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运河岁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浔乡村古镇寻访记》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1011
颗粒名称: 第六章 运河岁月
分类号: K928.42
页数: 18
页码: 125-158
摘要: 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通州,南至杭州。肇始于春秋时期,功成于隋朝,兴盛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繁荣于明清作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南北水路漕运通道,奔腾千载的大运河,笔今仍是水运交通的大动脉。 江南水国自古多官修民筑的运河,那些笔直的河流古称“官河”或“官塘”,均为人工开挖的河道水系。湖地在春秋战国后期,范蠡修长兴蠡塘,伍子胥筑胥塘。晋代殷康首开荻塘,唐于頔修頔塘。其他的大小塘河,如谢公塘、北横塘、吴兴塘、凌波塘、泗安塘、白潭渡塘、屺风塘等,更是密如蛛网,四通八达。
关键词: 江河 运河

内容

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通州,南至杭州。肇始于春秋时期,功成于隋朝,兴盛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繁荣于明清作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南北水路漕运通道,奔腾千载的大运河,至今仍是水运交通的大动脉。 江南水国自古多官修民筑的运河,那些笔直的河流称“官河”或“官塘”,均为人工开挖的河道水系。湖地在春秋战国后期,范蠡修长兴蠡塘,伍子胥筑胥塘。晋代殷康首开荻塘,唐朝于頔整修頔塘。其他的大小塘河,如谢公塘、北横塘、吴兴塘、凌波塘、泗安塘、白潭渡塘、屺风塘等,更是密如蛛网,四通八达。 无论南下杭州还是东行嘉兴,位于杭嘉湖腹地的运河古镇练市是其交通枢纽,其上承白米塘、大虹桥塘,下启市南塘、福禄桥塘、九里塘与含山塘,东接顾家桥塘与施浩塘,是昔日苏航班、湖嘉班、乌杭班、乌湖班、善嘉班等客轮的必经地。出双林塘过化坛桥,经张家渡、大虹桥、牛长环桥、蔡家桥…… 练溪接运河轮船就沿着荃仁乡行进在大虹桥塘上,南下入含山塘过新市,再穿塘栖就可达杭城,而东行转练市经顾家桥塘到乌镇,再越新滕塘则可抵秀州。 我辈的少年时代,正赶上水路交通的黄金时代。我家客居双林,故每逢寒来暑往都会作“候鸟”般地迁徙,寒假乘“杭震班”赴杭州祖父家过年;暑期坐“嘉湖班”去嘉兴外婆家消夏。所以,我对京杭大运河江南段的桑园、亭桥、鱼簖、市镇景色的印象都非常深刻。少时每次乘船离开杭州或嘉兴,当船身启动驶离河岸,我都会泪眼婆娑,喉头哽咽,这是坐船别离时所独有的感触,后来长大乘坐汽车、火车或飞机,便顿失此情,所以,感念古诗的送别之情,唯有坐船走水路,就像“家书抵万金”,在信息时代是难以体会的。 