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社宏开瞻妙相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浔与莫干山》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1084
颗粒名称: 莲社宏开瞻妙相
其他题名: ——庞莱臣莫干山逸闻
分类号: K827
页数: 5
页码: 82-86
摘要: 莱臣自幼即好收藏,垂克不倦,往往不惜巨资,得稀世之珍,因所蓄既广,乃通画理,所作山水摹仿居多,颇得神似。至论收藏名画,甲于东南,名闻瀛海。其著录尤详,载历代题跋并印记,故国粹之宝存赖此录以传,鉴古者得以考证焉。”周庆云在《浔雅》中如是介绍他的老友庞莱臣。
关键词: 历史人物 庞莱臣

内容

“莱臣自幼即好收藏,垂克不倦,往往不惜巨资,得稀世之珍,因所蓄既广,乃通画理,所作山水摹仿居多,颇得神似。至论收藏名画,甲于东南,名闻瀛海。其著录尤详,载历代题跋并印记,故国粹之宝存赖此录以传,鉴古者得以考证焉。”周庆云在《浔雅》中如是介绍他的老友庞莱臣。
  庞莱臣,名元济,号虚斋,南浔“四象”之庞家公子,因其父庞云鏳捐巨资助赈,经李鸿章破格奏乞,特赐举人,候补四品京堂。他比张静江长一辈,是张静江的舅舅,曾在去往莫干山水路的起点杭州拱宸桥开办世经缫丝厂(浙江第一家机器缫丝厂)、通益公纱厂(当时杭州最大的工厂之一),又在必经之码头塘栖镇开大纶制丝厂,而被誉为“浙江民族工业的开创者”。他在南浔东栅筑园,名宜园,当时南浔刘家有小莲庄,张家有适园,池石花树,高轩曲榭,园林之胜,拟于吴中。小莲庄与适园皆不接待游客,而
  庞莱臣像(陆剑提供)庞莱臣撰《梦坡画史序》(局部)
  冯超然绘《阜溪寻源》宜园独开放,收门票(门票所得补浔溪医院贫病施诊)。庞莱臣以其雄厚的财力为支撑,加上精准的眼力,在不长的时间内收集了数以千计的历代名画,包括倪瓒的《渔庄秋露图》,黄公望的《富春大岭图》等。周庆云所谓“倪黄画本”,在庞莱臣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1933年12月,周庆云寿终于沪寓,《申报》消息,“沈联芳、庞莱臣、陆连奎、邵如馨诸同乡均为周君老友人,尤深悲悼”,特别提到了庞莱臣。周庆云之子周延扔请庞莱臣为周庆云的讣告四大册之《梦坡画史》撰序。庞莱臣留存下来的大段直抒胸臆的文字并不多见。正如在照片珂罗版普及的时代,他坚持用全形拓的古法集录经典器物的样貌,在白话文被逐渐推广的时期,他却坚持用高古的文言缅怀周庆云的一生。《梦坡画史》所记皆为周庆云生前雅事,所有画都用珂罗版印,梦坡上款。其中,冯超然绘了一幅《阜溪寻源》,并题“随笔点刷意,近鹰阿山樵,癸酉秋日为梦坡先生写”。
  庞莱臣在序中这样写周庆云莫干山故事,“自余剑池勒石寻源,出莫
  张静江题莫干山莲社特刊
  莫干山莲社讲堂(1936年)干之泉,天目建桥济川,渡山洪之阻”。勒石,即刻字于石,剑池瀑布下泻之峭壁,周庆云镌“阜溪之邍”四个大字,署“丁卯七月周庆云题”,此1927年雅事。因“邍”是异体字,古僻难读,游人多不识,实乃石鼓文中“原”字,而“原”古为“源”之本字,一字之障,焕然冰释!庞莱臣能读懂周庆云的用意。画家吴湖帆于1958年绘《阜溪之邍图》,仍用“邍”字,并题曰:“出邍。”就是这位与冯超然等在画坛合称为“三吴一冯”的吴湖帆,与庞莱臣多有交谊。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精英阶层对传统文化的维护以及身份认同感的回归。
