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人文旧馆》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1121
颗粒名称: 附录
页数: 26
页码: 94-118

内容

1.对“双胞胎”古村落(文:沈文泉)
  2017年5月23日,我根据湖州市文联的部署,率领一支由市作家协会8名会员和市美术家协会、市书法家协会、市摄影家协会各两名会员组成的文艺志愿服务队到南浔区旧馆镇的新兴港村和港胡村采风,惊喜地发现了一对坐落在杭嘉湖平原北部的“双胞胎”古村落。
  迈入新世纪后,十多年来,我一直致力于湖州古镇古村落的保护工作,拍摄电视纪录片,撰写政协委员提案和决策建议,发表文章,甚至直接拜见领导陈述己见,不遗余力地呼吁古镇古村的保护,也为荻港、菱湖、双林、新市等古镇古村的保护作出了一点贡献。但令我深感惊诧的是,竟然有这么一对“双胞胎”古村落,在我的“雷达盲区”枕水而眠,静静地等待着我们的到来。
  我之所以将新兴港村和港胡村称作是一对“双胞胎”,是因为它们是同时兴起的,两村古老的民居沿新兴港一字排开,东西长达一公里,河南面的港胡村自东向西依次居住着张、莘、郑、汤四姓人家,他们的聚居地分别叫作张家门、莘家门、郑家门和汤家门;河北面的新兴港村居民主要姓朱和李。两村一样的沿河长廊,一样的两层民居,一样的青砖黛瓦和马头墙,一样的美人靠,港南港北隔港相望。毓秀桥(俗称“便街板桥”)、庆安桥(俗称“沈四桥”)、夏家桥等三座古老的石板桥将两个村庄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两村最早共用一个名字“新兴港”,当地人习惯将两个村并称为“港廊(上)”。旧时,港廊鳞次栉比地分布着酒肆茶馆、肉铺鱼档、药店诊所和绫罗绸缎店、南北干货店、铁匠木匠铺,林林总总,应有尽有。如今,店铺虽然搬迁走了,新兴港村的沿港房子也改造了很多,但去年两村还是合用“新兴港港胡村”的名字,成功申报了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它们荣辱与共,不分彼此,正如安吉诗人沈健的诗句:“新兴港亦是一条河,河北,有新兴港村/河南,是港胡村/两个千年古村,很多时候又合二为一,为一个村/一条河流——其实又哪里能分得开它们。” 湖州东乡人管河叫港,称湖为漾。有人不解湖州方言,想当然地将“河港”的“港”误解为“港口码头”的“港”,并据此推测说:明朝的时候,倭寇屡犯我东南沿海,沿海居民为避“倭患”,逃难来此,沿河而居,形成一个新的港口码头,称为“新兴港”。这一说法已经为旧馆镇官方接受,我们采风时,镇领导就是这样向我们介绍新兴港村和港胡村的历史的。但是,曾经出版过长篇小说《“双抢”纪事》的旧馆镇中心学校原校长朱剑平等乡贤不认可这一说法。他们说,新兴港村和港胡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那时候,从湖州通往南浔、苏州、华亭(今上海)的水路頔塘在升山至旧馆段为太湖强盗所阻,因为这一段分布着倪家漾(今义家漾)、南漾、小漾、山母漾等众多大小湖泊,因人烟稀少,太湖强盗猖獗。久而久之,当地流行起了这样的一句民谚:“前不着升山,后不着旧馆”,也就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意思。为了避开这一危险地带,东去西来的商船从升山的廿五里牌处折向南,绕行新兴港,出旧馆,再回到頔塘,绕出了一个“凹”字形。在这个“凹”字形底部的河港两岸,因为过往商船的驻泊、补给,形成了一个日趋繁华的村落——新兴港村,到了清代,新兴港村一度被称作“新兴港市”。同治十三年(1874)陆心源等人编纂的《归安县志》卷六记载云:“新兴港市,在县东南三十里,分东西村,隔一水,市里数十人家。”这里的“市里”是“街市里巷”之意,“市里数十人家”是指商铺数十家,而不是只有数十户人家。数十户人家显然还不能称作“市”,而拥有数十家商铺的市已经颇具规模,在当时可与菱湖、双林等重镇相比了。不过,新兴港市分的不是东西两村,而是南北两村,港的北面是新兴港村,港的南面则是港胡村。穿村而过的新兴港西连义家漾,东接慎家漾,形成哑铃之势,保证了港里的水顺畅清澈。
  笔者在南宋被誉为“博物君子”的谈钥于庆元五年至嘉泰元年间(1199—1201)编纂的《吴兴志》卷三“乡里”中找到了“新兴里”这样一个地名,隶属于“长寿乡”,又称“万岁乡”。这是关于新兴港村的最早记载。这印证了朱剑平等人的观点,至少在宋代,就已经有新兴港村的存在了。《归安县志》卷一“建置”中也有“长寿乡新兴里”的记载。说明这个乡的名称至少延续了810余年。
  因为新兴港村和港胡村作为过路码头,是为了服务水路运输的商船而兴起的,商业气息浓厚,所以文风相对较弱,没有值得村民们炫耀的文化名人。如今,宣扬地方文化名人已成一种时尚。不过,我觉得,元末明初的归安画家、诗人,曾与王蒙、沈梦麟、曹孔章、章同、胡廷晖、孟珍、沈性并称“吴兴八子”的莘野(字叔耕)应是港胡村人,因为港胡村有莘家门这样一个地名,而莘姓是一个小姓;还因为莘野诗集《环洲集》的书名符合那里的地理环境。
  也许是为了应对太湖强盗的威胁,保护商船安全的需要,新兴港村和港胡村的人练武似乎胜于学文。也许是因为练武成风,清朝同治年间曾出过一个武解元——汤甫仁,在湖州地区很有名。此外,新兴港村上的真武寺传说曾是朱元璋重臣刘伯温的指挥所。抗日战争初期,李泉生的长超部队也曾在新兴港取得过一次对日军作战的胜利。