练市镇,成于秦汉,兴在晋唐。相传因古时乡人识宝“百金购琏”闻名而聚商成市,故名琏市,具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琏”与“练”同音,清同治九年的《湖州府志》始称“练市”。新中国成立后曾经历三次行政区域调整,范围扩展至四乡一镇,今为南浔区所辖。 一脉清流穿镇而过,于西南分支市南塘,在此丁字河口,拱桥虹起,高甲镇巅,这就是练溪八景“环桥晓色”之仁寿桥。单孔石拱,东西跨越,资料显示:仁寿桥始建于明正统年间,清乾隆与咸丰年间重修。部分须弥座样式的桥栏板,桥堍武康石整凿的吴王靠,还有厚重的花岗岩台阶,从多种石料来察考,就能拼凑出老桥久远的历史。 “烟波东去通乌戍,桑柘南来近石门。”仁寿桥南联实为描述练市地理位置的点睛之笔。乌镇古为吴越边境,“乌戍”由此而来,曾属湖州府乌程县。
  练市东接乌镇,两地交往极为密切,过去镇人所需的生活用品或副食品等,都要去乌镇进货,每天有一班航船早出晚归,来往于练市与乌镇之间运客载物。
  1912年,文学家茅盾乘坐“乌杭班”经练市抵达杭州。1926年,乌镇发电厂输电至练市,镇上首次亮起电灯。练市南望石门,也是大运河上的军事与交通重镇,石门漫画家丰子恺之胞姐嫁于练市周姓望族,他当年留学日本曾得其姐夫的资助1946年,丰子恺为练溪小学题匾“崇本思源”。 唐代湖州刺史崔元亮主政时,开挖凌波塘、吴兴塘、洪城塘、保稼塘和连云塘,其中,引水东济以溉田地之连云塘,就是练溪市河,故一度以连云为镇名清光绪十八年寒冬,河港冰冻尺许。1970年冬天大规模疏浚市河,近年来河道也曾多次清淤。溪如匹练,镇如航船,街巷民居分布在长约1000米的沿河两岸,傍依古运河的西大街与南大街是昔日镇上的商业中心,而东大街则很长。临河窄窄的长街过去应该都是石板路,中午时分阳光直射,天与地在街中交汇,犹如深山所见“一线天”的奇景。老宅的门楼和窗户里,偶尔会看到端着饭碗的老人探出头来,笑看我们这些城里过来的游人,自得地说:“经常有人来拍照的。” 老行当与古街巷就是唇齿相依的关系。南大街的豆腐作坊,时至中午竟还热气腾腾,夫妻俩配合默契,忙得不可开交。近旁时过境迁的老茶馆却静得出奇,我们只能想象早晨桌椅板凳前晃动过的众生相据说,练市沿河直街上的茶馆,最兴旺的时候多达30多家,如今,只有练市、东林、荻港、潞村这些小地方,还能见箍桶、打铁、磨豆腐、泡茶馆等老行当,只因老街尚存才不至于“唇亡齿寒”三孔石梁西成桥,南宋始建,晚清重修。
  宋室南渡后官府在镇上设酒坊以课税,元、明、清置巡检司。西成桥北堍旧时有生意兴隆的“务本堂”茶馆,老板请来说书先生唱评弹、说大书,因而留下了“书场弄”的地名旧时杭嘉湖水路戏班活跃于练市,播下京剧的种子。1952年,古巷幽深处镇上组织过业余京剧团。
