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夜安营芳草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浔与莫干山》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1085
颗粒名称: 星夜安营芳草地
其他题名: ——徐迟莫干山露营记
分类号: K827
页数: 4
页码: 87-90
摘要: 《浔中月刊》1934年第1期上有一则《莫干山通讯》,称南浔中学同学会正在重组,在外的同学无不赞助,署名为校友钱能欣。20世纪30年代初,徐迟、钱能欣都在家乡南浔读书,徐迟在南浔中学,钱能欣在浔溪小学和浔中附小。
关键词: 历史人物 徐迟

内容

《浔中月刊》1934年第1期上有一则《莫干山通讯》,称南浔中学同学会正在重组,在外的同学无不赞助,署名为校友钱能欣。20世纪30年代初,徐迟、钱能欣都在家乡南浔读书,徐迟在南浔中学,钱能欣在浔溪小学和浔中附小。钱能欣视徐迟为其最亲密的、对其影响最大的好朋友,两人当时同住在浔中附小教职员宿舍的一
  徐迟像
  徐迟著《江南小镇》间房里,经常谈时事、谈文学、谈生活。钱能欣喊徐迟为商寿,这是徐迟青少年时期用的名字。
  “那个从莫干山到了杭州去的钱能欣,接着到上海,考上北京大学,在北大念外语系,念了法文……”作家徐迟在他的自传体长篇小说《江南小镇》里特意提到了钱能欣,他将自己一生中的每八年称作一个轮回,远游旅行是他生活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在他的第三个轮回,有一段莫干山露营故事,纯情梦幻,多年以后仍让他心潮澎湃。
  1936年暑假,时年23岁的徐迟用他在南浔梅家做三个月家庭教师的报酬,约了几位朋友上莫干山露营。邀请的人有庄绍祯、徐绍基、施宣华和钱能欣——徐迟在《莫干山露营记》里将四人记为桢、基、炎、兴,加上徐迟本人,一共五人,带去了帆布帐篷、炉灶、各种工具以及行李铺盖,拟在翠绿的山林里住上十天半月。但临出发,就“减员”成四人。
  修长的身材,白皙的面容,年轻时的徐迟不仅有文艺青年的标准模样,更有着体育健儿的强健体魄。他出生在一个近代概念的教育实业家的家庭里,父亲徐一冰是中国体操学校的创办人,也是较早推行童子军训练课程者。莫干山,在当时的南浔人心目中,“主要是由南浔的富豪家族开辟的风景区”。既上山,徐迟等就受到周家的一位公子(疑是周佩箴之子)的招待。为他们提供了营地,允许他们砍伐些竹子,用来环绕和布置营地。
  夕阳下,他们在营地中间搭好帐篷,埋锅造饭,周家送下来许多精美的菜肴。徐迟四人全是未婚的汉子,仿佛是甜蜜的小家庭,过起第一夜来,美国木刻家铿锵的梦,给了他们精力、气魄和舒服的睡眠。第二天,早粥已准备好了,还不错,有鸡蛋、蜂蜜和咖啡。
  徐迟提着竹篮子到荫山街市集,买酱油、酒,两只鸡,一尾鱼,一磅牛肉,六颗洋葱。
  可是只住了两天,第三天早上,徐迟入市采办,进邮局一问,接了许多信件和报纸,内中有一封快邮代电,是庄绍桢的。庄绍祯本是很忙碌的人,阅电,“请速驾回来”,吃了午饭后的水果,提了小箱子说他也只好走了。
  几十斤柴只烧了四天便完了,钱能欣不知从何处偷来柴,徐绍基烧出了他家乡的古怪的饭。徐迟轮流用左右手砍柴,并用木条搭了书架,布置了一个比较幽雅的营地。运动是绝不会缺少的,他们在竹林的婀娜的腰肢上,模仿人猿泰山,爬上竹枝的颈子,脚荡着。
  等着竹竿挂下来,人已经到地上了。
  徐绍基刚画了一幅风景油画,竹画青色,竹枝呢,毕加索也画不出这样的一球一球的满山的竹林呵。接到电报,又耽不下,徐绍基赶着下山。最后只剩下徐迟和钱能欣两人。幸而钱能欣的女友陈丹萏和女友的闺蜜结伴而来。山岩的布景前,于是有了恋爱的场景。
  徐迟兼了导演和摄影师,一张张地,歌舞剧似的,给他们摄了影。
  新组合的四人去观剑池瀑布,遇到了一场大雨,山中毫无一处可以避雨,全成了所谓“顾衣出水”,像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古画,衣服全贴在人身上。他们找到一户山民家,点起一堆柴火,把衣服烤干。傍晚时分,两个恋人忽然不知去向了,陈丹萏的闺蜜陪着徐迟,在帐篷前煮饭炒菜,让徐迟吃了一顿可口的野餐。山林寂寂,无言的两人坐在帐篷内,等待那一对恋人倦游回来。实在等不到了,“悬崖勒马论”者徐迟站起身来说:“我送你回旅馆去。”月亮出来了,恋人们踏月去啦,徐迟也弃了营地,在山上找到了一个老山民下棋,无奈连败三局。
  又一个青色的黎明,恋人们双双地走下山去了,徐迟在剑池瀑布下冲了个澡,从莫干山营地一个人到三桥埠车站坐车到湖州,换车回南浔。几天后,他赴上海参加诗人戴望舒的婚礼,充当伴郎。
  在《纯文艺》1938年创刊号上,徐迟发表过一篇《我上了木刻画家的当》,署笔名钱献之。他将这次上莫干山的缘由归结为:夏之际,无意间读了一册木刻家的日记《在荒岛上》,他对这本书着了迷,因为寻不到荒岛,就到山峰与山峰之间来了。
  钱能欣后来在所著《西南三千五百里》中也还原了当年莫干山宿营情形:“记得在一个暑期当中,迟和我读了木刻家洛克威尔·康脱的《荒岛游记》而大上其当。我们带了营帐、食具、画板、小洋号、纸牌和绸质的鲜明国旗上莫干山,学营竹林,遇大风大雨,人家笑我们,说我们年轻疯狂。”
  1980年7月底至8月初,《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第一次词条编写审稿会在莫干山召开,主任冯至,副主任季羡林、叶水夫,朱光潜、卞之琳、罗大冈、戈宝权、杨宪益、杨周翰、陈冰夷等编委都来了,住在武陵村。此时,徐迟、黄源、汪静之恰在山中避暑,住在芦花荡附近。一个阴雨天,徐迟自告奋勇地陪同戈宝权等老友游剑池,并摄影,很愉快。对于徐迟而言,莫干山上的不只是友谊,还有他的青葱岁月。

知识出处

南浔与莫干山

《南浔与莫干山》

出版者:浙江摄影出版社

南浔历来以富裕闻名,自南宋以降,成为“水陆冲要之地”,因为滨靠浔溪河而得名“浔溪”。后浔溪之南商贾聚集,屋宇林立,而又有了“南林”这个名字。宋淳祜十二年(1252)建镇时,便各取南林、浔溪两名的首字,始称南浔。从那时起,“耕桑之富、甲于浙右”,就是人们对南浔的称赞。《南浔与莫干山》是以文化随笔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展现以张静江、周庆云、俞则民等为代表的南浔人士对莫干山避暑地开发建设的贡献;《菱湖纪事诗》则是一部突显浓郁南浔地区风土的咏史类诗文集,经今人补释更耐人寻味。

阅读

相关人物

徐迟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南浔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