荻港竹墩松雪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浔乡村古镇寻访记》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1003
颗粒名称: 荻港竹墩松雪庵
分类号: K928.6
页数: 7
页码: 100-106
摘要: 东苕溪古称“霅溪”,因曲折逶迤亦名龙溪。“霅水南来港汊迷,菱湖塘处接思溪。”老龙溪流入菱湖境内,似苍龙盘曲势不可当。1912年,民国政府废清代湖州府,撤乌程、归安设立吴兴县民国8年的《吴兴全图》将乌程与归安旧辖分别标为“苕区”与“霅区”荻港镇的外巷埭,沿老龙溪而建,瓦舍廊屋,绵延起伏,船载桑叶过桥洞同,河岸枇杷绿映橙,仿佛回到农耕时代。东安、庙前、太平三桥临港跨于三条市河之上。
关键词: 名胜古迹 荻港

内容

北宋《水利管见》曰:“吴兴居震泽上游,环郡皆山。其水自天目之阳,从余杭而来者为霅水;自天目之阴,从孝丰而来者为苕溪。”东苕溪古称“霅溪”,因曲折逶迤亦名龙溪。清秋苕溪路,水波荡云影,稻浪拥远山,荷塘鸥鹭飞宋代苏东坡北望霅溪,诗赠吴兴孙太守:“余杭自是山水窟,久闻吴兴更清绝”发源于临安天目山的南、北、中三路水系在瓶窑合流为东苕溪,经安溪折北,流注余不溪。霅溪出德清城关镇顺流而下,此为东苕溪故道,沿途先拜文明塔,再瞻辉山塔,文风昌盛。老龙溪曲曲弯弯流入吴兴地界,东林山“突兀于菰蒲溪泊之中”若在锦峰山巅四望,湖漾圩田环列、洲渚村舍密布,澉山漾与洛舍漾似宝镜炫照,远眺东林市、泉家潭市、商林市、射村市、竹墩市等古代水路商贸集散地,平楚云烟,尽收眼底。 “霅水南来港汊迷,菱湖塘处接思溪。”老龙溪流入菱湖境内,似苍龙盘曲势不可当。1912年,民国政府废清代湖州府,撤乌程、归安设立吴兴县民国8年的《吴兴全图》将乌程与归安旧辖分别标为“苕区”与“霅区”。 荻港镇的外巷埭,沿老龙溪而建,瓦舍廊屋,绵延起伏,船载桑叶过桥洞,河岸枇杷绿映橙,仿佛回到农耕时代。东安、庙前、太平三桥临港跨于三条市河之上。更喜雕梁画槛的庙前桥,据称明末始建而晚清重修,但那斑驳的花栏紫石和兽面梁枋,不禁使人联想起不远处总管堂的双狮,以及殿址出土的历代石构件……庙前石狮矍铄似“瘦金书体”;桥间折枝逼真似“写生画本”,极具宋代神韵。烟柳拂过镜头,录下雨丝风片。
  外巷埭尽头西拐,就来到里巷埭长长的廊屋沿市河而筑,穿过道道拱门,杂货店、理发店、饮食店、衣裳店依次闪现,色彩斑斓,活色生香。这些老房子的修缮,原先都由村里的土专家章定凤搞定,连小学都没毕业的他,经验都来自实践中的学习与积累,只是近些年由于外地专业设计人员的参与,使得荻港与古村渐行渐远,而与景点越来越近。
  据清同治《湖州府志》记述,“荻冈镇在府城南二十七里,一作荻港,统上、下堡,袤五里广二里,宋元时市聚上堡,明嘉靖间倭寇肆焚,居民北徙就下堡。”上堡,即今之新荻村,2012年,当地村民挖鱼塘时意外掘到一只滚绣球的石狮子,于是,村里组织村民在周边区域内顺藤摸瓜深挖半个月,陆续出土26件大小各异的石构件,经过市文保所工作人员和专家现场察看后,确定为一座具明代风格的石牌坊残构,同时,也印证了志书所述因上堡村在明嘉靖年间遭倭寇破坏而迁居北部下堡村的记载,下堡,即今之荻港村2013年6月,由新荻村与市文保所共同出资,呈三开间四柱式的明代牌坊已经耸立起来。 荻港古村四面环水,系苕溪渔隐之地,据《云怡志略》记载,元季信州路总管庞石舟隐居荻港,筑溪隐堂供纯阳吕祖像。清乾隆三十四年,里人朱南屏重建,至乾隆四十三年,里人章适翰又续建,易名,谓之“南苕胜境”,此处当属村里最能引人入胜的“看点”。跨过长春桥,走进石库门,迎面是八卦池上架五孔津梁,又名接迎桥,这种“鱼沼飞梁”式架构在宋代古画中偶有所见。