  后来,耸立起盛极一时的“练市剧院”,由镇人柯本元题字,其文武双修,以榜书著称,惜英年早逝。现在,剧院门庭冷落而改成溜冰场,而双林、湖州等地的老剧院,都因道路拓宽或旧城改造被拆除了。 水镇练市也有西栅、东栅之称。西大街旧分井前坊、保和坊、西成坊、里仁坊四部分,前铺后宅,西依运河,是典型的水陆码头之建筑格局,历代天涯过客多《练市舟中》《练市夜泊》《晓发练市》之吟咏。相传西栅溪北的乌家桥,为恭迎康熙南巡而更名“万寿桥”。隐于店铺背后的沈家老宅,虽被分割成数个大杂院,但从青石板铺地的天井,以及雕梁画栋的构架来看,昔日的豪奢依然如故。西街尽头就是大运河,1955年夏,京杭运河杭申乙线练市段开河动工,1958年底,运河航运全部转为“新市——练市——乌镇”这条杭申线乙线,拖船绵延数里,大船乘风跃进。现在几经拓宽,成为京杭运河水系的黄金通道。
   东大街分花成坊、中吉坊、吉云坊、帝震坊四部分,屋第连云,津梁虹跨。
  练市周氏为大姓,镇中有周宅面阔三间,门楼久毁,花厅尚存,屏门雕镂、方砖幔地,我们征得主人同意入内参观。门外夏日炎炎,厅内阴凉宜人,天井回廊的长窗保存完好,样式绝似南浔的张宅。见有苏工梳背椅,也称笔杆椅,惜非榉木,靠背中嵌花板雕汉钟离,估计原为八椅成套。我们离别周宅东行数十步,又入石库门楼尚存的老宅,楼房开间较小但雕饰较精。淡定的大妈在廊下专心地收拾着猪爪,她说:“房子是分的,住着三户人家,这样的房子过去算好的,我们搬来许多年啦。”我抬头望见轩廊撑拱雕着和合二仙,满脸喜气,知足常乐。 前面不远处,就是与连云塘齐名的“连云桥”,相传始建于唐代。三孔石梁,造型古朴,桥墩四柱连排,桥面宽阔平坦,从武康石桥板、青石栏杆及简朴的桥联来推断,此桥的架构基本保持明以前的状态,而晚清重修的仅为中间段之石梁和桥栏。桥上原有武康石坐狮望柱两对,如今仅存其一,好在老狮膝下扶幼,母子相依为命,不至于形单影只。 跨过连云桥往东是一路林荫。从前练溪之水清如许,民谣有传:“淘淘米,淘箩头啦吸鳑鲏;净净菜,菜篮里厢引弯转”,呵呵,对水乡人来说,这些以前都很平常,只是时代进步而水质退步,大家都误以为真的“水自来”,忘却了保护“水有源”的根本。 远望藤桥映波,近看群狮夹道。单孔石拱安济桥,俗称九天阁桥,北宋嘉熙年间始建,清道光年间重修,桥的年轮其实可从形态与气度不同的两组石狮上找到桥上古有云臻亭,北堍东侧有九天阁,桥南百步有普贤寺、长吟阁。
  东吴时在镇上设巡幕府,故昔人有“云臻亭近心天凝,巡幕潭深地脉开”的诗句。
  楼台亭阁均毁于战乱,“练溪八景”之“两阁清风亦无迹可寻,但“练溪秋月”还是岁岁可赏。与日月同辉,能地久天长。 下桥回走,再寻老宅,东栅的茶馆静悄悄。小弄深处有石库墙门,隐约见老妇在洗衣,正好男主人外出归来,我们便跟随他进院,木板铺地,窗明几净,房子进深不大,但也精雕细琢。前排隔扇门裙板刻四季清供配祥禽瑞兽,其中有“犀牛望月”与“凤舞清莲”的图案,虽经风化,尚能辨识。得知自家祖屋暗含“吉瑞”,老夫妻俩难掩喜悦之情。时近正午,出门路过荒园,见黑猫懒卧于石础上,猫眼如线,体色浓密。俗手画猫多工笔琢毛,实无奈之功,唯黑猫近水墨,非青藤、天授之笔,难取其神也,故传世之意笔极为珍罕。 练溪之东有凤凰塘北流。民谣传唱:“尉迟恭建凤凰桥,崔元亮造连云桥;孟頫题碑妙严桥,茅坤独资茅家桥。”四位历史人物各占一桥,可证练镇的深厚底蕴。凤凰桥原名长庆桥,清康熙间重修。单孔石拱桥上青藤密布,近年来因道路改变,古桥落荒,“藤桥”剧增。野藤多薜荔,喜攀老桥断壁,拨开茂密的枝蔓,能见莲状的凉粉果,俗称“鬼馒头”,别看名字挺恐怖的,其茎叶祛风除湿,其果抑制肿瘤凤凰桥堍为原练市砖瓦厂的旧址,前些年许多国营大厂被“盘活”时,从屋顶卸下的大量洋瓦中,都有“练造”的身影。 