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林绫绢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双林绫绢织造技艺》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1163
颗粒名称: 双林绫绢概述
分类号: G254.3
页数: 46
页码: 4-49
摘要: 绫绢是绫与绢的合称,『花者为绫,素者为绢』,用纯桑蚕丝织制而成。它在我国传统农业工艺品中是占有重要地位的产品,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代纸作画、写字和装裱书画的必备佳品。
关键词: 信息描述 双林绫绢

内容

绫绢是绫与绢的合称,『花者为绫,素者为绢』,用纯桑蚕丝织制而成。它在我国传统农业工艺品中是占有重要地位的产品,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代纸作画、写字和装裱书画的必备佳品。
   双林绫绢概述 双林绫绢概述 [壹]绫绢的原产地——双林 在我国传统的丝织品——绫、罗、绸、缎中,绫,也就是绫绢居于首位。绫绢是绫与绢的合称,“花者为绫,素者为绢”,用纯桑蚕丝织制而成。它在我国传统农业工艺品中是占有重要地位的产品,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代纸作画、写字和装裱书画的必备佳品。而要说起生产绫绢的地方,最主要的产地就是湖州市双林镇。其地所 双林镇所属的湖州市南浔区历史悠久、人文昌盛产绫绢,素以轻如朝雾、薄似蝉翼、质地柔软、色泽光亮著称,是丝织工艺中的一朵奇葩。
  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境内的双林镇,北濒太湖,南接杭州,东望上海,西连湖州,是镶嵌在杭嘉湖平原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历史悠久、经济发达、物产丰富、人文昌盛,是江南有名的水乡古镇。据双林镇附近的洪城和花城古文化遗址发掘考证,早在三四千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汉、唐时已成村落,名东林。南宋时,北方商贾随宋室南迁集居于此,故又称商林。林西二里有村,曰西林。明永乐年间,东林衰落,西林兴起。明永乐三年(1405),东林、西林两村合并,正式设镇,并更名为双林,镇名 双林古镇是典型的江南水乡
  一直沿用至今。因此,双林是一座拥有六百多年历史的文化名镇。
  双林镇河道纵横,风光旖旎,是著名的桥乡,古镇域内以桥多、水多闻名,镇内四周环水,津梁相连,传统民居都临水而建,是一派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风貌。双林历史上曾有一百五十二座石桥,素有“开窗见河、出门过桥”之说,至今尚有
  二十一座之多,且形态各异、古朴雅致。虹桥、望月桥两桥秀美雅致,万元桥、化成桥、万魁桥三桥则气势磅礴,金锁桥、耕坞桥、永丰桥、镇安桥、积善桥等也各有特色。它们和河道及两岸传统民居配合,水波桥影,虚实相映,瑰丽多姿,构成了独特的水乡古镇景观视廊。其中以“三桥”为代表的桥文化景观近视依依相望,远眺层层 双林“三桥”相叠,为江南仅有,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在省内乃至全国有一定的知名度。
  双林镇人文荟萃,名家辈出。据史料记载,明清两代双林镇中举者一百十六人,进士及第者二十三人,近现代及当代更是群星璀璨。较著名的有:清代道光六年(1826)平定新疆张格尔叛乱、时任兵部职方司郎中的姚学塽,清代官授户部郎中、精通天文数学的江苏巡抚徐有壬,新中国第一任林业部长、中科院学部委员、林学家梁希,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当代左笔书法家费新我,中科院学部委员、中医学家叶桔泉,丝绸业巨头、实业家莫觞清、蔡声白翁婿,沪上国际贸易的先驱、参加开国典礼的沈子槎,上海沪剧团团长、现代沪剧表演艺术家丁是娥,重走长征路的著名报人、《经济日报》常务副总编罗开富,当代舞蹈表演艺术家姚珠珠……名人大家,不胜枚举。刘伯温、徐文长等历史人物也在双林镇留下史迹和口承传说。
  双林镇交通便捷、经济发达。明代陈所志《双林赋》曰:“按双溪之巨镇,实归安之沃区,东连携李,北枕姑苏,南峙含山,西带菱湖,系嘉杭之捷径,通吴松之往来。”可见双林镇不仅物产丰富,而且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而今的双林镇,交通更为便利,申嘉湖高速、湖盐公路和正在建设中的新318国道穿境而过,黄金水道长湖申航道、湖嘉申线纵贯南北,区位优势明显。双林也是经济强镇,曾多次入选浙江百强乡镇,同时还是省级中心镇、省改革试点小城镇。
