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民间传说和风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光淙淙》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1147
颗粒名称: 第七章 民间传说和风俗
分类号: K892.24
页数: 19
页码: 101—119
摘要: 本章节主要讲述了《石光淙淙》中石淙镇的民间传说和风俗,介绍了蚕花公主的传说、俱夫漾平墩管和银子桥的由来等传说故事。
关键词: 石淙镇 民间传说 风俗

内容

俗话说“清明大如年”。那一年的清明佳节,含山一带的老百姓都忙着淘糯米裹粽子,好不热闹,可是居住在含山脚下武员外的女儿蚕花公主,此刻却紧锁双眉,心事重重。
   原来公主的父亲武员外前天率兵去新市打仗,父亲手下的一名兵士飞马来报告战场情况。那战士遍体鳞伤,见了公主只断断续续地禀报求救信息就倒地死去了。
   蚕花公主恨不得自己骑上战马去营救父亲。但毕竟一个女子,手下又无兵将,如何营救得了?蚕花公主想到躁处,不由手掌猛地击在桌面上,把桌上的笔、砚都震起有两三尺高。眼看跳起的笔砚,蚕花公主不由心里亮出一条营救之计。她立即铺开纸,提起羊毫,饱蘸浓墨写了起来:“吾父被围新市,谁能力救吾父出险境,妾身即愿许配给谁。”告示写好后,她立即叫丫鬟小青贴在山塘桥西堍的茶馆正门上。时隔不久,忽然从东面白马塘上奔来一匹白驹马,来到茶馆门口,张嘴揭下告示,然后向新市方向飞奔而去。已过中午时分,蚕花公主仍无心用餐又眼望着新市方向。突然远处一匹白驹马驮着一人奔驰而来,渐渐地人马来到近前,蚕花公主一看端坐马背之人不禁喜出望外:“啊,爹爹,你可平安回来了!”此时才看那匹驹马,嘴里还含着那张告示,两眼闪着光,直看着公主。公主明白了,上前用手抚摸着白驹马汗湿的鬃毛,似乎在告诉它自己的感激之情。
   蚕花公主扶爹爹进内室坐定,武员外开口把事情经过告诉女儿:“奇事啊,真乃千古奇事啊。这次我被围新市,手下人马死伤惨重,我以为自己已陷绝境,再也见不到女儿的面了。哪想突然一匹骏马冲到我面前,匍匐在地,于是我急忙跨上马背。那骏马驮我如飞一般,一眨眼就冲出重围,来到家中。
  你道奇不奇?真要好好重谢这匹救命恩马啊!”公主一听,知道父亲还不知告示之事,于是取出告示:“爹爹请看。” “这是什么?” “这是孩儿刚从那匹白驹马的嘴里取下来的。” 武员外接过告示,展开一看,不觉大吃一惊:“怎么,这是你写的吗?” “是的,爹爹。” “怎么,你竟敢自己将终身随便相许,这成何体统?”父亲大怒。
   “请爹爹宽恕,孩子救父心切,一时也就顾不得许多了。” “那么,如今揭告示的是一匹马,你说该怎么办?” “爹爹,为人须讲信义,女儿不敢自食其言。” “什么?你要和一匹畜生匹配成亲,荒唐,真是岂有此理!”武员外大发雷霆了,“不行,为父决不能依你。” “爹爹!”蚕花公主见父亲不答应,不由得流下了眼泪,跪下身子:“女儿当初为救父亲许下了诺言,也未曾料到救父亲的会是一匹马,但事已至此,女儿虽知人畜有别,不能婚配,但一言之出,驷马难追。况且那白马救父恩重如山,决不能欺它不会人语而负之。女儿主意已定,此生决不再嫁,愿陪伴白马终身,绝无反悔。” 女儿的哭告,扰得武员外心烦意乱,此刻那白驹马的救命之恩,早被他抛至脑后,心里直打着如何摆脱这件荒唐婚事。不久,武员外开口了:“好吧,婚姻大事不可草率从事,待为父慢慢操持。女儿近来心神交瘁,明日须在闺房养息一天,不必出门。” “万望爹爹不要亏待了孩儿的白马。”蚕花公主悲戚地回自己房中去了。
  第二天正是清明节,武员外家张灯结彩十分热闹,原来武员外已在为白驹马张罗婚礼。只见大厅当中,那匹白驹马匍伏在地,一会儿,新娘蒙着头巾被人扶至堂前,正要与白马成亲。拜堂之时,突然那白马长啸一声,跃然而起,用前蹄踢下新娘的头巾。原来那新娘不是蚕花公主,而是家里的丫鬟小青,这是武员外施的偷梁换柱之计啊。