数十年来我魂牵梦绕着练市,但不为“酱羊肉”而为“石像生”。说起石像生人们就会联想起南京或北京的明陵,其实湖州周边也能看到。东南一带明代时“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练市镇史渊深也是官宦辈出,民间有“茅家坟头七十二”的说法。大约20年前,报纸上曾以《石马从地下“跃出”》为题报道练市挖出古代的石人石马,说是将放置在公园里。后来,在湖州市博物馆所编的《苕流吟》画册里看到练市石像生的新发现,我也曾兴奋过一阵,并于网上发帖求助,还真有热心网友跟帖发文上图网传讯息。 步入晨光里的万兴公园,柳荫蝉噪,茶室声喧。我们在园林中果然找到两处石像生,石马石羊及石人,据称是建造小学校舍时在西堡发现的。文臣翁仲对高2.5米,握朝笏,扶玉带,比例匀称,面目清秀,前胸补子也是精雕细刻。其中,成对的跪羊壮实敦厚,仿佛会从地上跃起一般。练市产羊,烂熟于心,故匠师能赋冰冷的石头以温暖的生命。 同时出土的文臣、石虎等,被移置于荃步村的报恩寺院内。其中的石虎,耸背直腰,威风凛凛,所雕姿态异乎寻常,无照猫画虎的通病报恩禅寺始建于唐,号称“千步院”,荃步村名就由此演化而来。传说元末朱元璋曾避难寺内,故明初颁旨重建报恩禅寺,尚存“大明万历二年九月既望”董其昌书的“报恩”碑。传说,朱元璋当年被元兵追杀,路过杨家圩的田畈时,他灵机一动套上蓑衣,混在田里耕作的农民中间弯腰拔草,这才躲过一劫后来,皇帝穿过的“蓑衣”就演化为驱邪镇物,“上梁”挂蓑衣的习俗一直在练市代代相袭。 前些年拓宽京杭大运河时,在洪福村附近的河道里,又挖出一对完好如初的明代墓前“武翁仲”的雕像,顶戴翅盔,身披甲胄,臂戴护肘,足蹬虎靴,右执钢鞭,左扶腰带,身高竟达3.4米,真是令人叹为观止,其精美程度明显要高于南北明陵的同类当地村民为保护这对“老少武将”,砌围墙,披红袍,敬烛焚香,奉为神物,如今就矗立于杨堡桥边。 从卫星上俯瞰练溪东南岸与九曲溪以北,在这大片区域内能看到15个长方体和10个圆锥体的大型建筑群,这就是近年文物普查新发现的近现代工业建筑遗存——“练市粮仓”西濒运河,北临市河,站立于粮库前长达180米的运粮大码头,遥想当年练市、荃仁、水口、洪塘等多个乡镇的社员交公粮时的情景,真是相当热火朝天啊! 粮库始建于“备战备荒”的年代。废弃的粮库由某企租用,粮库建筑的亮点在里面:9座圆锥形的谷仓,护卫着隔壁米厂里1座更大的储砻糠的圆顶仓,恰似“群星拱斗,葵花向阳”一般。建筑的审美价值就在四面坡盖小青瓦的屋顶设计,如今,圆仓排列有序,锥顶杂树横斜,称它们为“运河土楼”倒也恰如其分。 我国自古尚农耕文明,上至君王,下至百姓,共同的追求就是“粮满仓天下足”研究建筑或文物通常有厚古薄今的通病,重源头,轻下限。我回首细想,从河姆渡遗址发掘的干栏式“仓房”,以及历代墓葬出土的各类形式多样的“谷仓”,再到这气势雄伟的练市“粮库”,完整地体现出七千年来江南“天下粮仓”的悠久历史。据称像这样极具时代风格,既工艺精良又保存完好的粮仓群已不多见,无疑是湖州大运河沿岸的重量级文物。