   双林古镇街景 双林旧绢巷镇内规模以上企业林立,久立集团、丝得莉集团、先登电工、双狮链动等企业均是同行业的佼佼者,饮誉国内外,为湖州市的工业强镇。
  双林古镇地处江南水网地带,是有名的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故而民风淳朴,物产丰富。因盛产蚕桑,缫丝业发达,尤以绫绢最为著名。绫绢历史悠久,以“轻、薄、亮、雅”著称,从唐代起,绫绢即为贡品。明代,双林倪家滩村倪家所织的龙绫,龙睛突出,有光泽,世称“倪绫”,为朝廷专用。明嘉靖年间,双林已成为拥有上千家织户的大集镇。据史料记载:“吾镇女工以织绢为上,习此者多而出息亦巨,机声鸦轧,晓夜不休,古风可溯。”因此可以说,双林镇的兴起、发展和繁荣与丝织业尤其是绫绢的发展密不可分,称双林为“绫绢之镇”实不为过,而绫绢也已经成为双林的金名片。
   [贰]绫绢发展简史 绫绢是真丝织物的两个品种名称,是绫与绢的合称,“花者为绫,素者为绢”。现代的绫与绢,为丝织物大类名称。
  绫:属于斜纹组织的织物。斜纹组织的特点是使织物的经纬浮点呈现连续斜向的纹路。绫斜向的纹路又和一般的斜纹不同,实际上是现代纺织学上所说的“变化斜纹组织”,多半呈现山形斜纹或正反斜纹。东汉应劭《风俗通》云:“积冰曰绫。”说明绫的纹理细净,似冰凌,故一般认为绫是以斜纹为基础组织,具有如冰凌状特殊光泽效果的丝织物。而织物的斜纹织法在殷商时期就已出现。
  汉代刘熙的《释名·释采帛》说:“绫,凌也。其文望之如冰凌之理也。”冰的纹理呈“∧”形,具备摇曳的光泽。绫主要用于装裱书画。
  绢:平纹组织,质地细腻、平整、挺括的织品。《释名》云:“绢,姬也,其丝姬厚而辣也。”姬,古坚字,嵘同疏。清代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绢,粗厚之丝为之。”颜师古注:“绢,生白缯,似缣而疏者也。”说明绢为生织,织后练染,色白质轻,是较粗疏的平纹类丝织物。绢主要用于代纸作画、作书。
   双林绫绢的生产历史非常悠久,源远流长。据1958年双林镇西 新石器晚期绢片标本北的湖州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发掘,发现有未炭化的呈黄褐色的绢片。经测定,系家蚕丝所织,平纹,经密每厘米五十二根,纬密每厘米四十八根,与当今的绢织物结构基本相同。可见在距今四千七百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湖州就有了世界上最早、最精美的丝织绢片。
  故宫博物院藏品商代玉戈上,留有云雷纹绢的残痕,是早期的绢织物。河南信阳长台关楚墓出土的菱纹绢、湖北江陵马山战国墓出土的龙凤纹绣绢等,其织造技术已十分精湛。从《夏书》开篇的《禹贡》中可见,所分九州之中有六州贡丝绸,数兖、扬二州最华贵。扬州贡“织贝”注说:“锦名,织为贝文,诗曰贝锦是也。”双林时属扬州域内。文献又记载,大禹治水后在会稽庆功,“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可见,当时江南已有较大规模绢的生产。
   春秋时,双林区境先后属吴、越、楚疆。《采葛妇歌》曰:“女工织兮不敢迟,弱于罗兮轻霏霏。号絺素兮将献之,越王悦兮忘罪除。
  吴王叹兮飞尺书,增封益地赐羽奇。”后历经六朝,又经唐、宋、元三代,双林已成为“丝绸之府”湖州所产丝绸中的绫绢及其丝织品的重要产区。
  三国时,湖州隶属东吴,所产绫绢已享盛名,有“吴绫蜀锦”之称。东晋时,绫称吴绫,绢称白练。东晋太元六年(381),王献之任吴兴太守时,已用白练书写。南朝宋时,绫绢已成为当时对外贸易的拳头商品,大批绫绢经由广州等地出口到林邑(越南)、扶南(柬埔寨),以至天竺(印度)、狮子国(斯里兰卡)等南海十多个国家。梁时,因梁武帝小名阿练,避讳改练为绢。
   唐代时,绫已非常流行,生产遍及全国。唐武德四年(621),乌程县置贡乌眼绫。开元年间(713—741),岁“贡丝布”。明成化《湖州府志》记载:“湖绫,唐时充贡,谓之吴绫。今有二等散丝而织者,名纰绫……”另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润州有水纹绫、方纹绫、鱼口绫、绣叶绫、花纹绫;苏州有排绫;湖州有御服乌眼绫;杭州有白编绫、绊绫……品种之多,不胜枚举。双林已具相当高的织绫技艺,已能巧妙地运用不同斜纹纺织,互相衬托出花纹,使花形如隐似现。著名诗人白居易曾有“异彩奇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的佳句给予绫高度赞美。吴绫、乌眼绫等均为朝廷贡品,并远销日本等国。
  宋代时,双林绫绢生产已十分兴旺。湖州设有织绫务,有两个任务,一为朝廷岁贡绫绢,二为朝廷输送织工。宋太平兴国二年(977),京成少府监属下的绫院从湖州织绫务调来织工二十名至汴京。嘉泰《吴兴志》称:“湖丝虽遍天下,而湖民身无一缕,可慨!”宋人洪迈《夷坚志》记:“湖州陈小八以商贩缣帛至温峪。”还宋锦有“秀才六人结伴赴省试,买一百匹绢纱,由仆人挑着去京城临安”等文字,可见,其时绫绢买卖盛行,“行商坐贾之所萃”。时岁贡花绢一万匹、绫五千匹、绸四千匹、丝和绵各五万两,数量相当惊人。