   那匹受骗的白马,此刻如疯了一般,狂奔乱跳,不一会儿便狠狠地对准丫鬟冲撞过去,可怜丫鬟小青无辜一命呜呼。这时,武员外见计已败露,火冒三丈,操起刀就向白马刺去,那刀正刺中马腹,白马哀鸣一声,倒地死去。
   这一天,蚕花公主被父亲关在闺房,心中非常纳闷,又听到堂前一片闹闹嚷嚷之声,知道事情不妙。后闻知白驹惨遭杀害,公主真是又悲又痛,悲的是自己蒙白马之恩未报,反使其被杀害;恨的是爹爹心肠太狠,下此毒手。
  公主一气之下,在房中撞壁自尽。于是,家人们把那匹白马和蚕花公主分别安葬在含山顶上。
   时隔两月,含山顶上出了一件奇事:只见公主的坟上长出一树,树身矮矮的,树叶青翠而又肥大:而白马的坟上出现了许多小虫,这小虫慢慢地都爬到对面的树上去吃起树叶来。它们吃得累了,就睡一会,醒来后蜕了一层壳,又吃起来。如此重复几回,小虫慢慢地长大了,样子变得很可爱:通体洁白,身上还印着一个个马蹄形的花纹。小虫长到有寸把长时,便不断从嘴里吐出银白色的细丝来,边吐边绕,不几天那虫便把自己围在里边,做成了
  一个长圆形、腰身微收的东西,样子就像是一个缩小了的冬瓜。又过了不久,小虫都变成了一只只飞蛾,咬破那围住自己的外壳,飞了出来,它们都成双成对地,在含山上空飞来飞去…… 当地老百姓猜测,这飞蛾就是蚕花公主和白驹的化身,要不然那虫身上怎么会印有马蹄印花纹?于是,当地的人们为了纪念奋勇救人的白驹和情重如山的蚕花公主,就把此虫叫作“蚕宝宝”,把这树叫作“桑(双)”树,把这长圆形的东西叫作“茧(驹)子”。这时,有人梦见蚕花公主对他说:茧子可以抽丝织绸、缝衣御风寒……他就照她说的做了起来,果然织出柔软、漂亮的绸缎。从那时起,含山一带就开始养蚕了,慢慢地传遍了整个江南水乡,后来一直传到远处去了。人们为了感激蚕花公主和白驹的恩赐,捐款在含山顶上建起了一座蚕蓊殿,殿内精心雕塑了一尊蚕花公主的像和一座白马像,白马就匍匐在蚕花公主的身旁。从此,每当清明佳节,远远近近蚕农都要来含山朝拜蚕花公主,以祈祷蚕花丰收,生活富足。
   俱夫漾平墩管俱夫和平墩界里,有一俱夫漾,这里流传着“俱夫漾平墩管”的故事,曾出现过油锅里摸秤砣的事件。
   过去千金平墩有一沈姓大户人家,其女儿嫁到了石淙俱夫。谁知那女儿出嫁时把俱夫和平墩交界处的漾面地契偷了去,后来沈氏去世后把这地契传给了她的子孙后代。时间长了谁也不知这漾面应该归谁所有,引发了俱夫人和平墩人争夺漾面的纷争,两地争斗的事情闹得很大,后来告到了知县那里,争得县官团团转,无计可施。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县衙的绍兴师爷想了一个油锅里摸秤砣的恶毒方法:哪一方敢往滚烫的油锅里摸起秤砣,漾面就归谁家所有。此时此刻,平墩沈氏家族有个勇敢的年轻人,他奋不顾身将油锅里的秤砣摸了起来。从此,原名为俱夫漾的漾面由平墩人管。他们有种菱,捕鱼的权利,官司虽然被平墩沈氏打胜了,但沈氏青年由于被滚油烫伤感染,活不了多久便失去了生命。
   星罗棋布的桑基鱼塘沈勇强摄为了怀念油锅里摸秤砣而壮烈献身的人,沈氏族中为他建坟立碑,每年清明都要上坟祭奠他,这就是“俱夫漾平墩管”的传说。
   银子桥的由来银子桥村位于石淙镇东南,关于银子桥这一地名由来,有一个传说。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在银子桥村,有一座石板桥,名叫银子桥。有一个放羊的小男孩,他家里很穷,就靠给人家放养羊维持生活。有一天,天气晴朗,蔚蓝的天空中挂着脸盆大的太阳,晒得人懒洋洋。小男孩把一群羊赶到响滩河边上吃草,就躺在一根树子底下睡着了。蒙眬中,他看见一位白胡子老爷爷站在面前,笑呵呵地看着他,对他说:“娃子,你很苦。河对面岸上的那窝丝茅草底下有银子,你捡些回去过日子吧。记得不要贪心。”老爷爷把话说完,就不见了。