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淙古迹列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光淙淙》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1143
颗粒名称: 石淙古迹列举
分类号: K928.7
页数: 10
页码: 60—69
摘要: 石淙,原名“石冢”或“石塚。距今6000多年前的马家浜文化时期就有人类定居生活,如板桥头、渔林村遗址。5000~3000年前也一直有小型聚落存在。东周时应为吴越之地。战国末期,越国被楚国所灭,其地归楚。秦时属会稽郡乌程县。汉代属会稽郡,后属吴郡。三国时为吴兴郡。西晋太康三年(282年),属东迁县,至隋开皇九年(589年),又复入乌程县。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析乌程县置归安县,属归安。宋《嘉泰吴兴志》曾载有“石冢广陵侯庙”。清代光绪《归安县志》有“石冢市”记载。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并乌程、归安为吴兴县。1922年石冢太君堂失火,伤亡甚重,故易名“石淙”。1949年10月,建立石乡。1958年10月,属善琏公社。1961年5月,调整公社规模,建立石淙公社。1984年2月,公社撤销,建立石淙乡。1993年12月15日,经省民政厅批准同意,将石淙乡改为建制镇。2003年至今属南浔区管辖。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和相关考古资料显示,石淙镇目前发现有地上文物23处、地下文物3处。地上文物主要为古代桥梁,有19处,清代至近现代民居有4处。
关键词: 石淙镇 古迹 古迹列举