  双林绫绢的织造与印染、生产与销售已实行专业分工。织户环聚东林织旋漾与西林纱机𪤆,染绢的皂房则集中在耕坞桥一带,漂洗皂绢,染黑了桥下的清水,“墨浪湖”即由此得名。从此,双林别称“墨浪”。
  自元代起,双林绫绢翘楚于东南,开始独占鳌头,东林普光桥东首“有绢庄十座”,普光、响铃二桥前后都设绢市,“每晨入市,肩相摩也”,“凡收绢,黎明入市曰上庄,辰刻散市曰收庄”,市中有 双林墨浪河旧影(黄笃初摄影,黄晓帆提供) “司岁”、“司月”等主事,绢庄收购机户所售绢纱。至元二十九年(1292)初夏,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游记》中写道:“当地居民温文尔雅,衣绫罗绸缎,恃工商为活。” 至明永乐三年(1405),东、西两林合并设镇后,绫绢行业更趋发达。其中销往苏州与福建等地的就达十万余匹。明崇祯时,双林已成为拥有机户八千户、从业人员一万六千余人的丝织业大镇,双林也由此成为全国蚕丝织业的贸易重镇。明代学者茅坤说:“至于市镇,如吾湖归安之双林……所环人烟,小者数千家,大者万家,即其所聚,当亦不下中州郡县之饶者。”这一时期,绫、绢巧变百出,产品名目繁多,有花有素,轻重兼备。常年生产的绫有包头绫、帽顶绫、乌绫、裱绫、倪绫、安乐绫、板绫等。绢有包头绢、杜生绢、冬生绢、夏生绢、禳绢、官绢、灯绢、裱绢、矾绢等。其中以倪绫、包头绢、包头纱最负盛名。朝廷奏本专用双林的倪绫。据《双林镇志》载:“按本镇之绫,以东庄倪氏所织者为佳,名为‘倪绫’。盖奏本面用绫,上有二龙,惟倪姓所织龙睛突起而有光,他姓不及也。”倪绫为一时极品。明成化十年(1474)有记:“双林包头绉(包头纱,起于明天启年间),唯双林一方人织之。”其中姚氏生产的最为著名,通名“姚本”。包头绢、包头纱唯双林一方人用丝与绵交织而成,均用作妇女首饰与男子裹首罩面防风沙。按其花式,最初只有平纹的清水包头。
  其后,有四季花、西湖景、百子图、百寿、双蝴蝶、十二鸳鸯、福禄寿喜、八宝龙凤、云鹤、盆景、花篮等。按长度有连为数丈,有开为十方,轻者二三两,重至十五六两。名目有加长、放长、中六、真清、福清、提清、荡胶、缎本、轻长、加阔、连分、西清、行脚地等。明女梁小玉《双林包头》诗赞曰:“轻霞薄雾小香罗,傍着蝉鬟香更多。最爱春山缥缈上,横妆一带浅青螺。” 清代,双林镇绫绢生产遍及区境内各乡村,有苕南西阳丁泾一带,纱机𪤆一带,镇西倪家滩、雉头村、竹巨湾、莫蓉白华桥等地,有机户一千多户,大都自己养蚕、缫织。清康熙四年(1665)正式奉文,按“一条鞭”征解,实行银赋税合一征银。但各类名目甚多,如:合罗丝、串白绵、上白绵、黄白绢、本色绢、农桑绢等依然存在,除丝外,绸绢产量达三千零五十七匹。其中双林所产的倪绫仍达京师,有清代周映清《春蚕词》为证:“自古西阮说蜀都,而今产丝只西吴。尚方岁制山龙服,除却湖州处处无。” 绫绢行销各省,且达日本,有龙绫、云鹤、洋花绫、三二素绢、尺八纱、尺六纱诸名,染以彩色,输运各埠,业此者设分庄于上海、苏州,岁值银约十余万元。绫绢生产则形成专业生产规模,除倪绫、包头绢、包头纱外,产品转向以裱绫、裱绢为大宗。裱绫、裱绢主要用于装潢书画,裱绢还用于装饰墙壁。裱绫有龙绫、云鹤绫、洋花绫等;裱绢有三二素绢、尺八纱、尺六纱等。清道光、咸丰年间,绫绢多由小花楼提花机以不同的工艺品种织造。同治中,倪绫世家倪 《双林镇志》上关于绫绢的记载(周凯提供)氏将倪绫工艺传于独生女梅英,梅英嫁与倪家滩王姓后,授技艺于全村及附近的纱机𪤆、里庄、雉头村等地,并设计生产纹绢、双凤绫、滕玫、喜鹊等新品种,倪绫得以大扬其名。是时,绫绢贸易除丝行、绢庄外,还有各种居间商(贩子)、小商人(拆丝庄)等。清人姚文泰在《双溪棹歌》中咏其盛况云:“侵晓衣冠上绢庄,满街灯火似黄昏。吴舲越舶纷来到,姚本风行遍四方。”道光后,杭州、苏州庄家多半仿照绫绢,但“总不及双林之密”。其中冰纱也为双林独造。
  每匹不过一二两,花素皆备,且善染色。据《双林镇志》记载:当时的绫、绉、包头纱“销福建及温、台等处,沿海舟人用于裹头,盛时销到十余万匹。”而裱绫、裱绢“行销各省且达日本……输行各埠,业此者设分庄于上海、苏州。销路乃更发达,岁值银约十万元。” 民国八年至十年(1919—1921),双林绫绢生产进入鼎盛时期。
  当时,镇上机织作坊和打线、牵经等工场粗具规模,有绫绢专业户和半耕半织者一千多户,境内共有脚踏手拉织机两千多台,从业者达 旧时的绸缎局兼营绫绢生意五六千人。几乎家家养蚕自缫,户户织绫绢,年产绫绢达240多万米(还不包括其他丝织品)。此后几经兴衰,至抗日战争时期,绫绢生产萎缩而衰落,新中国成立前夕,已处于奄奄一息的状态。
