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从此写新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浔与莫干山》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1070
颗粒名称: 名山从此写新篇
其他题名: ——张静江与莫干山地权收回
分类号: K827
页数: 9
页码: 2-10
摘要: 查武康莫干山夙称名胜,为中外人士游息避暑之所,观瞻所系,至关重要。惟该山设施,素不完备,仅有警察分所一所,处理违警等事件,其他各管理、道路、卫生、夫役、医务、公墓、园务等项,均由外人所设之避暑会专司其事,甚至司法事项,亦由该会公断,殊非所宜,本政府为保全主权计,特在莫干山地方设立管理局……” 辛亥大变局后的1927年7月25日,民国浙江省政府委员会成立,张静江任首任浙江省主席。
关键词: 历史人物 张静江

内容

“查武康莫干山夙称名胜,为中外人士游息避暑之所,观瞻所系,至关重要。惟该山设施,素不完备,仅有警察分所一所,处理违警等事件,其他各管理、道路、卫生、夫役、医务、公墓、园务等项,均由外人所设之避暑会专司其事,甚至司法事项,亦由该会公断,殊非所宜,本政府为保全主权计,特在莫干山地方设立管理局……” 辛亥大变局后的1927年7月25日,民国浙江省政府委员会成立,张静江任首任浙江省主席。当时政局动荡不稳,五日京兆,办事操切的张静江极力主张莫干山非设管理局管理不可。浙江省政府委员会第104次会议通过张静江的继任者何应钦与省民政厅厅长朱家骅提议的《武康莫干山管理局案》。
  莫干山管理局于1928年5月15日正式成立,直辖于浙江省民政厅,留美法政博士,通数国语言的林彪充武康县县长兼首任莫干山管理局局长,于当日下午2时宣誓就职,启用印记,租用莫干山70号别墅(周庆云的六月息园)为办公地。次日,林彪提名唐宝安为秘书,林桂华、周世杰(周佩箴长子)为课长,配齐莫干山管理局班子。历时近30年的莫干山地权纷争在张静江的直接主导下画上了句号,莫干山西人“代我营之”的历史宣告结束。生当作人杰
  张静江,名增澄,又名人杰,出生于南浔镇东大街张家老宅尊德堂。因与张家交往者非贵即富,多为各界名流,宅院内匾额楹联多出自名家,门楼砖刻“世守西铭”和“有容乃大”分别为吴昌硕和周庆云所书。张家与外祖父庞家均被列为“象”,祖父张颂贤与外祖父庞云鏳均为丝商巨贾,个性又都开朗豪爽,冒险进取,热心公益,两人对张静江一生的影响很大。张静江在兄弟中排行第二,人称“二先生”,南浔当地流传张静江少年时因仗义助人出手救火,从风火墙上摔下,伤到了坐骨神经,导致他终身腿脚不便。然而,身体上的不便并没能击倒他,他此后的传奇人生便是最好的佐证。
  1902年,张静江得知友人李石曾有一个以随员赴法国出使的机会,通过李石曾找到驻法国公使孙宝琦,请求同去。就这样他以侨商的身份留居法国巴黎,见中国的丝绸、茶叶在国外市场+分畅销,于是出资成立了通运公司,销售国货,大获成功。自结识孙中山并与其达成革命共识后,他不仅兑现了自己的承诺
  张静江像
  孙中山为张静江题“丹心侠骨”南浔张家尊德堂
  周庆云题张家门楼砖刻“有容乃大”
  解囊相助,甚至于后来还毁家纾难资助革命。孙中山曾言:“自同盟会成立之后,始有向外筹资之举,当时出资最勇且名者,张静江也,倾其巴黎之店所得六七万元,尽以助饷。”
  1906年,张静江在回国途中经新加坡时加入同盟会,之后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网,积极动员南浔的富商们加入革命的阵营中,如将大哥张弁群、舅父庞青城等人介绍给孙中山,并发展成为同盟会会员。孙中山由海外回上海活动,多居住在庞青城在上海的寓所。
  辛亥革命爆发后,张静江回国,以同盟会财政部部长负责基金收付。为革命经费开源,他遵孙中山之命,在上海筹设证券物品交易所,自任监察人。孙中山称他是“革命圣人”,亲笔手书“丹心侠骨”四字相赠,张家尊德堂正厅中所悬对联“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四十州”,亦为孙中山所书,于1923年张静江因病在南浔休养时托人送来。可以说,张静江为中国革命倾尽了所有,也为中国经济的振兴奉献了心血。
