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历史上的旧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人文旧馆》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1102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历史上的旧馆
分类号: K928.71
页数: 22
页码: 2-22
摘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旧馆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旧馆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迹,曾经是古代文人墨客聚集的地方,也是文化交流和传承的重要场所。通过讲述旧馆的历史变迁和相关人物的故事,展现了旧馆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同时,本章还探讨了旧馆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作用,为读者了解和认识旧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关键词: 古建筑 旧馆

内容

历史上的旧馆1.东迁县治所古旧馆镇,位于湖州城东四十里处,也就是现今旧馆塘北旧馆村一带。镇域北起禧寺殿(今旧馆村殿上),南至頔塘北岸,一条宽阔平坦的官道,横贯全镇。
  晋武帝太康三年(282),乌程县分西乡置长城县(今长兴县),分东乡置东迁县。后废帝元徽四年(476),东迁县改称“东安县”。顺帝升明元年(477),又恢复原名。隋开皇九年(589),东迁县重新并入乌程县。
   旧馆古城就是东迁县县治的所在地,为当时东迁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旧馆作为东迁县县治,历时308年。
  古东迁县东西约100里,南北约120里。县境东至今江苏吴江市的平望,西到孺山(西余山),北达太湖东、西洞庭山,南到今德清县新市镇。
   唐时,湖州府在旧馆设驿馆,名太湖馆,后改称东迁馆。
   南宋庆元年间(1195—1200),乌程县在全县设酒库、酒坊十五处,一处在旧馆,名“旧馆坊”。古时酒库、酒坊皆为官办,按月课税,所谓“户部自行差官监造,息钱径纳”是也。
  2.“旧馆”之名
  “旧馆”之名是后来才有的。
  唐开元二十九年(741),湖州刺史张景遵在东迁县故治设太湖馆(驿馆)。
  大历九年(774),颜真卿为湖州刺史,因太湖馆在古东迁县治,遂改名为东迁馆。贞元七年(791),刺史于頔在城东十八里建升山馆,因升山馆和东迁馆距离过近,便将东迁馆东移二十里至严村。原东迁馆所在便称为“旧馆”,而严村则因东迁馆而称为“东迁”。
  3.战略重镇
  旧馆虽无险山恶水,但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在古代,它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
  湖古道(今318国道湖浔段)与双太古道(双林至太湖)在旧馆垂直相交,頔塘(长湖申航道)流经全镇,穿旧馆观音桥东去,水陆交通要道尽扼。又因旧馆处于湖城东四十里,乃湖城东御来敌之重要门户,旧馆失,湖州失。故历代都有重兵把守。
  元朝末年(1366)张士诚与朱元璋逐鹿湖州。8月,张士诚调派援军驻守旧馆,企图阻止朱元璋西进。朱元璋派部将徐达攻打旧馆,10月,旧馆被攻破,张士诚六万大军悉数被歼。张士诚手下大将张虬阵亡,葬于旧馆(见康熙《乌程县志》)。湖城遂被朱元璋控制。
