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永恒的“小金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浔金家》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1059
颗粒名称: 十八、永恒的“小金山”
分类号: K819
页数: 5
页码: 159—163
摘要: 2005年11月8日,在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举行的秋季拍卖会上,金城的《仿李营丘雪图》立轴成了最耀眼的艺术品之一,从7.2万元起拍,一路走高,经过几十轮竞叫,最终以143万元的高价成交,创下了金城作品拍卖值的新高。拍卖公司对这幅画所作的简介里这样写道:金城是中国画家中较早接触西画者。他留学的20世纪初,正是法国印象派影响欧洲艺术的盛期,这对西方艺术怀有浓厚兴趣的金城产生了影响。他认为西方艺术与中国宋代绘画的精神暗合,由此他主张工笔为中国画学的正宗,而写意为别派。在具体的学习中,金城主要主张以临摹古人作品为途径,无论是他自己的创作,还是他的学生都遵循了这一途径,并在二十世纪初以对宋元画的临习改变了晚 《踏雪寻梅》(金城)清画坛“四王”横行的局面。
关键词: 宗族 金氏 家族

内容

2005年11月8日,在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举行的秋季拍卖会上,金城的《仿李营丘雪图》立轴成了最耀眼的艺术品之一,从7.2万元起拍,一路走高,经过几十轮竞叫,最终以143万元的高价成交,创下了金城作品拍卖值的新高。拍卖公司对这幅画所作的简介里这样写道:金城是中国画家中较早接触西画者。他留学的
  20世纪初,正是法国印象派影响欧洲艺术的盛期,这对西方艺术怀有浓厚兴趣的金城产生了影响。他认为西方艺术与中国宋代绘画的精神暗合,由此他主张工笔为中国画学的正宗,而写意为别派。在具体的学习中,金城主要主张以临摹古人作品为途径,无论是他自己的创作,还是他的学生都遵循了这一途径,并在二十世纪初以对宋元画的临习改变了晚清画坛“四王”横行的局面。
   此幅《仿李营丘雪图》即为一例。该画作于甲子(1924年)上巳日,即阴历三月初三,据金城当年的活动情况推测,此画的底本应为古物陈列所所藏款为李成的宋画雪景。
  金城所摹,极得宋人谨严气象,尺幅巨大,然精气神却丝毫无损,非有深厚功力而难为之。应该说,此画堪称金城临古之杰出代表,实为少见。
   金章、庄闲合作《锦鳞图》成扇就在《仿李营丘雪图》拍出的前一天,在首届北京诚轩“善哉扇斋藏扇”专场拍卖会上,由金章与女书法家庄闲合作绘制扇面、金西厓刻扇骨的《锦鳞图》成扇以高出起拍价近20倍的价格——28.6万元成交,引起轰动。行家撰文介绍此扇面时说:民国时期湖州金氏一门艺苑风流,金章是金城三妹,也是当代大鉴赏家王世襄的母亲。湘妃竹扇骨的奏刀者金西厓,即金绍坊(1890—1979),是金城、金东溪的四弟,王世襄的四舅,擅书画,精刻竹。著《刻竹小言》,辑《可读庐刻竹拓本》、《西厓刻竹》。此扇为姊弟合作,传为艺坛佳话。
   金章作画,花卉、翎毛无所不工,尤精于鱼藻,曾游学欧洲。1920年金城创办中国画学研究会,金章即担任画鱼指导,并撰专著《濠梁知乐集》。此扇画足可见其功力,尤其右下方一鱼透明感十足,甚具妙趣。另面女书法家庄闲,江苏武进人,能诗画,笃信佛法。
   此扇原为香港著名收藏家王石舟珍藏,曾于1982年在香港艺术馆展出。
   而一年前的2004年9月29日,上海崇源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的一件《山水花鸟集锦扇》以11万元落锤,成交价虽不高,却是难得一见的数位湖社中人合作完成的佳作之一。此扇面由惠钧绘水墨山水、月下柴扉三景;金东溪(金绍堂)绘芭蕉、秋葵两幅并题篆书;青原行书题字;希拱(金开义)绘青绿山水;寿瑜(袁荣瑾)题七言诗并绘梅雀;无怀录宋词,式如(温式如)绘白兰花;上款朴庵(金开华)。拍卖画册上的说明中更是一下子出现了八个金家人的名字:
  1.金东溪,名绍堂,字仲廉,号东溪,金城弟,与金西厓同善刻竹,兄弟有声于时;兼工书画,润雅秀,似其兄金城。
  2.袁荣瑾,字寿瑜,女,湖南人,善画山水,笔致灵秀。小楷如此卷亦温婉有致。适金拱北子金潜庵,即金开藩,工书画,承家学,1926年组织湖社画会。