  新中国成立之后,绫绢这一传统产业才逐步得以恢复。20世纪50年代初,镇西乡尚有织机六百三十台,莫蓉乡二百五十台,均自产自销,主要生产阔花绫、狭素绫、狭纹绢、灯纱、一丈绢纱等品种,年最高产量为130万米左右。1956年,双林镇上原来的六家红白绢坊合并,改称为双林镇绫绢加工胶坊生产合作社,地点设在双林镇南栅钟秀坊。除了原有各家手工设备和十五台手工提花绫绢机外,还新添装四台脚踏素绢织机。后来,又由十三家织户组建成双林镇绫绢胶坊小组,产品由国家收购及调拨,纳入国家计划。当年每两至三天完成一批染色(大三缸),织造完成1500米至2000米左右,每年可产绫绢2万米左右。1958年,在此基础上,建立吴兴县双林绫绢厂,后改名为湖州市双林绫绢厂。从此,绫绢生产从几千来年的脚踏手拉、单家独户的家庭手工业生产,逐步转向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绫绢的产销也进入“双轨制”运行。湖州市双林绫绢厂成为当时国内唯一的自织、自染的绫绢生产厂。1966年,绫绢丝织品年产量达到14万多米。
  “文化大革命”期间,绫绢生产受重挫。到1971年,全厂只有一台织机织绫,年产花绫仅13500米,双林绫绢名存实亡。1976年后,双林绫绢厂大门(厂名由著名书法家沙孟海题写,引自《湖州丝绸志》)面临绝境的绫绢生产重放光彩,绫绢产量成倍增长。到1979年,绫绢年产量达到106万余米,首次突破百万米大关。1985年改手工练染为机染,创机制矾绢连续上浆新工艺,年产绫绢204万余米。1990年,双林绫绢厂一家就年产销绫绢100多万米,常年生产绫、绢、锦、纺、装裱绸以及绢制艺术风筝、宫灯、锦盒等工艺系列产品三十多种,有一百多种花形色泽,成为全国最大的自织、自染的绫绢专业厂,产品行销全国,并出口美国、西德、东南亚各国及港澳地区。其中H1926花绫和H1925矾绢在第五届亚太地区博览会上双双获国际金奖,B6001锦绫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创作设计二等奖,H1926花绫还荣获轻工业部颁发的优质产品证书,在国内外声誉卓著。
  由于绫的缩水率与宣纸基本一致,所以具有装裱平挺、画面不皱不翘的特点,雍容华贵,古朴文雅,给人以完美的艺术享受。被上海朵云轩、北京荣宝斋、杭州西泠印社等著名书画单位誉为我国“最理想的传统裱画用绫”。
  我国著名画家叶浅予曾专程访问双林绫绢厂,对双林绫绢赞赏不已。双林籍著名书法家费新我先生,曾作诗《双绫与我》:“书画牡丹绫绢叶,一衬一托更增色。雅人谁不想绫裱,绫产双林世无匹。我书我画每整装,常欣花叶一乡出。
  云游四海壁间赏,俱有双绫在其侧。顿起乡思及我居,旧新门户绫相接。绢飘大地镇骄傲,绫我无联岂可默。”表达著名书法家费新我为绫绢题词(引自《湖州丝绸志》)他对双林绫绢的无比眷恋之情。绫绢除用于装裱书画和制作工艺品外,还能广泛应用于报刊印刷、书籍封面装帧、古书画的复制等。
  跨入21世纪后,双林绫绢生产企业更彰显其灵活性,适合市场需求,不断开发新型产品。双林云鹤绫绢厂根据复制古旧书画的需求,研发出新产品“耿绢”。目前,北京故宫博物院已采用耿绢复制深藏在院内的数千幅古旧字画。在北京奥运会召开之际,绫绢作为国礼赠送给来自世界各地的重要贵宾,双林绫绢这一古代贡品走进了2008北京奥运会,“云鹤”牌祥云图案绫绢作为奥运会冠、亚、季军和获奖运动员的获奖证书封面裱封,使用总量达到15000米。另一家重点绫绢生产企业——湖州天强绫绢工艺品厂,是湖州市丝织工艺品的重点骨干企业,生产的产品主要用于装裱书画和装饰物,利用高密度全像丝织技术和喷绘技术,研制出丝绸版的《兰亭序》、《五牛图》、《富春山居图》、《毛泽东诗词》、《邓小平文选》等,产品供不应求。其中,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被他们绫绢装裱古籍毛主席诗词《忆秦娥·娄山关》绫裱立轴,绢本精制江泽民题字用绫绢装裱后,由中国丝绸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收藏,还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展出,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前来观赏。双林天工绫绢厂还生产出绫绢邮票,如双林籍名人、新中国首任林业部长梁希的邮票及首日封等,独领风骚。2005年,为纪念中国与阿富汗建交五十周年,中国代表团赴阿富汗随行所带的国礼中,就有一份特别礼品——两万枚丝绸邮票及二十枚精致丝织小型张,其托片全部由双林绫绢制成。双林邢窑绫绢厂,将绫绢大量应用于中国古代典籍的装帧,如《四库全书》、“四大名著”等经典著作的四封装裱以及解放军军官聘书的封面制作材料等,均用绫绢制成。
  纵观历史,绫绢以丝织工艺之精品,成为中华民族丝织工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精湛的制作工艺亦为世人所青睐。随着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绫绢的用途也越来越广泛。绫绢广泛应用于工艺美术、外贸旅游、装饰工艺等,促进了我国服饰文化、工艺美术文化、民俗文化的发展。但同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机械化生产的不断发展,由于产业经济转型和创新动力的不足,绫绢与其他丝 绫绢工人在操作 双林绫绢 双林小花楼机(引自《湖州丝绸志》) 绫绢装裱绸产品的命运一样,整体产业走向衰弱,面临后继乏人、市场萎缩等一系列的危机和问题。
