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光淙淙》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1137
颗粒名称: 自然灾害
分类号: X43
页数: 17
页码: 26—42
摘要: 石淙地处太湖流域的水网地带,地势低平,又受季风及台风影响,全年各月降水量差异较大,尤其是夏、秋两季更为突出,因此,历史上自然灾害以洪涝、干旱、台风为主。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整治河道,增加排灌设施,防治桑、田病虫害等一系列措施,使防灾、抗灾能力大为加强,自然灾害明显减少。主要自然灾害,分洪涝、干旱、台风、虫、时疫、饥荒、其他灾异。
关键词: 石淙镇 自然环境 自然灾害

内容

石淙地处太湖流域的水网地带,地势低平,又受季风及台风影响,全年各月降水量差异较大,尤其是夏、秋两季更为突出,因此,历史上自然灾害以洪涝、干旱、台风为主。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整治河道,增加排灌设施,防治桑、田病虫害等一系列措施,使防灾、抗灾能力大为加强,自然灾害明显减少。
   主要自然灾害,分洪涝、干旱、台风、虫、时疫、饥荒、其他灾异。
   一、洪涝灾害北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大水。
   天圣元年(1023),大水。
   天圣四年(1026),雨水坏民庐舍。
   庆历八年(1048),大水,田淹几尽。
   嘉祐五年(1060),水灾。六年,七月淫雨为灾。
   熙宁四年、五年(1071—1072),水灾,毁田庐。六年,民饥。
   元丰四年(1081),大水。五年,久雨,太湖水溢。六年,正月大雨至六月,太湖泛溢,田不播种,庐舍漂荡。
   元祐六年(1091),水灾。
   大观元年(1107),水灾。
   政和五年(1115),水灾。
   宣和元年(1119),水灾。六年,水灾。
   南宋绍兴四年(1134),六月,淫雨害稼。三十一年,久雨伤麦。
   隆兴元年(1163),八月水害稼。二年七月,大水,操舟行市者累回,人溺死甚众,越月积阴苦雨,水患益甚。
   乾道元年(1165),六月水坏圩田,饥疫,殍迁者不可胜计。二年,淫雨自正月至四月,夏寒损稼,蚕麦皆不收。三年,八月水坏民田舍。积潦至九月,禾稼皆腐。六年,大水。
   淳熙三年(1176),八月连雨,害稼。
   绍熙四年(1193),霖雨坏圩田,害蚕、禾,蔬。五年,又霖害稼,是冬无麦苗。
   庆元元年(1195),九月久雨。次年大水。五年,六月开始霖雨成灾。
   嘉定九年(1216),四月至八月大雨,水灾。十一年,六月霖雨,无麦。
  十六年,五月霖雨,水漂民。
   宝庆三年(1227),七月飓风拔树,水溢。饥。
   绍定三年(1230),入夏大雨四十余日,田禾荡没。
   景定二年(1261),霖雨水灾。三年,二月大水,民多溺死。
   元代元贞元年(1295),大水。
   至元二十四年(1287),大水,二十五年,三月大水,坏田稼。二十七年,大水。
   元贞二年(1296)、三年,大水。
   大德五年(1301),积雨泛溢,大伤农田。
   至大元年(1308),大水禾没,民疫死甚众。二年,水灾。七年,六月淫雨。十年大水,害稼。十一年,大水。
   延祐三年(1316),雨,田淹半。五年,阳,田淹过半。六年,大水,田淹过半。
   天历元年(1328),水没民田。
   至顺元年(1330),大水坏田二年,阴雨害稼,太湖溢。
   至元三年(1337)、四年、五年、六年,年年水灾,田淹半数。
   至正元年(1341),夏大水,太湖水倒灌内溢成灾,田稼淹没,民庐倒塌,大饥。
