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舞龙吟访双溪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浔乡村古镇寻访记》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0994
颗粒名称: 凤舞龙吟访双溪
分类号: K928.78
页数: 7
页码: 38-44
摘要: 双林古称双溪,系由大小相对集中的墩岛聚合而成,很早就是盛产丝绉绫绢的水陆大码头。由于古塘河横亘于镇北,而房舍都是坐北朝南,过去整个市镇给人的感觉是倒着的,闹市在北,田园为南但也正是因为这种奇特的地理布局,当水路冷落而公路兴旺时,北部重镇几乎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关键词: 名胜古迹 双溪

内容

冬江南的湖漾墩岛是古镇的前世,江南的津梁瓦舍是古镇的今生。
  双林古称双溪,系由大小相对集中的墩岛聚合而成,很早就是盛产丝绉绫绢的水陆大码头。由于古塘河横亘于镇北,而房舍都是坐北朝南,过去整个市镇给人的感觉是倒着的,闹市在北,田园为南。但也正是因为这种奇特的地理布局,当水路冷落而公路兴旺时,北部重镇几乎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今天才迎来了湖州人文寻访的浩荡团队。
  古镇是按走路行船规划的,故自驾车队只能入乡随俗,停在了名声在外的“双林塘桥头”。晚清时双林始有“蓉湖书院”,取镇东织旋漾多芙蓉而名。归安知县雷兆棠是川籍,由他撰写的《蓉湖书院讲舍记》中,起首就是“双林当苕霅之间,前西湖,后太湖,曲折潆洞,一碧千里……”这正是我所喜欢的全局观大视野,研读人文地理不能为眼前之景所局限。昔日从塘桥头出发,往东南可达大运河终点的杭城,往西北可至南太湖之滨的湖郡。我住双林20年仅去过一次湖州,还是看病;我迁湖州30年今首次悄然归乡,是为人文。别梦依稀,五十初度,得失公平,无须奢求,这正是我足踏故土时刹那间的随感。双林三桥,横跨塘河,自东向西依次为万元、化成、万魁三桥,传说甚多,不再赘言。记得儿时我挺看不起万魁桥的,自以为万元桥是整体的花岗岩,化成桥是太湖石与花岗岩相间,而万魁桥身则全以太湖石砌就,似乎有石材不够白石凑的错觉,其实,三座桥三样式正是出自古人的匠心独具,而以今天的眼光来衡量,自是更喜爱“银盔白甲”的万魁桥,以及康熙初年那种雕饰简约的“明式遗韵”。来到万元桥堍,见东岳庙已原址恢复,戏台虽为新造倒也颇具古风,而水之隔的水镜寺墩岛,则很无奈地承载着极不相称的沉重——水泥厂。双林三桥古有凤尾之喻,镇东虹桥与镇西大通桥相对成为凤翼,凤首就是镇南的古阳道桥。塘河东有织旋漾,西有风光漾,“三桥凤舞,双漾龙吟”,实乃龙凤胜景,令人流连难忘,与湖州“仪凤骆驼”之禽兽两桥异曲同工。 经过群狮夹道迎宾的万元桥,沿小路左转即是双溪之东市河的入口处,有民国重修的金锁桥扼守要冲。两岸古貌依旧,“东方红小学”的木部老校门还在。抬头忽见“杨树弄”的地名标牌,记起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专集《苕霅流吟》中收录的“沈史曾宅”,原来就近在眼前,这里的环境太熟悉,只是从未进过这“高墙深院”悠长黑暗的备弄可连通各进楼堂,一进楼厅仪门“维新气象”四字砖雕,可证房屋建于晚清民国初年。北轴线为一处三层楼房,而其中的一个小花厅则“雕梁画栋”保存完整,当然,对于寻访过浙中古村落的我来说,这些只够“初级阶段”。曾有东阳漆工见过我家藏的本地“苏派雕梁”很不以为然,后来,我随他去老家寻访后,才大开眼界,叹为观止。 从横街延伸段东行,这里原有20世纪70年代所建的“人民剧场”,当年有个吴姓民间漆匠在门厅上方的玻璃窗上,以刮刀代笔刻画了许多花鸟虫鱼的漆画,心存粉本,信手而出,成了镇上轰动一时的景致。后来,老吴被请进了“墨河画苑”,但在绢上作画时色彩把握总是欠佳。如今“人民剧场”连同“丝绢会馆”都因道路拓宽而没了踪影,但道旁显露的还是令人欣然的“老房子”。
