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民俗活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人文旧馆》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1118
颗粒名称: 5.民俗活动
分类号: K892.2
页数: 5
页码: 49-53
摘要: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旧馆地区的民俗活动,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情。作者详细描述了这些活动的历史渊源、传承方式以及文化内涵,并强调了它们对于当地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 风俗习惯 民俗活动

内容

人生 催生酒。俗称“端汤”,男女双方结婚后,妻子怀孕后即将分娩的时候,夫家与女方娘家要共同商定催生日子摆催生酒。确定日子后,由夫家通知双方亲戚来喝催生酒。娘家要备大礼,包括给外甥的四季衣服、小被子、小帐子、儿童专用车(床)、玩具、金银首饰等,给女儿吃的锅糍(糯米做的一种特色食品)、红糖、鸡蛋、各类补品等。所有亲戚也都随上,主要有补品、小孩衣物、鸡蛋、红糖等。
  催生酒的意思表示催促孕妇早日生产。如果在摆酒后一个月孕妇还未生产,那么娘家要再次“端汤”,不过一般只送红糖、卫生纸两样。
  拜三朝。孩子出生的第三天,要拜三朝。拜三朝时用一条鱼(一般是鲤鱼或鳜鱼)、一刀肋条肉(或猪头肉)、一只整鸡、一碗生血、一块豆腐干(在上面需放点盐)、一根葱、一笼三朝圆子(籼米做的无馅小圆子),置刀一把、盅筷六副。鱼的摆放有讲究,鱼头要朝里,表示鱼游进门。孩子的父亲、祖父都要持香烛跪拜,仪式中还要放鞭炮、烧大元宝。
  当天中午,请产婆、近亲及帮过忙的邻里吃顿饭,也叫三朝酒,来吃饭的人一般是不需送礼的,客气一点的话送点红糖就可。
  事毕,把三朝元子分发给村上各家。用籼米粉做的三朝圆子很硬,寓意孩子身体硬朗。
  剃头。孩子出生后第八天,女方娘家要送剃头饭。剃头饭包含:一只猪肚、一只鸡、一长盘饭(在饭上要放花生、红枣等物)、一盒红蛋。娘家送来剃头饭后,就请人给小孩剃头(也就是象征性地从小孩子头上剪下几束头发)。然后,剪来猫毛、狗毛,用红布包在一起,塞到家中正梁上保存。
  剃好头后,把女方娘家送来的剃头饭分成若干份,分送给亲戚家。孩子第一次剃头的剃头钱由他的舅舅来付。
  满月酒。孩子满月后,家中要摆满月酒庆贺。请来媳妇娘家人一起吃顿饭,娘家要送上一盒满月圆子,并送给小孩红包当作见面礼。
  满月当天早上,家里长辈抱着婴儿撑把凉伞绕村庄走一圈,然后去茅坑口望一望,叫生人也抱一抱。据说,经过如此“出门”后,孩子以后不会认生,也能吃得起苦。
  周岁酒。孩子满周岁前,要摆周岁酒,周岁酒一定要在满一足岁生日前举行。外婆家要置备好生日礼物,有猪头三牲、糕粽团圆,小孩从头到脚一身新衣、金银饰品、儿童玩具等。周岁酒前,要邀请近亲前往祝贺。到摆周岁酒这天,外婆家礼物送到后,就要举行生日仪式,先祭拜太君,后要小孩抓阄(事先准备好的钱、花、玩具、文具等物)。据说,看小孩抓拿的东西,就可预测孩子的未来。周岁酒就在当天摆,所有的亲戚朋友要送贺礼。
  十六岁酒。“人过十六是大人”,当地风俗习惯是外婆外公为外孙过十六岁生日。外婆、外公、舅舅家要为外孙外甥准备一张床,要有床上用品(被、毛毯、帐子、席子、枕头)、金银首饰,条件好的甚至还有摇钱树。
  摆十六岁酒,俗称“扒蛋壳”,扒掉蛋壳即为大人之意。摆酒前先通知亲戚朋友前来喝酒吃饭,近亲近戚也要送上一份厚礼。当天在堂屋摆放舅舅家及亲戚送来的礼品,让大家观赏,然后点起香烛,请老先生写上码子,放在桌上,一位是家堂(包括土地,东橱司命),一位是南堂太君,一位是本堂,还要一位本命星官。分两次拜,当事小子(小女)自点香烛,跪拜,然后放鞭炮。宴后,把外婆家送来的糕粽团圆分发给亲戚,每人一份。
