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文物古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人文旧馆》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1107
颗粒名称: 5.文物古迹
分类号: K928.7
页数: 13
页码: 4-16
摘要: 本节主要介绍了旧馆内的文物古迹和其历史价值,通过对这些文物古迹的描述和解读,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旧馆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同时也可以提高读者对历史文物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关键词: 名胜古迹 文物古迹

内容

故县桥
  故县桥,就是旧馆县桥,是古东迁县留存的古迹之一,在旧馆镇观音桥北约两公里的殿上村(也叫杨家寺前)东侧。
  桥为单孔石拱桥,整体用花岗岩筑成,拱券为分节并列式砌置带券睑石,系梁端首皆抹角,金刚墙错缝平砌,东西向,长16米,宽2米,桥额刻有阳文“故县桥”三字。无桥栏,桥顶板刻有浮雕莲花图案,现被混凝土覆盖,不可见。
  县桥始建时间当为晋代,现存桥梁系民国三十七年(1948)重修。当 旧馆喜宥院 明·乡约所地老人回忆说,原先老桥桥额上并未刻桥名,大家都以“县桥”相呼,现桥名中的“故”字,为重修时添加。
  桥柱上楹联清晰可辨,其南为“地灵人杰功成就,众力如山永世宁”,其北为“五鹤堦前澄水流,北湖泛涨过小溪”。“堦”同阶,“五鹤堦前”的意思就是故县桥边的禧寺观前。“北湖”指的是太湖。
  后联中的“五鹤”,古人常以鹤比神仙,唐朝诗人李白在《古风·五鹤西北来》诗中写道:“五鹤西北来,飞飞凌太清。”
  禧寺观
  禧寺观在旧馆村殿上,民间称“禧寺殿”。
  禧寺观的前身即唐时所建“喜宥院”(一说为萧梁时建),是对民众进行教化的场所。明嘉靖中期,归安知县钱学在这里建乡约所,后毁。随着时间变化,旧馆的政治、经济地位日趋衰落。民间利用喜宥院建成宗教场所,延续至今。
  县弄
  县弄位于旧馆观音桥北堍原供销社西侧。以前的观音桥为五孔石拱桥,1962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平桥,能过汽车,1996年因航道拓宽,老桥被拆除。两岸百姓自发捐款,重建了一座钢筋混凝土的步行桥。县弄其实已经名存实亡,仅是老百姓的一点念想而已。
  东塘桥
  东塘桥,俗名“陈家环桥”,位于镇东栅纤道上,单孔石拱桥,花岗岩筑就。頔塘因在湖城东,古时又称“东塘”,在悠悠六十公里頔塘上,以塘名命名的桥梁仅此一座。陈家为旧馆大户,古镇北原有陈家坟,毁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当地老人说,东塘桥建造,主要是陈家的功劳,所以民间都喊它“陈家环桥”,却不知道有“东塘桥”这个名字。旧馆古时四面环水,东塘桥是旧馆出东门的唯一通道,老桥早毁,现存桥梁为近年重建。
  頔塘
  頔塘系西晋(265—317)吴兴郡太守殷康所开,为古老的水利工程。障西来诸水之横流,导往来之通道,旁溉良田千顷,兼利水上运输。因沿塘丛生芦荻,故名“荻塘”。湖州志书云:“在城者谓之横塘,城外谓之荻塘。”又因起源于湖州城之东,又称东塘河,东接平望(唐代属湖州)莺脰县弄东塘桥湖,全长60公里(湖州—南浔长33公里)。
