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向莫干作漫游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浔与莫干山》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1087
颗粒名称: 又向莫干作漫游
其他题名: ——任鸿隽莫干山赠诗
分类号: K827
页数: 5
页码: 94-98
摘要: 任鸿隽,字叔永,出生于四川省垫江县(今属重庆市辖县),祖籍南浔区菱湖镇,是中国近代科学的奠基人之一,曾任中国最早的综合性学术团体——中国科学社社长。他的夫人陈衡哲,笔名莎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女作家,也是中国第一个女教授。
关键词: 历史人物 任鸿隽

内容

“莫干山如幽人高士,不一定人人能理解,人人配与之抵掌谈心!”作家芮麟语。
  任鸿隽,字叔永,出生于四川省垫江县(今属重庆市辖县),祖籍南浔区菱湖镇,是中国近代科学的奠基人之一,曾任中国最早的综合性学术团体——中国科学社社长。他的夫人陈衡哲,笔名莎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女作家,也是中国第一个女教授。
  任鸿隽祖父任轶于清同治二年(1863)为避太平天国之乱离开菱湖,投亲落户四川成都。至任鸿隽父任章甫,则举家移居垫江,及至1907年任鸿隽受家人之嘱寻根问祖,虽仅逗留三日,但对故乡菱湖很是赞美:“若夫市镇亦大而繁,人口三万余,业丝者居其大半。其地平畴如海,弥望皆桑,而小渠纵横,往来皆以船,地利佳矣!”这是任鸿隽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故乡行。
  1937年,任鸿隽50岁,自述问学奉职之暇,乐此不疲于山水
  任鸿隽、陈衡哲夫妇像胜游,曾泛舟东下,领略长江三峡之雄奇,辗转东南,欣赏西湖、莫干山、无锡惠泉、太湖三万六千顷烟波、秦淮河六朝五季之花月,中部则三上庐山,东登泰山、崂山,西达青城、峨眉,足迹所经中国17个省。
  1948年夏,任鸿隽、陈衡哲夫妇从上海给浙江大学校长竺可祯写信,约到嘉兴乍浦避暑。竺可桢提议不如来杭州去莫干山避暑,可由浙江省民政厅厅长阮毅成介绍,住莫干山管理局临时招待所本山546号林海别墅,可收“无边林似海,人在海中看”之意境。是年8月17日,竺可桢、任鸿隽夫妇、阮毅成一行四人上莫干山。竺可祯在庾村接到浙大电话,在山中宿两晚,在林海别墅观户,谈天文,19日拂晓因公事先回。下山前,嗜好摄影的任鸿隽在林海别墅平台为竺可桢拍摄了一张照片。竺可祯在照片上用毛笔书“莫干山林海别墅之广场,卅七年八月十九日侵晓拍,叔永摄。” 莫干山独多竹,也有杉、松,竟不容易找到第二种颜色,尤其是荫山道中,一路松风,夹以翠竹,任鸿隽诗云“松筠不减旧时幽”,爱好绿色的人,往往是心地
  莫干山林海别墅
  任鸿隽为竺可桢在莫干山林海别墅摄影(1948年)莫干山白云山馆(于广明摄)
  祥和的。
  1948年8月,适沈亦云最后一次到莫干山,原莫干小学校长郑性白(但还是校董)已离庾村,新任校长张龙骧尚未到,而沈亦云之女黄熙治正带着病孩远道就医。时沈亦云继黄膺白遗志,从事山中农村复兴工作。周延扔续补《莫干山志》载20世纪30年代黄膺白开创的莫干山事业:“新设之莫干小学校、农村改良会并附苗圃、林场、农民教育馆、医诊室等皆白云山馆主人黄膺白创办,近更筑市廛、建仓库、辟复兴路利便。近乡农民建设新村,允推模范。”抗战中,黄膺白赍志而殁,葬莫干山麓。沈亦云驻留莫干山,将国民政府赠黄膺白治丧费用设黄膺白奖学金,捐给浙江大学史地系、南京中央大学航空工程学系和武汉大学哲学系学生,又出资维系莫干小学运营,并创设莫干临时中学。其间,竺可祯曾来山访沈亦云,竺可桢正谋浙大战时迁徙,莫干山是候选地之一,拟先租赁莫干山61号别墅。沈亦云虽未萌退志,然据实以告:“莫干山非可久安,于大学不宜。”抗战胜利后,沈亦云以莫干小学董事长身份在上海家中主持召开校董会,拟成立莫干农村公益事业复兴委员会,决定办蚕种场、奶牛场,初见成效,奈何时移势迁。一日,沈亦云独在白云山馆呆坐出神,忽闻竹林中有人高声在喊,走出门去一看是友人陈衡哲坐着藤轿来访,随身还带着罐头食物和面包,因寻不着路,只好喊她的名字。
