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之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浔金家》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1032
颗粒名称: 成功之道
分类号: F032.1
页数: 5
页码: 29—33
摘要: 金桐因自己早年家贫而失学,所以对读书人特别看中。对于那些因贫困而无力应举的寒儒学子,他不但经常鼓励他们踊跃应试,还独力加助宾兴(赶考学生)每人银洋5元,公车费每人30元,直至科举结束为止。他的这种捐资助学,或许算得上是现今“希望工程”的早期雏形了。
关键词: 金氏 创业 金桐

内容

曾听我祖父陆金林先生讲过一个关于金家的故事:有一天,有两个人到金家偷米,刚刚得手准备离开的时候,恰巧被金桐撞了个正着。两个人惊慌失措,背着米翻墙逃跑,慌乱间连鞋子都落在了金家的宅院里。几个家丁正要追赶,金桐制止道:“让他们俩去吧!”家丁满脸疑惑。一个星期后,在南浔的大街上又正巧碰到了这两个偷米的人,原本可以再次把他们抓获的金桐却视而不见。这回跟在一旁的家丁再也憋不住了,问道:“老爷,这两人就是当日偷米之人,老爷当日阻止小的当场捉赃,今日为何又装作不见呢?”金桐想了想,回答说:“倘若他们家尚能勉强度日,断不至于为了点米而做贼。” 类似的故事,我在金氏后人口中也听说过一个:有一次,有个伙计私取丝栈中银元宝
  一只(元宝重50两),金桐发现后,非但没有责备追究,反而为那个伙计代为补实,还替他保密。账房先生进言:“这样的事情不应放任,亟宜彻查,以观后效。”金桐则言:“此人一向老实,或不得已而为之,宜示以自新之路,俾自愧自悔。若举发之,彼将终生不能为人矣!”后来此人经此刺激,对丝栈尽心尽力,果真得以善言终。这和电视剧《大宅门》中白景琦处理内贼石元祥的方式如出金桐次女、刘承干生母金夫人
  一辙。
   宝山路东新民路泰山影院从这两个小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金家老太爷与人为善、宽以待人的品性,这或许正是他能凝聚人心、发家致富的原因之一。金桐的成功,除了在于他把握了天时、地利之外,还和他的性格特点、人格魅力即“人和”有莫大关系。其成功之道归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其一是勤劳刻苦,敢为人先。刻苦勤劳是每个创业者的共有品德,无需多言,而敢为人先这一点却很特别。金桐来到上海后,敢为人先,谙习各国语言文字,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自然尝到了螃蟹的美味。当时一般中国人学习外语尚无正式渠道,官方设立的“同文馆”直至1862年才正式设立。人们要学习外语,接触西方文化只能通过贸易、结识外国人或者信教等途径。金桐通过自身努力,学会了洋泾浜英语,得以与洋商直接会话交易。
   其二是经纪有方,诚信为本。由于金桐言必有信,概不后悔,故深得外商信任和尊重。关于这一点,最有力的证据是,金桐殁后若干年,他的孙辈们留学英国时,在伦敦的丝业商会会所内,还见到金桐的肖像,上题——诚实的商人。
   其三是着眼长远,双赢原则。南浔的很多丝商在经营中首先考虑客商的利益,重视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而不为眼前的小钱小利斤斤计较。金桐认为他做翻译只是在交易时说几句话而已,多卖并不费事,所以在与洋商交易和结账时往往抹零收整,而内地的丝商则以为此虽为小利亦乐得收之,故商家群趋“小金三”。