   明代洪武二年(1369),大水。六年,水荒。七年,大水。八年,十二月水。
  九年,大水。十七年、十八年、二十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连续大水。
   永乐二年(1404),大水。三年、四年,大水。九年,淫雨没田。十二年,水灾。十三年,水伤田。
   洪熙元年(1425),六月大雨连月,积雨伤稼,低田没。
   宣德元年(1426),春至夏,雨,损禾稼。五年,大水。
   正统五年(1440),夏大水。六年,大水成灾,大饥荒,人相食。七年,大水,太湖溢。九年,大水,提防冲决,淹没禾稼。十一年,夏连月大雨,水灾。
   景泰元年(1450),夏复淫潦,大饥。四年,入夏大水。七年,久雨没田禾。
   天顺元年(1457),四、五月连雨,苗烂。四年,四、五月阴雨连绵,湖水泛溢,麦、禾俱伤。八年,大水。
   成化元年(1465),久雨,大水,无收。七年,水灾。九年,四月水灾。
  十三年,春水,无麦。十七年,八月连月大雨,太湖水溢,平地深数丈,九月朔,雨昼夜如注,直至冬无日不雨,仅存禾稼悉淹没。二十年,水灾。
   弘治四年(1491),水旱迭作。五年,夏、秋,水。
   正德四年(1509),大水。五年,大水。七年,四月连日大雨,洪水泛滥。十二年,大雨杀麦禾,大水。十三年,六月大雨,水淹田。十四年秋,大水突出,平地数尺,田禾尽淹。
   嘉靖元年(1522),水灾。三年,七月初三太湖溢,漂民居。四年,七月水淹田。九月大雨,收成不能刈。十三年、十五年、十六年,水灾。四十年,正月雷电,闰五月至十月淫雨不息,禾沉水底。四十一年,大水。
   隆庆三年(1569),五月大风雨,田禾淹没。四年,水灾。
   万历五年(1577),六月连雨,天寒如冬。六年,大水。七年,大水淹禾。八年,大水饥。十年,七月大水,湖溢。十五年,秋,太湖溢,平地水深丈余。二十四年,八月骤雨狂风数日夜不息,大水。十九年,淫雨伤麦。
  三十六年,夏淫雨,湖水泛滥,大饥。四十八年,二月连雨,夏又旱,石米
  一两五钱,饥。
   天启四年(1624),四月雨伤蚕麦,五月梅雨浃旬,秧苗尽没,七月后,大雨三日,再播再淹,一罗两荒,是年太湖溢,舟行阡陌间。六年,七月朔淫雨如注,屋地庐俱毁,两昼夜方息。七年,五月昼夜淫雨,四境平沉,秧苗尽没,六月水平复种,至七月雨复如初,种者又没,一岁两荒。秋,太湖水溢。
   崇祯六年(1633),六月水。十三年,五月大雨七昼夜,水溢淹禾,米价腾跃,每石一两六钱。十五年,大水。十五年至十七年,大水,大饥,人相食。
   清代顺治二年(1645),七月十四日,骤雨倾盆,平旦水添数尺,大水淹禾。
  六年,五月大雨,水溢,麦无收。八年,春夏大水,斗米四钱五分。九年,大水。十三年,夏大水,旱禾不登。
   康熙四年(1665),大水。九年,六月十二日,太湖水陡长丈余,溢,间以狂风,禾淹。十一年,夏大水。民竭力戽救,秋无收。二十一年,春恒阴、麦无收,大水。二十二年,大雨麦无收,麦石一两八钱。二十六年,大水。三十年,大水无禾。三十二年,九月大雨,河溢淹稼。三十四年,大水没田。三十五年,七月二十三日大风雨,二十四日水涨三尺余。三十八年,淫涝伤稼。四十六年,十月四日河水暴涨,石米一两八钱。四十七年,五,六月恒雨淹禾,石米二两二钱。四十八年,大水。四十九年,四月恒雨,蚕无收,
  五月久雨,田禾皆没。五十五年,五月暴雨,水溢,苗尽烂。
   雍正四年(1726),八月至十月恒雨,水没陂塘,村人驾船割稻头。
   乾隆十八年(1753),春夏久雨,入秋又久雨。十九年,水损稼。二十一年,淫雨损麦,大水伤禾。二十三年,夏秋大水。二十六年,大水。二十七年,雨损蚕收。三十年,大水。三十四年,春四月淫雨连旬,损蚕,麦无收。
  夏大水,田禾淹没,秋无收。石米白银三两三。
   嘉庆九年(1804),五月初至六月大雨,田禾淹没十之七,斗米四百二十钱,劝捐平粜。十年,春大水。麦无收,巡抚阮元发银施粥。