内容

石镇位于湖州市南浔区西南部,北距太湖约22公里,周边与和孚、菱湖、善琏、千金、双林等镇相接,面积约25平方公里,由7个行政村组成。
   石淙,原名“石冢”或“石塚。距今6000多年前的马家浜文化时期就有人类定居生活,如板桥头、渔林村遗址。5000~3000年前也一直有小型聚落存在。东周时应为吴越之地。战国末期,越国被楚国所灭,其地归楚。秦时属会稽郡乌程县。汉代属会稽郡,后属吴郡。三国时为吴兴郡。西晋太康
  三年(282年),属东迁县,至隋开皇九年(589年),又复入乌程县。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析乌程县置归安县,属归安。宋《嘉泰吴兴志》曾载有“石冢广陵侯庙”。清代光绪《归安县志》有“石冢市”记载。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并乌程、归安为吴兴县。1922年石冢太君堂失火,伤亡甚重,故易名“石淙”。1949年10月,建立石乡。1958年10月,属善琏公社。
  1961年5月,调整公社规模,建立石淙公社。1984年2月,公社撤销,建立石淙乡。1993年12月15日,经省民政厅批准同意,将石淙乡改为建制镇。
  2003年至今属南浔区管辖。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和相关考古资料显示,石淙镇目前发现有地上文物23处、地下文物3处。地上文物主要为古代桥梁,有19处,清代至近现代民居有4处。
   三元桥:南北向三孔石梁桥,石壁墩顶置系梁两对,两堍桥墩与金刚墙合为一体,金刚墙有严重塌损。桥面北边孔由两条石纵向铺设而成,中孔及南边孔桥面由两长条石夹一路小石板组成。桥心有“轮回”图案。
   镇西村永庆桥:东西向单孔石梁桥,石壁墩上架系梁一对,端首为素面弧形。桥墩与金刚墙合为一体,金刚墙为靴钉式砌筑。桥面为板梁结合式,桥面中心有鲤鱼跳龙门图案。桥面有花岗岩桥栏和抱鼓石。
   安庆桥:南北向三孔石梁桥,石壁墩上架系梁两对,中孔一对端首为避水兽和花卉雕刻,边孔一对为素面弧形。两堍桥墩与金刚墙合为一体,金刚墙为靴钉式砌筑。桥面为板梁结合式。2003年,湖州市文物局公布其为文安庆桥圣堂桥物保护点。
   圣堂桥:南北向三孔石梁桥,石壁墩顶置系梁两对,中孔一对系梁端首为莲花纹雕饰,边孔一对为素面弧形,两堍桥墩与金刚墙合为一体,金刚墙为靴钉式砌筑。桥面为板梁结合式,桥面上有护栏和望柱,柱头为仰覆莲式造型,现存7根望柱,抱鼓石3块。2003年,湖州市文物局公布其为文物保护点。
   永济桥:南北向单孔石梁桥,石壁墩上架系梁一对,端首为素面弧形。
  两堍桥墩与金刚墙合为一体,金刚墙为靴钉式砌筑。桥面为条石纵向平铺组成。
   方家兜鱼桥:南北向单孔石梁桥,无石壁墩,金刚墙为块石垒筑。桥面为板梁结合式。桥额为阳文楷书“重建鱼桥”,其侧阴刻“嘉庆□□,里人重建”。
   永乐桥:南北向单孔石梁桥,石壁墩上架系梁一对,端首为素面抹角。
  两堍桥墩与金刚墙合为一体,金刚墙为靴钉式砌筑。桥面为板梁结合式,两侧有望柱和条石形护栏,望柱头为方形、四面亚字形开光。桥堍两侧各有一块抱鼓石。
   永宁桥:南北向三孔石梁桥,石壁墩上架系梁两对,端首为素面弧形。
  两堍桥墩与金刚墙合为一体,金刚墙为靴钉式砌筑。桥面为板梁结合式,中路小石板有较多缺损。
   通济塘桥:南北向五孔石梁桥,桥总长39米,石壁墩上架系梁三对,端首为素面抹角。两堍桥墩与金刚墙合为一体,金刚墙为靴钉式砌筑。桥面为板梁结合式,每孔三块长条石间置二路小石板,桥面中心有轮回图案装饰。桥面两侧有条石形护栏,间置方形四向亚字形开光望柱6对,两端以抱鼓石锁定。
   大有桥:东西向三孔石梁桥,石壁墩上架系梁两对,端首为素面弧形。
  两堍桥墩与金刚墙合为一体,金刚墙为靴钉式砌筑。桥面为板梁结合式,现已用水泥覆盖。
   越界板桥:东西向五孔石梁桥,石壁墩上架系梁三对,端首为素面抹越界板桥通济塘桥角。两堍桥墩与金刚墙合为一体,金刚墙为靴钉式砌筑,南北各一对肩壁石。中孔桥墩正立面铭刻楹联,因风化不可识。桥面为板梁结合式,每孔
  三块长条石间置二路小石板,桥面中心有轮回图案装饰。桥面两侧有条石形护栏,间置方形亚字形开光望柱4对,两端以抱鼓石锁定。2003年,湖州市文物局公布其为文物保护点。
   增嘉桥:东西向三孔石梁桥,中孔桥墩为石壁墩,金刚墙为靴钉式砌筑。共有系梁2对,端首为素面抹角。中孔桥面为板梁结合式,桥心有“轮回”与卷枝纹组合图案。两边孔现已用水泥板替换,桥面两侧有砖混结构的桥栏。
   地心里村宝华桥:南北向三孔石梁桥,石壁墩由竖向条石并列组成,上架系梁两对,端首为素面抹角。两堍桥墩与金刚墙合为一体,金刚墙为靴钉式砌筑。桥面原为板梁结合式,现已用水泥覆盖,两边有水泥护栏。