  旧时,新兴港最热闹的是端午节,因为每年的这一天都要赛“花船”,也叫摇“哨船”。
  新兴港的赛花船不同于其他地方的赛龙舟,比的不是速度,而是既比速度又比稳,且以稳取胜。每条花船的船梢都有一大一小两副橹,大橹由两个小伙子面对面摇,小橹由一个小伙子摇。每条船的中舱还布置有一个两米多高,仅一尺见方的台阁,上坐一位美丽的女子,称为“台阁娘子”。船头还有两名武师献艺,并有200斤一包的米包和150斤重的“力子”——
  一种用石磨扇做成的杠铃,用作道具。武师献艺正体现了新兴港村尚武的传统。花船如果摇得不稳,台阁上的小娘子不仅不能按要求从容淡定,左顾右盼,向观众招手致意,还会花容失色,甚至跌落下来。船头的武师也无法表演。当然,如果不快,被其他船超越了,也赢不了比赛。
  新兴港很窄,最宽处也就二三十米,无法多船并行比赛,所以比赛要到漾里进行。但是,比赛之前,参赛花船都要敲锣打鼓地穿村巡游一番,以吸引人们去看比赛。
  可惜的是,这样有趣的活动已经被放弃很多年了。
  新兴港村和港胡村一直到了2006年才通汽车。闭塞的交通和落后的经济,反而使两个村保留了大量的明清民居和三座古桥,使它们成为湖州现在十分稀有的江南水乡传统村落。这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再加上村北2500多亩的义家漾湿地资源,使两村拥有了很大的开发价值。当地政府正雄心勃勃地想要开发这两个古村落,让这颗遗落的水乡明珠闪耀发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辉。
  然而,当我们看到一批由村民郑培江等人于1967年绘制的毛泽东画像于2014年被港胡村借助历史文化古村落保护的机会,对此伟人画像群进行了历史重现时,深感忧虑。因为我们深知,缺乏科学指导的盲目保护与开发是另一种形式的破坏。我们希望当地政府遵循“保护为主,适度开发”的古村落保护开发原则,在文物、规划、旅游等部门的指导下,科学保护,合理开发,并恢复赛花船的传统活动,让这对“双胞胎兄弟”村克服利益的诱惑,身心健康的成长,更好地造福百姓。
  丁酉端午节于湖州大同斋
  2.港上杂识(文:徐建新)
  (1)初识港上 木船,从木船上看到的风景,四十多年前的沧桑记忆,在四十多年后的那个初夏雨天,风景如故。只是少了一些岸上行人、水上桨声。繁华褪去,留下一些黑白分明的线条,透过雨雾,躲在水帘一般后面的汤氏老宅,像一位卸了盔甲的老人,端坐在港上,凌乱的瓦片是老人的饱经风霜。
  初识港上,是我19岁那年的夏天,摇一条木船,从老家花林经双林塘进入港上,那是一个“文化大革命”还没有结束,改革开放还没有到来的年代,新旧交替的断层,在当时还看不出一丝的痕迹。我们摇着木船去湖州一个叫杨家埠的地方载废氨水。船到港上,正是傍晚时分,“双抢”完工后的农民都拥挤在河里洗澡,释放疲劳,苦中作乐。岸上稀疏的灯光,照着脸色发黄的男男女女在水里的姿势。廊檐下早已经吃好晚饭坐在冷板凳上纳凉的居民们,在灯光和月光的柔和照耀下,眼光里正在欣赏一位村姑的清纯无华。水中的沐浴者,对他们的目光不屑一顾。
  农民户口与居民户口的区别就如水下和岸上,他们是一个特殊年代的组合,线条分明。岸上行人,水上桨声。这就是我初识的港上。港上是两个村的合名,是湖州市南浔区旧馆镇的美丽乡村,是中国古村落的典范。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由东向西穿村而过,把古村落一分为二,南岸归属港胡村,北岸归属新兴港村。两岸是沿河而建的廊棚,延绵二里有余,河上有不同风格的小桥三座。条石驳岸整齐,河埠宽大且错落有致。在那个江南的梅雨季节,我和文泉兄等一帮子文友去港上,在车上的闲谈中,文泉兄说他在湖州的住处也叫港湖村,结果我们到了港上,才知道此港湖不是那港湖。
  港廊是港上的特色和我多年的记忆。
  而现在呢? 现在的港上宛如一位不想出嫁的女人。
  她的不想出嫁,是她的坚守,是她的执着,是她的耐心,是她的专一,是她的等待,是她的期盼。
  她坚信她的坚守是有收获的,她坚信她的执着是有结果的,她坚信她的耐心是有回报的,她坚信她的专一是会得道的,她坚信她的等待是会得到认同的,她坚信她的期盼是会圆满的。
  朦胧的雨天,一位姑娘撑着一把红色的雨伞从毓秀桥上走过,打破了雨天的宁静,也好像在诱惑着什么。
  (2)归安新兴港 港上的新兴港,是一个可以幻想的名字。有人幻想新兴港这个名字与历史上的战争有关。理由是元末明初,江浙沿海渔民逆水而上,迁徙到頔塘南岸繁衍生息,为表达对大海的思念,他们将这里取名为“新兴港”。我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过对新兴港这样的叙述:“新兴村最早在南宋时已有人居住,元末明初,由于江浙沿海一带倭寇横行,为避侵扰,许多渔民背井离乡,逆水而上,迁徙于此,定居繁衍生息,形成今日之大村落。为了对故乡,对大海的怀念,先民将新的栖息地叫‘新兴港’,地名由此而来。” 也有人推翻了这种说法,认为新兴港早在北宋就有文字记载,而且新兴港的港与大海岸边停靠渔船这个港口的“港”,含义不一样:首先,在湖州方言里,“港”就是河的意思,绝不是指“港口”或“码头”。湖州人一直把当地的河流称为“港”,比如我老家宙四圩的东塘港、南塘港、西塘港,湖州的龙溪港、机纺港、旄儿港,旧馆的北港、蔡家港、钱家港、新开港等。对这个港字最有说服力的就是元朝戴表元的诗:“山从天目成群出,水傍太湖分港流。” 查阅《湖州古旧地图》,发现最早标注新兴港地名的是1673年刻印的《乌程县图》,1893年刻印的《浙江省水陆道里图》将它标注为“新兴港市”,前清时对乡村集市称为市,诸如“晟舍市”“马腰市”一样。这样的称谓一直沿用至20世纪40年代,民国1947出版的《吴兴县图》标注“新罗乡”,乡治所在地就在新兴港。