小男孩从梦中醒来,想起老爷爷说的话,便赶紧洑到河对岸,扒开丝茅草蔸巴一看,嗬,还真的有银子。于是,小男孩捡起一些银子来拿回了家。从那以后,小男孩天天把羊赶到响滩河边上吃草,天天洑到河对岸去捡银子,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好起来。天长日久,小男孩长成了大男孩,不再去给人家放羊子了,就在家里舒舒服服地享受好日子。银子花完了,他又去捡,一次更比一次捡得多,也一天更比一天花得多。银子多了花不完,他就拿去跟人赌。这样,不知不觉过了三年。又有一天,大男孩把银子赌光了,又要到河对岸去捡。刚要过河,晴朗的天空突然乌云密布,电闪一个接一个。大男孩心想,赶紧过河去把银子捡回来,要不然大雨一下来就过不了河了。正当大男孩游到河中心的时候,轰隆一声,一个霹雷下来,落在大男孩身上,炸开一道亮光,拉伸他的双臂,搭在河的两岸,紧接着,大雨铺天盖地地下了起来,足足下了三天三夜。大雨停了以后,天上现出一道彩虹,彩虹下面是架在响滩河上的一座石板桥。人们说,这桥是大男孩的化身。大男孩太贪心,又不洁身自好,雷公把他化成桥来做好事赎罪。为了警示后辈子孙不要像大男孩那样贪财胡为,又由于石板桥是大男孩因捡银子而化身的,人们给它取名“银子桥”。
   自此,沿桥一带的民众改村名为银子桥。时光流转到20世纪中叶,人们在银子桥外不远处筑坝截流,建成了银子桥水库,淹没了银子桥。天光明亮、库水清透时,可以看见银子桥仿佛伸展的双臂,在波光中隐现。
   施吴高桥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在现在的石淙镇镇西村最北边的小村庄,住着施姓和吴姓两户人家,在同一年的某月先后生下了两个小男孩,分别取名为施高、吴桥,俩人一同成长,一起放牛、割草,附近一带的草被他们割得差不多了。
   航拍桑基鱼塘,一派水乡风貌沈勇强摄有一天他们在村庄北边的塘口,向北张望,看塘北边也绿草丛生,但此地无桥,无船,所以无法到相隔三十多米的塘对岸去放牛割草。次年夏天他们想了一个好办法,利用水牛会游泳的有利条件,他们骑在牛背上,让牛驮着他们到对岸去割草,顺便也能放牛,但是这样来去往返,还是不方便,而且也只有夏天能行。时间长了,俩人有了打造摆渡船的念头,经过商量,向各自的父母要钱,他们的要求被各自的父母答应了。两户人家齐心协力,东拼西凑造了一条小船,这样无论夏天还是冬天,都能到对岸去了。起先是两小孩自己到对岸放牛割草,后来人们发现塘边上有一条小船,于是塘南北两岸的人要到对岸去都叫他俩摆渡,渐渐地这里成了一条交通要道。这样,他们就成了无桥港上的摆渡人,在摆渡过程中,他们起早摸黑,处处为别人着想,无论刮风下雨,从不间断,不管人们给不给钱,他们一点也不计较,还扶老携幼,热心周到。长年下来,他们总共也没收到多少的钱,所以俩人都过着食不果腹的清苦生活。由于摆渡挣不了几个钱,到了结婚的年龄,俩人都没钱娶媳妇。但他们还是一如既往地为人们摆渡。
   一晃30多年过去了,他们都50多岁了,终于积攒了一点钱。这时俩人有了新计划,那就是造桥。他们请石匠,看石料,建造起一座五孔石梁桥,但就在桥就快完工时,由于长期顶风冒雨,劳累过度,俩人先后不幸亡故。为了纪念施高、吴桥一生为人们做好事,当地人们接着把桥造好,并取名为“施吴高桥”。同时他们原来居住的村庄也改叫“施吴村”。施高和吴桥俩人都终身未娶,所以都无儿无女,没有后代,现在的施吴村村庄里没有一户人家姓施和吴的。人们为了纪念他们,专门建造了三间平房,为他俩塑像,称为施吴土主,并长期供奉。
   元通寺三宝的传说新中国成立前,石淙集镇上南三公里处,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名曰元通寺。
   元通寺历史悠久,设山门,前中后三个大殿,两边厢房、茅厕、厨房、卧室、罗亭等,共有房屋99间。殿内菩萨参照杭州灵隐寺的设置。特别要提的是在此寺内的三件宝物。