  清同治三年(1864)4月,太平军在浙江的城池相继失守后,湖州成为其在浙江的最后一个据点。为保湖州,太平军在湖州附近的村镇增筑防御工事,城东以晟舍、旧馆为镇守重点。
  1937年11月5日,日军在金山卫突袭登陆,于11月19日占领南浔,随即分左中右三路进攻湖州。中路沿湖浔公路西进,11月20日抵旧馆。日军实行“三光”政策,在千年古镇烧杀抢掠,惨绝人寰。为拖住日军,掩护湖州守军战略撤退,我军民在旧馆西郊云村一带仍坚守阵地,英勇抵抗。值得一提的是,旧馆百姓(以云村为代表)素以打鸟出名,面对凶恶之敌,民众纷纷拿起鸟枪(火铳)参战,铁砂用完后,将盆碗打碎,以碗屑替代,打得敌人落花流水。由于军民齐心,虽作战武器远逊敌寇,旧馆之战仍坚持了两天,为主力撤退赢得了宝贵时间。《东南日报》在1937年11月22日报道:“吴兴东旧馆21日敌我仍在激战中。”
  4.开化之地
  旧馆是湖州历史上开展“教化”最早的地方之一。据史书记载,唐光启年间(885—
  888),政府在旧馆建立喜宥院(宥:宽恕、原谅的意思),聘请训导师定期对当地民众进行教化。更有北宋书学理论家朱长文在其编撰的《续图经》上,研究认为旧馆的喜宥院为萧梁时期所建,原名“圣嘉院”(明崇祯《乌程县志》中作“圣嘉禅院”)。现习惯采用唐时建设的说法,可能与民众喜安定、厌乱世的心理有关。
  明朝嘉靖中期,归安知县钱学建乡约所七所,城中两所,一在南门界、一在西市界;乡都五所,其中一所就在旧馆。明时的乡约所教养兼举,“良法美意踵而行之”,有补于国家化民成俗之意。
  5.文物古迹
  故县桥
  故县桥,就是旧馆县桥,是古东迁县留存的古迹之一,在旧馆镇观音桥北约两公里的殿上村(也叫杨家寺前)东侧。
  桥为单孔石拱桥,整体用花岗岩筑成,拱券为分节并列式砌置带券睑石,系梁端首皆抹角,金刚墙错缝平砌,东西向,长16米,宽2米,桥额刻有阳文“故县桥”三字。无桥栏,桥顶板刻有浮雕莲花图案,现被混凝土覆盖,不可见。
  县桥始建时间当为晋代,现存桥梁系民国三十七年(1948)重修。当 旧馆喜宥院 明·乡约所地老人回忆说,原先老桥桥额上并未刻桥名,大家都以“县桥”相呼,现桥名中的“故”字,为重修时添加。
  桥柱上楹联清晰可辨,其南为“地灵人杰功成就,众力如山永世宁”,其北为“五鹤堦前澄水流,北湖泛涨过小溪”。“堦”同阶,“五鹤堦前”的意思就是故县桥边的禧寺观前。“北湖”指的是太湖。
  后联中的“五鹤”,古人常以鹤比神仙,唐朝诗人李白在《古风·五鹤西北来》诗中写道:“五鹤西北来,飞飞凌太清。”
  禧寺观
  禧寺观在旧馆村殿上,民间称“禧寺殿”。
  禧寺观的前身即唐时所建“喜宥院”(一说为萧梁时建),是对民众进行教化的场所。明嘉靖中期,归安知县钱学在这里建乡约所,后毁。随着时间变化,旧馆的政治、经济地位日趋衰落。民间利用喜宥院建成宗教场所,延续至今。
  县弄
  县弄位于旧馆观音桥北堍原供销社西侧。以前的观音桥为五孔石拱桥,1962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平桥,能过汽车,1996年因航道拓宽,老桥被拆除。两岸百姓自发捐款,重建了一座钢筋混凝土的步行桥。县弄其实已经名存实亡,仅是老百姓的一点念想而已。
  东塘桥
  东塘桥,俗名“陈家环桥”,位于镇东栅纤道上,单孔石拱桥,花岗岩筑就。頔塘因在湖城东,古时又称“东塘”,在悠悠六十公里頔塘上,以塘名命名的桥梁仅此一座。陈家为旧馆大户,古镇北原有陈家坟,毁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当地老人说,东塘桥建造,主要是陈家的功劳,所以民间都喊它“陈家环桥”,却不知道有“东塘桥”这个名字。旧馆古时四面环水,东塘桥是旧馆出东门的唯一通道,老桥早毁,现存桥梁为近年重建。
  頔塘