  港上的新兴港村是典型的明清江南古村。东西向的小河港沿村而过,房屋傍水而建,从东村头的夏家桥,经庆安桥、毓秀桥,到达村西头,户户粉墙黛瓦,家家港廊相连。2017年5月,国务院七部门公布了2017年列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中国传统村落”名单。住建部等部门近日发布通知,公布了2017年列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和2018年拟列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单。600个中国传统村落列入2017年中央财政支持范围,湖州市南浔区旧馆镇港胡——新兴港村,湖州市长兴县泗安镇上泗安村被列入其中。
  看来,港上要发达了。
  (3)前不到升山,后不到旧馆 与中国最美丽的318国道一起蜿蜒着的,是一条顺流而下的河流,名曰頔塘。水迢迢兮东逝,舟攘攘兮西行。河岸相依兮上下,水陆相连兮阴阳。这条河流不仅是湖州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水运大通道,也是上海等周边城市建设的生命线,在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北起浙江长兴合溪码头,经湖州、南浔到江苏吴江后,在上海分水龙王庙入黄浦江,全长160公里。其中湖州境内有94.9公里,它以太湖为依托,从西部丘陵地区延伸到东部水网地区,被誉为中国的“小莱茵河”。
  有着这样极强通航能力的河流,可以想象得出,在过去没有火车没有汽车的时代,这条水路是多么的繁忙,有着多么重要的地理位置。新兴港就在这条河流咽喉的边缘,静静地观望着航船的东来西往。湖州流传甚广的“前不到升山,后不到旧馆”,就是指新兴港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新兴港背面的頔塘就是这个“前不到升山,后不到旧馆”地方。太湖强盗就经常在頔塘出没。这里摘录一段描写太湖强盗的话: 到了三更半夜,突然有人披衣而起,点燃了蜡烛灯笼,撬开了木板窗,直蹿船舱。阿仁睁开睡眼一看,却见两个人影各执一把明晃晃的尖刀。一霎时,费老爷和妻妾小儿子同时凄厉惨叫,发出垂死挣扎的响声,接着水波发出四声扑通扑通的巨响,四具尸体都被抛入水里。阿仁吓得全身发抖,瘫倒在船艄上。那两人哈哈大笑,高声说:“你这样胆小,鲤鱼跳勿出龙门,赶快摇橹开船,金银珠宝,三一三十一,勿会少你一份。”阿仁说了声“谢谢”,连忙操起橹来,冒着风雨拼命摇船。不多久,风小雨停,东方发白,三人吃了早饭轮流上橹吊梆,摇了一天到达太湖南岸的一个小村。次日又经过了湖州,借着西北顺风赶返勾里伍家兜。
  所以,作为水路要隘,頔塘就会经常出现太湖强盗,那些往东航行的满船,或者往西航行的空船,为了避免与太湖强盗的正面冲突,往往选择新兴港绕道而行。
  新兴港也从这个时候,开始成为了商人过境頔塘回避太湖强盗的避风港。
  (4)白水里造桥 家乡有一句古话:“白水里勿造桥。”意思就是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事情,凡事都有一个因果关系,造桥也一样,不可能无缘无故地在水面上随便建造一座桥梁。但是,廿五里牌桥的建成,彻底颠覆了“白水里勿造桥”这一句家乡的古话。
  我有一位同学曾经在湖州市民建任职,我在一篇文章里,看到了她在廿五里牌桥落成仪式上的照片,于是向她了解了一些关于廿五里牌桥的建造经过。
  她说,2003年,旧馆镇新兴港村群众要求建桥的心声经民建市委会以信息形式反映后,得到了民建省委会的高度重视,转报省有关部门,最后终于促成建桥一事。2005年12月大桥建设启动,历经2年多时间,一座全长475米、横跨长湖申航道和318国道的提篮式拱桥于2008年7月正式建造完成。大桥的建成圆了当地百姓的梦,也使当地群众彻底摆脱了以往摆渡过河的历史,为发展当地的经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大桥建成了,但是连接大桥的道路怎么办,谁来出资建设,于是,在白水里造桥成功之后,旧馆又来了一个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壮举。
  连接廿五里牌桥梁的道路全长2.5公里,规划路面宽12米,路基高1米,需征用土地面积97亩,涉及承包农户161户。同时,路基上有坟墓52座,涉及农户47家。路基放样后,涉及的农户舍小家顾大家,做到了四个“自觉”:自觉搬迁坟墓。7月9日至7月14日前后5天的时间,路基上的52座坟墓全部迁移完毕,确保了道路顺利施工;有水田面积的农户有70多户,都自觉不种晚稻,也没有要求征地补偿,显示出有“田”出田,有力出力的传统美德。自觉捕鱼清塘,不以任何借口拖延道路施工;自觉退出种植生长多年的经济作物,能移植的移植,能变卖的变卖,民众心里只有一个愿望早日建通道路好通车。