   一是有一面反光镜,民间称“仙镜”。有一次,有一个翻漏匠在元通寺大殿翻漏,无意在镜内看到演戏的场面。这个翻漏匠百思不得其解。寺内寺外无地方演戏,为什么镜面上出现演戏的场面,从午时看到未时结束,第二天又从午时开始到未时结束,连续几天,他看了几天戏,后来才打听到,远在几公里外的千金在做庙戏,镜中戏文和演出戏文一模一样。为此,这个翻漏匠,用几天时间,研究起这面镜子来。有一天他又在镜子内看到了庙前俱夫漾里的鱼类,他于是从家里拿来一面普通的镜子,把这面宝镜换走。
   二是有只香炉。此香炉无论烧上多少香,始终不见灰,长期只有一只空香炉。
   三是庙内有一只水缸,缸内有水就有绿色青苔出现,把缸的水舀干,缸内就干干净净。青苔就没有了痕迹。于是有“活缸”“仙缸”之称。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寺内和尚出走,得知宝镜被翻漏匠偷走,所以也就一怒之下把其他宝物都带走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寺内和尚还从加拿大来信,问元通寺的情况。
   家漾的传说在石淙镇石淙村莫家埭的西侧与和孚镇横港村东侧有一个近10000平方米左右的漾潭,当地人称为郑家漾。这个漾潭原来不是一个漾潭,而是有几百间房屋的庄园。庄园主姓郑,是方圆几十里内的大财主,家财万贯,仆人成群,庄园内的布置富丽堂皇,家杂用具都用金银铸造,连便器都按龙头的式样打造,尿水都从龙的嘴里流出来。这种做法,有个叫秀姑的厨房帮工,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她虽不知龙为何物,但晓得是一种神圣的动物,是凡人不可触摸的,当家人这样对待它日后会有报应的,为此,在帮厨的间隙,经常抽空去刷洗马桶,还其清洁。这样日复一日。有一天清晨天还没有完全亮,秀姑就拿着金锅铲去刮锅子,只见一条金黄色的狮子狗急匆匆而来,把秀姑的金锅铲叼了就走。她怕当家的处罚,就奋力追赶,每追一段,狗就停下来等她,看她要追上了,狗又向前跑一段,这样反复几次。秀姑跑出庄园
  一段距离,只听轰隆声,等其回过神,朝后一看,顿时惊呆,身后出现一大片水面。原来的大庄园已经不见了。这时,那只金黄色的狮子狗又回到秀姑的身边,把金锅铲放到了秀姑的面前,朝她叫了几声,扬长而去。秀姑拾起金锅铲,去过自己的日子了。据说,后来漾两侧的农户为了争夺郑家漾,洋东侧沈姓的祖先还在滚油锅里摸过秤砣。
   坟山的故事坟山,本是一座小土丘,地处石淙满元兜境内,与坟山前村隔河相望;它西临沈家漾,南接坟山港,东北山麓直入竹桥港。论大小,高不过十五六米,底部周长约摸三百多米;山上荒芜、茅草长得密密麻麻,多有野猫、野兔之类的动物出没;山顶有一凹潭,潭底连个老鼠洞都找不到,无论雨下多大多长,总不会有半点丁儿积水,雨水渗漏很快,关于此还有一段传说呢。相传凹潭底下有三间石厅屋,石厅屋里有一条大咣蛇(因其声而名之),每当半夜三更,便发出“咣——咣”的声音。听一些老人家说,他们小时候也听长辈说起那条蛇,身体长得很,头在山脚港里吃水,尾巴却在山顶上一翘一翘的,腰身跟大户人家屋里的大门栓环一样粗,后来就再也没听到那咣蛇的叫声了,更不用说见过了,关于那条蛇是否真的有过,没有人考证过,到底凹潭底下三间石厅屋是真是假呢,为啥叫作坟山呢?说起来还有关另一个传说呢。
   相传清朝嘉庆年间,石淙樊泽范家潭有一卜姓人家,户主卜小三的姑妈卜氏在宫中做皇后,卜家是石淙境内最大的富户。有一年,卜氏回娘家省亲,侄儿卜小三把姑妈迎进厅堂,扶其坐到厅中的一把交椅上。当卜氏刚坐到交椅上,突然感觉一个赤膊的姑娘把她抱住,卜氏吓出一身冷汗,回转身来一看,原来交椅上披着一张人皮,摸上去跟活人一模一样。卜氏问起缘由,卜小三就把人皮交椅的来历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她:十年前,卜家买来一个小丫鬟,年纪只有十来岁,看上去细皮嫩肉,十分可爱。于是吩咐下人,每天给她吃鱼肉荤腥,养得胖乎乎的,又每天早晚用皮鞭抽打全身。这样到了十八岁,就把她的皮整个儿活剥下来,制作成了一张人皮交椅。躺在交椅中,夏天凉快,冬天暖热,比坐在棉花胎上还软熟。听卜小三这么一说,卜氏又重新坐上去,感觉比金銮殿上的蟠龙椅还舒服,夸奖侄儿子真聪明。