   道光三年(1823),水灾。十一年,夏霖雨,秋复久雨,水灾。十三年,雨水害稼。二十年,夏久雨。二十一年,春大水。二十九年,暴雨,大水。
  田禾尽没。
   同治十年(1871),三月二十二日,下午狂风骤雨,覆舟伤人。
   光绪元年(1875),五月水,八月复水,田禾减少。四年,九至十月久雨,晚稻浥烂。十五年,八月二十四日晨,大雨起,至十月初十日始放晴,田禾尽没,能割者仅十之一二。十六年,七月大雨连旬,镇绅出仓粟平粜。
   宣统三年(1911),五、六月久雨,闰六月十六日夜九时,大风起,至十七日晚太湖水高侧灌、河水陡涨尺余。七月初又阴雨积日,河水又涨尺许,田禾被没十之三四。
   中华民国民国四年(1915),十月大水。民国八年,秋淫雨成灾,田禾尽没,是年闰七月始开霁,补种不及,义仓积谷市米平粜。民国十一年,夏涝,秋又涝。
  民国二十年,黄梅期长达61天,梅雨水之多,为民国年间三大自然灾害之
  一。民国二十七年,倒黄梅,大水。民国三十年,黄梅,大水,三伏不热。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7月24日至25日台风,暴雨成涝,12月又多雨。
  1950年,梅季多雨,涝,9月又涝。
  1951年,倒黄梅,多雨成涝,8月22日台风,又暴雨。
  1952年,8月9日多雨,涝。
  1954年,特大涝灾。全年降雨量达1719毫米。5月21日至8月1日,连续阴雨92天,春雨接梅雨,降雨量为999毫米,最高水位4.65米,5月9日起,用脚踏水车排涝100天。
  1956年,3月多雨,梅雨量达338毫米,9月24日暴雨113毫米。
  1957年,4月16日至5月12日连续阴雨27天,6月30日至7月5日暴雨,水位高,晚稻田淹没,部分秧苗久淹腐烂,农民为抢夺抽水机殴斗闹事。
  1959年,2月连续阴雨21天,5月4日至18日连续阴雨,春花腐烂出芽,小麦赤霉病严重,减产。
  1960年,5月3日至24日连续阴雨22日,春花腐烂出芽,小麦赤霉病严重,8月3日暴雨,降雨量为162毫米。
  1961年,9月8日至14日降雨量达209毫米,10月3日至15日台风过境,河水猛涨,禾田积水内涝,为本地区历史上第二次大涝灾,连续排涝
  11天。
  1962年,9月4日至7日台风,9月5日降雨,降雨量为194.9毫米,连续排涝8天。
  1964年,4月多雨。
  1966年,8月17日暴雨103毫米。9月1~7日,降雨量达200毫米。
  1972年,1月28日至3月11日连续阴雨44天,倒春寒。
  1980,3月连续阴雨22天,梅雨期长达40天,梅雨量416毫米,8月又雨22天,成涝。
   春长期阴雨。自1月27日起至3月下旬,仅有一天半晴(群众称仅一个半太阳)。
  1991年,特大水灾。7月2日至18日连续阴雨,7月8日,水位达4.45米,超过本地警戒水位和危险水位线40厘米。
  1992年,8月底至9月初,台风季节连续阴雨,晚稻因已处后期,未造成损失。
   二、旱灾北宋咸平元年(998),旱。
   大中祥符五年(1012),旱。
   明道元年(1032),旱,灭禾。
   熙宁七年(1074),大旱。八年,连大旱,民多殍死。十年,春早。
   元祐四年(1089),夏旱。饥。
   崇宁元年(1102),旱,饥。
   南宋建炎四年(1130),夏秋旱,大饥。
   绍兴十八年(1148),旱,饥。二十九年,秋旱,民饥。
   淳熙二年(1175),秋旱。七年,旱,饥。九年,春大旱。十四年,七月旱至九月。
   绍熙五年(1194),自去冬不雨直至麦收,大旱。
   庆元三年(1197),春夏不雨,禾稼不能入土。
   嘉泰元年(1201),大旱,饥。二年,春旱。四年,五月至七月不雨,旱灾。
   开禧元年(1205),旱。入夏不雨百余日。三年,夏至秋久旱。
   嘉定元年(1208),旱,二年,入夏四月旱至七月乃雨。七年,夏秋大旱。