  2008年10月28日上午,在廿五里牌大桥南堍,南浔区旧馆镇党委、政府举行了隆重的廿五里牌大桥通车典礼。省、市、区、镇有关领导、企业家代表以及廿五里牌大桥附近的群众代表共100多人参加了通车典礼。
  参加通车典礼中也有我的同学吴建英。
  由于是民间建民建大道,这条连接廿五里牌桥的公路,被政府有关部门命名为民建大道。
  一时间,白水里造桥和民间建民建大道在頔塘两岸传为佳话。
  (5)朱剑平与“双抢”记事 在新兴港,朱是大姓,与我同住一个小区的老朋友朱金根,就是新兴港人,那排古老的房屋,那棵摇曳着茂密枝叶的香泡树,见证着朱家的往事。那次去新兴港接待我们的朱柏铭、朱剑平老师,也都是新兴港人。他们还给了我两本书,朱柏铭给了我一本《湖州市旧馆镇廿五里牌大桥》的历史资料,朱剑平给了我一本他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的长篇小说《“双抢”纪事》。这两位新兴港的秀才引起了我把这两本书即刻读完的兴趣。
  在我的记忆里,“双抢”意味着苦难。
  水稻在南方一般种两季,七月早稻成熟,收割后,得立即耕田插秧,务必在立秋之前将晚稻秧苗插下。因水稻插下后得两个多月才能成熟,八月插下十月收割。如果误了季节,收成将大减,甚至绝收。
  只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收割、脱粒、犁田、插秧等四个环节的工作需要一下子完成,特别是收割和插秧,都需要抢时间完成,当时叫抢收抢种,简称“双抢”。
  而我们曾经还经历过种“三熟制”的年代,就是一年种一季小麦两季水稻,这样的劳动强度真的是可想而知了。
  每天天不亮,就听到小队长开工的哨子声,然后是父母催着孩子起床下田干活的急促声,紧接着是睡眼矇眬地走在乡间的田埂上。日到正午,无论气温多高,天气多热,都得在田里劳动,在水里泡着。天边几乎没有一丝的风,但是我们还是要拔秧要插秧,要挥动着镰刀收割稻子,要不就是肩膀挑着水稻。即使是晚上,也不能歇歇脚,得在稻场上用脱粒机脱去稻谷,每晚都要忙到半夜里才能上床睡觉。白天蚂蟥叮,傍晚蚊子咬。这样的“双抢”日子得持续近一个月的时间,天天如此辛苦如此劳累,大家还不敢懈怠。
  朱剑平是一位教育工作者,中学高级教师、校长,浙江省“春蚕奖”获得者,他为什么会在结束了“双抢”之后还要重新触摸这块伤疤呢?他在《“双抢”纪事》的后记里是这样表述的:“从乡下一起出来的几个同龄人每每相逢,总要聊起过去的事情,而关于‘双抢’的话题差不多是逢会必谈。那个累、那个苦,那种愚昧、那种坚强……历历在目,总让人难以忘怀。” 回忆是为了铭记苦难,苦难是幸福的结晶。
  3.万年桥的传说(文:杨慧玟)
  新兴港湿地不但是一块风光秀丽如诗如画的原生态风水宝地,而且还流传着令人神往的传奇故事。
  传说在新兴港小村庄,住着一对老夫妻,60多岁了,膝下无儿无女。靠着拾荒为生。有一天清晨起来打开房门,却发现门口躺着一位女人,急忙上去询问情况。大冷天的怎么会躺在我们家门口呢?便马上搀扶着女人进了家门。女人告诉老夫妻说,自己是从外地来的,因为嫁到张家三年了,也没有生下一男半女,经常被婆婆骂,老公打,张家为了有后把我给休了,好重新再娶。“那你为什么不回娘家去呢?”她说:“我父母双双不在人世了,从小就是跟着哥哥一起生活的,以前被打得太厉害受不了回过二次哥哥家,可每次回去我嫂子就说你既然嫁了人,那也只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了。我们也办法收留你,怪只怪你肚子不争气,到现在也没给他张家生下一儿半女,也怪不得婆婆骂,老公打你了,哥哥太老实在家里做不了主,到最后我只能又回自己的家。” 老夫妻俩听了非常生气地说,生不出儿女也不好全怪你的。如果你不嫌弃我们老夫妻俩,就在这里住下吧,反正我们膝下无儿无女,就把你当成我们的女儿好了。你也不要太伤心了,我们这里有座高升桥,桥下有座普音寺,里面供奉着送子观音的金身佛像,我们这里许多青年夫妇结婚数年无生育的,只要他们是真心向善,大慈大悲,在观音生日那天沿着她跨过的高升桥去庙里烧香一次,便会得子。明天刚巧就是观音娘娘的生日了,带你去那里烧香,再帮你找个好人家嫁了,以后肯定就会有孩子的。
  老夫妻家隔壁住着一位四十多岁的男人,因为家里穷,一直没有娶媳妇,他经常会帮这对老夫妻干些重活,女人看到男人对老夫妻俩那么好,作为回报就帮他做了衣服和鞋,老夫妻俩看到他们彼此心肠都那么好,就撮合他俩在一起生活了。一年不到,女人就怀孕生下了一对龙凤胎,乐得老夫妻俩逢人就说他们真是太幸福了,想不到临老了还会有那么好的福气,看来高升桥下的普音寺真的是很灵验的。
  女人自从当了老夫妻俩收养的女儿后,就不想让两位老人去拾荒了,可老人们却一直还是坚持着,因为他们有个心愿,就是希望在有生之年在村里造座桥,能方便村民们外出干活办事,做生意,改变“无桥路不通,无船难成行”的现状。二位小辈的劝了很多次也没有用,只好就随着他们了。
  有一天,老夫妻俩又去普音寺附近拾荒,却不曾想在普音寺后面的路上发现了一只首饰盒,打开一看,里面装满了各式各样非常漂亮的首饰,吓得老夫妻俩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老头子让老太婆赶紧回去找女儿女婿来,自己先在这里等着,怕要是哪个去庙里烧香有钱人家的小姐或者夫人遗失在这里,到时候来这里找就可以还给她们了。等女儿女婿们赶来,还是没见有人来,天也渐渐黑了,大家也只能先回家。
  第二天一大早,二位老人就赶着去普音寺后面的路上等着,可一连等了几个月也没见人来领。小夫妻俩觉得一定是二位老人一直以来的善举,感动了观音娘娘,是她特意让二位老人捡到首饰盒,帮助他们完成造桥愿望的。
