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市从古看到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浔乡村古镇寻访记》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1012
颗粒名称: 练市从古看到今
分类号: K928.5
页数: 8
页码: 142-149
摘要: 练市东接乌镇,两地交往极为密切,过去镇人所需的生活用品或副食品等,都要去乌镇进货,每大有一班航船早出晚归,来往于练市与乌镇之间运客载物。水镇练市也有西栅、东栅之称。西大街旧分井前坊、保和坊、西成坊、里仁坊四部分,前铺后宅,西依运河,是典型的水陆码头之建筑格局,历代天涯过客多《练市舟中》《练市夜泊》《晓发练市》之吟咏。
关键词: 名胜古迹 练市

内容

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通州,南至杭州。肇始于春秋时期,功成于隋朝,兴盛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繁荣于明清作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南北水路漕运通道,奔腾千载的大运河,至今仍是水运交通的大动脉。 江南水国自古多官修民筑的运河,那些笔直的河流称“官河”或“官塘”,均为人工开挖的河道水系。湖地在春秋战国后期,范蠡修长兴蠡塘,伍子胥筑胥塘。晋代殷康首开荻塘,唐朝于頔整修頔塘。其他的大小塘河,如谢公塘、北横塘、吴兴塘、凌波塘、泗安塘、白潭渡塘、屺风塘等,更是密如蛛网,四通八达。 无论南下杭州还是东行嘉兴,位于杭嘉湖腹地的运河古镇练市是其交通枢纽,其上承白米塘、大虹桥塘,下启市南塘、福禄桥塘、九里塘与含山塘,东接顾家桥塘与施浩塘,是昔日苏航班、湖嘉班、乌杭班、乌湖班、善嘉班等客轮的必经地。出双林塘过化坛桥,经张家渡、大虹桥、牛长环桥、蔡家桥…… 练溪接运河轮船就沿着荃仁乡行进在大虹桥塘上,南下入含山塘过新市,再穿塘栖就可达杭城,而东行转练市经顾家桥塘到乌镇,再越新滕塘则可抵秀州。 我辈的少年时代,正赶上水路交通的黄金时代。我家客居双林,故每逢寒来暑往都会作“候鸟”般地迁徙,寒假乘“杭震班”赴杭州祖父家过年;暑期坐“嘉湖班”去嘉兴外婆家消夏。所以,我对京杭大运河江南段的桑园、亭桥、鱼簖、市镇景色的印象都非常深刻。少时每次乘船离开杭州或嘉兴,当船身启动驶离河岸,我都会泪眼婆娑,喉头哽咽,这是坐船别离时所独有的感触,后来长大乘坐汽车、火车或飞机,便顿失此情,所以,感念古诗的送别之情,唯有坐船走水路,就像“家书抵万金”,在信息时代是难以体会的。 练市镇,成于秦汉,兴在晋唐。相传因古时乡人识宝“百金购琏”闻名而聚商成市,故名琏市,具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琏”与“练”同音,清同治九年的《湖州府志》始称“练市”。新中国成立后曾经历三次行政区域调整,范围扩展至四乡一镇,今为南浔区所辖。 一脉清流穿镇而过,于西南分支市南塘,在此丁字河口,拱桥虹起,高甲镇巅,这就是练溪八景“环桥晓色”之仁寿桥。单孔石拱,东西跨越,资料显示:仁寿桥始建于明正统年间,清乾隆与咸丰年间重修。部分须弥座样式的桥栏板,桥堍武康石整凿的吴王靠,还有厚重的花岗岩台阶,从多种石料来察考,就能拼凑出老桥久远的历史。 “烟波东去通乌戍,桑柘南来近石门。”仁寿桥南联实为描述练市地理位置的点睛之笔。乌镇古为吴越边境,“乌戍”由此而来,曾属湖州府乌程县。
