代为清道光至咸丰年间(1821-1861),或更早些。据该织机原机主王菊英老人及行家证实,这种织机是几经改进后的小花楼提花织机的一种普及机型,功能较完善,可根据需要织造出多种绫绢品种,为广大织工所喜爱,所以当时在双林民间广为流传。
   小花楼提花机 该机总长5.15米,机式前倾,后平分为两节,经面倾斜。机身高
  2.85米,高处为楼,织机关键装置一应俱全:门楼长1.24米,宽75厘米;老鸦翅为竹制,共五片,长1.71米;铁铃为木制,共五片,长0.94厘米;花楼高98厘米,宽58厘米;杠长1.05米,木齿分二,一为六档,一为四档;称庄高90厘米;盘的上盘有竹片十六根,下盘有竹片十八根,长各66厘米;脚长54厘米;叠助为竹制,长2厘米。唯缺眠牛木,发现该机时,机户用两块土砖代替。其中老鸦翅和铁铃比宋应星《天工开物》所记各多一片,更有利于织造。织机装造是掉耙丈纤的衢盘分花式,其花本直接贯穿于提花丈纤上,操作较简便省力。拽花工不仅可用臂力,还可借身体后仰的重力拉拽纤线。织造工与拽花工两人配合操作,拽花工高坐花楼之上,用手提拉花束综,跟横线一梭;织工坐在下面机板上,双脚踏着踏杆,带动综框升降,并进行投梭引纬。
  明清时,用这种小花楼提花丝织机所织的双林绫绢,花绫少则二百根花本纬线,其花本纬线平均分在四耙上。花绫地组织为五枚经缎纹,花组织为五枚纬缎纹。一名熟练织工从早上6时至午夜12时,一般可织绫绢三匹左右(旧时绫绢每匹长13市尺)。
   民国初,原来普遍使用手工抛梭机、手拉提花机,逐步改用纸板提花机,一机一人。
   抗日战争前,双林区境内有人引进极少量瑞士和日本产同等新式提花机、木制电力机、手拉铁木机等(俗称铁龙头提花机)。
   新中国成立后,双林镇西、莫蓉一带乡村机户仍使用木花机织绫绢。1958年后,这种传统的小花楼提花丝织机几乎绝迹。
  1958年6月,双林绫绢厂正式建立,收集铁木丝织机二十五台,但仍为人力织机。主要生产花绫,练染仍以手工为主。后逐步改造成电力织机。
  1982年,双林绫绢厂在新建厂区内引进较先进的杭州纺织机械厂生产的ZK272丝织机二十五台,连同铁木丝织机共有织机
  一百六十五台。
   至1990年底,双林绫绢厂拥有各类丝织机二百二十四台。
  绫绢织造机无论是老式织机还是现代织机,都由开口、投梭、引纬、打纬、送经、卷取六大环节完成织品。在具体操作织机时应:勤查绫绢面,灯到(即用灯照到撬的高低、罗纹档、筘路等);眼到(及时监控头路、叉绞、糙、毛丝、夹起等);手到(常摸有无倒断头、缩行等);查飞行梭子纡线容量大小、绫绢面幅、综前筘后经面,重点把握绫绢两边平挺;机前应逆时针环形巡回,机后外圈巡回阔机,内圈巡回狭机;勤清绫绢面,勤通绞,对结手势匀,移绞棒手势轻,理缠头、借头、边头,拣清毛丝,修清长结,理清糙块,分清绞头,防止移断头,叉绞路,宽急经,通绞挡及小边垂头着地;预防和经常检查机子运行中有无焦臭味,听梭子有无异音,注意梭子投梭快慢及运行状态,照综框夹头(绳)、花机梁子绳、绞板及相关连接件有无松动,梭子有无松动,梭身有无发毛。
  在对蚕丝原料挑剔上要分档,根据不同要求分品种使用;定下原料后,应试染、浆、织和新品试样;织机房环境、设备、工具保持清洁卫生、无油污渍;保持织物干、湿、燥合适度;温度上要夏季降温,秋冬保暖,相对湿度可在80%偏上;在操作上,特别是素机,要查皮结、打梭棒、窗脚、牵头、梭子、纬密、绢面情况;花机做到织时的对色、对花、揩钢筘、皮结洋元、幅面下镜面以及检查轧梭保险;及时并经常对织机检修、保养,以保障织机的正常运行。
  8.练染:最原始的练染过程为:先订襻,然后精炼。精炼采用锅子(1970年前多用汤锅,即铁锅上面加一圈很大的木桶)。锅里放一担清水,放两粒蚕豆大小的纯碱,烧滚。然后放石灰(石灰为主,碱为辅)。同时,用淘箩装草柴灰或桑柴灰,下置水缸,由一人在上浇水,将草柴灰或桑柴灰水滤到水缸里,再盛到锅子里,与石灰水放在一起,从水烧滚到落绫绢大约一刻钟,然后在清水缸里出水。再用猪胰子滤绫绢滤过夜,用这种动物生物酶使丝脱胶,并使丝质保持必要的强度。再次放到临近的河里用清水出水,晾干。现在已经很少用这种方式了。现在的绫绢练染生产工艺流程如下: (1)订襻:把码好的绫绢用针线沿边均匀分档订上襻,穿上竹竿,待用。
  (2)挂练:软化后把水烧开加料(纯碱、雷帮、泡化碱、保险粉等),把蒸汽关小,使水达到沸而不腾,然后将绫绢用光滑的竹竿夹入锅炼熟,大约需要一个小时,然后将绫绢出水出干净,继而进行脱水。