   过了一段时期,卜氏省亲完毕回到宫中,一坐到楠木椅上,感觉硬邦邦的,很不舒服,就对嘉庆皇帝说,娘家侄儿家的人(方言发nín)皮交椅如何如何舒服,皇帝说,银(方言发nín)皮交椅有啥个稀奇,咱皇宫里有的是金皮交椅,气派多。卜氏晓得皇上把“人皮”听作了“银(nín)皮”,于是把人皮交椅的详细情况说了一遍。那皇帝老子一听,也吓出了一身冷汗,心想世上竟有这样子狠毒之人,第二天就瞒着皇后派了一队官兵前去捉拿卜小三治罪。不久,卜小三接到几年前派往京中混进朝廷的心腹的通风报信:皇帝派了一队官兵从水道向江南一路进发前来捉拿问罪了。卜小三一听,吓得瘫倒在地,中了半边风,连说话都困难了。于是全家人聚在一起商讨对策,大家一致决定:由于卜小三无法行走,天底下又都是皇帝的势力范围,逃到天涯海角也会被抓住的,况且官兵坐船出发从京城到这里起码需要几个月,造座坟墓让卜老爷装死躲在里面,就算官兵到了,看到卜老爷人也死了,自然会回去交差了事的,等风头一过再出来肯定平安无事。第二天早晨,由管家出面说是卜老爷中风了,估计不久会归西,所以要赶快造一座坟墓来安葬。于是请风水先生相中了一块宝地,雇用了工匠和民工用了个把月时间在沈家漾东北角这个地方造了三间石厅屋,还在石厅屋东北两侧开挖出了一条人工河,用那些开挖起来的泥土将石厅屋掩埋在了底下,同时留了一个进出口,并在新挖成的河上搭了一座竹桥,后来人们便把那条新挖的河叫作“竹桥港”。
   而另一边,皇上密派的官兵为了不走漏风声扮作商人一路问询一路观光而来,所以用了两个多月才来到黑桥头。商船向南行至万里塘,正是一个三岔口(如继续向南,便是越界板桥,向西则是净渡湾,向东就是樊泽方向),由于人生地不熟,不知去樊泽往哪个方向,正疑惑不定时,忽然看见万里塘南岸有一老翁在钓鱼,于是靠船过去打听。那渔翁一看,他们是徽商打扮却操着东北口音便觉得蹊跷,便对他们半认真半玩笑地说:你们要到樊泽范家潭,必须先要经过一万里的一条塘(实指万里塘,路程不过二三里),再穿过
  一座山(实指洪桥川三村),还要经过一条坝(实指张家坝村),转过一只十八里的张家湾(不过是一只普通弯道而已),路程还只有一半,若要到达范家潭,起码还要年半把(方言为“niánbànbo”,意指一年半左右;实指经过严家坝村)。那些“官兵”一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个个目瞪口呆,倒是船艄上的那个伙夫最先开口说:“照这么说,还至少需要两年多才能到达范家潭,我看还是回去算了。”这时,那个带队的问:“那我们回去怎么交差呀?”伙夫回答说:“好办,就说由于有人通风报信,等我们到达三天前,那卜小三就已经畏罪自杀了,并且已经葬入坟墓了。”大家都觉得这个主意好,那个带队的也只好摇着头说:“只能如此了,回去吧!”于是商船即刻掉转船头顺老路回去了。
   又大约过了一个多月,卜家估计那些官兵不会来了,否则早该到了,于是由管家带队叫上民工乘夜色掘开了出入口。当打开石门时,里面没有灯光,叫了几声没有回音,倒是一股一股的臭气冲出来。卜家人感觉不妙,提着灯笼进去,果然在离石门不远处有一个丫鬟躺在地上;再走到厅屋里一看,还要吓人,老家人死在了水缸边,左手里捏着一支大蜡烛,右手里还抓着一把鸡毛;赶紧跑到卜小三房间里,只见卜小三僵硬地瘫倒在人皮交椅上。再里里外外看一遍:厅屋门角落里一只死公鸡,三缸油还剩两缸,米也有剩。根据现场来看,猜想是约在十天前,那只用来打鸣报晓的公鸡逃出了鸡窝后在人的追赶中把用来照明的蜡烛扑灭了,由于进去时一个疏忽忘记带了火石,里面就断了火种,结果大家都饿死在了里面。本来卜家想靠装死来躲避官兵,自以为万无一失的,不料因为忘记带了火石和那只不安分的公鸡,反倒弄假成真了。在第二天天快要亮的辰光,附近村民突然听到号啕的哭叫声,村民们一打听才晓得原来是这回事体,真是自作孽不可活啊! 从此,曾经是皇亲国戚的卜家就一下子败落了,也渐渐地被人们淡忘了。
