棹歌谁唱弯弯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光淙淙》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1152
颗粒名称: 棹歌谁唱弯弯月
分类号: S888.4
页数: 3
页码: 126—128
摘要: 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中还产生了具有相当文化价值的民间艺术,包括“扫蚕花地”、蚕歌、蚕花戏、扎蚕花、千金剪纸、奏演《渔家乐》等。 “扫蚕花地”是一种桑基鱼塘系统内民众喜闻乐见以歌舞形式表演为主要特征的养蚕习俗。“扫蚕花地”歌舞表演时间一般在每年的春节、元宵、清明期间,尤以清明前后表演最为集中。此时正值蚕农们扫蚕室,除尘糊窗,清洁蚕桑工具,准备开始一年蚕桑生产之际。蚕农为了祈求蚕桑生产丰收,都要举行“扫蚕花地”仪式,祈求吉祥、蚕事丰收。
关键词: 石淙镇 桑树 桑基鱼塘

内容

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中还产生了具有相当文化价值的民间艺术,包括“扫蚕花地”、蚕歌、蚕花戏、扎蚕花、千金剪纸、奏演《渔家乐》等。
   “扫蚕花地”是一种桑基鱼塘系统内民众喜闻乐见以歌舞形式表演为主要特征的养蚕习俗。“扫蚕花地”歌舞表演时间一般在每年的春节、元宵、清明期间,尤以清明前后表演最为集中。此时正值蚕农们扫蚕室,除尘糊窗,清洁蚕桑工具,准备开始一年蚕桑生产之际。蚕农为了祈求蚕桑生产丰收,都要举行“扫蚕花地”仪式,祈求吉祥、蚕事丰收。
   蚕歌又称湖州蚕乡山歌,是一种从种桑养蚕的生产、生活中激发出来的劳动与生活歌谣。蚕农们通过蚕歌这种形式,将古老的种桑养蚕经验与文化,一代又一代地传了下来。因此,蚕歌对传播种桑养蚕生产技术、蚕桑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称得上记录种桑养蚕生产、生活过程的教科书。
   蚕花戏又称羊皮戏或皮影戏,是桑基鱼塘系统内祭蚕神时的一种民俗活动。皮影戏,旧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模型道具,形成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一般每年开始养蚕的清明前后,蚕农会请羊皮戏艺人到村里来唱一台蚕花戏,以祈求蚕茧丰收。
   扎蚕花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蚕花是蚕农们用以寄托蚕桑丰收而扎制的
  一种纸花。相传,蚕花是蚕神“蚕花娘娘”的化身,戴着蚕花养蚕,能取得蚕花二十四分的好收成。因此蚕农在自己头发上及自家的蚕室里、蚕匾上,插满了蚕花。买蚕花、插蚕花、戴蚕花成为桑基鱼塘系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每年的养蚕季节,蚕农们有将大红纸剪成老虎头、聚宝盆等图案贴在自家门窗上的习俗,用来辟邪、驱鼠祈求蚕茧丰收。后来,这种养蚕习俗逐渐形成一种剪纸艺术。其中以千金剪纸最为著名。每到逢年过节,人们把纸剪成养蚕过程的各种场景以及“福”字、元宝、鲤鱼、“连升三级”“招财进宝”“喜庆有鱼(余)”等图案,成为人们祈福与祝愿的符号。
   村民们还通过演奏《渔家乐》,祈愿来年风调雨顺、渔业丰收。渔民们用盛放鱼食的木制器具、放置螺狮的小木桶和鱼叉作高音部乐器,用挑水的大水桶和汲水的小木桶作中音部乐器,用小木船和菱桶作低音部乐器,组合成一个乐队,来表演打击乐《渔家乐》。
   桑基鱼塘系统不仅有蚕农、渔农直接参与生产活动,而且有大批知名文人墨客或以诗歌歌颂蚕桑活动,或直接总结蚕桑生产全过程及其得失,或写下一部部蚕桑专业著作,使原始的蚕文化进而上升到理论化和形象性的高度。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诗词书画作品是程棨的《耕织图》并诗。程棨是元代著名画家和藏书家,随曾祖父程大昌落籍湖州。《耕织图》彩色绢本包括《耕图》与《织图》2卷,各24幅绢,包括浴蚕、下浴、喂蚕、一眠、二眠、三眠、分箔、采桑、大起、捉绩、上蔟、炙箔、下蔟、摘茧、窖茧、缫丝、蚕蛾、祀谢、络丝、经、纬、织、攀花、剪帛等,描绘了养蚕、缫丝、丝织生产的全过程,每幅配有五言律诗一首。《耕织图》是由诗配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反映农桑操作过程的一大创举,被称为“中国最早完整记录男耕女织的画卷”“世界首部农业科普画册”,是解读中国农业史、纺织史、艺术史的珍贵文献,在蚕桑丝绸文化研究领域有较高价值。
   系统中诞生的最具影响力的专著有宋代陈旉的《农书》、清代张履祥的《补农书》及沈秉成的《蚕桑辑要》。《农书》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部总结南方农业生产经验的农书。《补农书》被我国农业史学家誉为“总结明末清初农业经济与农业技术的伟大作品之一,是我国农业史上最可宝贵的遗产之一”。

知识出处

石光淙淙

《石光淙淙》

出版者:浙江摄影出版社

《石光淙淙》是2021年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山贤等。本书共八章,内容包括:历史沿革与发展近况,自然环境,石淙蚕花,石淙古迹与旅游资源,石淙人物,石淙美食,民间传说和风俗,桑基鱼塘。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