  在清代乾嘉盛世时期,这里廊庑回环、亭阁掩映,章氏家族的“积川书塾”曾培养出50多位进士,100多名太学生、贡生或举人。近些年,在修复工程中又意外地于废墟中找到清嘉庆皇帝御书的“玉清赞化”碑、清大臣朱珪撰写的“积川书塾记”碑,现已分别安立于碑亭之中。新中国成立之初,这里又被“荻港人民公社完全小学”所移用,想当年,许多村镇乃至城里的学校无不依托这些旧的宗教建筑来普及教育,使得众多农家子弟也能够有条件就近上学,上学不再是大户人家专享的权利。如今,砖砌旧门楼上的红五星与楷体校名也成了历史风景的一部分,唤起几代人少年时求学的记忆。 在榴花纷谢的绵绵细雨中,踏步于湿漉漉的石板巷内,未遇诗意的丁香姑娘,只见背竹篰的农妇,以及巷道尽头豁然开朗处的那一座座古桥。荻港区域内的古桥多达40座,主要是集中在荻港村的18座,外加邻近新荻村的3座,建造大部分也与“南苕胜境”同期,均重修或始建于清乾隆、嘉道年间。我们曾经花了一整天的时间走过这21座桥。 “天下沈氏出吴兴,吴兴沈氏出竹墩。”每年的早春时节,竹溪两岸柳绿桃红,寺前桥地处四面环水之佛地墩,就是禅智寺与长春书院的所在,那紫色的玉兰花,在明黄殿墙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靓丽。只是我们再访禅智寺时才发现,原有殿后的高浮雕武康石牌坊梁已遭盗。于是,就去关注殿侧廊内的残碑石构。
  龙额古碑已残裂,文字大体可识:“独郡治之南四十里为竹溪乡,中有寺曰禅智者,自唐至今几千百年,虽式廓朽矣,而殿堂楼阁尚兀然于菰蒲墟里之中,岂天龙呵护之力与?”碑文为清初高僧道忞所撰《吴兴竹溪禅智寺长生田记》:“佛以法住,法以僧住,僧以食住,无食是无僧也。
  无僧则无佛法,无佛法则人天眼灭,眼灭人天则从冥入冥,未有不堕于险恶大阬者也”感叹碑石虽破尚能见骨,一旦被盗便踪影全无。 相传,竹墩村由六个墩组成,以沈、朱二姓多习儒业著称,明以来科名蔚起。老辈的书画家沈尹默、沈迈士、沈祖仪、沈左尧等都是植根于竹墩这棵老笋(沈)篰头上的修竹,而留在当地的书画野竹也在民间蔓延。
  壁画,是旧时泥水匠作的技艺,主要是在民居的门楼、墀头、壁间等处勾水墨画,或在庙宇、戏台、灶头上绘五彩画。沈根明就是活跃于荻港一带的民间画师,无论是神仙、厉鬼,还是山水花草,他都成竹在胸得心应手,小到堂子,大到殿宇,到处都是他挥洒彩墨的粉壁,如今,因新农村建设的需求,乡村的墙画被赋予了新时代的新内容,也为神像画“非遗传承人沈根明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 清《归安县志》载:“竹墩市,自东至西,清溪曲折环抱,市廛十数家。”市河上南北向横跨着养富桥、寺前桥、状元桥、兴隆桥等数座或飞拱或石梁桥,市河曰竹溪,又称昂溪,曾是下昂公社所辖的竹墩大队,河水西流即可通达下昂。陈子昂和赵子昂,都是古代文学家,人们将曾居上八府的陈子昂称为“上昂”,而将居下三府的赵子昂称为“下昂”。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著有《松雪斋文集》,下昂系赵孟頫的寓居地,古有松雪镇的建制。