辑里湖丝蕴风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浔乡村古镇寻访记》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0992
颗粒名称: 辑里湖丝蕴风流
分类号: K876.9
页数: 5
页码: 27-36
摘要: 1851年,在英国伦敦举办的首届世界博览会上,由广东籍沪商徐荣村寄去的十二包产自南浔辑里的“荣记湖丝”,获得了由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亲自颁发的金银大奖。“荣记湖丝”,也叫“辑里湖丝”,由此成为我国第一个获得国际大奖的民族工业品牌“上善若水。”水乡南浔给人的印象,总是离不开水的身影。
关键词: 湖丝 丝绸 纺织品

内容

1851年,在英国伦敦举办的首届世界博览会上,由广东籍沪商徐荣村寄去的十二包产自南浔辑里的“荣记湖丝”,获得了由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亲自颁发的金银大奖。“荣记湖丝”,也叫“辑里湖丝”,由此成为我国第一个获得国际大奖的民族工业品牌。
   “上善若水。”水乡南浔给人的印象,总是离不开水的身影。辑里古村就是这水乡中的一朵季节花,不经意中悄然绽放着。 穿村而过的分龙漾,仿佛就是一棵参天大树,岸边的房屋,就是生长在这一棵大树上的树叶和果实了。分龙漾连接着村东的雪荡河和村西的西塘河,雪荡河在这里转了一个弯,这个弯叫穿珠湾。就是这一方清澈明亮的水土孕育出一缕缕洁白细韧的蚕丝,把这个水灵灵的江南古村编织得绮丽秀美,光泽四射。 辑里古村,依势造屋,人家枕水,融汇自然,书写人文,在朴实无华中超凡脱俗,在超凡脱俗中返璞归真。她细腻温婉,具体而微,印证着元末以来的传说,演绎着天人之际的神奇。
  我们不知道,辑里的先人从何而来,他们是千里迢迢赶来,还是风尘仆仆路过。我们只知道,当他们和这一片水土相遇的时候,就毫不犹豫地留了下来,他也们在这里开荒种田,纺纱织布,然后生儿育女,这一片水土,是辑里先人最初的家园。
   “方水土养一方人。”太多太多的巧合,太多太多的元素,铸就了这个古老村落的灵魂,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水。 老南浔人说,南浔人靠的就是水,水能缫丝,丝能生钱……辑里村,河流纵横,苕霅两溪之水流经漾、荡、河、港,水清如镜,土质黏韧,构成了育桑、养蚕和缫丝的良好自然条件。 南宋端平元年(1234)李心传在《南林报国寺》中说:“南林一聚落耳,而耕桑之富,甲于浙右。”(南林即南浔古称)可见,南浔的“耕桑之富”早在浙江首屈一指了。南浔辑里丝之称,起于明朝洪武(1368)。武宗(1506)以后,湖丝不仅广销国内各地,而且有国外的广阔市场,所以,当时即有“湖丝遍天下”的赞语了。 南浔辑里丝之名即以村名命名。辑里,亦名七里。据周庆云《南浔志》载:“辑里村居民数百家,市廛栉比,农人栽桑育蚕,产丝最著,名甲天下,海禁既开,遂行销欧美各国,曰辑里湖丝。”浔溪世家明相国朱国桢(当朝吏部尚书兼建极殿大学士)在他的《涌幢小品》中写道:“湖丝唯七里尤佳,较常价每两必多一分。苏人入手即识,用织缎,紫光可鉴。其地去余镇(南浔)仅七里,故以名。”据史载,南浔辑里丝生产系农家手工操作,是由千百户小农户生产出来的,具有“细、圆、匀、坚”和“白、净、柔、韧”的特点。南浔辑里丝之质量,其所以能明显优越于他地,与当地自然条件之优良,农人缫丝技术之高超,培育蚕种之精心,选择制丝用水之讲究诸因素密切相关。
  《南浔志》载:“辑里(七里)村位于南浔西南七里……湖桑腴美……穿珠湾,水澄清,取以缫丝,光泽可爱。”这正是对辑里农人恰当利用优越自然条件的历史记载。辑里蚕农选用穿珠湾、西塘桥河水缫丝,据该村年过八旬的老农回忆,早有“水重丝韧”之传说,其水较他地每十斤必重二两,所缫之丝亦可多挂两枚铜钿而不断。可见,辑里丝具有强韧的拉力,也为农人研究制丝工艺之一独创。 。《南浔志》“陶朱公致富奇书”中说:“缫丝莫精于南浔人,盖由来久矣,每当新丝告成,商贾辐辏,而苏杭两织造,皆至此收焉,按旧以辑里丝为最佳,今则处处皆佳。”在黄省曾的《蚕经》里也有“看缫丝之人,南浔为善”的记载。对于南浔人缫丝技术的赞赏和辑里丝的独特优点的称誉,前人的记载不胜枚举。南浔辑里湖丝因地得名后,因独具特色而美名始扬,明朝前期即远销京广,转运国外,时至清代遂名震中外。