  有了这笔首饰盒的钱,加上二位老人一直以来省吃俭用省下的钱,一年以后,在新兴港重要的交通要道旁边,建成了一座“万年桥”。在桥建好不久,老夫妻俩却双双病到了,看了医生吃了药也一直不见好转,随后双双离世了。
  民众在知道了这座桥是由老夫妻俩的善举感动上苍而建成的,人们在走这座桥或船经过桥下时都会选择沉默,表示对老夫妻俩的尊敬,只要这样做,大家就能平平安安,事事吉利。但如果是无所顾忌,大声喧哗的人经过,无论是外出干活,还是办事或做生意都会不顺,有的甚至还要闯祸。
  新兴港的这座万年桥,就这样一直完好无损留存到现在。
  4.莫财主散财(故事)(文:李全)
  很久以前,在湖州新兴港,有一个大财主,姓莫,大家都叫他莫老爷。有一天,莫老爷去湖州城里喝茶,路过一家瓷器店时,被一尊造型特别的瓷观音像吸引住了。这尊瓷观音像活灵活现,莫老爷反复观看,爱不释手。
  店老板见莫老爷喜欢这尊瓷观音像,便说莫老爷是个高人,一眼就相中最好的瓷器。如果莫老爷喜欢,他就把这尊观音送给莫老爷。莫老爷自然欢喜不已,向店老板道了谢,茶也不喝了,拿着观音直接回了家。原来莫老爷善于经商,在湖州、苏州、杭州和上海都开有绸庄,前些年就挣了不少金银财宝。特别是近几年来,金银财宝越挣越多。金银财宝越多,莫老爷就越是发愁。家里到处都是金银财宝。如何守住这些金银财宝成了莫老爷的心病,曾想把金银财宝埋在地里,又怕别人挖出来,想请人建造密室把金银财宝藏起来,又怕贼人惦记。虽然请了人看家护院,但家中的一些金银财宝还是莫名其妙地丢了,莫老爷心急如焚。莫老爷偶然听说,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可以替人保管财物。因此,莫老爷想请一尊观音菩萨到家里。如今,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而且还是免费请进家里来的。
  自从把观音菩萨请到家中后,金银财宝再也没有丢过。为了表示对观音菩萨的虔诚,莫老爷每次收了银子回来,都要去大拜观音菩萨一次。这一天,莫老爷从杭州和上海的绸庄回来,又收到了许多金银。这一次,莫老爷也不例外,存好银两,便去给观音菩萨上香。
  突然,一支香燃起了明火,莫老爷急忙拿起蒲团救火。最终,火是被扑灭了,可蒲团却脱了手飞了出去,打在了那尊观音菩萨身上。观音菩萨随即掉在地上碎了。莫老爷心疼不已,忽见碎片上有字:“聚金容易放金难。”莫老爷惊讶不已,原来观音菩萨真的显灵了。知道自己挣这么多金银财宝没地方存放。
  第二天,莫老爷又来到湖州城里的那家瓷器店,刚进门,就见店老板拿出一尊一模一样的瓷观音像迎了上来。莫老爷心想,奇了,这老板怎么就知道自己是来请观音的呢,还拿了一尊一模一样的观音出来?上次不是说只有一尊吗?
  “你是想问我为什么又拿出一尊一模一样的观音菩萨出来吧?”店老板问道。
   莫老爷大惊,问道:“奇了,你怎么知道我心里的想法呢?”
  店老板笑着回答:“这是专门为你准备的。你家那尊观音被你上香打碎了吧?” “神了。真是神了。”莫老爷更是吃惊不已,这老板也太厉害了,连自己家中的观音被打碎了的事都知道,看来自己真的与观音菩萨有缘,二话没说,掏出银两来,便说道,“这尊我也请回去,这些银两可以请好几尊观音了,但钱,你一定要全部收下。” 没等店老板发话,莫老爷抱起这尊瓷观音像就跑了出来。有了这尊观音菩萨,家中的金银财宝肯定不会丢,莫老爷想。莫老爷只顾高兴跑,却与对面的来人撞了个满怀,这尊观音也被撞掉在地上。莫老爷欲哭无泪,想向被撞的人索赔,可那人已经走远了。莫老爷心疼地捡起地上的碎观音,突然,他又发现碎片上有字——“指日桥下两抽屉。” “指日桥下两抽屉”?这是什么意思?指日桥不就是自己家花园里的那座桥吗?难道说观音菩萨让自己把金银财宝藏在指日桥下?这怎么可能?还是去问问店老板,顺便再请一尊观音菩萨回家。莫老爷打定主意,走到瓷器店门前傻眼了:这里怎么是一家小饭店呢?莫老爷仔细地揉了揉眼睛,没错,眼前真是一家小饭店。莫老爷还是有些不相信,便上问饭店老板瓷器店搬哪里去了。饭店老板告诉莫老爷,他在这里开饭店已有好几年了,从来就没见过瓷器店。
  莫老爷无精打采地回到家里,闷闷不乐,喝了些酒,一会儿便睡着了,又做起梦来,梦中那个瓷器店老板向他走来,说道:“莫老爷,你不是一直想秘密地藏你的那金银财宝吗?那就在指日桥下吧。”
  “指日桥下两抽屉?”莫老爷问道。
  “对,指日桥的两头分别有一只石抽屉,普通人是看不出来的,也打不开的。桥边有一棵一丈二尺高的无形茅草,普通人是看不见的,你是贵人有福相,只有你能看见。只要你把这棵草弯起来打个结,那就是开启石抽屉的钥匙。你可以把金银财宝藏在里面,就没人知晓了,但你不能把这件事告诉任何人。”瓷器店老板说完就化成一道彩云腾空而起,瞬间化成了观音菩萨。原来他就是观音菩萨啊…… 莫老爷一惊,马上醒了过来,回味着梦中的事,决定按照观音菩萨的话去做。
  次日一早,莫老爷来到指日桥边,果然看到了那棵一丈二尺高的草,心中暗喜,便把茅草打了个结往石抽屉一碰,石抽屉开了。接着,莫老爷便把所有的金银财宝都装了进去。后来,莫老爷一旦有了金银财宝,都装进了指日桥下的石抽屉里。
  有一天,他再次打开石抽屉时,发现里面的金银财宝不见了。莫老爷大惊,突然想起了一件往事:当年他经商时就在观音庙里许下了一个心愿,挣到的钱财必定救济穷苦百姓。这些年来,自己挣了不少的金银财宝,可从没有施舍给穷苦百姓,是观音菩萨来惩罚自己,还是来替自己施舍穷苦百姓?