  所幸的是,近年来省、市、区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充分认识到了双林绫绢的经济和文化价值,保护、开发与传承意识增强,双林绫绢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2008年,双林绫绢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0年,南浔区建成双林绫绢传统制作技艺传承基地。为了加强对双林绫绢传统制作技艺的保护力度,作为保护责任单位的湖州云鹤双林绫绢有限公司,在市、区两级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在厂区内辟出300平方米用地,建立了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双林绫绢传承基地,将保护与传承落到实处。双林镇政府则把绫绢产业与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双林深厚的文化底蕴,加大绫绢的宣传力度,建设绫绢专业市场,发挥双林书画特色,努力 省级“非遗”牌匾 绫绢扇把绫绢产业和绫绢文化打造成为双林的旅游文化金名片。
  相信在国家和当地各级政府的重视和采取积极措施及保护下,双林绫绢这朵祖国的传统丝织工艺之花,必将传承不朽,并以崭新的面貌焕发青春,在新时代进发出更加鲜艳夺目的光彩。
   [叁]双林绫绢文化及民俗 一、吟咏绫绢诗歌选编 采葛妇歌 先秦无名氏 葛不连蔓棻台台,我君心苦命更之。尝胆不苦甘如饴,令我采 葛以作丝。女工织兮不敢迟,弱于罗兮轻霏霏。号絺素兮将献之, 越王悦兮忘罪除。吴王叹兮飞尺书,增封益地赐羽奇。机杖茵蓐诸 侯仪,群臣拜舞天颜舒。我王何忧能不移?饥不遑食四体疲。
   缭绫 唐代白居易 缭绫缭绫何所似?不似罗绡与纨绮。应似天台山上明月前, 四十五尺瀑布泉。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雪。织者何人衣 者谁?越溪寒女汉宫姬。去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样人间织。织为 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广裁衫袖长制裙,金斗熨波刀剪 纹。异彩奇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昭阳舞人恩正深,春衣一对直千金。汗沾粉污不再着,曳土踏泥无惜心。缭绫织成费功绩,莫比寻常缯与帛。丝细缲多女手疼,扎扎千声不盈尺。昭阳殿里歌舞人,若见织时应也惜。
   石苍舒醉墨堂 宋代苏轼 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何用草书夸神速,开卷惝怳令人愁。我尝好之每自笑,君有此病何年瘳。自言其中有至乐,适意无异逍遥游。近者作堂名醉墨,如饮美酒销百忧。乃知柳子语不妄,病嗜土炭如珍羞。君于此艺亦云至,堆墙败笔如山丘。兴来一挥百纸尽,骏马倏忽踏九州。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胡为议论独见假,只字片纸皆藏收。不减钟张君自足,下方罗赵我亦优。不须临池更苦学,完取绢素充衾禂。
   上复齐郎中 元代唐棣 吴蚕缫出丝如银,蓬头垢面忘苦辛。
   苕溪矮桑丝更好,岁岁输官供织造。
   吴兴竹枝词 明代谢肇猘 五月新丝白胜绵,轻罗织就雪花鲜。
   为郎制得双档子,官府头行不敢穿。
   双林包头 明代梁小玉 轻霞薄雾小香罗,傍着蝉鬟香更多。
   最爱春山缥缈上,横妆一带浅青螺。
   双林竹枝词 明代吴鼎芳 双溪溪水碧于罗,鸦轧机声比户多。
   大宅东庄横陆府,野桥塘北楼渔婆。
   双溪棹歌 清代姚文泰 闺中还往半邻娃,黑禄挑成学绣花。却笑负暄村老妇,芦锤千转手绵叉。侵晓衣冠上绢庄,满街灯火似黄昏。吴舲越舶纷来到,姚本风行遍四方。耕坞桥边涌墨流,一天砧韵动高秋。白红羞煞烧灰绢,晒向斜阳烂不收。
   姚本仲选本事 清代双林姚氏 织女篝灯午夜阑,西风妻紧角声酸。
   吾家本绢称加重,庇得人间儿女寒。
   春蚕词 清代周映清 自古西阮说蜀都,而今产丝只西吴。
   尚方岁制山龙服,除却湖州处处无 缫丝曲 清代严我斯 田家四月桑叶稀,鹁鸠啼雨乳燕飞吴蚕上山茧如雪,丝车索索鸣柴扉。车上少妇飞蓬首,两月辛勤露双肘朝忘沐栉夜无眠,哪得新衣缝女手!须臾府帖下乡村,里正仓皇来打门但偿官税苦不足,更向厨中索酒肉君不见富家儿女娇绮罗,吴绫越绢无人驮? 双绫与我 当代费新我 书画牡丹绫绢叶,一衬一托更增色。雅人谁不想绫裱,绫产双林世无匹。我书我画每整装,常欣花叶一乡出。云游四海壁间赏,俱有双绫在其侧。顿起乡思及我居,旧新门户绫相接。绢飘大地镇骄傲,绫我无联岂可默。