  练市东接乌镇,两地交往极为密切,过去镇人所需的生活用品或副食品等,都要去乌镇进货,每天有一班航船早出晚归,来往于练市与乌镇之间运客载物。
  1912年,文学家茅盾乘坐“乌杭班”经练市抵达杭州。1926年,乌镇发电厂输电至练市,镇上首次亮起电灯。练市南望石门,也是大运河上的军事与交通重镇,石门漫画家丰子恺之胞姐嫁于练市周姓望族,他当年留学日本曾得其姐夫的资助1946年,丰子恺为练溪小学题匾“崇本思源”。
   唐代湖州刺史崔元亮主政时,开挖凌波塘、吴兴塘、洪城塘、保稼塘和连云塘,其中,引水东济以溉田地之连云塘,就是练溪市河,故一度以连云为镇名清光绪十八年寒冬,河港冰冻尺许。1970年冬天大规模疏浚市河,近年来河道也曾多次清淤。溪如匹练,镇如航船,街巷民居分布在长约1000米的沿河两岸,傍依古运河的西大街与南大街是昔日镇上的商业中心,而东大街则很长。临河窄窄的长街过去应该都是石板路,中午时分阳光直射,天与地在街中交汇,犹如深山所见“一线天”的奇景。老宅的门楼和窗户里,偶尔会看到端着饭碗的老人探出头来,笑看我们这些城里过来的游人,自得地说:“经常有人来拍照的。” 老行当与古街巷就是唇齿相依的关系。南大街的豆腐作坊,时至中午竟还热气腾腾,夫妻俩配合默契,忙得不可开交。近旁时过境迁的老茶馆却静得出奇,我们只能想象早晨桌椅板凳前晃动过的众生相据说,练市沿河直街上的茶馆,最兴旺的时候多达30多家,如今,只有练市、东林、荻港、潞村这些小地方,还能见箍桶、打铁、磨豆腐、泡茶馆等老行当,只因老街尚存才不至于“唇亡齿寒”三孔石梁西成桥,南宋始建,晚清重修。
  宋室南渡后官府在镇上设酒坊以课税,元、明、清置巡检司。西成桥北堍旧时有生意兴隆的“务本堂”茶馆,老板请来说书先生唱评弹、说大书,因而留下了“书场弄”的地名旧时杭嘉湖水路戏班活跃于练市,播下京剧的种子。1952年,古巷幽深处镇上组织过业余京剧团。
  后来,耸立起盛极一时的“练市剧院”,由镇人柯本元题字,其文武双修,以榜书著称,惜英年早逝。现在,剧院门庭冷落而改成溜冰场,而双林、湖州等地的老剧院,都因道路拓宽或旧城改造被拆除了。 水镇练市也有西栅、东栅之称。西大街旧分井前坊、保和坊、西成坊、里仁坊四部分,前铺后宅,西依运河,是典型的水陆码头之建筑格局,历代天涯过客多《练市舟中》《练市夜泊》《晓发练市》之吟咏。相传西栅溪北的乌家桥,为恭迎康熙南巡而更名“万寿桥”。隐于店铺背后的沈家老宅,虽被分割成数个大杂院,但从青石板铺地的天井,以及雕梁画栋的构架来看,昔日的豪奢依然如故。西街尽头就是大运河,1955年夏,京杭运河杭申乙线练市段开河动工,1958年底,运河航运全部转为“新市——练市——乌镇”这条杭申线乙线,拖船绵延数里,大船乘风跃进。现在几经拓宽,成为京杭运河水系的黄金通道。
   东大街分花成坊、中吉坊、吉云坊、帝震坊四部分,屋第连云,津梁虹跨。