据传,明朝时南浔朱国桢、温体仁两位相国都将自己家乡的七里丝推荐给当朝皇上。清王朝内府规定,凡皇帝和后妃所穿的龙袍凤衣,必须用辑里湖丝作为织造原料,故成贡品。清代康熙时织造的九件皇袍,就是指名选用辑里湖丝作经线织成的。道光二十四年(1844),辑里丝从上海出口以后,据《徐愚斋日记》中说,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做生日,有人把辑里丝作为礼品献上而获得奖励清代末年至民国初期,辑里湖丝在国内、国际多次获奖,取得殊荣。宣统二年(1910),辑里湖丝有13个经牌,在南洋劝业会评比中分别获得头、二等商勋和超等、优等奖。宣统三年(1911),辑里丝梅恒裕丝经行所制各种牌号丝经,在意大利展览会上获一等奖民国10年(1921),南浔丝业代表张鹤卿等随中国赴美考察团,参加在纽约举行的第一次万国丝绸博览会,参展湖丝获美商好评。民国18年(1929),辑里湖丝的两个品牌在第一次西湖国际博览会上获得特等奖。
   这种用木制丝车缫制的土丝为何如此质优呢?原来它有三个秘诀:一是蚕品种优良。在明万历年间,该村村民培育了一种优良蚕种——“莲心种”,该蚕种因其所产蚕茧小如莲实而得名。这种蚕丝,特别适于缫制优质的桑蚕丝。 二是自然条件优越。七里村村东流淌着一条清澈透明的雪荡河。缫丝过程中强调“用清水、勤换水”,所以对水质特别讲究。而这条雪荡河在穿珠湾附近分流到七里村的淤溪时,河水几经曲折澄清,水清如镜,透明度几达100%。清道光二十年(1840)编印的《南浔镇志》中记载道:“雪荡、穿珠湾,俱在镇南近辑里村,水甚清,取以缫丝,光泽可爱。” 三是缫丝技术高超。七里村人在缫丝工艺上注重“细”和“匀”,缫丝工具应用当时最先进的三绪脚踏丝车,因而所缫的丝“富于拉力、丝身柔润、色泽洁白”,可比一般土丝多挂两枚铜钿而不断。 此后,七里村人独特的缫丝工艺,被逐渐推广到了杭嘉湖苏各地,而且经由这些地区的吸收改进,土丝的质量也越来越好,形成了“细、圆、匀、坚、白、净、柔、韧”八大特点。而这时各地所产的丝,也统统被称为七里丝了。从此,七里丝成为品质优良的著名土丝,尤其以南浔、七里而著称,后来则泛称江南一带的上等土丝,再后甚至连广东的上等土丝也冠以七里丝之名。 七里丝的名称直到清康熙乙丑年(1685)前后仍保持着原名。直至雍正初年(1723),古书上才有了“辑里湖丝,擅名江浙也”的记载。雍正后,“七里丝”雅称为“辑里湖丝”,不仅名扬江浙,蜚声京师,而且衣被天下,销行海外。“绿榆低映水边门,菱叶莲花数涨痕。苕霅风光夸四月,缫车声递一村村。做丝花落做丝忙,尽日南风麦弄黄。村里剪刀声乍断,又看二叶绿墙桑。”读此诗句,一片蚕乡兴旺景象尽收眼底。近年来,久负盛名的辑里湖丝产地面貌焕然新,辑里湖丝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现在的辑里湖丝产地,无论数量和质量都是往昔所无可比拟的,成为全国桑蚕丝生产的一个重要基地。
  辑里湖丝地南浔正秉承“湖茧、湖丝双甲天下之盛名,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实现新的跨越在辑里村,我们看到的依旧是“无不桑之地,无不蚕之家”的原生态。正逢春蚕吐丝做茧时,只见家家户户腾出整个前屋客堂来饲养上山”的“蚕宝宝”,侧耳聆听,就会有春蚕食桑时窸窸窣窣的声音,一如细雨抚叶而落。在过去,一般农户家里在养蚕的时候是拒绝来客的,一来是为了给桑蚕安静的空间以免打扰;二来是为了控制整个室内的温度不受影响;再者是一些民俗上的禁忌。 现如今随着养蚕技术的不断提高,随着科学文明的进步,这些条条框框的限制也就不复存在了。现在来到辑里村,你可以轻扣任意一户农家,蚕农们都会热情地欢迎你来观赏“蚕宝宝上山”的壮观场面。当笔者问户主:“这蚕室里共养了多少蚕?”户主的脸上露出喜悦之色,她风趣地答道:“一颗茧子好比一只‘元宝’(银子),数也数不清啊。”当我们再亲眼看到村办丝厂缫丝车间里从蚕茧里抽出的蚕丝,丝丝如雪,不禁赞叹大自然万物之玄妙。

知识出处

南浔乡村古镇寻访记

《南浔乡村古镇寻访记》

出版者:浙江摄影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南浔区的古镇、古村、古道、古桥,展示了村镇人文、民俗风情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山贤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