  頔塘自开挖后,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保护和维修。唐贞元八年(792),湖州刺史于頔动员民工大规模修筑,民怀其德,把“荻”字改为“頔”字(二字同音),故名頔塘,以作纪念。明万历十六至十七年(1588—1589),乌程知县杨应聘又用两年时间进行整修。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湖州知府陈幼学以青石修筑并加固堤岸,面貌大为改观,为水利建设之一大壮举。清雍正六年(1728)知府唐绍祖重修。辛亥革命后,民国十二至十七年(1923—1928)又修过一次,共花银八十二万余元,大部分由浔湖商界和群众资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经省、市(县)人民政府拨款,由市(县)航管部门组织航道工程队伍,多次分段进行整治、疏浚。1969年,旧馆一段挖去近10万立方米的土方;1975至1989年又挖去的土方近49.2万立方米。整修了北岸石塘岸,在南岸加了水泥砌石护岸。新建拆建了八里店、升山、旧馆、骥村、东迁、溪、南等七座跨河钢盘水泥大桥。至1989年,先后用于修塘、建桥的经费共达2000万元。古老的頔塘面貌为之一新,焕发了青春。
  1989年,湖州市人民政府公布頔塘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頔塘纪念亭
  頔塘纪念亭,在旧馆东栅陈家环桥西30米处,建于民国十八年(1929)。
  民国十二年(1923),在南丝业富商庞莱臣提议下成立塘工董事会, 由该会向各业、各户募集捐款、发行塘工公债,并争取浙西水利议事会拨款等多方集资,对頔塘又一次进行修筑。
  庞莱臣提议:全用石不如兼用水泥,黏且固,石不必远求,近可取诸升山。众议赞同。塘岸砌石用水泥嵌缝,使水利工程“泥石交融,固粘不解”。塘岸上都用水泥压栏石,使塘岸坚固,塘路整齐。在这次修筑中,塘岸两边的群众和许多的工程技术人员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工程自旧馆之东塘桥起,一由桥东延至南浔西栅口,一由桥之西延至湖州城东之二里店(桥),全长约67里。至民国十七年(1928)3月竣工。修筑工程共花银82.3万余元,大部分由浔湖商界和群众资助,其中南浔庞氏捐6万元,张氏、刘氏各捐助3万元。
  为褒扬重建之壮举,民国十八年(1929)在旧馆建立了頔塘碑亭。亭中立《重建吴兴城东頔塘记》碑石,高约3.5米,宽1米,石碑正面刻碑文,北面列捐款单位、姓名、金额、收支情况等。
   亭、碑尚存。双旧古道
  旧馆,古时是双林陆路进入湖城的门户,双林至旧馆古道,全长10公里左右,系“镇北往郡城之大道”也,亦是旧时双林至湖郡陆上邮驿官道。
  自明代双林义民陈元集资首筑从双林塘桥头到旧馆罗汉寺的道路起,历代逐年维修改造。特别是清顺治年间,里人凌宪发起募金大修,将土路覆以石板,得到沿途乡民的群起响应。据清《化成桥兼筑石路碑记》载,此路凡十八里,三千六百丈有奇。“因钤簿三百六十本,本募筑十丈,丈用资五钱六分。募者给簿,每满其数,即令石工授领。”“随募随筑”“年余竟成康衢”,总耗资二千零一十六两官银。由此,一条通衢石板大道建成,沿途乡人往返之间遂告别泥泞。旧曰:“行百里且坦然无虑,闲游歌舞之矣。”这是当时人们对此路赞誉之情的真实写照。
  沿路多桥梁,自双林塘桥港的化成桥起,一路向北有吴婆桥、亭子桥、良民桥、丁家港桥、罗汉寺桥(即芳广塘桥)及旧馆荻塘之观音塘桥等。这些石桥或大或小,或拱或平,行者停步小憩,远眺四周,蓝天白鹭、炊烟袅袅,令人心情怡悦,疲劳尽消。
  改革开放前此道尚存,现已改建为柏油路面,称“双旧公路”,有公交班车往来。路上桥梁大部分保存完好。
  北港古村落
  北港古村,东西长约500米,是旧馆镇北港行政村内的一个自然村,北距旧馆镇约2公里。宋代,村境属归安县松亭乡。清代,属归安县东乡十区109庄。民国时,地属吴兴县新罗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属湖州市新罗乡、新兴乡、塘南乡、旧馆镇。北港村名最早见于清光绪时期的《归安县志》。
