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金家的“星垣”七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浔金家》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1054
颗粒名称: 十三、金家的“星垣”七子
分类号: K819
页数: 6
页码: 134—139
摘要: 金焘(号沁园、星垣)共有七个儿子(见附录),即金绍城(字巩伯,号北楼)、金绍堂(字仲廉,号东溪)、金绍基(字叔初,号南金)、金绍坊(字季言,号西厓)和金绍垲(字爽甫,号荷君)、金绍坚(字润之,号芝君)、金绍增(字冠军,号桂君)。
关键词: 宗族 金氏 星垣七子

内容

金焘(号沁园、星垣)共有七个儿子(见附录),即金绍城(字巩伯,号北楼)、金绍堂(字仲廉,号东溪)、金绍基(字叔初,号南金)、金绍坊(字季言,号西厓)和金绍垲(字爽甫,号荷君)、金绍坚(字润之,号芝君)、金绍增(字冠军,号桂君)。
   如果仔细观察他们的姓名字号,你会发现许多有趣的规律。
  “绍”字是他们的辈分排行的“谱名”,可以不用,而他们姓名的最后一个字都有一个“土”字旁;正出的四个儿子的字、号正好是“伯仲叔季”和“北东南西”,“楼、溪、金、厓”又正好暗合“五行”中的“木、水、金、土”,唯独缺少克金之“火”,这也许是他们姓“金”的缘故。
  从他们的名字中我们就可以感觉出浓浓的“中国味”,也可以看出他们的父亲金焘的传统文化功底。
   这七个兄弟,除了老大金绍城1926年早逝之外,解放后大多留在了大陆,只有老二金绍堂和老三金绍基分别去了台湾和香港。
   老二金绍堂(1880—1965)是兄弟七人中唯一的秀才,早年与兄弟们一起留学英国,习机械工程。学成归国后从商,先是在上海的美商慎昌洋行当买办,后来又在北京的麦加利银行当“中国经理”(此时的买办已改称“中国经理”),还创设了一家名叫“大兆公司”的贸易行,专门把英国的产品运到中国来销售。
  1905年初,还在英国求学的金绍堂收到了一封来自中国的信函,一看邮戳,却发现不是来自南浔或上海的家信,而是寄自江苏的南通,会是谁呢?原来这一年,张謇正与许鼎霖在江苏宿迁合办中国首家玻璃厂,为解决机器设备的技术问题,他们委托正在英国留学的金氏兄弟就近调查欧美各国制造玻璃之方法。金绍堂兄弟收到信后,几经波折,终于找到了福斯德发明的一种制玻璃的机器,介绍给了张謇。9月福斯德来华与张謇订立合同……这是笔者找到的金家与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发生关联的最早记录。此后,金绍堂还投资了浙路公司的沪杭铁路、浙江兴业银行等民族工商业,是金家的又一干才。然而,多数人知道他的名字还是因为他的业余爱好——竹刻。
   他能书画,精竹刻,精细而有法度,所刻各家墨迹均极其工妙,尤擅阳文山水花卉,技艺不在周芷岩之下。据说,他所刻扇骨,当时值二两黄金一片,而他刻的臂搁则与一幅名家的字画不相上下,是民国时期名重南北的竹刻名家。他不是以竹刻为生的工匠,又忙于经商,故而留下的竹刻作品并不是很多。
  他的一部分竹刻作品在其逝世后,由其子金开英捐献给了台北的国立历史博物馆。
   值得一提的是,金绍堂夫妇还是金家相当长寿的一对。
  1965年金绍堂以86岁高龄谢世,而他的夫人徐宝安更是享寿107岁,曾享五代同堂之欢。1976年,老夫人寿登期颐,金家在台北大摆宴席为其祝寿,时任台湾“总统”的严家淦亲自前来祝贺,其场面之隆重可想而知。
   金焘三子金绍基老三金绍基(1886—1949)是一位社会活动家和实业家。
  他也和英国人做生意,并在Vicka公司做买办,是金家兄弟中经商最成功的一位,人称“金百万”。
   金绍基在英留学期间主修电机兼习化学,出国时年仅17岁,因为年龄小,接受能力强,英语也讲得最好。回国后,他一时间找不到工作,就去南洋公学(即今天的上海交通大学之前身)教化学。一年后,他转至“北京商务委员所属的技术学校”当电气科首席教授。其后,又被商部右侍郎唐文治聘为交通委员会委员。1911年调任邮电部的邮务总部。1917年迁居北平后从商,在华北开办毛纺织厂,经营矿业,并曾与美国老罗斯福总统女婿及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女婿一起到甘肃开采玉门油矿,还曾向政府申请开设美孚汽油公司,但因政局变迁未果,颇有父祖之风。