  八年,春旱,首种不能入土。
   嘉熙四年(1240),大旱,人相食。
   元代天历二年(1329),旱,饥。
   至元二年(1336),自春至八月不雨,大饥。
   明代洪武八年(1375),大旱。
   永乐元年(1403),大旱。
   宣德九年(1434),旱,饥。
   正统六年(1441),春夏并旱,饥。十二年,大旱。
   景泰七年(1456),旱,大饥。
   天顺三年(1459),旱。
   成化十七年(1481),春夏不雨,七月飓风暴雨为患。
   弘治四年(1491),水、旱迭作。十六年,旱饥。
   正德三年(1508),大旱,河水竭。
   嘉靖二十年(1541),旱,太湖水涸,人食草根树皮,大疫。三十八年,大旱。
   隆庆二年(1568),正月初一大风,大旱。三年,秋亢旱,大荒。
   万历三年(1575),春,苦旱。十六年,旱。十七年,连岁大旱,太湖成为平陆。十八年,旱。二十四年,五月至七月,不雨。三十九年,黄梅无雨。
  四十二年,秋旱。四十八年,夏旱,石米一两五钱。
   天启五年(1625),夏、秋两旱。
   崇祯五年(1632),自八月至十月七旬不雨,饥。十一年,旱。十四年,
  六月旱。十六年,夏大旱,饥,人相食。
   清代顺治十二年(1655),秋旱,螽。十八年,大旱,米石一两七钱。
   康熙十年(1671),五月至十月大旱异常,草木枯,人渴死者甚众,溪水西流,秋薄收。十一年,春旱。二十二年,秋旱荒。三十二年,五月、六月大旱。三十三年,夏大旱。四十六年,夏大旱,石米一两三四钱。五十九年,夏旱。六十年,夏、秋大旱,河底龟坼。
   乾隆十六年(1751),夏大旱,石米白银三两,劝捐平粜。二十一年,五月旱。三十三年,大旱。五十年,大旱,五月至七月不雨,溪港皆涸,苗尽槁,是年水皆西流。
   嘉庆十九年(1814),五月至七月不雨,禾苗枯槁,地生白毛,秋减收,石米五千三百钱。二十四年夏旱,五月初八日一雨后,六月七月皆无雨,高田干涸。
   道光十二年(1832),夏旱、饥。筑运河石塘,以工代赈。二十三年,七月旱,饥。
   咸丰六年(1856),大旱,螽,是年水皆西流,大饥,米石五千七百钱。
   中华民国民国三年(1914),正月大旱。民国六年,夏旱。民国七年,夏大旱,河道淤浅。民国十八年,旱、螟,为民国年间三大自然灾害之一。民国二十一年,7月大旱,饥。民国二十三年,黄梅无雨,夏酷暑,河道水涸可行人,田乡田畦龟坼,稻蔬俱槁,入秋得霖已无法补种。为民国年间三大自然灾害之
  一。民国三十六年,旱。民国三十八年,一月冬旱。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0年,冬暖,春旱。
  1953年,春旱。
  1958年,空梅,旱。
  1965年,空梅。
  1967年,7月12日至9月10日,干旱61天。
  1978年,大旱,是历史上全年降雨量最少的一年,当年空梅,6月25日至7月10日,连续15天高温,部分早稻逼热减产。6月25日至9月8日,44天只有一次透雨。
   三、风灾、虫灾北宋天禧元年(1017),蝗,民饥。
   绍圣元年(1094),海风害民田。
   南宋隆兴元年(1163),八月大风,飞蝗蔽天,害稼。
   乾道六年(1170),秋螟为害,冬饥。
   淳熙二年(1175),秋,螟害。九年,八蝗害,饥。
   庆元二年(1196),虫灾。
   嘉泰二年(1202),夏,大蝗。
   开禧三年(1207),夏秋久旱,飞蝗群飞满天,豆粟皆毁于蝗。
   嘉定元年(1208),大蝗。二年,四月至七月旱,又蝗。七年,夏秋大旱,蝗。八年,八月飞蝗蔽天,饥。
   嘉熙四年(1240),大旱,飞蝗漫天为害,人相食。
   元代大德十年(1306),大风,太湖溢,害稼。
   至正元年(1341),大风,太湖水倒灌而入,民庐顷刻倒塌,民大饥。晕口铺楼食。
   明代永乐元年(1403),蝗。
   正统十二年(1447),蝗,饥。