  站在横街闸桥处南望,就能看到大小虹桥与还金亭啦! 同行者“维特”随身带来“老双林”黄笃初的《江南旧影》集,封面就是昔日虹桥港的影像:大虹桥、还金亭、望月桥、石牌坊、老骑楼……我小时候对这里的景色也熟视无睹,反倒特别喜欢虹桥以东双林塘边的“石灰窑”,这是当年镇上仅有的高层建筑,周末放学就去玩,还与同学去写生。据说1982年西安电影制片厂在双林拍《水镇丝情》时,美工张子恩还为当地影院的大堂画过“虹桥望月图”。张子恩后来做导演,家喻户晓的作品是电视剧《宰相刘罗锅》。历来好导演多为美工出身,取舍布局与画意相关。1988年出生于双林的单佐龙,2008年拍过人文纪录片《虹桥弄》,屡获国际奖。虹桥弄是镇上原生态的石板弄,是虹桥港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愿这古镇佳绝处能被原样保护,而不是旧貌换新颜。 离开虹桥弄来到庆同公园旁,沿河的老驳岸修筑颇为工整这里原为“人民广场”,是开运动会和放电影的地方,也是“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大会场金锁桥是告诫要“戒除贪心,还金亭为弘扬“拾金不昧”,我邦本是重教化的国度,自古倡导善恶分明,只是近年来被“专家学者”有意搞乱了丑恶较难杜绝,但决不能提倡。 读书人旅游时有个毛病,就是喜欢直奔主题而忽略过程,还未进公园就急着要找“徐有壬故居”。沿市河西行有“天成里”,这是我小时候上幼儿园的地方,记起里面厅堂高敞,天井明亮,而爱好传统文化的“种子”也就在这墙院里播下了。沈家桥往北是有名的“陆府前”,明代高官陆矩家族世居于此,家族墓则在湖郡道场的香林山。
  顺着河道往西不远有棵巨大的老樟树,姿势非常优美,这里曾是清代画家费丹旭寄迹的澄心庵旧址。以前感觉这里的河是很宽阔的,有小桥、竹林、老宅、古樟、校园、河埠、弄堂,自成体系,经常见到外地来的画家在此写生,还有罱河泥的船、捉鱼的鸬鹚船……过去镇上有许多战乱留下的俗称“火烧白场”的空地,就像百草园一样荒芜而有趣,也像书画之“留白”,使生活的气场很通透,如今寸土寸金,这些空白地全造了新房,故觉得挺无奈的。 跨过“变低了”的“河界桥”,眼前景物颇具震撼力,好一派清代旧貌啊!旗杆埭想必与科举得仕有关,河对岸的雨花庵弄大宅就是“徐有壬故居”。看到后门对称的带廊檐的大河埠,便可感受这位清代江苏巡抚的官架确实够气派,只叹近来“修复一新”,青藤遍布的生机亦随之荡然。旧影曾收录于《老房子/江南水乡民居》(江苏美术出版社1993年版)。少时每天过河界桥,经九思弄去西栅小学分部读书,这当年常得见的老宅也早已是百姓的聚居处。身后能庇天下寒士,这是豪宅能留存至今的缘故。我记起有姚姓老师及徐姓、汪姓同学的家就曾租住在这院落里。据传双林自古多孝子,诸多典籍载有孝道故事。我也乘兴续上一段:20世纪六七十年代,镇上雨花庵弄有袁姓者,挑水为生,略有智障,与老母亲相依为命。清澈的河水不用花钱,居民有需求时他就挑水上门,换取微薄的“脚钱”,由于长相较为特别,故街上小孩都很怕他。
  袁某中年母“丧”时痛哭灵前,至出殡前其母却起“死”回生,坊间一时传为奇谈。可见老天是公平的,是美女就赐公鸭嗓,若孝子就会降福运。 看完徐公宅,进得九思弄。双林镇上许多巷弄中,当数此弄最为有名,系由宽窄二弄组成“丁”字形结构。“九思”句出《论语》:“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途经这不寻常之弄,旁门开启时居然见到99岁的老寿星,他跨越蓝色、白色、红色、特色这“四色”时代而“无思”,属牛也够牛”!拿得起放得下正是寿者之秘诀。