  练市周氏为大姓,镇中有周宅面阔三间,门楼久毁,花厅尚存,屏门雕镂、方砖幔地,我们征得主人同意入内参观。门外夏日炎炎,厅内阴凉宜人,天井回廊的长窗保存完好,样式绝似南浔的张宅。见有苏工梳背椅,也称笔杆椅,惜非榉木,靠背中嵌花板雕汉钟离,估计原为八椅成套。我们离别周宅东行数十步,又入石库门楼尚存的老宅,楼房开间较小但雕饰较精。淡定的大妈在廊下专心地收拾着猪爪,她说:“房子是分的,住着三户人家,这样的房子过去算好的,我们搬来许多年啦。”我抬头望见轩廊撑拱雕着和合二仙,满脸喜气,知足常乐。 前面不远处,就是与连云塘齐名的“连云桥”,相传始建于唐代。三孔石梁,造型古朴,桥墩四柱连排,桥面宽阔平坦,从武康石桥板、青石栏杆及简朴的桥联来推断,此桥的架构基本保持明以前的状态,而晚清重修的仅为中间段之石梁和桥栏。桥上原有武康石坐狮望柱两对,如今仅存其一,好在老狮膝下扶幼,母子相依为命,不至于形单影只。 跨过连云桥往东是一路林荫。从前练溪之水清如许,民谣有传:“淘淘米,淘箩头啦吸鳑鲏;净净菜,菜篮里厢引弯转”,呵呵,对水乡人来说,这些以前都很平常,只是时代进步而水质退步,大家都误以为真的“水自来”,忘却了保护“水有源”的根本。 远望藤桥映波,近看群狮夹道。单孔石拱安济桥,俗称九天阁桥,北宋嘉熙年间始建,清道光年间重修,桥的年轮其实可从形态与气度不同的两组石狮上找到桥上古有云臻亭,北堍东侧有九天阁,桥南百步有普贤寺、长吟阁。
  东吴时在镇上设巡幕府,故昔人有“云臻亭近心天凝,巡幕潭深地脉开”的诗句。
  楼台亭阁均毁于战乱,“练溪八景”之“两阁清风亦无迹可寻,但“练溪秋月”还是岁岁可赏。与日月同辉,能地久天长。 下桥回走,再寻老宅,东栅的茶馆静悄悄。小弄深处有石库墙门,隐约见老妇在洗衣,正好男主人外出归来,我们便跟随他进院,木板铺地,窗明几净,房子进深不大,但也精雕细琢。前排隔扇门裙板刻四季清供配祥禽瑞兽,其中有“犀牛望月”与“凤舞清莲”的图案,虽经风化,尚能辨识。得知自家祖屋暗含“吉瑞”,老夫妻俩难掩喜悦之情。时近正午,出门路过荒园,见黑猫懒卧于石础上,猫眼如线,体色浓密。俗手画猫多工笔琢毛,实无奈之功,唯黑猫近水墨,非青藤、天授之笔,难取其神也,故传世之意笔极为珍罕。 练溪之东有凤凰塘北流。民谣传唱:“尉迟恭建凤凰桥,崔元亮造连云桥;孟頫题碑妙严桥,茅坤独资茅家桥。”四位历史人物各占一桥,可证练镇的深厚底蕴。凤凰桥原名长庆桥,清康熙间重修。单孔石拱桥上青藤密布,近年来因道路改变,古桥落荒,“藤桥”剧增。野藤多薜荔,喜攀老桥断壁,拨开茂密的枝蔓,能见莲状的凉粉果,俗称“鬼馒头”,别看名字挺恐怖的,其茎叶祛风除湿,其果抑制肿瘤凤凰桥堍为原练市砖瓦厂的旧址,前些年许多国营大厂被“盘活”时,从屋顶卸下的大量洋瓦中,都有“练造”的身影。 数十年来我魂牵梦绕着练市,但不为“酱羊肉”而为“石像生”。说起石像生人们就会联想起南京或北京的明陵,其实湖州周边也能看到。东南一带明代时“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练市镇史渊深也是官宦辈出,民间有“茅家坟头七十二”的说法。大约20年前,报纸上曾以《石马从地下“跃出”》为题报道练市挖出古代的石人石马,说是将放置在公园里。后来,在湖州市博物馆所编的《苕流吟》画册里看到练市石像生的新发现,我也曾兴奋过一阵,并于网上发帖求助,还真有热心网友跟帖发文上图网传讯息。 步入晨光里的万兴公园,柳荫蝉噪,茶室声喧。我们在园林中果然找到两处石像生,石马石羊及石人,据称是建造小学校舍时在西堡发现的。文臣翁仲对高2.5米,握朝笏,扶玉带,比例匀称,面目清秀,前胸补子也是精雕细刻。