   题词 当代赵朴初 书画赖有装裱助,乃能挂壁增光辉。
   二、丝织品释名及绫绢地名
  1.丝织品释名 双林境内的蚕丝织品,主要包括绫、绢、绉纱、罗、绸、缎、绵绸、锦等众多品种,举世闻名。夏禹时,湖州地区丝织品称织贝(贝锦)。
  锦,《释名》:金也。作之用功重,其价如金,故字从金帛。《坚瓠集》:“秘锦向以宋织为上。今称宋锦,厚如钱。”锦是以五色丝和金银丝织有文采的丝织品总称。诗云:“萋兮菲兮,成是贝锦。凡为织锦者,先染其丝而织之,则成文兮。” 缎,明宋应星《天工开物·乃服》:先染丝而后织者曰缎。缎指 绢 绫缎地丝织品,熟丝所织,起源于宋,盛于明。缎地柔软而富有光泽,与多彩织锦技术相结合,是丝织品中华丽之品种之一。
   绸,《急就篇注》卷三颜师古注:抽引粗茧绪纺而织之曰绸。唐宋时,指茧丝下脚及丝绵纺成粗线织物,称绸,泛指长丝织物(今也 宋锦有称绵绸)。《蚕桑萃编》:散丝而织者曰绸,纺成双丝织者曰纺绸,单丝而织之称里绸。明清时,绸的概念改变,原来意义称绸则以绵绸称之。
  软缎,经线用桑蚕丝,纬线用有光人造丝作原料。光滑平和,色彩鲜艳,光亮夺目。由于蚕丝和人造丝吸色性不同,被练染后成品呈双色效果称双色缎。而根据经线根数多少可分双丝缎和单丝缎。
   丝绸制品 织锦,采用色织工艺,纬线色彩丰富,成品呈五彩缤纷效果,明亮,质地厚实,花形饱满,也有称古香锦。
   绨,《急就篇》注:绨,今称平绸。采用平纹组织作地,长丝作经,加棉纱或蜡线作纬,为粗厚的花素织物,《说文》:绨,厚缯也。
   罗,《天工开物》卷二:凡罗,中空小路以透风凉。相当于现代纱罗织物。双林区境有生产绞纱织物一类的罗。
  2.缂丝与丝绣 古代字书《玉篇》释:“缂、紩也,织纬也。”宋代洪浩、吴自牧著书中称“克丝”。宋多位学者称缂丝为“刻丝”。清皇家均记作 “缂丝”。近代学者胡韫玉认为应为“缂”。而“缂”、“刻”、“克”为音同而假借。探其究竟,缂丝织制时以小梭织纬,根据纹样多次中断以变换色丝,成品只露纬丝不露经丝,可见此“缂”字正合“通经断纬”的技术特点。
   明《格古要论》称:“宋时旧织者,自地或青地子,织诗词山水或人物花木鸟兽,其配色如傅彩,又谓之刻色作。”宋时刻丝大盛。
  双林区境刻丝和丝绣也兴于此时,以适朝廷之需。由于刻丝图案相 缂丝作品《翠羽秋荷图》对较小,最初宫廷中只用书画包首、装裱。双林缂丝产品除织图外,另在周边绣上配饰图案,以适应朝廷做服饰之用(指御服等)。南宋时,宋徽宗赵佶对缂丝极为推崇,有诗:“雀踏花枝出素纨,曾闻人说刻丝难。要知应是宣和物,莫作寻常黹绣看。”中国缂丝艺术发展达到第一次高峰期。双林的缂丝技艺,在这个时期,与绫、绢等其他丝织品一样得到较好的发展。其中,双林沈家桥北谢姓人家,以纯金银线、孔雀羽毛等名贵材料进行交会缂织,再配以部分手工刺绣,使作品雍容华贵,巧夺天工。民国六年《双林镇志》:“环兴桥北(沈家桥)谢姓尤为之,翠羽来自广东,而镂刻花鸟极工巧。”明成化时,双林缂丝、绣料、绫绢由锦衣卫正千户陆壬负责,在双林区境 《双林镇志》上关于绫绢的记载(周凯提供)内织造宫廷所需的这三种织物,并在双林镇东兜陆宪府建绣衣坊一座。此石坊柱石在1970年左右尚存。
   双林所产缂丝逐步为皇室所垄断,其特点是厚重、挺括,表面显现罗纹档纹路,用此缂丝做出来的宫廷服饰和其他产品有手感细滑等特点。
   明末清初,宫中所需缂丝织物除南京、苏州两织造局贡给外,还在宫中专设缂丝匠作专事御用缂丝织物。至嘉庆、道光后,江南一带的缂丝日渐衰落,甚至无人业此,双林谢氏也就是在这一时期没落,甚至连名、号都被遗忘。
  3.绫绢地名 在双林丝绸和绫绢漫长的生产和发展过程中,沉淀了丰厚的丝绸文化,形成了许多与丝绸和绫绢相关的地名,现择要记之。
   倪家滩:曾名倪家壖,位于双林镇西 明代丝纺品南,有南北两个自然村,村中多王姓。初无“倪家”之名,后因双林倪绫而成名,村中尚有倪家桥。倪绫原出双林东庄,自倪家独生女梅英嫁与该村王姓为妻后,梅英把祖传倪绫工艺秘诀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村民,倪绫由此发扬光大,世代擅名。
  织旋漾:在双林镇东北苕南水产村一带,机织户环聚四周,故名。织旋又作织漩,其地在故镇(东双林)西、水镜寺之东,唐时已成村落。宋室南渡后尤盛。元时镇在东林,响铃、普光两桥前后皆市,普光桥东有绢庄十座,很是繁华。至清代,织旋漾清浅,可扬舲岸北,芙蓉掩映,秋月更佳。其东临吹台,西接大溪,中峙水镜寺,为双林游览胜地。
   今双林东庄湾口倪宅(引自《双林人文史话》) 纱机𪤆:实为土墩,位于双林镇北谈家堰西,即今苕南谈家兜西。明初,纱织机者聚此,故名。
  墨浪河:又名墨浪湖,在双林南栅耕坞桥东双林丝厂南侧。旧时这里多染绢皂坊,“染绢者漂此,水常呈黑色”,故名。元、明时,双林绢业大盛,染绢皂坊唯耕坞桥一带居民为之,矾绢必染皂,煮后“漂以清流”,染黑桥下之水,故有“耕坞桥边涌墨流”的题咏。今双林镇“墨河画院”即取意于此。
  老绢巷、旧绢巷、新绢巷:三巷均在镇上,老绢巷位于双林长桥北西、汪家白埭一带,宋元时,这里已是绢市,四乡机户携带绫绢聚在这里交易丝、绢产品。旧绢巷在闵家巷南东芦扉漾一带,东通来龙桥,元、明时吴氏居此,为估客收绢。老绢巷、旧绢巷设店收绢兴于元代,清初绢市东移,故以老、旧别之。新绢巷又称新开巷,在镇东兜北一带。明代,初为陆矩宅第,明末,东迁入沈孝廉构廛成巷。