   安桥头永安桥:东西向三孔石梁桥,石壁墩上架系梁两对,端首为素面弧形。两堍桥墩与金刚墙合为一体,金刚墙为靴钉式砌筑。边孔为板梁结合式。
   长庆桥:东西向单孔石梁桥。石壁墩上架系梁一对,端首为素面弧形。
  桥墩与金刚墙合为一体,金刚墙为靴钉式砌筑。桥面为板梁结合式。
   民乐桥:南北向单孔石梁桥,石壁墩上架系梁一对,端首为素面弧形。
  两堍桥墩与金刚墙合为一体,金刚墙为靴钉式砌筑。桥面为板梁结合式,现中路小石板缺失,用水泥板替代。
   三墩高桥:东西向三孔石梁桥,石壁墩上架系梁两对,端首为素面抹角。两堍桥墩与金刚墙合为一体,金刚墙为靴钉式砌筑。桥面为板梁结合式。
   高家桥村通济桥:南北向三孔石梁桥,中孔桥墩为抹角武康石条石竖向并列组成,上架花岗岩系梁两对,端首为素面弧形。两堍桥墩后期重修。桥面为板梁结合式,桥面武康石质石梁造型古朴,出檐式呈现出一定的弧度。
  桥面现存两块武康石护栏,为须弥座样式。保存两根望柱,一根为武康石材质,另一根为太湖石材质。桥额铭文为双勾楷书“重兴通济桥”。
   江南水乡风情小镇石淙朱忠权摄染店桥:东西向三孔石梁桥,石壁墩上架系梁两对,端首为素面抹角,两堍桥墩与金刚墙合为一体,金刚墙为靴钉式砌筑。桥面原为板梁结合式,现已用水泥加宽覆盖,两边有水泥护栏。
   银子桥村的高家桥村口有三孔石梁桥,双勾阴刻“重兴通济”须弥座桥栏覆莲纹望柱,所用石材主要为太湖石和武康石。见武康石桥柱上刻有莲花字堂两通:“拜河坝僧士王文寓助银贰拾两保吉祥如意庚子年季春吉旦”;“迪功郎新安军暨暨县主簿□泾迪功郎新平江郡崐山县主簿□□施助重建了愿先考发判宣义公判通直愿心所果福□严明位台□□天界”。迪功郎与平江郡都是宋代的称谓,据此推断,通济桥为宋桥,虽经后世重修,但旧构保留较多。此桥也应该是樊泽一带宋元明时期繁盛的实证。地下文物有遗址3处,即板桥头遗址、渔林村遗址、银子桥遗址。
   板桥头遗址:位于石淙镇镇西村西庙一带、许水桥西侧,东、北两边至万里塘,南至沈家漾北岸,西邻板桥头自然村,现保存面积约2万平方米,
  2009年发现。地表及鱼塘边可采集到各种新石器时期遗物,种类有夹砂陶、泥制陶、印纹硬陶。器型采集有双目状鼎足、凿形鼎足、带凹槽的鼎足、牛鼻耳罐、喇叭口红陶豆、石器残件等,时代包括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马桥文化以及商周至宋代时期。2020年3月为配合太嘉河后续工程建设,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联合对遗址进行了正式考古发掘,发现了一批新石器时期至商周时期的重要遗存,这也是石淙镇第一次发掘距今6000余年的马家浜文化遗址。
   甘棠桥:离杏村约1里左右,有20世纪70年代所建机埠,见牌坊、石造像、沈敦本堂界、任氏祭桌与诰封陆公碑刻等残石。据老辈人说起,东部水乡因少山而缺石,当时,本地大兴农田水利建设或修桥的时候,都得去湖州城南拉旧石料。某晚,我从方家兜回家路过板桥头村,见河岸边分明躺着
  一根桥联石柱。过些日子等水位降低后,才露出桥联的全貌,见刻字“霅水南来经此汇归江渚”。据村民说,板桥头原有木桥,桥联石是从外地运来准备改建木桥的。经考,此桥联石系湖城甘棠桥的桥联。20世纪70年代,甘棠桥被改建为水泥桥,想不到桥联石流落于他处,愿有识之士能让此桥联回归湖城,置于新建的甘棠桥上。
   草鱼湾沈宅:坐北朝南,始建于民国早期。现第三进完全改造成新的住宅楼。二进楼房因年久失修,损毁严重,不作登录。沈宅的第一进三开间厅堂保存相对完整。厅堂明间梁架为减柱造,后双步,前轩廊,次间为前后双步用中柱接后双步前轩廊。厅堂屋面用望砖,现状较好,两山墙为半观音兜式。
   方家兜方宅:坐北朝南,三开间三进传统民居,后二进已被改造。前厅堂保存较好。厅堂明间梁架为内四界抬梁式结构,后双步,前单步接轩廊,次间为前后双步用中柱接后双步前单步接轩廊。厅堂屋面覆望砖。明间大门为洛地双开木板门,次间大门被改造。两侧山墙与隔壁相邻建筑共用。
   方家兜知青房:坐北朝南,四开间平房。始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安置湖州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所建。知青房基础由块石垒筑,及至半墙高,窗洞以上由青砖砌筑,外墙无粉饰,屋面为小青瓦。每开间宽约3米,用芦苇和石灰泥隔断,独立石开门及前后设窗,以保持通风。
  进深约5.7米,单间面积约16平方米。入户知青的生活起居全在此屋内。