  过年
  正月初一古称“元旦”或“岁朝”。五更开门放爆竹,称“开门炮”,寓意“红红火火”。小孩穿新衣、新鞋。早餐前吃一颗糖(早先是喝一口糖汤),然后,小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红包。是日,不做饭,早晨吃糯米团子,中午吃面条,有团团圆圆、长长久久的意思。晚上,则取除夕剩饭蒸热而食。全天禁扫地、汲水,女人到庙里烧香祈福。
  正月初二出门拜年。古时,家家设“门簿”(一叠红纸),客至,拜年毕,则自书姓名、辈分于红纸上,并写上“拜贺新禧”字样,张贴于门上。
  正月初三煮年糕汤,陈酒果,安灶神。
  正月初五接财神。市肆皆开五更,陈香烛祭品于门口。傍晚,店家聚门前秉烛畅饮,曰“吃路头酒”。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街头、寺庙道观等公共场所皆张灯结彩,游人往来观灯,夜半始散。
  正月二十天穿日。各家幼女皆穿耳。
  庙会
  庙会前一天,各村先打扫卫生,犄角旮旯都要干净整洁,插好行程路线彩旗。庙会当天早晨,庙前锣鼓喧天,太阳升起后,穿着轿衣的轿夫两人一顶轿子,一一抬着菩萨起步。庙会的领头扛牌、扛旗走在前面,数十个扛小旗庙会的“小兵”在后,一行长长的队伍,过田野,穿村庄,敲锣打鼓,热闹非凡。举行庙会的时间一年两次,即农历二月十八和六月二十五。这样安排是有讲究的。农民办庙会的目的无非就是祈盼平安,祈盼田蚕丰收。早春二月,早稻开始播种,仲夏六月,晚稻正在长苗。让菩萨走出庙门,是请其看看民众、看看青苗,特别是其中的“猛将”菩萨,相传他因为食蝗虫而死,百姓希望由他看过后,虫灾全消,农桑俱丰。
  庙会是由各个村轮流做东的,轮到的村叫做大会。菩萨抬到这个村里,要安排人家让菩萨进去坐坐,轿夫歇歇,敬茶,敬烟,而村里人则给菩萨点烛、烧香、跪拜。菩萨路过每家门前,都要点香供果,放爆竹迎接。
  菩萨回庙时,庙前广场上有抢轿仪式,场面十分热闹。
  轮到做大会的村,当天晚餐聚餐,钱由各家出。
  退火阳 “农历七月初七,大家退出火阳”,这是旧馆农村自古留下来的一种保人平安,防火安全的活动,至今仍在开展。既是一种风俗,也是对火神的一种敬畏。
  七月初七当天,由各自然村的长者发起,组织青壮劳力挨家挨户派米、派油、派钞票,各家派出一名当家人,到住房宽敞的人家搞“退火”仪式。先用鱼肉荤腥,香烛果品祭祀天地神灵,然后用石灰水挨家挨户在大门上分别写上:天河水,地河水,井泉水,长江水,黄河水,东海水,南海水等等,在过往人群常见的墙上写上:“某年某月某日,大家退出火阳”几个字。晚上,大家集在一起喝酒吃饭(俗称“吃大家”)。
  退火阳,实际上是古代的一种消防安全教育。中秋过后,天气趋于干燥,这个时候,很有必要提醒村民要注意安全用火,谨防火烛;而写在大门上的白色大字,进门、出门都能看见,无疑是为了时时给大家敲敲警钟,防止发生火灾。

知识出处

人文旧馆

《人文旧馆》

出版者:浙江摄影出版社

《人文旧馆》是一部文化艺术类图书,收录了多个领域的经典作品,包括文学、历史、艺术、哲学等。本书旨在呈现出一个较为完整的人文艺术发展历程,不仅具有收藏价值,还能够激发读者的思考和感悟。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和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领略到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艺术风格和人文精神。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