   成化十七年(1481),七月飓风。
   正德九年(1514),九月,蝗。
   嘉靖三年(1524),七月初三大风拔木,太湖溢,漂民居。十九年,蝗飞蔽天,伤稼大半。
   隆庆二年(1568),正月初一大风,扬沙走石,白昼日晦暝。三年,五月大风雨,田禾淹没。
   万历六年(1578),蝗虫害稼。十六年,蝗。
   天启六年(1626),蝗灾。七年,五至七月两次水淹,种者又没,秋大风拔木,一岁两荒。
   崇祯六年(1633),六月龙卷风,拆屋拔木,饥。十一年,蝗。十四年,
  六月旱,蝗,雾继之,禾尽。
   清代顺治二年(1645),七月十四日大风异常而骤雨。五年,四月十七日暴风。
  康熙四年(1665),大风拔木拆屋。十年,五月至十月异常旱,草木枯,蝗。
  十一年,八月初忽大风雨,青黑色小虫如蠛蠓,有足有翅,飞蚀禾稼,立槁,其气侵蚕亦空,民大饥。十八年,虫灾。二十六年,秋螟食禾。三十二年,
  九月大风。三十五年,七月二十三日大风雨,傍晚飓风大作,入夜愈猛,飞瓦拔树,民居倾覆,压死者甚众。
   雍正十年(1732),七月大风,失稼。
   乾隆二十年(1755),蝗虫生,米石三两二钱。二十四年,秋虫伤禾,石米二千四百钱。五十年,河水皆西流,蝗。五十一年,夏虫伤禾。
   道光二十三年(1843),七月螟食禾,饥。
   咸丰六年(1856),大旱生螽。七年,夏又复生,秋风损稼,米价复昂如春,石米五千七百钱。
   同治十年(1871),三月十四日大雨雹后,二十二日下午狂风骤雨,拔木毁屋,覆舟伤人,当天湖州有龙卷风袭击,自西方起卷至石淙,约及百里,同时折木毁屋扬沙飞石、死者甚众,有数村被风卷去变成平地,数百年大树有被拔者。
   光绪二十六年(1900),三月初十午后雷雨时,大风自西而东,瓦房倒塌甚多,是年镇绅出仓粟平粜。
   宣统三年(1911),闰六月,十六日夜九时大风起,引起十七日晚太湖水倒灌。
   中华民国民国十四年(1925),秋,秋螟为害,是年出仓粟平粜。民国十八年,旱后螟害成灾,为民国年间三大自然灾害之一。民国十九年,闰六月,初一至初四日(7月26日至29日),台风,民国二十四年,八月十六至十七(9月13至14日),五级大风旱稻正扬花,被害无收。民国二十七年,秋,飓风两次过境,农事大损。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7月24日至25日,东北偏12级东台风,暴雨成涝。
  1956年,7月28日,龙卷风拔树损屋,8月1日至3日台风12级以上,损失较大。
  1960年,8月2日至4日,第7号台风过境。
  1961年,10月3日至15日,第26号台风过境,河水猛涨。
  1962年,9月4日至7日,第8号台风过境。
  1963年,9月10日至14日,第12号台风过境,暴雨成灾。
  1967年,3月26日18时,冰雹如丸,伴有龙卷风,损屋伤人畜,伤害春花。
  1974年,5月19日,镇郊遭龙卷风,损坏房屋,梅雨期长。
  1977年,9月10日至11日,第8号台风过境,部分旱熟晚稻受害。
  1991年,8月7日下午5时45分,镇遭龙卷风袭击,狂风暴雨。
   四、饥荒时疫及其他灾异北宋咸平三年(1000),大饥,民疫死。
   天禧元年(1017),因蝗灾民饥。
   天圣元年(1023),大水后,饥。
   绍圣三年(1096),地震,屡震。
   南宋建炎四年(1130),二月,大疫,夏秋旱大饥。
   绍兴元年(1131),饥,六月大疫。二年,春饥,斗米千钱。十八年,饥。二十九年,秋旱民饥。
   隆兴二年(1164),七月大水,越月积阴苦雨,水患益甚,饥民疫者尤众。
   乾道元年(1165),二月寒,败首种,损蚕麦。六年,水、虫为害,冬饥。
   庆元四年(1198),秋饥,多道馑。五年,六月霖雨至八月,复大疫,成灾。
   嘉泰元年(1201),大旱,饥。
