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浔乡村古镇寻访记》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1019
颗粒名称: 后记
页数: 3
页码: 181-183

内容

旧时的百姓生活,无论茶馆闲聊,渡亭话别,还是夏夜说鬼,冬日论仙,都离不开聚众谈天京城谓“侃大山”,锦城道“摆龙门阵”,姑苏曰“讲张”,湖地称“嚼白谈”如今,街坊消失,社区耸立,虽说户户对门不招呼,但家家房里正群聊。 我们“南太湖人文群”自2011年初从探访古镇湖开始,就在南浔区自发地分批分片地进行人文寻访活动,行摄的足迹遍及南浔、双林、练市、善琏、旧馆、菱湖、和孚、千金、石淙9个古镇以及下辖的村落,至今已有4年多的“群生活”历史不图利,自找乐,这就是“群生活”得以延续的前提。 人文群以“走村看桥”为主,山水群是“上山下乡”见长,两群都是松散管理,自由结伴,互通有无,也经常联合活动有影响的大活动有:溯游苕溪荻塘、徒步村镇田园、寻摄春耕秋收,随拍村人百态等,行摄兼备,顺带考辨。正如群友“清空”说道:“自进人文群,走路走野路,爬山爬陡坡,吃饭吃荒店,问话问老头,拍照拍羊棚,上坟上百家,寻古寻出瘾。”这是戏言,也是实话。
  2011年5月底,在“南太湖人文群”组织赴太湖胡溇的寻访活动中,我有幸结识70后的网友谢占强,他是湖州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说起来,我们都是在旅游的促进下爱上摄影,继而喜欢古建筑,继而又喜欢乡土。我最初由戏曲入道,故自然而然就入门园林,追逐园艺大师陈从周的美文;他因在金华读大学故而爱上古村落,十分推崇古建大家陈志华的乡土建筑理念我俩因共同的爱好以及入门时都走了正道,就此一见如故。 我生于菱湖,长于双林说起“浔根”,我俩也颇有渊源双林的老辈江南民间摄影家黄笃初,他的儿子黄晓帆是我在双林中学上初中时的地理老师,而我与黄笃初的孙女是同班同学。潞村的考古学家慎微之在菱湖中学教过书,而当地的文史专家李惠民,不仅是慎微之的学生,也是谢占强在菱湖中学读书时的历史老师,如此说来谢占强也算是慎微之的再传弟子。另有90后的网友潘继斌是石淙人,他供职于安吉水电系统,虽说是学理科的,但喜欢地方文史,不仅关注南浔区的古迹,还遍访安吉的村落,他的强项是擅长与人交谈,并记下大量有价值的文史笔记,所谓“文脉”就这样不经意间被续上了。我们赶上了行摄的好时代,并且幸运地抓住了农耕的最后余晖。 我自20世纪80年代来湖州工作后,一直没有机会回故乡看看。直到2011年初夏,因湖州“南太湖人文群”组织寻访双林古镇的活动,让我当导游,于是,才有那次30年后的故地重游从镇南入境时发现早已面目全非,旧阳道桥卧新桥旁,墨浪河被填没大半,堂了湾早无踪影,教堂也是朱颜改。当我路过高楼林立的“板桥新村”,直向北步行到沈河坊,才依稀分辨出儿时的景色,澄心庵前的老樟树见证着镇南日新月异的大变迁。这次古镇寻访,促使我在摄影的同时兼及记游,完稿后就首发于“南太湖论坛”与众分享,有些文章还时常被本地的报章杂志所采用,就此一发而不可收早在网络风行博客的2007年,湖报记者徐惠林是最早将网络博客与传统纸媒联姻的人,他在《湖州晚报》上开出整版的“博客村”栏目。开始,许多业内人士都不太接受这种新的形式。到了2008年网络博客已蔚然成风,《湖州星期三》特别开出了“苏苏读博”专栏,记者梅苏苏就请徐惠林召集了一批网络博客写手在某饭庄聚餐,大家见面通报了自己的网名,然后东拉西扯瞎说一阵。此后,梅记者依次去各家采访,接着就分别见报。 我在湖州也算是较早的网上开博者,那次聚会结识了历史系的高才生王山贤,其时,网间博客兴盛,但网络有个特点就是看长篇大论容易视觉疲劳,于是,旧式的“笔记体”恰好转换成新潮的“日志体”。王山贤自谓“生在淮北,学在皖北,干在浙北”,有着浓浓的乡土情结,我多篇写南浔区古镇的游记,都曾被他举荐到《南浔时报》刊载全文。2015年初,南浔区文体局邀请我参加“浔根丛书”课题研讨会在此次会议上我提及南浔区古村古镇资源丰富,我们“南太湖人文群”已自发进行了多年的人文寻访,积累了大量的图片与文章,完全可以作为“浔根丛书”之《南浔乡村古镇寻访记》结集出版,如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还可以编纂记录浔区乡土人文的大型摄影画册,为南浔区的内外文化交流提供“坚实的成果”。 “互联网+”不仅是经济新模式,也是文化新模式、生活新模式,网络时代为“浔根”插上无形翅膀,可以说“互联网+”我们先行一步,寻根乡土也大有收获,但最终还得将图文与心得落实到纸面上,既方便翻阅,又宜于久存,网络与纸面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我多年来的亲身经历,深感网络交友,来自不同的地方,彼此无利益牵扯,真正能做到坦诚相见,君子之交淡如水!相互提携,情深谊长;趣味相投,共同进步! 蔡忍冬
  2016年2月18日

知识出处

南浔乡村古镇寻访记

《南浔乡村古镇寻访记》

出版者:浙江摄影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南浔区的古镇、古村、古道、古桥,展示了村镇人文、民俗风情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