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灵毓秀话莫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浔乡村古镇寻访记》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0996
颗粒名称: 钟灵毓秀话莫蓉
分类号: K928.5
页数: 7
页码: 54-60
摘要: 莫蓉,旧为莫公乡、蓉东南乡。相传境内西南的盛林山土阜为莫公墓,而清同治年间在乡北和睦兜设蓉湖书院。新中国成立之初,改名莫蓉乡、和公乡,1956年,两乡合并为莫蓉乡,1958年属双林公社。1961年,双林公社分出五个公社,该行政区为莫蓉公社。莫蓉地处水网平原,西濒龙形蜿蜒北流双林塘的古莫溪,东临大虹桥塘接张家桥塘,八字桥塘自西向东流经南部境区,北以墨浪河为界相望于镇区。
关键词: 名胜古迹 莫蓉公社

内容

莫蓉,旧为莫公乡、蓉东南乡。相传境内西南的盛林山土阜为莫公墓,而清同治年间在乡北和睦兜设蓉湖书院。新中国成立之初,改名莫蓉乡、和公乡,1956年,两乡合并为莫蓉乡,1958年属双林公社。1961年,双林公社分出五个公社,该行政区为莫蓉公社。 莫蓉地处水网平原,西濒龙形蜿蜒北流双林塘的古莫溪,东临大虹桥塘接张家桥塘,八字桥塘自西向东流经南部境区,北以墨浪河为界相望于镇区双林相传镇若凤凰形状,凤首即镇南阳道桥,凤翼为镇东大虹桥与镇西大通桥,凤尾就是大名鼎鼎的镇北三桥,凤首与凤尾之间的凤脊,由章家弄、塘桥弄相接板桥港,又称钟秀坊。地处镇南城乡接合部,单孔石梁名钟秀桥。河湾处廊棚下东、西、南三路汇聚,古时此处设过堂子,故名堂子湾。乡间的堂子大多建于路口、河湾或桥堍,供奉堂子五圣,保佑人们太平。若按方位推断,廊下朝南的小屋应是总管祠旧址,在我们小时候那儿存放消防队救火用的“洋龙”,每年定期演习,以防患于未然。 堂子湾,又称塘支湾。相当于旧时双林镇的南大门。从双林中学的河岸边东望过去,太阳每天从那儿照常升起,粉墙黛瓦,拱门豁然,皆倒映于水中,堪称一绝,老双林们现在说起堂子湾仍津津乐道。记得某年夏天晨起,港湾宁静,霞光万道,我在河畔看到学校的陈老师在此对堂子湾作油画写生,时至今日依然难以忘怀。 “剃头阿兴”就在堂子湾的过街廊棚下摆摊,墙上挂面镜子,旁边生个炉子,为过路行人理发,因地处要道,生意兴隆。后来,理发店搬到章家弄口的临街小屋里,阿兴忙着为老头剃头修面,阿兴嫂就为我们这些小孩理发,顾客在排队等候之时,还有“菩萨书可供翻阅。当时,镇里横街上有两家国营的理发店,“剃头阿兴”算是个体户。 我们读小学的时候,小伙伴们周六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与堂子湾一步之遥的莫蓉公社畜牧场。那里坐北朝南建有一排猪舍,里面圈养着按栏编号的公猪,体形最大的略似中等大象,我们就当动物园游玩。配种,俗称苗猪,是畜牧场里的热闹“大戏”。饲养员按母猪的体形,选择合适的公猪相配,先把呼天抢地的母猪按在木架上,出栏的公猪威武雄壮,口喷白沫一路狂奔……在饲养员的帮助下“大功告成”。 记得在莫蓉公社畜牧场的南面有棵高大的银杏树,倪姓农村同学的家就住在那儿,秋天他总会带些炒熟的白果分给我们吃。我后来才知道,新中国首任林业(林垦)部长梁希的故宅就在那棵银杏树下,而板桥港南的姚家弄则为清代廉吏姚学塽的故居,确属钟灵毓秀之地。清初状元严我斯,幼年随父居住在板桥港苦读,故钟秀桥民间有“郎中桥”之称。 清光绪三十年(1904),外国传教士在堂子湾西侧建天主堂。红砖教堂东侧的青砖楼,是教会附设的诊所,始建于1947年,算是镇上较早的西医诊所。
  新中国成立后,外籍神父回国,诊所由公家接管。“文化大革命”初期,教堂神像被红卫兵小将捣毁,祭坛穹顶下成了学校图书室,人员从开设在北面的小门进出。再后来教堂成为学校的小礼堂,旁边的小洋楼就是教工宿舍,属于校内屈指可数的高级住宅。