  古村的建筑很有特色。村上的所有宅子都是坐北朝南,面港而筑。这种格局的好处是家家户户朝南,无论贫富都能拥有一束阳光,到河里淘米洗衣也是便便当当;不足的是大家挤在一起,向两边扩展空间有限。所以,每家多为单开间,有了钱就往纵深建房,一代代下来,每户一般都有三进四进,有的居然有五进及以上的。宅子就像一条长龙,走进屋里,一进又一进,无边无际。
  当然也有大户,潘家大宅便是。这座清代建筑,为明朝工部尚书、著名水利专家潘季驯的后裔因避“洪杨之乱”(1851—1864)迁徙此地而建,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历史了。
   潘宅原是一座三进宅第,为前五后三格局。前为五开间,正中是墙门通道,左右各两间厢房,有落地镂空花窗与后院相隔。推开花窗,便有
  一四方大天井,内置两口储水大缸,以花卉盆景点缀,给人有豁然开朗之感。天井两侧有回廊,往里,便是三开间大花厅,雕梁画栋,气派非凡。可惜的是后面第三进已被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的二层楼房。
  北港村地理环境富有诗情画意。村前村后各有一条东西向的小河,河上各有两座石桥。首先是桥的名字十分讲究,前面的分别叫清风桥、明月桥,后面的分别叫太阴桥、太阳桥。其次是形胜,四座桥就似四条腿,与村南清泉漾中的天池屿构成寿龟之形。相传,刘伯温当年曾来这里考察,一看是“万寿”之地,立即就惊慌起来。他命人在清风、明月两座桥边分别建了观音庙和圣堂庙,镇住了寿龟。所以,后人也把明月桥叫做“圣堂桥”。
  观音庙早已损毁,圣堂庙毁于20世纪70年代,村里造机埠没有材料,就让圣堂庙作了贡献。太阴、清风二桥因建公路,在二十多年前被拆除,姚家桥也只剩下一个地名了。如今,只有明月桥(圣堂桥)风采依旧,是村里人纳凉、喝茶的好去处。
  廿五里牌古渡 地处江南水乡的旧馆,河道纵横,旧时,“无船路不通”就是对出行不便的真实写照。小小一个乡镇,境内渡口到上世纪末,仍有五六处之多,光頔塘沿线就有三处,从西到东,依次为廿五里牌渡口、晟舍渡口和凌家兜渡口。若论辐射面广、“人头闹猛”,当数廿五里牌渡口为最。
  廿五里牌渡口始在318国道湖浔段廿五里牌亭处。廿五里牌古亭,是一座正方亭,方攒尖顶,单飞檐,武康石方柱,石梁上刻“廿五里牌亭”五字,于20世纪80年代因公路拓宽被拆。渡船泊新兴港村长二圩、劳四圩口,为“三摆渡”格局。往东,主要送接去劳四圩劳作的当地农民;往北,送接四方客人。20世纪60年代,长二圩、劳四圩间建了机埠,两圩连通,渡口遂向西移300米至长二圩、轧四圩口,仍为“三摆渡”格局。
  早年,渡船由里人捐银打造,摇船人系新兴港村里吃得起苦的汉子。俗话说:“天下有三苦,摇船、打铁、磨豆腐。”摇渡船是个辛苦活,愿为船夫者家境一般都不太好,所谓“家有下顿粮,不做摇船郎”,就是最好的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加强了对渡口的管理,归由当地大队(村民委员会)负责。河埠、船只及船夫歇脚处由大队出资建造、维护,船夫由大队选派,船夫向渡客(本大队的除外)收取的渡资归其个人,过年时,船夫还可向当地各户讨要若干柴、米。
  20世纪70年代末,廿五里牌先后设客轮、公交车停靠站,来往客人剧增。虽然每人每次渡资仅3分钱,但一天下来,也有几元钱的收入,这在当年十分让人羡慕了。要求当船夫的人自然也就多了起来,大队就让多家贫苦户轮流当值,使这些人家有了几个活钱,渡过了难关。
  2003年春,旧馆镇的最后一个渡口——廿五里牌渡口被撤。从此,渡口在旧馆成了历史。
  汽车站
  旧馆汽车站,建于抗日战争前的1936年,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