  双林与练市毗邻,但我与练市很远。记得早年曾随文化局的孙科长去镇上书画家李邦梅的家中求字,但对练市的了解并不太深。湖州老辈文史学者朱仰高也是练市人,新中国成立初期曾在当地担任乡长,为人谦和,治学严谨,他近年相继出版了《湖州杂识》《湖州老城街巷图录》《湖州名胜图说》《湖州人文补遗》《湖州文史札记》等专著,资料详尽,当可传世。今夏与同好作练溪之行,感触颇多,作为运河古镇的练市,历史遗存十分丰富,真是“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最易的保护就是留存,最难的保护也是留存。
   (写于2013年)荃步记游 忍冬 薄雾渐浓,温降有望。 “湖州人文山水群”的开年新活动为1月19日练市荃步游。群友10人分坐“红黑二驾”,雾大若云,东西莫辨,只得开启导航仪享受飞行级别,一路跟着感觉走,不紧不慢安抵荃步。想来练市古镇之游不觉已近两年,今日继游荃步走村看桥,顺带圆未尽之“石像生梦”。 荃步的历史很久远,因唐咸通时号“千步院”的寺庙而名。宋治平年改额“千步报恩寺院”相传,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元末群雄争战时曾经避难于该寺,故朱皇帝登基后特到此还愿,并大兴土木敕建“护国报恩寺院”。朱元璋之功成名就与湖州有着密切的关系,除了这荃步的“护国寺禅院”,还有太湖的“护国灵佑侯”,即杨渎桥的湖神“徐大将军”。
   未进寺院,先瞻仰明碑——“礼部尚书臣董其昌奉敕书”于“大明万历二年九月既望”的《报恩碑》,楷书“报恩”二字,中规入矩,结体端庄,章法严整。董其昌是松江人,与赵孟頫同列中国书法史之“帖学”大佬,董香光晚年跋赵吴兴墨迹时云:“余年十八学晋人书,得其形模,便目无吴兴。今老矣,始知吴兴书法之妙。” 自碑后小径转入寺院,眼前顿觉豁然开朗:清波荡漾,老树枝斜,恍若仙山琼阁;文官翁仲,手扶笏板,恰似北国冰雕。雾气弥漫中仅显黑、白、灰三色,行至树下,滴水湿镜。风、雪、霜、雾本是大自然在冬天常施的魔法,不过也只有在乡间或名胜地遇见才能成为别样的风景。 庙后有河,长桥无名,武康石桥柱上架着超长的花岗石桥梁西边照墙上的新壁画上,正描绘着“朱元璋避难荃步逃过长桥”的图景,淡雅的彩色似乎也在叙述发生在乱世里的某个雾天的故事。 河对岸的大棚里热气蒸腾,村里的年糕机房就设在这里,家家户户拿着糯米进来,经过几道工序的轮转,就能抬着满榻的年糕去到晒场打年糕虽已进化为轧年糕,但乡民都说城里买来的年糕太硬不好吃,最好吃的要数刚出机器的年糕头,又热、又软、又糯、又香,年味依旧甜蜜蜜!拍完做年糕的场景出得棚来时,只见雾气散尽拨云见日,再到寺院仿佛由仙界重返红尘,“黑白负片”也变成“彩色正片”。
  1956年,荃步与荃南、仁北、和平等乡合并为荃仁乡。1961年成立荃仁公社,南隔九里桥塘与练市相望。报恩院在红色年代被改造成大礼堂并开办起小学校。如今,寺庙已由信众捐资重光,村里的“幸福礼堂”也新耸于侧,村干部特地引领我们参观。文化礼堂内通过图版与实物陈列展示荃步的村史,其间有韩瓶、铁佛、墓砖、泥牛,还有像章、电话以及新近出版的《练市桥韵》等乡土文化书籍。茅坤,花林人,明嘉靖朝文武兼长的大官,藏书“白桦楼”称霸海内,为明朝唐宋派散文的代表人物。寺院殿前的石像生系茅坤之弟茅艮墓前之物,原倒伏在本村露四圩的桑园里。茅艮好稼穑,精治桑,还担任过河南布政司经历等职。 