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非遗项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人文旧馆》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1117
颗粒名称: 4.非遗项目
分类号: G112
页数: 7
页码: 43-49
摘要: 本节主要介绍了旧馆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作者详细描述了这些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传承方式以及文化内涵,并强调了它们对于当地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项目

内容

赛花船
  赛花船,又叫“摇哨船”,是流传于千年古镇新兴港的一项民俗活动,也是每年清明节的重头戏。届时,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新兴港两岸人山人海,至少有一两万人。
  俗话说:“冬节团子甜如蜜,清明粽子苦黄连。”意思是冬节(即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一过,田里地里的活少了,劳累了一年的农民可以清闲一段时光了,而过了清明,则又要一天天地忙碌起来。所以,清明节就好像是对入冬以来的惬意生活画的一个句号。“过年玩到清明”,清明节的赛花船就是玩的一个高潮。这样,玩的场面大些、热闹些就顺理成章了。
  新兴港的赛花船,不同于其他地方的赛龙舟,它不比速度,不是谁快谁胜出。它比的是力,看谁的力气大,看谁的拳术高明;它比的是技巧,看谁家的船摇得又快又稳。真的,这个扬长避短的比法,极其聪明,符合小镇的实情。新兴港,是一条东西向的河流,不大,最宽处也就二三十米。因为镇子繁荣,桥梁建造得特别密集,不到千米的街区,有石桥三座、木桥一座。若比速度,船只根本舒展不开。
  比赛开始前,各村派出的花船在新兴港西端漾口集合。那是一个十分壮观的场面:十数条参赛船只按事先抓阄确定的顺序呈一字排形开,每条船的船舷上插满各色彩旗,在风中猎猎作响。
  船艄有几个身穿红色节日盛装的小伙子,两个站在大橹旁,一个站在小橹旁,做好了出发的准备。小伙子们神色凝重,因为他们的责任很重,可以说,花船能不能在比赛中获胜,他们才是关键!三人两橹,如果比速度,“呋—啦”“呋—啦”的,只要有力气就行。但花船以稳取胜,如果不稳,“台阁娘子”会从展台上跌落,武师也难以在小小的船头献艺。
  船的中舱会竖起一个两米多高的塔形木架,顶部尖尖的仅一尺见方,这是专为“台阁娘子”准备的展台,比赛时,将有一名女童坐在上面接受观众“检阅”。
  船前舱放有用来表演的家什:200斤一个的米包,150斤重的“力子”(用石磨扇做成的杠铃)等。
   船头则有两名武师,一身黑衣,腰缠半尺宽的大红软束,虎背熊腰,豪气逼人。
   一声“解缆——起船”的令声后,花船一齐动了起来,随即,船上的锣鼓也“铿锵铿锵”地响了起来。
  看花船,先看“台阁娘子”的风采。“台阁娘子”应该是长得漂亮、坐得稳当,顾盼自如又稚气可爱。快进入市区时,花船上专职伺候的赛手便把“台阁娘子”抱上木架。小姑娘被涂脂抹粉,打扮得花枝招展,她悬空坐在木架顶上,望着两岸人潮毫无怯色,张着两只小手不停的朝大家招手、作揖。完美的“台阁娘子”,其一颦一笑都会引得岸上看客欢呼雀跃。
  武师们轮流耍把戏,打拳的腾挪跳跃,虎虎生风;举重的稳扎马步,面不改色。打拳头、挺力子,都是力气活,但在行驶中的船上,光有力气,显然还不够。能在船上一招一式地打拳和举重,需要扎实的功底和技巧,没有五年十年的磨炼想都别想。
