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浔文物古迹》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0969
颗粒名称: 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分类号: TU984.18
页数: 5
页码: 32-36
摘要: 浙江省拥有丰富的文物古迹,其中南浔镇的洪城遗址和双林镇的双林三桥是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重要代表。这些珍贵的文物古迹见证了浙江省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为后人研究古代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关键词: 文物保护区 文物保护单位 浙江省

内容

洪城遗址 洪城遗址位于南浔镇马腰前洪村,双林塘河北岸,面积约10万平方米,地属太湖流域杭嘉湖平原苕溪水系。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为古代人类的渔猎、耕作等生产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考古调查表明,这一带是太湖流域原始文化的主要分布区域之一。发现的主要遗物可分为陶器和石器两大类。陶器有夹砂红陶、夹砂红褐陶和灰陶、泥质灰陶和红陶等,主要器形有釜、鼎、豆、罐、鬶、杯等。石器有有段石锛,器形规整。综合以上发现的遗物标本所反映的文化面貌,初步判断该遗址时间跨度较长,大致 保护标志碑 界桩为从马家浜文化至马桥文化时期甚至晚至战国时期,且保存完好。1989年12月,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双林三桥 “双林三桥”位于双林镇北,南北走向,横跨双林塘河。
  最东面的一座为“万元桥”,始建年代失考,明嘉靖年间(1522-1565年)遭倭寇损圮于水,清康熙年间(1662-
  1722年)建木梁桥,名“福成”,雍正八年(1730年)易木环石,改名“万元桥”。道 洪城遗址 化成桥光十四年(1834年)重建,历时7年,至道光二十年(1840年)落成。万元桥长51.00米,宽3.50米,高7.00米,桥南踏步44级,桥北踏步43级,栏板间有望柱10对,柱头均雕坐狮(其中2只已失)。离万元桥西225米处为化成桥,始建于元延祐年间(1314-1320年),初为木桥,明嘉靖年间(1522-1565年)改建为3孔石拱桥,此后,分别于明崇祯、清乾隆年间重修。该桥长46.00米,宽3.40米,高6.60米,桥南踏步36级,桥北踏步41级,栏板间置望柱8对(今存
  3对),柱头呈束莲式样。在化成桥西122米处为万魁桥,初为木桥,清康熙元年(1662年)易木环石,康熙八年(1669年)落成。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改建,五十八年(1793年)与化成桥同时落成。万魁桥长51.00米,宽3.50米,高
  7.00米,南北踏步各40级,栏板间嵌望柱12对。万魁桥有 双林三桥两个特点,一是桥心石为法轮变形图案,整块铺在桥面,长2.20米,宽1.80米,在江南古桥中十分罕见;二是一桥两名,东侧桥中顶部桥名铭文“万奎桥”,西侧桥中顶部桥名铭文为“万魁桥”。
   双林三桥均刻楹联。万元桥刻有四联:“源远流长,永固虹梁成利济;地灵人杰,高骞凤尾焕文明。”“甲地云联,双水千秋资重镇;台星鼎峙,三桥一气接长天。”“苕水西来,山挑万笏;奎光东映,星耿元精。”“积厚流光,万家余庆;钟灵毓秀,元气常充。”化成桥刻有两联:“磐石沐恩波,水接双桥成鼎峙;舆梁仍古制,化垂千载拟棠阴。”“联双水之晴虹,中流自在;起三桥之彩凤,夹道行空。”万魁桥刻有一联:“桥卧为虹,五色云霞开晓霁;波平似镜,化成甲第耀奎文。” 三桥拱券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肩墙采用靴钉式砌置,均用五对系梁加固,栏板末端均置抱鼓石。双林塘上400米以内,并列万元、化成、万魁三座石拱桥,虹影相叠,有“姐妹桥”之称,为水乡胜景。“双林三桥”于2005年3月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种德桥 种德桥又名东桥、清溪桥,俗称前丘大桥,位于菱湖镇 万元桥前丘村,明天顺元年(1457年)吴宗义建,成化年间(1465-1487年)吴凤重修。系3孔石拱桥,东西走向,长
  31.40米,宽3.70米,高5.90米,中孔净宽
  10.60米,拱矢高5.30米,边孔净宽6.70米,肩墙错缝平砌,桥墩呈倒置梯形,用条石筑砌,桥栏无存。桥面中部呈弧形,东西各有踏步21级。
  桥身古藤密绕,里人称藤桥,桥面部分台阶已凹陷,桥墩局部基石脱落。但该桥保存基本完整,在江南水乡明代建造的桥梁中已属珍稀。2005年3月,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种德桥 种德桥

知识出处

南浔文物古迹

《南浔文物古迹》

出版者:浙江摄影出版社

《南浔文物古迹》是一本关于南浔古镇文物古迹的图书,介绍了南浔古镇的历史文化、传统建筑、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等方面的内容。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和收藏价值。

阅读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洪城遗址
相关专题

相关作品

万元桥
相关作品
化成桥
相关作品
万魁桥
相关作品
种德桥
相关作品