  清初绢市移此,各商贾 墨浪河耕坞桥 老绢巷 旧绢巷 新绢巷收绢于此。清雍正末,绢丝业在新绢巷北端建造丝绢会馆,设绢庄公所,对丝、绫绢行业议事、估价、祭祀等工作,绢业散丝者皆集于此,后来被称作“新绢巷”。
  广福弄(街):广州、福建丝绢商人集于此,常年住这里,北通双溪码头,清初双林绢丝80%以上被这路客商收购贩运至南粤、东南亚及日本等地。
  光福弄(引自《双林老桥古屋》)泾县会馆:双林沈家桥北,清康熙年间泾县丝绢商及皂坊朱、胡、洪、郑、汪五姓及刘氏合建,除染绢外,经营绫绢运销江宁府,从事商业和议事活动。
  丝绢公馆:原称绢业公所、崇义堂丝绢公所、新公馆等,地处新绢巷。清雍正四年(1726),众绢行集资始建,头门为戏台,中堂额“崇义堂”三字,楼上供关公神像。新建时门外有跨街,墙上题四字“经伦亘古”,并有司馆人员居住管理。这里也是有文字可查的双林最早的裱画工场,各绢庄每日午前集中于此,收购丝及绢品,每年五月、九月的十二、十三日必演戏。咸丰年间两次失火被毁。至光绪二十八年(1902),由丝绢业董事沈肖严发起募资重建,后为镇上集会、文娱活动场所。新中国成立 泾县会馆旧址 丝绢公馆旧址(金国梁提供)后,因建双林人民剧场,大部分建筑被拆,现仅存一档门堂,曾作双林文化站。
   此外,双林境内还有一些与丝绸及绫绢相关的村庄名称,如莫蓉的丝绵兜村、苕南的桑叶浜村、镇西的纱机𪤆村等等。
   三、绢市、绢行与绢庄
  1.绢市 南宋时,吴兴郡城及武康、安吉两县的集市上有精美的绢,归安县东林、西林(今双林镇)的纱绢很受人赞赏,镇上已有集市收购纱绢的绢市。
  元代,湖州路西林旧绢巷有吴氏设肆收绢,东林普光桥东首,设有绢庄十家,每天早晨,乡人挟绢上市出卖,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外路客商也不少,至“辰刻散市”。
  明代,自隆庆、万历后,双林镇上有包头绢等专业市场的绢巷,主要销往福建、温州、台州及江苏等处,盛时销售量达10余万匹。绢庄以姚洪为显,在南京、苏州等地设分庄,与四方巨商交易。后转移至镇东的新绢巷。
  清初,绫绢生产主要集中在双林一带。镇上绫绢大户姚仲选生产经营加阔加重绫绢。随着绫绢形成专业生产规模,绢市“皆聚集于老绢巷和新绢巷,各省商贾收绢于此”。《双林镇志》卷八记载:双林镇的“新公馆,在新绢巷,雍正丙午年,众绢行建头门……裱绫各绢庄,每日午前集此,收乡人售绢,先后有序。”雍正末年,在新绢巷北端建丝绢会馆,设绢庄公所,不仅贸易绢匹,“贾散丝者必集于此”。道光、咸丰年间(1821—1861),绫绢行销各省,远达日本,“业此者设分庄于上海、苏州,销路乃更发达,岁值银约十余万元”(《双林镇志》)。
  2.绢行与绢庄 绫绢的经营形式除自由经营外,还有专业经营的丝绢巷(蚕丝、绫绢、其他丝织品)和绢行,商人可分广行(客行)丝绢商、享广庄(居住在金陵会馆),他们都携重金来双林收购丝绢。
  广行:住双林广福弄一带。《双林镇志》载:“闽广大贾,投行收买,招接客商者。”以资金雄厚,收购蚕丝与绫绢,或囤积于镇上,待其他外地商人来此购买。每当小满旺季时,一日可达“万金”。广行还雇船直至乡村机户收购,称之“出乡”。
   抄庄:《双林镇志》:“代行家买者曰抄庄”,也称划庄。“抄庄可在店堂里,也可搭船下乡去收购。” 掇庄:亦称贩子、居间商。他们从绫绢生产者手中收购商品,又转卖给各行,居间获取小利。
   另一种形式是代掇庄充作乡货上行出卖者,称“撑旱船”。
  绢庄:开设在双林镇新绢巷与旧绢巷一带,经营者有商人,也有如沈孝廉这种身份而转向经商的人。他们虽说开办绢庄,其实经营丝、绫绢。《双林镇志》:主其事者有司岁、司月,皆衣冠揖让,权轻重美恶以定价,无参差,也无喧哗的内行人。
  司岁、司月是庄主(绢主)的助手,是否还具有伙友身份或是雇用者,难以考明。“售绢者曰机户,小绢主”。各乡丝绢小生产者,黎明持绫绢入市叫“上庄”,约辰时散庄,叫“收庄”。
   旧时的抄庄 清末,双林镇上有绢庄二十多家,经营范围较大的有陆府前弄徐同和绢庄,西栅港北埭有郑隆昌(业主郑其林)和老单信记(庄主单幼臣)绢庄,西栅斜桥兜有隆昌绢庄,木匠埭有新单信记(庄主单仲芳)绢庄等,都雇用职工,在上海设有申庄。此外,有黄鸿昌、陈礼堂、丰记绢庄等,镇上直接对海外贸易的有杭州人徐臣镛,联姻双林沈氏经营绫绢。专营包头绢的商店有沈裕升、郑万昌、沈合兴等。民国初年,双林镇上尚有绢庄七家,其中较大的有三家。
  新中国成立初期,双林镇上有益农、经纶、泰丰、峰纶四家经营绫绢的商店,在江苏吴江黎里镇上有特约经销、代销店。1956年5月,浙江省丝绸公司湖州支公司成立双林经营组,镇上绫绢商并入经营,原料、生产、收购、销售统一纳入国家计划。同年6月,组建双林绫绢胶坊小组。1958年,建立吴兴县双林绫绢厂后,绫绢产品行销全国四百多个工艺美术和文化事业单位,出口美国、德国、东南亚各国和港澳地区。
   四、传说与风俗