我们离开荃步,南行至高王庙。只见村头有三孔长桥卧波,因桥堍有高王庙而名。远处停泊的渔船极似旧时的客运轮船,古桥、长亭、轮船就像一帧着色的老照片。高王庙桥上武康石的莲花字堂,雕花梁头,素面券睑,有花岗岩桥梁、桥心石,还有水泥桥板,保留着自始建以来的所有修桥信息。 前面不远处就是东虹塘桥,造型与高王庙桥差不多,但年代较近,为民国12年所建。东桥联:“帆影北移通里港;橹声西去接前洪。”西桥联:“旧地仍排新雁齿,长途高亘小虹腰。”旧时西有大虹塘桥,故名东虹塘桥,俗称小虹桥,村子也以此为名。“云行雨施小虹桥;雨过天晴大虹桥。”清澈的河水流向远方,可证去年全民治水的功绩。 中午,众群友在练市镇上聚餐,酒水自带:白酒、清酒、黄酒、红酒,产地分别来自国内、域外、本埠、家酿,群友们戏称为开“四盅全会”,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但两位开车的群友自然只能以茶代酒了! 下午,我们继续在朱家兜行政村里转圈子,据传,村里的朱姓系明代时由长兴迁居于此。明代,练市刻书比晟舍、长兴两地约早半个世纪。朱家兜的施家村曾经是茅氏雕版、印刷和书铺的集中场所,人称练溪花林书街。村里的老妇都在门前斜阳下举着特制的“麦秸”诵经,她们说起庙里石雕被盗,引得村人近来不太平,西林庙内原有明代力士牵狮石俑。老庙孤悬村外,雀巢高筑枫杨,清宣统年间所建的西林塘桥横跨东西。南桥联:“十载苦辛,有眼神明能感应;三桥接壤,无量功德已昭垂。”北桥联:“隔岸钟声,古刹蒲团安老衲;长堤虹影,前溪竹浪起渔歌”读联始知寺史,不禁肃然起敬,眼前这座三孔西林塘桥实为庙桥,是昔日那隔岸古刹的老衲化缘十年之功德!村南的兴桥也是民国时重建,邻村的鸾和桥已被改建。 洪福村境内有一个自然村名叫北连里。村河上有座又窄又长的三孔菩萨桥,桥堍竖着两尊明代武将石翁仲。长者留髯,少者敦厚,眼大鼻阔,双耳垂肩,身高竟达3.4米,英俊中透着清雅,真乃大明气派!双俑不仅比例匀称,且服饰也细致入微,无论缨盔、铠甲、披风、护镜,还是腰扣、绶带、神铜、虎靴等装束都栩栩如生,不过石像生出水以来风化也在加速,石侧长者的鼻子已缺损。相传,茅坤在此建造过花园,练市一带的石像生应该都与茅氏家族有关。 据村民说,这两尊石像是前几年拓宽京杭大运河时发现的,挖掘出来后一直被弃河岸边,当地村民自愿集资把这重约2吨的石像运到桥边,以“香火奉神灵,神灵佑村庄”的形式来保护这两尊文物。练市村民的文保意识真是令人感佩!群主“老道”午后一直在车里沉醉,错过观赏武士石像的机会,最后,他在群友的搀扶下来到洪福村东北的酒仙桥上留下“醉影”,而今天群活动的主旨则是:“见证群友‘偷蛋龙’走桥第900座。” 群友“偷蛋龙”自前年在织里走桥第300座,去年初在德清白彪走桥第
  600座,今天上午,大家在练市东虹塘桥畔,共同见证了他走上第900座桥!所计均为湖州三县两区境内不重复的古石桥。在第901座——西林桥上,我们记录下这历史的瞬间:桥大叔举横批“虹梁永固”,四美献瑞送对联:“田野桑麻围泽国;万家云树接商溪”此乃练市塘上妙严桥的名联“偷蛋龙”说:“今天拍到高王庙桥莲花字堂上‘大元皇庆二年,岁在癸丑’的元代纪年,即公元1313年,至今正好700年!”收获的喜悦溢于言表。 “昂首扬鬃腾浩气;奋蹄踏雪展春风。”民间其实每年从腊八节那天开始,就已进入农历新春的倒计时今天,我们在练市走村看桥,尝年糕、喝美酒、诵桥联、拜门神,共享辞旧迎新的快乐!千步,千步,“千座之行”始于足下! (写于2014年)花林春深