  頔塘系西晋(265—317)吴兴郡太守殷康所开,为古老的水利工程。障西来诸水之横流,导往来之通道,旁溉良田千顷,兼利水上运输。因沿塘丛生芦荻,故名“荻塘”。湖州志书云:“在城者谓之横塘,城外谓之荻塘。”又因起源于湖州城之东,又称东塘河,东接平望(唐代属湖州)莺脰县弄东塘桥湖,全长60公里(湖州—南浔长33公里)。
  頔塘自开挖后,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保护和维修。唐贞元八年(792),湖州刺史于頔动员民工大规模修筑,民怀其德,把“荻”字改为“頔”字(二字同音),故名頔塘,以作纪念。明万历十六至十七年(1588—1589),乌程知县杨应聘又用两年时间进行整修。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湖州知府陈幼学以青石修筑并加固堤岸,面貌大为改观,为水利建设之一大壮举。清雍正六年(1728)知府唐绍祖重修。辛亥革命后,民国十二至十七年(1923—1928)又修过一次,共花银八十二万余元,大部分由浔湖商界和群众资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经省、市(县)人民政府拨款,由市(县)航管部门组织航道工程队伍,多次分段进行整治、疏浚。1969年,旧馆一段挖去近10万立方米的土方;1975至1989年又挖去的土方近49.2万立方米。整修了北岸石塘岸,在南岸加了水泥砌石护岸。新建拆建了八里店、升山、旧馆、骥村、东迁、溪、南等七座跨河钢盘水泥大桥。至1989年,先后用于修塘、建桥的经费共达2000万元。古老的頔塘面貌为之一新,焕发了青春。
  1989年,湖州市人民政府公布頔塘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頔塘纪念亭
  頔塘纪念亭,在旧馆东栅陈家环桥西30米处,建于民国十八年(1929)。
  民国十二年(1923),在南丝业富商庞莱臣提议下成立塘工董事会, 由该会向各业、各户募集捐款、发行塘工公债,并争取浙西水利议事会拨款等多方集资,对頔塘又一次进行修筑。
  庞莱臣提议:全用石不如兼用水泥,黏且固,石不必远求,近可取诸升山。众议赞同。塘岸砌石用水泥嵌缝,使水利工程“泥石交融,固粘不解”。塘岸上都用水泥压栏石,使塘岸坚固,塘路整齐。在这次修筑中,塘岸两边的群众和许多的工程技术人员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工程自旧馆之东塘桥起,一由桥东延至南浔西栅口,一由桥之西延至湖州城东之二里店(桥),全长约67里。至民国十七年(1928)3月竣工。修筑工程共花银82.3万余元,大部分由浔湖商界和群众资助,其中南浔庞氏捐6万元,张氏、刘氏各捐助3万元。
  为褒扬重建之壮举,民国十八年(1929)在旧馆建立了頔塘碑亭。亭中立《重建吴兴城东頔塘记》碑石,高约3.5米,宽1米,石碑正面刻碑文,北面列捐款单位、姓名、金额、收支情况等。
   亭、碑尚存。双旧古道
  旧馆,古时是双林陆路进入湖城的门户,双林至旧馆古道,全长10公里左右,系“镇北往郡城之大道”也,亦是旧时双林至湖郡陆上邮驿官道。
  自明代双林义民陈元集资首筑从双林塘桥头到旧馆罗汉寺的道路起,历代逐年维修改造。特别是清顺治年间,里人凌宪发起募金大修,将土路覆以石板,得到沿途乡民的群起响应。据清《化成桥兼筑石路碑记》载,此路凡十八里,三千六百丈有奇。“因钤簿三百六十本,本募筑十丈,丈用资五钱六分。募者给簿,每满其数,即令石工授领。”“随募随筑”“年余竟成康衢”,总耗资二千零一十六两官银。由此,一条通衢石板大道建成,沿途乡人往返之间遂告别泥泞。旧曰:“行百里且坦然无虑,闲游歌舞之矣。”这是当时人们对此路赞誉之情的真实写照。
