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之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浔金家》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1031
颗粒名称: 创业之路
分类号: F032.1
页数: 5
页码: 24—28
摘要: 金家到底富到什么程度呢?百岁老人周子美在《丝业小史》中说,金桐约有遗产30万两。而更多的老南浔则说金家资产达百万之巨,尤其是金焘时代,更是南浔出了名的富户。金家到底有多少资产,现今已很难查考,因为在当时那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有谁会对外公布自己的财产呢?但在清末,金焘供几个子女游学英国并周游世界,他自己后来也出国游历,单这笔费用就要近10万白银,其富有程度从这点就可以管中窥豹了。到了民国时期,金家三房的金绍基更是被人称为“金百万”,金家整体的实力可想而知。
关键词: 金氏 创业 金桐

内容

关于金家发迹的故事,不少文献上都有记载。《南浔镇暴发户“四象八牛”概况》中这样写道:“金桐,世居南浔镇,是南浔最早的富家,洪杨乱后,避居上海。同治元年回浔,在老屋载德堂废墟里,掘金窖得制钱四百串,就开设了‘金嘉记’丝行致富,资财雄厚,开设典当,购董宗伯旧第,建造花园住宅,人称‘小金山’。”而《中国近代缫丝工业史》则云:“金家是南浔最早的富户,远在洪杨起义到达江南之前已经富极一时。至洪杨时期,金家人员
  四散,家产荡尽。直到洪杨失败之后,回南浔故居,掘窖得钱四百钱,于是东山再起。
  到金沁园时,开设‘金承德’丝经行,营业大振,资财雄厚,合股开设典当,号称“小金山’。”这两段文字大同小异,由此看来,金桐似乎是在太平天国时期得了“制钱四百串”这天降之财才暴发的,号称“小金山”,金氏家族的事业开创者、清奉直大夫金桐那么这个雅号又是从何而来的呢?为了解100多年前金桐发家的过程,笔者采访了部分金氏后人。
  但由于年代久远,多数人已经不及记忆。直到我看到上海图书馆馆藏的古籍线装书《竹庭金公遗像》和远寄自美国的金绍堂晚年口述历史之后,才对金桐的生平事迹和创业过程有了全新的认识。
   金桐(1820—1887),字竹庭,行三,故人称“小金三”。生母谢氏在其出生40余日即逝,生父伏生公继娶张氏为续弦,又得二子。后来伏生公也因病去世,生即丧母、少又丧父的金桐,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境况可想而知。因此,他虽少好读书,但因家贫,只得废学就贾。
   金桐在载德堂生父家时,景况甚窘。起初在南浔镇上一小店当学徒,店中不供伙食,每日需回家午餐,但家中又不一定举火,故金桐先望烟囱,有烟乃敢回家,因怕继母责骂,所以很多时候要忍饥挨饿。
   粱启超为金桐所题诗词稍长,由人介绍至双林蜡烛店学生意,做了仅一年多时间就出了一件大事。某年的农历五月十三日双林大火,殃及蜡烛店。这天他的同店伙计们都喝酒喝得酩酊大醉,唯有金桐因素戒烟酒而清醒。发现火灾后,他冒险将店中的重要簿籍、私物取出,为东家挽回了部分经济损失。经过此事之后,他更受东家器重,学会了不少生意经。后来,金桐承继给族叔——承德堂子安公为嗣,乃回故乡南浔。
   子安公金禹甸之父原为南浔“张源泰”丝行(张佩绅祖上开设)之老伙计,年俸400银圆,合纹银近300两,这在当时已是相当高之报酬。“张源泰”乃南浔从事丝业贸易之先驱,早在上海开埠前,张佩绅之祖已将南浔的辑里湖丝贩至广州销售,获利颇丰。上海开埠后,便将重点转向了上海。金桐回南浔后,就子承父业,在“张源泰”丝行做伙计。
   由于金桐为人勤快,又聪明能干,很快被提升为押运员,负责将南浔的生丝运输到上海的丝栈。当时的运丝船名为“陶墩船”,舱深而盛货多且不漏水,用时向船主计价雇用,一般不必自备。可是在南浔至上海的运输线路上关卡林立,遇到关卡就必须按照生丝数量多少来缴纳税金。为了逃避这种税金,丝商们可谓想尽了各种办法,其中之一就是把船边走道上的竹柱子挖空,将一部分生丝藏在里面。如此一来就可以少缴一部分税金,而这藏在竹子里的丝就叫“走私丝”。无疑,当押运员的经历,对于金桐日后发迹起着重要的启蒙作用。
   渐渐地,经常往返于沪浔两地的金桐发现,经上海出口的生丝,虽多来自江浙,特别是家乡湖州,但经手买货之人却多为广东帮,湖州人不能与洋商直接论价。于是,有心的金桐就谙习各国语言文字,悉心研究,数年后学会了“洋泾浜”英语,并成为上海早期有名的丝通事(丝翻译)。