   嘉定元年(1208),旱而蝗,民疫。八年,饥。十一年,无麦,饥馑。
   嘉熙四年(1240),旱、蝗,人相食。
   元代至元二十四年(1287),饥。二十八年,饥。
   元贞二年(1296),水,饥。
   大德六年(1302),饥。七年,六月淫雨,饥。
   至大元年(1308),水后,饥,疫大作,死者相枕藉。
   延祐六年(1319),田淹过半,大饥。
   天历二年(1329),冬大雪,饥,太湖冰厚数尺。
   至顺元年(1330),水坏田,饥,疫。
   至元二年(1336),春至八月不雨,民大饥。
   至正元年(1341),田禾淹没,民大饥。
   明代永乐二年(1404),水,民饥。四年,水,饥。九年,水没田,疫。
   宣德九年(1434),饥。
   正统三年(1438),饥。五年,正月大雪二旬,积丈余,是年大疫,饥殍满道。六年,春夏旱,饥。十一年,地震。十二年,饥。
   景泰元年(1450),正月大雪二旬,夏复潦,大饥。四年,十一月至五年春,大雪数尺,压覆民居,诸港冻结,舟楫不通,人畜冻死无数,入夏大水,民相食。六年,大饥。
   天顺八年(1464),水,饥。
   成化十五年(1479),地震。十八年,大饥,人相食。二十年,大饥。
   弘治元年(1488),饥。五年,饥。八年,饥。十六年,饥。
   正德四年(1509),民疫。五年,地震地生白毛。七年,十二月大雪丈许,溪河冰厚尺余。
   嘉靖二十年(1541),太湖水涸,人食草根树皮,大疫。三十四年,五六月间忽昼忽瞑,日光运荡不定,十月天雨赤豆。三十九年,四月地震,屋庐动摇如帆,河水撞激、鱼皆跃起。四十年,大饥。四十四年,六月地震。
  四十五年,正月雷电,闰五月,水,大饥。
   万历五年(1577),六月雨,天寒如冬。八年,大水,饥。十五年,太湖溢,平地水深丈余,米贵。十六年,石米贵至一两七钱,饥,疫死者甚众,弃尸满道,河水皆腥。十七年,太湖旱为平陆,大疫,又夏雪,饥殍载道。
  二十三年,大雪,平地丈余,经两月雪冻不解,死者甚众。二十四年,五至
  七月不雨,七月十一日将夕,河水忽涌起二尺余,少迭复平,如此三次,八月骤雨狂风数日夜不息,是冬大雪,寒,溪河冰冻,舟楫不通。二十九年,春淫雨,六月寒逼人,七月始热,八、九月仍热如故,出现“里无不病之家,家无不病之人”以及秋禾不能栽种现象。三十二年,疫。三十六年,湖水泛溢,是年大饥。四十年,十月雷电。四十八年,正月大雷。
   天启元年(1621),大雪,时民间有“天启元年,雪碰廊檐”之谣。三年,十二月,大地震,地生白毛。四年,正月十一日,黑雨。七年,正月雷电雨雪,一岁两荒,民饥。
   崇祯二年(1629),四月地震,闰四月又震,十二月又震。五年,八至十月七旬不雨,大饥。十年,大饥。十四年,春大雪,六月旱,蝗,雾继之,禾尽萎,疠疫盛作,米价石四两。十五年,大水,饥。人相食,贼蜂起,民大疫。十六年,夏大旱,饥,人相食。十七年,春大疫,民呕血缕即死,地震,地生白毛,民间有“地动白毛生,老少一齐行”之谚。
   清代顺治四年(1647),大饥,米价石四两。五年,九月大疫。八年,正月地震。九年,二月十四日夜地震,饥。十二年,二月地震,六月又震。十三年,夏水,早禾不登,饥。
   康熙元年(1662),五月雪,大疫。四年,冬大寒,太湖冰封,不通舟楫匝月。五年,秋大热,斗米二钱,田之所出,不足供赋税,菽粟盈仓,委之而逃,百货充斥,无过问者,民间号为熟荒。七年,六月十七昏时地震,久之拆屋压死人。十年,异常大旱,人渴死甚众。二十九年,冬大寒,十二月河水解,牛羊冻死。三十二年,春旱秋淹,九月大风,米贵民饥。三十三年,夏大旱,大疫。四十七年,五六月恒雨,石米二两二钱,民饥。
   乾隆十三年(1748),五月初四冰雹,斗米白银三两。十四年,夏疫。
  二十年,地震。二十一年,春大疫,饥,五月干旱,十月十六亥刻地震,是年,二月石米二千八百钱,民食树皮草根,或掘镇郊白泥为食,四月,石米