  直到莫老爷去世时,也没有揭开这个答案。因此,莫老爷在指日桥下藏金银财宝的秘密成了一个永久的谜。
  2017年7月3日于湖州
  5.旧馆二首(文:俞玉梁)
  “旧馆”——“新兴港”:新与旧的辩论
  旧与新,这么奇妙这么紧密,瓜瓞绵绵
  馆,馆驿,驿站,客栈,旅程
  让人想起多少车马行人,甚至信使、铁骑
  仿佛唐宋古道,长亭短亭,雨雪霏霏
  枫叶荻花,板桥霜迹,杨柳依依,路人折寄
  “酒来了!”“楼上请!”灯红酒绿,光怪陆离
  一幕幕历史演绎精彩,片段,一环
  ——“小码头,没那么多浓厚的堆砌!”
  港,典型的江南水乡用词
  水网密布,河湾,转角,休憩之地
  安静,与嘈杂相安无事,亲密无间
  橹篙,渔火,鱼腥、葱蒜,煎炒灼熘
  南来北往,八路乡谈,倒影涟漪
  一缕缕青烟自船尾升起
  船娘的花布衫看看行将晾干风景吆五喝六,水深水浅,颠三倒四
   几百只航船挤挤挨挨,风生水起
   旧,与新,过去,继续
   新的又不断地被更新的代替
   迁徙,深沉,累积,地质层,层层叠叠
   生活就像河流啊,波光粼粼,永无停歇
   因势利导,与时俱进,也许是最好的抉择,必然必须
   可灵魂,总是执拗地想向所来径(那桑竹掩映的小蹊)
   脉脉深情地回眸探看,甚至,饱含热泪
   历史老人似乎在阴影里点头说:
   应该的,应该!可以啊,可以
   真正要前进,走好路,踩稳健
   就应该这样啊,参照物,修正,总结,信心满满
   数典忘祖,不肖子孙……常回身
   连异域的矮个伟人也这样说过: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一切的过去都孕育着未来
   根深叶茂,祈望“乡愁”“相思”的根
   就这样,永远绵延不断,生生不息
  2017年6月5日
   麦秆画
   金黄色的光泽
   和那个著名的贵金属的色泽
   真有几分相近,金光灿灿
   价值,也噌噌地往上长啊
   “这样一幅画,市场价是多少呢?”看得出,面对着如此精美的画幅
   这些号称前来采风的初次看到的人们
   蜂拥向前,一时
   好些个都涌起想买一幅扛回家去的愿望(油然升起)
   “太美了!”几乎惊呆了的嘴巴也颇有些合不拢啊
   大脑一时反应不过来
   靠近,再靠近些,几乎
   不太相信自己眼睛所看到的呀
   这是手工做出来的吗?
   就用那……田野上随手抛弃——不,白白焚烧
   甚至还要冒着罚款危险的——麦子的
   秸秆?真想用手去摸一摸
   亏了长大的玻璃框,高挂立体
   挡住了许多过分的热情和好奇的探究质疑
   什么?还没有真正学过工艺、美术的?
   自学的?不是科班出身?连半年三月一天也没?
   面对着这颇有些憨厚壮实的浅黑面小伙
   “我日常是在织里街上摆摊,修冰箱等家用电器的!”
   啊?那你做这个有多少年了?
   “就这几年!”
   啊,几年就做得这么好啊
   画样从哪里来?“像这些鸡
   有的是从画家的画里仿来的
   有些我从生活中看来的……”
   啊呀,啧啧啧,一片赞叹,匪夷所思
   忍不住看了他一眼又看一眼,像聚光灯走了走了,忍不住我又返回去
  拿出手机,一只只给九鸡图又拍了单独的特写
  美,真美啊,好回去放大了一只只
  再细细——看起来连局部和细节都经得起反复打量与赏析
  2017年6月5日
  (俞玉梁,男,湖州市作协副秘书长,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浙江省作协会员,湖州市文学研究会副会长)
  6.旧馆通衢(文:蔡忍冬) 湖州,吴越古邑,东晋善地。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分乌程东乡置东迁县,县境东至平望官河,北至太湖洞庭山,南至新市、乌镇、双林、练市、含山,西至湖州府城东二十八里。县治东迁。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废东迁县,并入乌程。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原治所东迁置置太湖馆。代宗大历九年(774)易名东迁馆。德宗贞元十年(794)将东迁馆移向东二十里之严村,严村遂改称“东迁”,原东迁馆所在地改为“旧馆”,故旧馆之名自唐始。
  頔塘始开于晋代,具有水运、驿道与灌溉等功能。至唐从湖城东门二里桥到平望,一路亭、驿、馆接连不断。明代出迎春门沿頔塘至平望再入苏州,驿站水陆相兼。
  湖州水路客运始于唐代的夜航船。清末民国初年客运渐兴,1895年,“戴生昌”与“大东”两家轮船公司,首航上海至湖州客班轮船。次年,招商局上海公司在湖州设分公司,经营湖州至南浔、嘉兴、上海航线轮船客运。
  1922年,南浔富商庞莱臣等重修頔塘并拓宽湖浔塘路改为公路。1934年,始建嘉兴至湖州的公路,也就是今318国道湖州段之肇始。1936年5月,嘉湖公路湖州至江苏平望段通车。抗日战争前,湖嘉长途汽车公司在南门驿西桥堍设业务总管理处,嘉湖公路全线沿途设升山、旧馆、东迁、南等28个停靠站。
  1937年冬,侵华日军就是沿着湖嘉公路进攻湖州,一路烧杀淫掠无恶不作,途经旧馆时全镇遭焚毁,平民被害500余人。1939年春,吴兴抗日武装“长超部队”动员数千群众破坏湖州至南浔公路的路面10余千米,阻敌交通数月,给日寇以沉重的打击。