   “洋泾浜”是上海最早开发的地方,这个地方华洋杂处,语言繁多。但中国人不懂英语,外国人也不懂中文,双方接触之后,慢慢发展出了一种沟通方式。这种夹杂着葡、法、西各国语言成分的英语并不通顺,只是断断续续的单字缀连在一起,外国称之为“PidgconeEnglish”,上海一带的人称之为“洋泾浜”英语。有人以为洋泾浜英语是英文单字配上中文文法,其实不然,因为它根本就没有文法,也没有单字,记住什么就是什么,有时完全靠意会,但洋人也可以了解。
   那么金桐的洋泾浜英语又是怎么学会的呢?外国人说话,金桐琢磨出意思之后,就把英文字的发音逐个用中文记录在一个小册子上,默诵熟记。然后当即实践,与洋商对话交流,用“困而知之”的方法学会了这种语言。
   直到现在,金桐的后人还能讲上几句这种“洋泾浜”英语。
  例如,一块钱是“弯搭拉”(Onedollar),半块钱是“弯搭拉叽咕叽咕”,“叽咕叽咕”是锯东西的声音,意思是把一块钱用锯子锯掉一半,就是半块钱了。再比如,“吱唔吱唔toomuch,喵喵nogot”,“吱唔吱唔”是老鼠的叫声,“喵喵”是猫的叫声,意思是耗子太多了,猫很少。而“谢谢你”是“森克油”(Thankyou),小姐是“密斯”(Miss)…现今,这种英语仍在使用,如“时髦”我们讲“摩登”,其实就是“Mondern”的音译。西人所雇之女佣或是与外国人交易之小贩所用的英语,应该和100多年前“丝通事”讲的差不多。
   “通事”基本上是依靠洋泾浜英语、业务经验、字号品牌和人事关系而存在的。他们在那时特定的中外贸易关系格局中能量和职权都很大,是上海开埠初期一股非常活跃的社会力量。
  “通事”常以货主代表的身份直接与对方谈判交易,并签订买卖合约,负责交货和经手货款的接收,他们往来于雇主与雇主之间,神通广大,往往左右着交易的命运。金桐就是利用“通事”的特殊身份闻名沪上,成为这方面的先驱人物。
   据金氏后人回忆,当时上海有自设栈房者,一般客货到达上海后先入丝栈,由栈主先垫付八成货款,余下部分则要等到货物成交后清算。因此,丝商既可得垫款又可卖丝,资金周转便利。而“通事”所得报酬则是千分之四五的佣金和垫银的利息,各栈主于清算时计数扣佣。一般说来,“通事”的收入是相当可观的。
   金桐通过做“丝通事”积累了资金后,便抓住蚕丝贸易的战略机遇期,自立门户,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在上海开设了协隆丝栈,既做买卖又做翻译,生意滔滔,获利丰厚。不数年,即成为南浔“八牛”之一。后来,金家又开设了金嘉记丝行,其子金焘继承祖业,拓展经营领域与范围,扩大了家业,南浔民间便以“小金山”来形容金家之富。
   金桐孙金绍坊刻蘑菇笔筒金家到底富到什么程度呢?百岁老人周子美在《丝业小史》中说,金桐约有遗产30万两。而更多的老南浔则说金家资产达百万之巨,尤其是金焘时代,更是南浔出了名的富户。金家到底有多少资产,现今已很难查考,因为在当时那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有谁会对外公布自己的财产呢?但在清末,金焘供几个子女游学英国并周游世界,他自己后来也出国游历,单这笔费用就要近10万白银,其富有程度从这点就可以管中窥豹了。到了民国时期,金家三房的金绍基更是被人称为“金百万”,金家整体的实力可想而知。
   由金桐的发家过程看来,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任何人想要成功,都要经历一番“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过程。金桐既不是由那400串天降之财而起家的,也不是在太平天国以后(1864年后)才开设丝栈的。从“小金三”到“小金山”的转变,实际上是金桐由一个打工仔向成功商人的蜕变,这个过程中,创业之始的艰苦与辛劳,其中的百般滋味恐怕难以尽述。
   “十里洋场”给了金桐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他的商界人格和才华得到了最充分的张扬,成为上海滩“丝通事”中当之无愧的前辈,统领风骚。

知识出处

南浔金家

《南浔金家》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艺林名第一南浔金家》,陆剑著,王世襄题写书名,主要内容是关于清末民初艺术世家、南浔“八牛”之一金家的家族史。该书属于《南浔丛书·第3辑》,共170页,2006年10月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