  三千四百有奇,饿殍满道,州县官劝捐平粜。二十八年,五月地震。二十九年,正月地震,五月又震。三十年,正月地震,是年大水。三十五年,春饥。
  四十七年,六月地震。五十一年,春大疫,饥,石米四千六百钱。五十五年,大雪,十二月雷电,饥。
   嘉庆十九年(1814),五至七月不雨,禾苗枯槁,地生白毛,石米
  五千三百钱。
   道光元年(1821),夏,大疫。四年,春饥,米石钱五千。十一年,水,野凫成群食谷。十二年,夏旱,饥,筑运河石塘,以工代赈。二十一年,十一月初二至初五大雪,四昼夜不止成灾。二十三年,七月旱、虫而饥。
  二十六年,六月十二夜地震。二十九年,大水,石米五千六百钱,民削榆皮为食,七月二十四日(9月10日)张王庙发赈,人多自相践踏,死伤者八十余人。三十年,春饥,米石钱六千。
   咸丰三年(1853),三月初七夜,地大震,自是连日小震,一月余始定。
  六年,旱虫,大饥,米石五千七百钱。七年,春,石米五千八百钱,是年夏螽复生,秋风损稼,米价复昂如春。
   同治二年(1863),海水溢,河水皆咸。
   宣统元年(1909),七月大疫,至七月十五止。
   中华民国民国二年(1913),二月二十七日(4月3日),地震。民国六年,正月初二(1月24日),辰刻地震,二月初七,(2月28日)黄昏,天下冰雹,大如蛋,伤人毁屋。民国七年,正月初二(2月12日)未刻地震,九月时疫盛行,死亡相继。民国二十一年,七月大旱,饥。民国二十三年,夏酷暑,黄梅不作,唯运河外其余河道干涸,田地龟拆,为民国年间三大自然灾害之一。民国
  二十七年,发生流行性脑脊膜炎,患者约300人,死亡者100余人。民国
  三十年,三伏不热,八月初一,中午全日蚀,举首可见,室中晦暗燃灯烛。
  民国三十一年,霍乱蔓延,患者一千余人,死亡百人以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3年,早春干旱,7月25日至8月15日,连续高温22天,8月26日最高气温达41.5℃,为历史最高。
  1955年,冬寒,1月有霜23天次,太湖结冰。
  1960年,12月结冰17天。
  1962年,1月结冰25天。
  1964年,2月寒,2月17日至22日连续下大雪8天,积雪深126毫米。
  1966年,8月2日至8月10日,连续高温9天。
  1967年,1月1日至2月20日,连续零下低温20天,结冰25天,4月
  30日17时又冰雹。
  1968年,2月寒,零下低温23天,结冰24天,8月8日镇郊冰雹,12月17日晚雷。
  1969年,1月29日有雷,大雪。2月6日最低气温零下11.1℃,为镇区历史上最低气温,19日降冻雨,压断电线,平地积雪17天。
  1971年,5月25日早梅,6月27日至7月7日连续高温10天,部分早稻逼熟,减产。
  1972年,4月24日18时地震,房屋有声,悬物摇晃。
  1974年,4月22日8时30分地震,三级,房屋微动。
  1975年,9月2日20时15分,地震。
  1976年,4月22日21时,西北大风,地震。
  1978年,是历史上全年降雨量最小的一年,6月25日至7月10日连续高温,部分早稻逼熟。
  1988年,自7月1日至24日连续高温,日报高温保持35℃以上,为历史上高温持续时间最长纪录。
  1990年,2月10日(正月15日)凌晨1时57分25秒,东经120度58分、北纬31度33分(南通南面)长江边发生地震,石淙有震感,门窗、家具震动有声,未造成损失。

知识出处

石光淙淙

《石光淙淙》

出版者:浙江摄影出版社

《石光淙淙》是2021年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山贤等。本书共八章,内容包括:历史沿革与发展近况,自然环境,石淙蚕花,石淙古迹与旅游资源,石淙人物,石淙美食,民间传说和风俗,桑基鱼塘。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