   (3)缝头:将脱干后的绫绢抖开放平,把每个头缝在一起,两头缝上机头布,待用。
  (4)染色:将缝好头的绫绢放在机缸一侧,把机头布穿好,放适量的水将绫绢卷上,并把边卷齐到机缸滚筒上,将水放掉,再注入适量的清水并加入匀染剂,将配好的染料搅匀,用滤网过滤后加入一半,在常温下开始第一道染色(染深色的是60摄氏度的水)。
  当绫绢全部卷到机缸一侧的滚筒口后,将剩下的一半染料加到另一侧,搅匀后再染色(即第二道上色)。第三、第四道加盐促染,升温至100摄氏度。第五道待走到绫绢缝头时将机缸停下,剪小样比色,如果色白基本一致,脚水比较干净,就再走两道高温即可(染色较深的要多走几道高温)。如脚水颜色比较深,绫绢颜色比较浅的,再加冰醋酸,稀释后分两次加入,使脚水与绫绢颜色较接近为止。
  (5)出水:将机缸内的染色水全部放尽,再加入清水(流水常温走一道,深色的再走两道60摄氏度的),出干净为止,出水后将水全部放掉,再注入适量清水加温至40摄氏度左右,再加入固色剂适量,走一道,再上卷,翻到小滚筒上。深色的多走几道。
   (6)整理:将上卷好的绫绢拿到整理机上穿好机头布进行烘干、整理,直至平整为止。
   (7)码尺:将烘干的绫绢放到干净的地方,用码布机测量米数,码好、理齐。
   双林绫绢的仿古产品还要增加批床和砑光两道工序。
  9.批床:批绫绢一般需要两人,俗称上手和下手。上手一般是精通此技艺的老师傅,下手一般是出师的小师傅。批时同样需要密切配合,先批绫头,再批绫身。批时,上手一手拿着刮子,整理绫的经纬丝,一手拿着绫绢,脚、膝盖顶着滚筒,劳动强度很大。上手一边批一边喷水。绫绢的经纬向、正反面都要批匀,稍干燥后,用沾有菜油之布轻抹绫绢面,使绫绢的面张好看,花色、光头都直显出来。
  10.砑光:因桑蚕丝粗细不匀,织好的绫绢成品,通过石元宝砑光这道工艺技术,反复磨压,使桑蚕丝的形状由圆形变成扁形,增加绫绢的密度、柔韧性和光滑度。先将一枣木轴辊绫绢置于底座盘上,然后放上石元宝。石元宝的两侧放置一木架,踹时,由练染工扶着木架两边的扶手,脚踩两边的元宝脚,左右踹动。元宝踹得重,踹得足,这样才能使绫绢的丝扁平,使绫绢的面平整、密实、光洁,花形突出,质量好。石元宝砑光需两道,第一道砑光后,在批床上倒轴(将绫绢从里层倒向外层),再进行第二道砑光。然后在批床上将练染时不慎有批裂的地方,逐段以手工刮子把丝排匀。此工序和工艺在过去生产绫绢时因用的原料蚕丝为土丝、肥丝,粗细不匀, 砑光人工织造,紧密度相对不一致,因而必经石元宝这一道工艺和工序,可使绫绢织物光滑、紧密、织地均匀。如今,如故宫博物院等单位,对绫绢有特殊要求,也需经这道石元宝碾轧工序和工艺。并对经此工序的绫绢取了一个专用名称,所谓“扁丝绫绢”。
  11.检验、整理:将生产好的绫绢成品,先放置在码布机上测量米数,然后剪去带进去的毛丝,分出正、次品,最后将绫绢整理后卷起来。包装整理时,要将绫绢成品平放在工作台上,不可用手去折碰(砑光后的绫绢纤维松散,组织结构易被破坏,一碰就要破裂),要用两根竹片,厚1厘米,长50厘米,前面稍细,并且打磨得非常光滑, 检验、整理用两根竹片将绫绢折叠成约20×10×6(厘米),包装入袋。

知识出处

双林绫绢织造技艺

《双林绫绢织造技艺》

出版者:浙江摄影出版社

《双林绫绢织造技艺》是浙江省湖州市的地方传统手工技艺,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根据记载,东晋时期双林就已经盛产绫绢,到了唐代,双林镇绫绢被列为贡品,并远销日本。双林绫绢织造技艺以其轻似晨雾、薄如蝉翼、质地柔软、色泽光亮而著名,被誉为“丝织工艺之花”。其生产流程工序繁杂而严密,是中国丝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双林绫绢织造技艺》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双林绫绢织造技艺的历史、传承、发展以及制作过程和技术要领。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可以深入了解双林绫绢织造技艺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阅读

相关地名

双林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