松雪庵,就坐落在下昂村的东北方,相传是赵府的家庙;相公堂在下昂村的西南方,相传是赵府的别业;丹凤楼位于下昂村的西北方,相传也是赵府的产业如今,一切都已烟消云散,唯独留下市河上的古桥:望晖桥、听月桥、众安桥。晨起望晖,夜半听月,山水清远,百姓安居,既富诗情画意的慰藉,又寓对太平盛世的期盼,亦如下昂周边的桂花庄、莲花荡、桃花庄、银河津、神童湖等地名一样,芳名据说均出自赵孟頫的手笔。银河津村有座单孔石梁的乌鹊桥,系清光绪十八年重建。夕阳西下,月上柳梢,当属本地“七夕节”驾舟遥看牵牛织女星的首选之处。
  1972年到1978年间,下昂山塘村与石泉村的宋墓中,分别出土过官窑六瓣莲花碗、粉青釉把杯、建窑兔毫盏、龙泉鱼纹炉等南宋名贵瓷器。明朝嘉靖年间的状元范应期,生于菁山,晚年居双林,卒后葬于下昂吴家庄,如今,范家坟遗留下来的石马、石羊,以及明嘉靖年进士沈子木的墓志铭等石刻文物,已被迁移至面积约400平方米的“下昂古文化休闲广场”,得到很好的展示和利用。 辛亥革命志士邱寿铭,毕业于上海神州政法专业学校,后激流勇退回归专业,著作有《邱寿铭文史稿》留存,其子邱鸿炘是湖州文博界的资深学者。早年爱好钱币收藏的下昂人焦永康,就得到过同乡前辈邱鸿炘的指点习练书法,并在府庙设“松雪斋”古玩店,他谈起曾在下昂收到过黄花梨的衣架,后转售给苏州藏家老辈画家王欢生,年轻时因下放而从南浔到下昂,后调湖州电影系统长期从事宣传画创作,曾获得全国及省、地市级大奖,他的徒弟金月强就是从下昂飞出来的“江南风筝王”。研习赵孟頫书体的湖州书法家王似锋,最初创办集书艺研究与青少年习书为主的“笔道馆”就选址于下昂,如今,他将书法与鱼文化相结合并在“荻港渔庄”大显身手! 下昂陈氏中医妇科誉称“八百年世医”。下昂镇东岸是方家湾,传人陈立功,1922年生人,因抗战失学而学医,21岁独立门户悬壶济世,1952年出任妙西区卫生所所长;1958年迁并云巢人民公社医院,不久又调入埭溪区卫生院任副院长,直至1983年退休。从水乡到山区,兢兢业业,治病救人。 在东苕溪沿岸看吴兴山水,那真是“弁何隐约,苕霅弯环”,元代赵孟頫的一些传世名作,就是描画自下昂松雪斋远眺金盖山、道场山一带的“清远山水”。古代霅川一路南来,余不溪经澉山漾北上,余英溪经洛舍漾北上,双流在湖州城南的碧浪湖汇合。赵孟頫与管道升,你侬我侬,至善至美,他俩生的姻缘,成婚于松雪镇,唱和于莲花庄,合葬于东衡村,堪称盈盈水牵! 横山漾波光粼粼,吴沈门山色清清归安沈秉成《金盖山图记》曰:“余家竹墩之北有山巍然,曰金盖,乌程诸山之标著也。”荻港、竹墩、下昂,沿水路北上经横山门,可通达吴沈门码头,故向来与金盖山麓的“古梅花观”关系密切,旧时,云巢纯阳宫在荻港设有云怡坛,菱湖设有还云坛,下昂设有善云坛、昄云坛……吴昌硕书写的吴沈门牌坊联句“云排谷门神仙在,巢隐松间鸾凤栖”,恰是云巢纯阳宫的绝妙写照。
   (写于2016年)

知识出处

南浔乡村古镇寻访记

《南浔乡村古镇寻访记》

出版者:浙江摄影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南浔区的古镇、古村、古道、古桥,展示了村镇人文、民俗风情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蔡忍冬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