  旧馆,历来就是湖州东部的水陆交通要冲,位于湖州东偏南18公里。南宋时,乌程县在上林、旧馆、伍浦、轧村四处设官办酒坊以课税,后又在晟舍、旧馆设邮驿递铺,旧馆镇故址在頔塘北岸禧寺殿南,运河穿镇而过。旧馆历经清代太平军与清军的拉锯战,以及抗战初期日寇烧杀的浩劫,北岸被夷为平地,頔塘上原有单孔石拱观音塘桥横跨南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建为水泥双曲孔红旗大桥,桥南为塘南公社驻地,桥北属晟舍公社管辖。
  塘南,民国时属吴兴县新罗乡,东是罗汉寺,西为新兴港,故名。旧馆,地处頔塘中段,西距湖州18公里,东离南浔16公里,南部可通达双林镇,故对双林人而言,旧馆是进入湖州城的门户。明代的双林义民陈元创修了从双林塘桥头到旧馆罗汉寺的道路,清顺治年间,由凌宪发起募集,得到沿途里民的群起响应。清代的《化成桥兼筑石路碑记》中记载,此路凡十八里,三千六百丈有奇,“因钤簿三百六十本,本募筑十丈,丈用资五钱六分。募者给簿,每满其数,即令石工授领,随募随筑,“年余竟成康衢”。总耗资二千零一十六两,“行百里且坦然无虑,闲游歌舞之矣”。
  经横跨双林塘桥港的三孔石梁化成桥,北行数百步就到单孔石拱吴婆桥,折西面北为青石坝,过亭子桥、良民桥、丁家港、罗汉寺至旧馆,系镇北往郡城大道,也是双林陆上邮驿路线,亭子桥旧有驿亭而名,三孔石梁,本名万富桥。民国初年,由湖州经旧馆至双林的电话线也是沿此古道架设的。旧馆南部历史上属双林镇所辖。1958年,塘南乡并入双林大公社。1961年,双林公社分为五个公社,辖区始称塘南公社。
  旧馆罗汉村,境内原有唐代建之罗汉寺,村以寺名。东与双林镇树港村交界,西邻寺桥村,南连祝桥村,北接麒麟村。寺桥村,村以桥名,东与罗汉村相连,西与竹坝桥村相接,南邻北港村,北是塘南村。罗汉寺西,有横跨蔡家港的单孔石拱桥,就是俗称寺桥之芳广塘桥,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重建,桥心石雕如意卷草漩涡纹,拱顶龙门石浮雕双龙戏珠纹。南联:“江流兴岚影双清,云藏古寺;烟树共湖光一色,风送片帆。”北联:“夕阳返照,晴虹恰对下菰城;兵气全消,胜迹常留罗汉寺。”据桥联透露的信息,此桥曾在清咸同年间因太平军与湘军激战而毁坏,其实,历史上每个时期的战火,几乎都是经罗汉寺到吴婆桥这段古道,一路南下侵扰蔓延至双林的。
  如果说芳广塘桥是清代“咸同兵火”的见证,那么,塘南还有一座东木桥当属民国“抗日烽火”的实证。三孔石梁东木桥,东西向横跨丁字河口,桥联曰:“一水潆洄行旅往来沾利涉;八年抗战烽烟扫尽洗腥膻。”这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抗战光复纪念桥”,应该算是孤例,桥在抗战时期毁于战火,抗战胜利后由里人捐资重建。
  昔日,跨越頔塘南北的旧馆观音塘桥,系单孔石拱大桥。东联:“大丈夫驷马高车,隆名由此振;旧主人适馆就餐,友谊至今存。”西联:“卅里望菰城,远近橹声驰水面;两岸依蓼草,东西帆影落村心。”此桥1962年被水泥桥所替代,桥联由晟舍老中医唐家华笔录。頔塘之北的晟舍市的观音堂西,明代建单孔石拱观音桥,清道光五年重建,桥北长街遭倭寇所毁,清代诗人凌介禧叹道:“桥北昔闻市肆饶,可怜一炬土全焦。街衢泯灭无遗迹,隔水只存终店桥。”旧馆、晟舍可以说成于通衢也败于通衢,元末朱元璋部与张士诚激战湖州,明末倭寇、清代太平军兴,以及民国时期日寇侵华,这一带为兵家必争之地,古迹荡然无存。
  塘南之西为新兴港市,西临义家漾,与余安山相望,西南经独市的东林高桥,过洗马桥可达长超市、东泊市、思溪市;南下经重兆市,折东过长生桥、西高桥可抵双林镇;由重兆市继续南下,经石淙市、马鸣桥、善琏市、含山市,由练市界境桥可入桐乡市石门镇境内。单孔石梁界境桥,桥联:“界分南北通途远;境涉嘉湖利济深。”新兴港北隔頔塘与晟舍相望,旧有桥梁相通,因此,新兴港是嘉兴、湖州东部水乡平原通往湖州西部山区之间的水陆交通要冲,也是大小航船的避风港湾。
  新兴港,以东西向的市河为界,北属新兴港村,南为胡家埭与港南埭村。旧时,两岸沿河都是拱门套拱门、连绵二里有余的廊棚,统称“港廊”。现在,北岸的古建筑大部分不存,满目杂树绿荫,所幸南部的廊屋大部分保存完好,整齐的驳岸,临河的“美人靠”,夏家、庆安、毓秀,三座石桥连通两岸人家。
  近年,为配合太嘉河、杭嘉湖地区环湖河道整治等大型水利工程,省、市文物部门对新兴港地区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宋、元时期的生活用具以及钱币、建筑构件等文物,这一考古发现生动地还原了新兴港一带数千年前街市繁荣的景象。
  据史料记载:“航船起源于唐朝,有载客及寄书带货来往近处城市的船,名曰航船。”旧时,湖州来往于苏、锡、杭、嘉等地的航船,都要在新兴港停靠歇脚或吃饭,故而茶馆、酒肆、杂货铺、理发店等服务行业非常兴旺。随着轮船的出现,逐渐替代了远途的航船,但通往双林、含山、善琏等地的农村短途航船仍有需求。航船过升山由义家漾进入,可停驳到新兴港休整,然后,再起航东行经沈思桥、夏家桥、蚕花桥、万安桥、丰乐桥、张家板桥、崇善桥、西高桥、崇高桥沿水路南下至双林,经双林又可去含山、乌镇。