  1978年,情系桑梓的香港同胞沈季安回乡投资建爱国路与爱国桥,章家弄被拓宽,堂子弄依旧在。1979年,当镇上办起“墨河画苑”时,我才知晓校园之南通耕坞桥的那条河流古名“墨浪河”。1980年,“双林电影院”在爱国路上开张,院名是由费新我题写的。1985年4月,双林通公路后,镇南莫蓉成为开放的热土,旧貌换上新颜,将北部的双林老镇区远远地抛在了后面,而不经意间留住的古镇旧迹也获得了“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与“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这两张响当当的“名片”。沈秱,明代万历年间任福建巡抚,主要从事福建之军政事务。沈秱祖父是这一带的粮长,沈秱中进士后曾移居双林,他开通南兜和南阳兜的水系,使得双林镇南部的交通更为便利。据民国《双林镇志》载:“三林村旧名三墩,去镇五里十四都,俗称观音桥村。”莫蓉三林村,今属荃仁桑叶兜村,村外五孔石梁大桥,名观音桥,东西向跨越塘河,桥西面南设庙,粉墙墨书“南无阿弥陀佛”,据说堂上供观音与关公。桥柱两边落差很大,武康石旧构过半,整桥呈明显的弧形,具有明代遗风。 据清《双林镇志》载:“观音桥,明万历中沈汝法有记。清咸丰六年沈梅坡重修。”又按民国《双林镇志》述:“观音桥,按沈秱未遇时奉母居乡,一日负米归晚,到水口唤渡无人。天又将雨,因念老母倚阁望彷徨畔岸时,恍惚闻有人语,遂见一小舟,长髯者持篙,后一白衣妇人摇橹,秱遂得渡登岸,人舟忽不见。后致仕建此桥,而奉神佛像于庙。”明代嘉兴鉴藏家冯梦祯《快雪堂日记》癸卯十一月二十八日记曰:“晴。舟至双林,访沈观颐中丞,其弟出见,先生以童子扶而出,但失明,应接谈论如故”沈秱系孝子,因母丧而哭瞎。明万历首辅朱国桢亲撰《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观颐沈公墓志铭》云:“先生姓沈氏名秱,字时秀,号观颐。世居乌程马要里,六世祖元龄赘归安双林蔡氏,因家焉。” 莫蓉还有多座观音桥。在镇南吴家庄村车家兜弯曲的河港要冲上,南北向跨越着一座单孔石拱观音桥,桥堍设小亭。桥系清同治十一年重建,拱券纵联分节并列式砌置,高敞宽大,呈半圆形,桥额为武康石,刻“重建观音桥癸酉吉立”字样,桥栏系花岗石,刻“观音桥甲戌年重建修”字样。桥设对联两副,惜无法看全。两岸芦苇遮掩着桑林,工厂机声应和着犬吠,巧遇群鸭浩浩荡荡地穿越桥洞,给静谧的水面划上无尽的涟漪。 七星桥村,村以桥名。五孔石梁“七星塘桥”,南北向横跨七星桥港东,桥南设桥亭,对岸是做花堰村与野猫桥村。五孔石梁“观音塘桥”,南北向横跨七星桥港西,桥南设桥亭。这两座五孔石梁大桥,在水路交通繁忙的年月,遭受过机盘船的重创,中孔桥柱与石梁皆毁,惜成为残桥。七星桥港与万子桥外港交叉,对岸就是有名的花城村,柳岸芦堤,天宽水阔。透过观音塘桥的中孔恰好嵌入西岸三孔石梁万子桥,纪年为“一九二七年吴兴重建”,桥南建庙奉关公与观音。 京剧关公的脸谱面生七痣暗合北斗,曰七星痣,而观音菩萨则播撒圆满行善之种子,这三座桥连在一起寓意:忠孝圆满,佛道和谐。东部水乡平原上,自古男性尚武拜关羽,练船拳,唱京戏,女性则慈悲崇观音,轧蚕花,诵佛经,可谓刚柔相济,各取所需。另有一座三孔石梁观音桥在与盛林山隔河相望的镇西黄龙兜村,可惜2012年老桥被村里拆除,于原址架起新桥,拆下的古桥石材就堆在桥堍。 箍桶兜中洪村的“中鸿沈公桥”,三孔石梁虽属民国甲子年重修,但所遗武康石旧构较多,中孔桥梁石与侧孔桥盘石都具有鲜明的明代风格,据此推断也应属明代始建,亦为双林沈氏族人所捐造。清代沈友鹤在村里设馆授徒,还勤于农耕花事,如今,中洪村家家户户仍有门前植李种桃的风俗。沈公桥北面南设村庙,奉如来、弥勒、观音、太均、马鸣、财神、总管、土地等诸神。