   他还是当时“中国唯一的介壳学者”,被称为“介壳学的权威”。1927年,他与志同道合的学者组织成立“北平博物学协会”和“博物研究所”,出任会长,开始学术研究。20年代后期,金绍基在北大兼过化学课,黄汲清、李春昱、朱森都是他的学生。他有钱又有闲,授课之余谈天说地,有时还招呼学生到家里上课,兼备茶点自取,学生普遍热情很高。从其经历看来,他可称得上是一位“由仕入贾”的学者型商人。
   金绍基喜欢收藏文物书画奇珍,对海贝的收集与研究尤为深入,著有《北戴河贝壳》及《华北海岸常见贝壳》,前者与英国知名古生物学教授葛利普合著,二书分别由北京自然研究所和上海中国科学会月刊出版发行。当时,英国著名生物学教授Salisbury逝世,其所拥有的贝类学博物馆馆藏公开拍卖,金叔初为此远赴英伦,以重金标得所有贝类及植物珍藏,载运回国。
  1936年,他先后将自己所藏的大批贝类学图书捐赠给中国科学社和上海明复图书馆。
   社会公益事业是金绍基又一热衷的领域。他长期担任著名的“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的董事(简称“中基会”),与蔡元培、胡适、任鸿隽、孙科、翁文灏、司徒雷登等社会名流共事。
  其中该会对“静生生物调查所”和“地质调查所”等科研机构的建设,金绍基倾注了大量心力和财力。此外,他还曾担任北平美术学院副院长、协和医院董事、燕京大学董事,并大力资金焘侧室江氏一房全家福(摄于1935年前后,中坐者为江氏)助“湖社”,为我国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从“北平博物学会”到“地质调查所”,从“中基会”到“湖社”,在金绍基的身上,我清晰地听到了一个时代的风雨和脉搏,感受到了一位“科学救国”、“实业救国”的南浔儒商的心灵跳动和心理历程。
   金焘六子金绍坚夫妇相对而言,金焘的另外三个儿子金绍垲、金绍坚和金绍增的声名远没有四位兄长显赫,甚至鲜为人知,所以关于他们的资料也相当匮乏。据他们的后人讲,金绍垲、金绍坚和金绍增三兄弟亦有各自的艺术特长,一个专攻曼陀铃,一个擅长琵琶,一个精于胡琴,皆师从我国著名音乐教育家、民族乐器演奏家程午加。他们的青少年时期在南浔度过,大约是1931年,三兄弟随母亲江氏迁离南浔承德堂老宅,开始定居上海。先是住在连生里,后来搬迁到了愚园路桃园坊。解放后,一家人开始了靠“定息”生活的日子,一直到“文革”。
   老五金绍垲(1901—1966),小时候接受过私塾教育,娶的是湖州温家的小姐温仪升。他一生虽然没有做过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但着力培养的两个儿子却个个成才(原为三子,长子早逝)。1966年因脑溢血逝世。
   老六金绍坚(1909—
  1983),早年在银行做事,后经岳父庞襄臣介绍,进入驻上海的美国善后救济总署(英文简称为CNRRA)工作。公私合营后,成为上海长宁区房产管理局的职员,一直到退休为止。后来也因心脑血管疾病而辞世,他的两任妻子为其育有两子两女。
   金焘的幼子金绍增(1910—1974)是金家不出名的才子,能书擅画,只是他的艺术天赋没有被充分挖掘发挥,同时他自己也不注意保存,所以我们现在看不到他留世的作品。否则,金家还会多一位有名望的艺术家。兄弟分家后,他去了苏州,生有
  三女。
  1996年,金焘的幺女、90岁高龄的金满在上海去世。至此,金家的第三代子女已经全部“谢幕”,为金家创造了前所未有辉煌的“绍”字辈,也画上了完整的句号。

知识出处

南浔金家

《南浔金家》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艺林名第一南浔金家》,陆剑著,王世襄题写书名,主要内容是关于清末民初艺术世家、南浔“八牛”之一金家的家族史。该书属于《南浔丛书·第3辑》,共170页,2006年10月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