  蔡忍冬
  练市花林,地处溪泽交错之湖州东部水乡,徐洪塘由南北流与白米塘贯通,将花林分成东西两片。1958年,花林与水口、练市、荃仁、洪塘等乡合建练市人民公社,1961年成立水口公社,1981年更名为花林公社,1999年花林乡并入练市镇。 早在春秋时期,此地为吴国所属,相传,因专职从事青铜兵器的“钮柄”制作,得吴王夫差赐姓为“钮”,故为“花林钮姓”的起源地东晋时钮氏列位吴兴郡望族,有“姓启晋国,望出吴兴”之说,当时钮、姚、沈、丘并称“四大郡姓”元代曾奉旨修建花林二真君庙;清道光十八年花林村钮福宝得中状元。 出城自和孚上申嘉湖高速,一路飞驰十多分钟就到练市,下得高速就是花林地界新会村以庙名,旧有忻渭庙塔田村西的三孔石梁残桥,名大善塘桥,民国乙丑年里人重建,两边的金刚墙与台阶已失,河道也已断流,两岸油菜花黄,田野一片新绿。 我们折返沿桑林北行,一座单孔石拱桥的突现,令人眼前豁然开朗,此为油车环桥,重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沟通新会村的南王和北王两村。“波浪碧于油,低浮桥影;桔槔狂欲吼,借听车声。”相传古时桥西侧有许多榨油作坊,故名油车环桥,而河对岸的土砖瓦窑,据称也有近百年的历史过桥回望真乃“花树画成林,烟笼画舫;桥门环似璧,月挂渔罾”啊!渔罾,是一种由竹竿支撑的方形渔网,湖州民间俗称“般渔罾”。 两岸河堤遍植桑树,地里有许多宋青瓷、明青花的碗碟碎片,砖瓦窑淘泥的瓦砾中也有一些,大家捡得不亦乐乎。今天算是初次见识了做瓦的全过程,最重要的工序是淘泥,然后用竹制的工具在整块泥土上切下泥坯,将泥坯覆于蒙着纱布的木桶上,再将瓦置于场地上,拎出纱布和木桶,成型的瓦阴干后即可入窑烧制成品。从古老的秦汉至今,瓦背都留着美妙的布纹,可见这种手艺已延续千载而未变。江南自古是砖瓦产地,苏州、嘉善、千金、练市都属砖瓦之乡,现在这里的窑工据称来自浙南的古建修复之乡临海。 新会吴家埭村的北江桥,系三孔石梁桥,重建于民国16年,桥堍的旧墙砖上有“钱源茂号定制”“福寿”之类的窑户印章。新会村东古有白云寺供白衣观音,故庙桥曰“佛音”,三孔石梁桥重建于民国24年,属“士募善建”,今两侧金刚墙与台阶已残。桥联分别是“陀佛一声钦大士;遗音万丈镇波臣”,“练水上游溯霅水;观音对峙奏佛音”。当属非常重要的佛教文物相传,在花林西堡村有座四面环水三大进深、六开间的“文四阁”庙,奉观音、如来等菩萨,香客们在庙前小河上捐资建造了一座小石桥,桥正好与庙内观世音菩萨相望,故名“观音桥”。 花林太地自然村南北向的福星桥,建在丁字河口,这里旧为古渡,桥畔有高大的老榆树,恰逢早春花叶同放,榆钱花可做菜煮饭吃,果具健脾安神的药用功能。福星桥重建于民国10年,西联:“曲港风和圆镜明;长堤雨霁彩虹晴。”东联:“古渡樯帆占利涉;中流砥柱庆安澜”福星桥俗称小环桥,附近原有大环桥,已改建成混凝土新桥。 花林的东堡、西堡、北堡村旧时均属乌程县。东堡村孝思港处乌程、归安二县之交界。