  莫干山避暑地“前传” 莫干山避暑地则是另一段传奇。莫干山,山势犹如一马蹄形峡谷,口向东南开。东以大运河为带,西有天目山作屏,钱塘江绕其东南入海。清光绪十七八年(1891至1892)时,美国探险家佛礼甲沿大运河寻幽至莫干山,不久外文报纸以醒目的字眼称之为“MountClare”(译为克来阿山)。至清光绪
  二十四年(1898),“贝礼氏及范约翰氏始购地建屋,迨后游人踵至,各建崇楼,成一奥区”,莫干山西人避暑会紧接着成立,会员为执有莫干山产业者,然后设各专门委员会,管理山中公共事务,并设公所于三桥埠。但当时维持山中秩序、执法之权仍在武康县知事之手。购地西人纷纷执契到武康县完税,武康知事宋炽招架不住,请示浙江巡抚廖寿丰,反被斥责不谙交涉,仅要求查明买地西人、卖主姓名,所购地在山坐落亩分、价目了事。
  一方面,这让避暑地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避暑会规定,“凡关于本会之一切事务应由中国官吏与本会指定之代表接洽”,避暑区内西人俨然以主人自居,很快迎来第一次建筑活动高峰。莫干山西人拥有房屋,以美国人居多数,其余为英、法、俄、德等国人。周庆
  英国人惠乐仁与莫干山民潘氏叔侄1902年买卖荒柴山荒毛竹山契
  莫干山别墅群云诗云,“参差楼阁起高冈”,并注“山有崇楼百数十座”。另一方面,这也给避暑地发展留下了隐患。回看1902年英国人惠乐仁与山民潘瑞理、潘广按叔侄所签文契,赫然写着“永不找价,永不还赎,永无异说,永远存照”,用词何其决绝!后期,西人之间还就莫干山土地发生过买卖。清宣统元年(1909)武康知事洪子靖就查到一起英国人约翰与德国人安保罗的土地买卖中,约翰非教会人士,其产为私产,与相关条约中内容不符,上报浙江巡抚。浙江巡抚增韫饬洋务局照会英、德两国领事,将此交易取消。此后,西人稍有顾忌,不敢再擅自买卖土地。
  不动产权纠纷事涉当事人财产数量巨大,具体个案十分复杂,往往非局外人所能想象。终于,在1910年,增韫前洋务局总办王丰镐到上海,与美、德各国领事协商收回莫干山避暑地办法,并拟依照鸡公山模式,拟定了三条具体办法。经多次交涉、谈判,双方终于达成约定。
  孰料辛亥革命爆发,9月14日杭州光复,原拟定9月17日签字之事遂搁置,避暑区进入僵局。加上时处历史风云交际,人心浮动,莫干山虽处一隅,但事涉关系复杂,尽显中西方文化碰撞中的坚冰,此局无人能破。
  1912年初,避暑区的平静马上被打破,西人费信诚被戕害于山中,此案促使武康知事程森向浙江都督蒋尊簋上书,应筹备收回莫干山避暑地,“凡西人已购未税之地,不得请换印契,准照原价退回原户,由民国备价取赎”。但都督府尚无暇顾及,未将此事提上日程。1924年,武康县议长魏镜函请收回莫干山,“此事既贻误于前,自宜补救于后”。浙江省长张载阳派交涉员重新与美领事交涉,西人在莫干山置产违背避暑地的两个“章程”(《避暑地管理章程》与《避署地租建章程》),同时严饬武康县以后不得再有西人购地过户,以重国权。同年,浙江省警务处申明莫干山并非“外人居留地”,主权归中国所有,设置警察维持秩序除兼有保护西人目的外,完全系我内政。
   但1925年,西人赴莫干山人数较之往年有增无减。浙江省政府莫干山管理局组织系统表
  令武康县知事、莫干山警察所所长,只能“查明外侨人数,编造表式,隔日具报,以备考核”,“以图改良并借以统一事权,毋使操于外人之手,为异日收回该山之预备”。
  莫干山管理局设立历史就像大海,莫干山若中西方两条文化河流入海处的岛屿,在这里可以观察到风云变幻、人间万象。20世纪初莫干山避暑区发展期,也是张静江人生事业的潜伏期,他早年在上海做进出口贸易时开阔了自己见识,确立了事业的志向。当张静江出现在莫干山舞台时,带着时代的眼光,谋划了莫干山的基础,开启了莫干山“黄金时代”的序幕。
  从莫干山管理局组织系统表可见,莫干山管理局设局长一人,下设秘书,又设技士(仅次于技正的专门技术人员)、第一课课长、第二课课长,第一课课长职权在总务、工务,具体包括编辑、庶务、会计、文书、统计、收发、交通、水电、树艺、土地、测绘、计划、张静江与参加自杭州至莫干山通车典礼的嘉宾合影(《上海漫画》1929年第61期)