  而由于造假坟却成真,坟山由此得名,名气也越来越大了。
   柳思的传说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离开石淙小镇往西南约莫“九”把路的地方,有
  一条东西向的无名小河,笔直笔直的。小河东头连着“东白云塘”,西头接着“西白云塘”。在小河的东头北岸,有一个“桑叶行”,当家的姓柳名元,因为平日里喜欢替乡里人写封信、春联或生辰八字什么的,所以大家习惯叫他柳老先生。柳元娶妻施氏,施氏勤劳厚道人品好。夫妻俩晚年才得一女,取名柳施。
   柳施自幼乖巧,能歌善舞。长到十来岁时,琴棋书画,样样都有一手。
  特别是她练得一手好琴。人说“女大十八变”,这一点也不假。柳施长到十五六岁时,出落得如花似玉,人见人爱。她平日里天天练琴,早晚两次,寒暑不断。日复一日,她的琴技逐渐精深起来。慢慢地,她的名气也就大了起来。
   据说,这一带的小伙子们喜欢传唱这样一首民谣:柳施柳施,赛过西施;琴声一响,河水上涨;左邻开窗,右舍慌张;农家小伙,踮脚张望;富家子弟,挺肚吟唱:牛粪勿配嫩鲜花,嫁人定要嫁我郎。
   …… 当时,方圆几十里地的小伙子,托人说媒的,踏破了柳家的门槛。可柳施姑娘就是一个也看不上眼。柳老先生看在眼中,急在心头,整天唉声叹气:“女到嫁人时,方知做父难哪……” 一天晚上,柳施姑娘抚琴弹唱。曲儿一会儿如春风拂面,一会儿又似夏雨打荷。细腻之中透着淡淡的忧伤;深情之处又夹着种种无奈。等到黄昏人静,那忧伤、那无奈,更是听得清清爽爽。
   忽然,前方传来非常动听的歌声。歌声和着姑娘的曲调,此起彼伏。当柳施停手细听时,那歌声就慢慢地隐去了;再提手续曲,歌声又由远而近;
  一会儿工夫,歌声好像近在窗外。接连几个晚上,都是如此。于是,柳施姑娘情窦顿开,胸中起了波澜:莫不是老天知人心,送我梦中郎君前来?她脸起红晕,羞答答不敢细想……直到第七个晚上,柳施姑娘终于按捺不住积在胸中的情感,轻轻推开窗户看了一眼。见对面站着一位英俊的小伙子,她羞涩万分,急忙关窗,轻声问:“窗外何人?” “姑娘休怪!我乃琴之知音,虽爱慕姑娘,但只因天各一方,真情难诉……无意中惊扰了姑娘练琴。” 言罢风起。一会儿,窗外又一片寂静。等柳施姑娘再开窗时,却不见了那小伙子的踪影。
   俗话说:姑娘心不好动,动一动收不拢。这以后的日子,柳施姑娘茶饭无味,度日如年。柳老先生也曾是个读书之人,知道世间有一见钟情之事。
  无奈那小子连个姓名也不留就走了,从此就断了音信。见女儿一天天消瘦,他和老伴却一点办法也没有。
   从那以后,柳家就失去了往日的快活。柳施姑娘虽然有时偶尔也弹弹琴,但琴声忧伤,弦外有音…… 第二年端午后的第十天,正好是柳施姑娘的十七岁生日。这天晚上,窗外月朗风和,蛙声阵阵。柳施姑娘触景生情,操琴独奏。弹到情深之处,悲悲切切,泪流满面,她多么希望心中的郎君循声前来,哪怕是只听其声不见其人,也可暂减相思之苦。没多时,远处果真又传来了歌声——多么熟悉的声音,柳施姑娘喜出望外,推开窗户,一阵风迎面而来,却不见其人,只飘进一封书信来。柳施姑娘打开信细读,才知自己日夜思念的郎君是何人。她当即大叫一声:“让我随君同去吧——!”就不顾一切地冲出家门,循声远去。
  不久,天空中划过一道刺眼的强光,紧接着一声巨响后,天摇地动起来…… 第二天一大早,当人们起来,惊奇地发现原本笔直笔直的小河,竟曲成了一条龙的模样。
   后来,人们出于对柳施姑娘聪明贤惠、对爱情忠贞不渝的赞美之情,把这一带取名为“柳施”。再后来,又变成“柳思”,并把“东白云塘”叫作“柳思塘”。