  沿路多桥梁,自双林塘桥港的化成桥起,一路向北有吴婆桥、亭子桥、良民桥、丁家港桥、罗汉寺桥(即芳广塘桥)及旧馆荻塘之观音塘桥等。这些石桥或大或小,或拱或平,行者停步小憩,远眺四周,蓝天白鹭、炊烟袅袅,令人心情怡悦,疲劳尽消。
  改革开放前此道尚存,现已改建为柏油路面,称“双旧公路”,有公交班车往来。路上桥梁大部分保存完好。
  北港古村落
  北港古村,东西长约500米,是旧馆镇北港行政村内的一个自然村,北距旧馆镇约2公里。宋代,村境属归安县松亭乡。清代,属归安县东乡十区109庄。民国时,地属吴兴县新罗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属湖州市新罗乡、新兴乡、塘南乡、旧馆镇。北港村名最早见于清光绪时期的《归安县志》。
  古村的建筑很有特色。村上的所有宅子都是坐北朝南,面港而筑。这种格局的好处是家家户户朝南,无论贫富都能拥有一束阳光,到河里淘米洗衣也是便便当当;不足的是大家挤在一起,向两边扩展空间有限。所以,每家多为单开间,有了钱就往纵深建房,一代代下来,每户一般都有三进四进,有的居然有五进及以上的。宅子就像一条长龙,走进屋里,一进又一进,无边无际。
  当然也有大户,潘家大宅便是。这座清代建筑,为明朝工部尚书、著名水利专家潘季驯的后裔因避“洪杨之乱”(1851—1864)迁徙此地而建,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历史了。
   潘宅原是一座三进宅第,为前五后三格局。前为五开间,正中是墙门通道,左右各两间厢房,有落地镂空花窗与后院相隔。推开花窗,便有
  一四方大天井,内置两口储水大缸,以花卉盆景点缀,给人有豁然开朗之感。天井两侧有回廊,往里,便是三开间大花厅,雕梁画栋,气派非凡。可惜的是后面第三进已被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的二层楼房。
  北港村地理环境富有诗情画意。村前村后各有一条东西向的小河,河上各有两座石桥。首先是桥的名字十分讲究,前面的分别叫清风桥、明月桥,后面的分别叫太阴桥、太阳桥。其次是形胜,四座桥就似四条腿,与村南清泉漾中的天池屿构成寿龟之形。相传,刘伯温当年曾来这里考察,一看是“万寿”之地,立即就惊慌起来。他命人在清风、明月两座桥边分别建了观音庙和圣堂庙,镇住了寿龟。所以,后人也把明月桥叫做“圣堂桥”。
  观音庙早已损毁,圣堂庙毁于20世纪70年代,村里造机埠没有材料,就让圣堂庙作了贡献。太阴、清风二桥因建公路,在二十多年前被拆除,姚家桥也只剩下一个地名了。如今,只有明月桥(圣堂桥)风采依旧,是村里人纳凉、喝茶的好去处。
  廿五里牌古渡 地处江南水乡的旧馆,河道纵横,旧时,“无船路不通”就是对出行不便的真实写照。小小一个乡镇,境内渡口到上世纪末,仍有五六处之多,光頔塘沿线就有三处,从西到东,依次为廿五里牌渡口、晟舍渡口和凌家兜渡口。若论辐射面广、“人头闹猛”,当数廿五里牌渡口为最。
  廿五里牌渡口始在318国道湖浔段廿五里牌亭处。廿五里牌古亭,是一座正方亭,方攒尖顶,单飞檐,武康石方柱,石梁上刻“廿五里牌亭”五字,于20世纪80年代因公路拓宽被拆。渡船泊新兴港村长二圩、劳四圩口,为“三摆渡”格局。往东,主要送接去劳四圩劳作的当地农民;往北,送接四方客人。20世纪60年代,长二圩、劳四圩间建了机埠,两圩连通,渡口遂向西移300米至长二圩、轧四圩口,仍为“三摆渡”格局。
  早年,渡船由里人捐银打造,摇船人系新兴港村里吃得起苦的汉子。俗话说:“天下有三苦,摇船、打铁、磨豆腐。”摇渡船是个辛苦活,愿为船夫者家境一般都不太好,所谓“家有下顿粮,不做摇船郎”,就是最好的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加强了对渡口的管理,归由当地大队(村民委员会)负责。河埠、船只及船夫歇脚处由大队出资建造、维护,船夫由大队选派,船夫向渡客(本大队的除外)收取的渡资归其个人,过年时,船夫还可向当地各户讨要若干柴、米。