  1.蚕花娘娘 从前有个小姑娘,貌似天仙,善良又聪明。一天在外割羊草,被一位仙女带到玉皇大帝那里,请她来管理后花园。小姑娘在这里学会了饲养天蚕,从孵种、喂叶到缫丝、纺织。虽然她在天宫生活十分舒适,但善良的姑娘想到人间还没有蚕桑,家乡人民还穿着十分粗糙的衣服,就决心重返人间,把蚕种、桑秧和纺织技术带给家乡人民。可是,她这种行为犯了天规,玉皇大帝便罚其变成一个马面人。
  人们赞扬这位姑娘的献身精神,让人们永远牢记功德,称其为蚕花娘娘。为纪念蚕花娘娘,人们特意在双林南20里地的含山建造一座庙,在蚕花殿里塑造一尊骑马的蚕花神像,当地人也称“马鸣王菩萨”,并定每年清明节为祭祀日。
  2.倪绫与梅英 明时,双林丝织珍品倪绫专供朝廷制御服和奏本之用,上有二龙,龙睛突起,光彩夺目,密实异常,为倪姓独家所织。据说,倪家有一女儿叫梅英,祖居双林东庄,所织倪绫颇负盛名,但有其家规:其织法传媳不传女。不料倪家世祖传至同治年间只独生一女,名梅英,聪明伶俐,父母十分宠爱她,因恐倪家绝技中断,便破家规,苦心传授于梅英。几年后, 蚕农自发到含山“轧蚕花” 拜蚕娘梅英嫁与双林镇西一个小村的王姓为妻。这个村一直靠织造绫绢来维持生计,可因技艺差,所产绫绢档次低,卖不起价。梅英心想,若让大家能织出像自己织得一样好的绫,全村不就变富了吗?于是梅英违规将祖传倪绫织造工艺秘传给村里人,使其开花结果,同时也向邻近纱机𪤆、里庄、雉头村一带传播,倪绫声誉更高了,还增加了纹绢、双凤绫、滕玫、喜鹊等花色品种。这个小村后来改称倪家滩,因著名的倪绫而成名。
  3.蚕花生日与请蚕花 腊月十二日为蚕花娘娘生日,这天为祭祀日,以祈求来年是蚕花旺年。蚕妇用红、青、白三色米粉做成各式圆子,供于灶前,并备酒菜,置“蚕花王圣”马张,香烛祭拜。蚕花生日这天晚饭前,用蒸罩一只,内置鸡蛋两只,猪肉一碗,米粉圆子四个,以及酒盅、筷子等具;再置蚕花娘娘纸马一张,排锭一副。并将盛有上述诸物的蒸罩端至门外,焚香点烛后,烧掉蚕花纸马及排锭。这时,邻里孩子把罩中实物一抢而光,抢吃越快,则来年蚕花越旺。
  4.困蚕花与烧田蚕 正月大年初一,蚕妇要困晏觉,意为焐发蚕花,又称“焐蚕花”。蚕妇平日早起,年初一起床要特别迟,身负“焐蚕花”大任,一年蚕事以妇功为主。困蚕花后起床,吃象征白茧的顺风圆,中饭吃长面。此俗城乡均通行。至正月半,农村中以竹、苇及其他草木束成火炬,缠上丝绵兜点燃,敲锣打鼓,舞火炬似流星,一边燃放爆竹,唱着祈求蚕花丰收的赞词,场面十分热闹,俗称“烧田蚕”、“照田蚕”。双林东乡附近乡人有元宵节缚草聚爆竹、揭竿于虹桥上焚之,诵唱“千竿高炬照田蚕,庆贺元宵乐事罩”的习俗。
   买蚕花 手工制作的“蚕花”5.轧蚕花与戴蚕花 在各种蚕事活动中,蚕花已演变成用彩纸或绢、绒做成,清明节前后,姑娘蚕妇都会簪戴、斜插于鬓边,称戴蚕花。参加“轧蚕花”活动必戴蚕花。另外,蚕花也插于蚕匾、蚕房门框等处,开春蚕期间,街市有卖蚕花。清明前后三日,蚕户人家到附近庙中祭拜蚕神。双林区境的青年男女到含山祭拜蚕花娘娘,熙熙攘攘,欢喜热闹,越挤越好,女青年希望碰撞男青年,无有生气,撞上认为可把轧来的蚕花喜带回家,得个蚕花廿四分。此风俗在明末清初尤盛,后世代相沿。今有市政府和当地政府组织“轧蚕花”活动,称“蚕花节”。
   蚕花是蚕农“轧蚕花”时必买的利蚕吉祥物
  6.织歌比赛 湖州地区凡有织机处,均盛行织歌。织歌为吴歌的一个分支,春秋时《采葛妇歌》:“女工织兮不敢迟,弱于罗兮轻霏霏。号絺素兮将献之,越王悦兮忘罪除。吴王叹兮飞尺书,增封益地赐羽奇”为最早的吴越织歌。南朝·梁文学家沈约有《夜夜曲》:“孤灯暖不明,寒机晓犹织。零泪向谁道,鸡鸣徒叹息。”明代有《湖妇吟》等。织歌经常在花楼机上由上下两人有节奏地对唱,拉机则由织工与机旁掸丝女士对唱,其曲调多为湖州地区民间谣曲。双林每逢清明节、端午节,在镇上明月桥畔(歌浪桥)举行织歌比赛。所谓比赛,其实是男女工对唱,女织工与女织工对唱。清同治后至民国初,双林织业公所出面组织,每次赛期三天左右,歌手男女织工均有,以男工居多,在桥堍隔河对唱。抗日战争前夕才逐渐消失。
   蚕花插在蚕具上养蚕吉利

知识出处

双林绫绢织造技艺

《双林绫绢织造技艺》

出版者:浙江摄影出版社

《双林绫绢织造技艺》是浙江省湖州市的地方传统手工技艺,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根据记载,东晋时期双林就已经盛产绫绢,到了唐代,双林镇绫绢被列为贡品,并远销日本。双林绫绢织造技艺以其轻似晨雾、薄如蝉翼、质地柔软、色泽光亮而著名,被誉为“丝织工艺之花”。其生产流程工序繁杂而严密,是中国丝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双林绫绢织造技艺》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双林绫绢织造技艺的历史、传承、发展以及制作过程和技术要领。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可以深入了解双林绫绢织造技艺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