   从此,“柳思”这个诗一样的名字,被人们沿用下来,直到现在。
   如今,当你来到柳思桥头大樟树前,就能看到一个不大的漾潭,据说,这就是“龙”的头;往东往南两条河,就是两根长长的“龙”须;往北的一条河,就是柳施姑娘的化身;漾潭往西的小河,蜿蜒曲折,这就是“龙”身;沿河西上,在河的南北两边先后能看到四个河“兜”,它们依次为:“三十亩兜”“新文兜”“陆家兜”“林家兜”——这就是“龙”的四只脚;最里的“小港里”,就是“龙”尾。——这条河,便成了名副其实的“龙河”了。
   至于故事中那个和曲高歌的英俊小伙子是谁,从天上飘落下来的书信的内容怎样,传说不一。但有一种说法人们比较认同:那个来去匆匆的英俊小伙子——柳施姑娘的梦中郎君,并非凡人,原是东海龙王的三太子。因偷游凡界、痴情于凡人,受到老龙王惩罚,被锁在牢房之中,出不了宫门。无奈之下,三太子暗嘱虾将下凡,模仿他的声音高歌传信,转告思念、受惩罚等实情。不料乌龟精告密,老龙王再次龙怒大发……于是,就有了故事的悲剧结局。
   新四军收复石淙的故事重庆谈判前夕,石淙人民与全国各地人民一样,处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之中,吃尽了日伪军及一些地方土匪的苦头。日伪军以石淙太君堂为基地,修筑碉堡,到处搜刮民脂民膏,实行打、砸、抢的政策,横行乡里,无恶不作,百姓敢怒不敢言。
  1945年农历七月廿六(公元1945年9月2日),白天石淙集镇上出现了小鸟算命、耍猴、耍杂、卖野货、抓蛇等一批从未在石淙露过面的人。他们从南街走北街,从街头走到巷尾,边吆喝,边向太君堂内张望,观察地形。
  经过一天的走访和查看,接近傍晚,这批人又消失了。在场的部分石淙人暗想可能今晚要打仗,但是大多数人都被蒙在鼓里。到半夜子时,石淙塘一带响起尖利的枪炮声,人们在睡眠中惊醒,四处逃窜。只见小小的石淙镇空中子弹横飞,机枪、步枪、手榴弹的声音连成一片。有几个胆大的出来看个究竟,才知道苏浙军区的新四军向日伪军进攻了。新四军战士分三批从太君堂的对岸由水路攻入,但由于门口敌军的火力太猛而失败。后来新四军重新布置战术,在太君堂的东侧地主的围墙上敲了个洞,里应外合,攻进了太君堂,全歼敌人一个营,收复了石淙。
   石淙民间歌谣《十二只台子》第一只台子四角方,阎婆惜活捉张三郎,宋江投奔梁山上,沙滩救子小秦王。第二只台子凑成双,辕门斩子杨六郎,诸葛亮一把东风借,三气周瑜芦花荡。第三只台子桃花红,百万军中赵子龙,文武齐全关夫子,连环巧计是庞统。第四只台子四角形,吕蒙正落难破窑墩,芝麻城上山挑柴卖,吴文秀私巡唱到情。第五只台子是端阳,莺莺小姐烧夜香,一娘一爷挑来子,十里张生跳粉墙。第七只台子是七巧,蔡状元去造洛阳桥,观音龙女来做法,收去四海龙王没三朝。第八只台子真正好,昆仑镇一响闹盈盈,盘山英雄包文正,张飞喝逝当阳桥。第九只台子菊花黄,黄婆照应武大郎,潘金莲搭色西门庆,后来药夫见阎王。第十只台子唱完成,唐僧和尚西天取经,孙行者带路前面走,猪八戒活捉怪妖精。十一只台子不照书上唱,许仙相配白娘娘,断桥碰上来相会,后来生下状元郎。十二只台子六成双,孟姜女寻夫范喜良,范喜良葬身长城下,孟姜女跺脚哭断肠。
   石淙三清明出水会新中国成立前,每年的“三清明”(即清明第三天),石淙太君庙右边的河港里船只如流,河岸人山人海,观看石淙太君庙“镇海朝王”助威出水会。
   每年每逢三清明从辰时开始至午时结束,届时石淙太君庙前右边河港里有来自长超、东泊、仁舍、新兴港、洛舍、下昂、太湖、织里、双林及本镇等地的三十多条五至十吨不等的农船,船上搭好方台,四周用红、蓝、绿、黄等不同颜色的布匹围好,船头插上红绿彩旗。每只船上分别上演《三英战吕布》《诸葛亮收姜维》《穆桂英挂帅》等文武戏文,唢呐声声,锣鼓震天,人声鼓声响彻云霄。东西两边河岸人山人海。出水会的船一字形排开,分去来两道,南到方家洋,北到施吴洋,来回穿梭,船头上吹打着唢呐、锣鼓,两至四名壮汉轮流摇橹。