  每年清明桃李芬芳的时节,村里都要举行庙会,吃喝看戏,祈祷田蚕丰茂。 单孔石拱“永广兴桥”,民国8年(1919)重建,在箍桶兜村金家庄。桥顶石狮望柱两对,桥堍设八字桥台,东联:鸠工建设行之易;齐款革新知最难。”西联:“横梁登观门芙漾;洞月遥映合松兜。”我们继往“徐林普济塘桥”,桥系三孔石拱大桥,俗称徐林环桥,横跨大洪桥塘。对岸是练市凌家堰环桥村,古有徐林渡,桥为民国8年(1919)重建,上下各有踏步40级。桥两侧置素面栏板,栏板末端安抱鼓石,栏板间嵌望柱,桥顶雕坐狮。栏凿吴王靠,设涡纹如意桥心石。拱券石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肩墙和雁翅金刚墙采用靴钉式砌置法。东联:“溪汇苕霅秀水;流到分水分流。”西联:“徐林花盛儒林;横过双林双港。桥北堍为北圣堂”,供奉关帝、吕祖、观音像。桥南为“徐林渡庙”,主奉弥勒,兼及道教民俗神。“版图载我道赤子物;大地假尔渡苍生灵。”佛光普照,田蚕茂盛。 花城,又称花溪,元代“吴兴八子”沈梦麟在溪东筑别业,人称“花溪先生”,曾在他家做塾师的刘伯温写下“田间处处三楹屋,门外家家半曲湖。妇踏水车欹抱子,儿撑钓艇笑惊凫这样美妙闲适的诗句。花城遗址与吴兴的钱山漾遗址都属于良渚文化期,1975年兴修水利工程时曾出土黑衣陶整器与残片,其中的残豆把上龙蛇图案之精美程度,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是新石器时代所为。今天的花溪一带依旧是一派水乡风光。 花盘兜木五圩村的厚兴塘桥,系五孔石梁架构,桥额“厚兴塘桥”,俗名亭子桥,建于民国26年(1937)。桥南北两堍分别建有凉亭,古时架于运河上的塘桥都远离村庄,因此桥边大多设有桥亭,惜年久失修多半已倒塌,保存下来的为数并不多。据说,这里还没通公路之前,亭子桥是陆路去往双林的近路,也算是古道。桥南凉亭里有“一九九四年四月重修”的墨书,但形制皆按古制,亭柱为石构旧件,梁上还有一行吉语“花盘八方重厚兴,新保万载庆丰年”。有来自江苏无锡的走桥人,曾在亭内大发感慨:“同为江南水乡的无锡地区,就在那个年代,拆除了大量的古桥改建成水泥新桥,以发展乡镇企业。与此同时,湖州的不少地方依然离不开那些古桥,并为古桥修亭纳凉。”确实如此,双林、菱湖一带通公路的时间都相当晚,这也是湖州东部水乡至今还能拍摄到大量古桥的缘故,桥失去了交通的功能,留下审美的活化石,就像风车虽不再扇谷,但可用作农家乐的摆设,农耕时代的物件都有着长久的生命力莫蓉,四面环水,状若莲叶,1975年,公社开挖由北至南的跃进河,北起显洪漾,南至燕子渡,全长2400米贯穿公社全境的新河道。当时投工10万,锲而不舍,共挖土16万立方米,沟通公社驻地儒林村与小八字桥塘的水系正是古桥联所云:“儒溪迎巽位,毓秀拱含山;苕水向东流,朝宗归震泽。”在通公路之前,水路是经济命脉。 儒林环桥,古称“前营桥”,单孔石拱,南北走向,清道光年间重建。八字桥塘,位于莫蓉最南边的西汤兜村,莫蓉与善琏隔塘相望,水路西接石淙东连乌镇。两桥一坝都借道河中天然的分水墩,通往三个方向。西东向架三孔石梁桥,南北向设五孔石梁桥,因由大、小两桥组成“八字形,故名,大有“雁衔衡堤、龙腰横渡”之势。中间的分水墩上建有总管庙,昔日也算是双林、善琏、乌镇一带的风景名胜,每年都要在这里举行庙会。总管,金姓,即护国随粮王,几乎所有的百姓都会讲述督运皇粮的金总管,因私动军粮救济灾民而牺牲性命的感人故事在嘉、湖一带的乡村流传了近四百年,口耳相传,流传永远。
   (写于2015年)

知识出处

南浔乡村古镇寻访记

《南浔乡村古镇寻访记》

出版者:浙江摄影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南浔区的古镇、古村、古道、古桥,展示了村镇人文、民俗风情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蔡忍冬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