   其四是广取节用,薄己厚人。金桐白手起家,自知一切来之不易,故向来节俭。他最恨人铺张浪费,常说:“惜食之有食吃,惜衣之有衣穿,即使无意损坏亦属暴殄天物也。”至于薄己厚人这一点,亦可举例说明。金桐少时在双林蜡烛店学生意,因怕家中被子不够用,刚到店中就把家里带来的被子托航船寄回,并转告家人说,店中已有卧具。而实际上,他每晚卷褥子以束腰间,将就过夜。要知道,那时可没有什么空调、暖气,真不知道一个个刺骨的寒夜他金桐孙金城画作《秋山雨后》是如何度过的。
   金焘继配朱夫人一房全家福(摄于1915年前后,中坐者为朱夫人)其五是广交朋友,洁身自好。金桐不仅与洋商交往,还与同乡同行们建立了良好的友谊。他和刘镛、张佩绅、邱仙槎、庞云鏳等丝商巨头既是生意上的伙伴,也是私下要好的朋友。他们的子孙还相互通婚,成了非亲即戚的姻亲关系,建立起了广阔的人际关系网络。这个网络为金家日后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保障。有的商人,财富聚散匆匆,不是由于生意上的失败,而是因为不良嗜好而自毁长城。金桐一向戒烟戒酒,恶赌远色,平日只喜品兰茶艺,这也影响到了他的子孙,金家故而产业日丰。
   金桐在上海发迹后,并没有为富不仁,而是“所获资财,壹以济物以务。”据史料记载,他回家乡南浔后,独力重建毁于战火的“载德堂”祖宅以安顿族人,凡婚丧赡养、营葬、祭祀费用皆由金桐供应,并全力资助慈善公益事业。
   光绪初年,山西、河南奇荒,金桐捐资近万。又与刘镛、庞云鏳、邱仙槎等人创建洗心局,按年捐钱580千文。还拟办义庄、积谷仓等公益场所。
   金桐因自己早年家贫而失学,所以对读书人特别看中。对于那些因贫困而无力应举的寒儒学子,他不但经常鼓励他们踊跃应试,还独力加助宾兴(赶考学生)每人银洋5元,公车费每人30元,直至科举结束为止。他的这种捐资助学,或许算得上是现今“希望工程”的早期雏形了。
   对于金桐的善行义举,樊恭煦在《竹庭先生金公暨元配冯宜人墓志铭》中说:“乡里善举,锐身坚行,凡桥梁道路有不便于人者,无不修。年岁饥疫,有活人之事,无不为。粟米钱帛,衣褥药饵,有可给人之物,无不畜。”他用于公益、慈善事业,出资以数万计;更难能可贵的是,金桐屡次捐款赈灾,本可受政府嘉奖,他却皆力辞不受;不但做善事不留名,还唯恐人知,如此宽宏肚量实在少有。他常说:“苟富贵,毋相忘。”唐文治在《金竹庭先生家传》中云:“先生者,力能致富,而又善于处富,斯所以富矣。”可谓一语中的。
   晚清著名学者俞樾称赞说:“……百行无不修,实自孝弟始。敦睦被族姻,施与逮邻里。节用而博施,厚人而薄己。不发人之私,乐成人之美。至今被往者,感泣犹未已。如君之所为,岂非古君子。儒先语录书,无白不在几。商而有士行,非日隐于市……”梁启超在题竹庭先生遗像时亦云:“共识南浔宅,还过阮四圩。梁祠瞻画像,汉诏禁乘车。潜德终难闷,遗经老自畬。诸孙玉树秀,驷马溢门闾。” 家风所及,金桐后代皆以其为榜样,个个都乐善好施:
  1877年,河南大水,金桐次女捐资输赈。
  1902年,直隶水灾,金桐长子金焘捐巨资助赈,受到清帝嘉奖,并颁赐坊额。
  1917年,直隶等地发生水灾,金桐孙金绍城开书画展,义卖助赈。
  1918年,北方降冰雹,又发大水,金桐孙女金简捐五千金赈灾区,得政府颁“乐善好施”匾额。
  1933年,金桐曾孙金开藩在上海举办赈灾画展,售得画款
  一万余元,悉为赈济之用。
   …………

知识出处

南浔金家

《南浔金家》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艺林名第一南浔金家》,陆剑著,王世襄题写书名,主要内容是关于清末民初艺术世家、南浔“八牛”之一金家的家族史。该书属于《南浔丛书·第3辑》,共170页,2006年10月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