  同行者“萍儿格格”因自幼长在湖城北街的大杂院,故能养成敬老的美德,她特地与九思弄老寿星合影留念,并祝愿他福寿绵长。东方木构建筑是“活物”感觉镇上的大量古宅都是靠这些老辈的灵气滋养而存活着,没有其他地方之破败感,但以后怎么办?发展旅游产业自是当务之急。 午饭聚餐后我们接着寻访。横街中段有光郎弄,过去弄外街口有石库门,里面卖子孙糕,五分钱半两粮票块。想不到四十多年后,双林原来卖糕的地方还卖糕,原来刻印的地方还刻印,以不变应万变也是一种淡定。据同好“江南杨柳”说:“光郎弄内的三层老宅,又叫花园洞,30年代是卖发财票的,50年代是书场唱评弹,60年代是收茧小组的收茧场所,后为供销社所用。正门是个大铁墙门,原来无后门,靠西有侧门,此等建筑风格实属罕见,应加以关注与保护。”我们从侧门登楼观看,果然名不虚传。光郎弄内有老婆婆在古式木机上织绫绢。光郎弄古有歌浪桥,取织女闲时放歌之意,民间讹传为光郎桥。
  前面就是浮霞墩,过去“东西双溪”的水流在此交汇,有很大的码头。现今河填桥拆,但两边房舍依然,以后若想恢复河道旧观也不是太难,但愿能心想事成。 横街尽头北有镇安石梁桥,俗称“叽里咕噜小鸡桥”,可能与附近昔日热闹的“航船埠头有关。南有水泥斜桥,沿用老桥名曰万安桥”,这是我少时去西栅小学分部读书时的必经之路,连桥边的糖果店还原封不动地保留着,儿时路过此店,总会买些“萝卜干”“老鼠屎”“冬瓜糖”之类的零食。对面的老街过去是农副产品集散地,现今冷僻的街面上还有老式的理发店。双溪之西市河由万魁桥头流过西荡埭和木匠埭,经五孔石梁永丰桥而出镇。两岸古民居鳞次栉比,楼廊巷弄,野花香樟,实为难得的“原味江南”之范例。 菱湖有孙半镇”之说,双林则为蔡半镇”。我家虽为客居,但祖先是共同的,都来自河南,与宋室南渡有关。我在西栅小学分部读书时,教语文的班主任是蔡震生老师,家住芦扉漾蔡宅,用现在的话来形容就是个“大帅哥”,他时常将我的画挂在办公室里,以示提携。记得西栅小学分部的校舍全是老宅厅堂,1974年4月22日8时30分,江苏溧阳附近地震,我们正在课堂里上算术课,但见梁架剧动,檐尘飞扬,此乃平生首次亲历“大地震颤”。 我们继而前往镇南板桥港的绫绢厂参观,办公楼前就是我多少年来魂牵梦萦的天主堂,惜旧貌难再,仅有背面的墙壁与穹顶还能与记忆有几许相符。钟秀桥南有清代廉吏姚学塽的故居,门前元宝状石供,正面刻如意头,开窗雕鹿回头图案。姚氏故世后入乡贤祠,葬盛林山后场一圩。龚自珍诗赞姚公:“归安一身四气有,举世但睹为秋冬。”何为身具春、夏、秋、冬四时之气?就是对百姓温和,对公务勤政,对私利淡薄,对邪恶严酷。其实这“四气”我辈非但不陌生,且耳濡目染,这就是“雷锋格言”,可见高尚而阳光的品格古今是相通的,人以群分,泾渭分明。感叹墨浪河填,耕坞桥废,世事总难全。 太阳西斜,黄花明丽。离别古镇双林之回程途中,我们顺道寻访了附近的七孔石梁永安桥、五孔石梁双花桥,以及三孔石梁宁悦桥、三孔石梁青龙桥村落三水交汇,古樟庇荫后代。在气度不凡的永安桥头,1986年重修称心亭”里人在白壁粉墙间,以洒脱的行楷手书《报恩篇》和《朱子家训》,告诫过客:“心可挽乎命,最要存仁道。命实造于心,吉凶惟人召。”人性纵然难善,劝诫当不可废! (写于2011年)

知识出处

南浔乡村古镇寻访记

《南浔乡村古镇寻访记》

出版者:浙江摄影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南浔区的古镇、古村、古道、古桥,展示了村镇人文、民俗风情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蔡忍冬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