  20世纪70年代末,廿五里牌先后设客轮、公交车停靠站,来往客人剧增。虽然每人每次渡资仅3分钱,但一天下来,也有几元钱的收入,这在当年十分让人羡慕了。要求当船夫的人自然也就多了起来,大队就让多家贫苦户轮流当值,使这些人家有了几个活钱,渡过了难关。
  2003年春,旧馆镇的最后一个渡口——廿五里牌渡口被撤。从此,渡口在旧馆成了历史。
  汽车站
  旧馆汽车站,建于抗日战争前的1936年,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
  1922年,南富商庞莱臣等重修荻塘并拓宽湖浔塘路,改为公路。1934年,始建嘉兴至湖州的公路,也就是今318国道湖州-段之肇始。1936年5月,嘉湖公路湖州至江苏平望段通车,湖嘉长途汽车公司在南门驿西桥堍设业务总管理处,嘉湖公路全线沿途设升山、旧馆、东迁、南浔等28个停靠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初期,交通状况仍十分落后,旧馆汽车站服务范围很广,南至双林、镇西、重兆,北至织里、太湖一带。车站客流量一直很大,站前广场如同戏场,一天到晚人头攒动,一票难求。公交车有湖州—旧馆的“掉头车”,东往上海、苏州,西往南京、安徽等地的长途车都在这里停靠。
  轮船码头
  旧馆老轮船码头在镇东栅东塘桥边,仅为客运。虽然现在只剩一片荒凉,但在过去却曾十分风光。
  这里停靠的客轮有湖州—上海、湖州—苏州、湖州—双林的往返班次,服务周边约10平方公里的群众。在以水上交通为主要出行方式的年代,该轮船码头为旧馆人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刺激了旧馆市场的繁荣,促进了旧馆经济的发展。
  北港潘宅 旧馆潘宅坐落在旧馆镇南北港自然村,北距318国道2公里左右,坐北朝南,前有小河,流水潺潺。为明代工部尚书、著名水利专家潘季驯后裔的居所。
  整座宅院不显山露水,外观与当地民居无二,可见当时为避战乱逃难到此的潘家后人用心之苦。现存建筑除了椽栿(随梁)木雕被损外,其余均基本保持原有风貌。像这样保存完好的明清民居,在江南水乡村里已颇为少见。
  港胡汤宅
  港胡汤宅,位于旧馆港胡村草荡湾。汤氏旧宅为四开间二进深建筑。坐北朝南。正厅,面阔四间(西次间旁建一开间),明间内四界,前单步后双步,出前檐廊,明间承重梁雕花。楼厅,面阔四间(同正厅),明间内四界,前后单步出两厢,出前檐廊。
  祝良郑宅
  祝良郑宅,位于旧馆镇祝良村祝桥兜,永安桥东南侧。原有两条轴线,现仅存东轴线。整体为三开间二进深建筑。正厅,面阔三间,明间内四界,前后单步,出前后檐廊。楼厅,面阔三间,明间内四界,前单步,后双步。
  天池岛
  旧馆镇北港行政村东南有一个湖泊,名清泉漾。漾东、南为双林镇土山村。相传,早年漾边有一块高地,名“土山”,村民为出行便利,在高地中间往东挖了一条小河,称明渠沟。于是,一半高地就离开陆地留在了清泉漾中,当地文化人给它取了个十分优雅的名字,叫“天池屿”。
  天池屿四周风光靓丽。清泉漾往西接慎家漾,往北通上陂漾,水流活泛,碧波粼粼。漾里遍种菱藕,春日,小船蓑笠栽种忙;夏来,绿叶红花伴白鹭;秋至,吴侬软语唱丰收。可谓“时时有景,处处是景”。
  有一首《采莲歌》,在这里流传了几百年,歌曰:“清泉近接上陂河,菱角弯尖掇撷多;绿鬓红裙纷笑语,一生不解采莲歌。” 清朝天地会起义反清复明,有一支力量到了这里,领袖叫刘肇,一看这里物产富饶,水路通畅,地理位置非常优越。而且清泉洋、明渠沟,读音类似于“清前”和“明起”,很符合反清复明的政治纲领。刘肇觉得是个好兆头,便在这成立了天地会支委组织,招兵买马,准备发动起义。结果起义失败了,刘肇也失踪了。
  本世纪初,有企业家来天池屿办农家乐酒家,将天池屿改名为“天池岛”。