  这一天,最“背运”的是各家的主妇们。因为有客人来,她们不仅看不了热闹,还得待在家里受累做饭。不过,她们十分乐意,朝思暮想的女儿女婿、宝贝外甥都会在这天如期而至。新兴港有句老话,叫做“清明清明,娘家屋里登登”。出门的女儿清明期间回娘家看看,是这里的习俗。而有了赛花船,又让大家把回娘家的时间固定在了正清明。
  扬田蚕
  扬田蚕,是旧馆、新兴港一带的另一种古老民俗。时间在每年腊月,初头开始,至除夕达到高潮。这里的百姓以种田养蚕为主业,扬田蚕的目的就是祈盼来年风调雨顺,田事丰、蚕业旺,家家户户平安幸福。
  农历十二月,适值农闲时节,又近大年,年轻人便忙起了扬田蚕活动。
  这活动弄起来不复杂,关键是杆子,愈长愈好,长了,竖起来就高。先在杆子上扎满青松翠柏,绿澄澄的,极显生机;杆子顶端横一根短棒,两边各挂一条红绸,一写“田蚕茂盛”,一写“八方平安”;中间备下一葫芦(或铁环),一根细绳从中穿过去,再把两头结起来。然后,找一块村里的空地把它高高竖起,固定好。竖起的杆子就叫“田蚕”。到了天黑,再将一盏点亮的灯笼绑在封闭的细绳上拉到田蚕顶,田蚕就“开眼”了,这时村里的大人小孩都会齐集田蚕下欢呼跳跃。
  那时没有高楼,空气干净,可以极目远望。在漆黑的夜晚,灯火点点,清风徐徐,试想那时怎样的一种景象?
  除夕晚上,大家吃过年夜饭,便举行“田蚕”撤放仪式。村民行过跪拜礼后,灯笼缓缓放下,然后,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田蚕被众人扶着放下来。
  有个说法,田蚕扬得越高,来年越发,所以,田蚕都扬在高处,甚至在桥上。若在桥上,则会先在桥中央搭一个坚固的架子,然后把田蚕竖在架子的横梁上。这种做法固定起来十分困难,需要高超的技术。田蚕高了容易倒,防护措施必须到位。新兴港往西七里地一个叫宋家湾的村庄,曾发生过田蚕倒下来烧掉了大半个村的不幸事件。
  当地流传一句民谚:“老子难过三条边,儿子快活扬田蚕。”那是旧社会许多贫苦家庭过大年的真实写照。所谓“三条边”,指的是“初十边”“二十边”和“年边(年末夜)”。初十边有债主上门讨债,当家老子没钱还,就推说“到二十边再说吧”;到了二十边,还是没钱,就推说到“年末夜吧”。到了年边,眼看推不过来了,就逃到外面去躲债。而孩子们不懂父母的苦楚,仍然快活地与别人一起扬田蚕。
  打花糕
  花糕的用处是过生日、办喜事、上梁之用,讨个吉利,年年高升。打花糕的历史悠久,是一种传统民俗,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打花糕要有专用工具:框子和花板。花板以坚硬的木材为料,如香樟树、茄树等,由雕刻匠雕出花纹图案。图案一般是八仙过海、寿桃、立鹤,还有福、禄、寿、囍等吉利的文字。花板有大有小,大板制的一蒸(框)为16块花糕,小板则为25块。
  制作花糕的步骤:
  一、磨粉。花糕是用大米制成的,对粳对糯,就是一半粳米,一半糯米。首先要把米浸湿,糯米浸泡40分钟,粳米浸泡15分钟,再晾干,用磨子磨成粉。
  二、搓粉。把粳粉、糯粉一起放在一个大木桶里,加适量的糖、盐,用开水冲泡搅和,再加冷水搓。搓粉要用力,不可图快,以增加糕的韧性。搓完后,用筛子筛过,没有粗粒子,全部为均匀的细粉粒。
  三、上框。先把搓匀的粉,放在框架内,用尺刮平,上面再筛一层细粉,使得表面平整。再用已经填好干红粉的花板倒扣在框子上面,用力敲打花板,然后揭开花板,糕上面就留有红色的花纹图案。
  四、蒸熟。将制好的生花糕拿到锅子上去蒸,约15分钟后,糕熟透了,然后放到竹匾里晾干。
  吹年糕
  旧馆人把过年打年糕,叫作“吹年糕”,这是因为旧馆的年糕是靠双手揉出来的,而蒸熟的米粉十分烫手,揉粉的人要不断地用嘴吹手,才能继续揉下去。
  具体流程为:一、将四六分的糯、粳米粉拌匀,放糖和少量盐,用开水冲泡搅匀,然后搓粉。二、将搓匀的粉放在蒸笼里蒸熟,然后把蒸熟的粉放在菱桶里,用双手揉,边揉边吹,越烫越要使劲揉。三、将吹好的年糕用线割成半尺见方的小块,再点上洋红,香喷喷的年糕就做成了。