  1922年,南富商庞莱臣等重修荻塘并拓宽湖浔塘路,改为公路。1934年,始建嘉兴至湖州的公路,也就是今318国道湖州-段之肇始。1936年5月,嘉湖公路湖州至江苏平望段通车,湖嘉长途汽车公司在南门驿西桥堍设业务总管理处,嘉湖公路全线沿途设升山、旧馆、东迁、南浔等28个停靠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初期,交通状况仍十分落后,旧馆汽车站服务范围很广,南至双林、镇西、重兆,北至织里、太湖一带。车站客流量一直很大,站前广场如同戏场,一天到晚人头攒动,一票难求。公交车有湖州—旧馆的“掉头车”,东往上海、苏州,西往南京、安徽等地的长途车都在这里停靠。
  轮船码头
  旧馆老轮船码头在镇东栅东塘桥边,仅为客运。虽然现在只剩一片荒凉,但在过去却曾十分风光。
  这里停靠的客轮有湖州—上海、湖州—苏州、湖州—双林的往返班次,服务周边约10平方公里的群众。在以水上交通为主要出行方式的年代,该轮船码头为旧馆人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刺激了旧馆市场的繁荣,促进了旧馆经济的发展。
  北港潘宅 旧馆潘宅坐落在旧馆镇南北港自然村,北距318国道2公里左右,坐北朝南,前有小河,流水潺潺。为明代工部尚书、著名水利专家潘季驯后裔的居所。
  整座宅院不显山露水,外观与当地民居无二,可见当时为避战乱逃难到此的潘家后人用心之苦。现存建筑除了椽栿(随梁)木雕被损外,其余均基本保持原有风貌。像这样保存完好的明清民居,在江南水乡村里已颇为少见。
  港胡汤宅
  港胡汤宅,位于旧馆港胡村草荡湾。汤氏旧宅为四开间二进深建筑。坐北朝南。正厅,面阔四间(西次间旁建一开间),明间内四界,前单步后双步,出前檐廊,明间承重梁雕花。楼厅,面阔四间(同正厅),明间内四界,前后单步出两厢,出前檐廊。
  祝良郑宅
  祝良郑宅,位于旧馆镇祝良村祝桥兜,永安桥东南侧。原有两条轴线,现仅存东轴线。整体为三开间二进深建筑。正厅,面阔三间,明间内四界,前后单步,出前后檐廊。楼厅,面阔三间,明间内四界,前单步,后双步。
  天池岛
  旧馆镇北港行政村东南有一个湖泊,名清泉漾。漾东、南为双林镇土山村。相传,早年漾边有一块高地,名“土山”,村民为出行便利,在高地中间往东挖了一条小河,称明渠沟。于是,一半高地就离开陆地留在了清泉漾中,当地文化人给它取了个十分优雅的名字,叫“天池屿”。
  天池屿四周风光靓丽。清泉漾往西接慎家漾,往北通上陂漾,水流活泛,碧波粼粼。漾里遍种菱藕,春日,小船蓑笠栽种忙;夏来,绿叶红花伴白鹭;秋至,吴侬软语唱丰收。可谓“时时有景,处处是景”。
  有一首《采莲歌》,在这里流传了几百年,歌曰:“清泉近接上陂河,菱角弯尖掇撷多;绿鬓红裙纷笑语,一生不解采莲歌。” 清朝天地会起义反清复明,有一支力量到了这里,领袖叫刘肇,一看这里物产富饶,水路通畅,地理位置非常优越。而且清泉洋、明渠沟,读音类似于“清前”和“明起”,很符合反清复明的政治纲领。刘肇觉得是个好兆头,便在这成立了天地会支委组织,招兵买马,准备发动起义。结果起义失败了,刘肇也失踪了。
  本世纪初,有企业家来天池屿办农家乐酒家,将天池屿改名为“天池岛”。

知识出处

人文旧馆

《人文旧馆》

出版者:浙江摄影出版社

《人文旧馆》是一部文化艺术类图书,收录了多个领域的经典作品,包括文学、历史、艺术、哲学等。本书旨在呈现出一个较为完整的人文艺术发展历程,不仅具有收藏价值,还能够激发读者的思考和感悟。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和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领略到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艺术风格和人文精神。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