  6.古代诗人吟旧馆
  太湖馆送殷秀才赴举
  唐·僧皎然
  春风洞庭路,摇荡暮天多。
  衰疾见芳草,别离伤远波。
  诗名推首荐,赋甲拟前科。
  数日闻天府,山衣制芰荷。
  僧皎然(730—799),俗姓谢,字清昼,湖州(浙江吴兴)人,是中国山水诗创始人谢灵运的十世孙,唐代著名诗人、茶僧,吴兴杼山妙喜寺住持,在文学、佛学、茶学等方面颇有造诣。与颜真卿、灵澈、陆羽等和诗,现存皎然470首诗,多为送别酬答之作,情调闲适,语言简淡。皎然另有诗歌理论著作《诗式》。旧馆村小泊(其一)
  清·汪曰桢
  沿堤波浪涨新痕,沽酒停桡醉一樽。
  茅屋临溪桥压水,人家都在绿杨村。
  旧馆村小泊(其二)
  清·汪曰桢
  邮程此地偶经过,日暖风轻气候和。
  春色繁华在何处?桑麻弥望比花多。
   汪曰桢(1813—1881)清代史学家、数学家、诗人。字仲雍,一字刚木,号谢城,又号薪甫,浙江乌程(今湖州)人。咸丰四年(1854)举人,官会稽教谕。少时受母赵氏之教,矢志于学,博览群书。平生酷爱书籍,著述自娱。
  第一首诗描写了古城旧馆頔塘两岸的美丽景色,春雨绵绵,波涌小河,新柳摇曳,停舟畅饮,表达了诗人对古旧馆的喜爱之情。
  第二首诗描写旧馆田野风光。春日的郊外,阳光明媚,清风徐徐,地上的桑树绽出了碧绿的新芽。旧馆农村世代养蚕,蚕丝不仅供自家用,还可换来银两维持一家生计。桑叶长势良好,是蚕事茂盛的先兆。诗人视“比花多”的桑麻为春色繁华之根本,表达了对蚕农生活的关切之情。“弥望”,是“充满视野,满眼”的意思。
  还家舟行过旧馆村
  汤国梨
  旧馆村前过,离家路半程。
  乱山遮断日,一水带菰城。
  故国翻为客,新知空复情。
  近来倦行役,敝屣视浮名。
  汤国梨(1883—1980),乳名引官,字志莹,号影观,晚年自号苕上老人,为近代著名诗人、词人。她是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夫人,也是近代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1950年,汤国梨从上海移居苏州,历任苏州市政协委员、江苏省文史馆馆员等职。汤国梨善诗词,工书法。著有《影观词稿》《影观诗稿》等著作。
  1907年,汤国梨自上海务本女学毕业,秋来吴兴女校任教,即任校长。先生是乌镇人,此诗为1910年回老家时,途经旧馆,有感而作。
  7.抗战时期的旧馆
  沦陷
  (1)吴兴东发生激战枪炮声昨终日未停
  本报20日吴兴电
  敌于19日窜入南浔后,复沿公路向西进犯,距吴兴25公里旧馆,20日晨遭我军猛烈抵抗,枪炮声终日不止。敌目的实系吴兴,企图进犯南京,我有力部队正在迎头痛击,生力军陆续开到增援中。
   《东南日报》1937年11月21日报道
  (2)吴兴东旧馆敌我仍在激战中
  本报21日吴兴电吴兴东旧馆21日敌我仍在激战中,敌机晨9时许至吴兴城上空盘旋窥察,飞度极低。
   《东南日报》1937年11月22日报道
  (3)我军坚守江阴无锡吴兴东郊展开血战 昨日东战场各路战况,日军积极突进,各路均有极激烈之战事。右翼我军放弃南浔后,日军沿湖嘉公路西犯东迁、祜村、骥村一带,我军为保卫吴兴,已有大军前往堵击。该处战事,在吴兴东十八里旧馆(距冀村三公里)及晟舍(距旧馆二公里)一带激战中。…… 《申报》1937年11月24日报道
  (4)自湖州至嘉兴沿途一片焦土 ……自湖州至嘉兴,沿途经升山、旧馆、轧村、晟舍、南浔,皆成焦土。
  《文汇报》1938年1月26日报道抗敌
  1938年1月,驻吴兴的日军第十六次骚扰长超,李泉生组织爱国青年在草田兜和九里石塘伏击日军获胜,声威大振。1月下旬,“长超部队”正式宣告成立。根据李泉生的提议,部队命名为“中国人民抗日义勇军”,李泉生为主任,周枝枚为副主任。
