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后记二:不觉入山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浔与莫干山》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1094
颗粒名称: 代后记二:不觉入山深
页数: 4
页码: 181-184

内容

一个人的阅读史,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承载着典型意象和私家记忆。每个人都会有一个阅读的接口,帮助我们输入输出密码。莫干山于我,就是这样一个接口,为我的阅读与写作提供了一个自然框架和独特印记。我正在努力将这个接口变成我的内置,获得一种在最佳契合点上的体验。
  武康旧志说,“其望封禺,其镇莫干,其川前溪,其浸渚湖”。古称一方的主山为镇,莫干山就是武康的主山。清人有诗,“封禺遥望莫干山”,句子不见得佳,却勾勒了“两山”的文学地理格局,值得称赏。封禺是莫干山的前传,在莫干山避暑地兴起之前,下渚湖就是风景名胜区,宋毛滂的诗,清洪昇的诗,脍炙人口。虽不能说下渚湖开发比莫干山早,但迟至明清,碍于交通,莫干山仍然是人迹不多之地。
  景是诗的源,诗是景的魂。“武康八景”尽管有“莫干剑池”一景,而莫干的干、剑池的池皆平声,并不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取景名的规范(景名多为四字,用字典雅,讲究平仄),疑是明初好事者凑数的。1958年后,武康、德清两县合并,言武康就是言德清。对于县外作家来说,无论是1958年前,抑或是1949年前,甚至是1937年前,乃至1928年前后,莫干山的印象就是武康(德清)的印象,写旧体诗最多,写散文次之,写新诗又次之。无怪乎收录于《德清文学百年卷》的作品中,莫干山主题的作品占有相当的分量,俨然是一种现象级写作。
  莫干山是一座宝藏。20岁前,我当然不可能知道这些并不见诸语文、历史课本的知识点,但我确实很早就背会了许多写莫干山的诗,在认识苏东坡之前,先认识了一个叫周梦坡的诗人。
  周梦坡,又名周庆云,是《莫干山志》的纂修者,在莫干山建有避暑别墅蘧庐、六月息园(别墅名取自《庄子》),出资整修了剑池、碧坞、石峤等景区,堪称莫干山文旅融合的先驱。他写莫干山的诗,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上乘。塔山为莫干山的主峰,便由周庆云考证而得。律诗八句完篇,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周庆云写过一首七律《挈眷游塔山用闽孝廉林仲戡韵》,林仲戡,即福建举人林君健,是周庆云的诗友,两人多有唱和。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极佳,颔联说“剑气已销名尚在,塔铃无语迹犹高”,虽未点出剑池、塔山,而明眼人一看就知,且将剑池与塔山相提并论,在后来陈毅、郭沫若的题诗中犹在运用,如“剑池飞瀑涤俗虑,塔山远景足高歌”(陈毅《莫干山纪游词》,1954年),如“塔岭鸢飞天宇近,剑池人去水声寒”(郭沫若《游莫干山二首》,1959年)。颈联说“近瞻武邑疑萧市,远溯钱江起壮涛”,意为在莫干山巅之塔山公园,近可瞰武康县城,远可望钱塘江。那么“萧市”何解?代指萧山的市集,钱塘江南岸的萧山区。昔塔山公园是可以看到太湖、钱塘江的。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中钱江潮最大的时候,假设我们在720米的莫干山上看到方圆百里之外的钱江大潮掀起巨浪,会不会跟着心潮澎湃?所以这首诗写得“豪”。