  莫干山运动场(吴承涛著《莫干山别墅往事》插图)建筑等,第二课课长职权在卫生、公安,包括防务、登记、税捐、风化、建筑、清道、调查、防疫等。至此,全山一切行政事宜,由避暑会交莫干山管理局。今后西人不得在山上置产,欲出售房屋仅许售于华人,已购山地须丈量核实,按时征租纳税。《申报》随后报道:“交涉收回外人在该山所置产业,结果甚佳,外人均愿脱售。”
  1928年5月26日,省民政厅长朱家骅偕秘书长杨子毅同乘汽车至武康县城考察民政状况,由林彪陪往莫干山查勘一周。林彪向朱家骅汇报,对于收回莫干山地权,已拟了具体办法。朱家骅回应,俟由省政府委员会会议通过后,即由省政府拨款收回莫干山外人产业,以固地权。三个月后,林彪离山,赵才标接任。此值张静江复任浙江省政府主席,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浙江建设。他永远是忙碌的,举办全省电话事业,筹设杭州电厂,兴筑公路,又筑铁路……有持公论者云:“先生徒为浙江谋建设,用少数钱,为人民求多数利耳,自身未曾取一钱也。”其时张静江兴办之事,千头万绪,而加强莫干山管理局力量就是其中一件。
  在那个年代写莫干山的文章中,我们不难找到对张静江的赞誉,如储裕生撰《莫干山的欣赏》,“浙省张静江任主席时,设立管理局,收回行政主权,一面号召上海实业巨子,入山筑屋小住”;又如赵君豪撰《莫干山消夏记》,“张静江氏主政浙江时,与山中经营,不遗余力,曾嘱工程师策画一切”。
  西博会效应
  杭州到湖州走京杭国道,三桥埠既是一个著名市镇,也曾是通往莫干山的必经前站。殊不知,首届西博会特种陈列所里有一件建字14号模型,即三桥埠车场:主体是一个开老虎窗且带长廊的圆形中西合璧的建筑,前有中英文指路牌,由此处往莫干山7公里,往湖州39公里,往杭州60公里。
  首届西博会开幕期间,杭州至莫干山通车,张静江提前向宋庆龄、宋美龄、蔡元培、于右任、陈果夫、陈立夫、孔祥熙、宋子文、褚重行、林森、蒋梦麟、朱家骅、陈其采、周佩箴等80多位名流发三桥埠车站(《浙江省公路局汇刊》1930年第2期)
  三桥埠车站指示牌
  出试车请柬。浙江省公路局备了30辆小轿车和2辆公共汽车,车务处处长吴琢之亲自驾车引路,所有车子衔接行驶,宛如车龙。是日,沿途都是观众,人山人海。尤其是湖墅、小河、良渚、瓶窑、武康等处,听到消息的人们纷纷赶到路旁,期望能一睹名流们的风采。
  一个半小时车程后,经三桥埠车站到达莫干山(庾村)车站,一行人改坐藤轿上莫干山。赵才标局长已在铁路饭店预备好一切招待事宜,名流们一到先进茶点,旋即入座吃西餐。席间,吴琢之报告了杭州到莫干山道路的施工概况。餐毕,张静江邀大家在莫干山运动场合影留念。
  首届西博会后,西湖北山路一度改名为静江路,钱塘江南岸一车站曾命名静江站,以纪念之。纪念什么?《革命先烈先进传》写到张静江有这样一段描述,“一经任使,从无牵掣,一经允诺,决能实践”。
  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辛亥革命不是极少数人的事业,随着时间的流逝,由于种种原因,并不是所有的仁人志士都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有些当年曾是星光灿烂的风云人物,甚至会被后世逐渐淡忘。张静江就是这样一个应受重视的人物。”

知识出处

南浔与莫干山

《南浔与莫干山》

出版者:浙江摄影出版社

南浔历来以富裕闻名,自南宋以降,成为“水陆冲要之地”,因为滨靠浔溪河而得名“浔溪”。后浔溪之南商贾聚集,屋宇林立,而又有了“南林”这个名字。宋淳祜十二年(1252)建镇时,便各取南林、浔溪两名的首字,始称南浔。从那时起,“耕桑之富、甲于浙右”,就是人们对南浔的称赞。《南浔与莫干山》是以文化随笔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展现以张静江、周庆云、俞则民等为代表的南浔人士对莫干山避暑地开发建设的贡献;《菱湖纪事诗》则是一部突显浓郁南浔地区风土的咏史类诗文集,经今人补释更耐人寻味。

阅读

相关人物

张静江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南浔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