  部队组建后,很快发展到200余人,编为三个中队。1938年春,一小队7名日军到独市(现属吴兴区八里店镇移沿山村,在新兴港西1.5公里处)一带侵扰,群众向长超部队报告,李泉生亲自率部前来。日军见事不妙,急速向新兴港逃窜。在当地民众的配合下,李部战士在新兴港围歼了全部日军。
  这次战斗极大地鼓舞了群众的抗战热情。
  胜利
  旧馆镇中心有一座石桥,叫“东木桥”,桥西为潘家庄村,桥东为塘南村。该桥原为木桥,旧馆沦陷后,日军实行“三光”政策,木桥也未能幸免。抗战胜利后,里人捐助重建,新建为三孔石梁桥。乡贤特撰桥联,欣然曰:“一水潆洄行旅往来沾利涉;八年抗战烽烟扫尽洗腥膻。” 以桥联来庆贺抗战胜利,这在中国桥梁史上恐怕是个孤例。
  8.传统手工艺
  木匠
  木匠工艺在旧馆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几乎每个自然村都有自己的木匠师傅。数百年来,木匠工艺在旧馆一直是长盛不衰,这种情形在浙北地区是独一无二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吴兴县在旧馆镇前身新罗乡新兴港建农具厂,是一家正规的大集体企业,初归县工业局管,后来归口二轻。工人主要来自新兴港还有双林一带农村,要求有较高的木工技术,进厂的农民全部转居民户口(非农户籍),吃商品粮。20世纪60年代后,以招城镇户口工人为主;农村青年进厂需有“关系”,不转户口。业务涵盖方木、圆木、打船、造屋,产品由县里包销。
  20世纪70年代末,借改革春风,旧馆在农具厂的基础上建起了湖州第一家专业生产红木家具的湖州红木家具厂,此后,又陆续有七八家家具厂诞生,名扬湖州、杭州及华东地区。
  20世纪90年代后,敢为人先的旧馆木匠师傅,又自发办起了木地板厂,并迅速发展到160多家,硬是在没有森林资源的水乡,撑起了一个大木业。二十多年来,木地板成了旧馆工业的主打产品,旧馆镇也成为全国最有影响的木地板生产基地之一。
  篾匠 篾匠工艺,在旧馆主要分布在潘家庄村和三桥行政村杨家兜自然村。起于何时已无从考查,但据健在的八九十岁高龄的老篾匠回忆,他们的曾祖父时期就有这门手艺,至少可追溯到两三百年前。
  篾匠工具不是很复杂,主要是篾刀,还有小锯、小凿子、榔头等,另一件特殊的工具叫“渡篾齿”,也叫“穿子”,铁质,锉形,正面有小槽,是篾条穿行的帮手。
   篾匠的基本功包括:砍、锯、剖、拉、撬、编、削、磨等。
  一个好篾匠,剖出来的篾片粗细均匀,青白分明;砍的扁担上肩轻松,刚韧恰当;编的筛子精巧漂亮,方圆周正;织的凉席光滑细腻,凉爽舒坦。
   篾匠手艺是一门细致活,要经过多年磨炼才能达到精熟的程度。有道是“木三篾四”,就是说,篾匠学成需要四年,比木匠难学。
   篾匠工艺流程:取竹、破竹、批篾片、编织等。
  如今,家家户户的生活都好了,但是,这两个村六十岁以上的老人还在干篾匠活。他们说:过去,白天在生产队干活,晚上编点淘箩、菜篮,卖点钱补贴家用;现在,编织竹器不全是为了赚钱,一是为活动活动筋骨,二是不舍得丢了这门手艺,希望孩子们看到后能留个念想。

知识出处

人文旧馆

《人文旧馆》

出版者:浙江摄影出版社

《人文旧馆》是一部文化艺术类图书,收录了多个领域的经典作品,包括文学、历史、艺术、哲学等。本书旨在呈现出一个较为完整的人文艺术发展历程,不仅具有收藏价值,还能够激发读者的思考和感悟。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和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领略到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艺术风格和人文精神。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