  1927年,周庆云手辑《莫干山志》成书前夕,邀诗友夏敬观题词。夏敬观也是举人出身,早年以诗词名扬海内,阅后不敢敷衍,作了洋洋洒洒的排律。1928年第6期上海《国闻周报》发表了此诗,“吴王铸剑犀可断,据山烧炭供百炼。至今山以剑得名,古代精金无一片……”夏敬观于1937年6月曾赴莫干山避暑,这是后话,在未登莫干山前,他利用干将莫邪铸剑故事进行合理想象,描绘出据山烧炭、池边淬火的场景,开启了具有象征意义的宏大叙事。诗末称,“我家岭上看水牯,一角匡山失真面”“惭无志乘继令举”,匡山即庐山,意思是说,自己只看到了庐山一角,“不识庐山真面目”,也没有写出一部《庐山志》,而周庆云做到了,他的这部《莫干山志》正好让读者得以透过历史云雾认识这座山。
  莫干山管理局于1928年成立,莅山名人络绎不绝,南社社长柳亚子应周庆云之侄周柏年之邀登莫干山,作了不少诗,其中有七绝《剑池瀑布》二首,其一末句云“始信蘧翁是解人”。这两首诗算不得柳亚子的代表作,但为后世研读莫干山提供了一个重要注脚。柳亚子自注:“剑池故址,已不可考,梦坡老人为仿佛其处,刻擘窠大字以纪。” 前几首是七律(排律)、七绝。五律有四十贤人之称,所谓“佳句如名士,分班四十贤”,而这四十贤人又须人人知己,心心相印,方臻绝诣。陈叔通有一首五律《剑池观瀑》,诗云:剑气销沉尽,寒流自古今。
  最宜乘雨后,相对坐亭阴。
  射日惊衰眼,因风送远音。
  耳根真洗净,始觉入山深。
  原刊1936年日本东京译文社发行《东华》杂志,翻译家李青崖评:“字字洗练,氛诟已离,可比四十贤人。”陈叔通此诗首句显然是从周庆云“剑气已销名尚在”起头的。周庆云之子周健初续补《莫干山志》中录有此诗。翻阅陈叔通著《百梅书屋诗存》,此诗归入《莫干山杂咏》组诗,颈联和尾联略作了修改,“因风送远音”改为“当风豁远襟”,“始觉入山深”改为“何必入山深”。至于为什么要改,可能是同题材之下,对一首诗与一组诗的通盘考虑。
  1949年后名家创作发表的莫干山旧体诗,主要有夏承焘的《望江南·避暑莫干山》,马一浮的《炮台山老树歌》,潘天寿的《荫山阁看云》,裘沛然的《游莫干山》。《德清文学百年卷》征编时间有期,碍于个人阅历和精力的局限,尚有不少名作佳作未能进入视野,在此深表歉意。
  旧体诗之旧,是相较于新诗之新而言,但旧体诗虽旧也新,这个“新”在历久弥新,在旧瓶装新酒,在晖光日新。这三个新,正体现在《德清文学百年卷》莫干山旧体诗上。一言以蔽之,要写好旧体诗,一则要掌握格律,二则要熟谙韵脚,三则要经过训练,四则要追求意境。愿与读者诸君共勉。
   最后以一首小诗作结:遐迩莫干翻绿浪,路从天目自巍峨。
  尝将大白当膺白,且把东坡作梦坡。
  比划剑池来试剑,相寻摩壁入编摩。
  临风有韵宜清咏,不觉回眸履迹多。
  2021年9月于避暑湾下儿墩

知识出处

南浔与莫干山

《南浔与莫干山》

出版者:浙江摄影出版社

南浔历来以富裕闻名,自南宋以降,成为“水陆冲要之地”,因为滨靠浔溪河而得名“浔溪”。后浔溪之南商贾聚集,屋宇林立,而又有了“南林”这个名字。宋淳祜十二年(1252)建镇时,便各取南林、浔溪两名的首字,始称南浔。从那时起,“耕桑之富、甲于浙右”,就是人们对南浔的称赞。《南浔与莫干山》是以文化随笔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展现以张静江、周庆云、俞则民等为代表的南浔人士对莫干山避暑地开发建设的贡献;《菱湖纪事诗》则是一部突显浓郁南浔地区风土的咏史类诗文集,经今人补释更耐人寻味。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