其中,成对的跪羊壮实敦厚,仿佛会从地上跃起一般。练市产羊,烂熟于心,故匠师能赋冰冷的石头以温暖的生命。 同时出土的文臣、石虎等,被移置于荃步村的报恩寺院内。其中的石虎,耸背直腰,威风凛凛,所雕姿态异乎寻常,无照猫画虎的通病报恩禅寺始建于唐,号称“千步院”,荃步村名就由此演化而来。传说元末朱元璋曾避难寺内,故明初颁旨重建报恩禅寺,尚存“大明万历二年九月既望”董其昌书的“报恩”碑。传说,朱元璋当年被元兵追杀,路过杨家圩的田畈时,他灵机一动套上蓑衣,混在田里耕作的农民中间弯腰拔草,这才躲过一劫后来,皇帝穿过的“蓑衣”就演化为驱邪镇物,“上梁”挂蓑衣的习俗一直在练市代代相袭。 前些年拓宽京杭大运河时,在洪福村附近的河道里,又挖出一对完好如初的明代墓前“武翁仲”的雕像,顶戴翅盔,身披甲胄,臂戴护肘,足蹬虎靴,右执钢鞭,左扶腰带,身高竟达3.4米,真是令人叹为观止,其精美程度明显要高于南北明陵的同类当地村民为保护这对“老少武将”,砌围墙,披红袍,敬烛焚香,奉为神物,如今就矗立于杨堡桥边。 从卫星上俯瞰练溪东南岸与九曲溪以北,在这大片区域内能看到15个长方体和10个圆锥体的大型建筑群,这就是近年文物普查新发现的近现代工业建筑遗存——“练市粮仓”西濒运河,北临市河,站立于粮库前长达180米的运粮大码头,遥想当年练市、荃仁、水口、洪塘等多个乡镇的社员交公粮时的情景,真是相当热火朝天啊! 粮库始建于“备战备荒”的年代。废弃的粮库由某企租用,粮库建筑的亮点在里面:9座圆锥形的谷仓,护卫着隔壁米厂里1座更大的储砻糠的圆顶仓,恰似“群星拱斗,葵花向阳”一般。建筑的审美价值就在四面坡盖小青瓦的屋顶设计,如今,圆仓排列有序,锥顶杂树横斜,称它们为“运河土楼”倒也恰如其分。 我国自古尚农耕文明,上至君王,下至百姓,共同的追求就是“粮满仓天下足”研究建筑或文物通常有厚古薄今的通病,重源头,轻下限。我回首细想,从河姆渡遗址发掘的干栏式“仓房”,以及历代墓葬出土的各类形式多样的“谷仓”,再到这气势雄伟的练市“粮库”,完整地体现出七千年来江南“天下粮仓”的悠久历史。据称像这样极具时代风格,既工艺精良又保存完好的粮仓群已不多见,无疑是湖州大运河沿岸的重量级文物。
  双林与练市毗邻,但我与练市很远。记得早年曾随文化局的孙科长去镇上书画家李邦梅的家中求字,但对练市的了解并不太深。湖州老辈文史学者朱仰高也是练市人,新中国成立初期曾在当地担任乡长,为人谦和,治学严谨,他近年相继出版了《湖州杂识》《湖州老城街巷图录》《湖州名胜图说》《湖州人文补遗》《湖州文史札记》等专著,资料详尽,当可传世。今夏与同好作练溪之行,感触颇多,作为运河古镇的练市,历史遗存十分丰富,真是“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最易的保护就是留存,最难的保护也是留存。
   (写于2013年)

知识出处

南浔乡村古镇寻访记

《南浔乡村古镇寻访记》

出版者:浙江摄影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南浔区的古镇、古村、古道、古桥,展示了村镇人文、民俗风情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蔡忍冬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