  年糕是春节里招待客人的美食,可糖炒,可与菜烧。将年糕切成片晒干后保存,夏秋时节可拿出来给孩子们炒年糕片吃,又香又脆,还可除腹泻之病。
  为防止年糕“长花”(霉变),须浸泡在腊水里,立春后的水不行,存放时间不长。
  灶头画
  灶头画作为一种民间艺术,美化厨房,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灶头画一般是徒手绘制,一气呵成,故对作画者有很高的要求。
  基本工艺流程为:
  一、灶面刷白。二、划线。打好轮廓,控制整幅画的大小。
  三、徒手绘画主体轮廓。这是最难的,要求一气呵成。
  四、着色。给画上色,使其鲜艳美观。
  常见灶头画的题材为:鲤鱼跳龙门(有吉祥如意,步步高升的意思),莲藕(有路路通畅的意思),鲜桃(有辟邪的意思),还有花卉、仕女、风景等。
  民谣
  一、正月里踢毽子,二月里放鹞子,三月里淘米裹粽子,四月里养蚕摘茧子,五月里卖丝换银子,六月里买把花扇子啪嗒啪嗒赶蚊子,七月里黄豆芋艿子,八月里桂花腌长子,九月里订婚对娘子,十月里割稻收谷子,十一月里结婚讨娘子,十二月里磨粉做团子。
  二、天上一个星,地上一只钉,丁铃当啷挂油瓶。油瓶挂得高换把刀,刀无柄换杆秤,秤无砣换面锣,锣无柱换条被,被无角换只八仙桌,八个娘娘坐一桌,哈呼哈呼吃到黄昏半夜坝(助词),养出个大囡囡,搁拉(放在)猫洞里猫要度(啄),搁拉狗洞里狗要度,搁拉羊棚里羊要度,搁拉猪棚里猪要度,搁来搁去无处搁,搁拉泥坑潭里敲木笃。
  三、正月梅花,二月杏花,三月桃花,四月蔷薇花,五月石榴花,六月荷花,七月鸡冠花,八月桂花,九月菊花,十月芙蓉花,十一月枇杷花,十二月腊梅花。
  四、乱说歌:
  今朝唱支乱说歌,摇只蚌壳过太湖;
  太湖当中去挑野菜,卞山头上去捉田螺;
  挑棵野菜像棵树,捉个田螺簸斗大;
  想去屋里问阿婆,阿婆躺在摇篮里哭;
  叫我娘舅来抱阿婆,我娘舅在洋开潭里钓螃蛄;
  长远不唱乱说歌,杨树头上搭个窟,
  生出六六三十六个汪牙(汪丁)蛋,出得一百零八只野八哥。
   五、鸦片歌:
  正月梅花报立春,吸支洋烟扮假人,我身边铜钿有拉用,有佃不改半毫分; 二月杏花顺风飘,朋友至交跟得介一大道,来吃鸦片我汇钞,十个朋友九个牢; 三月桃花艳芳心,爷娘得知苦伤心,娘舅姑夫全唠话,养个掼脱货儿子捧烟灯; 四月蔷薇叶跟藤,外国人端来砒霜毒药药杀我中国人,我中国人实在是胆子大,日日夜夜乌烟吞; 五月石榴花真香,不吃鸦片真难过,一困困到吃饭过,提起生活做不动; 六月荷花透水清,范水夫出台禁烟令,大家小户都听到,单有我在独吞洋烟禁勿停; 七月鸡冠紫兮兮,无不铜钿烧鸦片,我三餐茶饭无不吃,我四季人事不完全;八月桂花阵阵香,无不铜钿只好卖家生,茶几盒子先要卖,门窗板壁卖干净; 九月金菊遍地黄,上祖作恶子孙当,三餐茶饭无不吃,我甏里个两粒白米端去换鸦片; 十月芙蓉赛牡丹,无不铜钿掀瓦片,梁头椽子开始卖,家沿石墙脚都撬完; 十一月里雪花飞,长柄砂锅手里提,三餐茶饭勿不吃,我四面墙滩去蹲生; 十二月梅花开来冷清清,我无不棉袄难过冬,五更鸡叫我勿不被头盖,我六亲无靠苦黄连。

知识出处

人文旧馆

《人文旧馆》

出版者:浙江摄影出版社

《人文旧馆》是一部文化艺术类图书,收录了多个领域的经典作品,包括文学、历史、艺术、哲学等。本书旨在呈现出一个较为完整的人文艺术发展历程,不仅具有收藏价值,还能够激发读者的思考和感悟。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和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领略到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艺术风格和人文精神。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