   沈家门沈宅:坐北朝南,六开间厅堂。房屋初建时为沈家两兄弟,六开间房分为两个三开间单元,所以此房从东向西第二间第五间为明间。结构为内四界抬梁式,山架为前后双步用中柱,接前后单步,前接轩廊。廊下抱头梁皆雕刻卷云纹饰,挑檐枋雕刻有花卉和戏曲人物图案。屋面用望砖,檐面用望板,并有檐椽,两山为硬山造。
   渔林村遗址:位于石淙镇镇西村渔林自然村,该遗址北半部分于1984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2009年第三次文物普查发现乡村公路南面也有遗址分布。地表可采集到各种遗存,种类有夹砂陶、泥制陶、印纹硬陶,器形有双目状鼎足、印纹陶罐、青瓷碗、绳纹砖等,纹饰有方格纹、米字纹等,时代包括马家浜文化、马桥文化、商周至汉六朝时期。遗址北半部现大多已处在村庄民房之下,许水桥东侧桑地堆积保存较好,厚度可达2米。
  公路南部,地势较低,文化层已在取土时遭破坏。南北两地遗址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石淙镇范围内遗址很少,渔林村遗址是本镇最早发现的一处古代遗址,与河西岸的板桥头遗址年代基本一致。
   凡石桥遗址:曾名银子桥遗址,位于石淙镇银子桥村西部,2015年5月太嘉河工程施工时被发现。同年8月至11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市文物保护管理所联合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经调查,遗址面积约5000平方米,发掘面积约975平方米,清理灰沟1条、路面1段、水井1口、储藏坑5个、垃圾坑2个,获得陶瓷石器等各类标本2000余件。此外在遗址发掘区东南直线距离约300米处,主体河道东侧花店坝区块清理宋代水井1口、钱币窖藏1个。遗址出土遗物主要有陶、瓷、石、木、漆、铁器,建筑类的板瓦、瓦当、砖块、太湖石和动物骨骼、贝壳等。陶瓷器是大宗,主要器型有花盆、三足炉、灯、漏斗、执壶、四系罐、韩瓶、器盖、瓦当等。其中花盆、三足炉等刻画缠枝卷草,纹饰精美,韩瓶1500余件。青瓷、青白瓷与白瓷是出土瓷器中的主要类别。大多数器物无纹饰,少数刻画莲瓣纹、堆贴鱼纹等,具有南宋龙泉窑青瓷的典型特征。
   其他地方小窑口青瓷主要是碗类器,制作较粗,有明显轮制痕。碗外底多见墨书“费”“宅”“朱五记”等字。凡石桥遗址是浙江省内宋代考古发掘中规模较大的一次,丰富了宋代湖州地区的物质文化资料,为探讨瓷器贸易网络和基层聚落情况提供了有力支撑。2019年凡石桥遗址出土文物在浙江省博物馆专题展出,并出版有《最忆是江南:湖州凡石桥南宋遗址出土文物展》(文物出版社,2020年)。
   另外,石淙镇原粮管所旧址、原粮管所河埠头也有一定的历史代表性。
   长厅屋村民居严元照故居旁有唐代青莲寺旧址,清光绪《归安县志》记载青莲院在县东南二十五里松亭乡石塚,唐大顺三年(892年)建,景福三年(894年)赐名报恩,宋治平二年(1065年)改今额,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僧齐岳鼎新重建,刘一止为之记,今圮。双林雨花庵、庆善庵为青莲寺分支,亦为唐时所建。历史上的青莲寺,“环水为院,四无居邻,孤烟突起于云水缥缈之间,潜心学道之境,初若无路,惟轻航短楫至焉”。新中国成立后,在青莲寺旧址上建起镇西茧站,我在茧站前发现过若干刻有荷叶莲花字堂的武康石构件,风雨侵蚀,字难辨识。
   花园湾,因清代沈姓大户曾在此建祠园,而得名。据清同治《沈氏族谱》载,沈氏族人迁居于此已有二百余年。花园湾东为朱家埭,这里的沈家漾,传为元代卜元圭建坟山取土形成的,漾对面是坟山,清乾隆年间就有这地名,旧属归安县十五都。
   东口睦村即古杏村,河边有水乡特色的民居。杏村地形幽古,与正阳村隔河相望。以前的老地名都不错,可惜很多富有古韵的地名都被讹传了。蘧庵居士的故居就在杏村,严尔珪,明代进士,曾官至江西参政,告老归乡后潜心研究佛学,住持拓修灵山上乘寺,又舍旧居修建弘愿精舍。他曾刊印佛典并为序,序文曰:“搆小庵于古杏溪,延幻师主之,雨晨月夕,相与沉吟,梵册寄怀,恺乐陶陶如也。”今杏村早无严姓。

知识出处

石光淙淙

《石光淙淙》

出版者:浙江摄影出版社

《石光淙淙》是2021年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山贤等。本书共八章,内容包括:历史沿革与发展近况,自然环境,石淙蚕花,石淙古迹与旅游资源,石淙人物,石淙美食,民间传说和风俗,桑基鱼塘。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