  与陈衡哲同行的任鸿隽、阮毅成步行后至,拟邀沈亦云出去野餐。任鸿隽夫妇十年前(即1938年)曾来白云山馆做过客,这次带着食物而来,是怕沈亦云临时不开饭,故而有所准备。沈亦云见家里正有鸡,还有杭州带来的火腿,遂留客在家中吃饭。饭后已经告别,陈叔衡等人又回来唤沈亦云在山亭(即今黄膺白题莫干山碑亭)合影,任鸿隽进门交给沈亦云一张纸,是他作的一首七律《暮登莫干山赋呈白云山馆主人》,原稿如下:又向莫干作漫游,松筠不减旧时幽。
  一声啼鸟生凉籁,数朵寒花报早秋。
  寺古岂期存劫后,月明先为上峰头。
  来朝杖策攀云去,一访江东女仲谋。
  江东仲谋,即三国吴主孙权,宋辛弃疾词有“生子当如孙仲谋”句。江东女仲谋,借指沈亦云。该诗后发表于《国立浙江大学日刊》1948年9月13日,题目改为《乱后再至莫干山赋呈白云山馆主人》,诗中“凉籁”改为“凉意”,“岂期”改“无期”,“先为”改“先相”,“来朝”改“明朝”。同一版面还刊登了浙大教授朱仲翔、丁绪贤、黎子耀的和诗。苏步青也有和诗,见苏步青著《数与诗的交融》一书。
   沈亦云著《亦云回忆》中,不仅录任鸿隽诗初稿,而且录她的步韵诗:十年重作莫干游,一乘穿开竹径幽。
   欢晤浑忘前度劫,清言带得几分秋。
   本来无我还留相,事到如今只白头。
   临别丐君君莫笑,解囊贻我稻粱谋。
  此番欢晤让沈亦云甚是宽慰,任鸿隽是能理解她为莫干山所做的一切的,“英雄事业为君继,说到桑麻话最长”。别过沈亦云,任鸿隽夫妇与阮毅成同游了剑池,剑池不大而水甚深,时有人在池中游泳。任鸿隽三人在剑池飞瀑边畅谈国事,忆十余年前与东南大学前身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同观庐山牯岭瀑布,罗家伦有诗:“欲为人间涤瑕垢,不甘长作在山清。”阮毅成于是得句,“自是诗人诗句好,长教泉水出山清”。竺可祯后致阮毅成函中,还提到“前在莫干山大作诗篇,便中希赐寄一份是感”。缘此,或促成阮毅成《莫干山杂诗》与任鸿隽《乱后再至莫干山赋呈白云山馆主人》在《国立浙江大学日刊》同版的佳话。
  因天气骤变,狂风大雨,任鸿隽夫妇留山五日,他们在大雨中看了一次瀑布,便回杭州到上海去了。对于任鸿隽而言,1948年在莫干山的五日,不过是他一生山水胜游中的一瞬,他的诗词亦不过是自娱、酬人的小技,但十足为莫干山增添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动人故事。

知识出处

南浔与莫干山

《南浔与莫干山》

出版者:浙江摄影出版社

南浔历来以富裕闻名,自南宋以降,成为“水陆冲要之地”,因为滨靠浔溪河而得名“浔溪”。后浔溪之南商贾聚集,屋宇林立,而又有了“南林”这个名字。宋淳祜十二年(1252)建镇时,便各取南林、浔溪两名的首字,始称南浔。从那时起,“耕桑之富、甲于浙右”,就是人们对南浔的称赞。《南浔与莫干山》是以文化随笔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展现以张静江、周庆云、俞则民等为代表的南浔人士对莫干山避暑地开发建设的贡献;《菱湖纪事诗》则是一部突显浓郁南浔地区风土的咏史类诗文集,经今人补释更耐人寻味。

阅读

相关人物

任鸿隽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南浔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