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浮霞云水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浔乡村古镇寻访记》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1000
颗粒名称: 古村浮霞云水乡
分类号: K928.5
页数: 4
页码: 71-74
摘要: 津济桥,横跨村河南北,始建于明洪武九年(1376),清康熙三年(1664)重修。马蹄形桥拱,造型优美又便于通航与泄洪。藤桥,始建于明天顺元年(1457),成化年间重修的种德桥被列入省级文保单位。桥栏被推倒的意外收获,竟是给藤蔓杂树的疯长留下了空间,其中就有忍冬藤、苍耳子、女贞、蛇莓、风尾菊、艾蒿等十余种中草药材,令人怀念起当年“红医书”里那些精美的彩色中草药图谱。长寿桥的武康石桥板柱,面有莲藕高浮雕,一面有修桥题记,极为珍贵。
关键词: 名胜古迹 古村

内容

如今热门的古镇游、农家乐与自驾车催生了“人文地理”热,时代变了,器物变了,人们的山水情怀未变,乡土文明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归宿。 元月2日,晨光熹微,天气阴冷,“南太湖人文寻访团”新年首次寻访之行起程了沿东苕溪大堤前行,问着路拐着弯,终于到达菱湖新庙里村的朱家坝。
  我们由高墙间的小弄进村,眼前豁然开朗,沿河原生态地保留着廊檐河埠和一座津济桥。特别是长达600米的石帮岸,其中的“碎花镜式”叠砌法,工艺难度极高,审美效果极佳,俗称“梅花驳岸”,其实研究过园林的都知道就是古代文人喜爱的“冰裂纹”样式,在苏作古家具上也能看到,俗称“乱三角”。双林绫绢也有“冰梅纹”花式。朱家坝的前辈系紫阳朱熹后裔,文风昌盛由此也可见一斑。 长街的尽头就是津济桥,横跨村河南北,始建于明洪武九年(1376),清康熙三年(1664)重修马蹄形桥拱,造型优美又便于通航与泄洪。桥栏有“戊午年重修”字样,桥顶置两对坐狮望柱,保存完好民间传说津济桥与清初顺治帝出家有关,某年金凤来仪,盘绕津济桥上,村民不识金凤,以为“金鸡”传说是美好的,可能是由“津济”谐音引申而来,不必太深究,何况不远处有龙山寺,传说就是顺治帝出家处。 此庙五代始建,元末遭毁,初为“护戒禅寺”,明代改额“龙山寺”,清初再兴,后屡毁屡建,清朝顺治帝成“护法龙山”。传顺治帝圆寂时有宠猫不愿离去而同化,故庙内顺治帝塑像肩有小猫。古寺原有千年香樟两棵,今庙中故物有落单的湖石抱鼓,纹饰风化,草丛里还有猫形石狮颇为罕见,可能就是神传之“龙猫”。忽而想起刚才我等游津济桥时,也有只白黄杂色的家猫,蹲在桥顶石狮旁,眼望来客不愿离开,被相机定格为意外的“风景”。 离朱家坝龙山寺,车队往前丘村看种德桥,远远就能望见桑地后高耸的是藤而非桥,走近后才发现原来是古藤缠满了三孔拱桥,桥头有土地庙和关帝庙,还有老水塔。枯黄的芦蒿衬托着墨绿的藤桥,这是只有冬游才能得见的景色。鹅鸭嬉水,藤桥望月。2005年,始建于明天顺元年(1457),成化年间重修的种德桥被列入省级文保单位。桥栏被推倒的意外收获,竟是给藤蔓杂树的疯长留下了空间,其中就有忍冬藤、苍耳子、女贞、蛇莓、凤尾菊、艾蒿等十余种中草药材,令人怀念起当年“红医书”里那些精美的彩色中草药图谱。 紧接着,我们要去射中古村清《归安县志》载:“旧有集市,名射中村市。”村里的箭墩、箭潭、九龙戏水、打龙埭、龙头桥等地名相传都与“后羿射日”有关。
  射村人把后羿奉为土地神,把嫦娥奉为土地婆,每年九月九日重阳节要在庙里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射中,是湖州地区佛教最早的兴盛之地,三国吴的狮子吼寺、西晋的开化院、南梁的鹿苑寺等旧址聚集于此。村中昔有“十桥十庙”之说,射中村的单孔石梁永兴桥,唐始建明重修,石梁阴刻“顺治戊戌岁嘉平重修永兴桥”,排柱刻捐资者及石匠的名姓。宝蓄桥,宋始建清重修,因横跨宝溪而名,虽经清代重修,但仍保留宋代遗韵,历代重修的题记为古桥平添了历史的厚度,桥堍的角落处尚见太湖石瓶莲雕栏构件。
  2002年,杭州潘天寿环境艺术设计研究院院长朱仁民,因湖州作家朋友的介绍偶识射中,便对这片浮霞湿地一见钟情,他以“堂吉河德”式的精神,要把这里规划和打造成“菱湖艺术家村”。走进画家村时我首先看到卧在草地里的石雕残件,经细辨方识系太湖石雕弥勒残像,我忽而想起多年前《湖州日报》刊载“射中发现梁代弥勒像”的报道,当年发现时还有半个头面。画家居前罗列着村里的石雕构件,有宋代武康石“龙凤“喜豹”纹牌坊横梁与“云鹤”纹双柱,以及“牡丹”纹湖石柱础、清代紫石狮柱、民国“堂墙界”等。画家村的房舍已经完备,可创意者的初衷依旧还是艺术“乌托邦”,但对于湖州新农村建设中最先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无疑是起到了引领作用,朱教授功不可没! 射中村口的旧茧站已废弃,昔日村镇的茧站都是最气派的建筑。茧站旁有“向阳桥”,取葵花向阳之意,建于1967年,仿砖砌拱券的营造古法,跨度大,技巧高。砖砌拱券具备很强的抗震能力,2008年经历汶川地震后的简阳“桥刚强”,380千克炸药炸不垮,曾令人们肃然起敬。练市黄家角村,还保存有比“向阳桥”跨度更大的建于1966年的砖砌拱券”立新桥”,已收入湖州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专集《苕霅流吟》画册。20世纪70年代,特别推崇河北赵州桥的古代民间智慧,并创新出“双曲拱桥”的水泥桥新样式,曾风行于大江南北,有纪念邮票与小型张为证。继续前行,见对岸有水塔,塔身题字“饮水思源”,这些如今都已成时代旧物了。
   大队人马在寒风中进发,走了很长的路,才到射中村西头的菱湖八字桥——长寿桥和集福桥。始建于宋,元大德元年重建,清乾隆三年重修,石梁桥架构,弧度优美,气度不凡,研究过元代瓷器的人就能看出来,应该是重修时未弃旧构。
  桥栏边的覆莲纹望柱颇有大元遗风,桥心石板的“瓶升三戟”分明是清代意趣。
  长寿桥的武康石桥板柱,一面有莲藕高浮雕,一面有修桥题记,极为珍贵。桥下有武康石旧桌面被村民当作踏板,侧题“费鹤鸣堂祭桌”楷书,好东西!集福桥石梁已断,坍落于河道,所幸常春藤茂盛,倒也差强人意。感觉古藤与石桥相伴最能两情相悦,世间惟苍凉最能感怀动心。
   (写于2011年)

知识出处

南浔乡村古镇寻访记

《南浔乡村古镇寻访记》

出版者:浙江摄影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南浔区的古镇、古村、古道、古桥,展示了村镇人文、民俗风情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蔡忍冬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