   九月十六太君庙会习俗太君庙是为纪念宋代兵马都监陆圭而建。
   建庙至今,江、浙、沪太湖流域一带的船民和当地百姓,祈福求安,香火长年不断。每年农历正月十一至九月十六日石淙塘河面停满前来烧香的船只。庙会期间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具体内容与形式如下:平时多以当地善男信女祈求送子观音,太君亲母,保佑人口太平,求子、求福,焚香烧纸钱,长年不断。
   正月十一为“镇海潮朝王”陆圭老相公的诞生日。焚香者络绎不绝,当地百姓拜佛敬香,还要敲锣打鼓,感谢菩萨。菩萨面前蜡烛似火海,香灰满炉,整个庙内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鱼文化节上村民在烧鱼沈勇强摄每年九月十六是三太君的诞生日。传说中,三亲母(三太君)在太湖沿岸,江浙沪等地有较多的信众,所以这一天,有来自无锡、南通、昆山和上海崇明的,也有来自长兴、广德、安吉、七都、八都、嘉兴、石淙的从事水上作业的人,摇着自己的船从几百里之外远道而来拜佛敬香。从九月十一到十三这三天内到达太君庙,船只停满了整个石淙塘港,再加上当地方圆数十里之遥的男女老少来庙内敬香拜佛的,可谓人山人海,出入人数无法计算。
  从十三日到十六日晚上结束,庙内香火通明,人声鼎沸。他们的活动很多,主要如下:每年的九月十五有踩街活动,首先地戏队开道。扮演者经过化妆,穿上袍套,装作剧中演员,如“解粮官”“解差官”“跳将官”等等,这样的地戏有数十班,中间有锣鼓队、唢呐队交错,鼓乐震天,彩旗飘扬,令人眼花缭乱。
   臂香队:渔民行会办有臂香,会事先让身体较好的渔民,吃素一周。并在出会前拍打搓揉前臂皮肉,好让其麻木,这样才托得住十来斤重的香炉,这就叫臂香。出会时,有臂香队数列,十分惹眼。
   鱼文化节的热闹场面沈勇强摄鞭炮放铳队:夹在各队列之中,“嘭——啪”之声震天动地,气壮山河。
   高跷队数班:他们事先用木头做成高跷,人踩在高跷上,健步行走,精彩绝伦,使人触目惊心。
   “滚龙”“舞狮”队数班,出会队伍较长,从太君庙出发,经塘桥,过大街,走过大小桥梁十八爿,踩街人数少则几千多则上万。
   做戏:从九月十三到十六,在庙里的戏台上,由行会或当地富翁请来的戏班,做四天四夜戏文给大家看,有老生戏、花旦戏、打滚戏,吸引众多观众。
   拜忏、唱戏:庙内和尚拜忏,老阿太跪拜念佛者不计其数,加上乐人打唱,格外热闹。
   谢菩萨:许多渔民和当地群众为了祈求鱼花万倍,田蚕茂盛,人口太平,就不惜一切代价买了鱼肉荤腥做了糕团在神桌前供着,叩头跪拜菩萨,以表心意。
   重阳会每年的重阳期间,在石淙镇范围内的各自然村都要举行重阳会祭祀“老爷亲伯”,传说“老爷亲伯”是赐粮于民的救命人。举行时间早至九月初一,最迟到九月廿三。每个自然村的当会日期是历史上定下来的,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不能更改,一定要在这一天举行。
   某自然村轮到当会日,先敲锣打鼓,鞭炮齐鸣把供奉在庙里的老爷菩萨地请到该自然村,安放在早已准备好的农家里,进农家之前,该户的户主要身穿洁净衣服,女主人要穿上红裙,头顶香盘,接老爷菩萨进门,然后点上香烛跪拜,祈求年年五谷丰登,田蚕茂盛。全自然村的农户要供鱼、肉、鸡、蛋,点上香烛,一一跪拜,放鞭炮,并还愿,这就是石淙的重阳会。

知识出处

石光淙淙

《石光淙淙》

出版者:浙江摄影出版社

《石光淙淙》是2021年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山贤等。本书共八章,内容包括:历史沿革与发展近况,自然环境,石淙蚕花,石淙古迹与旅游资源,石淙人物,石淙美食,民间传说和风俗,桑基鱼塘。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