  3.金开义,字孔彰,号希拱,金城侄,亦擅画、工花鸟,与开业(金勤伯)并称“二难”。
  4.金开华,字朴庵,号述湖,为金北楼次子,专攻绘麻雀。
   这三则拍卖信息放在
  一起,似乎又能唤起人们对昔日名噪华北的艺林名第——南浔金家尘封已久的记忆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世人对金城和金城画、金绍坊刻竹刻《梅窗图》笔筒金氏家族的评价已经发生了积极变化,这种变化并非巧合或偶然,而是经过岁月的磋跎之后,还原了历史的真实面目。当我们回过头来重新去审视金氏家族走过的道路和创造的艺术奇迹之时,势必会有一番全新而客观的认识,在赞叹的同时又多了几许思考。
   近代是中国社会的转型和过渡时期,伴随着鸦片战争的烽火和西方文化的涌入,根植于国人心里数千年的思想观念与文化传统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冲击。南浔的“四象八牛”作为儒商的典型,他们在蕴积着深厚历史与人文内涵的土地上成长壮大,就注定了与一种更具文化力的元素血脉相连。中西文化在浔商的思想领域中碰撞,从而使他们的文化人格呈现出丰富而又多元的异彩。
   以金氏家族为代表的浔商开风气之先,率先走出家门,与洋人经商交流,又远渡重洋去西方求学取经。回国后他们外争国权、兴办实业、热心文教、投身科学,在各自的领域内都做出了不凡业绩。而此时,寓居在古老深宅中的南浔人也开始小心翼翼地打开一道门窗,谨慎地试探和打量外面的世界。从此这个自足而保守的江南小镇开始醒悟,开阔了胸襟,慢慢有了世界性的眼光。这不正是中国近代化过程在一个家族、一个小镇身上的缩影吗?包括金氏家族在内的南浔“四象八牛”们在拥有了物质财富后,又都无一例外地走向了书斋,走向了艺术,走向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不正是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的精神文化追求吗?在这点上,金家无疑是一个相当有代表性的家族。
   一个多世纪的时代风雨,一百多年的沧桑巨变,一个家族的兴衰荣辱。金氏家族从江南小镇到十里洋场,从“载德堂”到“承德堂”,从金桐到金焘;他们抓住得天独厚的历史机遇,艰苦创业,锐意经营,用洁白的辑里湖丝,换来了金灿灿的巨额物质财富,为金氏家族奠定了殷实的经济基础,成为富甲一方的“八牛”之一,人称“小金山”。而他们的子孙,从经济之都到文化之都,从“可读庐”到“墨茶阁”,从金绍城、金绍堂、金绍基、金绍坊、金陶陶到金开藩、金开英、金开义、金开业、王世襄、袁荣瑾,无一不遵循先辈“读书先立品,勿汲汲于功名”之家训,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工作,全心全意投入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去,都成为蜚声海内外的艺术家。他们在先辈的殷实富有中,找到了另一种追求,那就是文化与艺术。他们在这块丰腴的沃土中辛勤耕耘,潜心探索,师古创新,锲而不舍,用精神和才智,又叠起了一座更为灿烂而永恒的文化与艺术的“小金山”。
   春色满目,春声盈耳,漫天的浮华已经消退。当千金散尽,繁华已逝之时,多数豪门巨富除了辉煌的历史和耐人寻味的故事之外,似乎什么也没有留下。但金家却恰恰相反:说不定在哪座美术馆、博物馆里就可以看到他们的作品,说不定在哪家图书馆、书店里就可以读到他们的著作,说不定在哪所学校的历史或美术课堂上就会听到他们的名字。更难能可贵的是,金家的影响没有终结,而是在继续。解散多年的湖社重新在北京成立,金家的外甥王世襄名扬四海,金氏画作不断回流涌现……这一切,我想就是“小金山”的价值体现,也是文化的价值体现! 这也许正是“永恒的小金山”的终极含义之一吧!

知识出处

南浔金家

《南浔金家》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艺林名第一南浔金家》,陆剑著,王世襄题写书名,主要内容是关于清末民初艺术世家、南浔“八牛”之一金家的家族史。该书属于《南浔丛书·第3辑》,共170页,2006年10月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