  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的夫人汤国梨女士老家就在乌镇,她曾出任过湖州女校的校长,后长期寓居于苏州,从苏州坐船回乌镇,必定途经这里。“旧馆村前过,离家路半程。乱山遮断日,一水带菰城。”这是汤国梨1910年那次旅途所作的《还家舟行过旧馆村》中的诗句。
  湖州朱姓,系南宋朱熹家族宗支繁衍而成,可分为长兴白溪、湖州荻溪、竹墩、方丈港等支派。新兴港村世居这朱、李、汤、陈四大家族,朱姓家族人口约占40%。其实,民间受影响最大的是清代朱柏庐634字的《朱子家训》,成为后世家庭道德的启蒙教材。新兴港的老辈中医朱橘泉,与湖州名医朱承汉师出同门,系全科医师,扶贫救危,妙手回春,在当地方圆几十里口碑卓著。汤家祖上则在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出过武解元汤御龙,也是乌程名医,擅长伤科与外科,治病独出心裁,亦工诗文。双林镇医院退休老中医孙根山是朱橘泉的弟子,擅长医治疮疖,比如青春痘等久治不愈的病症,其子孙鑫士精于中医内科。盛家浜的张金发年轻时种过草药,是游方郎中,旧馆还有朱炳海针灸等中医诊所。
  民国时期,塘南东到双林镇西雉头村有第七国民学校,创办于1914年。
  西到袁家汇有东泊小学,抗日志士李泉生担任过此校教师。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大力发展农村的教育事业,因陋就简,村村办学。1968年秋,新兴大队、五星大队、立新大队以新兴中学、五星中学、立新中学的名义招收了第一批初一年级新生,翻开了旧馆地区初中教育的新篇章。1984年设立塘南中学,1993年易名为旧馆中学。
  北港村原东风大队五开间砖木结构的“育蚕室”,是红色年代湖州蚕桑文化的遗迹,其门楣与窗楣的浮雕极具时代特色。大门上方的堆塑,正中是五角星,两旁是规整的仿宋体美术字“东风高乔蚕室”,“乔”字为民间简体,大门两旁是对联框,四扇大窗上面的堆塑分别为“蚕吃桑”与“蚕结茧”的扇形图案,以及海水、太阳的立体图案。各地农村的育蚕室遗留很多,但制作精良、别出心裁的不多见,当属特定时段的一种艺术创造,前或后都不可能再生。近年,新兴港村开发古村旅游,请画家在胡港村斑驳的老屋墙上绘上《毛主席去安源》的巨幅油画,以及“文化大革命”时流行的毛主席各个时期的木刻肖像,看得出是老画家的手笔,透着那个时代所特有的光彩。
  7.村歌歌词
  新兴港之歌
  太湖泽福地,
  悠悠新兴港。
   街市毓秀桥,
  采菱义家漾。
   春水跃肥鱼,
  秋收满粮仓。
   风调雨顺人勤劳,
  富裕新兴港。太湖泽福地,
   悠悠新兴港。
   耕读传薪火,
   文明代代扬。
   书香飘村庄,
   人才遍四方。
   知书达理民风淳,
   文化新兴港。
   罗汉村之歌
   陂塘水,
   寺桥边,
   远古钟声罗汉寺。
   重情重义庄稼汉,
   耕读传承,
   文化家园。
   看今朝,
   气象和,
   农工各业齐发展。
   聪明勤劳罗汉人,
   智慧人生,
   谱写新篇。
   寺桥村之歌
   新开河,
   芳广塘,
   绿树清水绕村庄。寺桥晓月,
   桨声惊鸿;
   暮霞炊烟,
   山墩兜港,
   宁静妖娆鱼米乡。
   庄稼汉,
   读书郎,
   耕读相传飘墨香。
   移风易俗
   崭新气象;
   试看明天,
   智慧为翅,
   天空宽广任飞翔。
   潘家庄村颂
   潘家庄,人杰地灵,百姓自古勤劳、智慧。忙弄农桑,闲编竹器;生活惬意,富甲乡里。新时期,庄稼人沐浴“富民政策”雨露,更是如鱼得
  水,如虎添翼。农工商贸并举,精神物质双丰,是旧馆镇、乃至南浔区、湖州市的一面旗帜。
   岁月悠悠,
   苦辣酸甜;
   翠竹有情,
   滋养一方咱祖先。
   走北闯南,
   街巷村野;
   声声吆喝:
   淘箩饭箪菜篮喂……
   一把篾刀,见证家乡沧海桑田。
   雄鸡唱响,
   星移斗转;
   创新创业,
   勇立潮头庄稼汉。
   文明之花,
   香溢人间;
   经济插翅,
   农工商贸齐飞跃。
   无限风光,
   凝结乡亲多少血汗?
   大洋,我的家乡(大洋村村歌)
   白鹭飞蓝天,
   清水出大漾。
   芙蓉潭前听蛙声,
   大漾桥上赏月光。
   春播种,
   秋打粮;
   小船蓑笠鱼虾鲜,
   春蚕吐丝暖洋洋。
   幸福祥和,
   大洋,我的家乡。
   白鹭飞蓝天,
   清水出大漾。春雷一声震九州,
   悠悠乡村变模样。
   论经济,
   闯市场;
   最喜书香留人心,
   耕读传承走四方。
   富裕文明,
   大洋,我的家乡。

知识出处

人文旧馆

《人文旧馆》

出版者:浙江摄影出版社

《人文旧馆》是一部文化艺术类图书,收录了多个领域的经典作品,包括文学、历史、艺术、哲学等。本书旨在呈现出一个较为完整的人文艺术发展历程,不仅具有收藏价值,还能够激发读者的思考和感悟。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和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领略到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艺术风格和人文精神。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