  莫干山所在原武康县,是文物彰著的名县。上柏山中曾出土一组春秋后期青铜句鑃,两件器身有铭文:“其次择其吉金铸句鑃,以享以孝,用祈万寿,子子孙孙,永保用之。”山民寡闻,哪知这是乐器;坊间多语,传到后来只当它是钟。南浔的富商群体则不同,他们饱受儒家先贤的熏陶,亦商亦儒,为保护、传承传统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顾家就是典型的代表之一,顾寿臧旧藏有其中一件铭文的句鑃。《浔雅》甲卷载:“其口句鑃:顾氏石林山房旧藏,浙江武康山中出土十余器,惟两者有字,此其一也。”
  20世纪30年代,南浔有句民谚:“刘家的银子,张家的才子,庞家的面子,顾家的房子。”很简洁地揭示了南浔“四象”各自突出的特点。
  莫干山芦花荡一带,确是建造寺院的理想之地,历史上有金钟寺。传说金钟上有着最为华美的纹饰,且音调十分悦耳,能治愈世间一切苦痛,而生活在金钟周围的人诸事顺遂烦恼不扰。寺的香火兴旺了数百年,直到有一天金钟突然开始漫游,欲往某处飞去,寺僧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想定住金钟,但未能成功。住持决定将金钟埋到地底……1935年夏,太虚法师先在莫干山公益会会所讲学开示,莫干山从此萌弘法之芽,后就张静江的静逸别墅开讲佛学,但当时山中缺乏足够规模的弘法佛堂,于是张静江、施省之等名流居士发心,选择金钟寺故址重建佛堂。庞莱臣正是此时应邀成为莫干山莲社的22位创办人之一。作为沪上名流、南浔人士为主倡导的讲经组莫干山莲社
  莲社路牌(1948年)
  织,莲社明显地具有借佛法救国而救世的社会化意识。
  堂宇五楹,彩窗黄瓦,当莲社建筑(门牌号72)经俞则民建设落成,为山中仅有的三处宫殿式古典建筑(另两处为张啸林的静乐轩与潘梓彝的华厅)之一,张静江与庞莱臣等联名在报上登载宝静禅师至莲社讲经启事,在请宝静禅师出任莫干山莲社社长书中更出现了“处金钟之故址,定有前缘”的句子,而山民则俗呼“讲经堂”。宝静禅师莅山讲经期间,张静江夫妇、俞则民夫妇、褚重行等均赴社听讲。《施省之老居士莲社同参图》题诗中有安碱居士次庞莱臣原韵诗。《莫干山莲社特刊》刊首还将褚重行列为创办人。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莲社活动陷于停顿。1948年,蒋介石一行赴莫干山,途经莲社,莲社的路牌犹见于当时拍摄的照片中。
  如今,人们更习惯于称这幢黄色琉璃瓦顶的宗教建筑为黄庙。

知识出处

南浔与莫干山

《南浔与莫干山》

出版者:浙江摄影出版社

南浔历来以富裕闻名,自南宋以降,成为“水陆冲要之地”,因为滨靠浔溪河而得名“浔溪”。后浔溪之南商贾聚集,屋宇林立,而又有了“南林”这个名字。宋淳祜十二年(1252)建镇时,便各取南林、浔溪两名的首字,始称南浔。从那时起,“耕桑之富、甲于浙右”,就是人们对南浔的称赞。《南浔与莫干山》是以文化随笔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展现以张静江、周庆云、俞则民等为代表的南浔人士对莫干山避暑地开发建设的贡献;《菱湖纪事诗》则是一部突显浓郁南浔地区风土的咏史类诗文集,经今人补释更耐人寻味。

阅读

相关人物

庞莱臣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南浔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