东堡村西的东林塘桥横跨于白米塘支流上,是典型的民国五孔石桥,中孔因行大船之需而被抬高数米,使整座桥显得有点怪异。“苍烟凝树色,涛漾涵清;白溪启帆樯,月明如画。”白溪应指白米塘古运河,而苍烟则被东岸工厂的毒气所取代离开东堡,又去西堡。包家里村西的安利桥,是重建于清同治九年巧月的三孔石梁桥。巧月即农历七月,惜桥较为粗陋,而路北堡村的秀才塘桥,此桥系众姓重建于民国17年,因自然环境绝佳而增色,真可谓“苍烟凝树色”啊!中国古建筑特讲究与自然风光相谐,是真正意义上的“环艺”设计。 现今花林仍有很多钮姓人家,而茅姓亦系花林大姓。元代初年太湖大水倒灌,茅姓祖辈弃官东迁,船过花溪因饭碗滑落水中而定居于此,至明代茅坤升官中兴遂成大族,故在新会、花林、两堡等村均有茅氏家族的祖坟地,西堡完小就出土过石像生。元通浜村的重高桥,清道光年间重修过桥面,但桥柱均为武康石旧构,中间一对桥柱阴刻“南无阿弥陀佛”句,虽无字堂纪年,但两侧桥柱落差较大,因此可判别为具明代风格的梁桥。 花林的古桥梁还有芦溪众安桥、南楼下桥、永昌塘桥、庆堰桥、隆兴桥、福乐桥、姥溪前村桥、波斯堰桥、沂水塘桥、太平桥、永安桥等。其中,沂水塘桥、太平桥均为南北向古塘上的三孔石梁桥。这里新耸“花林教会”教堂,湖州洋教自明而清都自苏杭从水路传入,而水口村恰好地处白米塘中段,因此有信洋教的传统。茅家桥村东临双林塘,相传南宋康王赵构逃难时曾路过这里,因而传下村里女子结婚都要戴凤冠的习俗。村里东西向的三孔石梁永安桥,重建于清咸丰十一年,俗称茅家桥。明代花林茅氏,虽在家乡营宅建墓,铺路修桥,藏书印书,但仍为家人横行乡里所累,茅坤最后被削职归家,专事著述。
  永昌塘桥在徐洪宙四圩村,三孔石梁重建于民国14年,桥面系板梁结合,中间横铺青石,桥心石刻莲花纹,较为独特桥东联:“桥便人行阴德厚;路通客往颂声隆。”桥西联:“西去天目对远山;东行霅水通乌镇。”花林、徐洪旧属归安县,而水路相通的乌镇,清代为两省三府七县错壤之地,又以市河为界,分乌、青两镇,乌镇旧属湖州府乌程县。民国时期乌镇属吴兴,青镇隶桐乡1950年,两镇合并名乌镇,划归桐乡县辖。 回家晚饭后我看到电视里正播沪剧名家解洪元唱《搀桥》:“春二三月草青青,百花开放鸟齐鸣。蝴蝶高飞成双对,蜜蜂成群采花芯。今年逢着交春早,塘里的芦芽叶放青。豌豆花开九莲灯,菜花落地像黄金。萝卜花开白如银,蚕豆花开黑良心。这蚕豆花开黑良心,好比我岳父金学文恨不得摘去头来拔去它的根,想一想对不起种豆人。”因蚕豆花开而触景伤情,倒也极富乡土气息,忽而发现这“搀桥”所唱与今天“走桥”景色竟全都对应。
   (写于2014年)

知识出处

南浔乡村古镇寻访记

《南浔乡村古镇寻访记》

出版者:浙江摄影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南浔区的古镇、古村、古道、古桥,展示了村镇人文、民俗风情等。

阅读

相关人物

丰子恺
相关人物
崔元亮
相关人物
尉迟恭
相关人物
崔元亮
相关人物
李邦梅
相关人物
董其昌
相关人物
董香光
相关人物
朱元璋
相关人物

相关实物

京杭大运河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